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恆在此 常在彼  (共一集)  2007/9/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842集)  檔名:29-102-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今天我們讀到最後一段,「通顯三世間自在」,最後的一段,第四有四頌半,「周遍入出以明自在」,這是「器界事中」,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一切塵中入正定。金剛地中從定出。金剛地中入正定。摩尼樹上從定出。摩尼樹上入正定。佛光明中從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從定出。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從定出。於火大中入正定。於風起定心不亂。於風大中入正定。於地大中從定出。於地大中入正定。於天宮殿從定出。於天宮殿入正定。於空起定心不亂。】

  這四首半的偈頌是講的器世間,周遍圓融,自在無礙。清涼大師在這段裡面告訴我們,「菩薩身普遍,略有四位」,這就是四類。第一個「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內樹等物中,三遍一切塵毛等中,皆圓遍,非分遍」,圓滿周遍,不是有侷限的,「是故皆全身顯現」,最後一個,「以是法界身故,不異不分,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清涼大師說的話不多,意思全說出來。經上說的是菩薩,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確實是佛菩薩,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染上煩惱習氣。煩惱習氣不是真的,這個事實必須知道。煩惱性空,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放下?覺悟是看破,就是把這樁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在經教裡面一再告訴我們,迷悟都在一念,一念不覺,境界就現前。就好像作夢一樣,一念不覺,夢境現前。夢境是虛妄,不是真的,這我們容易懂,因為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確實了不可得。但是我們不知道現實的境界是夢境,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沒有這麼長時間在經教裡的薰修,很難接受。你說佛經這些道理,你跟西方科學家講,他不會相信,他相信科學。科學是拿證據來,佛法真的也拿證據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現前,證據不在別人手上;科學是你拿證據來,佛法是證據在你自己。別人證據拿出來,不關你的事情,問題是自己把證據拿出來。

  你看看這三大類的煩惱,佛說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放下分別,那你就是菩薩,看你放的多少。菩薩位次高下不一樣,放得多,地位就高;放得少,地位就低。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完全放下,連妄想也放下,那妙覺。佛教導我們的,佛一絲毫武斷沒有,沒有成見,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他親證的,也就是說他放下了,所以他知道我們若能放下,跟他沒有兩樣。這樁事,正是惠能大師所說的「無關文字」。他不認識字,人家拿著佛經來給他,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懂得裡頭道理?這個道理與文字不相干。你看佛經,儘管來問,不可能有一字一句把他難倒,他全知道。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裡的東西,只要你見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統統現出來。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沒有,智慧迷了。迷了要靠什麼?要靠思惟、要靠研究,一研究就壞了,愈研究愈錯誤,為什麼?研究是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你還用它,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佛說得很清楚,怎麼樣才能出六道?不去研究就出得了。所以佛法裡面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是什麼意思?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你看我們凡夫,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識。心,阿賴耶,我們用很淺顯的話來說,就是記憶,阿賴耶落謝形相的種子就是記憶,像倉庫一樣;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六道凡夫用這三樣東西。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想起夏威夷土著那份報告,他裡面講到,他說我們凡夫最大的恐怖分子,現在美國恐怖分子很緊張。我們最大恐怖分子是什麼?就是記憶,這個記憶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頭那些落謝種子,這是我們最大的恐怖分子,這是要命的。現在就是怎樣把那些記憶解除、把它放下?用什麼方法?他用的方法跟我們淨土宗方法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用的一門是什麼?就是一句話,「我很抱歉,我很愛你」。就這一句話,不斷重複念,就跟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是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也是六個字,「很抱歉,我愛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對人、對事、對物統統用這一句,念到成熟了,這性德就現前,那是什麼?慈悲心念出來。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給你念出來,他用這麼一句。

