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九九四年達拉斯秋季佛七講話  (共一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21-205-0001

  這一次法會昨天圓滿,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缺陷,總希望每一次都能夠改進。最重要的還是要出家領眾的這些法師認真的去反省、去檢點,認真的去改進,使法會能夠更莊嚴,大眾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不辜負這幾天的共修,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希望領眾的法師要認真的去檢討、去改進。今天早晨這個會事先沒有通知我,我不曉得,我到這兒來之後才告訴我有這麼一會,才趕上來。

  第一位同修問:成佛有什麼好處?若限於時間解答,是否有任何經典書籍可參考?

  答:你仔細的去念一念《無量壽經》就知道成佛的好處。《無量壽經》裡面一第個好處就是壽命無量,你說這個好不好?永遠不老,永遠不病,永遠沒有衣食住行的煩惱,一切都能夠隨心如意,自在圓滿,你說好不好?如果你要知道這個好處,你就曉得學佛是有必要的。

  這位同修問:犯了惡口有什麼罪?怎樣補救或怎樣懺悔?

  答:惡口是說話很粗魯,也看情形,這要看用心,看心,看緣,看事,看它的結果,才能夠論罪的輕重。如果普通很小的,這個罪就很輕;如果重的惡口,引起後面許許多多的罪業,那這個惡口就很重。他的果報最明顯的就是不端莊,也就是我們講的相貌醜陋,得這個果報。補救的方法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犯惡口,想講話的時候先想一想,不要粗魯、不要衝動。多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好懺悔的方法。

  問:三皈五戒之後,有法會時是否必須穿上戒衣?五戒是否有戒衣?還是菩薩戒才有戒衣?

  答:什麼叫戒衣我還不懂。這個戒還有衣嗎?縵衣,那個不叫戒衣。受菩薩戒才有縵衣,五戒沒有,這諸位一定要知道。縵衣就是袈裟,不過出家人的袈裟是割截而成的,就是像那方塊一樣,一塊一塊這樣裁製的,在家人沒有格子,不同就在這個地方。也是染色衣。通常是沒有受戒的沙彌,受沙彌戒的人還沒有受比丘戒搭的是縵衣,受了大戒之後才正式搭三衣。在家是菩薩戒搭縵衣,五戒沒有。搭衣,也就是在法會的時候搭,如果不是法會都不搭縵衣。

  三皈五戒沒有縵衣,諸位只穿海青,海青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禮服,是典禮當中我們穿禮服。過去在家人的海青繡的有花紋,你們看到戲台上唱戲,那繡的袍子,繡的有花紋,那個花紋不是隨便繡的,是代表品級的,是代表身分的,所以叫章服。換句話說,花紋是階級。所以你一看他穿的衣服就曉得他的品級,便於行禮。階級低的一定要向階級高的行禮,便於行禮,章服。出家人,所以花紋沒有,沒有就平等,是這個意思。

  問:靜下來的時候會聽到佛號,我便隨著此佛號而默念,這樣是否算是淨念相繼?

  答:對的。靜下來會聽到佛號,這是我們念佛功夫已經得力。但是不必生歡喜心,因為這個功夫初步得力,跟著念也好,不跟著念也可以,總是一靜下來就可以聽到佛號的聲音,這是好事情。

  問:《普賢行願品》曰又復世人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請問師父,我們平時如何修持這十大願王?

  答:我們平時最重要的是老實念佛。這十願是菩薩行裡面最殊勝的修行綱領,最殊勝的。他的殊勝之處是在心。譬如禮敬,我們見到自己尊敬的人都會禮敬,但是跟普賢菩薩的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的心是平等的,對一切諸佛用最恭敬的心,對一切眾生也是同樣恭敬的心,決定沒有差別;對佛多恭敬一些,對眾生少恭敬一些,沒有,他是平等的。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就是普賢菩薩的用心。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清淨平等心來修禮敬、修稱讚、修供養,乃至於迴向,那就是普賢菩薩行。所以這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比菩薩還高。

  菩薩修六度,他心不平,對菩薩、對佛十分恭敬,對一般人只有三、四分恭敬,他有差別;普賢菩薩完全沒有差別,所以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我們那些冤親債主碰到,你能不能像佛一樣恭敬?不行,那就不是普賢行。所以菩薩修六度,你看布施,普賢菩薩那個不叫布施,叫供養,那不一樣。其實事是一樣,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也就是說菩薩的恭敬心還比不上普賢菩薩,恭敬平等比不上,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就是修普賢行。

  這一位同學問:「變食真言」有效嗎?

