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職員義工談話八—如何落實六和敬  (共一集)  2006/9/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3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第八次內部義工的談話,講題是「如何落實六和敬」。淨宗學會成立,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當時我寫了一個緣起,裡面談到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採取《觀經》的「淨業三福」,這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淨宗同學修行的科目有五種,第一種就是淨業三福,第二種就是六和敬,第三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很容易記的,一般學佛的同學都能夠記得住。如果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很難提起觀照的功夫。觀照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犯這些條目。

  淨業三福,不但是我們淨宗學習要遵守的,實在說,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依據。因為佛說得很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你就知道這個很重要。三世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凡夫修行成佛都要依據這三條,這三條是我們修行成佛的正因,你看這多麼重要。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四句話講的是修善,這要知道,修善然後才能學佛。你看看在傳授三皈五戒的時候,和尚,和尚就是老師,印度稱和尚,我們中國人稱老師,和尚就是老師,這一定要知道。和尚叫著善男子、善女人,換句話說,你已經有修善的條件,已經有這個水平,你才能夠接受三皈五戒,這是我們學佛的入門。

  如果沒有修善,那就不能受三皈。三皈是在第二條,第一條沒有做到,不能進入第二條,第二條沒有做到就不能進入第三條。所以第一條是凡夫,凡夫修善的善人,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大乘。佛在《佛藏經》上跟我們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跟念書一樣,你一定先念小學、中學,才念大學,沒有說前面都不要,都可以上大學,哪有這種道理!這個道理好像只在中國發生過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聽說大學不需要考試,也不論資格,小學生都可以去念大學。這是古今中外就看到這麼一次。這是佛不許可的,佛是一定要讓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我們一定要懂。

  六和裡面,六和是團體生活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佛對我們教化實在講真是有智慧,善巧方便,他給我們講的是簡單明瞭,我們很容易記,你才能做到。頭一條是「見和同解」,這個見是見解,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樣,你的想法跟他不一樣,這就和不起來了。所以團體裡面,這是講團體,團體生活,四個人以上,佛家講團體四個人以上,這不是出家人,這叫僧團。僧是什麼?僧也不是出家人,諸位要懂這個意思,僧的本義就是四個人以上的團體在一起同住,遵守六和敬,那這個小團體就叫做僧團。

  以後這個僧團被出家人專用了,在家人不用,其實在家人就是僧團。你家裡面,譬如說夫妻有兩個小孩,四個人修六和敬,你家裡就是僧團。所以這個「僧」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變成狹義是傳到中國之後,這個僧就是專門指出家人,而且是出家團體。但是一個人也可以稱僧,譬如軍人,軍隊是團體的,一個人也叫軍人。這些稱呼的沿革我們要明瞭,它原先最初在印度的時候,不是指出家人是指團體,但是一定是修六和敬,就是一個和睦的團體。我們三皈裡面說「皈依僧,眾中尊」,那是什麼意思?這個僧團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它和睦,它裡面沒有爭執,各個都能遵守這六條,所以這個團體是最值得人尊敬的,意思是在此地。

  這六個條件裡頭,第一條是最重要的,怎麼樣能讓我們的思想見解都能相同,這很不容易!所以我節錄一點參考資料給大家,這就是專門來說明「見和同解」,我們要怎樣去建立。佛實在講得讓我們真是五體投地,沒有話說。這個最高的見和同解,就是我最近畫了一個轉凡成聖的示意圖,這就是最高的見和同解。首先,你要相信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同了,大家都是佛,那還有什麼兩樣的!

  什麼叫做佛?佛是一個人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就叫做佛。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同不同?當然同,沒有意見了。你有意見,那都是妄想、都是執著、都是分別。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我們用一個圓來代表,白色的,一點染污都沒有,這是佛,這完全同了。所以佛家講同的道理,不是說你的見解錯誤,我是對的,你要跟著我的,沒有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都同了!所以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如果你起了妄想,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讓電視做這個畫面(你們看了,還沒做得理想,我剛才也在看,還有缺陷,還要修正),一念不覺就是這個大的白圓圈本性裡面起了一點,那一點染污起來了,我們用黃色代表妄想,一點起來了,慢慢慢慢的擴大。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從一個點慢慢擴大,也把它畫成五十一個圈,當中那個剛剛發生的這一點,那叫等覺菩薩。因為等覺菩薩他就是最後一品無明,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外面那一圈,那就是法雲地的菩薩,再慢慢發展,那就是十地、十迴向、十行、十住、十信,這就是遍滿了,這是表這個意思。

  菩薩位次怎麼來的?統統是無明這種煩惱。但是煩惱有深淺不相同,地位愈高的,就是圈愈小的,他那個妄想的習氣就愈少;遍滿了,那就太多!你看這十信位的菩薩,那就是滿滿的,像月亮一樣的,十信位的菩薩像初三、初四的月亮,黑的多,白的少;十五滿月,那就是佛,一點染污都沒有。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也很容易理解。

  從妄想就又變現出分別,分別這個煩惱比妄想重,有妄想還沒有分別,這是菩薩。所以菩薩六和敬做到了,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妄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礙事,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了分別執著,麻煩就來了,那就有衝突。我的分別跟你的分別不一樣,我的執著跟他的執著不一樣,就會發生衝突。但是我們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有生就有滅,它一點慢慢擴大,斷的時候,慢慢都縮小,縮到最後沒有了,它有生有滅。妄想有生有滅,分別有生有滅,執著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稱為妄,這個字用得很妙!這起心動念就是想,起心動念稱之為妄,不是真的。真的不生不滅,只有自性不生不滅。所以菩薩有生滅,阿羅漢也有生滅,只有佛沒有生滅。

