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鼓山寺第二屆夏令營講話  (共一集)  2008/7/26  華嚴講堂  檔名:21-461-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非常歡迎法師與諸位同學,來到實際禪寺參學,在國內大專學生夏令營,我第一次遇到,感到非常歡喜。想到在應該是四十年前,四十年前台灣第一次有大專學生來學佛,那個時候不叫夏令營,叫大專佛學講座,四十多年前的事情。這個活動,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首先提倡的,以後這個風氣就帶動,台灣許多著名的寺院都辦夏令營、冬令營,把台灣高校的學生學佛風氣帶動起來,這是樁很好的事情。我在那個時候也參加這個活動的教學,說明佛教被高等知識分子接受,在社會上也證實這不是迷信,確實不是迷信。可是佛教在這麼多年來,尤其是清朝末年之後給社會上造成嚴重的誤會,這也是事實。使我們從年輕時候就對於宗教,特別是對於佛教產生誤會,認為宗教是迷信,那佛教是迷信當中的迷信。為什麼?所謂說高級宗教它們只有一個神,宇宙之間唯一的真神,造物主。佛教裡面神就太多了,看到他們什麼都拜,所以就變成什麼?一種叫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跟泛神教在宗教裡面屬於低級宗教,這誤會就更嚴重。因此宗教偶爾還會接觸,像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我在學生時代都接觸,唯獨佛教沒有接觸過,所以始終認為他們是很迷信的一群。

  五0年代,我這個五0年初期,我在台灣學哲學,我的老師是方東美先生,桐城人,是我們老鄉桐城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家,聲望很高。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過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叫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接觸到佛教,也重新認識了佛教。我感到很訝異,我說佛教是多神教,低級的宗教,它怎麼會有哲學?方老師告訴我,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方老師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以後我沒有這樣說法,我都稱為是高等哲學,我說佛經是高等哲學。方先生當時跟我講,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麼好的東西怎麼不知道?所以從此之後,這把我們的錯誤觀念改正過來。我就問方老師,我說你從哪裡學來的?方老師告訴我,在抗戰期間,那個時候的首都在重慶,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教哲學。有一年生病到峨嵋山養病,他說那個地方環境非常好,在山上也沒有雜誌、也沒有報紙,你要曉得抗戰期間是非常落後,連公路都沒有。在山上養病大概住了兩個多月,什麼都看不到,山上只有佛經,他是這樣接觸到佛教的經典,愈看愈有味道。所以到以後欲罷不能,他才曉得佛教裡頭有真正的好東西,超過世界東西方的哲學。他是個哲學家,他用哲學的眼光來讀佛經,也告訴我,佛的經典殊勝。

  那個時候告訴我,他說佛教在經典上,現在寺院表面上已經看不到了,出家人真正在經典上深入經藏的人不多。所以他就教導我直接深入經藏,這個指導是正確的。沒有多久,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我認識了章嘉大師,這是密宗上師,非常的難得。我們知道藏傳的佛教,它有四個支派,大家現在熟知的是西藏,前藏、後藏,前藏是達賴、後藏是班禪;還有蒙古,內蒙就是章嘉、外蒙就是哲布尊丹巴。清朝統一中國的時候,邊疆上這四大喇嘛都封為國師。只有章嘉到台灣去,我們遇到,那個時候我對佛學有認識,知道它的好處,向他請教。很難得,我跟了他三年,每個星期我們見一次面,利用星期天向他請教,我佛學的根基,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非常難得。他教我入佛門,你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很難得,這不容易講。他不是直接教我去讀經典,他教我先去認識釋迦牟尼佛,教我去讀《釋迦譜》、《釋迦方志》,這就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人寫的。當時在台灣一般書店沒有這個書,所以只有到寺院找《大藏經》,在《大藏經》裡面查到,我們手抄。我記得初學佛的時候,我還抄了十幾部經,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佛教的經典現在流通量非常之大。我們那個時候學習非常辛苦,自己要到廟裡去抄經,《大藏經》又不能借出,所以只有星期天早晨到那邊去,到晚上,抄一天回來。

