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愛和平講堂-楊公椒山遺屬第二講  (共一集)  2004/9/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8-011-0001

  同學們請坐。這堂課要跟大家介紹「楊椒山先生遺屬」。楊公椒山他是明朝時候的人,嘉靖年間的進士,是直隸容城人,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為人正直,是一位清官,清官總是免不了嫉妒、陷害,所以楊公也不能夠避免。他的遺屬很長,交代他的後人讀書、做人,面面周到,是非常難得的好文章。雖然他是教訓他的子孫,正如同了凡先生的四訓一樣,我們如果常常讀誦,對自己肯定有很大的利益。千萬不要說這是他教訓他子孫的,與我不相干,那就錯了。我們在前一次講演當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引申到《華嚴》善財的參學,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人不是我的老師。楊公椒山先生的遺屬就是對我說的,就是教導我的,我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這就對了。

  這一段文是從整個遺屬裡面節錄的,節錄當中的一段,大概只有全文的十分之一。你就可想他這篇文章很長,是個長卷,我們只節錄當中的一小段。這一小段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特別是教導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應當認真努力的學習。第一句說:

  【人須立志為君子。】

  這一句就是一小段。人不能沒有志,這是求學、為人第一樁大事情。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有個一定的方向、目標,努力精進,自然有成就;如果這個人在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就很可憐,他到老一事無成。學佛也不例外,學幾十年沒有成就,原因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由此可知,志不立那一點辦法都沒有。『立志』做什麼?楊公講得好,「立志」要做『君子』,「君子」就是好人。人在世間要知道做個好人,你這一生沒有白過,君子再提升是賢人,賢人再向上提升是聖人。楊公定的標準不高,由此可知,他當時的子孫是中下根性,那麼對我們來講非常契合,我們也是屬於中下根性,因此他正是對我們說的。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可以做惡人,不可以做壞人,一定要知道做個好人,做君子,做賢人。

  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讀書明理,在聖、在賢。聖是什麼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這稱之為聖。所以「聖」常常跟「明」連起來說,聖明,明是明瞭,真正明瞭,沒有錯誤;徹底明瞭,這個人叫聖人,所以聖人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佛陀這是外來語,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者。聖就是覺者,覺者中國人稱聖,印度人稱佛;換句話說,「讀書志在聖賢」,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讀書志在做個明白人,就這個意思。聖賢就是明白人,不要一生做個糊塗人,聖賢的反面就是迷惑,覺之反不就是迷嗎?由此可知,儒跟佛,真的,理想的目標都相同,希望做個覺悟的人,做個明白的人。明白人一生當中,無論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會犯過失。我們現在人說,他所作所為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一定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一定是給世間人做個很好的榜樣,這就是賢人君子,這個志不能不立。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方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個凡夫俗子,這句話很中聽,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我要學,這個太難得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方向,這麼一個目標,引導我入門,或者說得不好聽的話,就是引誘我入門。入門之後,我非常感激老師,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絕對不是地位高,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產業,不是的,一無所有。最高的享受是一生當中,我說兩句話諸位就懂得了,這兩句話世間人很不容易得到,「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還得了!不受環境人事物的影響,一生心安理得,自在安樂。這真正是最高的享受,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孔老夫子講的不亦悅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得到了,這不是財富,不是地位,快樂!幸福快樂。心正、行正、言正,遠離邪惡,這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所以頭一個要立志。

  佛教我們亦是如此,你看四弘誓願,這是佛的根本教誨,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就是立志。我們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是要度一切眾生,佛門講度,現在人講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協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叫度眾生。可是你要想幫助別人,你先要成就自己,如果你自己沒有德能、沒有學問,你用什麼幫助?那麼你發這個願是空願。所以,你要想這個願要兌現的話,你要具備能力、智慧。頭一個佛教給我們,這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德行,你要修養自己的品德。

  四弘誓願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道德教育,把這個放在第一。真正有道德,才真正能做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工作。有了道德,道德是為眾生服務,基本的心態你有了,然後學什麼?學能力,「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條就是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技能,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我有智慧、有技術、有能力,又有德行,為眾生服務這個工作才能做得圓滿,才能真正的幫助別人。終極的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我自己希望成佛,也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佛教我們立這個願,立這個志。第二句:

  【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

  這也是一小段,直截了當告訴我們,『心』重要,佛家重視,儒家也不例外。儒家講修行,你看頭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修心,「心正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它有次第、有順序。格物,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鬥,跟誰格鬥?跟自己的物欲,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貪求。為什麼?這個東西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的真心,障礙你的本性。所以,首先要斷煩惱,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格物而後致知,就是先要斷煩惱,然後再學法門;四弘誓願裡頭,格物是第二願,致知是第三願。這樣物欲沒有了,物欲是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二障去掉之後,你的心正了,心才真。心正你的行為當然正,一切都正,心邪什麼都邪。