  可是這個地方講的佛,諸位要知道,我們不是講究竟圓滿佛,那是狹義的,我們講廣義的。廣義的佛是什麼?《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就是佛。我講《華嚴經》,配十法界來講,經裡面告訴我們,七信位的菩薩他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執著沒有了,執著完全沒有了,可以說他達到六和敬,他沒有執著。雖有分別,沒有執著,七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六信,佛跟我們講,初信位的菩薩相當於小乘須陀洹,初果,也就是說破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惑斷盡,初信位的菩薩斷盡了。初信再往上面去,叫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你們看從初果到四果向六個位次,沒有出六道,到第七個位次證阿羅漢,見思煩惱才完全斷盡。上面,我們就知道,八信位的菩薩就是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薩就是十法界裡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就是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看十信,所以十信心滿就成佛。

  成佛,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華嚴經》上跟我們說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那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無明都沒有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你想想還有什麼位次?那有位次,不就又有分別執著了嗎?分別執著沒有,哪來的位次!這要懂得。佛為什麼又要講位次?清涼大師真的是幫我們很大的忙,這個問題幫我們解決了,他說這四十一個位次是無明習氣沒斷,那就知道無明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但是他真的有無明習氣。這我們講經的時候很詳細的跟諸位說過,無明習氣沒斷,所以那是真佛,本來成佛,圓教初住就是真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中國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見性成佛,這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十法界裡面有修行,一真法界裡沒修行,無功用道。你怎麼修,一修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頭,所以你不能修,你不修也落在分別執著裡頭。所以那完全是一片真誠清淨平等覺,只是帶著有妄想習氣厚薄不相同,那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六和敬。我們先要懂得這個道理。

  這是宇宙告訴我們自性和諧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界,法界是和諧的,法界裡面一切萬事萬物也是和諧的。我們夜晚看星空,你看天上無數的星球都是很有規律的在運轉,和諧的,它不打架、不衝突。你再細心觀察我們這個地球上,地球上所有的這些生物本來也是和諧的,植物是和諧的,動物是和諧的,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和諧的。為什麼?它跟法性相應,所以本來和諧!

  為什麼不和?不和就是你起了分別執著。在法相裡面(法性變成法相),那就是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萬事萬物都沒有分別執著,但是它真的是有妄想,它沒有妄想,它就不會變成物質,就不會生起現相,所有的現相都是在無明變現的。這佛經講得非常透徹,尤其是法相唯識講得非常透徹。所以這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那個三細相,見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見分,相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假的,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法身,所以變現出來的精神物質也是法身,可惜我們迷了,不知道這個事情。真正要知道了,那《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就完全明白了,就不會有絲毫懷疑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這個意思。

  本來是佛,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你慚愧不慚愧?慚愧兩個字,慚就是對不起自己,我自己本來是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有圓滿的智慧,我有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福報,今天怎麼什麼都沒有了?你要想想,對不起自己叫慚,對不起別人叫愧。別人是誰?老師、佛菩薩這樣慈悲的教我,我還不覺悟,我還不肯放下分別執著,對不起老師,對不起諸佛菩薩。再回頭看,對不起自己父母,對不起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植物、礦物,他們沒有分別執著,我有分別執著,我怎麼對得起他們!

  所以我們要曉得,宇宙本來是和諧的。再往自己內身去觀察,你觀察我們的身,我們這個身是物質,這也是屬於法相,法相是整個宇宙現相,這也是法相。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成的,無數細胞組成的,你說它和不和睦?它和,所以你才健康,它要不和你就生病了,再嚴重的話,你命就沒有了。所以身體是和的,眼睛跟耳朵不吵架,耳朵跟鼻子不鬥爭,和諧的。為什麼我們人跟人不能和諧?只有一個道理,迷了,不曉得我們跟一切眾生的關係。佛菩薩知道,佛菩薩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說迷的人不和,覺悟的人和。這就是最近講到的,和諧要從我心做起,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修行的祕訣。

  我們怎樣化解衝突,怎樣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從自己的自心做起。我明白、我懂得,你跟我不和,我跟你和;你跟我衝突,我不跟你衝突。你看兩個人相罵,兩方面都罵,這才有勁,愈罵愈起勁。如果一邊罵,一邊不吭聲,他罵累了,自然他就不罵了。打架,兩個人相打,也愈打愈起勁;那邊打來,這邊不還手,打幾下就打不下去,到底是打還是不打?打不下去了,那就化解了!今天國際之間為什麼衝突這麼多而不能化解?就是各不相讓,那他打得就起勁了。如果有一邊讓步就打不起來,和平就能實現。可是誰都不肯低頭,誰都不肯讓步,這就是現在講面子,面子可害死人,面子害得你墮三途、墮地獄!他不懂這個道理。

  和諧是本來有的,不和是本來沒有的,不和是迷,就是分別執著。實在講,妄想還沒有關係,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問題嚴重。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六道凡夫把心迷掉了,真心不見了,不知道了,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自己的真心,毛病就發生在這裡。

  所以這個後面,我們取《首楞嚴經》上講的三和,「經云,識見雜三和」,謂根境和合識生其中,能所合說也。這就是根,六根,境就是外面境界,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類是境界,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六根跟外面六塵境界相結合的時候,當中六識就生了,識生其中,三和。這是《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三和,它確實和,見和同解,它們沒有衝突。你看看哪個人自己根塵識打架了?你有沒有見到有這種人?沒有。

  這是我們講見和同解第二個道理。第一個是講自性,那是根本,第二個這是迷了。迷了的時候,我們這個身心還是和睦的,永遠是和睦的,要不然它就會生病。決定沒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他跟別人過不去,他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如果哪一天從這裡一旦覺悟了,自他不二,生佛一體,這叫一念覺。覺悟之後,他自然就回頭,回頭是岸!

