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  (第一集)  2005/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463集)  檔名:29-03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經本「淨行品第十一」,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為我們開示,「釋此一品,五門分別,初來意」,為什麼有這一品?這品經從哪裡來的?這是我們學習首先要知道。大師說「來意者,夫欲階妙位,必資勝行,有解無行,虛費多聞。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一共有三段,這是第一段。學佛,我們的目標是要作佛、是要成佛。欲是我們的希望,階是希望達到,達到如來的果位。要想達到這個果位,一定要憑藉很殊勝的修行,有解無行,確實是虛費多聞。我們天天在學習,學了怎麼樣?沒做到。沒有做到等於無聞。

  如果《華嚴經》,我們從第一卷就很認真的開始學習,我們的功夫一定是隨著經文步步高陞,你都做到了,這才行;做不到,那怎麼行!實在說,如果做不到,不如不講,費這麼多口舌幹什麼?凡是我們要學習的,都是要真正能夠做到。正因為如是,所以我三十多年前在台灣,台灣是民國六十年,現在好像是九十多年,九十幾年我也不曉得。三十多年前,我們第一次講《華嚴經》,因為常常到國外去,在台灣住的時間並不多,一年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國外,所以這個經斷斷續續我記得是講了大概十五、六年的樣子,經只講到一半,我記得講到「十迴向品」。那個時候八十、四十同時講,《四十華嚴》也講了一半。

  以後這《無量壽經》的緣成熟了。這段公案,佛家講「公案」,就是我們世間人講故事,過去這段事情。我是在出家之後的一年還是兩年,我回到台中再親近李老師,感覺到學的東西不夠。沒出家之前,跟他老人家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學了不少,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小部經,分量都很小的,學十三部小部經。當然這教佛學院夠了。白聖法師辦了個佛學院,請我去教書,所以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一個學期教一部經,我能講十三部經,所以三年佛學院畢業,才用了六部,還有七部還沒用,在一般講算是不錯。但是我們感覺到這佛法浩如大海,這一點點小部經小受用,世間人講求知欲,我們的求知欲確確實實是沒有法子滿足。

  好像我出家三年之後回到台中,要跟老師再學一部大部經,我學的全是小部。老師也很歡喜,所以那個時候,他把《無量壽經》給我。我一看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老人家自己的眉註。他在台中講這部經的時候,早年,我們不認識,所以這個從前已經講過的本子,他有他的註解,因為這部經沒有註解的本子,夏老新會集的。我當時看了他的註解,我很歡喜,我能看得懂,我也就很想講,老師就禁止,不可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以後曉得這個經有些老法師們不贊成,怕他們來批評,我剛剛出家,招架不住。時節因緣沒到,所以這就放下了。

  放下之後,我跟他學《金剛經》,跟他學《楞嚴經》,這就一直放到。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我在美國,在舊書箱子裡面,又把這部經找到,找到很歡喜。老師往生,這個本子很多人沒見過,我就想把它印出來分送給大家,做為紀念老師。沒想到響應的人很多,當時就印了一萬冊,很難得。在國外這一流通,許多同修來告訴我:法師,這個經好!來請求我講這部經,我也就開始認真學習。仔細去讀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知道這部經的殊勝處,特別殊勝的地方是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所以《華嚴經》這就停下來了,我就想專講《無量壽經》,希望一生專攻一部。確實從那個時候開始,《無量壽經》我就講了十遍,最後這一次在新加坡講的沒講完,這是第十一遍,這一遍講得詳細。好像現在正講到「三輩往生」,講到這一品,這品也還沒講完。這教義跟《華嚴》完全相同,但是分量大幅度的節省。所以對於再講《華嚴》,沒有這個意願。

  這次韓館長往生,往生前二、三天一再要求我把《華嚴經》講一遍。我們也沒想她走,只是安慰她,答應了,希望你病趕快好,我來講經,你來護持,這麼答應;沒想到過了二、三天,她真的就走了。所以這次《華嚴》是她啟請的。她希望留一套完整的錄相帶,提供給後學做參考,也是用心良苦。明明知道做不到,也要把這部經講圓滿。這部經總共三十九品,我們今天講到第十一品,後面三十八品、三十九品經文很長。末後這品「入法界品」就是《四十華嚴》,它有四十卷,品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我想很多同學對這個經題很熟悉。所以從整個分量來說,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大概是全經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我們已經差不多用了三千個小時,後面經文要講圓滿,至少還要一萬個小時。我們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三百天,要十年才能圓滿,後面的進度當然要加快。