  所以在理論、方法、效果都相同,但是不如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最後一真法界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他念這「我很抱歉,我愛你」,那不能現前,只能說是把阿賴耶識裡那些不善的業習種子變成善。這我們很清楚,到最後的效果是這個,就是你心裡沒有惡念。沒有惡念,你要知道,他還是染念,他不是淨念。這個惡的種子少,善的種子多了,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人天,應當都是在天道,他不是淨業,也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沒斷。執著統統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法、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這功夫比他高明,這是什麼?轉染為淨,你染業沒有了。淨到哪裡去?淨業不在六道,六道是染污變現的。淨業在哪裡?淨業在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它有四層,四層就是淨業的純度不一樣,愈往上面去愈淨。如果在四聖法界裡面把妄想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就超越十法界,染淨都沒有,染淨不二。諸位要曉得,只要說到不二法門,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都是相對的,還是相對,四聖法界也是相對的,你看四聖對六凡,染淨相對。到不二法門,超越了,不在十法界裡面。我們對這清楚,所以一看別人這些報告,他是什麼境界,我們就了了然然、清清楚楚。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功夫,這功夫就是修行。

  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如何能夠把執著放下?是非常困難。在佛法一般總的原則就是禪定,就是《華嚴經》我們這一章念的「寂用無涯」,那你要會用就行了,就超越了。也就是要學,要真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夏威夷土著功夫成熟的時候,他講他的愛心遍法界,像地球上,人道的、畜生道的、餓鬼道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他不愛,他那個愛心是平等的。他愛他,他就會關懷他,他就會照顧他,他就會幫助他,這就是他的功夫成熟。我們知道這樣的心量,量大福大。他的心量可以能夠達到一個相當大的境界,用佛法來講,他能達到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黃念祖老居士說,是一個銀河系。這就不小,他的愛心有這麼大。佛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境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那就不止一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菩薩境界愈來愈廣,到地上菩薩那個境界幾乎跟佛很接近,遍法界虛空界,慈悲心。我們前面讀過的「毛光照益」,那是講一個毛孔,一個毛孔裡面放的光明遍法界虛空界。那這身上多少毛孔?每個毛孔光明都是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的眾生就能感受到。佛法裡面說毛光,外國人說磁場,中國人講氣氛、氛圍,都是說一樁事情,名字不相同,說一樁事情。

  我們不知道,搞不清楚,這話不能講,講了沒用處,還讓人家懷疑。學這麼久了,經講到這個地方,這不能不說。那你聽不懂,慢慢聽,慢慢的學。真聽懂了,要幹,要放,不再執著,知道執著是傻事,不再幹傻事,知道這宇宙實相是什麼?是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相,根本就不存在。《般若經》上講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事實真相。這句話真正明白,你的心定了,寂用無涯這樣的功德對你來講就現前了。

  我們今天心為什麼定不下來?你的心還有念頭,你定不下來,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古時候學《華嚴》的,他用什麼功?他修止觀,什麼止觀?華嚴止觀,華嚴三昧。華嚴止觀是什麼?法界觀,觀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清楚明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觀。起心動念就不是觀,我們講看,看是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叫觀。觀就好比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沒起心動念,用心如鏡,那叫觀。那個鏡子永遠是寂靜的,起作用,寂用。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看,叫聽,聞一聞,嚐一嚐,這是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現在我們想回歸自性,恢復我們的自性,佛告訴我們「止觀」,止是什麼?前面講三種止,三止三觀,那個意思太深,我們現在學的止,止什麼?止執著,不要執著;觀怎麼樣?觀不要分別。看外面不要分別,不要生執著心。不是叫你不看不聽,要看要聽,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真用功。可是你是用定慧把分別執著控制住,並沒有斷。控制久了,純熟了,慢慢就沒有了。

  執著沒有了,你自己清楚,你在六道十法界裡得自在,就像經上講的這個自在。你自己知道你的身多大?遍一切十方剎海,這是法身菩薩,就是起心動念斷了,你自己感覺到身這麼大。有緣的眾生,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或是在一種微妙的境界,似睡非睡,見到佛菩薩。佛菩薩相多大?跟虛空一樣大,那就是十方剎海的現象。虛空多大,這佛相就多大。大,太大了,我們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像我們人面對面看一樣。這是怎麼回事情?本來如是,虛空法界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自己身相是這麼大,那你出入怎麼會不自在?你還有什麼障礙?