  回頭之後,諸佛如來教我們回歸自性這些方法,他一定會非常認真努力的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裡面所說的是自己的性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哲學家,中國、外國的,引用佛經裡面,都是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錯了,冤枉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說。好在世尊在《般若經》上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沒有說過法,沒有說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誰要是說佛說法,叫謗佛。這是正確的。

  那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怎麼說沒有說一句?所說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換句話說,他所講的沒有自己的意思,他沒有發明,也沒有創造。現在人都講自己發明、自己創造,佛沒有,佛所說的是什麼?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謂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這樣,只是把真相說出來而已。我說你有鼻子,絕對不是說那個鼻子是我給你造成的,你自己本來有!我說有眼睛,那眼睛絕對不是我發明的,你本來有。所以說佛沒有說一句話,你要懂得他這個意思,他一生所說的決沒有一句是創造的,決沒有一句是發明的或者發現的,都沒有,本來如是!整個宇宙本來如是。

  所以無量的智慧是你本來有的,為什麼現在沒有?沒有了,問題就出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還不大,等於說它是個半透明的,影響還不大,影響最嚴重的是執著。執著才有六道、才有三途,執著沒有了,三途六道沒有了。你看有分別,分別是四聖法界,這諸位要曉得。分別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你才能到一真法界。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懂得修行,自然就能化解衝突。衝突怎麼化解?放棄自己的成見就和睦了。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有念都叫妄念。

  念一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這你要知道。但是這個妄念是一定要有,這個妄念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妄念就沒有了。這個妄念要是沒有,極樂世界去不了。所以是你一念,一個妄念斷一切妄念,淨宗是用這種方法,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有人說,我念一二三四五行不行?可以,你念一二三四五,那是修禪,你可以得定,你不能往生。為什麼?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同。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本願相同,他到時候會接引你,他會歡迎你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也是一個修行的環境,那環境比我們這個環境太好了,我們這個環境缺陷太多,很不容易成就。到那個環境,那真的得大自在,什麼事情都能夠隨心所欲,心想事成。所以叫換個環境去修。

  《觀經》淨業三福這三條是一切諸佛教化六道眾生共同的一個原則,決不是哪個發明的,這是事實真相!你從哪裡修起?一定從這修起,就是按部就班,好像教小朋友,教幼稚園學生,慢慢小學、中學、大學,按部就班。這一定的,不是人發明的,是自然的,這就與道相應。中國人講道、講德,道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

  聖人的心就是人家心地清淨,真的一塵不染,悟入了,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後,心跟法性融合,身跟法相融合,那真的就是不生不滅。怎麼樣才融合?你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然就融合了,本來就是這樣。也不是真正有個什麼兩個東西合起來,不是的,本來就是。本來兩個字意思好,本來就是!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說哪個人我們可以不尊敬他?哪個人可以輕慢他?不可以,輕慢一個眾生是輕慢自己的性德,輕慢一個人、輕視一個人是輕視自己的法性,這才是諸法實相!

  這個人造作滔天大罪,用什麼態度對他?他造的滔天大罪是迷惑顛倒造的,他省悟過來就不是的,他就是佛。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他要不要把他那個罪業洗乾淨?要。到哪裡去洗?用什麼方法去洗?三途地獄就是他洗刷乾淨的地方,他到那裡去學習去。這樣一看,三途地獄不錯,要不然你造這麼多罪業,你到哪裡去洗乾淨?所以那個地方是造作罪業人的懺悔堂,那也是學校,也有很多佛菩薩在裡面教,地獄裡一些鬼王全部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了,連墮落到地獄裡的人,我都要恭敬他,我都不敢輕慢他。為什麼?他本來是佛,現在迷得太重了。就如同一個人,好人,喝酒喝醉了,發酒瘋,你可以原諒他,你可不能怪他。他本來是好人,只要他醒過來,他就是好人。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現在我們要恢復自性,在我們現前來講,我們一定要孝養父母。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都從這裡扎根,就是「孝敬」。孝對父母,以父母來作對象;敬對老師,以老師來作對象。人的一生,這兩個人對我們的恩最大、關係最大!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養育成人;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沒有老師教導,我們智慧不開。所以老師的恩德是超過父母,為什麼?父母,身命只是一生,恩德,一生的恩德。老師、佛菩薩,生生世世!永遠不捨棄,永遠在照顧你。你說佛菩薩我沒見到,不是你沒見到,是你不肯接受;你肯接受,你馬上就見到了。你不肯接受,就沒有法子,他就不會現前;現前,你還是罵他,還是侮辱他、輕慢他、瞧不起他,那你就是造很多罪業!所以佛菩薩不示現,不讓你造罪業。你看看,現前是慈悲,不現前還是慈悲,永遠的慈悲。這是首先教給我們要懂得為什麼要孝,為什麼要敬,道理在此地。

  中國的教育,我在講席裡頭講得很多,中國教育興起,就是發起,從哪裡發起?就是五倫裡面的「父子有親」,就從這個地方發起。也可以說,現在人喜歡講科學的名詞,那就是中國教育的原點,教育興起來的原點,最初的一點就是這個地方。所以五倫是道,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道。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這也不是哪個人創造,這就是自然的現象,自然就是肯定它有這個現象。隨順自然,這就是德。所以父子親愛那是德,那也不是人發明創造的,他自自然然的,父子相親相愛,自然的。那小孩長大了不孝父母,就是學壞了,那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愛父母。但是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他會學壞,學壞,那是習性。因為他有習性會變壞,這教育就非常重要。中國就是提倡這個教育,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講《三字經》前面八句話,那叫做真言!我說它是真言,那是了不起的真理。

