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  (共一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270-0001

  問:「西方哲學家說:我想所以我在,這與《金剛經》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相當吻合。」

  答: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但是這裡面所以然的道理,佛經上說得透徹。要無我,必定除念,《金剛經》上自始至終教給我們要離相、要離念。

  問:「法師曾經說過,要去念,最好是能延長念之時間的剎那無念的那一段時間,以至無念而得如如真性見如來。問題是怎樣有效的實際去修延長慧功?得此功夫之後,無處無無處是尚有我執存在嗎?」

  答:對,這是一個大問題。無念我們有,但是時間太短,短到我們自己也沒有辦法覺察。要把無念延長,這是功夫,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禪定。像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人來修學,可能非常困難,我們得的定是很粗的定,微細深定我們決定得不到。所以這才不得已,諸佛如來給我們開了念佛的法門,唯有求帶業往生。理論一點都沒錯,事實上很難有人做得到。我們在經裡面看到,定功淺深的層次很多,到什麼時候無我的念頭才真正能夠延續?這裡講延長,真正能延長,要到第九層的定功,四禪八定都不行,都沒有辦法,到第九定的時候,佛法裡面才算這是一個初級的標準;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境界;在大乘法裡面,就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所證。由此可知,這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我們依黃念祖老居士他的講法,他說現代這個時代已經沒有這種人。如果是說得禪定,初禪、二禪也許還有,已經是鳳毛麟角,再往上去恐怕就不可能,做不到了。這是真實的功夫。粗的我執沒有了,諸位必須要曉得,還有極其微細的我執;通常佛經上講的,我執破了,法執還在。試問問:誰執著法執?真的無我了,法執也不存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們要問問,誰的生相無明沒破?當然有個我;沒我的話,那生相無明談不上!由此可知,「我」這個細念真正斷得乾乾淨淨,這成佛了,等覺菩薩還不行。通常我們講粗細念從哪裡分?身見。把身當作我,這是很粗很粗的我執。阿羅漢破什麼?就是不會把這個身再執著是我,是破這個。我見,我們也明白,我見也有淺深次第不同,阿羅漢破我見,也只破幾分之幾而已,往上功夫還長得很,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身見破了之後,著重在所知障上,但是所知障也有淺深不同,從圓教初住菩薩就破所知障,一直到如來位上有四十二個階段,可見它是有淺深不同。

  問:「在行動及反應之間有我,在概念與創造之間有我,在觀念與實在之間也有我。若離相,無我、無無我,我將存在否?將如何視事?」

  答:經裡面的意思,你還沒有能夠會通。真正的無我是「我」跟「無我」不二,是真的無我;如果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這兩個觀念都錯了。《金剛經》自始至終跟我們講不二法門,句句「即非」下面就「是名」。如果用「有我即非有我,是名有我」,你把這個句子會通之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到真正無我的時候,有個真我。我們今天世間一般人執著我,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佛法講「常、樂、我、淨」,叫四淨德,這四個是真實的,但是凡夫沒有,凡夫常樂我淨都是妄想。永恆不變叫「常」。我們這個身體剎那生滅,念頭也是剎那生滅,是無常。在凡夫位上的確無常、無我、無淨(清淨沒有)、無樂(樂也沒有)。離相、離念之後,這四個字是真的,統統都有,「常樂我淨」,那才是真我。「我」的定義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有八個意思,八個意思講起來太麻煩,我們講它兩個最主要的意思。第一個是「主宰」,自己做得了主,這是我;做不了主,那談什麼我!我們今天做不了主,我們想年年十八,做不到;我們想青春永駐,做不到,做不了主。可是佛與大菩薩他們做得了主,我們看他在十法界的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這個做得了主。第二個要緊的意思是「自在」。這是八個意思裡面最重要的兩個意思,你這個意思沒有,你哪來的我?凡夫執著這個「我」,是假的,是一個妄想。真正離開一切妄想執著,真的我就現前,真我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起用,那是真的。

  問:「念佛功夫與何法界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我們佛門古今大德註疏裡面很多,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試問與何佛法界相應?理體深奧,暫略而不聞,自就功夫歷程,試申問之。」他底下有三個問題。

  答:你在沒有提出問題,前面這幾句說得很難懂,確確實實理體很深,因此相應也有淺深廣狹的不同。往深處講與自性相應,淺處講心口相應,口裡念佛,心裡想佛,這是最淺的。

  我們看他底下這個問題:「初,念心與佛號相應,念心者念佛之心。二者相應時,念心即佛號,佛號即念心,如是功夫增進,則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能念與所念合而為一,能所雙泯,功夫應已達事一心境界。試問此時之念佛,一念相應與佛何法界相應?」