  答:這是說他自己念。誠則靈,心地真誠就有效,不誠就沒有效。什麼叫誠?念咒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就有效。無論念什麼咒,念佛也是這樣,念經也是這樣。如果你念的時候沒有其他的妄念,這就都有效,統統都有感應。

  這位同修問:慎重擇師與分別心如何理解?

  答:對,這慎重選擇老師是分別心。分別心是凡夫用的,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分別心。如果用不分別心,那你已經成佛,你已不是凡夫。到心裡面沒有分別的時候,他最低的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沒有分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今天講離分別是說說而已,做不到。假如真做到沒有分別心,給你吃肉你也吃,沒有分別;給你吃大便,你也照吃,他沒有分別!如果這個肉好吃,大便不能吃,那你那個是假的,你還是用分別心。所以這是我們做不到,這諸位自己一定要曉得。

  我們在《高僧傳》裡面,那是我初出家的時候這些書看得很多,名字忘掉了。《高僧傳》裡頭有一個法師,他平常跟信徒們應酬,他也很自在,吃肉喝酒他樣樣都來。他對他的徒弟很嚴格,要素食、要持午,嚴格的不得了。徒弟不服氣,師父你教我們這樣,你自己都做不到。師父說:好,既然你要想學我,好,明天我帶你們去吃肉。徒弟們很高興。明天一起來,他就叫徒弟準備畚箕、鋤頭,準備這些東西。好了,徒弟準備了,跟他去了,他到荒山野墳那個地方挖死屍,那些徒弟看了沒有一個人敢動,他在那裡用火燒燒,他就照吃。你能學我這樣,你可以學我這個;你不能學我這個,乖乖的持戒。所以才曉得老師的功夫真做到無分別心。他真能做到,所以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那真的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我們不行,我們嘴巴說說,境界現前就做不到。

  所以用分別心選擇老師,是我們現在的程度上必須要的;不分別是說得好聽,做不到。選擇老師,對我們修行成功關係非常重大。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一開端就叫我們選擇明師。那個明不是名氣很大,那個明是光明的明,明瞭的明,不是名氣大的名。

  問:善根與福德的差別在哪裡?怎樣培養善根?

  答:善根與福德差別很大,也很顯著。這個善根,你想到根是能生的意思,是比喻,像樹木有根,它就能夠生長。善根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這個根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所以講到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翻過來就是貪瞋痴,貪瞋痴是惡根,所有一切罪惡都是從這個根生的,都是從貪瞋痴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

  我們心裡面如果貪瞋痴很多,這心就有毒,所以世間說「你心很毒」,佛法也講心很毒。但是佛法講心毒跟世間法講的意思不一樣。佛法講得有道理,你心裡頭有貪瞋痴,你的心就很毒,所以必須用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痴。戒對治貪,定對治瞋,慧對治愚痴,所以戒定慧就是對治貪瞋痴。福德不一樣,世間人所修的多半是福德。我們以錢財、以自己的勞力幫助一切別人,這是修福,這是福德。

  問:經上說我們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供養是指禮拜頌讚,還是依教奉行,是為真供養?

  答:我們過去生中對諸佛如來是遇到時候都會修供養,這個供養是普遍的,財供養、法供養統統都具足。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剛才講那個三毒沒有洗乾淨,所以出不了三界。沒有遇到淨土法門,或者遇到淨土法門又不想往生,那就沒有法子,所以落到現在這個樣子。如果出了三界,當然你已經成菩薩;往生淨土,那你已經成佛。

  問:誦經時能供養鬼神嗎?誦經默念與口誦,對於這些鬼神的供養有差別嗎?誦經以默念多還是口誦的多?