  《三字經》前面八句,中國五千年來代代都遵循這八句。一開端就把主旨宣布給你,「人之初,性本善」,就像佛法,佛法一進門就跟你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本來是佛。中國老祖宗第一句話告訴你本性本善,這要肯定。為什麼會變成不善?學壞了。所以夫子講「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性本善,大家都一樣的,相近;可是習就相遠,你漸漸遠離了善。這個遠不是跟人的距離遠,是跟自己的善,那個本善愈來愈遠,變成不善了,習性變成不善了,這個事情重要。下面這是教育興起,「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教,愈演變愈嚴重,距離就愈遠,就這個道理。

  底下兩句話,「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定,定能生慧,定能夠見性。所以教學最怕是搞雜搞亂,一雜一亂,那就壞了。這是現在科學,叫人家學好多好多東西,永遠不會見性,學得很辛苦,見不了性,開不了智慧。中國幾千年來都叫你學一樣,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定,你心會很安靜,所謂心平氣和,我們一般講有修養,讀書就有修養。一門深入達到一定的程度,他開悟,這一開悟,真的,一切通達了。那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現前了。

  你們要不相信,你去念《壇經》,六祖惠能的《壇經》,你看看六祖惠能講的那些。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聽講經,我估計只聽了兩個小時。在黃梅五祖那個地方,半夜三更去參訪五祖,大概就講兩個小時。五祖講《金剛經》大意,從前面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之後,不要教了,他全都懂了。不但《金剛經》懂,所有經懂了;不但佛法懂了,世間法也通了,就出師。出師就是畢業了,五祖半夜趕快把他送走。你想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不行?你就是不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有什麼法子!你說惠能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他在聽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一下就放下了,這叫頓悟!所以我那個圖還沒有演變出來,我先畫出,那就像這是個黃色的,黃色的加上藍色的、加上紅色的,這三層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遮住了本性。他怎麼樣?他這三個一下拿掉了,這真痛快!我們是一層一層把它剝掉,他一下就去掉了,這叫頓悟,頓超。所以這個悟,佛法裡頭有漸悟、有頓悟,這是頓悟,頓悟是真的不容易。

  可是你要知道惠能行,在理上講,每個人都行,就看你願不願意。你要不願意,永遠沒辦法。你能夠放下一分,確實得一分利益,放下二分得二分利益。這你開始,開始慢,但是進度到後來一定變成幾何級數,倍倍相乘。大概要到什麼時候?像我自己的經驗,三十年。三十年前進步很緩慢,那就是放下的時候還很不情願,很痛苦。沒有別的,就是放下。

  我這個方法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頭一天跟他見面的時候,我問他:我懂、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就契入?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說從布施。頭一天見面就講這麼幾句話,兩個小時。我也是聽話,真的就肯修。在從前很吝嗇,我自己的東西,不要說是不會送給人,人家問我借,我都不會答應。我一生的嗜好沒有別的,喜歡讀書,我的書不借給人,為什麼不借給人?因為他不愛惜書,他還給我的時候面目全非,我就很生煩惱,我對書本非常愛惜。所以慢慢學,到以後什麼都可以,買了新書,我自己沒有看,人家要借都可以送給人。頂多說,人家看了把書搞髒了,裡面或者是做了記號什麼東西,我看得很難過,算了,送給你,我再去買一本,慢慢放了。

  三十年之後,我進步就快了,那個時候進步,自己能夠覺察。到現在,諸位你要是常常聽我講經,你能夠發現到我每個月講的不一樣,境界不相同。這就是我自己能夠覺察到,我每個月都有進步。所以很快樂,法喜充滿!如果學了沒有進步,那就垂頭喪氣,就會退心。為什麼不退心?進步。三十年前,年年有進步,年年能發覺。現在,這三十年之後,月月能看得到。所以才非常非常感謝老師。

  佛法是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的。在香港有一個學人唐君毅先生,大概提到你們都知道,是新亞書院的院長,他是方老師的學生,是我的同學。這佛法是老師介紹的。以後是遇到章嘉大師給我奠定學佛的基礎,非常感激!遇不到這些人,那一點辦法沒有。方老師學生多,章嘉大師學生也多,為什麼不能成就?不信!要信老師才行!老師教的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利益。遇到,你不相信,你不認真的學習,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總是從孝、從敬奠定基礎。

  在國外,我認識的人也不少,大概是認識我的人更多,都想來學佛,對佛學很有興趣。但是我講《弟子規》他們就搖頭:這個東西是儒家東西,教小孩的,為什麼要學這個?這就是他不懂了。學佛要從哪裡學起?佛法最基本的一門課程就是十善業道,是佛學入門第一個課程,修善,那還不是學佛。先學做個善人、做個好人,然後才能學佛。你看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是修善,第二條才學佛,才受持三皈。沒有善行,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怎麼學佛?佛沒法子教你。所以先教你要做個善人。

  現在為什麼在家三皈做不到,出家也做不到?沒有十善,後面全沒有,哪來的三皈!三皈是覺正淨,《壇經》六祖能大師講得非常好,你看《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把三皈的誓詞改了。我那時候看《壇經》看到這一段,我感覺到非常奇怪,一般傳授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把它改了,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當然這一改我們很好懂,他為什麼這樣改?我們就會想到惠能大師在世那個時候,佛教傳到中國差不多有七、八百年,七、八百年時間也很長,所以時間久了,佛法就開始變質,大概一般人變成形式,對於實質他不懂。

  皈依佛,就像我們現在一般人講佛一定想到佛像,講法,皈依法一定想到經典,皈依僧一定是出家人,這個不行。佛門裡有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怎麼能夠依靠它?所以你要懂得實質,它是個代表的。這佛像代表什麼?代表覺。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淨。他講皈依覺正淨,那我們一看馬上就懂。皈依佛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我們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六祖這麼一說,我們就非常明瞭,就知道什麼叫三皈依。

