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第二十六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218集) 檔名:29-204-00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六十九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順理發心,即無退轉,菩薩性人,乃能得發。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這接著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發心功德不可思議。修學大乘,發菩提心是第一樁大事,也就是說,我們要出門,首先要知道目的地,要知道方向。這不是普通的出門,這是要出三界之門,要出十法界的門。我們的目的地是極樂世界,是去見阿彌陀佛,我們的方向是娑婆世界的西方,這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無論怎麼樣的用功、努力,終極達不到目標,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前面祖師大德給我們說了兩種發心,一種隨事,一種順理,隨事就是四弘誓願,真正發心,依照這個目標、方向去修學,肯定有成就。學佛的同修受了三皈,甚至受了五戒,也發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們發的,我們也跟著發,人家發了是都做到,我們發是發了,沒做到,就是根本就沒有去落實。所以,這一生實在講時間很短暫,一百年說起來好像很長,其實真的是一彈指,時間過得很快。從小到老、到老死,一無所成,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疏忽了我們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標,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我們今天看這段文,感觸就很深,「隨事發心,有可退義」,有可能退轉。「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這一願,諸佛如來在因地上修行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沒有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就很容易退轉。如果真的是為眾生,特別是你看到苦難的眾生這麼多,我們現在一般看見的,是跟我們同一個空間維次,不同空間維次的我們見不到。但是也有人見到,我們相信那不是假的,因為不止一個人見到,幾個人見到,他們看到境界是相同的;不完全相同大致也相同,這就不是假的,看到之後就知道有更多的眾生。六道眾生全能見到的,那是要有特殊緣分,修行人得有相當功力,不是一般凡夫能夠見得到的。你看到愈多,看到的境界愈廣大,你就曉得,在六道裡頭受苦難的眾生有多少,無法計算!我們是不是像諸佛菩薩一樣,真發這個心要去幫助他?發這個心不錯,你真去幫助他你得有能力,你拿什麼去幫助他?所以後面的三願就是你自己把成績端出來,你才有能力去幫助他。
斷煩惱是德行,自己煩惱沒斷,你就幫不了別人,這肯定的。自己還迷惑,還在搞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出輪迴?斷煩惱是第一條大事,怎麼斷法?我們在這個世間,去了很多國家地區,我們看到,在家學佛的同學十善業沒做到,出家的同學基本的沙彌律儀沒做到,那我們就迷失方向,也迷失目標了。為什麼?起心動念還是顧自己,還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有什麼不好?在世間人來講沒有什麼不好,在佛法裡面講問題就嚴重。嚴重在哪裡?你要曉得,輪迴從哪裡來的,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大乘經教裡面佛說得很多,六道輪迴是從我執來的,就是執著有我,執著這個身是我,不肯放下。這個執著現出來的境界,一切法從心想生,有這麼一個心想,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造的,不是上帝造的,與閻羅王也沒關係,自己,經上的術語說業力變現的。什麼叫業力?思想、言行叫業力。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是從心想生。換句話說,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自作自受,你自己造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去享樂;你造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輪迴受苦,與其他的人決定不相干,全是自作自受。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懂,不懂就錯了。
所以這個願,發了願要兌現、要真幹。從哪裡幹起?從《弟子規》開始幹起。《弟子規》總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我們這日常事情太多,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是個代表,是個行動的綱領,展開來跟菩薩戒律沒有什麼兩樣。菩薩戒律諸位知道,八萬四千細行,那個八萬四千細行從哪來的?十善業展開的。你看只有十條,十條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十條能夠展開為八萬四千,一百一十三條展開,難道比不上八萬四千嗎?《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佛給我們講真理。所以任何一法展開,遍法界虛空界,歸納、收起來就是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我們明白了,事實真相清楚了,心就定了,不再心浮氣躁,應當認真好好的來學習。首先把《弟子規》背熟,背得很熟,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遇到什麼境界,《弟子規》裡面教你用什麼樣的原則來處置,這個句子立刻就現前。這個是戒律的基礎,戒律的根本。《感應篇》要熟,《感應篇》字也不多,大概一千五百字左右。《十善業道》也不多,我們編了一個節要,大概只有六百個字。這三樣東西是根,戒律的根,戒律的本源,沒有這個東西,戒律從哪裡生出來?為什麼古人學佛,三皈眾戒威儀他都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今天做不到?人家的根紮得好,所以無論出家在家修學,都有很殊勝的成就;我們今天學不好,根疏忽了。所以年輕的同學不能疏忽扎根。
