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  (第一集)  2005/10/20  馬來西亞吉隆坡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28-021-0001

  尊敬的國會上議院副議長拿督林時先生,尊敬的大會主席丹斯里伉儷,尊敬的佛教總會日恆法師,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德,我們在此地聚會距離上次正好是六個年頭。時間過得很快,六年前那個時候我住在新加坡,以後移民到澳洲。到澳洲之後與多元文化結了很深的緣,特別是與澳洲幾所大學,他們學校執行政府給他們的任務,昆士蘭大學負責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格里菲斯大學負責團結宗教、族群,所以我到澳洲參加學校的工作,並且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先後參加五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

  這五次讓我深深感觸到和平的落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聯合國從事於國際和平會議,是從一九七0年開始,到今年正好是三十五個年頭。每年投資下去的人力、物力、財力非常可觀,可是世界衝突頻率年年上升,傷害是一年比一年嚴重,讓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和平工作幾乎喪失了信心,使我們不能不認真深切的反省,我們要找出原因的所在,然後把原因消除,這個工作才能做到有效果。

  所以我們就想到一九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在日本跟池田大作的談話,他就說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他這個話講得沒錯,但是也有人問我,孔孟學說真能解決嗎?大乘佛法有效嗎?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正確。大乘佛法在中國弘傳了將近兩千年,現在修學大乘佛法的在家出家同學很多,我們冷靜的思惟想想,大乘佛法能不能解決今天社會問題,就是從各個方面的衝突,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孔孟學說能有效嗎?大家找這些學者專家。學者專家提出來的,談到孔孟,總不外乎四書、五經、十三經這些經論,講到佛法一定就想到許許多多大乘的經論。我學佛五十四年了,講經教學四十七年了,有沒有效果?人家來問我,我的回答是沒有效果。只是非常感慨而已,也從來沒有做過深刻的反省。

  這五年讓我參加五次國際會議,我不能不反省,不能不認真,所以我的答覆說湯恩比的話沒錯。但是今天講儒、講佛,我們要講它的根在哪裡,只有從根救起才有效,枝葉花果沒有效。枝葉花果像花瓶裡面插的那個花,很美,很好看,沒有生命,三、五天就枯死了。我們要找根,根不好看,埋在地底下,它有生命,它能夠發芽、能夠茁壯、開花結果。你要是從大乘的根、從儒家的根來救,這就行,所以我肯定湯恩比說的話沒錯。我們今天大概疏忽了根本的教學,所以收不到效果。

  佛法的根是什麼?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修學指導最高的原則,我們一生都在奉行的,就是《觀經》裡面的「淨業三福」,這是我們指導的總原則。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做到?這是根,根本的根本,人天法。第二條二乘法,聲聞、緣覺的基礎,「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小乘。第三這才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頭一個根,這個根重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根,根本的根本。使我們想到世尊在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佛弟子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你是他的學生一定是次第修學,先學小乘,後學大乘。

  小乘教確確實實傳到中國,中國人也非常認真的重視它。所以在隋唐,這是中國黃金時代,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先後建立,小乘有兩個宗,成實、俱舍,這兩宗是小乘。小乘經典的翻譯也非常完備,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的阿含部就是小乘經,跟巴利文的小乘經一對照,數量幾乎相同,巴利文《藏經》比我們小乘經只多五十部,很有限,可見得我們經典翻譯得非常完整。但是唐朝中葉之後小乘就衰了,到宋朝就沒有了。中國一千多年,我們從唐中葉算起,大概是一千二百年的樣子,這一千二百年當中,我們中國各個宗派高僧大德輩出,人才濟濟,他們沒有學小乘,他就學大乘。這是什麼原因?並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中國學佛的這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沒有一個沒有儒的基礎、道的基礎。這才明瞭,中國之所以不學小乘,是以儒道代替小乘,這正確的。確確實實儒道教義跟小乘相比,更適合於中國人的愛好,所以用這個取而代之。

  我們看看近代,特別是近代的半個世紀這五十年來,我們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直接就進入大乘,所以淨業三福第一條不能落實。我們講「孝養父母」這句話究竟它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很模糊,講都講不清楚,你怎麼能落實?這是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思惟到這些地方深深感覺到,今天要把佛教再振興起來、救起來,還是要從根救起。那我們要不要學小乘?小乘經典太多,很不容易,不如還是回到儒家。儒家的經典也相當豐富,歷代的著書數量是更多,我們找根。中國就想到中國傳統的教育,根怎麼找法?那我們要到孔孟那裡去找。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孔子一生所學、所教的,所表現的,確確實實如他的弟子們所說的,溫良恭儉讓。人的本位他做到了。他自己說的都是實話,不是謙虛的話,一生述而不作,給我們最好的示範,做出榜樣來給我們後人看。夫子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都是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認真的學,他也認真的教,所教所學的全是古人的。