  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覺正淨相應,還是跟迷邪染相應?還是迷邪染,你沒有皈依!你要是覺正淨相應,那才叫皈依。所以他前頭沒有十善業的基礎,他怎麼能皈依?他怎麼能回得了頭?你就知道佛法是建立在善法的基礎上。儒家的《弟子規》是善法,基礎的善法,從這裡學非常好學,也就是從這扎根。「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道教的根,因果教育!《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十善業是佛陀的教育,這都是根,儒釋道的三個根。如果我們有這三個根,你是活的,就像一棵樹一樣,它是活的,它一定會長成、會茁壯、會開花、會結果。如果沒有這三個根,樹栽在那個地方,沒根,死的不是活的。插在那個地方,幾天枯死了,情形就是這樣的。所以你說這個重不重要。

  我們過去已經皈依學了佛,學了這麼多年,迷惑顛倒,每天還煩惱習氣那麼多。那你現在就曉得我沒有根,不是佛法不靈,不是佛法不好,是沒根。沒根,現在再補習來得及,不是來不及,好好的把《弟子規》、《感應篇》把它學好。多少時間?半年足夠了,要真幹!為什麼會真幹?你認識就會真幹了,你就曉得這個根太重要,我有這個根我就活了,活了就成佛、成菩薩。活不了就是六道凡夫,那你在造作罪業,果報在三途六道,這一定要知道。我們要搞活的,不能搞死的,學佛不能學死,學佛要學活的,這三樣東西非常重要。

  然後你看這才正式入佛門,「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持戒。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弟子們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老人家在,我們依你為老師;你不在了,我們依誰為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的示現,你看他一生,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生活是出去托缽,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還有房子,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打坐,樹下一宿,沒有道場!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是一些長者居士供養他的道場,在這兩個地方講了不少經,也住了一段時間。你要知道,他只接受使用權,他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居士們自己的,給我們後人做榜樣!

  我學佛,我的老師就是章嘉大師,這第一個指導我的。他叫我看的書,第一本書就是《釋迦譜》、《釋迦方誌》,這兩部書是釋迦牟尼佛傳記,在那時候沒有單行本,《大藏經》有。我們到善導寺太虛圖書館借《大藏經》,把這兩部書抄下來。看了這個之後,我們才認識釋迦牟尼佛他是個什麼人。看完之後,他不是宗教,他是教學,自己真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放下就大徹大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智慧德能現前。從此之後,一生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三百餘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開的課程,時間長的有好幾年的,短的二、三個小時。一生天天都在講經,從來沒有空過,人多也講,一個人也講,有一個人去問他,佛都跟他講,從來沒有空過的。

  所以佛開口所說的,記錄下來那就叫經典。經典傳到中國是少分,因為那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太困難了,所以中國的法師到印度求經,印度法師到中國來都是帶一點點。因為經年累月那麼長的時間,傳到中國也算是不少,主要的經典都保存在中國,而印度現在已經沒有了,都散失了。所以現在佛教經典最完整的是我們漢文經典,再有藏文,巴利文是小乘。這些歷史我們要知道,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榜樣,什麼都放下了,你那個智慧才會增長。煩惱輕、智慧長,那才真叫快樂無比!你放不下,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累贅,那就是嚴重的執著。所以你不能不放下,這不能不知道。

  建道場,我們在此地,當時這一層樓陳老居士供養的,我原來不接受的,我說借給我用,他說不要,還是捐出來好。那好,我們成立一個董事會。第二層是個張居士買的,十樓。下面九樓是胡居士買的,胡居士做得很如法,產權是她的,借給我們用,象徵性的一年一塊錢。我們不用了,她就收回去,好!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那種方式。佛教我們這樣做的就如法了,你沒有絲毫牽掛,你也不擔心這些財產。將來我們走了,財產怎麼辦?你還要操心。一點都不操心,齋主拿回去,你怎麼處分是你家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你才乾淨俐落,真的是一塵不染。

  那我們現在所用的這些書籍經典,不但是將來你要留給後人,現在就要送圖書館、送學校。送學校比送寺院作用還大。學校真有老師、學生去翻,去找參考資料,寺院已經沒有了;除了佛學院。佛學院還需要,需要這些參考資料,需要這些教材,我們都提供給他們。總而言之,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不要給自己添煩惱,這就對了。

  一定要放下,放下的快樂自在,你們沒有享到過,為什麼?你從來沒有放下過,你怎麼知道那種快樂?所以佛法講,古人講得很好,「唯證方知」。為什麼?你自己真放下之後,你才曉得那個樂趣,你沒有放下,不行。這個放下要真放下,假放下,我試驗試驗看,放下之後看看我有沒有快樂。放下之後,也沒飯吃,也沒房子住,這很痛苦。那是假的,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不一樣,真放下有樂趣。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所以佛教給我們,業障深重的人慢慢放,這一般人就能做得到。那種一下放的,實在是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佛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學佛不肯吃苦,不行,你真正能吃苦,然後你會嘗到苦裡頭有樂,那個樂才真樂。你入這個境界之後,然後你會看到什麼?你們現在享樂,樂中有苦,真苦!苦中之樂,真樂,這個道理就深了。你入這個境界之後,你對於富貴之人絕對不會羨慕,為什麼?你知道那裡頭有真苦。我們這一切物質生活缺少一點,你會很快樂,有真樂。絕對不會羨慕世間,不但說世間什麼國家總統、皇帝讓你做,不幹。我常常講,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我,我都不幹。為什麼?樂中有苦,真苦。能夠捨棄,得大自在!那人是真自在。苦,佛講那個苦,你真正聽懂,苦裡頭有大樂,苦裡頭有大自在。為什麼?沒有分別了,你才真正自在。有分別就有執著,那就不自在。

