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法與往生  (共一集)  1997/7  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21-202-0001

  各位同修,今天早晨悟道師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我們修行到底是弘法利生重要,還是自己求生淨土重要?我們利用這個機會就以此為話題,我們來說說。

  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說「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求正覺比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菩薩還要緊。弘法利生是屬於供眾,我們對廣大群眾的法供養,而求正覺就是成佛,因為經上它是用偈頌的體裁,文字受了限制。這個「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能把它看作阿羅漢所證得的正覺來看,那就與大乘法不相應了。也就是說,成佛要緊!其實它的意思含著,凡夫要成佛、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實實在在說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才圓滿成佛。所以,這一句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要能夠細心的體會、徹底的明瞭,然後才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該怎麼做法。

  弘法利生重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而求生淨土則更重要。這兩樁事情可以並行,但是賓主要分清楚,弘法利生是賓,求生淨土是主。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我們可以從四弘誓願裡面體會到這個意思。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我們常講發大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個發心的樣子是什麼?發心跟不發心有什麼不一樣?發心的樣子一定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個三條都是手段,目的是度眾生,所以第一大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心願,這是目的。怎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地區,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大家都曉得,經上所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普度!平等的普度。諸位想想,這個一定要圓滿的智慧,要究竟的德能,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

  由此可知,後面的三句是手段,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一定自己斷煩惱。為什麼?煩惱不斷,你決定不能契入法門,也就是說,你學法門不會開悟,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做不到,你一定會把如來的意思錯解、扭曲了。為什麼?因為你有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見性。見性就是成佛,見性就是證果,你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圓初住的菩薩;破了十品無明,見十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初行位的菩薩,那叫證果,見性就是證果。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明瞭,然後我們讀佛這些教訓,才有深刻的體會,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所以,我們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度眾生,現在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我們要穿衣、要吃飯、要保養這個身體。保養這個身體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藉這個身體,身體是個工具,藉這個工具去普度眾生。由此可知,你穿衣、吃飯、保養身體不是為自己,是為佛法、是為眾生,這就對了。

  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祖師大德,他們在世的時候,一生的行誼,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不但他是講經說法,他真的做到了,做我們在生活上、修行上最佳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行誼就是兩者並重,自行化他,他教給我們的。自行,認真的深信切願,求生淨土。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部所講的,《華嚴經》。《華嚴》自始至終就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全部的經文,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四科,就是四個大段落,四個部分:信、解、行、證。「信、解」這個部分是講理論,「行」是講方法,「證」是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這裡面看到,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善友,我們現在讀的《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門,這二十一種念佛門,諸位仔細去觀察,包括了整個的佛法,沒有一法不是念佛門,門門皆是。門門皆是,吉祥雲比丘他修的是哪一門?經上告訴我們,善財童子見他是在別峰見他,就是另外一個山峰見他。別峰代表什麼?代表特別法門,不是普通法門。他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方式就是經行,我們現在講散步,念佛堂裡面是繞佛。他就是用繞佛的方法,他不是坐著,他不是站著,他是走著,經行。念什麼?專念阿彌陀佛,真的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修的是這個法門。諸位要知道,他對於所有一切法門都通達、都明瞭,而自己選擇這個法門,你看這個含義多深!

  因為只有這個法門,能夠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把握快速的成就,比其他法門要來得方便。其他法門雖然在理論上講都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不一定念阿彌陀佛;念覺正淨就是念佛,修覺正淨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門就涵蓋了一切,涵蓋了所有的法門。這是指出我們一條路子。到最後,善財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看這個經的味道,一個開端,一個結束;開端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圓滿是往生西方淨土。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這個修行的訣竅顯示給我們看了!這個要緊。

  因為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你得有本事真正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你才算是個成就,你所修的才叫功德。你修行下了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超越六道輪迴,你得到了,得小果,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都叫小果。如果你修行修得再好,你要是不能出離六道輪迴,給諸位說,那就不叫功德,沒有功德。那叫什麼?福德;你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決定與「戒定慧」三學相應,決定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我們穿衣吃飯、一切造作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是功德。與這個不相應的話,那是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連禪宗六祖惠能都講過,在《壇經》上有記載,這個事情(就是指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人間享福,天上享福,最大的福報就是當大梵天王,所以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因此,一切諸佛如來,他們修的是功德,他修的不是福德,功德裡面雖然有福報現前,但是他們決定不享福。所以早年,佛陀在世,他們這個僧團,就是佛跟他的學生們,經上常說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個生活。真的告訴我們,看破、放下,徹底放下,所以他們就不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人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在這個地方去深入的觀察,然後自己才能省悟過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念佛求往生,了生死,我們還沒去之前,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們也要效法佛菩薩,利用這個身體把佛法、把淨宗法門全心全力的介紹給廣大的群眾。我們自己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做個好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他慢慢會覺悟,會從迷惑當中省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所做的,我們為佛弟子也是應當要做的。這個做法,對於自己念佛往生有沒有妨礙?給諸位說,沒有妨礙,它是相輔相成的。你看,念念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將這個事情給人家介紹一遍,我們自己也就複習了一遍,介紹兩遍我們就複習了兩遍。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將這個經講一遍,就是對於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又溫習了一遍,又薰習了一遍,薰習的遍數是愈多愈好。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誦經、薰習,不如跟大眾一起薰習,自他兩利這樣就好。