五十歲以上,這是進入老年了,沒有扎根也可以不必扎根,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著重在老實。老實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也自然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一句阿彌陀佛是眾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彌陀佛,無量覺,你看看。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就是皈依佛,覺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三皈依,講皈依覺,他不講皈依佛,講皈依覺,「佛者覺也」,這一句做到就圓滿了。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老人走這個路子。為什麼?記憶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規》你背不下來,你就乖乖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一心專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處,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號沒有一樣不具足。年輕的同學,那三個根要背,你們要做出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真正落實《還源觀》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薩的樣子,「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年輕人要發心,弘護正法。正法久住的責任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肯真幹那就不負責任,對不起佛菩薩。所以事上發心,不定性人他也能發。我們絕大多數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善有惡,叫不定性的。
下面講,「順理發心,即無退轉」。這是真的,順理發心,這個理不是解悟,而是證悟,證得之後他不會退。你看經上告訴我們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們證果,他們發心是稱理,所以他不退轉。不要瞧不起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他們是聖人,入聖流了。憑什麼入的?他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不再執著了,換句話說,他不再執著身是我。這我們做不到,我們還是身是我,人家不執著身是我了。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他知道身體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不生不滅,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這個要知道。世間人認為人死了之後有靈魂,靈魂沒有生死,那是我,靈魂又去投胎,又去找個身體,這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為什麼在六道裡頭輪迴?隨業受報。他要是一生行善,投胎找個身體,肯定找到很好的身體。如果心行不善,他找的身體就找這些不好的身體,找畜生、找餓鬼、找地獄,這都是不好的身。他怎麼會去找?業力在那裡作怪,業力牽著他走,所以他沒有能力辨別。所以我們講靈魂,實在講他根本就不靈,靈是我們尊重他,客氣,其實他不靈。孔老夫子講老實話,孔老夫子不說靈魂,叫遊魂。佛法裡面稱迷魂,他迷而不覺,他沒有智慧,有智慧怎麼會到三惡道去投胎,怎麼會選那種地方?他沒有智慧。所以那真的是自己,那個不是假的。如果靈魂覺悟就不叫靈魂,可見得靈魂是迷惑。迷是他,覺悟也是他,他一旦要覺悟了,在佛法裡就不叫他做靈魂,佛法叫他做靈性,就是本性。
所以小小聖人,像須陀洹這樣的人,小小聖,他還是迷而不覺,沒出三界,但是修得好,他有能力養成很好的習慣。我們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親近聖賢,他是凡夫,因為親近聖賢,他就染上聖賢的習氣,習慣成自然。他也不退轉,他修的善根,這善根不退轉,他叫位不退,佛家講三種不退,第一種不退他證得了。一直到阿羅漢、到辟支佛,這都是位不退。再往上去那就是菩薩,菩薩不但位不退,行不退。你看看小聖,阿羅漢、辟支佛,行還會退。譬如度眾生,眾生太難度,阿羅漢就放棄,不度他了,可是菩薩不會放棄,菩薩怎麼樣艱難也要幫助他。佛經裡面這些故事很多,很耐人尋味。所謂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那是菩薩,行不退。到明心見性這叫大聖,他出了十法界,這個是念不退。這真正是此地所講的順理發心,這個理是自性、是性德。他確確實實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不會再走彎路,一直就向著如來的果覺。這什麼人?在《華嚴經》上初住以上,他們居住在實報莊嚴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提升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講究竟圓滿,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乾淨了、沒有了。所以順理發心是講這些人的,他念不退,念念與真如相應,念念與自性相應。從初住菩薩到妙覺位,要多長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當中經歷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上叫妙覺,到妙覺這才圓滿。所以他們真的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決定沒有雜念。我們今天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還有雜念加進來,初住以上就沒有了。我們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大乘裡面所說權教菩薩,沒見性,他都做不到,他們還是事上發心。由此可知,所謂順理發心的,都是從隨事發心不斷向上提升才達到的,沒有經歷事哪來的理?