  答:佛法裡面講相應講得很多,這個意思有淺深、有深廣不同。唯獨念佛法門裡面講相應,跟其他大小乘講的相應境界完全不相同,這是一個特別的法門。它與什麼相應?它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與阿彌陀佛心願解行相應,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三經裡面都講得清楚,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能在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自在現身,這是得生淨土之後就有這個能力,可見得他這個相應在事相上講無比的深廣。功夫成片也算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之淺者。如果我們比照《觀經》裡面講的三輩九品,功夫成片是事一心的下三品。即使事一心的下下品,也就是講心口相應這個功夫得力,就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決定有把握。

  一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說實在話,就是心口不相應,口裡面念佛,心裡頭還有妄想,這就不相應。古德告訴我們,念佛心中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是初步相應;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這是初步的相應。這樣的相應,如果每天能夠保持一段時間,這個時間長短不一。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用十念法,十念的時間很短。我以前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就是十句佛號,時間就更短。時間短,我們要次數多,一天早晚兩次太少。所以我勸同修一天至少要修九次,養成一個習慣,它有很大的作用。前清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的十念法是早晚課,他那個是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當中,念的佛號多少不論,盡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這個當然時間要長一點。他要求的是一個道理,也是要求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務必在短時間當中求得相應,相應是真正的功夫,這個很重要。

  第二個問題:「繼而由此能所不二的境界,進而由有念進入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巧入無生,是達理一心境界。試問此時之念佛,一念相應與何法界相應?功夫到此,已證上乘,往生必然。」

  答:其實往生,初初相應往生就必然,那是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四土九品,這個是實報土往生。你問與哪一個法界相應?與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相應。事一心功夫淺的與凡聖同居土相應,功夫深的與方便有餘土相應。可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古來祖師大德講得很多,十方諸佛剎土都是不同的境界,如果用我們現代科學家講的話,他們是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空間;我們今天講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他們是不同的空間。但是在西方世界,四土同一個空間,這很不可思議,所謂是一生一切生。我們功夫很差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實報土的菩薩、方便土的菩薩,我們天天都在一起,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他方世界如果不是同一個程度,決定見不到。我們現在講是空間不一樣,三度空間裡面的人見不到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見不到五度空間。西方世界因為心清淨,得彌陀本願的加持,把時空完全突破,所以西方世界的一真超過華藏世界,超過諸佛剎土的實報土。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最不可思議的。

  第三個問題:「然往生西方世界,入彌陀一真法界之後,功行繼續再破此一句彌陀淨執之後,試問?」

  答:那就是契入圓滿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分分證,從圓教初住菩薩證一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跟法界一個意思。證一分法身,但是決定是真實,不是虛妄。古人用月亮來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牙是分證;最後破這一句名號執著之後,那入什麼?十五滿月的境界,圓滿的境界。這個念不破就不能得大圓滿,這一念破了之後就得大圓滿;換句話說,這一念還沒有破,那一句阿彌陀佛還要念,這就是為什麼《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講修行到了最高的高段。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他們還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還沒有把它捨掉。到等覺捨了之後,就入妙覺,那是究竟圓滿。到圓滿的時候,法界的執著也沒有了,你這個問題也沒有了。如果你還要問,要入什麼法界?你沒有入進去。到那時候,這問題就沒有了;有問題,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到究竟圓滿的時候,那是名相,佛的名號捨掉,法界這個名號也捨掉,什麼一真、十法界都沒有,全都捨掉,那才叫圓滿究竟的一真。我們說圓滿究竟還是個名相,其實這個名相在他們觀念當中沒有。

  問:「功夫成片一語,未悉首出於何經何論?」

  答:經論上雖然沒有這個文字,但是有這個意思,正如同帶業往生。「帶業往生」這句話,查遍《大藏經》沒有,但是它確實有這個意思,所以帶業往生、功夫成片都是祖師大德們說出來的。我們讀的書不多,但是近代修淨土的,幾乎沒有不讀《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裡面這個話就說得很多。「片」是講成一片,功夫打成一片。過去這些祖師大德,跟我們講過不夾雜、不間斷,其實這些話也不是出在佛經上,佛經上面只有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綱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果夾雜就不淨;如果中斷就不相續,「淨念相繼」就不相繼了。你要問不夾雜從哪裡說的?可以說從淨念上說的。不懷疑,也是從淨念上說的。懷疑,你的心怎麼能清淨?夾雜,怎麼能清淨?真正能夠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然這一句話裡,功夫淺深差別太大太大。

  就像《金剛經》,過去這些大德註疏裡面講的,這個功夫是貫徹到底的。《般若》裡面講的觀照功夫是貫徹到底的,我們淨土宗講持名念佛的功夫是貫徹到底的,「貫徹到底」這句話佛經上也沒有,可是那個意思都在《大勢至圓通章》裡。《大勢至圓通章》一開頭,菩薩自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一句話就是貫徹到底。五十二是菩薩的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二個。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證得圓滿的佛果,就是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用這個功夫。我們在《金剛經》裡頭把它歸納,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看破、放下」。那是般若上用功夫,要離四相、四見,用看破、放下這兩種方法交互用功。