  弘法利生決定感得名聞利養,所以過去、現前多少講經法師,原來是發的好心,以後名聞利養一擺在面前,眼花撩亂了。在這裡面就起了分別,就起了貪著,於是墮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防範。你看近代,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諦閑老和尚早年一個參禪的徒弟,這個故事你們都聽了好幾遍了。他很用功,功夫也不錯,幾年之間就被住持方丈老和尚賞識,從清眾把他慢慢向上提拔,做到首座和尚。一做到首座和尚,皈依的信徒多了,供養多了,名利心就起來了。這一起來之後,道心退了,護法神再不照顧他,於是他的冤家債主找上門,最後墮落去做個土地公,這些都是事實。為什麼會落到這種下場?名聞利養擺在面前,自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把持不住,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動了念頭,這大錯特錯!

  所以,古大德教導學徒,連我在台中接受李老師教誨的時候,李老師都一再囑咐,四十歲以前決定不能夠出去講經說法,就怕這樁事情。所以他一再提醒我,到外面講經說法一定要四十歲以後。年歲大了,頭腦比較清晰一點,希望能把持得住,這是老人對於後學的愛護。我講經是很早,我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講經。在哪裡講?在佛學院講,這個沒關係,不接觸大眾。在台中,自己道場裡面講,這個沒有關係,上面有老師督促,下面有同修們互相切磋琢磨。不能離開自己團體接受別人的邀請,就是防範這一著,沒有別的意思。自己對於經教體會深了,了解透徹了,心裡面有把握了,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做法,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佛在入滅之前,留給弟子的教誨,有兩句話很重要。佛不在世了,「以戒為師」,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不要看到一個「戒」字,「喔!這都是戒律」,戒律固然在其中,你的範圍太窄小了,這個戒是教誡,就是佛在所有經論裡面的教誨,我們要依靠這個。所以叫你讀誦大乘,要能夠記住,要能夠體會這個意思,真正把它做到。又告訴我們,「以苦為師」,諸位能夠持戒、能夠不怕吃苦,你就不會被誘惑。你只要有這兩個看家的本事,有這兩個大護法,今天這個世緣當中,妖魔鬼怪種種的誘惑,你也不在乎,你的頭腦會很清醒,不會上當,不會動搖。

  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很不好,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時代。你看,人心邪知邪見、貪瞋痴慢,普遍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是過去歷史上沒有見到的;天災人禍的頻繁,也是空前沒聽說過的,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處在這個時代我們心理上應該有個正確的理念,不但我們要持戒、要守法、不怕苦,而且要不怕死;不貪生、不怕死,我們的道業才有保障。貪生怕死這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的,一個大災難來臨,西方有很多預言說,第三次大戰是核子戰爭。核子戰爭我們怕什麼?我們不怕!如果想怎麼樣躲避、逃避,能夠避過這個災難,給諸位說,縱然避過之後,生不如死,你生的時候造罪。所以我們先要有心理建設,決不貪生,決不怕死。

  不學佛的人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學佛深入大乘,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有信心,佛所講的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句句真實。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一切眾生沒有生死,哪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是個境界、時空的轉換,這是真正的真相。這個肉體不是我,大家把這個肉體當作我,這是一樁大錯誤,你看見思煩惱裡面把它列入第一個,身見,錯誤的見解。身哪裡是我?如果這個身是我,身死了那我不就死了嗎?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髒了、破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丟掉,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同樣的一個道理,身不是我,這個身用舊了,有損壞了,這個身不要了,再換個身。這才是事實真相,現代人所謂是精神不滅。佛告訴我們,「我」是永存的,「我」是不生不滅的,那是真我。世間人迷惑顛倒,把身當作我,第一個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身有什麼好貪的?貪生怕死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貪生怕死。而且我們會有所選擇,我這個身丟掉了,我希望換個身比這個身更好。

  這十法界,你要生天,天人的身體比我們這裡好,殊勝得太多了。經上講的,天人不老、不病,他有生、有死,但是他不老、不病,這個就太殊勝了。天人是化生,我們這個人間是胎生,胎生有胎獄之苦,化生沒有,我們能生天,那我們就換一個更美好的身體了。怎麼樣才能夠取得天身,生天?你要積功累德,你要斷惡修善才行!如果繼續造惡,繼續搞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你將來要換一個身,就換個比現在更差了。現在是人身,換個畜生身,那就差勁了,換個餓鬼身就更差。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所謂生死,實在講就是換個身體,就好像換件衣服一樣。你明白這件事情,你對於生死這個事情沒有恐怖,也沒有憂慮了,《心經》講,「遠離一切恐怖妄想」,真的就離開了,那我們的生活多自在!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一定要明瞭沒有生死。

