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內典研學要領—譯經略史  (第三集)  檔名:23-018-0003

  這個文字的讀音,最好還是讀標準的普通話,盡量避免方言。這是講人題。佛經一展開,一定是先講經題,然後介紹這一部經翻譯的人,這個就是講人題。人題裡頭也有通、別,這裡頭說得很清楚,像「譯」這個字是個通題;裡面「三藏法師」,這也是個通題。幾乎譯經的人都是三藏法師,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才有資格譯經。也有人比較謙虛的,像漢朝安士高到中國來的時候,他沒有稱三藏法師,他稱「沙門」,這是謙虛,像這個也都是屬於通題。

  人題下面一定有朝代,朝代它是代表時間、代表時代,你一看就曉得他是哪一個時代的人,重點在此地。還有他自己的國名,一看這個地方,知道他是哪裡人,他是什麼地方的人。至於朝代,在現在來講經,最好能用公元,公元多少年,那我們一聽這個概念就很清楚,這個要用,這就叫考據。他是什麼地方人,一定要把那個地方指出現在在哪裡,使聽眾他有個親切之感,曉得距離我們現在多少年,這個譯經的法師是現在什麼地方人,有這種親切感。每一個字都要講到,就跟經題一樣,字字都講到,這叫全講;如果你都把它漏掉一、二個,那就不全了。不但經題、人題要全講,經文也要全講,不能夠漏掉,一定要全講。經文比較長,全講有的時候限於時間,但是還是要全,那就要懂得怎麼樣簡單講、扼要的講。簡單、扼要,又清楚、又明白,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講述,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

  這個裡面,後面有介紹,如果這翻譯的人有一些神通感應之類的,這看情形,看我們時間的長短,如果講的時間長,不妨講一點。像安士高傳記裡面記載,他很聰明,現在講的是他有特異功能,他能夠聽得懂鳥獸的言語,那個鳥在樹上叫的時候,他知道牠們在談什麼。這經上有記載,那個鳥在說,前面很遠有幾個人過來,那個人是什麼樣子的,結果過沒有多久那邊走過來,果然沒有錯。安士高怎麼曉得?鳥在那邊說的,他懂,他懂鳥獸的語言。所以人在那裡活動,鳥看到的時候,牠們也在那裡聊天,也在那裡批評,也在那裡顛三倒四,在那裡亂批評人,你是好人、是壞人,牠們也常常說。所以你懂得鳥獸的語言,就可以跟牠們交流。其餘的,像安士高還兩次命債,這都是傳記上都有記載的。這看情形,有時間的話可以略略的提一提。

  特別因緣,像《楞嚴經》到中國來,這個因緣非常特殊。般剌密帝法師偷渡,偷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都被海關查到了。《楞嚴》是當時人家國家的國寶,不准傳出去的,最後他把它用小字寫在細氈上,把胳膊劈開包在裡面,讓傷口長好之後,這麼樣偷渡到中國來,這才蒙蔽了海關。可是送到中國來之後,這個經翻譯之後,他回去認罪。這是佛教徒了不起的地方,他要回去再去承擔刑罰,我把國寶盜出去送給中國了,已經翻成漢文了,回去認罪,並不因此就逃避,他不。這是佛弟子,真是捨己為眾生,真正能為眾生、能為佛法,可以犧牲自己身命也在所不惜。這是經上常講的護持佛法,不惜身命,這值得我們學習,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這一段講翻譯的處所,前面介紹翻譯的人、翻譯的年代,這是人題上所有的。有的必須要講,沒有的可以不講,但是略為介紹也不算累贅,意思也很好。是不是講?要看自己、看聽眾,所以是時節因緣來決定。如果要講,一定要懂得簡單扼要,譬如你這一座講經一個半鐘點,如果講這個事情就花上半個多鐘點,這個不可以,這個就太囉嗦了。所以最初我們學講經的時候最好是用講稿,為什麼?講稿寫出來之後,我們可以不斷的修訂,不斷的把文字縮短,這樣我們用講稿來做個規範就不會有過失。否則的話,在講台上自己隨便講,愈講愈多,愈講愈囉嗦,唯恐人聽不清楚,添枝添葉,這個就麻煩了。講稿寫了我還可以刪,慢慢這幾個字可以刪掉,那幾個字可以刪掉,愈刪愈精,這精彩!這是我們敬業,我們對這個事業真是負責任,非常尊重,一點不敢馬虎。所以寫講稿,講稿為什麼要多次的修改?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梅光羲在序文裡告訴我們,他改了十遍。第一次完稿的時候,整個會集是用了三年的時間會集的,會集之後又改過十次。所以人家東西拿到手上,這麼多人喜歡,有它的道理。他這個就是敬業的精神,絕不敢隨便、不敢馬虎,希望這個作品是精益求精,到人家拿到的時候真是十全十美,找不到一點缺陷,這才是真正成功。這一樁事情我們能不能做到?實在講事在人為,你肯不肯努力?肯不肯下這個功夫?真正肯努力、肯下功夫,一定得三寶加持,沒有不成就的。所以要有信心,就如世間自在王佛對法藏比丘說的,那個大海水用斗去量還可以量得盡,人有善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你一定要有信心,諸佛菩薩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你要有這個信心。怎麼能做到?真誠、恭敬,具備這兩個條件就都能做到,誠敬。