  讀了這兩部書之後才知道,原來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所以把佛、菩薩、阿羅漢搞清楚了,原來這三個名稱是佛門教學的學位。好像我們現在大學裡面的博士、碩士、學士,它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才真正搞清楚。所以佛教裡面沒有神,沒有什麼唯一的真神,沒有造物主,佛教裡面沒有這些。釋迦牟尼佛你看他是王子出身,迦毘羅衛國的王子,父親是淨飯王,他十九歲捨棄了王位的繼承,他出去學習,我們現在講出去學習。我們知道,印度當時跟中國春秋時代,還早,周朝時的時代,他比孔子還要早一點,中國也沒有統一,印度也沒有統一,所以都是小部落的這種社會,就小國。中國在那個時候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從黃河到長江、到珠江流域,所謂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小國家,諸侯就是國王。推崇有道德的國王,大家都聽他的指導、聽他的教誨,所謂共主,大家推崇的,那時候稱為天子。天子並不是統治權,而是在文化裡面產生很大的作用。所以這樣我們知道印度也是這個情形,王子身分是個特殊身分,這個人聰明好學,我們知道他有這些條件,就曉得當時印度確實是全世界宗教之國。古老的婆羅門教,他們說它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佛教按照中國的記載是三千年的歷史,但是今天全世界承認它只有二千五百年,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二00六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

  這樣優異的條件,所以印度所有宗教的這些大德、學術界裡面的那些大師,他都親近過、都跟他們學過,學了十二年。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求學十二年。當時印度,在全世界無論是宗教、是學術界,他們有個特色,這是其他地區所沒有,那就是修禪定,佛家所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佛教的,這是婆羅門教。但是佛家還是以四禪八定做基礎,再向上提升;可是印度宗教只到四禪八定,就止住了,沒有再向上提升。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現在科學裡所說的,也就是六道輪迴是通過禪定裡面才真正接觸到,所以它這個不是用數學推斷的,不是迷信。是人人,你只要修禪定有這個功夫,你就見到,大家見到都是一樣,可見得這不是假的。所以對六道裡面的狀況、情形,了解得非常清楚,釋迦牟尼也不例外,他當然很清楚。那我們再以求學的立場來說,我們一定還有問題不能解決,那就是這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對於一個年輕好學的知識分子來說,他肯定要追求。那這個問題在當時,無論是宗教、還是學術界都沒有人能解答。所以佛陀就放棄了學習,十二年他大概也就是,像我們現在講沒有地方再去參學,高人都見過、都接觸過。所以他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去入定,入更深層次的定,把他所學的都放棄,我們現在曉得,他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

  這一放下了之後,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些問題全解決了,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什麼,統統解決了,那個時候他三十歲。從這個時候之後他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所以我們中國人常常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也就是他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法會就是我們現在的辦班,像你們現在辦大專夏令營,這就是一次,像這種活動他一生搞了三百多次。三百多次,大型的時間就很長了,有好幾年,最短的也有二、三天,所以長短不一定,一生幹這個事情樂此不疲。我們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用現在人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確實他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職業老師。所以我們今天不迷信,佛教傳到中國來,你看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根本的老師,就是這種教學是從他創始的,創始的老師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是他的名號,不是他自己在家名字,在家名字叫悉達多,這是出家用的名稱。這名稱是什麼意思?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仁慈,他能夠以仁慈待人。仁者愛人,慈者與樂,這就說明他對人是一片愛心,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釋迦的意思。牟尼是清淨、寂滅,清淨、寂滅是對自己,自己不失清淨心。寂滅,滅也翻作涅槃,滅的意思是滅煩惱、滅生死,是說這個,也就是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他滅掉了、他沒有了。