  可是學一定要致用,我們才能夠得利益;學了做不到,這沒用處。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留意的。從哪裡做起?這些年來,我們做了很深的反省,為什麼佛門弟子連三皈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做不到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我問你,你想不想做到?都想,沒有一個不想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內有煩惱,外有惡緣、障緣,你沒法子做。於是使我們想到世尊在戒經裡面所說,學佛不先從小乘,「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學佛是有次第的。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的這十三部經,大多數都是小乘經,我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的是《佛說阿彌陀經》。我跟老師學只學五部,但是老師教別的同學我都聽。那個時候記憶力很好,聽了之後差不多至少可以記得住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聽了我就能複講,講得跟老師差不多,有這種能力。以後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學《金剛經》,學《大佛頂首楞嚴經》。

  離開台中之後,我們幾個老同學聯名(其中有我一個)請李老師講《華嚴經》,目的是什麼?《華嚴經》很長,要不講完,他總不能走!他也有意思說,好,《華嚴經》講圓滿,我再講一部《彌陀經》,我就往生。我們聽了很高興,請《華嚴經》是留他住世。他的健康狀況非常好,我們估計、預計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歲,從他健康狀況。沒想到,這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想像,他自己也想不到,食物中毒,所以吃東西要小心謹慎,兩次食物中毒。畢竟他是九十七歲的人,年歲太大,我們今天講抵抗力衰弱,兩次食物中毒,體力大幅度的衰退,這麼走的。所以我現在就是接著把這部經完成,留一套錄相,現在這個錄相做成了光碟。身邊沒有人學,我相信往後會有人得到這個光碟,我相信會有人學習,一定有這個緣。

  八月份我到印尼訪問,這是我第七次到印尼。定盛法師非常難得,我送他六十套《大藏經》,他就在我面前分發給印度尼西亞這些佛教道場,五十三個道場,一個道場一套就分送掉了。我們看到很歡喜。儀式很隆重!他找了好像是四百八十個人,每個人頭上頂一本;四套《大藏經》,一個人頭上頂一本,迎藏,迎接。那天,四眾同學差不多將近有兩千人,排著隊伍兩公里,他們的新聞廣播都來拍攝,電視台好像播了六分鐘,非常感動人。印度尼西亞的政府看到了也很感動,他們的宗教部找我,希望我再送兩百套《大藏經》,我答應他,可能已經寄去了。這兩百套(印尼有五個宗教,它是多元文化)可能分送給圖書館、大學跟其他各個宗教道場,非常有意義。

  定盛法師的寺廟叫一乘寺,他非常希望能辦佛學院,培養弘法人才,來找我。我說:好,你的廟叫一乘寺,應該要教一乘經。一乘經是什麼經?諸位要知道,大乘是菩薩學的,小乘是聲聞、緣覺學的,一乘是成佛之道,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欲階妙位,妙位是一乘。我們《藏經》裡面的一乘經只有三部,這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一部就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妙法蓮華經》,第三部是《梵網經》,這三部經是一乘經。《法華經》裡頭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大乘、小乘,三乘、五乘都是佛的方便說,真實說就是一乘,唯有一乘法。

  我說我現在正在講《華嚴經》,你要是辦佛學院就專辦《華嚴》,一乘寺。我不會來教,沒有辦法,那我這個光碟送給你,你可以招生。每天讓學生聽經四個小時,研究討論兩個小時,寫聽經報告兩個小時,一天八個小時;早晚念佛四個小時,你這個佛學院三年決定有成就。他也聽得很歡喜。他的寺廟差不多有二十幾位年輕的法師,都是從中國去的,我看到很歡喜,我說用這個方法來教導這些年輕人,這是學經教。學經教要依教修行,修行從哪裡開始?要從《弟子規》開始,我特別強調。《弟子規》代替小乘,沒有《弟子規》,你的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那就是此地所說的有解無行,虛費多聞。《華嚴經》聽一聽,做不到,時間白白浪費掉了。所以要從《弟子規》做起,要求同學們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落實之後,一定要落實十善業,《十善業道經》要做到。這兩樣東西做到了,這在家佛弟子。

  諸位要知道,從前中國古老的社會,《弟子規》不是學校教科書,《弟子規》是做人基本的條件,你會不會做人?你有沒有家教?家教教什麼?就是《弟子規》,誰教?父母、兄長。這我講了多少次,從什麼時候教起?小孩生下來三、四天,眼睛張開了,耳朵豎起來,他會看、他會聽。父母在嬰兒的面前,言談舉止就是《弟子規》,他完全做到了,讓小孩看,他會看、他會聽。從出生聽到三、四歲,他就懂得做人,很有規矩。所以它是家教,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國人!