  所以頭一句講的是「菩薩身普遍」。菩薩是誰?菩薩是我們自己,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菩薩,這個身相就現出來,不思議境界。第二個「遍彼剎內樹等物中」,這個剎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講所有星球裡面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你的身遍在其中。就是你的身包括它,它並沒有包括你,你在它身中(它這個身體),所以你出定入定非常自在。在這個樹上入定,在那個石頭上可以起定,得大自在。在大石頭入定,可以在大山上出定;大山上入定,可以在大湖裡面出定,出定是起用,沒有不自在的。

  第三「遍一切塵毛等中,皆圓遍」。塵是器世間,毛是正報,依正皆遍。遍不是分遍,是圓遍,圓滿,那個圓滿是什麼?圓滿就是自性裡面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而且什麼?大具足,小也具足,沒有大小。大是講什麼?遍法界虛空界,這東西像什麼?現在我們用的網路、衛星電視,這是很好的比喻。你看電視跟網路的晶體小小一片,我們在這攝影棚裡面跟遠方同學在一起學習《華嚴》,用這種高科技的技術把我們的畫面攝入鏡頭,融在那個很小晶片裡面發射出去,你看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只要你有接收的這些機器,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你家裡,你能收得到,在曠野裡面也能收得到,這是藉機械。自性裡面不需要機器,諸佛如來,這空中的資訊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地球上這個儀器,高科技所發的資訊,那要跟自性比,真叫法界虛空界跟一粒微塵相比,不能比。我們現在這個機器科技是分遍,不是圓遍。自性裡面這個訊息是圓遍,圓滿。我們這才得悉一分、二分,而且範圍很小。

  所以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些,也能肯定佛在經上所講的是事實。為什麼?今天人用這些媒體、機械也能做到少分,分遍。自性裡面圓遍,我們能信得過,我們不懷疑。又何況我們在前面學習好幾遍,不只一遍,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的資訊也是圓滿的,它不是侷限的,它是圓滿的。大圓滿,小也圓滿,大小不二;近的圓滿,遠的也圓滿,遠到什麼程度?遠到沒有邊際的地方,還是圓滿。遠近不二,大小不二,這是個什麼道理?自性法爾如是。如何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了。

  釋迦世尊當年給我們示現,十二年參學不得要領。這在菩提樹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參學的統統放下,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一放下,沒想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覺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別執著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學學得來的,佛法的名詞叫什麼?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東西,阿賴耶識落謝的種子,這些種子變成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他不能開悟,障礙他不能見性。它的作用絕不輸給煩惱障。貪瞋痴慢是煩惱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統統是煩惱障,它障礙你不開悟,障礙你不能見性。佛說六道裡的眾生,這兩大類的障礙。那我們今天要不要學?學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學怎麼樣?別執著,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去學,那會開悟。你真正能懂得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這句話可不簡單,「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的煩惱輕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來真實義;你煩惱、所知淡兩分,你就得兩分如來真實義。如果煩惱障、所知障習氣很濃,你學習佛經,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讀這個經,自己想這什麼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決問題。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師講「誠敬」,跟章嘉大師講「放下」,是一個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誠心、恭敬心生起來,為什麼?誠敬是性德,不是學來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這樣。你接引眾生,跟六道裡面凡夫不一樣,為什麼?你能知道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度他,因為你障礙沒有了。所以這種觀機(觀察人的根機),阿羅漢有這個能力,須陀洹就有了。須陀洹可以看人,過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幾世,這沒有問題的,他看得到。你看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能看五百世,那麼須陀洹,在我們用這比例,應該五十世是沒有問題,十分之一,阿羅漢十分之一的功力,這都不是世間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學佛。放下之後,你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們近代看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弘一大師,你看弘一大師,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他是一個多麼固執的人,對人對事要求之嚴格,真叫絲毫不苟。學佛之後,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點執著都沒有。真的常生歡喜心,對人都是滿面笑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我們想像當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開。所以從一個人思想,言行舉止,現在講他真的開放,我們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滿,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他的生活。