  以後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了解,佛告訴我們,佛陀教我們求智慧,不是求知識,佛經裡面的知識非常豐富,那是附帶,它真正目的是求智慧。智慧包括知識,知識不包含智慧,這兩回事情,這我們要知道。所以他所證得的,我們講他見性了,他見了性,性是什麼?佛在大乘教裡講得太清楚了,能不能用很簡單的幾句話把它概括?在中國也出了一尊佛,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現在講沒有文化,他是個樵夫,砍柴賣柴的。現在這種行業大概你們年輕人不知道,我在抗戰時期那個時候我做學生,都市裡面,在一般那個時候還沒有,有電燈的都市就不多,大多數城市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居住在都市裡只有用井水,也不是每家都有,大多數是買水,專門有挑水的到城市裡面來賣。買柴,沒有瓦斯也沒有電,所以燒灶就燒柴火,有專門樵夫上山砍柴,挑到城裡來賣。惠能當時是賣柴的,你們讀《壇經》,就看到這些故事,《壇經》裡面記載。他是很偶然的,把柴賣掉,拿著錢再買一點米回家,他是孝子,養活他的老母親。

  應當說它這個柴是賣給客棧,像現在的旅館,從前客棧。他看到客棧裡面一個旅客念經,他聽了很歡喜,在窗戶外面聽,聽他念《金剛經》。聽了之後他很喜歡,他就進去向這個客人請教,你念的是什麼?告訴他念的是佛經。他就把他聽到的感受,講解給他聽,這個客人感到非常驚訝,不認識字的人,這是能夠聽到《金剛經》,能夠發揮出這樣的理解,很不容易。跟他談愈談愈有興趣,就勸他,你應當到黃梅五祖那裡去參學,像你這種根性一定有開悟的可能,鼓勵他去。他沒有法子,他是樵夫,要養老母親,這個客人很慷慨,拿了十兩銀子給他,給他做安家費,他說「你老母親我們照顧,你放心去參學,到黃梅。」到黃梅這段故事,《壇經》上也寫得很清楚,五祖忍和尚留他在道場做義工,他是樵夫,天天砍柴,還做老本行,到廚房裡面去破柴,破柴舂米幹這個工作。他在那裡幹了八個月,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在道場裡面做義工。五祖傳法,大家都知道五祖有個學生,是大眾當中的上首,好像是班長一樣,也是五祖的助教。五祖有很多講堂裡面都讓他去代課,講得也還不錯,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人肯定是繼承五祖的衣缽,神秀法師,神秀大師。

  五祖讓大家每個人作首偈送給他看看,看看他悟入的境界。神秀也是在這個環境之下也不能不做,他自己很清楚,大家都不呈偈,這是我知道大家都把這推到我身上了,所以他就作一首偈。這是很有名的、很著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寫這麼一首偈。五祖看了之後也很讚歎,但是沒有見性,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整個寺廟都傳誦,惠能聽到了,就要求人你們哪一位,寺廟很大,他很多地方不知道,你們帶我去拜一拜這首偈子也開開智慧,去拜一拜。有人帶他去拜這首偈子,拜完之後,他說我也有首偈子,我不會寫字,你們哪個人會寫字的幫我寫一寫。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你看這麼一個人,到廟裡來了八個月,都在做粗活,也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怎麼他也有首偈子?當時有位張居士很歡喜,說好,你說我替你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忍和尚看了之後心裡有數,趕快叫他們擦掉,沒見性,也沒見性,大家也就沉默下去了。實際上那真正是明心見性的見地,五祖為什麼不說?怕人嫉妒、傷害他。就暗中跟他約定,這是別人都看不出來,告訴他三更的時分到方丈室來見面。