  答:誦經,如果我們有這個意念供養鬼神,這是供養,這是法供養。要想供養鬼神,一定要把經文念出來,念出來他能夠聽得到。你不念,當然有一些鬼神他的神通道力高的,你的起心動念他知道,他也能感受到,但是最好是念出來,念出來,一般小鬼神通不太大他也能得受用。但是經念完了之後,一定要念迴向偈。

  問:六種法供養中,第六種是布施菩薩業供養,既說供養,為什麼又冠以布施?其中有深意嗎?

  答:對的。供養是從心上說,心上講恭敬心,布施是從事上說。但是這個地方講的是菩薩業,菩薩業是什麼?是教化眾生的事業,這是菩薩業。像有能力大的建道場,禮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這是菩薩業。像今天我們用印送經書到處贈送給有緣的同修,這是菩薩業。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用錄音帶、錄影帶用這些普遍的介紹、推薦佛法,這都是屬於菩薩業。我們盡心盡力去做,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這都是屬於菩薩業,都是屬於法供養裡面很重要的一條。講普賢菩薩的供養,就是剛才講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來修,修布施這就對了。

  問:《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上輩往生是真佛來迎還是化佛?如果是真佛,佛的法身無去無來,無處不在,那真佛是指佛的什麼身?如果是化身來迎,為什麼要等到中輩才指出「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答: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報身、應身、化身都是真佛,他是平等的法界。至於什麼樣的佛來迎,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因為阿彌陀佛沒有分別心,阿彌陀佛還要有分別,那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眾生感得什麼樣的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而眾生這個感是平常修行的功力,是從這自自然然感應的,即使是化身佛也是真佛,這我們要曉得。

  問:任何一尊佛都可以稱為阿彌陀佛嗎?因為無論哪一尊佛都有無量光、無量壽、無量覺。

  答:對的,這在原理上講可以。所有一切佛的名號,一切諸佛都是共通的,阿彌陀佛也能夠稱為釋迦牟尼佛,名字都可以通用。但是在我們的境界裡面,就是我們的心還有分別執著,阿彌陀佛就決定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決定不是阿彌陀佛。所以必須到我們自己證得清淨、平等,那個境界就不一樣。

  問:等覺菩薩不能度等覺菩薩,那麼地藏菩薩他可以圓滿度九法界的眾生嗎?如果他不可以度等覺菩薩,他度眾生的願不是有所欠缺嗎?

  答:對的,等覺菩薩不能度等覺菩薩,地藏菩薩例外。地藏菩薩說老實話久遠劫他喜歡成佛他早就成佛了。他的學生統統成佛了,他現在還居在菩薩地位上,這是他的願力,他慈悲的願力。如果從實質上來講,他是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的老師,是這麼個意思。所以等覺菩薩裡面也有許多不同的,不同的就是所謂講倒駕慈航,就是他已經成佛,再回頭退到等覺菩薩的地位上,那他有能力度等覺菩薩。

  問:古人說「閒時要忙,忙時要閒」,忙時要閒是怎樣做法?是指心要保持冷靜清淨,外境再忙再亂都不要急躁憂慮?

  答:對的,就是這個意思。

  問:平時有特定自己的功課,都大概可以做完。但是有時卻因工作太忙無法完成,那怎麼辦?由他去,還是不睡不休都必須把功課做完?

  答:如果我們自己在現前生活狀況當中感覺到很繁忙,不妨把功課定少一點,不要定得那麼多,你的功課不是每天都做完嗎?假如定得太多,每天都做不完,這很不好,這是確確實實是不好。所以佛是希望你每天功課都做得很圓滿,你定得再少都沒有關係,所以最少的用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幫助現在繁忙的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很重的同修,使你每天功課都能做得很圓滿。圓滿才叫功德,不圓滿就沒有功德,可見得做完是非常重要。所以功課不要定得太多。