  所以下面我註的是,「戒是佛身」,你不持戒怎麼行?「經是佛言,禪是佛心」,禪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六祖能大師的開悟就是在《金剛經》上悟到的。所以你要想學《金剛經》,先學《壇經》。學了《壇經》,再學《金剛經》很容易;學過《金剛經》之後,再回來看《壇經》更有味道,才真正有味道。所以先用《壇經》引導你入《金剛經》,《金剛經》有悟處,回到《壇經》,你才知道惠能大師怎樣把《金剛經》落實到生活、落實到教學、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真正學到般若智慧。

  禪是什麼?《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所以外不著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有這種功夫,那是你看破了。外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為什麼受虛妄相來影響自己?那你就錯了,為什麼會影響?還是分別執著。你沒有分別執著,不受影響;你有分別執著,那肯定受影響。內不動心,內心清淨。這是整個佛法,不管是哪一宗也不管是哪個法門,共同的目標,這叫佛心。佛心,這就是自性,自性確實一塵不染。外面法相是它變的,不會受法相影響,性相不二,理事一如。

  有小乘,這才能進入大乘。大乘頭一個「發菩提心」,第二個「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只有最後一句是度化眾生。前面全是自修,全是自行,後頭一句,你成就了,你要把你的誓願兌現。你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不能不兌現。所以你發過這個願,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怎麼幫助法?最重要是幫助他開悟,這比什麼都重要。幫助他開悟,那真正是佛法,他開不了悟,業障習氣太重,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轉災難為祥和。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有很多人想忙著逃避,哪個地方安全?我常常說,這世界沒有安全地方,唯一安全的是提升自己境界,那是最安全的。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靈性,比什麼都安全。原子彈縱然掉下來了,像看放煙火,你說多快樂!一絲毫恐怖都沒有,看放煙火,是真的。何必要躲?沒有地方躲!躲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躲到最後還是躲到三途地獄,錯誤了!所以覺悟太重要,一覺悟,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心經》上講得很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大家常常念的,這就是證明。苦厄就是災難,什麼災難都沒有,覺悟就沒有,迷有,覺悟就沒有。所以永嘉大師說得更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迷的時候有,覺了就沒有。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所以菩提心,我們想發,發不起來。你看看菩提心在最上層,下面統統沒有,菩提心怎麼能發得出來?菩提心就是我們這邊所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發不起來,沒有前頭的。如果前面具足了,你一起心動念一定相應,就是這個心。這才真正快樂、真正自在。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這個因果。你們想想看,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那在《華嚴經》講都是初住菩薩以上,他還不懂因果嗎?我當初學到這一句的時候,搞了二、三個星期,想不通。連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難道菩薩到這個時候還要給他講深信因果嗎?想了二、三個星期,才忽然想到,佛在經上常講,淨土法門,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聽到經上這個說法的時候,才忽然想到,這個深信因果決定是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我去問李老師,李老師點頭:沒錯,總算你想通了。

  《華嚴經》到最後是怎麼成就的?你看善財童子就曉得,五十三參,念佛成就的。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是德雲比丘,《四十華嚴》是吉祥雲比丘,翻譯不相同,是一個人。德雲比丘學什麼?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我們就曉得了,因為印度跟古中國是一樣的,先入為主,你就看第一個,第一個那就是他主修的,那他是學了念佛法門;到最後五十三參,普賢菩薩,你再一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這才徹底明瞭,《華嚴經》教人念佛法門,自始至終沒有改變。當中參訪的是善知識,等於說是參觀其他的道場、參觀其他的法門,參觀完了之後,謝謝,不學。你看「戀德禮辭」,戀德是感謝;禮辭,我給你禮拜,辭是不學,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你要能看懂!

  為什麼要參訪?沒有一樣不通,叫廣學多聞,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去參訪。為什麼要通達這麼多法門?第一個是對自己沒有懷疑,成就圓滿的後得智;第二個是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不同的根性要用不同的方法,你才有善巧方便。所以那是教人的,不是自受用。自受用的一門深入,始終不改,《華嚴》教給我們的。如果學《華嚴》,連這個沒有看出來,那叫白學了。確實是一門深入,然後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我們學其他法門,你就明白了,其他法門要不要學?這是主修的,主修的裡頭根沒有紮穩,不要搞別的,搞別的,你分了心。我這一生,早年的時候是教過佛學院,以後不教了。為什麼不教?我自己有慚愧心,對不起學生。為什麼對不起學生?佛學院課程太多,老師太多,這個老師說南面好,那個老師說西面好,讓學生頭腦裡頭迷惑顛倒,不知道什麼好。所以佛學院幾年畢業之後,什麼都不通,這怎麼能對得起人!我學佛的時候是跟李老師,李老師開了一個佛學班,叫「經學班」,是台中蓮社的,有二十多個學生,學講經。怎麼個教法?私塾的教法,個別教學,一個人只准學一部經,你學兩部絕對不教你,一個人學一部。這以後我們才曉得,跟《三字經》一對照,「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

  所以我在湯池辦文化中心,我們是招了三十位老師,在我們是學生,但是他們也負責教地方上的人民。我教他什麼課程?《弟子規》,一定要求百分之百落實,落實在你的生活,落實在你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教別人,人家不相信你。你自己都做到,你教人家,你才能感動別人。這些老師來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條件就是告訴他,到這個地方來,你一定要在這裡住十年,十年不離開,你才會有成就。他心就是定的。