  他舂米,他去巡視,道場裡巡視,巡視到碓房,看他在舂米,在他舂米碓下,拿了他的拐杖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曉得,這三下就是約定三更到方丈室見面,他三更真去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我們曉得講大意,時間,我相信不會超過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徹悟了。這個徹悟的時候他說出自性的樣子,說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第三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四句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自性本定,這不是修得來,自性本來是定的,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最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說行了,不要再說了,衣缽就給他,連夜就送他出去,叫他趕快走。就逃去避難,免得有人來奪取衣缽,甚至於對他身命都受傷害,所以告訴他,你是南方人,往南方去躲避。他就在獵人隊裡面躲避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他才出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能大師明心見性說出這個,說得簡單、明瞭自性的樣子,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人生的本體。他能用這麼簡單的字、詞句,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徹悟的境界完全相同。

  世尊在那個時候示現的,就像《普門品》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釋迦牟尼在印度是現佛身,惠能大師在中國是現比丘身,應以比丘身得度則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所以那個境界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是佛境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六祖在中國成佛。我們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分量不多,它的內容,跟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沒有兩樣,很難得、很不容易!以後我們接觸大乘之後,也就深入經藏才曉得,佛家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心性是宇宙的本體,現相,整個宇宙是從心性裡頭變現出來,就是能大師最後的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大乘教佛說得很多,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是這麼來的。跟現在科學家講的不一樣,它講得透徹,你細心去體會你不能不佩服,心服口服。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宇宙是屬於大爆炸,這還有很多爭議,勉強同意的有,持懷疑態度的人很多,沒有佛講得那麼好。也就是說科學跟哲學,還沒有能找到一個真正本體,沒找到。佛找到了,他怎麼找到?禪定裡頭找到。告訴我們,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見到了,宇宙萬有的本體你見到了。

  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見到,惠能大師見到,他能放下。所以現在我們才曉得,佛法追求的,梵語音譯的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可以翻的,沒有翻屬於尊重不翻,因為它是佛教修學終極的目標。我學佛希望得個什麼?就希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佛在《華嚴》裡面,《華嚴》是第一部所講的經,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還是佛,你自己不知道。諸佛如來知道你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因為你有障礙,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叫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三樣東西把你的心性,把你心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障礙了。所以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我們就明白了。所以這個東西確實,跟學、無學沒什麼關係,就是要放下。

  你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因為什麼?你就得正覺,得成正覺的人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果六道輪迴就沒有。所以諸位要曉得,六道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執著是屬於唯識,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是識心,不是自性,自性現相,執著變現才變成六道。如果再能夠把分別也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那你層次提高,你證得就叫正等正覺,這稱之為菩薩。佛門裡面第二個學位你拿到,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正是正確,決定是真實的,沒有錯誤、沒有偏邪。那最高的一個學位,你還得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高!到不起心、不動念,所現的心性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你就回歸本體了,回歸本體叫做成佛。所以成佛是最高的學位,這個學位裡面就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希望就是能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與你學習,跟不學習,真的沒有關係。你學習可不能執著,如果用執著分別來學習,那你永遠達不到,那變成什麼?現在人所講的佛學,你成為一個佛學家。現在大學裡頭開的課,你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但是怎麼樣?你的煩惱、習氣斷不掉,你這個六道輪迴你不能夠了脫,還是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因為你連阿羅漢都不如,阿羅漢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沒有法子脫離,這是什麼?你有執著。

  放下執著,我們可以學經、可以學教,可以聽經學教。聽經學教要記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學習的態度太重要,這就是佛學、學佛關鍵的所在。他教我們聽經或者是讀經,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一樁事情,所以你聽經要離言說相聽,你不能夠執著言說相。你就曉得,我們讀經不可以執著文字相,文字相跟言說相是一個意思,你要是執著你就錯了。你要是用執著,執著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就是說你用第六意識跟第七識來學經,你所得到的是佛學,是佛門的知識,不是智慧。如果你學習你能夠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你了不起,你所得到的是正等正覺那是菩薩,那叫學佛。所以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我們要學佛才管用;如果不是學佛,搞佛學,這個不管用。這個為什麼?煩惱不能斷,清淨心得不到,智慧不能開,那就錯了。智慧才管用,才能解決問題,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解決我們輪迴的問題,這多了不起!所以方老師稱為哲學裡頭最高峰,是有道理。我們要學佛不能搞佛學,搞佛學這個精神、時間用得太可惜了。所以這裡面差別,就是放下分別執著。到最後,如果你能夠六根對六塵境界,真正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成就了。所以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就這個念頭你能不能夠轉得過來?你能不能放得下?放下就是!惠能大師放下真成佛,二十四歲。就是說你能不能?