  念佛法門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最淺的初步,我們叫它成片。五十二個位次上,初信位就叫功夫成片;二信位以上就是事一心不亂。我們明白這個說法,當然也能體會到初信位是事一心不亂最淺的,剛剛接觸到事一心不亂的邊緣,但是他就能往生,這樣的功夫就行。這樣的功夫在其他的法門裡面沒用處,其他的法門不要說這個,這是在圓教菩薩位上,從初信到六信位都不行,要證到七信位,才算你超越六道。六信以下的菩薩,還在六道裡輪迴。諸位要知道在六道輪迴就有隔陰之迷,就有退轉,所以修行的時間很長很長,道理在此地。果然能夠不退轉,哪裡要那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為退轉的時間太長,中斷的時間太長。

  問:「功夫成片的內容及功用如何,行人如何達至與辨驗之。」

  答:剛才講的意思都含有了。功夫成片最容易辨別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接觸的時候我們辦事務,事情辦完之後,心裡面就是一句佛號,絕對沒有一個雜念在裡面,這是功夫成片。所以事情來了,佛號放下,去辦事;事也辦好了,佛也念好了。初學的人功夫不純熟,如果說辦事也念佛,念佛也辦事,說實在話,事也辦不好,佛也沒念好。那是要念佛念到上乘功夫的人才行,在一切辦事當中,他也能夠淨念相繼,那是已經到相當高段的功夫,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所以初學的人要記住,這也就是在生活當中去鍛鍊。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不會起別的念頭,這個時候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一天到晚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這個不行,這個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雖然念佛念了幾十年,還是不行,這就是古德講的不老實。由此可知,老實就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老實,不老實是沒成片。所以這是我們可以能夠測驗得到,自己會很清楚、會很明白。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也就從這裡看,今年比去年的妄念少了,我們念佛的功夫有進步;這個月比上一個月妄念少了,要從這裡去看。如果年年、月月都還一樣,這個問題嚴重。這個佛號念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來生變成福報,變成這個東西,不能往生。諸位一定要曉得,《金剛經》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我們為什麼會有妄念?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金剛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然後我們念佛功夫就能成片,就能得一心。這是費了這麼長的時間講《金剛經》,目的在此地,希望它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問:「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具深信切願而告命終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師說可以。深信切願,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相信他功夫已經成片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他信得很深,願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地方他當然就不顧了,他還會把它放在心上嗎?如果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說我深信切願,那是你自以為深信切願,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統統放下,不再搞這個,曉得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害了。確確實實這些事情一切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緣耽誤掉,這是真正可惜。

  問:「奉行精要十念法,而精誠一生不缺課者,其功行是否屬於功夫成片的範疇?或不及此,或不拘限於此?」

  答:一生功夫不缺是屬於功夫成片,這就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之後,它就會起很大的作用,在臨終的時候他就憑這一個習慣往生。雖然平時他還有許許多多事情要處理,有許多憂慮牽掛,但是在念佛當中,他確實萬緣放下。每天我們用精要十念法,一天九次,一次大概一分鐘的樣子,一分鐘當中能夠叫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天有九次,很有力量。你這一生不缺,養成這個習慣,到最後你真能放得下。最後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往生。所以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一生都沒有遇到過佛法,在臨終時候遇到善友勸他放下,勸他念佛求生,他聽了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放下,都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十念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念佛的時間無論長短,都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去念,一定要符合大勢至菩薩講的原理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管用。

  問:「一向專念的要件為何?一心專念與一向專念之異同?」

  答:一心跟一向意思非常接近,但是它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心」是什麼?沒有二念,這叫一心,我們叫專心。沒有夾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是淨念,一心是淨念。「一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方向就定在極樂世界,一心一意就是要想見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方向。所以它很接近,但是意思也有差別。由此可知,一向容易,一心難,一個方向容易。一向,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但是一心是功夫,初學的人還不容易達到。

  問:「一心不亂與一向專念之關係如何?及其個別之功用何在?大小本,為同部之經典,何以標示要求為不同,旨趣何在?」

  答:這是過去曾經有人提起。有一些學佛的同修,看到《彌陀經》上要求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他不敢念佛了。為什麼不敢念?他說這個要求太高,我一生做不到,去學別的法門去了,這少數人。大多數的人讀到一心不亂也不求深解,他還能老實念佛,那就很可貴。這個問題既然提出來,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採取的《阿彌陀經》,都是用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大師是意譯,不是直譯。而《彌陀經》梵文本,原本裡面是什麼意思?原文裡面的意思是一向專念,不是一心不亂,這個諸位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師是按照梵文經本的句子翻譯的,不是意譯的。玄奘法師的譯本跟《無量壽經》講的這個本子意思相同,叫人讀了之後不會懷疑。羅什大師有沒有翻錯?如果要翻錯的話,玄奘大師在那個時候一定會把它提出來。既然玄奘大師看羅什的譯本沒有話說,那當然就完全同意,他並沒有翻錯。