隨事發心,怎樣能保持著不退?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為什麼?就是為隨事發心的。由此可知,隨事發心保持不退轉,你就不能離開經教,經教是我們的指南。我們旅行,經教就是地圖,不會迷失方向,不依經教,肯定就走錯路了。經教依一種就夠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依太多了會走岔路,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佛陀教人,他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講俗諦,第二個原則講真諦。俗諦什麼?隨俗,恆順眾生,為什麼要順著你?不順著你,你不會進來,你喜歡什麼,佛都教你什麼,引誘你進門。進門之後跟你講真的,那就不是隨俗,隨順真諦,跟你講真的。可是接引入門之後,什麼時候才給你講真的?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三、五年,有人十幾、二十年,有人這一輩子還不行,等到下一輩子。佛教化眾生、成就眾生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所以佛的恩德大!佛真是慈悲到極處,我們都要知道。記住大乘經上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論我們的靈魂也好、靈性也好,跑到哪一界,佛統統看見,佛對於你過去、現在、未來全都知道,所以他會在最適當的時間,以巧妙的神通方便接引你,幫助你回頭。這是他善教,我們具備的條件要善學。善學沒有別的,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聽話、真幹,具備這個條件的人叫善學。
真正遇到善學的人,佛會教他什麼法門?給諸位說,肯定是教他《無量壽經》,念佛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保證你一生成就,決定不走一點彎路。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這個法門是有名的難信之法。我跟諸位報告過,我學佛是從學哲學進來的,這個念佛法門很難接受。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就勸了我十年。我不反對這個法門,我不想學這個法門。認為什麼?我的興趣不在這裡,我歡喜《華嚴》、歡喜大乘經論,總想廣學多聞。老師用很多方法來勸告,我很感激,沒聽話。一直到我自己講《華嚴經》,也是幾年的時間,講了一半,差不多講七、八年,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經沒講完,查後面的,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裡面看到了,這兩位菩薩都是修淨土的,都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再回頭看善財童子,明白了,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開悟了,就是我們一般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文殊菩薩會上他就證得初住。老師命令他去參學,特別介紹他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專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我們中國人跟印度人這個地方是相似的,先入為主,你看參訪這個,介紹念佛法門,不是別的法門,五十三參就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這先入為主。當中這五十一個善知識,那都是諸佛菩薩,給他展現一切不同的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他都去看,參觀,都去了解。感恩善知識的教誨,「禮辭」,禮是禮拜,辭是不學,他明瞭,他不學,他還是念他的阿彌陀佛,方向目標沒有變。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才真正明白了,萬法歸宗,這個宗就是極樂世界。我相信這個法門是這麼來的。如果不講《華嚴經》的話,就不知道淨土法門之可貴,沒有重視它。是看到《華嚴》、《法華》、《楞嚴》,這麼多大經大論,後頭的目標全是極樂世界、全是阿彌陀佛,這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得來不容易,學佛大概學了二十多年才認識這個法門,真叫難信之法。
