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熟聞入深  (第五集)  檔名:23-018-0005

  佛經是載道。諸佛如來所證得的理論,他所用的方法,以及契入的境界,都在經典當中,所以經是載道的。可是經怎麼形成的?經是文字所形成的,所以也可以說「文以載道」。雖然佛說經典的體例有十二種,我們常講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諸位仔細去觀察,從它的形式上看,不外乎這三大類,長行、偈頌、密咒,這從形式上來看,不能超過這三大類。因此這十二分裡頭,這三分就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行,長行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散文,散文的體裁當然是最方便,因為它沒有任何拘束。詩歌,偈頌是詩歌,它有限制,有字數的限制,在對仗、韻腳,不像中國詩歌那麼樣的嚴整,可是它還是有限制,有限制就不及長行那麼樣的舒暢、那麼樣痛快。而密咒,那是很特殊的一個體裁,密而不宣。密咒,實在講印度人也不懂。不要說它是梵文寫出來的,印度人也不懂,什麼原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多半不是我們人間的語言,是一些六道鬼神的語言。佛為什麼說這個經要用密說?我們肉眼看不到,佛菩薩講經,有很多鬼神來聽,他看得到,我們凡夫看不到。這些鬼神來聽,當然鬼神也有五通,他能夠聽得懂佛菩薩所講的,這也真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可是佛講完之後,往往也用他們的言語說幾句,這個在我們人情上講,親切之感,用你們當地的語言來講幾句,可是所講的內容,跟前面長行講的沒有兩樣。所以密是顯之密,顯乃密之顯,意思相同,只有說是詳略不一樣的,密咒是講得簡單,講一個綱領,而長行文說得詳細,都是說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所以我們的功力應當集中在長行文上,長行文明瞭之後,後面偈頌多半是重頌,這講的時候就方便了,要看時間、看聽眾,長說、短說、淺說、深說,都自在。

  大家還有沒有什麼意思?要沒有,我們進行底下一段。

  這個偈頌裡面所說的,往往有一首偈說一樁事情,或者是兩句說一樁事情,有六句說一樁事情,有兩首偈說一樁事情,這個你們在科判裡面都看到。所以科判,有的時候兩句一個段落,甚至於還有一句,一句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意思,那個比較上少一點,這在科判上大家都看到了。所以這是跟中國詩歌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看到偈頌,要細心的去研究它,使段落能夠清清楚楚的把它判示出來,我們講經的時候就不至於把意思講錯,也不至於前後顛倒。

  後面這兩句是講偈頌的意義,為什麼佛要用這種方法?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熟聞入深」,對於經典很熟悉的人,幫助他更深入。因為經典,長行文文字太長,讀誦不方便,我們溫習不太方便,佔的時間太長,所以用重頌的方法,用偈頌,讓你時時去玩味,漸漸能夠深入,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這個世間有一類人喜歡唱歌,你跟他講的時候,他的興趣不太濃;你唱起來,他很有趣味。那好,你喜歡唱,佛就搞一些曲子讓你去唱去,這就是「詠歌增趣」。用這種方法,幫助你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教誨,重要東西,你都能夠記住。如果記不住,你就是做不到。佛經,要緊的是行,佛的教有四種,這是教理行果,有四種,這裡頭最重要是行。佛法就是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最要緊的是行。你記不住,你當然就沒有辦法行。但是長行不好記,這個偈頌常常掛在口邊上,好記。你能夠記得是幫助你去做,有這樣的意義,所以佛講佛經,往往長行後面有偈頌。