  我們現在這個家教大概是中斷七、八十年。七、八十年的時間是三代,三代都不學了,所以今天社會亂了。兒女不孝,你看多少做父母的說兒女不聽話,做老師的講學生不受教,苦不堪言。學生不受教,兒女不聽話,這在一百年前沒有這個說法,最近才有這些現象。從小長大就沒有看到好樣子。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兒嬰孩」,嬰兒就開始教,不是等到他二歲、三歲,那遲了,已經太遲了,教兒嬰孩。三、四歲他就紮根,古人常講的「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你就曉得三歲的時候,他的根本已經建立了,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七歲的時候習慣成自然了,不會變壞。順境逆境,他都有智慧能辨別,有定力不受染污,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可惜我們現在已經丟掉了三代。

  三代不算短也不算太長,現在要救還來得及。那真正發大心,從哪裡救起?從自己本身做起。一定也要求自己把《弟子規》完全做到。我做到了,才能影響別人;我沒有做到,要求別人做,不可能。人家會懷疑、會質問:你說這東西好,你叫我做,你為什麼不做?現在小孩很聰明,你自己做不到,他會質問你,你為什麼沒做到?你沒做到,你為什麼教我?做老師的人,自己本身做到了,學生就沒話說了,不能不服。最近兩年多來,在國內有些同學做兒童教育,做得很成功,什麼原因?他自己本身做到了。我們也聽說很多地方辦兒童讀經運動,辦了幾年以後都失敗了,出了很多問題,什麼原因?自己本身沒做到,學佛更不必說了。

  如果我們真的要欲階妙位,那要修大行。大行,菩薩行,要發菩提心,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發大菩提心,你才能夠學到菩薩。學佛還要加上普賢行。這大經上說得很清楚,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證得究竟佛果。要證究竟佛果,你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在哪裡?今天我們讀的普賢行的《弟子規》,就像我們中國文化裡面的《弟子規》一樣,「淨行品」裡面一百四十一首偈,一句四個字,一首偈十六個字,妙不可言!這就是這裡講的必資勝行,勝是殊勝,殊勝的菩薩行,不是普通的菩薩行;資是藉,一定要藉殊勝的菩薩行。用現在的話說,一定要具備殊勝的菩薩行持,你才能夠把自己提升到佛位。

  佛位有多高?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佛位。從理上講,斷一切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斷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這是菩薩行;執著斷了,還有分別,這小乘行。小乘斷執著,大乘斷分別,一乘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從哪裡做起?從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要懂得怎麼樣轉境界。《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常常引用這一句,換了一個字,我常常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因為現在大家都講境界,若能轉境。講轉物還不太好懂,現在人不太好懂,講轉境界,大家好像還容易懂得一點,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要會轉。

  此地這一百四十一首偈是舉例子,教導我們怎麼轉法。無論什麼境界都能轉變成如來果地上境界,至少也是法身、分證如來的境界。像《金剛經》裡面講的「諸佛」,你看江味農居士註解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這就很可觀。諸位要曉得,大乘是四聖法界裡面,這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佛法界,大乘,小乘是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佛是大乘。一乘呢?一乘不在十法界裡頭,一乘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以上。我們現在讀的這個單元是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薩十信心滿,要修淨行品。修淨行品,再一提升就入了佛位,就變成法身菩薩,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了十法界。這個道理跟事實我們不能不懂。

  所以說前品,「問明品」說的是解門,讓你開智慧。這一品辨行,智慧是不是真開了?真開了一定能轉境界,境界轉不過來,智慧沒開!所以這品經一定要來。已經明解了,這個地方一定要懂得修行,修正我們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第一個意思。再看第二,「又前明入理觀行,今辨隨事所行」。觀,讓你知道法身菩薩、諸佛如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是怎麼個看法。這是屬於觀察,是解,你懂得佛菩薩對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怎麼看法。這品經是辨隨事所行,也就是說,怎樣把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落實到現前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就是事!從早晨起床,穿衣吃飯,工作應酬,能把諸佛如來這些理念全部都能夠落實,這個重要。如果不能落實,你就白學了,你學了有什麼用處?