  何況玄奘大師的學生,傳法的學生,繼承他的學生窺基大師,中國法相宗的初祖。法相、唯識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中國翻成中文,但是並沒有在自己手上成一個宗派,而在他學生、他徒弟才形成一個宗派,所以他不是法相宗的初祖,窺基是法相宗的初祖。窺基大師給《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沒有用玄奘的本子,採用羅什大師的本子,這個註解叫《阿彌陀經通贊疏》,就是窺基大師作的。由此可知,師徒對於羅什大師翻譯的是肯定的,決定沒有翻錯。

  經文裡頭有這個意思,文字不是這樣,羅什大師就翻作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們知道很難得到,為什麼說它沒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一心不亂。我們功夫沒到,沒到不要緊,佛力加持,所以他的說法就沒錯。諸位要曉得,我們念佛到往生的時候功夫加一倍,佛來接引你的時候,第一個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們是功夫成片,一接觸佛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把我們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淺的,實在講,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淺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這樣說起來,羅什大師他所講的並沒有錯。了解這個意思,我們就曉得各種譯本的義趣都是相同的。

  問:「奉行精進十念法的功行,與一心不亂,與一向專念,應該怎麼解釋法?」

  答:十念法是不得已的,是對於現代生活工作非常忙碌之人,而說的一個方便法。方便法養成了習慣,就有很大的作用。一心不亂跟一向專念,這是看你功行的淺深,再淺也是一向專念,與一向專念決定相應。我這個精要十念法十句佛號,只是一分鐘的時間,我這一分鐘的心,決定向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一句接一句,十句,這真的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時間久了,功夫深了,就入一心,一心是功夫。

  問:「本學會對於一心不亂與一向專念二者做何宣導?」

  答:我們宣導的重點要在一向專念,一心不亂是功夫。我們勉勵大家往這個目標趨近,但是入門決定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非常重要。

  問:「持六字大明咒為專念功課,與念六字洪名佛號,在信願行上有否差異?」

  答:理事之差異。兩種方法確實不一樣,但是要拿它做功夫來說,那是相同。什麼功夫?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六字大明咒也行。念到一心不亂之後,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這一章經文分為四個段落,末後一段就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者,發願迴向往生淨土,統統都得生。念六字大明咒怎麼會不能往生?當然能夠往生。要緊的在功夫,功夫最低限度也要成片,念六字洪名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念六字大明咒一樣,也要念到功夫成片,迴向才能往生。

  可是這裡頭稍微有一點差別,就是念六字洪名不迴向也能往生,所以淨宗叫不迴向法門。為什麼不迴向?我念阿彌陀佛,心就在阿彌陀佛,還要什麼迴向不迴向,直接!但是念六字大明咒、念其他就不一樣,你要不把方向對準,你目標不在這個方向上,所以其他一切大乘法統統要發願迴向,也就是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信願才能夠達成。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所傳的密咒。佛法裡面的咒語就跟我們世間的格言一樣,意思非常的圓滿。持咒,實在講它的目標也是在得清淨心、得一心。持咒的方法講求的是三密相應,口念咒,心裡面觀想,手結印,也就是比念佛號麻煩一點。念佛號,我們心裡也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想名號,但是不需要結印,方便太多。它要結印,觀想,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你不懂它的意思,你這個觀想就不能得力。

  六字大明咒跟阿彌陀佛的名號,意思非常接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完全依靠;皈命的意思,全身投靠。「阿彌陀」意思是無量;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覺。這一句名號要統統翻成中文,最淺顯的意思就是皈依無量覺。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念念之中、時時處處,保持覺而不迷,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提起自己的覺性,不能迷惑;而六字大明咒也是這個意思,它是清淨的意思。《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覺、正、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是覺,六字大明咒是清淨。

  這六個字發音是「唵、嘛、呢、叭、咪、吽」。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就教給我這六字大明咒,叫我常常念。把這六字大明咒意思告訴我,意思不懂不能觀想,「唵」是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梵文文法跟我們中國文法不一樣,它句子顛倒,這個句子我們用中文句法是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泥表六道,水表四聖法界,蓮花開在水的上面,四聖、六凡都不染,這一句咒語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它是清淨,所以你念這個咒要知道這個意思。