  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他最崇拜的,堯、舜、文、武、周公,這他心目當中崇敬的古聖先賢。這些人距離孔子再往上去又是兩千年,所以中國傳統教學,從有文字記載可以推到四千五百年。我們再看看文字上記載的堯舜,「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孝悌,倫理,五倫,堯舜是展開倫理的教育,五倫教育是不是堯舜發明的?是不是堯舜創辦的?不是,堯舜也是述而不作。再往上推,史前時代,至少可以推五百年,這就說明中國對於教育的重視。懂得教育,認識教育,認真落實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去研究。

  這個國家民族能夠在地球上延續五千年,還維持著大一統,而沒有被歷史淘汰,什麼原因?我在上個月,南昆大校長請我吃飯,在座有位老教授是學校主管教學的,相當於我們國內大學的教務長,資深教授。他在吃飯的時候跟我談了一樁事情,過去我沒有聽說。他說在二十世紀的初期,也就是中國跟日本打仗的還之前,應該是在民國二十年前後,歐洲人就在探討這個問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個都被歷史淘汰掉了,中國還存在,這是什麼道理?這些學者專家研究的結論,大概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可能是這個原因。我聽了之後我點頭肯定,確確實實是這樣。中國的教育是在家庭,它的特色是家庭,家庭教育。

  中國人教小孩這是很不容易,非常有智慧的,在全世界找不到,沒有看到第二家這樣做法。小孩從什麼時候教起?你們現在一般講從幾歲開始教,不是,太遲了,中國人教小孩大概生下來三、四天。生下來三、四天,他眼睛張開來他會看,耳朵豎起來他會聽,他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他已經會看會聽,他看大人動作,聽大人說話,他在學習!真的,這不是假的。因此,父母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都要很謹慎,決定不能讓小孩看到負面的、不善的,不可以讓他看見,不可以讓他聽見。所以今天我們提倡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古時候家庭教育的集大成,不是小孩子教科書,不是,是做父母的人用身教教小孩。小孩這樣受教育,他到三歲就很懂事。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這個話有道理。你看看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薰習,薰習都是純淨純善。《弟子規》這是薰習,三歲的時候他就懂事了,他就明白了,父母沒有用言教的,用身教教他。我們今天社會上有個流行話叫「免疫」,他的免疫力量就非常強大,不會受外面環境的染污,所以三歲看八十。中國還有一句諺語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到三歲時候他的天性、他的自然已經紮了根;換句話說,這個根很深、很堅固,保證他到八十歲都還有免疫的效果,所以有「七歲看終身,三歲看八十」,一生不會變壞,這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的根是父母,父母愛護子女是這麼樣教的。

  那個更深一層的,在中國有個例子,就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這是很了不起的。她在懷周文王的時候,懷孕的時候她就懂得教導還沒有出生的胎兒,沒出生的她怎麼教?心情、言談、舉止非常謹慎,眼不看不正的事情,凡是不是善的不看,不是善的不聽,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態度強硬這些話她都不說,言語柔和,影響胎兒。中國人講胎教是從周文王的母親,她生下周文王,你就曉得文王能稱為聖人,能稱為聖王,母親教的。我們從這些地方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聖賢是教出來的。社會上聖賢人多了,國泰民安,哪裡會有衝突?哪裡會有競爭?人人都懂得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中國教育的特色。

  所以我們想到這些問題,如何能夠把這種教學、理念、方法把它找回來。中國這個教學一直綿延到清朝都遵守。我早年喜歡讀歷史,年輕的人,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歷史,我就在歷史上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也困惑了我很多年。那就是中國每個朝代改朝換代,有興有革,唯獨教育的政策、教育的內涵、教育的方法都沒有改變。蒙古人入主中國沒改變,清朝入主中國不但沒有改變,還把它發揚光大,這少數民族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年,有它的道理存在。非常愛惜中國傳統文化,極力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中國文化來治國。

  可惜到晚年,晚年是慈禧太后執政,把祖宗的成法廢除了。清朝開國的時候,帝王都是禮請儒釋道三家的,現在的話講專家學者,到宮廷裡面講經教學,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天天來聽課。帝王做出尊師重道的榜樣,所以中國人心服了,沒有不順從的,沒有不聽話的,這個效果收到了。一直到咸豐年間,都還是承傳祖宗的方法。慈禧太后在我想像當中,因為宮廷裡面我們知道講的遍數最多的是《無量壽經》,可能《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很多話慈禧太后做不到,做不到就聽到討厭,佛經、儒經天天在罵我,算了,不講了,就把它廢除掉了,宮廷從此以後不講經了。

  慈禧太后迷信,她喜歡扶鸞,駕乩扶鸞,她喜歡這個。所以遇到國家大事她不找這些學者專家來研究,她請教鬼神,鬼神幫助她決策,使這個國家亡國。正應了中國古聖先賢的一句話「國之將興,聽於民」,曉得民眾需要什麼,國家才會興旺;「國之將亡,聽於神」,一切都聽神明指示,這個國家就要亡國了。這是《左傳》上的兩句話,在清朝末年時候應現了,她聽神,她不聽人,這是我們都應該明瞭。