  問:《繫念》文中,「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逕之詞,何勞挂齒」,這一段不了解。

  答:這《三時繫念》有沒有錄音帶?此地有沒有錄音帶?有,是不是?好,送一套錄音帶給他。《三時繫念》我曾經詳細講過一次,哪一位同修需要的話,你到那去拿一份錄音帶。

  問:「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

  答:這都是《繫念》裡面的,這都《繫念》裡面講過,這屬於境界。

  問:臨命終時,念佛見佛,何以得知是佛是魔?請法師慈悲開示,如偈語說「念佛臨終見寶臺,寶幡寶蓋滿空排」,好,底下我就不去念它。

  答:念佛臨終,佛來接引,在臨終那一剎那你的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哪一尊佛來,自己也清楚、也不模糊。如果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那就沒有錯;念阿彌陀佛,臨終藥師佛來接引,那就是魔,跟你念的不相應。釋迦牟尼佛來了都是魔,魔變的。

  這鬼神法界裡面,有些地方跟我們世間有點相同。你看我們世間現在這商業裡面,商標是決定不能夠仿冒的,仿冒這是有罪的。佛法裡頭也是如此,魔要冒充佛菩薩,他要冒充你所供奉的本尊,他就有罪。你念阿彌陀佛,他冒充阿彌陀佛,這有罪;他冒充釋迦牟尼佛,冒充其他的佛來接引你,沒有罪。為什麼?他沒有冒充,那是你自己認錯,你活該,他沒有冒充。他要冒充,這護法神要糾舉的,護法神管制的,決定不容許。但是他冒充別的佛,護法神不管他,因為他並沒有犯法,他冒充本尊是犯法。譬如我們念觀音菩薩,一生念觀音菩薩,他不可以冒充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他不能冒充阿彌陀佛。

  問:讀誦大乘,大乘是指一切大乘經或是專指《無量壽經》?

  答:專指《無量壽經》。當然讀誦大乘是可以指大乘一切經的,那個一切經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念的,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得一心不亂。等到什麼時候你得到一心不亂,所有大乘經都可以讀,為什麼?你已經開悟,得定了,開悟。沒有開悟之前,只可以讀一種經,讀太多把你的悟門障礙,使你開悟困難,道理在此地。讀一種心是定的,讀很多心是亂的,這效果不相同。

  問:又法語中提示需日讀《金剛經》,是否夾雜?有解釋欲修行深者要讀《金剛經》。

  答:不一定。讀經是個人的機緣、根性不相同。在一切大乘經裡面,你喜歡哪一部經你就專讀這一部經,這就對了。如果你喜歡《金剛經》,你就不要念《無量壽經》,專念《金剛經》。專念《金剛經》,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得生。在「三輩往生」末後一段就是指這些。無論讀什麼經典,無論修行什麼法門,都發願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可以往生。所以淨土法門非常廣大,道理在此地。統統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亂,所以最忌諱的你念很多經,那就很糟糕,那個人不能成就。所以只能夠念一種、念一門,一門深入。念的功夫跟《彌陀經》上講的一樣,也要念到一心不亂。你念《金剛經》也要念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所以這功夫要成就。

  問:如今專修淨土法門,唯加法門時,如念大悲咒和其他咒,自心念阿彌陀佛,參加法會的時候是否合乎恆順眾生之理?

  答:參加其他法會的時候一定要隨順大眾,不隨順大眾,你就不要參加法會。參加法會一定要隨順大眾,法會裡面怎麼修,你就認真去修,這個可以的。平常專修淨土,這個行。如果法會太多,寺廟道場太多,天天跑法會,那對你的修行決定有妨礙。也就是對你修念佛三昧、修一心不亂是很大的障礙。

  問:經云「梵音與潮音」,佛七念佛第四天,念佛時感得大眾同修的念佛聲音,好似海潮一波一波的浮起,是不是梵音與潮音?