所以順理發心,這裡說得好,順理發心決定沒有退轉。是什麼人?「菩薩性人」,菩薩性人就是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所以「乃能得發」,發真的真心。隨事發心,這四句話他真做到,他不是說著玩的,他斷煩惱是為度眾生,他學法門也是為度眾生,他成佛道還是為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是手段,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他的目標。你自己不成就,你就成就不了別人;教別人,先要把自己教會。所以四弘誓願這四句,我們也清楚、也明白了。斷煩惱從哪裡開始?從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無始劫以來,十方三世諸菩薩能修成佛道,都是用這個方法,沒有例外的,這個要相信。戒定慧這條大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走的路子,決定不錯,你要不遵循你就不能成就,你遇到境界現前你會退轉,這是一定的。我們看到很多很多修行人,到晚年退轉了,我們理解,我們知道那是正常的。為什麼?他的根不深、本不固,他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退緣太多,力量太強,你處在這個社會你能不退轉,那是什麼樣的人?菩薩性人,不是菩薩性人不行。菩薩性人為了要保持自己在菩提道上不退轉,不能不在經教上下功夫。經教還要懂得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那個根才真的紮得穩;你如果涉獵太多太雜,那不堅固,還是容易倒下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祖祖相傳的一個老辦法。但是現在科學不認同,可是聖賢人認同,你是聽科學的還是聽聖賢的?科學家如果成聖成賢他就通了,他就點頭了,這個沒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科學家將來會學佛,他們成就會比我們快。
這個心一發,菩提心一發,功德無邊!菩提心一發,如果是不退,從事上來講,他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他得到龍天善神的擁護。為什麼?他沒有自己,他是為苦難眾生的,誰不佩服?所以底下說,「設使諸佛窮劫演說」,這不是一尊佛,一切諸佛,不是一時間演說,窮盡未來際劫演說,說什麼?說他的功德都說不盡,「猶不能盡」。這話是佛說的,真話,不是假話。淨宗的修學,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指導的原則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的「淨業三福」。你要記住,它叫三福,福報!三種福報。第一,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人天福報,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你得人天福報。與菩提心相應,那是人天的大福報,在人間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你是來救度眾生的,雖有福報他不是來享福的,這福報,福報給眾生享。這一個人有福報,眾多的人享他的福。第二條小乘的福,比這個高,不在人天,它只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什麼?這是師表,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它是四聖法界的福報,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人天福報,這是四聖法界的福報。
最後一個,第三,大乘,第一句「發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我們也搞了好多年才明白,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我們初學都懂,大乘菩薩講的因果肯定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因果最後我們曉得只有一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太多人不知道,很多菩薩都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地方講深信因果是講這個,不是講別的。我們初學的時候,對這句話非常疑惑,他這句話要擺在第一條我們不疑惑,他擺在第三條我們疑惑了,難道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嗎?講不通!到以後才真正明白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專講這個的,不是講其他的。「讀誦大乘」,大乘經,跟自己有緣的,喜歡、愛好,自己能力能夠接受的,選一種,決定不改變,要從這一部經典念到明心見性,就成功了。我們中國古人講的一句話,跟佛說的很相似,叫「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看你這一本書,從頭念到尾念了一千遍,其義自見就是明心見性。為什麼?讀一本書叫持戒,守規矩,我就念這一本,念完了從頭再念,不涉獵其他的東西,這叫持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相信念到一半,你就得三昧,你念《無量壽經》就得念佛三昧,你念《華嚴經》得華嚴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後,你還是跟平常一樣繼續努力,每天還是去讀它,我相信不到讀完,不到讀滿一千遍,你就開悟了。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目的就達到。