  慈禧太后這樁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因為駕乩扶鸞很多人相信它,我看過,我就把這個事情向大師請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大師就把慈禧太后這段事情告訴我,他說駕乩扶鸞不能說不靈,不靈哪有那麼多人相信它?是不是真的佛菩薩、神仙降壇?不是的,多半是靈鬼冒充佛菩薩,冒充神仙。如果他說他是靈鬼,沒有人相信他;他說他是佛菩薩,他說他是什麼神仙下來,人家相信,其實全是假的。有一點小神通,很近的事情他講得很準,譬如說三天、一個星期之內的,時間長的他就胡說八道。反正他說錯了,你也找不到他,他也不負責任。所以這些事情還是夫子的態度正確,「敬鬼神而遠之」。敬,我們要尊敬他,夫子這句話跟普賢菩薩所講的一樣,「禮敬諸佛」,為什麼?他也是眾生,我們應當與人交往有禮貌,與鬼神交往也有禮貌,應當要尊重他,尊敬他,可不能聽他的,聽他的那你就得上當,這就是敬鬼神而遠之。遠也不是跟他保持距離,遠就是不能聽他的,遠是這個意思。所以夫子的態度是正確的,我們應當要學習。

  由這些地方我們才知道,根本的教育重要,佛法的根本是「十善業道」。你看今天我們學佛,在家的同學十善業做到了沒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殺生延伸就是決定不能有害人的念頭,不能有傷害別人的行為,我們有沒有做到?不偷盜,決定不能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不可以有佔別人便宜的行為,沒有做到!接著是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十善業,這是大小乘佛法的根本,這十條做不到,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學經論你可以欣賞,你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如何落實十善業道?為什麼十善業道這麼困難,在過去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人,十善業統統做到了,從前人能做到,現在人為什麼做不到?現在人沒有家教,沒有根。我們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佛教從印度,當時佛教傳播是向四面八方傳播,可是唯獨在中國生根、開花、茁壯、結果,其他地區有的沒有了,有的是極其少數,影響不大,那就是中國有家教。家教裡面著重在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的核心就是五倫教育裡面的愛的教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中國一般術語裡面常講「親信」,這個字是從五倫裡頭出來的,親是第一個,父子有親,信是最後一個,朋友有信。說一個頭說一個尾,當中的義、別、序統統包含了,說個親信就包括圓圓滿滿的倫理道德,你說這兩個字多麼可貴。但是現在這兩個字含義不但模糊,變質了,儒家有許多名相變質了,佛法裡頭變質的就更多,這都是我們要理解。怎樣把變質再拉回來,回歸到本位,這要靠教育。

  所以教育的核心就是那個親,親愛,父子有親。親愛從什麼時候看出來?我前年參加日本的一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日本那邊的同修有很多跟著我一道,協助我。當中有一位女同修帶著她四個月的兒子,推著個小車子,跟著我一道走。我們每個人都喜歡這個小朋友,四個月,長得非常好。你看他父母親愛他,沒有任何條件,天性,你再看看小孩愛他的父母,你細心觀察看得出來,天性,父子有親。所以當時我周邊的這些同參道友們,我就叫大家觀察,父子有親你從這去體會。

  教育,中國的教育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把這種親愛如何能夠保持到一生都不改變,這就是教育的效果,教育的成就,在佛法裡面講這叫自度。第二個目標是度他,把這種親愛把它發揚光大,讓他知道愛家族。他愛父母,他能愛兄弟,愛姐妹,愛他的族群;再擴大能夠愛他的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佛法講到最後,愛一切眾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愛的教育,這個愛是天性。

  中國人五千年來就是崇尚這個教育,這是人本的教育,做人的根本,人人做到,真的是好人。所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五千年來諸位細細去讀中國歷史,中國人從來沒有在自己國家外面發動過戰爭,沒有,從來沒有侵犯過別人一寸一尺的土地,歷史上沒有這個記載,這我們要懂得。中國的元朝,是的,那確實是擴大版圖,侵略了很多國家地區,世界上稱之為「黃禍」。你要曉得,那是蒙古人(現在是外蒙古),不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也被他征服,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種力量太偉大了,統統歸功於傳統教育,傳統教育裡面中心的核心,家庭教育。

  我們今天家庭教育從清朝末年就衰了,逐漸逐漸淡薄了,真正被斷掉那是在中日戰爭,日本人侵略中國,把中國的社會打亂。這個事情我記得就很清楚,像我這種年齡,我們出生在鄉村、在農村,從小到八、九歲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我們家鄉文風很盛,著重於傳統教育,但是戰爭爆發之後,大家都為了逃難,所以家庭就顧不到,這個教育真的中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再興起來,所以中斷至少是七十年。七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是也不算短,還能救,現在如果極力提倡還能救得起來;如果再過個十年沒救了,恐怕神仙下來也沒有辦法。現在就是拯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最後的一個機會決定不能失去,我們要全心全力努力來做。