  答:這是個人的感應不相同,當你心地真誠清淨的時候能夠感應到。梵音是清淨音,海潮是有時節的,就是說佛對一切眾生決定不會錯過機會的。當你想佛的時候佛一定來應,就是感應道交決定不落空。好像那個海潮來的時候是一定時間的,到那個時候海潮一定會起來,他是舉這個做例子,海潮是舉這個做例子。凡是清淨,這是講感應道交的意思。

  問:圓妙真常,個個不無。請法師開示。

  答:這個圓本來是個玄,在從前大概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名字有一個「玄」,為了避諱,改成圓。現在不必要,現在到了中華民國,到了民國,帝王時代已經沒有,所以就不必。玄妙真常,這就是講真如本性,講的是真心,講的是本性,確實各個都具足。佛跟凡夫沒有兩樣,佛是覺,凡夫是迷。覺就是覺真心本性,迷也是迷真心本性,而真心本性裡頭沒有迷悟,所以說迷悟也是平等的。

  問:精進念佛時常有法喜充滿的感覺,每每沈醉其中,所以變成若有若無,而引起苦惱不安,請問應該如何突破?

  答:這是你念佛功夫不得法。假如真正得法喜充滿,決定沒有說是沈醉在裡頭,沈醉在裡面,你這不是沈醉是昏沈在裡面。昏沈跟沈醉不一樣,這是昏沈,所以這要把精神提起來。當昏沈的時候,我們換個方式,或者是念出聲,高聲念,或者是繞佛,或者是拜佛,把精神提起來就好。通常念佛的時候,念佛堂總是止靜,靜坐、繞佛、拜佛,這三種方式自己用功的時候隨時調解。怎樣念得很舒服就用什麼方法,隨時可以調解,時間長短都不一定。

  問:每天固定做早晚課之外,需不需要靜坐?靜坐對於淨土行者是否有必要?

  答:這隨個人,靜坐也好,你有時間可以修。因為佛法主要是修清淨心,靜坐幫助你去除煩惱,幫助你心清淨,未嘗不是好事情。通常念佛人靜坐跟參禪的人功夫不一樣,參禪,他用參究的功夫;我們靜坐就跟止靜一樣,還是念佛,或者口裡頭默念,金剛持;或者完全默念,心裡念,用這種方法,這就是淨念相繼。

  問:請問阿彌陀佛梵音怎麼念?

  答:外國人翻的是照梵音翻,他們翻成AMITABHA,他們是照那個翻。但是那個音是不是正確也很難講,因為這已經傳了三千年,各地方的方言都不相同。就是我們中文翻的阿彌陀佛,廣東人念的跟北方人念的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每一個人地方用他的方言念的都不同,但是同樣都有感應,只要心誠就靈。

  問:請問師父,若見法師有過錯,在家居士應如何自處?是該裝沒看見修忍辱?或是微言相勸?若勸而不聽,又該如何?

  答:佛法是教我們修恭敬,普賢菩薩第一個修學條件就是「禮敬諸佛」。出家人的戒律不准在家人看,沒有受過大戒的,決定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為什麼原因?實在講這裡頭沒有祕密,你不看沒事情,一看之後,出家人的毛病都被你看出來。這個出家人犯毛病,你的分別心、執著心就起來,你對出家人絕對不會恭敬,這出家人一身的毛病,犯戒造罪業。所以佛大慈大悲不准你們看。不准你看,出家人造什麼過失你也不曉得,你也很恭敬,成就你的恭敬心。修你自己的,他有沒有過失與我不相干。我修我的,他的過失與我什麼相干?不相干!

  所以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不要管別人的事情。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過失,常常想到六祖大師這句話。看到別人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過失,自己沒有過失,為什麼會看到別人過失?為什麼六祖看不到人家過失、諸佛菩薩看不到人家過失?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修學。見到他的過失要勸導他,這要看他,他能接受,我們勸導他。勸導他,要在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很多人在的時候,他的面子很難看,我們要顧全他的面子。在沒有人見到的時候勸他,他能改很好,我們勸他;不能改,下一次就不要再勸,就算了。這就很正確,這很對,勸導他是慈悲。

  問:我看過一段佛經故事,大意是一個年青的比丘出言不恭敬一個老比丘,事後年青比丘立即慚愧懺悔,但業力已定,變了五百世為狗,為什麼這個年青比丘懺悔沒有用?我們念經文有說懺悔罪滅河沙。如果法師處事不當,我們如果批評的話,算不算謗僧?