  真的懂得了,真的能夠落實,學以致用,那你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佛菩薩的生活,真的得受用。這就是從前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能夠止於解,止於解你只能得到少分,讀書樂,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如何能像中國念書人說「孔顏之樂」,孔夫子、顏回他們的書念通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老師對他的讚歎。他樂的是什麼?就是此地我們剛才講的,轉境界,隨事都能轉,那怎麼會不樂?當然樂。自行化他,心量確實是遍法界虛空界。

  近代我們在國內北京師範大學,他們的教授共同擬了兩句話,寫在他們大堂門口,我去訪問的時候看到了,「學為人師,身為世範」。陪我的是副校長,我當時就跟副校長說:這兩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聽了也愣住了,《華嚴經》上就是這兩句。所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言行舉止,是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願?有這個心願可以學《華嚴》。我們在《華嚴經》玄談裡面看到清涼大師的開示,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華嚴經》有十類當機者,就是哪些人有條件、有資格學《華嚴》。第一個條件是法身菩薩,那當然我們不可能,一直往下數,沒有一個是我們的條件。可是最後一條真的講到凡夫,凡夫是大心凡夫,他也具足這個條件學《華嚴》。什麼叫大心凡夫?我們確實有這個願,我們要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

  我回來之後,我就記住學校這兩句話,我也把它改了一個字,它是「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把那個身改成「行」,行是行為,包括思想、言語造作,比身意思要廣。以後我聽說學校真的也改了,他們學校一些老師告訴我,現在他們學校的也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很好,很難得,這是大心眾生,那你也有資格學《華嚴》。

  所以我看到印尼一乘寺,一乘寺裡頭應該都是大心眾生,大心菩薩。可是落實在事相上,就是日常生活裡頭,一定是《弟子規》、《十善業道》、《沙彌律儀》,這三個是基本。《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基礎,《十善業》是釋迦牟尼佛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教學的根本,《沙彌律儀》則是佛對於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不是在家的;在家要求的就是《十善業道》,出家要求的比《十善業道》提升一層,更嚴格一層,《沙彌律儀》。這三樣東西做不到,不行!一定要把這三樣東西學會,要落實,這才真正是一個好出家人,真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所以順序一定是第一個《弟子規》,第二個《十善業道》,第三個《沙彌律儀》。大心眾生,那你就要學「淨行品」,你能夠把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能夠把它轉變成佛境界。前面我們念過「佛境界甚深」,那這樣修行速度就太快了。能把「淨行品」這一百四十一句,實在講一首偈真的是一句,一百四十一句要都做到的話,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在凡聖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餘土,到哪裡去?實報莊嚴土。把你境界提升這麼高!

  你在娑婆世界花上幾年的時間,真幹,這個能幹不能幹關鍵在哪?關鍵在放得下,真放得下,他就真有成就。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當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娑婆世界沒有什麼不好,這麼大的差距,原因是什麼?娑婆世界的障難太多,你不容易修。勇猛精進,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起起得快,落也落得快。極樂世界只有上升沒有落的,但是他的速度很慢,平平穩穩,很慢,道理在此地。極樂世界沒有這麼多煩惱,沒有這麼多逆緣,沒有!佛的這些開示,我們都應當要記住。如果是真正懂得認真修,娑婆世界實在講也是很好的環境,確實幫助我們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疏》來意最後一句,「又前行此願,並義次第,故次來也」。這最後,他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有這品經,把這品經的來源說出來了。前面也能夠講行,解行並重,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疏》裡面講得很好,在經題裡面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不能成就。真正會用功的,一定是解行相應,解行合一;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是心行。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惟有許許多多錯誤,那是意業的行為,錯誤,藉著經教都把它修正過來。

  修行最重要的是意業,心正,言語、行持哪有不正的道理?心邪,言語、行持想正也正不過來。諸位你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今天我們《弟子規》做不到?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真正關鍵是在意業。我們意業(就是心理)有嚴重的染污,煩惱習氣太深,聖人的教誨,佛菩薩的教導,我們聽了很歡喜,就是做不到。不是做不到,這意念沒有能轉得過來;念頭轉過來了,修行不難。我早年跟章嘉大師,二十幾歲的時候,是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嘉大師圓寂的那一年,我大概是二十九歲。他老人家對我影響很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放下是行;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要講修行,總不外乎這個原則。看破、放下相輔相成,這步步高陞。