  有儒就有佛,沒有儒決定沒有佛。要知道,佛是建立在儒的基礎上。你去看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條是儒,第二條才是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才是佛。這個三福就像三層大樓一樣,第二層是以第一層為基礎,第三層是以第二層為基礎,我們如果不重視《弟子規》的學習,那就是把佛法摧滅掉了。所以這些年來我為什麼極力提倡《弟子規》,要培養《弟子規》的老師。《弟子規》的老師不是容易培養的,為什麼?要有真正菩提心,犧牲奉獻,因為這一百一十三條每一條都要能做到,都要能落實,你才能夠教人。你會讀、會背、會講沒有用,你要做到才有用,你做到之後你才有心得,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希望每個人從家庭、從自己本身做起,在佛法講「續佛慧命」,在中國傳統講「繼往聖之絕學,開天下之太平」,這個事業是希有難逢的事業,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

  至於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所以中國古時候,我們在多少經書裡面看到的,八歲進學。七歲以前家教,八歲進學校,學校老師好教,他懂得尊師重道,哪有不聽話的學生?從前家教也是很難得,這個事情我遇到,我應該是在六、七歲的時候,進學稍微早一點,七歲的時候我入私塾。上學的這一天,我父親帶著禮物供養老師,帶著我去上學。學校是在祠堂裡面,是我們親戚的祠堂,有一位老人在那裡辦了一個私塾,學生二十幾個人。進學的這一天,我們當然穿了整齊的服裝,進到學校在學校的禮堂,是禮堂,禮堂當中供奉著孔子的牌位,沒有畫像,但是我們也認識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那個牌位很大,我們在下面看都認識。我父親帶著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那是從前滿清時候的最敬禮,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也一樣在前面,我在後面,對老師也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現在我們明白了,這是什麼?他們兩個在唱戲、在表演,教我們小孩的,尊師重道。

  你看我父親對老師都三跪九叩首,我還敢不聽話嗎?這一次表演,一生懂得尊師重道,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知道報老師的恩。老師教我一個學期,我這一生都不敢忘記他,常常懷念他,就是那一天上學父母那一拜學來的,你看那個根多深!哪有現在很多同學來告訴我,兒女不好教,不聽話;很多當老師來講,學生不好教!從前沒聽說過。你就曉得中國這幾千年教學,所以我稱它是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內涵、五千年的效果,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所以中國這個民族還能夠長期延續在這個地球上,道理就在此地。

  今天世界的動亂,每個人都很關心。我在最近這二、三年訪問一些國家,難得有這個因緣,都跟國家的領導人、宗教的領導人接觸很頻繁,我都把中國傳統這些好東西介紹給大家。現在世界跟從前不一樣,從前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所以形成許許多多老死不相往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許多人一生連鄰縣都沒有去過,能夠在一生當中,離開這個省到別的省去觀光旅遊,那就很少數。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全世界只要哪個地方有一點點動靜我們都知道。環繞地球一周二、三天,所以現在我們的觀念必須要改變,現在是地球村,這個地球是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我們今天是地球人。我跟許多人往來,人家問我:法師,你是哪裡人?我是地球人,你也是地球人,我們是同鄉,我們是一家人!不要再分彼此。

  宗教與宗教之間我接觸得很多,一直到今天我提出的一些見解,還沒有人反對。我接觸了十幾個宗教,我告訴這些宗教領袖,我說我們大家都信仰宗教,我們都相信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大家都點頭,我們這個宗教是真神。我說你相不相信真神有圓滿的智慧?這都相信;真神有無量的神通,他會變化?他也相信。我說那行,這個真神在佛教裡面就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真神的化身,在基督教就是耶穌,在伊斯蘭教就是穆罕默德,沒錯,都是一個真神。在佛教裡講得很清楚,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名號,也沒有一定的形狀,統統是一個真神的化身。所以我們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好像是一家人,親兄弟;那其他的宗教,不是堂兄弟就是表兄弟,所有信仰宗教都是一家人。

  我也跟許多國家領導人見面談話當中,我也常常提到,今天我們希求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實在講,用促進不如用恢復。宇宙本來是和平的,世界本來是和平的,要恢復到本來的和平,從哪裡著手?我們想到三個方面,第一個族群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宗教要和平相處,平等對待;第三個國家,國家與國家都要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大家都希望和平、和諧、和睦,統統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如果不能平等,那麼你的和平、和諧、和睦都是口號,不能落實。所以大國跟小國要平等,富國跟貧窮國家要平等,強國跟弱國要平等,世界才有和平,如果沒有平等就沒有和平。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到中國人常講的「家和萬事興」,平等從哪裡做起?從我們本身做起,從我們自己家裡做起,自己家裡面都不和、都不平,社會怎麼會和諧?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我們的心不平,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有怨恨,你知道這個問題嚴重嗎?這是我們在製造爭端,我們在破壞和平,這個問題嚴重了。所以如果我們常常能想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把它化解,宇宙就會和諧,世界就有和平,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念之間轉過來了,這才真正能落實。