  答:大乘法裡頭不論事,小乘法裡面論事不論心。我們修大乘法門的論心不論事。前面這個故事,這是佛經裡面的,老比丘年歲大了牙齒都掉了,念經,念經當然念的音大概也不很正確,這個年青的小沙彌在旁邊聽到之後就好笑,說他念經像狗叫一樣。這個老比丘就趕快把他叫來,他說:我是阿羅漢,我證得阿羅漢果了,你謗阿羅漢這個罪極重,你趕快懺悔,不懺悔要墮阿鼻地獄。所以用懺悔才轉五百世的狗身。他這個懺悔是滅了罪,不能把罪滅盡。不能把罪滅盡就是懺悔的力量還不夠,這真誠的心還沒有達到足夠。就是要百分之百的真誠恭敬懺悔能懺除得掉的。如果只有七十、八十分的誠敬,那就是他的果報;他要不懺悔的話,他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所以這已經是減輕了很多很多。

  我們經文裡面講的懺悔罪滅河沙,這是從理上講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我們平常的懺悔法,說老實話,連經上講的那個小沙彌的力量都不夠。小沙彌懺悔的力量有七、八十分的真誠,我們今天懺悔的力量,只有一、二分的誠意恐怕都還很難講,嘴皮上說說,心裡頭完全不是那回事情。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懺悔沒什麼大用處。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特別是婆羅門女那一段,她為她母親修懺悔法,她的時間是一日一夜。用什麼方法?念佛的方法。不過她不是念阿彌陀佛,是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一天一夜,人家念到一心不亂,這是真誠;我們在這裡已經念了七天也沒有得一心不亂,這是誠意不足。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亂,她是從凡夫成了菩薩,一心不亂是菩薩,超凡入聖。所以到第二天,她的母親就是菩薩的母親,菩薩的母親,鬼神很恭敬,不敢把她放地獄,趕緊送到忉利天去享福,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她的母親給她做了增上緣,母親要不墮阿鼻地獄,她也不會誠心誠意去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也成不了菩薩。她為什麼會成菩薩?母親幫助他成菩薩的。因為她成菩薩,她母親變成菩薩的母親,這才能生忉利天,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個懺悔要真誠,要真正悔改,後不再造,這就懺悔。今天懺悔,明天又造,造了再懺悔,懺悔再造,這沒有用處,這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問:俗云火燒功德林。功德是否燒得掉?

  答:這個火是瞋恚的火。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一發脾氣,你的戒定慧全沒有了,這就叫火燒功德林,所以這瞋恚之火很可怕。菩薩行裡面,你看《金剛經》裡面所講的,菩薩行是六個綱領,就是六度。佛在《金剛經》裡面,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布施是什麼?放下,不要太認真計較,不要去執著,放下,要忍辱。你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我能放下,不能忍,你所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功德都被那瞋火燒光了,剩下的是福德。福德是在三界裡面受福報,享福報,惡人也有福,他出不了三界。所以瞋恚之火要用忍辱的方法來修。怎麼忍法?我們念佛的人方便,立刻把瞋恚的念頭轉成阿彌陀佛。脾氣一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壓下去,這就好了,用這個方法。

  問:心要怎樣才安得住?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金剛經》上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問題。你們念《金剛經》,大概都看過,須菩提問兩個問題,「應云何住」,這個住就是我的心要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什麼地方。「云何降伏其心」,那個降伏就是,那個心就是煩惱、妄念,妄念太多用什麼方法降伏。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金剛經》,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你今天也是問這個問題。其實釋迦牟尼佛講這《金剛經》,講得那麼多,真正得受用的人不多。你看你們念了《金剛經》,你們會不會降伏其心?知不知道心安住到哪裡?假如釋迦牟尼佛遇到我們這些人的根機,那就不是那個說法。我們的根機比須菩提高得太多,須菩提沒有我們這樣根機,也沒有我們這種深厚的善根,所以佛跟他講般若。遇到我們這些人,釋迦牟尼佛快樂、方便了,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問題馬上解決,何必要那麼囉嗦!這是我們的根機跟他們不一樣。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上。怎樣把那個煩惱妄念降伏?一句阿彌陀佛就降伏住,上上乘根機。佛碰到我們人,少說多少話,省好多事;遇到那些人沒有辦法,說都說不完。所以這個要知道。

  問:弟子近感見惑已少,唯思惑難了,尤以三毒習氣難斷,敬請恩師教導應從何處下手,始能斷此思惑?