  頭一句講正心,好比樹的根,你這個樹能長多大,能長成什麼樣子,根要好,要培植得好,「心」是根本。佛法講,心生則一切法生,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十法界,你心想善、想正,是四聖法界、人天法界;心邪、心惡,那就是餓鬼法界、畜生、地獄法界,正所謂是「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一定要曉得。底下具體給我們說明。

  【心裡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來便是好事。便是君子。】

  這就講心是根本,心裡要常常存著天理,什麼叫天理?天理就是倫常,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文字上看起來好像這是一個家庭,沒錯,但是這個東西一延伸一擴充,就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間。所謂是四海之內皆朋友也,今天我們說全球皆朋友也,范仲淹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從自己家庭到整個世界,一家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存天理』。『存公道』,公是沒有私心,待人接物與天理相應就是公道,中國人常講天理、國法、人情,能夠與天理相應,與國法、人情都相應,公道!公道大家都服了。

  公道的反面是私心,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反面是大公無私,你做出來的,無論做出來什麼事情都是好事,這就叫君子。君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君子起心動念絕對不會跟天理相違背,君子每天所接觸的決定是聖賢,讀聖賢書,行聖賢道,這是君子。我們今天學佛叫佛弟子,是不是真的?真的是讀佛書,行佛道,你讀了要行,如果不行,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是偽君子,這個諸位常常聽說,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不能做偽君子,做偽君子有罪過,罪過很重。為什麼?因為你破壞佛教形象,佛是大聖,你說你是佛弟子,你的思想言行跟佛完全相違背,你破壞形象,破壞形象比破和合僧的罪還重,所以果報在阿鼻地獄。你相不相信?不相信。

  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報應,這算不算佛弟子?不算。為什麼?佛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是佛說的。佛所說一切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不離因果,你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五重因果,《妙法蓮華經》講的是一乘因果。佛說法,祖師判教,大大小小經典,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不離因果。你不相信因果,你不是佛弟子,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又何況我們這一生學習所依靠的,總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十一句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你不信因果,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深信因果,這個不能不知道。你存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你的果報美滿;你心不善,行不善,你的果報可悲,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下面說:

  【心裡若存人欲私意。】

  『人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私意』是自私自利,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東西,沒有天理。中國人常常把天理跟良心合在一起講,天理良心,你要是心裡只有五欲的享受,縱欲,只有自私自利,天理良心沒有了。

  【雖行好事。亦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為什麼?不能持久。好事跟你的心理不相應。你為什麼做好事?表面做給人看看的,裝裝門面,不能持久,所以終究會被人看穿。人家一看穿,一文不值,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縱然做一點好事都有企圖,這個企圖決定是滿足你的私欲,這個人在中國社會裡稱之為小人,造作惡業,心行不善,果報怎麼會好!我們看到有很多,造作確實是不善,可是現在官也做得很大,財也發得很多,那是什麼原因?好像是因果的道理講不通。不然!你不曉得因果道理之深。佛在經上講「因果通三世」,這一世當中心不善,行為不善,無惡不作,還享大福報,這是什麼原因?這個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佛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修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是來世果報,這一世在造因。這些道理不能不懂,過去修積得好,善因非常深厚,感得這一生大福報。

  東方人相信命運,西方人也不例外,相信命運的人很多,所以占卦、算命,西方也很盛行。《了凡四訓》裡面講算命,那個孔先生真是一等高手,能把一個人一生的流年推算到準確,沒有差誤。了凡先生佩服到極處,因為他自己二十多年,每年的流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應。讀書人你每年參加考試,考試的成績命裡已經注定,考第幾名,注定了,你這一年有多少收入也都注定,一點都不差。這是什麼?前世修的。他從被人算定之後,他的心定了,什麼也不想,想了也沒用。所以,他也不作善,也不作惡,這個流年準確得不得了,我稱他作標準凡夫。