  在世出世間法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最殊勝的事業,無過於成就自己的德行,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比這個更超過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這個榜樣,意義非常的深遠,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你才能夠知道。他老人家志趣就是為一切眾生培養真實究竟圓滿的福祉,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做不到,所以他捨棄了王位;他可以繼承他父親淨飯王,可以做國王,他把王位捨棄了。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他可以做將軍、可以做統帥,他知道這樁事情武力也辦不到,放棄了。再仔細看,我們這社會上各行各業,科技、工商、經貿都做不到,他選擇了什麼?他選擇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是從事於教學。

  十九歲出去尋師訪道,到三十歲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學問。孔夫子也講「三十而立」,孔子是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那當然,有志於學應該是還早,十九歲就出去尋師訪道,我們現在講的話,佛門叫參學,三十而立,三十成就。他成就之後就從事於,用現在的話來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一生做了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過世的,我們講入般涅槃七十九歲,從事於教學工作四十九年。而夫子則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看到兩位聖人表演的不相同。夫子還想從政,周遊列國。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諸侯小國,周遊列國十幾年,沒有人用他,都知道他很不錯、很有才幹,沒有人願意用他,所以回到家鄉辦學。回到家鄉六十八歲,所以他從事於教學的時間只有五年,他七十三歲過世的。

  五年的教學,他有三千學生,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人,七十二賢。這在中國幾千年教育裡面,說實在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為什麼有這樣偉大的成就?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那個學生就不知道多少,不計其數。真正有成就的,我們在經典看到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證阿羅漢果,那就是賢人。世尊有賢人一千多人,孔子有七十二人,這是教學時間長短不一樣,但是同樣的偉大,同樣的有成就。原因是什麼?我們細心去思惟,他們是自己道德成就、學問成就再出去教,也就是說自己都做到了才教人,聖人,做到之後才說到;說到之後能夠做得到,這是賢人,說到之後他能做到;說到之後做不到,那就變成騙人。所以現在的教學,真正能說到做到的很少,不多。今天我們的教育收不到效果,問問老師,老師自己沒做到;在家庭裡面你教你的兒女,你自己沒做到,收不到效果原因在此地。

  孔子曾經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含著有非常深刻的意義,非常深刻,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他說我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想,當然想了很多很多,最後的結論,不如學。學是什麼?學是覺悟的意思,要學覺。《弟子規》三百六十句,它一句三個字,三百六十句,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換句話說,夫子所說的學,學什麼?就是學這個。大道就是日常生活,沒有離開日常生活。離開穿衣吃飯日常生活,不是道,那變成玄學了,那就不切實用,就是學這個。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我們不可以不懂,我們也不能夠不學,真正要跟聖人立同樣的志,我們要認真去學。

  雖然我們立志向學的年齡往後延長了,有人三十、四十之後開始覺悟,開始發憤;有人五十、六十開始發憤,不遲,來得及,只要肯學,只要回頭,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現前的社會,我們總要有願望,發心做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現在社會的人,人不懂得孝養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養父母的樣子給人看;自己做到是自行,給別人看這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弟子規》裡面講孝親,前面這七條;我把它重新編了一下,總共是一百一十三條前面七條是孝親。

  現在這個社會忘恩負義,現在人不懂道理,滿腹的怨恨,怨天尤人,這在社會上普遍存在,也是社會動亂基本的因素。我們要表演,恩要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我們要做樣子給人看。真正做到,那我們就幫助這個社會。人,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什麼身分,他對我有一樁事情好處,有一天的好處,我們一生不忘記,常常有感恩的心、報恩的心。這個人他對我也有不好,那個對我不好的地方要把它忘得乾乾淨淨,不要放在心上,常常念著他的好處;如果社會上大家都能這樣想,這個社會怎麼會有動亂?人與人之間怎麼會不和睦相處?最重要的,我們如果只說不做,人家說:說得好聽,你還是騙人的。我們做出來給人看,只記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不好處,很重要!

  你說學佛,有很多人問我:我這一生想成就,真正念佛想往生,怎麼樣才能夠做得到?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的一句話,你要是一生做到了,那你肯定就能往生,什麼一句話?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能看到世間人都沒有過失,你就成就了。你看中國上古湯王,商湯時候,「天下有罪,罪在朕躬」。你想想這個話,天下人有罪過是誰的罪過?是我的罪過。為什麼?他是國王,老百姓有罪過,你沒有把他教好,不是他的罪過,是你沒有教好,那是你的罪過。你看看聖人的這個胸懷,跟凡夫不一樣。今天我們說一切不善都是別人的,善都是自己的,這就天下大亂,這就造成對立、造成矛盾、造成糾紛。所以社會整個安危治亂人人都有責任。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今天從早到晚,我們所作所為、所思所念,是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還是在破壞社會安定和平,你有沒有去想過?儒跟佛都重視每天晚上的反省,佛家講懺悔,找自己的過失,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心無心,哪有沒有責任的、哪有沒有因果的道理?

