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講態儀式  (第十二集)  檔名:23-018-0012

  老和尚:這一段怎麼樣?大家清不清楚?剛才印的那個表就是個樣子,這個是李炳老編的,提供諸位做參考,講演最好用這個方式,可以活潑生動。有沒有問題?要是沒有問題,我們就進行底下,我想這個大概我們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這一段裡面難的就是起伏、掩映、轉折、開合。下面是你需要做的,「草創」就是你起稿,你講演或者是寫文章,你先要擬一個稿,然後這個稿還要修正,「討論、修飾」就是修正,仔細的去研究,把它修正。最後是「潤色」,那就是擬的稿或者是大綱已經完成了,大致上沒有問題,這裡面所用的文字妥不妥當?再做修飾,你這一篇準備工作就完成了。前面這四個,這是「意境」,這就是說你胸有成竹。這個起伏、掩映就是前後照顧,前面要能伏後面;講到後面,照應到前面,前後呼應,這是掩映的意思。「開合」就是掩映的歸納,什麼時候展開來說,什麼時候把它合起來、歸納起來。大致上在這個當中是用開,到最後做結論的時候這是合。這個是你胸有成竹之後,你才著手擬稿,題目是最後擬。最後擬題目,我這一次要講的是什麼問題,這是主旨。所以全篇作好之後,我們再為主旨定一個題目。所以題目不必先定,但是主旨要先定;沒有主旨,那你講個什麼?譬如這次我們在新加坡,南洋大學跟理工學院找我去講演,我們需要講些什麼,題是他們定的,可是主旨是我們需要講的。我們知道這些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些學生跟教授們,他們對佛法未必能夠完全理解,所以我們的主旨是把佛法介紹給他,也就是讓他認識佛法,這是我們的主旨。他們擬定的題目,我們就順著他的題目表達我們的主旨就行了。這個是先要曉得我去講什麼東西,他們需要的是些什麼東西,我們當時提出共性,這就對了。所以他原先擬了很多個題目,我說我沒有意見,你們喜歡哪個題目就哪個題目,題目由他們去定去。

  好,這個沒有問題,就進行下面一段。這裡面「病忌」就是你在準備講稿的時候必須要注意避免的。今天給諸位同修參考的講稿,裡面很完整,跟它這裡頭所說的非常相應。它也有故事、公案、因緣的穿插,也有偈頌的點綴,它都有。這還印了古記,穿插著小故事。還有個盲龜浮木,這都是比喻,都是經典裡面的。它取古人的比喻,多半都是在佛經裡面,都是採取《法苑珠林》、《經律異相》,採這兩部書裡面的,這兩部都是類書,很有參考價值。它裡面分了一百類,《法苑珠林》分為一百類,就像百科全書一樣,裡面全是經律論裡面的故事,你要找哪一類很好找,這個是經典裡面的。世間的多半採取《歷史感應統記》,這都是有根據的,一般可信力比較強一點。再有一種,那就是就近取譬,這是最好的,就是眼前的事情,這是最理想的,大家都能熟悉、都不懷疑的。後面偈頌可以引用古人的、引用經典的,也可以自己作,都行。「病忌」末後這一條,第八條,就是你引經據典,你要把那典故意思搞清楚,跟你自己所講的東西相不相應?如果沒搞清楚就拿來,與自己講的主旨不相應,這個就是錯誤的。

  這一部分要沒有問題,底下就是「講態儀式」,這就是台上表演。這就是禮貌上我們注意就好,特別是到別人的地方去,其他的國家地區,那就更重要了,先要多問,多問問禮節進退,自己不要失禮就好。

  學生:像我們搭衣向人家問訊不太好吧?比如說上台我們搭衣,在佛教叢林搭衣,下面是居士,我們需要問訊還是不用?