  十年,《弟子規》這個課程學好了之後,基礎打好了之後,學一部經。在國內都採取儒家東西,或者是《論語》,或者是學庸,或者是《孟子》,或者是《禮記》,學一樣。學多久?學十年,你一部經學十年,你將來在世界上是專家,你真正成為學者。其他的通不通?通。我們現在三十個人,大概有二、三個人學一樣的,大概總有十幾種,十幾種每天上課。我學《論語》,我講《論語》,同學們大家來聽《論語》;你學《老子》,到上你的課,我也聽你的課。這就是說所有經論都聽,我是專搞一門,我不搞第二門,我聽你們東西是吸收你們的精華來補充我這一門,十年真有成就!不能搞多。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貴以專,才能成就。

  早年星雲法師,佛光山剛剛開山的時候,他有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那個時候有一百多個學生,我就向他建議,三個學生分成一組,學一部經,專攻一部。他聽了之後,是很好,但是那不像學校,不像學院。我說學院教不出人才出來,這個方法,這是中國傳統私塾教學,肯定出人才。他不接受,那我們意見就衝突了,我就走路了。我說我不想在那裡教,教的就是對不起學生,浪費那麼多時間,不能成就,一定要專。以後我到文化大學去教書去。反正這個年頭,方東美先生講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佛光山政府不承認,我到文化大學,政府承認你,那個聘書很有作用,以後我到美國去的時候產生作用。到美國去辦移民,人家看大學教授,立刻就接納了,非常歡喜。他們重視學術,你有大學教授身分,他非常歡喜。所以專比什麼都重要。

  那我現在這麼大年歲了,在教學我還是一貫的主張,決定不能夠同時學兩門。學兩門你分心,你的精神、時間都不能集中。集中才能得定,才能開慧,一分散就不行,那學的是只能夠學學術,這是李老師教我的。現在一般學校學佛學、儒學、道學,我們不能這樣做,那樣做,你將來成為一個學者。換句話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對你的德行沒有影響。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字掉過頭來,我們學佛、學儒、學道。學儒就是要像孔子、要像孟子,做現代的孔孟;學佛,我要做今天的釋迦牟尼佛;學道,我要做今天的老子、莊子,這才能成就!古人講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是一無所成,將來講學會講得天花亂墜,可以寫出幾本很好的書,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對你的德行修養,對你的斷煩惱、長智慧,完全不相干。那就大錯特錯!你這一生光陰浪費掉了。

  所以這個思想見解怎樣能夠建立共識?這一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你要在佛法裡要把它根本的理念找到,然後你自己就會發心,我要跟眾生和睦相處,別人有意見的時候,我會讓他,我會尊重他,只要他這個意見沒有大的傷害,統統都能過去。大的傷害,我們再來協商,再來討論來研究;不是太大的傷害,尊重別人好,不要自己有意見。你能夠做,時間做久了,大家就曉得了,他這個對,我們都放棄,放棄自己成見,見和同解就建立了,何必要去爭!要去爭,堅持自己的意見,破壞和合。

  今天這個社會,諸位都曉得衝突到處都是,在家庭,夫妻衝突,為什麼鬧離婚?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麻煩可大!我們今天真正是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要給世間做一個好榜樣,他跟我衝突,我不跟他衝突;他毀謗我,我讚歎他;他侮辱我,我尊敬他。雖然他一時不能接受,沒有關係,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到臨死的時候,他會想一想,我這一生遇到的某個人真的是好人,會覺悟!這一世不覺悟,還有來世!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肯定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沒有生滅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生不滅的。生滅是什麼?身體,身體不是我。《金剛經》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身體不是我。我都沒有了,哪來的我所!這個房子是我的,我都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也沒有。所以凡是在世間,你快樂在哪裡?快樂在隨緣。今天我們坐在這個講堂,講堂這兩個小時是我們的,走了之後就不是的。你說這多自在!真正到無我所的時候,就是無所不是自己的處所,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住處。

  我在國外跟很多宗教,跟這些其他國家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代表們,我參加過五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他們問我:法師,你是哪裡人?我說我是地球人!我說我們都是同鄉,都是一家人,地球人!我說的沒錯,我住在地球,你也住在地球上,何必要畫那個小圈圈?小圈圈就有衝突,沒有小圈圈,就沒有衝突了!

  我們跟這些不同宗教相處得很好,宗教是一家人。我說:我承認你的上帝。他說怎麼你承認上帝?我說:是!你的上帝是宇宙之間唯一的真神。他說對。我說:釋迦牟尼佛是真神的化身。他說釋迦牟尼佛是真神的化身?我說:你相不相信真神能化身?相信,真神會有變化身。我說:所有其他宗教都是真神的化身,可不能反對,反對就是反對真神了!原先我以為我這個說法還會引起爭論、引起辯論,結果走了這麼多年,到處都沒有一個人爭論,還都想想有道理,都能接受。那一接受,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一個真神的化身。在我們佛法裡面,觀世音《普門品》裡頭說得多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這一點都沒錯,是一不是二。所以宗教就變成一家人。沒有一個宗教不尊重我,我到哪裡去都是非常禮遇,確實一絲毫的隔閡都沒有。

  所以我們自己從內心要把它化解。我告訴他,我告訴馬哈迪,這是馬來西亞前首相,他是虔誠的穆斯林。我告訴他:我讀《古蘭經》,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所以《古蘭經》裡面真正的東西我得到了;如果我把它看作是不同的宗教,我什麼都得不到。他點頭同意。我說:我讀《聖經》,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我講《聖經》比他們牧師講得好。我在新加坡講過《玫瑰經》,天主教的朝暮課誦,《玫瑰經》是他們朝暮課誦,我這個光碟現在在天主教很流行,大家都聽,聽說我比他們神父講得好。為什麼?我是真正天主教徒,所以我比他講得好,道理就在此地。如果我有界限,那就不行了,那它裡面的東西就看不到了,你戴了有色眼鏡,你就把它的東西扭曲,必須要以真誠心。我們知道,在佛法講,統統是法性變現的,他們叫真神,我們叫法性,就這麼一回事情,是一個法性。