  《弟子規》裡面講「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幾句話你要上溯,這是五千年前中國老祖宗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想我想用什麼樣的心對人,先想想人家用這個態度心態對我,我能不能接受?我如果不願意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人,我就不可以用這種言語對人,不可以用這種行為對人,這就對了。這些事情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都看到、都聽到,好不好講?不好講,講的時候得罪人,他不會接受。這個時候怎麼辦?佛教我們的方法很好,合掌令歡喜,一句話不說,慢慢的感化他。他能這樣說,我決定不能這樣說,日久天長,慢慢他發現了,你這個人不說人家的過失,連別人批評你、毀謗你,你還是讚歎別人。他就去反省,他就去學習,這就對了。

  還有一樁事情,也是對社會的擾亂,不負責任,就是「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就是謠言,輕信謠言,輕傳謠言,損害是社會;製造矛盾,製造對立,製造不和。所以這是我們要常常想,我有沒有這樣做?我有沒有犯?天天讀,天天反省。還有中國大陸同修問我,他說《弟子規》現在知道重要了,他說:法師,我能不能把念佛誦經統統放下,就學《弟子規》,行不行?我說:行,你先做扎根的教育,但是有時間性,多長?一年。一年什麼都放下,專修《弟子規》,這一年學好了之後你再把佛法提起來,事半功倍,你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

  今天所以我想到,這些年來常常想到湯恩比的談話,我們今天要從根救起。所以為了便利初學起見,初學的人怕這一百一十三條還太多,我又把它節錄了一下,我節錄了當中最重要的七十條,先從七十條學起。不是其餘的不學了,這個優先,七十條優先,先學七十條,然後統統要學。《十善業道經》也怕太長,我講得很詳細,講得很長,我也把它節錄,節錄成一個短篇,節錄的經文只有五百一十六個字。聽說他們做成了光碟,只有八片,那這就方便初學。從這裡入門,然後再學全經,在家同學一定要以這兩種東西做基礎,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才是佛經一展開,你看「善男子,善女人」,有我的分,我是善男子,我是善女人。如果你沒有做到,你不是!一定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一年的時間,不可以拖,一年的時間決定落實這兩門功課,《十善業道》跟《弟子規》。

  如果出家的同學,那你發心出家,出家,天人師!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這是天人都尊重你。如果你沒有真正德行,鬼神都瞧不起你,天神怎麼會尊重你?做釋迦的學生要什麼條件?要具足《沙彌律儀》,這是出家人的身分,比丘戒、菩薩戒不容易。說老實話,蕅益大師、弘一大師都給我們提到,末法時期已經做不到,所以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退比丘戒,一生受持沙彌戒,所以我們看到他有些著作,他冠的名號前面是「菩薩戒沙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的學生也是他的侍者,成時法師,也就是蕅益大師圓寂之後,他的著作是成時給他整理、刻版流通,這個功德我們都要感恩。成時大師自己,因為老師稱沙彌,他不敢稱沙彌,他前面冠的是「出家優婆塞」,成時。我們看到用這個第一個是他,第二個我們看到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常常用的是出家優婆塞演音、弘一,這是不敢稱出家人身分,不是出家,是出家的五戒居士。換句話說,十善五戒他做到了,《沙彌律儀》還做不到。《沙彌律儀》做到了龍天尊敬,那是一點不假。

  所以我們要發憤努力把《沙彌律儀》落實,那就是末法九千年祖師的基礎。你認真努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能夠成就。誰能有成就?誰發心誰就成就。人人都有這個緣分,就看自己肯不肯發心,肯不肯認真努力。古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種學習原則一定要落實,一門,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它跟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學術不一樣,社會,像大學很多科系,你這個科系通了,那個科系外行,不通。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一門通了全通了,不但整個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你也通了,其他宗教也通了,觸類旁通,然後再學世間學術也會通了,為什麼?智慧開了,智慧能解決問題。一門是定,一門深入是定,定生慧,慧才能解決問題。

  我們現在,諸位自己想想,我們的心浮躁,心不定,這是我們現前最嚴重的毛病,我們怎樣把這個病治好?修定。修定的方法不一定是要盤腿面壁,那只是修定的方法裡的一種。佛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禪定。換句話說,修禪定是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隨便你採取哪一種方式,統統能得定。禪定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清楚,現在有很多人聽到這個名詞,意思很模糊,他不了解,《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壇經》是依據《金剛經》所說的,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世尊對須菩提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就是禪定。六祖大師講得比這個更清楚、更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在什麼地方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

  所以會修太方便了,真正是懂得的人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們看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什麼?這是慧,這就叫根本智。那我們這個慧為什麼不起作用?因為沒有定,見色聞聲都被外面誘惑,他引誘你動貪瞋痴的念頭。看到這個東西喜歡了,這個貪心就起來了,討厭了,瞋恚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就是沒有定功,把你內心裡面煩惱引發出來了;如果你有定功,見色聞聲如如不動,智慧就現前了。所以定是修學的樞紐,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我們念佛是用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來修定,你看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頭一起,馬上就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統統把它擺平,統統把它歸結到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來修定,才得管用!這就叫以一念來止一切的妄念。