  這個地方行跟願,行裡面有解,願裡頭有行,解行願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但是它有次第,前面是解、行,這個地方偏重在願,但是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事,事是行。遇到事的時候,他就用願力把它轉過來,境界轉過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今天隨事行,沒有願力,所以隨事行,統統都在那裡造業。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善行;自私自利的,惡行。善行感三善道的福報,惡行感三惡道的苦報,輪迴心造輪迴業,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雖然可怕,幾個人覺悟?幾個人回頭?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看看別人,再回過頭來回光返照,就照見自己。沒有外面這面鏡子,我們自己到底幹的是什麼?不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來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二段。

  「次釋名」,解釋品名,這品是「淨行品」。「釋名者」,前面是講梵語的音譯,「具折囉」是音譯,中國的意思叫所行,「此云」,此就是我們此方,中國人翻作「所行」。「波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此云皆也,遍也」。波利就有兩個意思,有皆的意思,皆就是一切,有遍的意思。「戍提」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清淨」的意思。你看看用中國的話說,所行,皆遍,清淨。中國文字確實很美,把它簡化,「淨行」。梵文這裡面的意思,「謂三業隨事緣歷,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這個意思就好,很清楚、很清楚。三業,身口意。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是心,意業的行為,口業是言語。

  言語不能不謹慎,言語可不能輕視。你看看在中國孔夫子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夫子教學四個科目,言語擺在第二,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這些祖宗都很清楚,「口為禍福之門」,真的所謂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疾病的媒介絕大多數是飲食疏忽,好吃。好吃什麼?食物中毒。我這兩天還聽到有同學告訴我,不知道什麼地方的一些年輕人,大概吃海鮮,第二天死了,這晚上睡覺一夜到第二天死了,食物中毒。這嚴重的命送了,其次的得病,得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

  尤其現前這個階段,進入冬天,一般瘟疫都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如果冬瘟轉變成春瘟,那就相當嚴重。在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報導的禽流感,很可能蔓延到春瘟,它這麼長的時間,從冬天蔓延到春天,這很嚴重,在中國醫學上講,就是冬瘟轉成春瘟。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警告,這種瘟疫傳染很可能到明年春天,明年春天是更嚴重。為什麼會有這個疾病?佛法講因緣果報!世間人雖然不講,宗教裡頭都講,道教講得很多也很詳細。飛禽走獸,你不擇手段的去捕殺,種種方式來烹調,滿足你的嗜欲;你有沒有想到這些眾生牠有報復,牠甘心情願被你宰殺嗎?甘心情願以肉來供養你嗎?如果牠不甘心、不情願,這個事情就麻煩了,牠的報復就是瘟疫。

  所以水火、地震、颶風,一般人以為都是自然災害,好像與我們人的生活行為沒有關係。但是佛法裡面,這是幾千年世尊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火災是一切法裡頭的一種,洪水也是一切法的一種,颱風、颶風、龍捲風也是一切法的一種,地震、海嘯還是一切法的一種,一切法從心想生;瘟疫也是一切法裡面的,沒有離開一切法之外,一切法從心想生。與我們有沒有關係?

  佛又講得很好,「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是我們起心動念。你要明白了這句話,你才曉得極樂跟我們娑婆不二!怎麼個不二法?如果我們地球上的居民,每個人心都是純淨純善,這依報就變成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別的,那個地方的人全是念佛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這個地球上要全都是念佛人,這地球就變成極樂世界,跟這經典上講的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大地就變成琉璃不是土沙,到處都是七寶,鋪馬路不是柏油是黃金,「黃金為地」,黃金是鋪馬路的,道路是黃金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共業所感。

  我們今天,這共業沒有法子,大家曉得娑婆世界的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十惡,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念頭,貪瞋痴,起心動念全是十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還得了!所以這個念頭變出來的依報的環境,就是我們現在所接受的。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教給我們怎麼轉境界,方法太好了。

  三業,身口意;隨事就是日常生活,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緣是人事,歷是經歷,從早到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叫所行。底下一句,巧願防非。這品經一百四十一偈就是一百四十一願,諸位將來讀這個經文,第二句是「當願眾生」,既然願眾生,當然第一個是願自己。第一首偈「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每首偈第二句都是當願眾生,他不是願自己是願眾生。說眾生,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包括了,說自己就不能包括別人。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說這心量多大!普賢心,普賢願,普賢行,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巧是善巧方便,這是真實智慧。六根跟六塵境界一接觸,普賢行願跟著就現前。非是過失,這個願心生起,過失就沒有了。