  現在這個社會是大染缸,身心都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不得了!身體污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一樣是乾淨的。經上講,我們的飲食是苦毒,這一點都不假。李老師從前常講,現在哪裡是吃飯?是三餐服毒。我們吃素的,菜有農藥,你不可能洗得完全乾淨。米,那個時候台灣米裡摻滑石粉,米裡也有毒。真的是飲苦食毒,所以身心都受污染。這個咒語就是念念提醒自己,保持身心清淨,離開一切污染,所以這個咒的意思非常之好。這個在信願行上,差異裡面有無差異,無差異裡面也有小差異。所以念大明咒也非常之好,但是要曉得目的,身心清淨自然就入一心不亂。

  問:「《金剛經》講空、不著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觀無量壽佛經》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二者如何圓融其說?」

  答:般若跟念佛是兩個法門,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接引兩種不同的根性;般若是從空入,淨土是從有入。《金剛經》自始至終要破執著,而《彌陀經》教給我們執持名號,不但不破執著,還加強執著;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正因為在般若法門所說的這個綱領,我們沒有辦法破執著,所以淨宗用一個堅固的執著破其他一切執著,這個法子妙。你既然放不下,給一樁事情給你放不下,其他的要放下,這真的是好辦多了;叫我們什麼都放下,我們真的做不到。統統放下,心又執著空,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空有兩邊不執著決定做不到,這是麻煩事。要我們有一個執著,行!其他的不執著,這個我們可以做到,這就方便太多。所以叫你執持名號,堅固的執持名號,名號之外統統放下。特別是打佛七的時候,念佛堂主七和尚的口頭禪,常常掛在口邊的「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執持名號,這個不要放下,其他的統統要放下,那就行了,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

  而修般若、學禪的,在近代恐怕已經沒有了,不要說開悟的人沒有,得禪定的人也都沒有。得禪定,禪定裡面最淺的是初禪,這是真正得禪定,得初禪。初禪是什麼境界?三界裡頭它屬於色界,超越欲界;換句話說,欲沒有了。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財色名食睡他確實不動心,這才是初禪,剛剛得禪定;財色名食睡還動心,沒有禪定。不要看盤腿面壁,坐上幾個鐘點,樣子好像是很定,裡面念頭還是是非人我、財色名食睡,那有什麼用處!真正功夫要問自己,要能表現在生活當中,表現在生活當中他的心真誠、清淨、慈悲。讚歎他就歡喜,罵他就生氣,他還沒有禪定,沒有功夫。真正得禪定的人是絕對不放在心上,你讚歎他,他也不會歡喜;你罵他,他也不生氣,他若無其事,超越欲界。你才曉得禪定不容易。

  我初學佛的時候,也很喜歡讀禪宗的《語錄》,性宗的這些經典很喜歡,可是我的老師都罵我,都說這個東西學不得。特別是方東美先生,他看到我在讀《六祖壇經》,他警告我,他說:「六祖惠能,惠能以前,沒有發現一個惠能,惠能以後,也沒有發現一個惠能。那是天才,不能學,學不到。」這話確確實實,真的是事實。性宗的理論的確是非常令人嚮往,非常羨慕,可是事實上做不到。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找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找這種方法來修學,才得真實的利益。

  所以一切經的理論都能夠會通,至於說不能會通,都是在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我們這一次讀《金剛經》了解,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法法圓融。佛法諸宗,講的方法不一樣,用功的手段不一樣,方向是一樣,目標是一樣,行門功夫上原理、原則統統是一樣,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戒定慧」、「覺正淨」。沒有不圓融的!不但佛法諸宗圓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圓融,沒有一樣不圓融,最明顯的是與其他任何宗教都圓融。可是那些宗教看佛法是不會圓融,為什麼?他有疑,沒有透徹。

  我在多年之前,于斌主教還在世的時候,這些人現在都不在。天主教在台灣輔仁大學後面有一個神學院,我聽說是台灣最高的一個神學院,他們的道場,天主堂的教堂多瑪斯修道院,在那裡面他們辦了一個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是亞洲主教團的名義來辦,由于斌主教負責。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我那些學生都是神父、修女,我還有外教的學生,他們對我非常好。那個時候,我很感慨的跟他們講:你們叫我講「佛教精神生活」,你們得的利益不大,應該講你們的經典,那就不一樣了。我講你們的經典,就能把佛法跟天主教圓融。你圓不過來,我圓得過來;你看的不一樣,我看是一樣;你看有差別,我看沒有差別。這個的確可以提升他們的境界。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士蘭省少數民族事務局,他們的局長邀請我,在他們辦的一個「多元文化論壇」做一次講演。他邀請我,我很歡喜,我從新加坡特地飛到布里斯本去參加這一個聚會。我做了一個半小時的講演,後面有半個小時的研究討論。與會的人員是現在澳洲十四個不同的宗教團體,這是十四個宗教團體的領袖聚會在一堂。這個局長很了不起,他是入澳洲籍的以色列人,是猶太教的教徒。他們的目的:因為現在澳洲開放,許多國家地區移民到那邊,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現在一下聚集在一塊,「怎樣能夠大家和睦共處,怎樣能夠維繫社會的安全,大家互相合作」,他這個構想好!所以辦這個「論壇」,每一個月聚會一次,來討論我們怎樣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不要互相排斥。我對這個局長很佩服!早年我也有這個想法,所以我很歡喜在那裡做了一次講演,我們如何把不同的地方能夠把它圓融,能夠化解、能夠溝通,來達到社會和諧,消除一切隔閡,達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標。這個會場我們剛剛進去的時候,每一個宗教這些人士坐在那裡,他們的神情態度不一樣,穿的服裝也不一樣,那個氣氛叫人有點寒毛直豎,有一點像我們中國小說裡講武林大會一樣。用現代科學來講也講得通,磁場不相同,而且非常強烈,因為他們都是宗教的領袖,不是普通人,所以那個磁場的確不一樣。