  譯處沒有,可是你要查譯經的人他有傳記,都在《高僧傳》裡面、《神僧傳》裡面。如果你一看他這個傳記,你就曉得他什麼時候到中國來的,什麼因緣到中國來的,到中國來之後他住在什麼地方,譯經的工作在哪裡,這是傳記裡頭都有記載。這個地方是略為舉一個例子,譬如漢朝的白馬寺。這是最初的,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中國最初建寺就是白馬寺,那時候的首都,後漢在洛陽,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為什麼稱之為寺,也要簡單說明,這為什麼原因?因為現代人把佛教都看做宗教,一看到寺,寺是廟,供神明的廟,這是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在從前沒有,清朝以前都沒有;到民國這些年來,「寺」這個字的意思混淆不清,我們必須要說明。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不是寺廟。清朝還用這個字,你看看清朝宮廷裡面的組織,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還用寺。所以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這個機關直接歸皇帝管的,就叫寺,那個不是皇帝管的不叫寺;歸皇帝管的這個,我們現在講一級單位。清朝以前都有,清朝還用,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還稱寺,都稱寺,在民國沒有了。你看現在制度上,如果直接歸總統管的,這個單位在從前就稱寺,現在一般都稱局。稱院,那個已經不是歸皇帝自己管的,那是歸宰相的,歸宰相管的那個一級單位稱部。在中國從前那個時候組織比較簡單,六個部,所以六部,那個部長在從前稱尚書,尚書就是部長。現在我們稱次長,次長是叫侍郎,侍郎有左、右兩個侍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政務次長跟常務次長。所以名稱不相同,這都是屬於政務管的。所以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神廟,現在一般人提到寺就想到這個是廟,這個觀念真是大錯特錯!從前這個寺是佛教教育機關,皇帝下面辦事機關一共是九個單位,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叫九卿,三公九卿,卿是寺的長官,主管這一個寺的政務。那個三公,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國策顧問,皇帝的顧問,那個地位很崇高的。卿是寺的負責人,辦事的人。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來的時候是由鴻臚寺接待,鴻臚寺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那個時候的外交是皇帝自己管的,宰相不管外交的,外交是皇帝自己管,所以管外交稱為鴻臚寺,鴻臚寺卿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這是由外交部來接待。到以後,這是我們希望這些法師長住中國,不要再回去了,把他留下來。留下來,外交部是臨時接待的,不能讓你長住,於是才想到再增設一個寺,所以後漢的帝王主管的就十個寺,加一個佛寺,十個寺。這個佛寺用什麼名稱?最初用白馬,這中國人的厚道,白馬馱經、馱佛像,功勞不可沒,用白馬做名字,而沒有用佛,用白馬做名字。這個寺裡面掌管的這些業務工作,翻譯經典、講解佛法,所以是佛教教育的一個機構。於是後漢以後,中國就變成兩個教育部,宰相底下禮部,禮部是教育部,管全國的教育的;皇帝下面他直接也管一個教育部,佛教育。那個皇帝管的教育部,老百姓就特別尊重,所以這個教育普遍就傳開了,比宰相底下那個禮部不知道要擴大到多少倍,影響力之深絕非禮部能夠相比的,這是因為皇帝直接管的關係。如果那個時候把這個部要編到禮部裡面去,影響力量就沒這麼大。直接歸皇帝管,皇帝負責來推行佛陀教育,所以佛陀教育很快就普遍到全國。所以寺的來源、寺的意思要講清楚,避免一般人的誤會。佛教本來的面目是教育、是教學,與宗教不相干,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最初白馬寺的來源,這是佛經到中國來第一個譯場,這翻譯的譯場,有一點像現在國家編譯館一樣,那個意思是這樣的。

  姚秦時代的「西明閣逍遙園」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這個地方舉出的「唐之弘福慈恩兩寺」,這是玄奘大師的譯場,這個都是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有正式編制的。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人,玄奘大師的譯場六百人,確實是集合國家的人才精英,統統參與這個工作,由皇帝來護持。所以經典翻譯不是容易事情,現在是懂得中文、懂得英文,他個人在家裡就翻譯,閉門造車,東西拿出來的時候,這些問題太多了。就想想從前這個譯場的規模,不是私人所做的。我們現在譯人,就一個人的名字,是譯場的負責人,就好像學校一樣,校長來代表,他負責任。不管哪一個人翻譯的,他有沒有參與,寫他的名字,他負責任,他對於譯的這個經、譯的這個文字流傳,他負責任;負責任的人,那就算是他譯的,這個一定要懂得。譬如我們做學生,我們有好的作品,但是自己沒有把握,我們要送給老師看看,請老師鑑定、審核,老師同意了,行,這就是老師的,不是你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他對你的作品負責任,這是他的,將來流通要寫他的名字,不能寫你的名字。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懂,你們在政府裡面做事情,主管官底下有很多參謀,參謀擬的那些公文他批個行,那是他的,出了事情他負責任,參謀不負責任。這是譯場的負責人,這是人題上,他是譯場的負責人,等於好像他是譯場裡面的主席,事情可能底下很多人在做,他負責任,所以用他的名字,這個要懂得。不是他在那裡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你那麼想就想錯了,完全想錯了!這規模之大。所以這是因緣的殊勝,帝王下詔,「下詔」就是下達命令,我們俗話稱下聖旨,來做這個事情。在經典裡面很多,我們看到「奉詔譯」,那就是帝王的詔書,奉詔譯。