  算命算的流年是個常數,好像這是個常數,命裡頭的,定數。可是這個定數它還有個變數,變數是什麼?你如果起一個善的念頭,做一樁好事,它就加,加就往上升;你要起個惡念,做個壞事,它就減,它就往下降,所以有加有減。大善就乘,大惡就除,加減乘除是變數,那個數會變。一般人這個加減乘除幅度不大,所以大致上算的命很準確,大致上都不差太多。如果大善、大惡,那差別起落就大了。我們看到大惡之人,思想惡,都是想坑人,都想佔人便宜,損人利己,天天幹這種事情,他還是享大福報。這什麼原因?你就曉得他命裡頭的常數多大!我們以財富來做個比喻,他命裡面有一百億,一百億實在不多,我們假定就這個說法,一百億。命裡頭有一百億的財富,因為他心行不善,大幅度的往下降,降到什麼?大概只降到三千萬、兩千萬,他還覺得自己很滿意:我賺了這麼多錢!其實他命裡比他現前的財富要好很多倍,因為心行不善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後還有這麼大,你才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積得多大。

  如果他的心行要善,沒有惡念,還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命裡頭這一百億天天在加,天天在乘。可能他能一生得到兩百個億、三百個億,變數!你們看看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就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常數裡頭有變數,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可以自己改。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就往下墜落,就減;如果你是修德修善,你懂得這個道理,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不斷的在往上加,不斷往上乘。你命裡頭一百個億會到一千個億,會到兩千個億,這是想不到的事情。貴賤窮通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你曉得這個道理,你就懂得自求多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因果的道理不能不通達,不能不明瞭,明瞭之後,你一定做君子,你決定不會做小人。為什麼?做君子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福報天天增長,不求也就得了。

  財富從什麼地方修來的?佛法裡講得清楚,布施!布施在消極上來講,斷慳貪,在積極的上來講,增福慧。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長素,不吃眾生肉,這就是無畏布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些小動物見到你不害怕,為什麼?你的磁場是很柔和的,是很慈悲的。如果你吃眾生肉,你的磁場裡頭就有殺氣,小動物一接觸之後,牠就感覺到恐懼,感覺到害怕,牠就退度,牠跑掉了,有殺氣。所以,不吃眾生肉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果報健康長壽,真的,不是假的。

  不是說不吃肉恐怕身體就不健康,對身體有害,錯誤的,絕大的錯誤。吃肉才真正叫不健康,肉食裡帶的病菌很多。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要小心謹慎去守住,守口如瓶!《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善護三業,頭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意無意批評人,就是譏諷別人,瞧不起別人,諷刺別人,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你在這裡說,人家聽得到聽不到?肯定聽到,現在傳話的人太多了,人家聽到:某人說你過失。如果這個人沒有修養的話,他聽到之後他就怨恨在心,念念不忘,總找機會報復你,你不就麻煩了!到報復來的時候,不知道原因怎麼起來的。你要想免除災禍,決定不說別人過錯,不跟人結這個怨,這叫積德,這叫修善。所以,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真功夫,一生當中不見世間過,決定不能夠批評人。

  古時候說過失的,有兩個人,一般人不會說你的過失。哪兩個人?一個是父母,父母看到你有過失會教訓你,你要聽,要接受;第二個人是老師。不是父母,不是老師,再好的朋友都不會說你的過失,為什麼?怕結怨。朋友有規過之義,有這個義務,就是你有過失的時候會勸你。但是,勸你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接受,從此以後不能再說。再說就結怨仇了,三次人家可以原諒你,這是古聖先賢定的標準。三次,我們朋友的義務盡到了,你要是再不肯改,不肯接受的話,從此以後絕對不會說你的過失,這在從前是朋友相處之道。在現代,老師跟學生相處之道,也到這個標準,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我早年在台中追隨李老師,跟他老人家學教,他開個經學班,就是教講經。我們同班二十多個同學,人數不多,那個陽奉陰違的同學,表面上對老師很恭敬,老師講的話不聽,我行我素。老師明白、清楚,對他很客氣,他有過失,老師絕對不說;那個肯聽話的,依教奉行的,老師對他一點都不客氣,有打有罵。你看李老師手上常常拿把扇子,那扇子是打人的,聽話的,要打、要罵、要教他,不聽話的,客客氣氣。我們看到奇怪,年輕看不懂,老師知道了,有一天叫到我叫到房間裡,把我心裡的疑惑說出來,是有這個疑惑。他就告訴我,他大我三十多歲,他叫我孩子,「你要記住,不能接受,不可以說,說了結怨仇,他心裡有怨恨」。我們才明瞭!他來學,你不能拒絕,已經進了這個班,不能認真學,那敷衍算了。肯學的,要認真教;不肯學的,客客氣氣。我們這才明瞭,學了這麼一手。