  我去的時候還有好幾個翻譯,我就輕輕告訴他們,我說你們有沒有感覺,氣氛不怎麼相同?我一個小時講下來之後,這些人非常平和,旁邊人都感覺得到,所以聽眾個個都歡喜。那個局長當時就正式邀請我,要我永久作他的會員,我也就答應了。我不常在,派代表來。澳洲有個淨宗學會,就派代表去參加。每一個月我寫一點東西,讓他們代表帶到那邊翻成英文,送給各個宗教團體,好!許多宗教他不了解、排斥,我們佛教總想送到基督教,送不進去。他們有這麼一個論壇的話,這個都接受,所以我們東西可以介紹給全世界不同的這些宗教,提供給他們做參考。

  那天在問題裡頭,有一個猶太教的長老,我講完之後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人都有犯罪的行為,這個我們當然承認,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哪有不犯罪?這個犯罪最後審判,你們佛教誰來審判?」我聽了之後,我就告訴他,佛教是教育,佛菩薩是老師,佛教講的是師生關係,學生犯過失,老師只能勸告,沒有懲罰的權力。他說「最後審判權」,我們的審判權是司法部門去做的,我們這是教育部,司法部是你們的上帝;他很開心,我們是一家。把這個問題給上帝,我承認你上帝存在,我承認。你們上帝管懲罰,我們管教育,管勸善規過,犯過的人你們去懲罰。所以我們在一塊聚會非常融洽,非常歡喜,一點隔閡都沒有,這是好的開始。所以這個論壇我很重視它,我希望將來慢慢在澳洲再推廣,其他各城市都應該有,再推展到全世界;尤其現在在美國種族的隔閡,這個麻煩就很大。怎麼樣消除種族的歧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社會才真正達到和諧。

  問:「本性與六道輪迴,《金剛經》的宗旨是離相無住,說不得者永墮六道;經中又稱萬法皆空,唯業不空,且隨身輪迴。我們到底以什麼而輪迴六道?真如本性,靈性,此真如本性最初從何而來?來此目的為何?每人皆有而個個不同。」

  答:這個問題可以說一切大乘經裡面都討論到,誰在輪迴?離不開本性;離開了本性就無有一法可得。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我們這次在經裡面也說得相當詳細。六道輪迴是迷了自性變出來的幻相,這是自性流轉六道。這個話在經典上有,可是它的意思很深,也很難體會它的真實義。十法界乃至於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現的現相,現相的原理相同,現相存在也是相同的,原理不外乎業因果報,所以說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為萬法是相續相,確確實實沒有自體,確確實實當體皆空,它不是真的存在。我們所覺察到的只是相續相,相續相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如是。

  為什麼說因果不空?試問問,因果是不是緣生的?當然因果也是緣生的,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因果,哪有這個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別的都是假的,這個不是假的?我們在《金剛經》上說了很多遍,法相唯識宗強調「唯識是真的,法相是假的」,為什麼識是真的,相是假的?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是真的,所是假的。因果不空跟他這個觀念完全相同,「因果」,因是能變,你造的業因,這是能變,果報是所變。所以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覺悟的人,起心動念他就注意在造因,他怕自己因上有錯誤。眾生迷惑,敢造罪業,果報現前了,那個時候害怕來不及了,害怕也得要受。

  其實自性當中也沒有因果。但是從第二義講,第一義是講自性,第二義主宰變現十法界的是業因。因是非常非常複雜,非常的繁瑣,在複雜的因素當中,哪一個因最重要?最主要的一個因,佛通常就這個來給我們說法。譬如十法界,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我們造的是什麼?我們從上面來說,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清淨心,這個因是佛法界,現的這個相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薩法界。我們用什麼心?如果我們今天用的心是清淨、平等心,你今天住的這個世界是佛法界,你自己成佛了,你看一切眾生、一切境界全是佛法界。你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你是菩薩,現的是菩薩法界。「十二因緣心」現緣覺法界。「苦集滅道四諦心」現聲聞法界;這是四聖。