  至於後面這一段,帝王為什麼會尊崇、會相信?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德星垂象」,這是講佛法初來,初到中國來。漢明帝見到很多瑞相,夢到金人,全身是金色的金人。他問他的大臣,大臣告訴他,西方有聖人,聽說這個身是金色的,可能皇帝作夢大概就是夢到這些事情。這就啟發他的信心,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請佛法。這是說佛法到中國來的因緣,這是瑞相。以後取經,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印度法師到中國來,帶著這些經書、佛像。那個時候都是徒步,騎馬,馬匹代步,旅途這樣的遙遠,非常困難,而且非常危險。因為從中國到西域,必須要通過大戈壁沙漠,能夠順利通過這個沙漠的人並不多,十個人走,差不多能到那邊,還能活著的只有二、三人,十之六、七都喪生在沙漠裡。但是沒有別的路走,一定要通過這條路,這個是「孤笠衝沙」,冒著生命的危險,幹什麼?求取佛法,利益眾生。

  這底下就是般剌密帝的故事,非常感人。而《楞嚴經》能來,般剌密帝送來是沒錯,我們天台大師在天台山築拜經台拜十八年,這種虔誠也很感人。聽說印度有這麼一部經典,希望這個經典能傳到中國,智者大師築拜經台,往西方禮拜祈求,拜十八年沒有中斷,這種精神、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所以這才感動般剌密帝把經送來,真的送來了。像這些加一點進去,這也並不是累贅,但是要知道簡要詳明,不能太囉嗦,不能夠喧賓奪主。

  好,底下這一段,這一段就是講的分科判教。分科判教開始,在中國是道安法師,道安法師最早看出來的。他提出這種看法,當時的人不以為然,認為他割裂經典,這個是犯了很大的忌諱,佛是大聖人,怎麼可以把他的東西隨便割裂?一直到唐朝,玄奘大師把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翻譯出來之後,原來親光法師對於《佛地經》也是這樣看法,也有這個三分,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的見解才佩服得五體投地。《佛地經》,那個論是註解的名字。佛經的註解,有稱論的、有稱疏的、有稱註的、也有稱解的,現在有稱講義的,這個名目太多太多了,總而言之都是註解。這些名稱不同,當然意思也就不一樣。這裡頭最尊重的就是稱論,後人給經做註解的,沒有敢稱論的。這跟中國儒家一樣,儒家的註解,最具權威的稱傳,你看《春秋左氏傳》,左丘明的,《公羊傳》、《穀梁傳》,它們稱傳。稱傳就是絕對權威,跟佛經裡面稱論一樣,用這個字就是它的註解如佛所說的一樣,沒有差別,絕對沒有請後人指正批評的,沒有這個意思。後人,你只遵照我的做,我講的跟佛的意思一樣,沒有什麼批評的餘地,你們都不夠資格批評,有這種氣慨。如果用疏、用註,那就謙虛多了,我恐怕有錯誤,請你們多多批評指正,有這個意思在,用論沒有這個意思。所以中國古書用傳的話,沒有這個意思,那是絕對權威。所以這個註解就是絕對權威,親光菩薩給《佛地經》做的這個註解,所註的跟佛所說的沒有兩樣,沒有徵求人指教批評的,沒有這個意思。

  所以論就是註解裡頭絕對的權威,後人沒有人敢用這個字。像在佛經裡頭最著名的《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那是用論。後來祖師大德都沒用了,你看就是像清涼、賢首國師,這華嚴宗了不起的,都用疏、用鈔。鈔是疏的註解,疏是註經的,鈔是註解的註解,怕這個註解還是太深了,所以給註解再做一個註解就叫鈔。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疏是他作的,鈔也是他作的。實在講,鈔也很深、也很難懂,他的一個徒弟(也是他的侍者)古德法師替註解再做一個註解,叫演義,所以《彌陀經》有疏鈔、演義。你看那個疏是註經,鈔是註疏,演義是註鈔,註解再註解,還要再註解,所以都是很謙虛,都不敢肯定它是一個權威。實在講,後來這些祖師大德註解,也都是權威。

  後面這是講的親光跟谷隱到底哪個先、哪個後?李老師說「行次文獻不足」。行次,他做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寫這個東西的時候,他手上參考資料不足。到底是哪一個先、哪一個後?或者是一個人,還不是一個人?這就只有等待博學多聞的人,向他們請教,這個「徵」就是請教的意思,等待向這些通家們請教。

  好,我們今天就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