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一切經就是一切世出世間法全通了。這個方法妙極了!科學沒有辦法,科學所求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定中來的,知識是從學習當中來的,不是從清淨心來的(智慧從清淨心),所以它跟佛法本質上不相同。他今天所知道的跟大乘教愈來愈像、愈來愈接近,這個佛說過了,佛要不說過,我們會感覺到很訝異。佛說用意識,意識就是思惟、想像,用這個心,這是第六意識心。八個識裡面,第六意識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強大,它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它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宇宙的源起,叫賴耶源起,它能緣到這個,這麼大的能力。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家真的做到了,研究宏觀宇宙的,他們說,用最先進的儀器來觀察宇宙、探索太空,實際上只能夠觀察到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他說出這麼一句話。這個話我們聽得懂,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裡去了?我們知道,回歸自性了,你就見不到,你什麼樣的方法你也探測不到。為什麼?自性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你沒有辦法探測它。在我們淨土宗裡叫常寂光,它回到常寂光去了。那這個科學沒辦法,回到常寂光他不知道了。微觀的量子力學,他們觀察看到,宇宙間這些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特別明顯的是物質現象。物質的本質是什麼?意念,意念是精神現象,不是物質現象。就是說物質從哪來的?物質從意念來的,精神創造了物質,這個被他看出來了。可是精神從哪裡來的?他說無中生有。那這個佛比他講得清楚,精神現象從哪來的?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怎麼變現?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
這樁事情佛說得很好,「唯證方知」,你要不證,你不會知道,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時候證知?佛說八地以上。換句話說,對這樁事情真正知道、了解透徹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最上面的,菩薩位最上面的五個階級他們知道,七地菩薩以下的都不知道。他們知道的跟我們一樣,我們是解悟,在經典裡面看到了、明白了、不懷疑了,但是自己沒有證得。科學家是藉儀器觀察發現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科學跟哲學都在探索,宇宙是怎麼來的,什麼原因發生的?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到現在都解決不了,大乘經上全給我們解決了。雖然我們明白了,大乘經上搞清楚、明白了,最後佛的要求,還是要求自己親證,你才得受用,你如果沒有證得的話,你得不到受用。這個受用是大自在!真正的受用也是無法想像的,沒有方法來說明的,真的是唯證方知,這句話講得非常非常之好。下面「元曉師」,這是唐朝時代韓國的法師,「元曉師所謂隨事發心,即前文之緣事菩提心,其順理發心即前之緣理菩提心,以《宗要》較詳,故備錄之。」這是元曉大師的《宗要》,對這一段解釋比較詳細,所以完全節錄在此地。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這句話說得好!我們不要講順理,就世間法來講,隨事,世間法裡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菩提心是斷惡修善的大圓滿,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心一發,斷惡修善就圓滿。你想想看,是為度眾生,他不為自己,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為眾生,沒有為自己。我們今天菩提心發不出來,問題在哪裡?沒有把自己放下。誰發菩提心?我發菩提心,這「我」在裡頭,不知道我見、我執是最嚴重的障礙,不知道這樁事情。什麼事情有我就完了,為什麼?你所造作的是六道的業,只要有我在裡頭。為什麼須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薩稱為小聖?他是聖人,他不是凡人。凡聖差別在哪裡?一個是有我,一個無我。一個真的把我放下,他覺悟了,這身體不是我,於是他才肯把這個身體當作一個工具來為眾生服務,犧牲身命在所不惜,沒有覺得可惜。而且在六道裡面可以隨意選擇身體,他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從哪來?從無我來的。無我就沒有自私自利,無我就沒有貪瞋痴慢,無我也就沒有是非人我,全是從我那個地方生出來的。所以佛法頭一個就是破我見,五種見惑裡頭身見擺在第一,第二個邊見,邊見是對立,無我絕對不會跟任何人對立,有我就對立。