  普賢十願,前面四個重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你看看弘一大師晚年是不是這樣?禮敬諸佛,對任何人沒有不恭敬。這個恭敬不是做樣子的,出自於內心,真誠恭敬;造作惡業的眾生,也真誠恭敬,決沒有輕視他。他是個造業的罪人,沒有。為什麼?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覺,他本來是佛,他現在還是佛。現在做錯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並沒有真的失掉,現在這個相是他本性變的。所以他沒有一絲毫差等,對佛如何恭敬,對他如何恭敬;對父母怎麼恭敬,對外人也這麼恭敬。這個意思比儒講得深,儒家講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稱讚如來。這要注意,開口說話,讚歎人家的長處,人家的缺點一句話不提,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是佛。如果一開口,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人是凡夫。這個人學佛沒有入門,什麼也沒學到。真學到了,決定不會批評人。為什麼?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煩惱。會批評人,還是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他一分都沒有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話很有道理,「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這個人是正人君子還是小人?你看他一開口說話就知道。一開口就隨便批評人,我們心裡曉得這是儒家所謂的小人。對小人,敬而遠之。恭敬決定不減,遠是什麼?不能聽他的,他的見解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佛菩薩從來不批評人的;在中國聖賢君子不批評人,他們境界雖然沒這麼高,他有修養,他懂因果。所謂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因果。批評人,毀謗人,諷刺人,這造口業。那個人聽到,那個人跟你一樣,程度是一樣的,他會懷恨在心,那你們這怨就這麼結下來。這一生當中你比他強,他不能報復你;來生來世,他要比你強,他就欺負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在六道裡頭「因果不空」。這世間聖賢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結,不跟人結怨。這是世間聖賢,都不肯幹這傻事。不要以為我們批評人,好像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評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決定遵守普賢菩薩,稱讚如來。你看他是用「如來」,他不用「諸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他所作所為跟性德相應,善事,這要讚歎;所作所為與性德不相應,不說話,不批評,不讚歎,這要知道。

  父母教導兒女,老師教導學生,兒女、學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國古禮上,男子二十歲,女子十六歲。那個教導不能在大眾面前,要給他留面子,沒有人的地方教訓他。老師教導學生,一定叫到房間裡,沒有第三者在的時候,教導他,學生感恩。當眾他有什麼過失也不說,不當眾人、大庭廣眾之下教訓人。大庭廣眾之下教訓人,最容易結冤仇。縱然是你的下屬,不敢反駁你,仇恨記在心上。

  這個道理,在中國歷史上,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郭子儀。當時朝廷裡有個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記了,在歷史上查得到。這個小官有天來拜訪他,他的級別像現在大概處長的階級,郭子儀是封王,汾陽王,地位非常高。他來拜訪,郭子儀是穿著大禮服來接見他。家裡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將來訪問你,你都很隨便,這麼一個小人物來,你為什麼要用這麼隆重的禮節來對他?他走了之後,郭子儀告訴他:這個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將來要得志的話,他會記仇,他會一個一個報復。這郭子儀很厲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別人不一樣。以後果然這個人做了宰相,確實跟他有過節的人,沒有一個能逃過,都被他整掉。他對郭子儀很尊敬,因為郭子儀向來都對他尊敬。這是李老師常常用這個故事來提醒我們。所以歷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後都不能夠保持善終,不是沒有原因。都能像郭子儀這麼小心謹慎,哪有問題。郭子儀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孫都很好,這是在中國做武官的人有這麼好的下場,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殺業太重。這是難得真有學問、有德行,不跟人結怨。在古時候讀書人警覺心比較高,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你要認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經》上所說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計較?想到這個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現在的災難,全球性的。災難現前,有許多的果報現前,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不善業變現出來的。不善業是自己造的,是大眾的共業。大眾共業,我們自己無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業裡有別業,有不共業,好好修自己,這是高度智慧,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誨,連英國湯恩比博士都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對於一般大眾,我對於他這句話的解讀,儒依《弟子規》,佛依十善業,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希有因緣。這過去生中,沒有大福報,你怎麼會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這是過去生中確實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緣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這個福德,說老實話,多少羅漢、菩薩都以羨慕的眼光來看你。