  老和尚:問訊可以。在講台上,一般如果說是普通場合當中,你不會搭衣的,也不需要穿海青的。到外面,人家請我們講經,我們就穿長衫。那個搭衣是佛教團體,佛教團體一定供的有佛像,而且是很隆重的,那個時候我們搭衣。搭衣,合掌就行,這是大眾向法師頂禮致敬的時候,我們合掌就可以。在外面一般請我們去講經,不是佛教團體,不搭衣,甚至於連海青都不必穿,穿長褂就可以。

  好,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就看下面。這個地方講,「於台上靜立數秒鐘」,多半是臨時的講場;像一般常講經的地方,它一定有座位,法師一定升座。可是升座之後,也要有個幾秒鐘定下來,為什麼?整個場合裡頭的秩序要安靜才開始講。如果這裡面還有人講話,還看到場子不太安靜的時候,我們不要說話,很安靜的坐在那邊,哪幾個人講話,你不妨看看他,他就不好意思了,他自然就靜下來了。所以很自然的,照顧大眾,特別多看他一眼,他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場合整個靜下來,再慢慢的開講。

  看這一段有沒有問題?大家沒有問題?這個很好懂,就是在講台上要靈活運用,不要用錯了;該喜歡的時候你悲傷,該悲傷的時候你歡喜,用錯了。由此可知,講演跟講經在台上的確都是很活潑的,不是很拘束,也不是很呆板的。「惟須出之自然,否則如優孟矣」,優孟意思就是你故意裝扮的,你不是出於自然的。就是跟舞台上演員,他是表演的,照著劇本來的,不是出於他內心的,劇本上叫你笑,你就不能不笑;叫你哭,你就不能不哭,不是出於自己的,它的意思在此地。

  這裡面的手語,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手印。你看佛經裡面,佛菩薩那個姿態、手印,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手語。手語在我們佛法裡面運用得非常之廣,我們叫手印,不叫手語。

  學生:為什麼上台的時候看見人愈多會愈緊張?

  老和尚:這個前面講過,佛法裡面講這是「畏大眾」,對於大眾有一種畏懼之心。特別是如果聽眾裡面有有身分的人、有地位的人、有學問的人,我們站在他的面前往往產生自卑感,一切都不自在了,有這種情形。這也是很正常的,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難關克服。尤其是講佛法,他地位再高、權勢再大、學位頭銜再多,但是要曉得他對佛法是外行。他在世間學術裡頭他是個博士學位,他今天來學佛,他還是幼稚園的學生,我們至少是小學生,對幼稚園的學生你怕他幹什麼?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在台上就不至於畏懼。

  學生:還有專門找碴的,這個怎麼辦?

  老和尚:找碴是這樣,找碴你能夠答覆他就答覆他;不能答覆他,那就向他磕頭作揖,請他指教,就沒事了。我講得不好,請你指教,你還有什麼辦法?他就沒有辦法了。

  學生:一上台之後沒有講稿,自己講到哪裡忘了,把這經文一字都擠不出來了,怎麼辦?

  老和尚:這個就是要熟。這個不要緊,這是什麼?你初講的時候有這個情形,以後熟了就不會了。

  學生:這有沒有辦法解決?

  老和尚:這個是要機智。如果說沒有辦法解決,你這一段就讓它過去,你講底下一段。經文念,念沒講不算毛病,沒講錯;我講會講錯,我念沒念錯。

  學生: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上去的時候這段經文在下面會對應,到了上面我這段經文用過來,這個經文講什麼我都不知道了。就是一講我好像就照字照念,如果不看經,真的有些經文會忘記。

  老和尚:對,不錯,還是熟悉的問題,就是你準備的功夫不夠,還不夠熟。所以下面會給你講到,最好你就充分的準備,在講的時候盡量不看講稿。講稿擺在面前是給你也是壯膽子,怕一下忘掉,我還有這個依靠在,但是最好是不依靠它。

  學生:好比是背書一樣,自己一個人比較會背,背給別人聽就背不出來了。

  老和尚:是!緊張。

  學生:老法師坐在下面,我們一上台……

  老和尚:還是畏懼、緊張,還是不熟,如果熟了的話就不會了。再往深處去觀察,你們的真誠、慈悲不夠。如果是真誠心、慈悲心,我要學好,將來廣度眾生,有內行的人在座,對我更有利益;那都是外行人,我的過失誰知道?這正是學習的場所,學習的好機會,怎麼能夠把它捨棄掉?凡是有人提出批評指教,我們都應當真誠來接受,我們才能夠有成就。你看那些有很多虛情假義的,講完之後好像很誠懇的請大家批評指教,其實如果有人提出意見,他滿面就紅了,顏色就很難看,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我們也要察顏觀色,不要給人難看,也不要跟人結冤仇。一定要真誠接受批評指教,我們才會有進步,這個要懂得。

  講演,前面一開頭就講,小難處總是不能避免,每個人都有的,初學哪裡能夠避免這些困難?要緊的就是熟,熟能生巧,再是內在有真誠、恭敬,那這個很容易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