不要看到這是小事,在修行真正用功這是起碼的功夫。我們為什麼修不成功?把這個起碼的功夫、最小的東西疏忽了,以為這個不重要,以為《弟子規》不重要,所以戒律不能成就。大乘講到究竟的根本,不能不破我執。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個假的,而且它妨礙、礙事,障礙證真,你把它放下,障礙就沒有了。你看見惑下面所說的,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是從身見來的,身見沒有了,統統就沒有了。我都沒有了,哪來的對立?我沒有了,哪來的成見?所以《金剛經》前半部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證得的?須陀洹,這經文上講得很清楚,須陀洹證得了,所以他入了聖流,聖人這一流的。有我,你永遠是凡夫,六道凡夫,不是聖人。
但是這個東西你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會放下;還放不下,還是沒搞清楚,還是沒聽懂,放不下。放不下,只有一個方法了生死出三界,那就是念佛。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念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菩提心是講隨事菩提心,隨事菩提心是講最善巧的隨事,那就是你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專注到極處,也就是說,心裡頭沒有其他的雜念,什麼念頭都沒有,我只有這一念,我這一生就這一樁事情,其他東西都不要了,我就是要求生極樂世界,就是要見阿彌陀佛,行!這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可以,成就不可思議。你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你得到些什麼東西?四十八願就是你所得到的,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加持給你的。你才真正知道,發菩提心的善,諸善中王,沒有比這個更善了。自己得度,永遠超越輪迴,不但超越輪迴,永遠超越十法界,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沒有能力,自己先幹。出家在家,你看看真幹的人,一般說起來時間都不超過三年,他就成功了。臨走的時候瑞相稀有,現身說法,給念佛的人作證轉,我給你做證明,你看我念佛三年成就了。這自行化他,他做到了。
下面,「《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造的。這位大居士,在清朝這一代佛學裡面,學佛的人當中,他的成就是大家讚歎的。這個人從小就聰明絕頂,看他的傳記,他以童子的身分考中進士。童子就是不滿二十歲,二十歲叫成年,就不叫童子,就是大人了。古時候二十歲行冠禮,就是戴帽子,行冠禮,成年了。應該是在十九歲的時候考取進士,是在那個時代最高的學位。他一生沒做官,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講的國防部長,所以他是高幹子弟,家裡生活沒問題,所以他不需要去做事,他一生在家學佛,考取進士也不做官。真的是佛家講的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大居士!著作很多,《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作的。
這幾句話說得好,「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中國世俗裡面講的立志,人要不立志,你這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你沒有方向,你沒有目標。立志就是立定一個方向、立定一個目標,我所有一切精神力量都集中在這個目標上,我一定要達到,佛家叫發心。你立下這個目標,我一定要斷煩惱,煩惱就真斷了;我立志學法門,法門就真學了;我立志要成佛道,淨宗往生就成佛道,比其他的法門容易。其他的法門要把三種煩惱斷掉,無明煩惱斷掉,塵沙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掉,這才叫成佛;往生極樂世界不必,三種煩惱統統都沒有斷。所以這個不容易,只要你能把煩惱伏住,它沒斷,伏住,它不起作用,它起作用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得生。在什麼時候?在臨命終那最後一念。你看看妙不妙!一生做的行業不管你,最後臨命終時嚥氣那一聲是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人家講這個太僥倖、太便宜了吧?是,是便宜,可是怎麼樣?誰能保得住臨命終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這個可不是簡單事情。所以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臨命終時要有三個條件,你都具足,你就往生。第一個條件是頭腦清楚,一點不迷惑。如果臨命終時頭腦迷惑,家裡人來都不認識,那就麻煩大了。現在講老人痴呆症是最可怕的。你看臨終這一念,頭腦清楚容不容易?不容易。正在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來勸導你,勸你念佛,勸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遇到這種人,這也不容易遇到的。第三,遇到的時候聽話,一聽馬上就接受,立刻就念,這就成功了。你看看容不容易?