  這個古來的大德,也有把密咒翻出來的,你像我們常見的大悲咒,就有人把它翻出來。前清慈雲灌頂法師,他翻得很多,他連楞嚴咒都翻出來了。你看他那個註解裡面,所有《楞嚴》,幾乎差不多將近一百種的註解,這個楞嚴咒沒有人翻過,只有他一個人,只有他一個人楞嚴咒他有翻譯。楞嚴咒裡面,主要差不多都是鬼神的名號,真正的咒,咒心,可是咒心還是沒翻,咒心還是音譯出來的。大悲咒也是如此,大悲咒前面八十幾句也都是鬼神的名字,像《大悲陀羅尼經》你們都看到了。但是實在講,既不許翻,還是不翻為好,翻的時候,這是古德也認為這是多事,因為咒最要緊的是幫助人攝心的。經、偈念的時候,往往它會想裡面的意思,想裡面意思就錯了,就是不許你想意思。所以讀經也是修行,戒定慧一次完成,那是不能想的。如果是想這一句什麼意思,你戒定慧都沒有了,都跑掉了。所以讀經的時候,用讀經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那就是讀經是修戒定慧,所以三學同時完成。如果你讀的時候想裡面意思,那就是念世間書,跟世間人念書一樣,你這個戒定慧三學功夫就完全被破壞了。但是持咒比較容易,咒沒有意思,沒得想,你老老實實念,這是一個好的方法。我們懂得佛法裡種種設施,無非都是幫助學人,幫助他成就的,它用意很深,也很好。這裡所說的,遇到這個咒,能念就念一遍,不念的時候略過去可以的。

  這個一段很重要。講經,實在講,不能不會運用科判,你能會運用科判,那你的經就一定講得很好。如果不懂科判,你說學講經,那外行講經。雖然講得很好,你一聽,他外行。所以學會這些,一般俗話講,科班出身,他是個內行人,縱然講得不好,人家一聽就曉得這個人學過,內行人。正如同我們在一般學校念書一樣,很多大學畢業的,也到學校去教書,的確他很有學問,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所講的,總不如師範學校畢業的那些老師。為什麼?他沒學過教學法。那些有學問的老師,沒學過教學法,雖然有很多東西,他搬不出來,他也很想搬出來,他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搬出來,差就差在這個地方。科判就是教給你怎麼樣把東西有條有理、完完整整按照順序搬出來,這就非常重要。它最主要的是幫助你了解,你把這一部經了解透徹了,你又懂得這個方式怎麼樣能表達,哪有講不好的道理!但是對自己來講,那就是愈細愈好,為什麼?你才清楚,讓這一部經章法、結構、條理、層次,透徹的了解。這個了解之後,文以載道,於是它的思想、體系、目的、重點、利益都掌握到了。這個裡面,全經裡面,哪一部分是主,哪些是陪襯;一品裡面,哪個地方是主,哪個地方是陪襯,賓主你都能掌握到。主要的地方,我們講的時候時間要長一點,也要用力一點,陪襯的地方可以輕描淡寫,賓主就不至於顛倒。人家來聽,曉得重點在什麼地方,哪些地方應當要認真記住,要努力去學習的。

  所以講的時候,對大眾指點大段,而這大段在什麼時候?通常是在大部經文的時候。像你們諸位讀《華嚴》就曉得,因為它每一個大段都很長,每一品都很長。不像《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每一品那麼一點點,實在講《無量壽經》一部經在《華嚴》就一品。由此可知,我們講《無量壽經》,連大段有的時候都不需要點,除非有幾品裡面很長,經很長的時候,那個可以點一點。還有好多品裡面就只有一章,那就不需要了,那個裡頭我們分個幾段,都不需要說,念出來就行,念到哪裡,到這裡是一段,就可以了,這就交代清楚了,不必細說。全經講完了,就這一品經講完之後,可以做一個總結,總結就是這一品剛才講的大意做一個總結。不可以在經一翻開的時候,就先把裡面的意思都講出來,這個不好。所以一段,一定要記得念一段,要念段的時候看文字的長短,以這個為原則。不一定說是一定要念一個大段,不需要,這個文字長短,取這個適中。然後看這一段裡面,哪些生字,或者字有特別的意思要說一說,名相、術語講一講,再就一句一句的講。一句一句講完了,講到這一段,可以在一段裡面有個合講,合講就這一段的大意。總而言之,都是要簡而不繁,雖然簡單,可是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就是好的講法。整個一品講完,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做個結論,也可以做個合講。如果時間不夠的話,不講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段段都已經交代清楚了。所以有多餘的時間,就可以做一個簡單結論,沒有多餘時間就不必要了。這個要緊的是要會用,要會運用。所以科判就是解釋經的,註疏是解釋字的、解釋詞的、解釋句的,所以是兩個作用。你都能夠運用得適當,這個講台的技術一定就能很純熟,這才能夠表達通暢,通暢就是我們常講的痛快淋漓,人家聽得也很歡喜,聽得也舒服。