  離過成德。什麼叫德?完全是順大自然的法則,也就是說,隨順性德,性德的自然流露。你沒有這個願心,性德迷失了。不迷,念念都與性德相應,這叫清淨,清淨就是性德。我們學了很多,真誠是性德,清淨是性德,平等是性德,正覺是性德,慈悲是性德。性德無量無邊,說不盡,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非常慈悲,給我們說了十個字,十是大圓滿,表法的,無量無邊的性德,自性起用總不離這五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用這樣的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要以這種願,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回歸性德。

  自己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狹窄、偏漏的不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凡夫的思想行為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諸位想想,如果你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弟子規》要不要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是《弟子規》。本來是這個樣子的,自然是這樣的,現在跟它完全相反了,叫迷失自性。把自性本具的智慧變成煩惱、變成妄想;把自己本有的性德,十善業,十善業本來有的,迷失之後變成惡業,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變成惡業。真誠變成虛偽,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傲慢,正覺變成迷惑,慈悲變成自私自利,這迷失自性。所以今天聽佛菩薩教誨,我們都覺得好,有道理,都讚歎、都點頭,就是做不到。

  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你要把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把它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失,你就做到了。這話說得對。我們要常常想,《弟子規》我為什麼做不到?你把原因找出來,然後把原因消除,你就很容易做到了。原因有沒有找到?要是找不到?多念古書,古書裡頭常常提示,是你自己粗心大意,你不知道。所有一切迷惑顛倒過失有個根本的因,你把這個因迷失掉了。我跟你說出,你自己好好去想,你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因,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就是現在人說的話,你沒有愛心。你承不承認?第一個,你不愛自己,不自愛。不自愛,你怎麼會愛別人?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教學,頭一個就是教這個,「父子有親」。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過很多次,你沒有注意到。中國教育,這是原點,根本的根本。父子的親愛,那是性德,不附帶任何條件,那是真誠,真誠的親愛,清淨的親愛,平等的親愛,正覺的親愛,慈悲就是親愛。你迷失了,所以你現在不知道自愛,哪裡能愛人?知道自愛,知道愛一切眾生,哪有做不到的?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完全符合。你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又悲智雙運,名為所行,行越凡小,故稱清淨。以二乘無漏,不能兼利,非真淨故」。這層意思比前面一層深了,前面是概論,這個地方專就菩薩行。悲智雙運,悲是憐憫自己也憐憫眾生。自己淪落在六道,長劫輪迴,自己竟然不知不覺,沒有智慧。這一生當中有緣得人身、遇佛法,聽經學教開一點智慧,稍稍明白了,才感到自己長劫輪迴之可悲。看到芸芸眾生不覺,自然生起悲心,憐憫心;憐憫自己,憐憫一切眾生。悲是個動力推動我們要求智,智又回過頭來助長我們的大慈悲心。

  一般人初初學佛,慈悲心剛剛生起是可憐自己,怎麼輪迴在六道受這些冤枉苦,天天造業,自己都不曉得;明白過來之後,自己不斷在改,斷惡修善。這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長年累劫斷惡修善,從今天初發心到什麼時候?到如來地。等覺菩薩還有過失,還要改過自新,這要知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他的所作,就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不能達到究竟圓滿,差一分!何況我們在凡夫地,連初信位都沒有證得,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真正明白了,這就智慧開了,他才真正肯用功,下定決心要脫離六道輪迴、要脫離十法界,這是什麼?這是智。確確實實智慧起現行、起作用,他才有這麼大的願心。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願心是有,這就是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斷煩惱習氣談何容易!煩惱習氣是無量劫薰習而成,你能斷得了嗎?