  學佛、做人一生最重要的,不跟人結冤仇,那你做人算成功了。過去那些冤仇你要知道把它化解,這很重要,要能化解。過去世冤仇你不知道,是過去生中造的,不是這一生中,不知道我們過去生中什麼關係。怎麼化解?小衝突要忍讓,他不高興,說了幾句不好話,不能頂嘴,洗耳恭聽,沒事,甚至於他出手打你幾下,不還手,沒事。這就是什麼?凡是對方有這種行為對待我們,我們覺得沒有過失,他誤會了,這是什麼?前世的因,正是老子所講的「餘怨」,過去生中的餘怨。這一生當中,偶然小事情的衝突,這是緣,雞毛蒜皮的小事,緣。這個緣你要不懂得化解的話,這個小怨就變成大的衝突,有因、有緣、有果,大衝突是果。你明白這個道理,我不給他這個緣,你小小的衝突我忍讓,就沒事,不至於變成大衝突。

  忍讓,這是沒有功夫,真正有功夫是禮讓,不是忍讓,禮讓,這是化解衝突。布施、持戒、忍辱,六波羅蜜化解衝突,你懂得這六個修行綱領的義趣,你明瞭,你能夠認真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奉行,能夠化解宿世的冤業,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業障、魔障,我們常常看到,常常聽說,你能夠有智慧化解就沒事,決定不跟別人衝突。別人如果罵我,想打我,我趕快走開、躲開,那個化解不了問題。他罵,站在那裡恭恭敬敬聽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他要打,不走,讓他打,打到他不肯打了,結解開了,還是好朋友。絕對沒有怨恨的念頭,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我們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就在這些地方學習,在這些地方成就。你要真的學做好人,不能做假好人,假好人沒有用處,那個業障消不了,怨恨不能化解。到最後還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這錯了。這些都是講我們自己存心怎麼做人。

  【凡事合天理則行。不合天理則止。】

  這是講對事,這一條是說對事。『天理』就是道理,符合道理。道理怎麼講?對社會有利益,對人有利益,對環境有利益,是好事,你要做!『不合天理則止』,於人沒有好處,於環境也沒有好處,於自己有好處,於別人沒有好處,這個事情不能做。於人有好處,於自己有好處,好,要做;於人有好處,於自己沒有好處,也要做。一切為社會、為人群、為眾生,這是君子,君子能夠捨己為人。小人則反之,捨人要為自己,所謂說損人利己,君子是損己利人,差別在此地。下面舉出幾個例子。

  【與人相處。謙下誠實。】

  要謙虛,要卑下,要『誠實』,不敢在別人先。這是一樁難事,但是一定要學,謙謙君子。你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袁了凡參加好幾次的考試,也不是每次都考中,他命裡頭沒有功名,他考進士就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他命裡頭沒有,不但沒有進士,舉人都沒有,他的命裡只到秀才,所以舉人跟進士都是他修來的。他就試試看,考考看,到第三次考中了。每次跟很多朋友、同學一起去考,他去觀察,同學當中哪個人對人謙虛、對人恭敬,他就說某人這次一定會考中,果然考中。他所料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料錯了的,沒有,都被他說中,謙是德。鬼神都保佑你。你考試中不中是命裡頭有沒有,你沒有這個命,你文章做得再好也考不中,要有命!謙虛是德,所謂謙光照人,這個人一定有成就,他自己也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習。

  誠實很重要,誠實是德之根本,所有一切德能的根本,真誠。你看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之體,萬德萬能都是從真誠生出來的,心不真不誠,那就一事無成,這個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菩提心我說了十個字,「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對人是一片慈悲,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享受,就是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清淨平等覺,心是清淨平等覺心,行是清淨平等覺行,哪有不健康長壽的道理?

  再能夠發心吃長齋,不食眾生肉,就是不跟眾生結惡緣。以前吃眾生肉不知道,迷惑顛倒,一接觸佛法明白了,覺悟過來,把這個過失馬上改過來,徹底改過來。你們如果說不吃肉不健康,不吃肉身體不好,我吃素五十三年了,我覺得我這個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素食對我有好處,我去檢查,什麼毛病都沒有,最健康的飲食。凡是老年的時候病痛很多,原因在哪裡?肉食吃得太多了。一個是肉裡頭帶的很多病菌,第二個是肉裡頭有許多冤業,你吃牠的肉牠不甘心,牠有怨恨,這兩樁事情你就麻煩大了,這就是老年人那個病的根就在這裡。年輕時要覺悟,你要知道痛戒前非,這個樣子我們老年可以避免這些麻煩。所以「謙下誠實」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楊公椒山遺屬」。