  所以這一念叫正念,正念還是有念。但是我們沒有這個念,沒有正念就會有妄念,所以正念要提起來。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叫覺,作用在此地。人家問我們念佛,你要能答得出來,我不用這個方法妄念止不住。用別的方法,行,方法八萬四千,無量無邊,隨個人喜愛。我喜愛這個方法,你喜愛那個方法,都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沒有好爭執的。所以法門一律平等,只要有效果就好。心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現前,你看東西、聽東西,人家問你不一樣,你的看法、想法都不相同,決定跟聖人的教誨相應,跟大自然的法則相應,這就是正慧,這就是受用。

  正慧一定是和平的。我今天走進這個講堂,看到這個背後「和平」兩個字,我的看法跟諸位也不一樣。我一進門,一看這個和平模模糊糊,有一點影子,好事情,和平已經開始放光了。如果有機會,下次我們再在此地講演,那個和平就更明顯了,那和平落實了。現在這幅圖案是有和平的願望,沒落實,這我們看法就不一樣。生歡喜心,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把和平落實,平才有和,不平就沒有和。

  怎樣做到平?我要重複告訴大家,我已經不知道講過多少遍,要把自己的內心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打掉,使我們自己的身心和諧,我們的身、我們的心回歸到大自然;大自然是平等的,大自然沒有分別,大自然沒有執著,大自然沒有妄想。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回歸到大自然,在佛法裡面講「回歸自性」,在儒家講「回歸本性」。你看《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裡頭沒有對立,本善裡面沒有分別,本善裡面沒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不善,我們的功夫從這個地方做。這樣做就身心健康,身心跟宇宙、跟大自然合而為一,他怎麼會不健康?和平是最健康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中國人文化淵源博大精深。這大家都常講的,我們聽到這是讚歎的一些話,它博大精深在什麼地方?他懂這個道理,他能運用這些方法,達到健康長壽。所以中國文化的特色是教育,第二個特色是養生。中國的醫學,中醫有五千年的歷史,有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治療方法跟效果,這能長壽。我的老師他的醫道非常高明,我那個時候跟他學佛,也很想跟他學醫。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佛你可以學,醫不行。我說為什麼?你年齡過了。我跟他的時候是三十一歲,他說年齡過了,你如果是二十一歲我一定教你,三十一歲來不及了,所以叫我專心跟他學佛。這些常識他講給我聽。

  中國的醫學不是治病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養生,養生裡面第一個是長壽。依照中國醫學的理論,人的壽命應當要活兩百年。好像一個機器一樣,機器它使用的期限可以使用兩百年,你活不到兩百年是你自己不會使用,你糟蹋這個機器,你把它搞壞,這個機器是可以用兩百年,它的目標在此地。第二個目標是防止疾病,如何在生活當中調理,讓你一生不生病;第三個目標才是治病,你生病才給你治病,這是第三個目標。所以我們要懂得第一跟第二。

  學佛之後在佛法裡所讀到的跟醫學的理論相應,人要怎樣能夠生活得健康長壽?中國人常說「憂能使人老」。人的衰老疾病,憂慮太多,妄想太多,分別太多,執著太多,這對你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又說「常生歡喜心」,人能夠常常生活在歡喜當中,你就不會衰老。憂慮是老病的根源,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都愛惜自己的生命,都關心自己的健康,健康從哪裡來?心要清淨,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法喜充滿。你看夫子,我們在《論語》頭一句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歡喜、喜悅。這個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稱悅。外面來的是快樂,第二句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是從外面來的,喜悅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像泉水一樣,內心發出來的喜悅。喜悅是你德行、學問天天有進步,這個快樂!我們佛門裡面講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他怎麼不歡喜!這就是養生之道,我們自己要做,做了什麼?給別人看,這就是化他,要真幹。

  我的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句話拉到佛門裡面來的,本來是很排斥,這句話拉進來,這一生當中真的學到了。一生對人、對事、對物,老師教我「看破、放下」,我就天天在學,天天在修。所以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一樁事情為自己想。夫子所講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我這個憂慮跟孔老夫子是差不多的,現在對自己沒有憂慮,是看到一切眾生造作不善,社會動亂不安,確實這是憂慮。但是這個憂慮於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所以自己心行是清淨的,是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的。飲食簡單,睡眠也不多,常常想別人,不要想自己,快樂無比。