  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圓遍,「故皆全身顯現」。這個全身就是全性,圓滿的佛性,圓滿的法性。底下講得好,底下就說出來,第四「以是法界身故」,這裡說出來。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有沒有真的障礙法界身?沒有,也沒有障礙自性,但是這種障礙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你見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見不到;你見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裡?你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就錯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樣。

  說到這個地方,放下重要,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什麼叫沒有看破?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總是在想,怎麼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訴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時候想好像比不想還好一點。這都是錯覺。想,錯得更多,想是什麼?是妄想,不想是無明,所以都不起作用。無明要什麼時候破?無明要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才破,這很困難的事情。那真的學佛,做佛的好學生,只有依教奉行,我們先把執著放下,再把分別放下,妄想什麼時候放?妄想到四聖法界時放下,在凡夫這個境界裡面,希望這妄想愈來愈輕,這就好。怎麼輕法?那就要學寂用,怎麼學寂?淨宗法門就是一句佛號,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那有人說,你這句佛號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是的。這句妄想分別執著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師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註疏裡面他常講,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滿足了,這正確的。心裡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實際上那品位太高。為什麼說太高?因為他妄想分別執著是非常非常少,就那麼一點點,他帶的這個業帶得少,帶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還要爭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換句話說,一般人念佛的心沒有他清淨。他只有這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異不分」。不異是沒有兩樣,不分就像我們現在這頻道上播出去的電訊,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只要有這些接收的機器,馬上就能收到,不異不分。「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我們在這個攝影棚裡講經,恆在此,天天在這講。昨天劉富台到這邊來看我,我們很多年沒見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國加州,同時間,他在網路上可以收看我們衛星,你看恆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網路、看衛星。我們現在這個網路全世界都能看到,衛星就更方便。科技進步很快速,在我想像當中,三年之後,這寬頻網路肯定會代替衛星。衛星成本太高,這個東西成本低,效果不亞於衛星,所以這訊息是愈來愈方便。將來接收的機器,就像現在的你們用的電話手機一樣,擺在手掌心,放在小口袋裡面,隨時能夠接收得到,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時間。如果我們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送,在全世界學習佛法,這個方便是古人無法想像。古人念的是恆在此,常在彼,講這是菩薩境界,現在凡夫也做到了。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沒有前後,沒有先後,幾乎是同步。因為電磁波的速度快,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大概繞地球繞好幾圈,所以沒有感覺到它有時差,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現象。

  從這個現象我們就能夠理解,阿羅漢的神通不可思議,阿羅漢活動的空間,普通一般的阿羅漢,佛說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要用黃老居士的話說,一千個銀河系是他的活動範圍。他在一千個銀河系裡面,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空間時間都突破。菩薩,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他的活動空間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我們聽了真是無限的羨慕。可是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自己把分別執著放下,這個境界就現前。願不願意契入這個境界,不在別人,這全操在自己手上。實在講,除自己之外,別人幫不上忙,這個道理總要懂。

  後面還有一首偈,總結,「無方大用」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學完了。我們看末後一首偈。