  【勿避勞苦。勿貪甘美。】

  這一句是講與人共事的時候,不怕勞苦,苦差事不要回避。『勿貪甘美』,與人共飲食,與人共利的時候,要懂得讓一點,謙讓一點。都是德行的修養,在這個時候能見到,在這個時候學習。所以真正修行,《華嚴經》上清涼大師講歷事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歷,一定要在事上去磨鍊,把自己的貪瞋痴慢磨掉。不在境界上磨,天天念書沒用處,天天拜佛也沒用處,一定要跟人相處,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磨鍊。磨鍊的,把貪瞋痴磨掉,這叫真功夫,這個時候你才曉得真正的利益。現在跟你講你不相信,為什麼?你沒有經歷過,必須自己經歷之後,你才真正明瞭,你才真得受用。方先生一句話,「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是空話,你能懂得嗎?你能體會到嗎?不懂,體會不到。什麼原因?你沒有經歷過,一定要經歷,你才真正能夠得到。

  『勿避勞苦』,勞苦裡面的真滋味,不貪甘美,斷貪欲的真滋味,你才能嘗到。你不在境界裡頭鍊,你怎麼會懂得?

  【讓人。容人。】

  這裡頭有真樂,諺語常講「量大福大」,大福、大貴、長壽是修來的。命裡面有,你肯修,你的福、你的智愈來愈大,你的壽愈來愈長,那福報現前。命裡面沒有,這一生肯修,行,能成就。了凡先生一生所作為的,我們看到了。俞淨意他所修的成績超過了凡先生,可惜就是他沒有記載,是他的同鄉羅先生給他寫了一篇傳記,我們才知道這回事情,他的成就超過了凡先生很多。自古至今,你真的通達明瞭,肯學、肯修,你就得到。

  我跟諸位講的,我在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都說我短命、沒福,幸虧就是還有一點智慧。這一點智慧才真正懂得尊師重道,才知道好學,從儒、從佛、從道裡面轉過來。所以有一年,甘珠,我們一般俗話稱他作活佛,藏語裡面稱呼圖克圖,甘珠爾瓦呼圖克圖。我跟他交情很厚,他年歲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幾歲,早年都往生了。他告訴我,我的福報、智慧、壽命都是這一生修的。確確實實沒有福報,這一生能夠依教奉行,他跟我說,你將來的福報很大,壽命很長;短命變成長壽,無福變成大福,修來的。

  我修學從來沒有求福報,也沒有求長壽,我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加絲毫意思在其中,自自然然的,心安理得。人要有希求就不好,有希求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有限。為什麼?你有邊,有邊際,有界限;到無求,邊際沒有了。邊際沒有了,我們所修的功德稱性,稱性那是真的!不需要的時候一無所有,需要的時候,需要多少就來多少,你說這個多自在,一點都不操心,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安樂!所以要懂得『讓人』,要能『容人』。「容人」、「讓人」這個人有福,不能夠包容,不肯讓別人,這個人沒福,縱然現前有一點福,很有限,也很快就完了。這樁事情諸位如果能夠細心在你周邊親戚朋友當中觀察,你會看到,凡是能容人、能讓人的人,有後福;不能容人、不能讓人的人,到晚年很可憐、很苦,福報享盡了。

  【寧吃人虧。寧受人氣。】

  這兩句話要記住,與人共事的時候,別人給虧給我吃,我願意,我不可以給虧給人吃。人家給氣給我受,行!我樂意接受,消災免難,我不可以給氣給人受,要明白這個道理。我要是讓人家吃我的虧,受我的氣,你要記住老子那個話,「必有餘怨」。餘怨很麻煩,使我們想到,你看李老師教學,不聽話的學生、陽奉陰違的,老師對他客氣,沒有絲毫責難的面色,沒有,對他非常謙虛和氣,客客氣氣,不結怨。這是李老師教我的,那不是言教,是身教。

  他一生的成就,在台灣,我心目當中是空前絕後,過去沒有,以後也沒有人能跟他比了。只看到他往生,四十九天,六百人給他助念,念四十九天日夜不間斷,在台灣大法師也沒有這個盛況,這是我親眼所見的。念佛堂六百個座位,裡面在念佛,外面走廊上站滿了人,等待裡面人出來。裡面有一個出來,人家一看到那個座位空著,馬上有人補進去,日夜不間斷,誰能比得上!這是三十八年在那邊教學,規過勸善,積功累德,他所得的果報,這我們看到的。所以,別人給我虧吃,我願意,別人給我氣,我願意受,消自己的業障,沒有怨恨,沒有回避,沒有報復,消業障!