  好事情,真的,好事多磨,障礙折磨很多。障礙折磨對自己要很樂意的接受,消自己的業障,也消一切眾生的業障。這話怎麼說?消自己業障好懂,所有一切障礙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有前因後果。怎麼說消一切眾生業障?這個業障來的時候沒有干擾,我還是一樣的認真努力學習,認真努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目的,佛教導我們,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幫助一切眾生轉凡為聖,不受任何干擾,這是樂事,這是快樂無比。眾生成就了,自己不居功。為什麼?沒有功,跟佛所講的一樣,他自己覺悟的,我有什麼功德?他自己回頭的,他自己要不覺悟、不回頭,佛對他也無可奈何。佛說的他聽懂了,他真的反過來,他自己的功德,所以佛菩薩不居功。度無量無邊眾生,無有眾生得度者,這是佛菩薩的心態,可是確實無量無邊的眾生真的回頭了,真的覺悟了。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要重視。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把自己的形相修好。你看看中國世法裡頭常講,看相算命、看風水的都會講「相隨心轉」。你自己修學有沒有成果,不要看別的,看你的相貌,看你的言行舉止,統統表現在外面,哪裡能夠瞞得了人?你是真誠,你還是虛偽,普通人看不出來,真正有一點修養的人,有學問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怎麼能夠瞞得了人?所以我們常常要記住,要對自己負責任,瞞別人還容易,瞞自己很困難。如果說自己誠心誠意去做、去學習,這一生當中自然就能成就。

  今天我們跟同學介紹的,諸位拿到一份講義,這個講義是四書裡面選出來的,「大學」裡面重要的綱領。「大學」,什麼叫大學?古人註解裡講「大人之學」,這句話說的意思很深,也很明白,人要做大人。什麼是大人?這個古德沒有詳細的註解,那就看我們自己怎樣去解讀。我們要不學佛,這個「大」解得也不夠深、也不夠透徹。學佛之後,佛法裡頭告訴我們,佛與大菩薩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人。如果心量不能夠等虛空遍法界,那就不是大人,這個大人之學就可貴了。與天地同心,與萬物一體,這是大人,在佛法裡稱之為法身。學佛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把法身找到。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法身。你看我們講佛,法身佛,《華嚴》裡面講毘盧遮那,法身佛。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等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一體。禪宗有一位祖師開悟之後他說「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隻眼」,就是這個意思,這才叫真正的大人。

  這種大人在佛法裡面講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大人。大人修學之道,把儒家從前說法向上提升到很高的層次,能不能這樣說?能這樣說。為什麼?宇宙之間是一體,佛法講到最高的地方,不二法門。如果大學,大學之道跟法身本體還要是二,就是不一樣,二。那祖師就說,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還沒有到圓融。法法圓融,法法不二,你才能入境界,入境界才叫大人,大人就是法身。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三大綱領。這三個綱領,性德,一切眾生統統具足,哪個人沒有明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自性,儒家講的本性本善,本性!明德,明是智慧,德是才能、是福報,佛家講的相好。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才能、無量無邊的福報,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可是本來具足的現在沒有了,現在智慧沒有了,才能、福報統統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華嚴經.出現品》裡頭說得好,它的經文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智慧是此地的明,德就是才幹,相就是福報,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佛給我們一語說破,我們今天本有的智慧才幹福報為什麼會沒有?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樣東西把它障礙住了,並沒有真的失掉。好像太陽一樣,今天下雨陰天,雲彩把太陽遮住了,不是太陽沒有,是遮住了。這個雲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你的智慧德相就又恢復現前了。

  教學功能沒有別的,就是把這些障礙除掉而已。所以佛菩薩自己除掉,再幫助我們也除掉,除掉之後恢復到性德,性德大家是一樣。所以佛法真平等,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凡夫看諸佛如來都是眾生。所以諸位要知道,你什麼時候成佛了,不要問人,哪天眼睛一張開,全是諸佛如來,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睜開眼睛看一切眾生,還是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你就要警覺到,你是凡夫,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努力把這個煩惱習氣拔除掉,你才能成功。

  明德,你看上面加上個「明」,上面的明是動詞,下面明德是個名詞,因為明德不明了,所以再加上明明德。這個大學之道就是道理方法,沒有別的,恢復自己的明德,把自己的明德讓它再明白過來。這就是自利,佛法裡面講的自行自利。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二,那你沒有覺悟,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真正覺悟了。所以對待別人跟對待自己一樣,能夠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任何條件。這真正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從事於教學工作,難得,更難得的是義務教育,他不收學費,沒有希求學生給他任何回報,沒有,統統是付出。一體,自他不二,他才能做到。就像父母對於嬰兒的照顧,無微不至,沒有任何條件,一體。真正覺悟的人懂得,所以他一定是親民。

  至於這些名詞,明天我們還有一會,我再細細跟諸位來做說明。最後終極的目標「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大圓滿,恢復到本性本善,恢復到法身理體。用什麼方法?就講道,道就是下面的修德。修德裡頭第一個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什麼?得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這個表這樣畫起來諸位就會看得很清楚。用佛家的話來講,知止是戒,定、靜、安是佛家講的禪定,慮是講的慧,戒定慧。戒慧講一個,定講了三個,講得細;後面是得,得就是證,就是證前面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如果我們把下面看作修德,這個上面可以說是果德,果德就是性德,性修不二,這我們不能夠不曉得,性修不二。修德圓滿,性德全現,修德的果,果的利益我們講果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是平等,天下都能得到平等,平等當然和平,當然是安定的,所以這是果德。平天下,我們底下講,和謙、和睦、和敬、和愛相處,和謙相處互助合作,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和敬相處、和愛相處互助合作。我們今天說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孔孟學說可以做得到,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