  【是名無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難思議。十方一切諸如來。於無量劫說不盡。】

  那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略說,要詳細說,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說,說無量劫都說不完,自性的功德。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初句」,第一句『是名無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麼?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無涯。我們現在沒功夫,就是心定不下來。這你就曉得,真正佛法修行講功夫是什麼?是禪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禪定;功是寂,德是照。這是自己,不是別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難思議』,這第二句講「依人顯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講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經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淨平等,這是得三昧的人。我們學《華嚴》,得三昧叫華嚴三昧;我們修淨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華嚴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樣,三昧是一樣。好像在學校念書,你拿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一樣,但是博士裡面有文學博士,有理工學博士,有很多差別,那個不一樣。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樣的。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哪個法門都可以讓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幫助你達到離苦得樂。這個離苦,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就是離苦。離苦就是樂,樂是自在,這裡講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麼是樂,得大自在是樂,智慧無量,神通無量,相好無量,這得大自在,這是樂,樂在此地。

  所以「難思議」,用我們這一段的教義來說,這個難就是寂用。有動,有寂,這還是可以思議。你心定下來,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羅漢就是這樣的。你們在這《地藏經》上讀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羅漢,向他請教,她母親造作的罪業,現在不曉得生在哪裡?阿羅漢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沒有。入定之後,再出定,告訴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這動跟寂是二,他沒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薩。菩薩你問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純了。那就是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分別沒有放下,所以他必須要入定,要攝心,就是前面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入定就是制心一處,他才能夠突破空間維次,才能夠看到地獄。他心不能控制在一處,他心是散亂的,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所以法身菩薩,那不一樣,實在講,比阿羅漢高的,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們已經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裡還講有出有入。

  所以動寂不二之寂,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寂,法身菩薩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這是菩薩;有寂沒有用是阿羅漢,他必須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薩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無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見,耳能聽,有用,但是心是散亂的,心意不能集中,這是凡夫。

  我們再講一個很粗顯的例子,用儒家來講,這個境界還不到阿羅漢,但是什麼?我們凡夫學得很受用,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可以做到。這個境界修成了,在佛法裡面講,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與寂用有少分的相應。《大學》裡面講的「三綱八目」,特別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儒家講的。寂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誠意,這是少分的寂。

  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給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讀過佛經,他講跟佛經意思是一樣的,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誠。所以儒家講功夫,講「主敬存誠」,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裡面是誠,所以不誠,那個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虛偽的,不是真的。必須裡面有誠意,表現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誠意」,誠意是性德。

  可是現在我們的誠意沒有了,怎麼恢復法?儒家講的方法,跟佛講的方法也是不謀而合,他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格物是放下煩惱,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們沒有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所以這是世間聖人。世間聖人的修養跟佛法很接近。由這裡你就曉得,格物是第一個先決的條件,要從這下手。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來講,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這東西是煩惱,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

  智慧沒有離開分別,就變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沒有煩惱障,這個所知還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講的「世智辯聰」。六道裡面這種聰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瞭誠意重要,所以努力在這上加強他的修養。修養裡頭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裡頭,布施、持戒、忍辱,他修這個,這才能把心定下來,意誠。意誠之後心就正,也就是說,他的思惟正而不邪,為什麼?他沒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無私,他為眾生想,他為國家想、為民族想、為人類想,這不一樣,他知見正。邪知邪見是什麼?邪知邪見無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們家的利益,這都是私心。我這個地區的利益,我們國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個人都想到我們國家的利益,國家跟國家會發生衝突。如果我們想到別人國家的利益,別人也想到我們的利益,這國家跟國家能和睦相處,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這樣的,你常常想到別人的利益,別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處得非常好,一點衝突都沒有。衝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別人佔了我的便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念頭,人跟人怎麼會不衝突?沒有不衝突的道理。這是正心,誠意而後才是正心,才沒有私欲。這才能修道,這才能建大功、立大業,世間聖人、世間的賢人,不容易!那學佛的更不一樣,佛教我們起心動念怎麼個想法?要想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教我們想這個,這個心量多大!常常這樣想,你容易開悟,這就是諺語所講「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開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礙比較少,就容易開悟,容易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這個身修就是他自己這一生在家庭裡面的私生活,處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記下來,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學?不要學,他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要學什麼?我們迷失了自性,我們起心動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見,所以一切作為都有過失,我們向佛菩薩學習,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復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見性,跟他完全一樣,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約束人的,法爾如是,這總要知道。你就歡歡喜喜的去學習,真做到一條,我的性德露出來;做不到,我這煩惱業障很重,你看我這一條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來,就被障礙了。