  好,要沒有問題就接著往下去,這一段科判大家都已經學過。還有時間,不是今天把科判念完?念完嗎?昨天我們講到這裡?是到這裡,不是到二十一面,甲這個表解的地方?說到此地是吧!我們反正還有時間,就念到這二十一面甲,序分這裡。這個底下很容易懂,時間也不會長,這個好懂,沒有問題。所以這個科判,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二十二種科判,底下要講的就是用這個天干地支來代表它的層次、它的通序,甲統乙,乙統丙,丙統丁,天干十個字用完了不夠,再接著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這二十二個字,像二十二層樓一樣,愈分愈細。有的時候,這個是部大的經,這二十二個還不夠,底下再用別的字,用這個方法來代表。所以中國人對於文章體系的分析,的確比外國人要深入,外國人雖然也分,但沒有分得這麼多層次。

  好,再看底下。

  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到,它這裡有省略字,譬如「甲序分為二:乙初通序」,你看那個乙二,它就可以不要寫了,它就可以省掉,你注意到這個地方。這樣你看,它這底下是乙初、乙二,加下面的乙三、乙四,那個乙統統可以省掉。你看看底下,那都是這個乙的。這個是古註裡面常常有,我們明瞭就好,它不是掉了的,它是這種排列法。

  你看第二行,「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你看「丁初」,「二」、「三」,把這個丁,後面丁二跟丁三,那都可以省掉。你注意這個就行了。要注意明白看清楚,一看就知道。這種排法,比前面就好看多了,也清爽多了。但是古人的書,統統都是前面那種形式的,所以你一看古人的科判,最好你把它畫成表,自己好好去做一番功夫,那就非常清楚。

  最後表解。中國從前念書人對這個很熟悉,現在人他們不太清楚,你懂得這個方法就行了。最好的是表解的方法,非常清楚,一目了然。你看清涼大師《華嚴經》的科判,你們都拿到了,《華嚴經疏鈔》裡面所用的科判是「平抬式」的。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他們一批人,在上海搞一個華嚴經會,把《華嚴經》重新排版,再把它印出來。將科判做了一個目錄式,附在《華嚴經》疏鈔的後面。你們現在拿到這個《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後面有科判,目錄式的。好像是李圓淨編的,那個表解。他又根據這個目錄,又把它編成表解,那表解看了就太舒服了。所以你們如果下功夫的,把《普賢行願品》那個目錄式的,把它編成表解,畫成表解,這樣功夫做一番,你對這經義是非常清楚,你就曉得這一部經講的是什麼。這個五十三參,每一參就是每一部小經,它說的是些什麼,清清爽爽,這是很科學的方法。外國人說中國人不懂科學,他是對中國人不了解。這個科判就是科學的學問。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明天就是最後這一個段落。丙四,公案因緣。我看這都不難,還是到丙七吧,準備到丙七。對,不錯不錯。這個就是,這是一共兩個部分,一個就是經題,本身這個部分,底下就是講台運用的部分,兩個部分。好,明天我們就這一部分。

  好,今天我們就沒有事情了。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現在在美國、在台北,他們也都在練講這個,也都在學習。台灣講經的人也很多,但是學過這個,可能都沒有,都是自己找到註解,找到一大堆參考資料,在外面就說、就開講了。所以真正依照這個規矩學的人不多。你們將來回去之後,如果有機會教佛學院,這門功課很重要。

  團結非常重要,團結就是力量。現在這個世界,許多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已經不一樣了。我在一九八二年到紐約去講經,遇到一些外國人,吃飯的時候聊天,有一個美國人告訴我,他說現在西方人承認中國人聰明,世界第一。肯定中國人的聰明世界第一,這他們西方人說的,那是一個人一個人比,中國人第一。他說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他說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後面他就問我一句,為什麼你們中國人不團結?這個話就諷刺的話,為什麼中國人不團結?我當時我聽了這個話,我笑一笑,告訴他,我說這是上帝的安排。他非常驚訝,上帝的安排?他們基督教徒,我說上帝安排的,他就問我為什麼?我說中國人要團結,你還有飯吃嗎?說的雖然是引起哄堂大笑,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一個大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團結?所以你要曉得團結是力量,我們今天在這裡三十個人,三十個人如果真正團結,就能夠帶動全世界的人,這一點都不假,可以帶動全世界的佛教,讓佛教從此再復興起來,真的是利益一切眾生。如果各人搞各人的,就完了,你力量很薄弱,很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一定要團結。