還有臨終之後,一般人呼吸沒有了,氣斷了,靈魂沒走。佛在經典裡告訴我們,他捨不得他的身體,他還執著那是他,一般來講,絕大多數八個小時,他才會離開。所以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斷氣之後八小時不要碰他,碰他怎麼?他生煩惱,他會發脾氣,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地獄去了。最後一念是貪心,餓鬼道去了,如果是瞋恚就是地獄道,如果是愚痴、糊塗就是畜生道。那一念是關鍵!現在人很多不知道。臨終不能夠急救,一急救,那他痛苦到極處,他生怨恨,那個怨恨心一生起,那一急救,急救什麼?急救就是送他到地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醫生都知道,醫生問你要不要急救?你要說不要急救,他點頭,他贊成。換句話說,在臨命終時決定不要讓他起貪瞋痴,這比什麼都重要。真的是平平安安的送他走,這就對了。歡歡喜喜,他走的時候全身柔軟,那就肯定不墮三惡道。如果到三惡道去,他身體是僵硬的;如果全身柔軟的話,決定不墮三惡道。這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讀了這個才曉得,發心重要,諸佛的本願,成佛的根本。佛無我,佛沒有私心,佛的心裡面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包容,他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包容,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如果能包容,有起心動念、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那是阿羅漢、辟支佛,他還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六道凡夫。佛說得很清楚,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警惕自己。這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菩提心一發就成佛了。我們發了是不是成佛?也成佛了,可是這幾秒鐘,幾秒鐘以後就不見了,就又回頭了,又回到凡夫,保持不住,一想到我,又回來了。為什麼?下面說得好,「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這五種智後面會講到,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這五種智就是如來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人人都有。菩提心跟它相應,換句話說,沒有菩提心,跟這五種智都不相應,這五種智你雖然有,它不起作用,發菩提心它就起作用。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曉得,菩提心發不出來就是執著我,我放不下,所以菩提心發不出來。真正不知道,就是佛在經上講「無我」,那是真的。真正成佛了,佛講自性裡頭有我,叫自性四淨德,有「常樂我淨」。常是什麼?不生不滅;樂是什麼?永遠沒有苦,這才是樂;有我,我是什麼?我是自在、主宰;有淨,淨是清淨,一絲毫沒有染污。佛講這四種,這四種淨德,法身有、般若有、解脫有。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祕藏,三德祕藏裡頭統統有四淨德。什麼人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就證得;沒有見性,雖有,不起作用。所以有真我!我們現在搞那個假我,把假我當作真我,麻煩就出在此地。如何能把假我放棄、捨掉,真我慢慢就能恢復。
「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往生裡都有這句話,可見這個東西重要。所以十八願,古來祖師大德說,那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那我們曉得,十九、二十這兩願是十八願的補充,沒有十九、二十,這十八願也做不到。「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今此第十九願為聞名發心,證諸第二十六願聞名得福」,聞名得的福都不可思議,何況發心?何況認真修行?世出世法裡頭第一福是發心念佛,真正發心念佛,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現在我們要發心,我們也念佛,擺在眼前的事情統統不能解決,這怎麼回事情?我們的發心不是清淨心,我們的念佛不是一向專念,我們是多向雜念,所以這佛號不起作用,多向雜念。問題在自己,不在方法上,經典上沒說錯,一個是我們自己把它解錯了,一個是我們自己疏忽了,太大意了,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而沒有隨順經典的教誨,往往出在這裡。再怪佛經上不靈,那罪過可就大了!不知道反省,去怪責經典上不靈,錯了。
「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都是說聞名。你看聽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福、得忍,這聞名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這一聲佛號,周邊有人聽到;人沒有聽到,有鬼神聽到,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眾生他聽到。他聽到,他有福,有一點修行功底的人他聽到,他得忍。什麼叫得忍?譬如你遇到逆境、惡緣,心裡很不平衡,聽到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心就擺平了,算了,不要再計較了,這是得忍。你對於這個法門、經典了解得愈深,那個忍的功夫也愈深,力量也愈大,不但得忍,忍裡面開智慧,就能很順利的把問題解決。「故此願理應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這個說法說得很好,確實聞佛名號就得佛的加持。可是這個裡頭關鍵,你對於佛要有尊重的心,要有敬意,如果你不相信,那你什麼都得不到。你要真信,你能理解,你對佛恭敬,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真誠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們聽這句佛號,就看你有幾分的恭敬心,你得幾分的福,你得幾分的忍,你得幾分的慧,完全看你的誠敬;沒有誠敬,聽再多也得不到。這個道理,還是世尊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全在心想,這很重要。末後這兩句,「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王宏誓願力不可思議」。願王就是阿彌陀佛,他的四十八願,宏誓就是四十八願,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是專指第十八願。這個願、發心就學到此地。