  所以戒律說得詳細一點,我們今天採取《弟子規》,採取《感應篇》,採取《十善業》,這三個是基本。儒釋道的三個根本,你不從這下手,你就沒有地方下手;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學佛,你也不是真正學儒。換句話說,你並不想恢復你的性德,你還是希望你一迷到底,還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裡面去打滾,你沒有意思想出離,這是真正迷惑顛倒。《華嚴經》說的這些,只給你阿賴耶識裡面種個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學,只要這三個根紮下去,老實念佛,決定往生,那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極樂世界不可思議,雖然也是有這個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淨土,它四土在一起,當中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這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心滿意足。

  身修而後家一定齊,「家和萬事興」。就憑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沒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齊而後國治,那你會影響社會。一個社會變好了,你就影響天下。尤其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發達,影響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個難事情。所以你一個人能把《弟子規》做好的時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這個功德多大。你在從前做不到,現在有網路、有電視,你能做到。真的,在這個地方講,全世界都能聽到、都能看到。為什麼不幹?所以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終極的目標,止於至善,那這一生真的沒有白來。歸根結柢,成就無量功德,要從《弟子規》做起,疏忽了這個,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你這一生空過。

  我們看大師後面還有幾句話,這是總結,「近結第十,定用無盡」。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無涯」,這是第十大段,這是總結。「遠結」,遠結就是「無方大用」裡面的十大段,總結。所以「遠結前十,定用無盡,以是無盡之法門故」。這就是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清涼後面這個小科題,第十「寂用無涯三昧門竟」。這個「竟」就是到這裡就學完了。「大科第四無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賢首品」一共分五個大段,無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說到這個地方這就圓滿。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做總結。

  後面李長者的論文有十行,這十行,現在我們只剩五分鐘,講不完,我們留在下一堂再講。此地我們也自己做個總結,「賢首品」確實法味無窮。我想一直我們在一起學下來的同學都有這個感觸。賢首菩薩是十信位裡面最高的一位,第十信。凡是第十信的菩薩都叫賢首菩薩,所以它是一個通名,不是一個別名。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是畢業班的學生,賢首就是畢業班的學生,十信位的畢業班。在這個地位,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真正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他有能力與九法界眾生感應道交,可以用佛身,示現佛身教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我們以前有個誤會,以為一定是法身菩薩,也就是初住以上,才能夠以佛的身分教化眾生,大概賢首菩薩還是用菩薩身分。這我們在這邊看到的,他能以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可以現這個身。他跟法身大士是只隔一層,非常靠近,妄想一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一放下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頭再看十法界是一場夢,夢醒了。六道是一場夢,夢醒了是聲聞法界。六道是夢中之夢,夢醒了,還有一個夢境他沒醒,要通過聲聞、緣覺、菩薩、佛,才真正大徹大悟。十法界也是一場夢,這才到一真法界。這是說什麼?漸修漸次,也就是一般我們講大乘上中下根人。如果真正是圓頓根性,他不需要。圓頓根性,六祖,六祖一生他接引的眾生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不是大乘。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頓悟,他自己頓悟,就是說,你在這一生當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這個地位跟究竟佛果是相等的,超越一真法界裡面菩薩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那現在我們明白了,在理論上是決定講得通,就看有沒有這個根性的人?也就是說,肯不肯放下的人?在理論上講是人人都可以,並不是由那個選擇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放下,人上人,天上天。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要真正覺悟,這個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是假的。真放下,到純熟的時候,不二,入不二法門,你是法身菩薩。真徹底放下就成佛,究竟圓滿佛。所以眾生成佛在一念之間。《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一心不亂」真做到,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不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