  四聖下來是六凡,六凡最高的是天,天是「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諸天心地善良,對人、對物沒有惡意,他的心是慈悲喜捨,上品十善。阿修羅也算善道,阿修羅的因是修十善,沒有慈悲喜捨,不但沒有慈悲喜捨,他還有一個習氣是好勝好強,「好勝好強修十善」,就變成阿修羅。福報很大,脾氣也很大,報復心非常強烈,這個變成阿修羅。人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得人身。下面三惡道,「貪心」是餓鬼。鬼道,鬼是貪心變現出來的境界。「瞋恚」變地獄,所以地獄都是一片火,瞋恚之火;基督教他們不講六道,但是他們講地獄,他們說地獄也是一片火光。畜生道是「愚痴」,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惡分不清楚,顛倒行事。這是從無量業因裡面,佛給我們講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什麼心?在六道、十法界,我們將來到哪裡去?你如果明瞭通達,你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這個相是假的,假相怎麼來的?假相是業因變現出來的。業因也不是真的,跟相比較起來,它是能變,相是所變,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跟我們講的是因果不空。這一句話是在沒有能夠明心見性之前非常重要,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你沒有出離十法界,十法界苦樂環境不一樣,苦樂環境從哪裡來的?是你心裡變現的。你的心如果善,你現的境界就善;念頭要是惡,變現的境界就惡。說因果不空,就是希望我們在十法界裡頭要往上提升,不要往下墮落,這個說法的用意在此地。這是講自性隨著煩惱流轉到六道,隨清淨就流轉四聖法界。通常講染淨,就是講六道跟四聖法界,這一個標準來說染淨。這是說明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六道輪迴是自己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現相。

  所有一切現相都是依真如本性為本體,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覺悟的人、見性的人,真如本性在哪裡?隨拈一物無不是,他真正明白了。這是一切眾生統統有的。因此,我們對於小動物不能輕視,不要瞧不起一個螞蟻,螞蟻的靈性跟我們人沒有兩樣,人要是愚痴會變成螞蟻,會墮落畜生道。畜生道哪一天覺悟,牠就離開,牠就出來。我們每一個人造的業因,一生當中可以說十法界的業因都造,我們也有清淨的時候,也有平等的時候,但是時間很短,有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學菩薩修六度。所以這個造因,十法界統統都有。

  但是哪一個業因去現行、起作用?就是看他的力量的大小,這十法界的種子,哪一個種子力量大。他力量怎麼來的?習氣培養的。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說老實話,自己就可以作主,十法界我想到哪個法界去,就可以到那個法界去。因為我們統統都有因,因要結果,當中要有緣。因,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緣有辦法控制。所以佛法講緣生,他為什麼不講因生?因你控制不了,因是已經過去,但是緣有辦法控制。我們過去造了三惡道的因,貪瞋痴的因,現在我們還沒有到三惡道去,就是三惡道的因是有,果還沒有現前。可不可以不去?可以。怎樣不去?緣斷掉。怎麼斷法?從今以後再也不搞貪瞋痴,緣就斷了。我們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有因,過去生中曾經念過佛,這個因就在。怎樣去?緣加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緣,我現在可以做;有因、有緣,後來結果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理是一個,總綱領、總原則是一個,但是手段、方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但是他的總綱領、總方向決定是一個,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像我們接觸許多外教的朋友,不同宗教的朋友,不同宗教他們最大的麻煩就是成見很深,先入為主,他排斥,你好的根本不接受,這就無可奈何,這是他自己的門關閉住。我們要如何把這個門打開?實在我們藉著佛法接觸的時候,這是最方便;首先我們告訴他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宗教就好辦了!諸位要知道,世出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同行是冤家,我跟你不同行,宗教跟宗教就敵對了。我不是宗教,我是教育,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我這個教育是什麼教育?我這個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試問問:你們不管學什麼宗教,你要不要智慧?他總不能說我要愚痴就好了,這不可能!他當然說我要智慧,我要聰明,這就是共同的,他需要的,在這個地方建立共識,這就好辦。

  佛教經典那麼多,講的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佛所講的就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要不要知道?這個他要知道。要知道,《大藏經》在那裡,你去找去吧!這樣就超越了宗教,把宗教界限打破,種族的界限打破、國家的界限打破了,一切眾生共同的需要,他都需要,從這個地方可以融合。這是佛法實實在在最可貴的地方,我們自己要明瞭,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之後,心量要大,知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從這個地方生起大慈悲心,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金剛經》上一再教給我們要為人演說,要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只是令眾生得利益,與自己沒有關係。現在世間人做什麼,先問與我有什麼好處?我們佛法不問與自己有什麼好處,不問;只問對人有沒有好處,絕對不會想到對我自己有什麼好處,沒有這個念頭,念念只想著對眾生有沒有好處。