  【恩則不忘。怨則丟過。】

  人有恩於我,念念不忘,常常想著報恩;人家有怨對我,立刻把它忘掉,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我們的心是善心,所有一切不善不可以放在心裡,放在心裡,我們的心就變成不善,這就錯了,大錯特錯!我們要把世出世間一切善放在心上,一切不善丟掉。古人教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我們受人家一滴水之恩,常常想到我們要像湧泉那樣回報給他,盡自己的能力報答。社會上大家都有報恩的心,你說這個社會多美好。社會如果都是忘恩負義,都是報怨的心,這個社會多恐怖。我們要想造成一個美好的社會,那我們就要進德修業,要知恩報恩,要化解怨懟。

  【見人之善。則稱揚之。聞人之過。絕口不言。】

  這都是無量的功德,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找一個完全是善的人,找不到,你找一個完全造惡的人,也找不到。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是善惡混雜。我們要怎樣幫助不善回歸到善,這是好方法,別人有一點點善我們都讚揚他,別人有過,絕口不提。讓這個人日久天長,他良心發現,你看我做一點點善人家都稱讚我,我做那麼多不善,人家都原諒我,都不說話。他會悔改,他會懺悔,他會改過自新,這就是幫助一個人,成就一個人,這是教化,這是好樣子。如果說人家有一善,不說,人家有過失的時候,盡量的宣揚,這不但是跟這個人結冤仇,而且給社會破壞社會的安全,這種風氣一展開,整個社會動亂。你要想想,你這種行為,你這種思想,你在破壞社會安全,你在製造社會問題,這個罪名可就大了!這不是對一個人,對一個人結罪輕,你是對整個社會。

  所以教學,我很喜歡北京師範大學門口的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要常常想到這兩句。我們的思想、言行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做好榜樣,不能做壞樣子。對一個人結罪小事,你做成一個壞的樣子,那個罪過重!細細想來你怎麼對得起社會,你怎麼對得起眾生,你怎麼對得起後世,這個在佛法裡面結罪是阿鼻地獄,不可以不知道。下面舉例子,教我們怎樣做法,好!

  【人向你說。】

  就是有人向你講,這都是造謠、生事,或者是挑撥間離。說這是好的一面:

  【某人感你之恩。】

  這是一句好話。

  【則云。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

  這是什麼?謙卑、禮讓。人家是感我的恩,我聽人家的傳說,就告訴他,實際上我感他的恩,他對我的恩德多,我對他沒有恩德。這樣的話說出,肯定會有人傳到那個人,那個人感恩的心愈深愈切,交情愈來愈厚。

  【人言。某人惱你謗你。】

  這是來說是非的。

  【則云。他與我平日相好。豈有惱謗之理。】

  『惱』是惱怒、不高興,『謗』是毀謗。縱然真有這個事情,他跟我說,我不承認。縱然是當面,他發我的脾氣,惱怒、冤枉,我接受了,聽了,我也不會放在心上。事後別人說:他為什麼對你發這麼大的脾氣?為什麼這樣子侮辱你?我應該說:我錯了,惹得他不高興,我會改過,我會學好。怨結不在心上,內心裡頭沒有怨結,這個問題馬上就化解了。如果還記恨在心,念念不忘,這事情麻煩,麻煩可大了,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學佛的人不能不懂因果,深信因果你才能真正化解怨結,現在講的是化解衝突,促進和睦相處,這些教訓都是教我們怎樣化解。人與人之間化解了,族群跟族群就不會衝突;人與人化解了,宗教不會起衝突,國家不會起衝突。國者人之積,只要把人事這個問題擺平,天下太平,什麼爭端、誤會、衝突都沒有。

  那麼這個問題要怎麼樣落實?要教育。我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想來想去還是古聖先賢的教育。我自己這一生,所以我最感恩老師的,尤其感恩章嘉大師,我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這個行業真好。你看看我們過去很多同學、朋友,從事於各種行業,年歲大了都退休了,無論在公家機關或者是私人公司,到了年齡都退休了。我這個行業沒有退休的,永遠做下去,快樂無比,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感恩。教我這些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這自己德行的成就,自己德行成就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我們今天團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人問我:法師,你用什麼方法把他們團結起來的?我哪有方法,我是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四攝六度,就用這個方法。

  四攝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公共關係法、交際法、人與人之間相處之法,法則。你會用這個方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密切。我在這一生當中碰到好幾次,夫妻吵架鬧離婚,來找我,我就用這些四攝六度把他們說了之後,和好如初,就擺平了,很有效果。讓他們夫婦和好如初,家庭美滿。要曉得,夫妻離婚之後,這不但是自己的事情,這破壞社會秩序,直接受最大災難的是兒女,兒女變成單親,他的傷害是一生,沒有法子彌補。所以,離婚你怎麼對得起社會,你怎麼對得起這一切眾生,不是兒戲的,不是開玩笑的,小小的不如意就搞衝突,這錯了。