  佛法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六和敬的根就是「見和同解」。那個見和同解是依哪一個人的標準為準?佛講得是太高明了,佛並沒有說依我的見解為準,你們的見解都錯誤,我們對釋迦牟尼佛這種態度,大概也不願意去聽從他的。佛的講法是我們大家把成見都放棄,那不就同了嗎?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捨棄,這個見解就相同了,這個我們聽到很舒服,合情、合理、合法。捨棄一切虛妄分別,這見解就同了,那個知見叫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捨棄一切情執,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弘法利生是為了一切眾生,把個人的利益全部捨棄掉,這同了。

  所以僧團是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世出世間所有的團體,僧團是最尊、最貴的,為什麼?僧團裡面沒有私人的意見,任何團體它都有私、有個人,唯獨僧團裡頭沒有個人,僧團裡面每一個成員都是離四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這種團體在一切團體是最尊、最貴的。換句話說,如果還執著四相,這絕非僧團,雖然是出家人,也不是僧團。僧團的六和敬,是建立在離四相,離相的基礎上,這是見同解。戒同修就是守法,無論幹什麼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也要搞一套辦法出來,而這套辦法是我們自己他人必須得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是守法,一定要遵守法律。

  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這裡面講的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達到和睦的標準。末後是利同均,利同均是講我們的受用,享受,利益是平等的。僧團裡面,人人地位都平等,但是職務不平等,工作,就是工作職務上不是平等的,這是有高下,像科判一樣,甲統乙,乙統丙,但是離開這職務,決定是完全平等,這叫做真平等。所以利養是平等的,利養就是地位高的他享受要高一點,地位低的,沒有;僧團裡面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是平等的,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僧團的執事,發心去服務,為大眾服務,這裡頭沒有什麼權力可言的,所以執事是輪流的。古時候的僧團,執事是每一年選一次,是大家選舉,民主選舉的。臘月三十辭職,總辭,馬上選舉,新的執事正月初一要上任,這就是交接,年尾跟年初。所以我們的僧團,實實在在講,自古以來,我們的制度就是民主,真的是民主自由開放,在利養上真正做到共產。

  所以我有一年在香港講經,有一些共產黨幹部來聽經,我說你們共產黨好好學佛,佛是共產黨的老祖宗,三千年前我們就實行共產制度,這叫真正團結。六和敬是真正團結,在這個基礎上團結之下,弘法利生,那真是無往而不利。我們的人力能夠集中在運用,財力能夠集中在運用,這真正是饒益眾生。這佛經上講的,我們才真正能做到。所以力量不能分散,分散都不是佛弟子,違背佛的教誨,你做得再好,你的功德都不是圓滿的。如果再自讚毀他,那你修得再好,還是要墮三途。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必須要明白,一定要團結,這才能成就無量功德。我們能這樣做,這就是經典當中佛一再囑咐,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我們都能做到,也是表演做榜樣給人家看。人家不團結,我們能團結,我們做個樣子給人看。人家僧團不和合,我們有個和合僧團,僧團裡面的好榜樣。我們出家人做好榜樣,都能夠捨棄名聞利養,捨棄自私自利。四個人能這樣做,就是一個僧團,這個世間如果出現一個僧團,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可是找四個人同心的就找不到,就太難。你們在這個地方三個月,能不能同心?同心、同德、同願、同行?如果三十個人不行,二十個人也不錯;二十個人沒有,十個也不錯;十個沒有,五個也行。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創教,今天有五比丘就能夠興教,這個是決定沒有問題的。所以要真正發心,發心就是捨己為人,一切不為自己著想,才能夠做到;有絲毫自己利益放不下,就做不到。所以一個僧團出現,那是一切眾生的大福報,這世間能出現這一個僧團,這是一切諸佛所期望的。看看我們自己肯不肯發心?肯不肯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