  問:「師父一再強調心清淨,細胞組織自然恢復正常,身體健康,無須看醫生吃藥。請師父明示對目前醫藥尚無把握的癌症、愛死病、精神異常,和一般所謂的業障病,是否同樣有效?」

  答:沒錯,同樣有效,決定有效。如果效果不彰的話,換句話說,他心不清淨。心果然清淨了,他這個體質就恢復到正常;正常就是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現在我們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了?自然生態被人破壞。現在曉得,許多科學家知道,這個問題非常非常嚴重。凡是符合於大自然的,決定是健康;違反大自然,毛病就出來。

  從前李老師講經,舉古德一個例子,火烘牡丹。牡丹花是植物,花開得很大,花開得很美,我們中國人稱它作富貴花,表富貴吉祥的意思。這個花在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大概是三、四月間開花,這是正常的,這是一般培養的,它是按季節來開花。武則天作皇帝的時候,她就打妄想,過年的時候,宮廷到處佈滿牡丹,那多好看!她打個妄想,就有人奉承,替她想主意。想什麼?把牡丹花用盆栽放在溫室裡面,使它提早在正月開花。它確實會提早開花,但是花開出來之後,這棵樹以後就永遠不再開花,只開一次;如果讓它自然去發展,它年年到時候就開花。這種方法逼著它,花只開一次就完了,以後再也不開花,破壞它自然的生態。

  我們今天讀佛經,可以說對這些理事相當清楚,我們身體怎麼來的?一切萬法怎麼來的?佛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自然環境,正報是念頭,念頭清淨現出來就是完全自然的、最健康的。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就變化,就改變,最明顯的改變,十法界,諸位要曉得,本來是一真法界,哪有十法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十種完全不相同的境界?這是極大的一個心理變化,所以佛才講因果不空,才提出這個警告。由此可知,眾生生病,病根在哪裡?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心地污染,佛跟我們講,最嚴重的是三毒:貪瞋痴,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你有貪瞋痴就是你心裡頭已有毒素,你這個心就不是好心。裡面有毒,外面有惡劣的環境,內外交感,這個人怎麼會不生病?怎麼會不衰老?這一定的道理。心清淨,境界就清淨,身體自自然然恢復到正常。

  今天我們講毒,世間最毒的毒藥,佛菩薩可以吃,他吃了沒有障礙,你要說為什麼沒有障礙?毒藥是物質,既然是個物體,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身心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空與空合,他出什麼麻煩?什麼麻煩也沒有,道理在此地,這是從理上講。相上我們一般講,佛菩薩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解毒,那是從相上講。從理上講就是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法也是空的,身也是空的,妄想也是空的,他怎麼會礙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真的是無礙。我們凡夫稍稍一點的毒,我們都禁不起,都要送命,原因在哪裡?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身當真,那個毒藥也當真,這就有障礙,事事都有障礙。人家是事事無礙,我們是事事有礙;事事有礙是心不清淨,事事無礙是心清淨。

  所以病苦很重的人,他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如何恢復清淨心?所有一切萬緣統統放下,老實念佛。多少時間有效?給諸位說,三個月就有效。真的很快,三個月見效,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真正能這樣修學,三個月的時候,他精神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妄念少了。雖然他有病,他病痛沒有了,他不會痛苦。六個月以後,慢慢他就恢復健康,非常有效果。所以用不著找醫生吃藥,現在醫生沒有醫德很可怕,醫生為了要賺你的錢,看到你的病給你治病,不會給你一次治好,一次治好,他以後就不能賺錢,他慢慢給你治,治的你半死不活,你的錢慢慢不斷的給他,這種醫生很可怕!

  我們韓館長在台北,過去她的眼睛是嚴重的砂眼。有一個眼科大夫,在台北市很有名的大夫,去給他看。每一次把砂眼拿一點點,搞了一、兩年都還沒搞清楚,每一次都要去送錢。以後有一個機會到南部去,到高雄,她眼睛又不舒服,高雄有個本省大夫,這個大夫很不錯,一次就給她拿乾淨,她才恍然大悟,原來上了那個名醫的大當。一次可以搞乾淨,他故意留到慢慢來整她,就是叫她月月要送錢給他。有的醫生非常可怕,有病找醫生,那個醫生是牛頭馬面,你找他,真的是麻煩大了。藥如果再用錯的話,這個問題更嚴重。

  最安全的方法是老實念佛,恢復到身心清淨。我們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吃東西小心謹慎,就不容易感染到疾病。少吃;多吃絕對不是好事情。我們一般最講求身體健康的,吃東西通常吃七分飽就夠了,實在講六分是最好,七分已經就太多了一點。六分,消化容易,只要消化系統正常的話,就絕對不會有大毛病。每一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所以吃東西自己要知道、要小心。過分刺激的東西少吃,這個沒好處,愈是清淡愈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