  四攝法裡頭第一個布施,布施我常講,雙方常常關懷、照顧,節日、生日要請客,太太的生日,先生要請客,先生的生日,太太要請客,請客、送禮就是四攝裡頭的布施。愛語、關懷、利行,一切作為都是為對方著想,利益對方,希望家庭生活能美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合萬事興;用在公司行號,你這個工商業一定發達,你的員工一定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用在國家,國家興旺,天下太平。你要會用!天天念,念了不會用那怎麼行,那有什麼用處?一定要把它落實。

  尤其在日常待人處事,人與人的關係最重要,一絲毫裂痕都不能有。但是有一些挑撥、間離、分化,這是我們常常會遇到的,那是什麼?過去世的宿怨,宿世的怨結,造成誤會。誤會一定要化解,化解之道是常常讚歎對方,憶念對方,關懷對方,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幫助,要伸出援手。不可以把這個怨恨記在心裡,要知道那是誤會,那是小事,永遠記住別人的好處。別人有一個好處,永遠不忘,有一百個不好處,忘得乾乾淨淨,這個交才會深厚,才足以為現前社會做好樣子。為社會做好樣子,你就是教化眾生,那是菩薩事業,把這個世間事業一轉變,菩薩事業,利益一切眾生。

  【人勝我。】

  無論是智慧、能力、地位、財富在我之上的。

  【則敬重之。】

  對他要尊敬,對他要重視。

  【不可有傲忌之心。】

  『傲』是傲慢,『忌』是嫉妒,決定不能有。你對他驕傲,你對他嫉妒,或者是他做些事情,想盡方法來障礙,是不是真能障礙得了?如果真正能障礙得了,因果律被推翻了,哪有這種道理?障礙不了你何必去障礙?各人有各人的福報,他做這樁事情,你把它破壞,他那邊那樁事情好了,那邊的事比這邊的事還殊勝。你想破壞最後怎麼?結果適得其反,幫助他完成另外一個事業,這種事情太多了,這什麼原因?這就是因果定律。人,不要說是人,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改變因果,沒有辦法推翻因果的原則,沒有。

  所以你看看,蕅益大師講六信,因果是在六信裡頭。信自、信他,信自性,自己的真如本性,信他是佛菩薩的教誨,跟我自性相應,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有好事,要隨喜,隨喜功德,幫助他,成就他,我們的功德跟他功德一樣大,他的好事就變成我的好事,我們隨心隨力的去幫助。沒有能力幫助,心裡生歡喜心,讚歎,也是圓滿的幫助,我只有這麼大力量,歡喜讚歎,功德是平等的,為什麼不修功德?為什麼要造業障?傲慢、嫉妒是最缺德的,我們前面講,命運裡頭的常數,要是有傲慢、嫉妒,大幅度的虧折,你命裡頭的福報,福報、智慧統統都往下降。本來很有智慧,變成迷迷糊糊,好像常常有魔障一樣,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諸位留意,你會能夠覺察得到,你能看得出來。所以,傲慢、嫉妒是最損德的,最障礙智慧的,最虧折福報的,怎麼可以做這種傻事情?

  【人不如我。則謙待之。】

  人有很多愚痴、鈍根的,比不上我的,我要謙虛對待他。

  【不可有輕賤之意。】

  『輕』是輕慢,瞧不起他,這個錯了,這也是造罪業。你要曉得,真正佛菩薩看到這個人生憐憫心,為什麼?他今天這種愚痴,沒有智慧,沒有德能,沒有福報,前世沒修,前世惡業造得很多,今生受這個果報。覺悟的人憐憫他,同情他。「輕賤」就是瞧不起他,歧視他,現在在外國常講歧視。歧視就顯得自己貢高我慢,這是對自己的智慧、德行、福報虧折最嚴重的行為,我們不能做。我們自己希望自己智慧增長,福德增長,你要幹這種事情,你的智慧、福德是大幅度的下降,這個道理、這個因果要明瞭。

  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天天都遇到,我們看到太多了,哪一天看不到?不能說。記住『聞人之過』,見人之過,『絕口不言』,你說了怎麼?說了結冤仇,那在我們,念佛給他迴向,這就很好了,希望怨結能化解,希望這個怨恨不要加深。真正學佛,真正明白人知道寬恕、隨緣,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凡事得過且過,不要計較。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正覺心、慈悲心,就在這個時候,否則的話,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只是一句口號,你不能落實。就在這些境界境緣上落實,真修!真幹!