  所以我跟他們談得都很投機,他們非常樂意跟我聊天,跟我談話,這樣就和睦了。和睦要有理論的基礎,沒有理論的基礎,總是和不了的。感情做朋友的,沒有理論,那是表面的,不是真實的,要有理論。理論在佛法裡頭是最透徹,佛法理論通了,所有宗教都通。佛法裡面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佛經一切經通,所有宗教經典全都通。《聖經》也好,《古蘭經》也好,任何一句我們也能夠講個一、二個小時,講得津津有味,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你一定要契入境界。

  第二條「戒和同修」。第一個是比什麼都重要,思想見解就是建立共識。共識要是達成了,下面大家在一起生活,戒是規律,團體生活一定要有個規範,沒有規範就亂了。這個規範,佛給我們就是六條,就叫六和敬,就是這六條。那我們自己還要看看現前社會的狀況,我們的程度,我們要採取哪些。在佛教裡面,基本的是三皈五戒,我們曉得現在三皈五戒不能落實,三皈五戒要不要受?要受,受是形式,沒法子落實,必須要從《弟子規》落實。不要把《弟子規》看作是儒教的東西,我們不是這個看法,我們把它看成是佛教最基礎的教育,就是佛在經典上講的小乘。

  我們現在不用小乘,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殊的例子。小乘在隋唐時候有兩個宗,俱舍宗跟成實宗。但是到唐朝末葉的時候,這兩宗就衰了,沒有人學,宋朝時候就沒有了,變成歷史上的名詞。在中國,就是中國大乘這八個宗派起來了。為什麼不學小乘?中國用儒跟道代替,是這麼一個原因。從前無論在家出家的,學佛的沒有不學儒,統統有儒的底子、有道的底子。所以有儒道這個基礎,入大乘比小乘還方便,為什麼?儒跟道的思想開闊,接近大乘,小乘真的很保守、很執著,真的不容易契入大乘。

  我在馬來西亞那邊有過幾次弘法的活動,有些南洋小乘的法師來訪問,我們彼此在研究討論的時候,發現他執著很重,那個界限很不容易除掉,尤其是大乘跟小乘當中的界限。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還不能夠和睦。小乘不承認大乘,說大乘非佛說;大乘輕視小乘,瞧不起小乘,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所以說一定要化解,這是家裡的兄弟,兄弟不和,還搞什麼其他的?那就沒法子。

  所以我在泰國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在泰國曼谷大學召開的,正好碰到一個機會,我們來做一千多年大小乘不和的這樁事情。就正好碰到他們泰國王太子五十歲的生日,泰國人是最重視這個節日。太子發了個願,給佛教建一個醫院。因為小乘對戒律很重視,我們講持戒很嚴,決定不能碰女人的,不可以碰的。生病的時候,現在醫院很多醫生、護士都是女的,這很不方便。他們的出家人有二十多萬,再加上周邊的,差不多有四十萬人,沒有一個出家僧伽醫院,所以皇太子這個想法非常好。

  籌款的時候,查瓦利將軍,他是泰國三軍總司令也是副首相。我到那裡去,他接待我,夫妻兩個都是虔誠佛教徒,我在他們家裡吃過兩次飯,而且查瓦利告訴我:法師,以後到泰國來不要住旅館,住我家裡。我也很感謝他。我聽到這個訊息,看到他的夫人都要在外面表演唱歌去募款,我就問她:這個醫院需要多少錢妳的預算?預算是美金二百五十萬。我說:妳籌募了多少?她說籌募了五十萬。所以我跟她講:這二百萬我送給妳好了。他的醫院就籌滿,到明年可以造好。明年開幕的時候,他會請我去參加,而且聽說裡面有一棟大樓用我的名字命名。為什麼要做這個?使大小乘化解,用意在此地。真的,小乘對我們這個做法,對大乘印象馬上就轉變、就不一樣。所以衝突要化解。

  化解,後頭四攝法,頭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裡頭的布施名字相同,意思不相同。這個布施是什麼?是送禮、請客。我們這一份禮送上去,問題就化解了,沒事了。要低頭,要恭敬別人,要謙虛、要送禮,要誠心誠意幫助別人,就化解了。然後我們大乘跟他聊天,他就能聽得進去,不排斥了,那這對他的幫助就太大!所以處處要念著眾生無邊誓願度。佛的教訓,我們要活學活用,處處幫助別人,處處化解衝突、化解誤會。這都屬於戒律裡頭,四攝法也是屬於戒律裡面。

  下面就好懂,「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這樣的團體多和睦。四攝法用在你家庭,你這個家庭是幸福美滿。所以你要懂得,家庭裡面,先生出門不要忘記太太,帶一點小禮物送給她,她多開心;太太出門也不忘記先生。所以常常送一點小禮物,禮輕人意重,你沒忘掉,要會做。如果家裡有些小孩、還有老人,都要顧慮到。「愛語」是愛護的,不是甜言蜜語,真正是愛護他的言語。「利行」,所作所為對家庭每個人決定有利益。「同事」就是共事,家事要幫忙去做,先生看到太太在做事情,不伸手幫忙,這是同事沒做到。所以你是樣樣都做到了,你在家庭、在公司、在團體,哪個人不歡迎你,哪個人不尊敬你。

  我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新加坡有個部長問我,你用什麼方法?我用四攝法,佛教給我的。用四攝法就把宗教團結起來了!我們到泰國去參加會議的時候,遇到小乘,我們用四攝法,大小乘這個界限就化解掉了,誤會就化解了,非常管用!所以這個東西用在國際上,國際爭端全部都化解了。佛法真妙!妙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