  所以這個事情,過去老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凡夫成佛一念之間,佛法知難行易,你看行,放下就是。放下執著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是阿羅漢,阿羅漢有妄想、有分別;菩薩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佛是連妄想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這個東西要懂,真正的功夫就在放下。佛經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幫助我們覺悟,為什麼?你不覺悟你不肯放下。我為什麼要放下這些道理全搞清楚,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法是一切法,宇宙、萬有、生命、森羅萬象,這是用個法做代名詞,總代名詞。諸法就是宇宙之間一切真相是什麼?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產生的?我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面講依報、正報,這要搞清楚。什麼叫正報?我是正報,我之外都是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很多人那是我生活環境裡面的人事環境,他是環境,他不是我。我才是正報,所以正報只是我自己一個人,我從哪裡來的?禪宗裡面要追究這個問題。所以叫這個人去參究,參,參什麼?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能不能把你自己找到,你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給諸位說,惠能大師找到、釋迦牟尼找到,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自性生我的這個身命,我的身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怎麼變現出來的知不知道?為什麼會變現出來?這都有答案,我不說出,希望你們到大乘教裡面去找。最簡單、最直接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這部經是整個佛法的概論,各宗各派的精華全在這部經裡頭。

  所以古大德稱這部經為根本法輪,稱其他的《大藏經》,一切經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其他所有經教是枝、是葉,是這個樹的樹幹、樹枝、樹葉,所以你掌握到《華嚴》,你就掌握到全部。這是一部大經,《華嚴》的參考資料不多,也就說明這個大經,自古以來研究的人並不多,研究有成就的人當然就更少。現在我們看到是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這都唐朝時代。後人每個朝代雖然有學習、有研究、有探討,沒有一個圓滿的著作留下來。所以我們學習這部經,一定要學《華嚴》五祖,找他們的資料來做參考,引導我們破解《華嚴經》的奧祕。非常難得,杜順和尚這是第一代的祖師,給我們提出一個修學的綱領,六條。他的再傳弟子,杜順是第一代,雲華是第二代,賢首是第三代,賢首國師把這個六個綱領做了解釋,成了一篇文章,「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還源是回歸自性。自性在淨土宗裡面,實在講就是大眾所熟知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自性,常寂光淨土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回歸到這個地方,那這究竟圓滿的佛果,這真叫大圓滿。這裡面沒有顯現,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它有靈性。靈性是什麼?見聞覺知都永恆不滅,本自清淨,一塵不染。它還有特性,本自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它雖然不現,它具足,所以它能現,在有緣之下它就出現。出現就變成了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萬法、生命,變現出這個東西,森羅萬象不離心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才把哲學裡面的問題、科學裡面的問題,解釋到淋漓盡致。

  確實方先生告訴我,佛經是高等哲學,我們通過五十多年的學習,徹底明瞭不但是高等哲學,也是高等科學,今天這個世界上,古今中外,無論哲學的成就跟科學的成就,都沒有辦法超越佛經。今天時間雖然不長,我把這點介紹給同學,希望同學們真正認識,好好去研究。你們要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這個材料太豐富了,確實是可以超越,受用不可思議。方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它一點都不迷信。非常可惜的,是因為外面傳說它是迷信,所以讓很多人產生誤會,而不願意去接觸它。真正接觸到那是大福報,佛法裡面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你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遇到了,將來的成就,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學,成就不可思議。確實像佛經上所說的自度度他,幫助自己轉煩惱為菩提,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個小時就到了,謝謝大家來參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