  【與人交。久而益密。】

  這個『密』是關係密切,跟人往來,關係愈久愈密切,真朋友,至交,朋友有道義。

  【則行之家邦。可無怨矣。】

  『家』是家庭,『邦』是邦國,你能夠這樣做,前面所講的都是『與人交』,與人交際,與人接觸,你能這樣交的時候,時間愈久關係愈密切,互相信賴、依靠,情誼愈深。從你這一家,家庭會影響地方,會影響你的鄰里鄉黨,鄰里鄉黨會影響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會影響這個國家,愈來愈大,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可無怨矣』,你看看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聯合國花多少人力、財力、物力在尋求怎麼樣化解怨結,消滅衝突,化解怨結,收不到實效,原因在哪裡?跟這個地方所講的不相應。如果照這個地方所講的教訓去做的話,衝突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只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化怨結,解不開是我們的智不足,我們的方法不圓滿,有真智慧,有善巧方便,哪有不能化解的怨結!

  用什麼方法?教學,古聖先賢都是用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為,佛家的術語叫救度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救度?政治不能,做不到,軍事做不到,經濟做不到,科學、技術也做不到,教育!釋迦牟尼佛把所有一切行業全部擺脫掉,他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能力,他樣樣具足,統統捨棄。最後選擇什麼?社會教育,用現在的話說,一生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所以有人問我,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我就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一個多元社教義務工作者。他天天幹,幹了一生,教學不收學費,義務的,沒有享受權利,不要報酬的,所以他是義工,義工當中的模範。為什麼?他盡全心全力來做,做得圓圓滿滿,後人讚歎他「功圓果滿」,這句話他當之無愧,這樣子「可無怨」就是把衝突、矛盾、怨結化解。後面這一段說:

  【若遇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就與他肝膽相交。】

  這是楊公教訓他的後人,世間你要遇到『老成忠厚』,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我們現在的話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好人。「老成」也就是老實、厚道,心地厚道,能捨己為人,絕對不會叫人吃虧,絕對不會叫人上當。寧可以自己吃虧上當,不肯叫別人,這個人難得,很不容易,肯捨己為人,真正能做到犧牲奉獻。又肯讀書,又肯好學,這個人難得,那真不容易。你一生要遇到的時候,這是你一生非常幸運遇到的知交,你要跟他『肝膽相交』,那就是知心的朋友。真是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內心裡決定沒有絲毫隱瞞,真正能夠同生死共患難,朋友為難的時候,他能夠捨身相救。

  【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受他薰習。自然成箇好人。】

  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蘭經》裡面教給我們的,「親賢善,遠邪惡」,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賢人,這是真正善人,你要知道親近他,你要常常跟他相處,受他的薰陶。長時間的薰陶,這是個善人,你親近善人自然就變成善人,他是個好人,你自然就變成好人。現在我們要問,這好人到哪裡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正想學不是找不到,現在人群當中找不到,找古人。這也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尚友古人」,尚是高尚的尚,朋友的友,尚友古人,跟古人做朋友。古人太多了,古今中外,你喜歡哪一個,你常常讀他的書,就是常常跟他做朋友,常常親近他。久而久之,他的氣氛跟你的氣氛就接通了,現在人講接軌,就接上了,不知不覺,他是聖人,你也成聖人,他是賢人,你也成賢人。諸佛如來太高了,我們自己好好想想,能不能學得到?學不到。總要找一個標準,我們可以能學得到的,你找這個標準,這個標準學到之後再提升,這就對了。

  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我的老師,對我非常愛護,教導我依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老師早就往生了,我怎麼能以他為師?《印光大師文鈔》在,你天天讀誦,你天天學習,一天都不要捨棄,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好學生。久而久之,你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很像印光法師,這是自古以來所謂私淑弟子。真正有德行,有修持,佛知佛見,距離我們不遠,思想、言行我們可以效法的,依他為師,決定不錯。

  隋朝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五品位往生,這是給我們了信心,我們用印光大師的教誨,希望達到智者大師這個水平,肯定做得到。我跟許多同學說,這是中下根性的人最好的方向、最好的目標,真正達到五品位。再從五品位這個基礎上往上提升,一提升就是聖人,超凡入聖。這個聖不是大聖,是小聖,小聖也了不起,你能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證小乘須陀洹。我們是學的大乘,大乘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還得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希望我們大家努力,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這個標準達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五品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穩穩當當,所以受他薰習太重要了。今天我們找不到好的榜樣,這個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找不到,印光大師確實是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這幾句話印祖當之無愧,我們找到他,跟定他,決定不錯!末後是:

  【願我同學共勉之。】

  好,我們這堂課就上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