  佛確實慈悲到極處,為我們指點「帶業往生」這個法門,《華嚴經》是頭一部。諸位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我們凡夫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底下打坐,坐的時間很長,「二七日中」。那就是兩個星期坐在那裡不動,不吃不喝,兩個星期。有的地方講「三七日中」講《華嚴》,那三七就是二十一天。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沒有懷疑。為什麼?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曾經一次入定一個多月才出定。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入定二十幾天,應該是很正常的,三七二十一,二七一十四,定中。我們看到他入定,實際上他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你入不了定中參加釋迦牟尼佛這弘法大會,你要有這種能力才能參加。

  所以今天小乘人不相信、不承認,他沒見過,沒見到。所以說「大乘非佛說」,頭一個就是反對《華嚴經》是佛說的,《華嚴經》是龍樹菩薩他們造的,假借釋迦牟尼佛的名義。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這個經講了之後,大龍菩薩收到龍宮裡面去供養,分量太大太大!我們今天這個是《華嚴經》目錄提要,就像《四庫全書》目錄提要一樣。《四庫全書》現在印的頁數縮小了,縮本,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五冊。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目錄提要;換句話說,每句話都是一個討論的問題。那個內容非常豐富,字字句句含無量義。

  這句是講所行的意思,悲跟智的關係要搞清楚。我們現在悲心發不出來,沒智慧;智慧生不起來,沒有悲心(沒慈悲心),它兩個是相輔相成的。行越凡小,故稱清淨。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意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身語意三業的行為。菩薩三業行為超過凡夫、六道凡夫;超過小乘,小乘是聲聞、緣覺。凡夫的行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心裡面有善惡無記。善心善行感人天福報,生三善道;惡念惡行感三途苦報,地獄、餓鬼、畜生,不清淨!天上也不清淨,沒有出六道輪迴,哪來的清淨?天福享盡了,必定往下墮落,他沒辦法往上升,一定往下墜落。人間福報享盡了,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積德,福報享盡了,必定墮三途,哪裡來的清淨?小乘雖然出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清淨。所以超越小乘,這稱清淨。

  下面我們再看,以二乘無漏,不能兼利,非真淨故。這怕有人疑惑,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他怎麼不清淨?在佛經上講,他們都證得無漏的果報,六種神通最後一條是「漏盡通」。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是煩惱斷盡。此地講的煩惱是見思煩惱,我們《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但是怎麼樣?智慧不足,能力不足,不能兼利,他只能夠自利不能兼利。

  這句我們要解釋清楚,阿羅漢度不度眾生?度,不是完全自私自利,他也度眾生。但是他跟菩薩不一樣,他度眾生,你找他,他會教你,阿羅漢有神通,他一定觀察你。阿羅漢的神通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他有這麼大的能力,看看你過去五百世當中有沒有善根?有善根,他教你,沒有善根,不教你;跟他有緣,他教你,沒有緣,他不教你,不像菩薩。菩薩沒有條件,菩薩你不找他,他找你,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菩薩作不請之友」。求學,你要到老師那裡去求,尊師重道,你才能學到東西。可是菩薩不是的,菩薩作不請之友,你不求他,他主動來找你,這難得,這叫做兼利。

  菩薩來找你,你不接受怎麼辦?不接受,他也要來給你種善根,讓你阿賴耶識裡面有個佛的種子,善根種上了。排斥你、拒絕你,根本不相信你,甚至於辱罵你,你跟他笑笑。這個佛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說不定再過幾年:那個人不錯,我雖然侮辱他,他也不生氣,他很有修養、很難得!那你善根就增長了,說不定在來生,說不定在後世,遇到緣,你就很喜歡佛法。所以他把佛法的緣給你種下去,這種因。沒有緣的給你結緣,有緣的幫助你增長、幫助你提升,已經增長的幫助你成熟。

  菩薩度眾生是主動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只要眾生有感。眾生的感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有自己知道的感,求佛菩薩;有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這感應前面我們詳細講過幾次,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點二乘不如菩薩,菩薩是主動度眾生,不拘任何條件。可是如果你這一方學佛的人很多,學佛,你都明白佛家的儀規、都懂得尊師重道,一定要「請轉法輪」,就是要禮請老師到這邊來為我們講經說法,要禮請;不禮請,他自己來了,是這邊沒有懂得佛法的人,不要請,他就來了。這個常識我們要懂。如果我們懂得佛法,我們應該要恭恭敬敬的去啟請。沒有一個懂,我們心裡想著,「能有一個法師來跟我們講講經,多好」,他就來了,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懂規矩。這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真的。

  形式在教化眾生來說不能少。形式是做給那些沒有學佛的人,還沒有接觸到佛教的人,做給他們看的,觸動他們的善根,讓他們看到這個形式生歡喜心,他就進佛門。所以形式是接引眾生,觸動眾生過去善根的一種方便,現在講是一種方法,都行,善巧方便。二乘就沒有這種悲智,所以說二乘不是真清淨。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