  答:就是我剛才講的,南無阿彌陀佛,最好的辦法。你現在不要打妄想,你說你的見惑已少,不見得!老實念佛就好,最重要的是老實念佛。

  問:《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平等覺經•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品說「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第二個問題,《佛說阿彌陀經》中「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答:對,這兩個經上說的不一樣。

  問:一個說沒有晝夜之象,一個說有晝夜六時,兩個是否有矛盾之處?

  答:沒有。《無量壽經》上講的是真話,《彌陀經》上所講的是隨順我們眾生的方便語。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沒有明暗,沒有日夜,它是一片光明。因為他人身放光,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所以它是光明世界,沒有夜晚哪來的晝夜?沒晝夜。所以那邊的人沒有時間的觀念。諸位要知道,我們因為打妄想,妄想太多,最大的妄想就是時間。因為有時間這個妄想人就會老。時間觀念沒有了人怎麼會老?人家問你:今年多少歲?一年一年往上加,你一年一年比老了;如果沒有了,你多少歲?不知道,沒有歲數,我年年都一樣,天天都一樣,那就不老!

  所以西方世界人不老,就是因為他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天天都一樣。還沒有天天,有天天就麻煩了,沒有天天,沒有天的觀念。所以他這個世界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議的一個世界。所以年、月、日、時統統都沒有,時分、方分統統都沒有。所以西方世界的這一切大眾跟阿彌陀佛的能力完全相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求必應,眾生有念,這佛菩薩他就有感,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的分別、執著習氣非常重,所以佛在《彌陀經》裡面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晝夜六時是隨順我們的時間來說的方便語。

  這位同修問:何謂入定?

  答:入就是得到的意思,契入這個境界。定的境界也有很多種也很複雜,所以講「百千三昧」、「無量三昧」,三昧就是定。我們今天所修的叫念佛三昧,這是定,就是佛在《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如果你真正得到一心,這個一心是什麼樣子?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你到這個境界你就入定了,你就入念佛三昧。假如我們念阿彌陀佛,還有其他的念頭在,你就沒有得,這個定你沒有得到;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得到了。得到這個決定得生,而且品位會很高。

  問:三時繫念等超度佛事,何以必須設立牌位?沒有牌位的亡魂就不能蒙受利益嗎?有人說需對號入座,沒有牌位的,護法神會擋駕,不令其入,這不是與佛教無緣大慈、普皆迴向的精神相違背?

  答:對的。佛菩薩確實是大慈大悲,可是護法神是凡夫,他把守的牢牢的,看不順眼的他就擋駕。因此道場裡面立牌位就非常重要,沒有牌位,真的他進不來。

  我們在台北圖書館這樣的事情遇到很多。前年有個車禍死亡的女生,我們圖書館同修都知道,十二歲。大年初一,她是臘月三十的車禍,第二天是初一,初一早晨九點鐘館長接到兩通電話,就是這個小女孩打來的,小女孩的鬼魂打來的,要求到圖書館去。那個館長聽到這個聲音非常淒慘,很可憐很可憐,她說她死得太苦,太可憐。館長以為是大年初一來開玩笑,打這種電話,把她罵了一頓。過了兩分鐘電話又來了,又是同樣的電話,結果她那個大兒子來接,聽到了,他告訴他媽媽,這不對,這好像不是開玩笑的。所以館長講:那你去,你喜歡去,你就去。這就答應她了。結果館長到達圖書館,我們是徐阿純居士領導她的媽媽來見館長,把這個事情告訴她,館長一想,一問她女兒那個聲音,果然沒有錯。本來我們過年不供牌位的,她自己找上門來要求館長,過年特別給她供一個牌位,不供牌位她進不來。