下面講,發心之後得有行動,心發了沒有行動,這個發心就落空了。後面行動你看,「修諸功德,晝夜不斷」,這是表發大心之後要有大行,要真幹!真幹,幹些什麼?還是菩提心裡頭的,我真的要斷煩惱,真的要學法門,真的要成佛道。成佛道,一步一步往上升。你看十信,從初信我提升到二信、提升到三信,就跟念書一樣,你從上學那一天讀一年級,到成佛是五十二年級,五十二個階級,你要不斷往上提升。很難!一生當中提升到最高的等級不容易。可是一生當中提升到下面幾個等級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說實在話,能夠有須陀洹的條件,有十信裡面初信的條件,往生極樂世界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同居土,是在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你是小小聖,你不是凡夫。所以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沒有證到小聖的地位,沒有證得。那方便有餘土呢?用《華嚴經》上來講,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是方便有餘土。淨土是講九品,初信位、二信位,這個都是方便有餘土裡面下品下生,再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一直到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什麼?十信位,十信是上品上生,九信是上品中生,八信是上品下生,你這樣看,你就了解,不一樣。到初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因為他是法身菩薩。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他們住實報土。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同居土跟方便土統統都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得了!這一段我們還沒講到,阿惟越致也在這一章裡頭,最後一句,臨終接引,第二十臨終接引,作阿惟越致菩薩。「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四十八願我們要搞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很熟悉,不陌生了,也自己知道自己確實能夠往生,我明瞭,我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心要發,假的,假的也行,凡聖同居土,假的也行。假的不發,不發還是發了,你看我一心想到極樂世界,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很多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往生極樂世界,瑞相稀有,你問他發菩提心沒有,他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他只是想著我要到極樂世界,我要親近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很難得!
「修諸大行是為第十九願之全文。」修什麼?經上給我們說明白了,「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六大類,這六個大綱,每一個大綱裡面無量無邊的細行,都要懂。「亦稱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這個生死還是比喻,深廣無際。生死有兩種,一種是分段生死,像我們這個身體到這個世間來,來投胎,到離開這個世間這是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另外一種叫變易生死,它跟這個性質不一樣,譬如我們現在在凡夫,我們真修、真幹,真把身見、邊見放下,我們小乘就是須陀洹,大乘我們就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叫變易生死。我們在凡夫這個身死了,小小聖我們生了,我們升級,我們生到那裡去了。就好像學校念書,念一年級,升到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二年級死了,三年級生了,這種叫變易。為什麼叫變易生死?你要吃苦頭,你得好好用功念一年,你才能提升。你修行也修得很苦,沒有這個苦行你提不上去,這個苦行叫變易生死,取這個意思。兩種生死都斷了,這是涅槃,小乘證得阿羅漢,在小乘裡面修行圓滿了,小乘的變易生死圓滿了,但是他迴小向大,大乘變易生死再來。直接在大乘呢?那我們知道,小乘的阿羅漢相當於大乘十信裡面的第七信,斷證的功夫跟七信菩薩相等,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了,六道輪迴沒有了。小乘三果,阿那含都沒有出六道,阿羅漢才出六道;在《華嚴經》裡面,六信菩薩沒有出六道輪迴,七信出了,七信才超出。七、八、九、十,我們就很清楚,兩個一對照就知道,七信位是阿羅漢,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就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再向上去,這才離開十法界,初住菩薩,十法界沒有了,他提升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修行沒有修行的形相,叫無功用道,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就沒有形相,他是無始無明習氣自自然然的消失。需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你說無始無明習氣多難斷!這個東西斷掉之後就回歸自性,就是科學家講宇宙不見了,回歸自性;他們說不見了,我們曉得,不是不見了,回歸自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