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 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 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第一一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08集)  檔名:29-513-0113

  【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 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 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 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我們道場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金剛般若》,但是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他在經典的研究,專門在金剛般若下功夫。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讚歎,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讚歎,你們看《彌陀經》六方佛的讚歎就知道,《無量壽經》十方佛的讚歎,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這樣的說法,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註解,叫《通贊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註解裡面,也承認這個法門是最頓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還有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再沒有了。而且這個法門,什麼人修行能成功?無論什麼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也有圓頓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備的條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個根性,沒有用處。禪宗是至圓至頓,在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成就大眾明心見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師會下的人最多,也不過四十三個人而已。諸位想想,當年跟六祖大師,親近大師跟他學習的,何止萬人,決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個人,你就想想多麼難!六祖以前,任何一個祖師大德會下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許多祖師我們看到的,他的學生當中,見了性的,大徹大悟的,一個、二個、三個,多的五、六個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個,六祖會下四十三個,空前絕後!它那個圓頓,門檻高,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沒用!淨宗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就成功了。無論什麼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種條件我們行!聽了之後,想想自己還可以,還沒有問題。禪,不行,我們沒有辦法;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我們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沒法子。這個法門可以,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漏,真的是無上妙法。

  而淨宗經典的深奧,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對於《華嚴經》的深廣,雖然不能完全了解,這也聽說過,《無量壽經》的深廣,跟《華嚴》是一樣的,是中本《華嚴》。說它作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教義的深廣,也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無二無別。我們也略略的體會到了,從哪裡體會到?從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個註解,叫《疏鈔》。他的學生古德,親自聽老法師講《彌陀經》,做成筆記,把筆記跟《疏鈔》合起來,他那個筆記叫《疏鈔演義》。我們讀了以後,才真正相信,《彌陀經》的教義跟《華嚴》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說明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快速。

  「因行人發心不大」,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淨土的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變成大法,你相信嗎?《金剛經》才講過,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是什麼法?大法,無量無邊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菩薩無量的行門,法門無量,無量的行門,他在一門裡面顯露無遺,都表現出來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到的,像須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來,真的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所以我們發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實實在在說,能夠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數修淨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麼?他是拿這個法門換糖果吃,你說這可惜不可惜。怎麼叫換糖果吃?求這一生的富貴,求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就叫換糖果吃。你說糟糕不糟糕?他能夠自了,不錯了,自了是什麼?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國,這就很難,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的「往生下品」,應該是《無量壽經》上的下輩,不是下下品。我們在經裡面讀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我們雖然天天也造作罪業,沒那麼重,所以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也不會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種種惡業,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最低的品位,應該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點,中輩往生、上輩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業不怕,要懂得懺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係;蕅益大師說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這是平常用功;還有一個懺悔的功夫,懺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純心,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那樣的懺悔,那個品位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幹這個事,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他臨終之前懺悔了,知道他錯了,真正發願悔改,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大藏經》上有,他往生什麼品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種罪業的人,我們平常在經上看,應該是下品下生才對!這是說,下品下生,他真正懺悔,念佛往生的時候,決定能夠去的,就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心力大,懺悔的心究竟、圓滿。所以,懺悔有程度淺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懺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們曉得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不要小看他,說不定他臨終一懺悔的時候,品位還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輕慢他,到極樂世界見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對一切人要恭敬,縱然他破戒造作罪業,也應當恭敬,這是決定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懺悔,像阿闍世王一樣,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這一段說明,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別是讀《金剛般若》,一定要以世尊為榜樣。換句話說,我就要學世尊那麼大的心量,就要學世尊這樣圓滿的行持。圓滿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就是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你記住這句話就對了,這就是佛,這就是大菩薩。不是單單做給幾個人看的,釋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盡虛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樣。我們今天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當中,自己從事於某一種行業,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這個行業當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範,做出好樣子,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行化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