  像這個事情發生很多,這是一個最特殊的,打電話來,真厲害!你看上午九點鐘打電話,大年初一,真厲害。那個小朋友很了不起,度了好多人,度了她一家人,還度了她同學。她出葬那天,她托夢給她同班的同學,叫同班的同學到哪一個巴士站去等,又托夢給那巴士的司機,叫那個巴士司機載她的同學到她那個墳場去,她統統自己安排好,她度了好多好多人,這個小朋友。所以她媽媽,我安慰她,我說:你這個女兒是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這個事情,樣樣都安排好,所有同學都到墳場去替她送葬。

  但是我們沒有供牌位時,我們供了一個總牌位,我們那裡一個是中華民族百姓祖宗神位,另外一個是美國這邊的百姓祖宗。這就是沒有單獨設牌位的他們也能來,我們這是一個總牌位設在這個地方。

  問:佛七開示中,師父介紹《往生論》偈頌,強調觀察西方依正莊嚴的重要性,熟讀《無量壽經》也是為了成就觀察門,而達往生淨土的目的。然而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專門教人持名念佛,注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鮮少提及觀察一事,是否因現代人與當時根器不同?修學觀察門是否就要走修觀想念佛法門?

  答:門庭施設不同,五念門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念佛法。對於業障深重的人來講有很明顯的效果,真的,這五念攝心,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那六根怎麼攝得住?這五念門真的是攝心,特別是觀察,觀察是攝心的好辦法。如果對於程度低一點的人,像在中國大陸,教育不發達,佛法不能夠普遍推行,講經說法的機會很少,自己看這些書,書籍流通很少,很多人想找書都找不到。在這種情形之下,專門叫他執持名號,這是一個方便法。果然能夠誠心誠意,一心持名,不必觀想也沒有關係。為什麼?他心清淨的。五念門的目的是攝心,他心清淨真誠念佛,他也能攝心,這就行,這目的就達到。就是方法不一樣,目的達到。

  問: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人都懷疑。何以說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宿世善報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緣,臨終時遇善友開示,念佛法門,且當時心力猛厲,唯佛是念,唯佛是求,仗佛願力、慈力接引往生。如唐朝終身殺牛的張善和往生,此事萬人難逢一人,如今帶業往生之說會誤導人,以為臨終方念及助念,而存僥倖之心。請法師開示,臨終十念一念成就帶業往生是根據什麼為指南?而平時念佛,應以什麼方式最恰當?

  答:這個理很深,事確實有不思議的境界,我們應當深信不疑。臨終像張善和這一類的,甚至於這《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阿闍世王造的五逆十惡之罪,臨終都是十念往生,而且品位還是很高,這種是屬於懺悔往生。他真心懺悔,看懺悔的力量,懺悔的力量很大他品位就很高,所以不一定是下下品往生。像佛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的時候,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見得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造作惡業的人,也許他的善根發現,臨終一念往生,他那個功夫比我們一生修行還要高,這的確是不能夠輕視人。這個根據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所以十八願不可思議。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真正了不起,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所以他才能夠成就。

  平常念佛一定要遵守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而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把我們念佛人的功夫破壞掉。而我們今天的確真是十個念佛一定有九個是夾雜的,這是我們真正要認真去反省的。知識分子,受高等教育知識分子最好用五念法,為什麼?容易攝心。因為知識分子說老實話妄想多。夏蓮居老居士的詩裡頭講「自古詩人妄想多」,他不打妄想就做不出好詩出來;好詩、好詞、歌賦都是打妄想打來的。所以喜歡打妄想的人用五念法的觀察,這就很有效果的對治。那妄想少的、雜念少的人,那就一心念佛就很好,就很得力。所以天親菩薩本人他就是智慧很高,你看千部論師,他的著作就有一千部,可見得他的妄想很多,他這個五念法是對治他自己的。所以我們一般喜歡打妄想的,喜歡文學的這些東西,跟天親菩薩學就不會錯。好,今天剛好時間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