  佛經講了生死,了是什麼?對於生死這個事實真相你真正明瞭了,這叫了生死,徹底明瞭了。世間人因為不明瞭,他有恐怖,凡是有恐怖死的,死了以後身體僵硬;僵硬是恐怖、緊張,走的時候緊張、恐怖,所以他身體僵硬。走的時候如果很自在,不緊張、不恐怖,他的身體是柔軟的。至於他將來到哪一道,這個不一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凡是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他很清楚,至少他來生又到人道來了,這是至少。到人道,他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要大,這個我們也可以肯定,他這一生當中一定做了些好事。這些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眼前,稍稍留意,冷靜一下,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好事,什麼是好事?弘法利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我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跟李老師經常在一起,也可以說是李老師的常隨弟子,他到哪裡去我們都會跟著一道去的。真的是一天都不會捨離的,一次機會都不空過的,無論他到哪裡,我們這一幫人一定跟著去的,常隨眾,大概有四、五十個人。四、五十個人當中,也有福很薄的人,壽命很短的人,短命的相也能看得出來,相很薄。學生當中有,我當時在那個時候也是屬於沒有福報,也是屬於這一類的。所以李老師對於這樣的學生,就特別關懷,勸我們發心講經。出家,他不勸,他老人一生不勸人出家,他勸人發心出來講經,講經的功德最大。如果不能往生,講經的福德最大,可以轉變你的業力,也就是說你修這種功德或者是福德,可以積福,可以延壽,這是真實不虛。

  所以,老師對我們這些福薄的人就特別的勉勵,我們對他老人家深深的感激,確實有效果。我記得經國先生就任第六任總統的前幾天,中國佛教會在善導寺舉行一個「仁王護國法會」,我也參加了。在法會裡面遇到甘珠活佛,甘珠跟我也算是老朋友,他大我十幾歲,他是章嘉的學生,我也是跟章嘉大師學的,我們很熟。見面的時候,甘珠活佛就對我笑笑,他說:難得,你的相貌、身體都轉變了,你這些年弘法利生有大功德。他說:過去我們背後都說你。我說: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說這些,這些我知道,不必背後說,當面說都可以,我能接受,我很清楚,是事實。我家裡面好幾代,我的祖父、父親、伯父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想正常,我家已經好幾代都是這樣的。甘珠活佛告訴我:你不但有福報,你還很長壽。

  說這個話,正好祥雲法師也在,祥雲法師也就問活佛,他說:佛爺,你看看我怎麼樣?甘珠活佛笑笑,沒說話。這就是說明了,真誠心、清淨心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如果你沒有忘記自己,在這個裡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是非人我,你做這個功德,那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你要是真誠心、清淨心來做,那是功德,第一等的功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將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淨土,決定得生。所以,我們修積的功德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淨土,我們這一生過得快樂,信心充足,決定往生。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剛才說了,不貪戀、不怕死,隨時歡喜往生、隨處歡喜往生,有什麼災難還要什麼躲避,還要什麼逃避,沒有這個必要。如果還有這一念心,「我要想找個安全的地方去避避難」,你要懂得,在劫難逃,你能逃得了嗎?不但逃不了,而且還要繼續搞三途六道,這叫真錯了,這個人沒有覺悟,還是迷惑顛倒。

  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不貪生、不怕死,一定是像諺語裡所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明天劫難就來了,明天就遭大罪要死了,今天還快快樂樂的把今天的事情做好,絕不憂慮明天有什麼災難,心裡頭沒這個東西,這才叫有定、有慧。有定、有慧,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還高,我們說老實話,爭個什麼?我們要爭的,就是爭往生西方淨土上上品往生。你既然要想上上品往生,你必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一絲一毫都帶不去,你又何必為這個操心?徹底放下!生活,我這一天吃飽,穿暖了,沒事了。縱然是餓一天,凍一晚上也沒事,也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餓一天、凍一夜,消業障,你看還是歡歡喜喜,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我做這麼多好事,我為什麼還挨餓、為什麼還挨凍?沒有這個念頭,消業障,快快樂樂的消業障。所以說一切境緣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不是法喜充滿,這是真正覺悟的樣子,真正覺悟的相狀。想想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覺悟了;沒有做到,還是迷惑顛倒。

  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本分事情就是弘法利生;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法利生裡頭最切要的,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最關緊要,弘法利生事業裡面最殊勝的!大家都曉得,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最殊勝、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讀誦淨土經論、弘揚淨土經論,在弘法利生裡面第一等功德。你搞其他的經論,那是第二等的功德、第三等的功德;第一等的功德是淨土五經一論。為一切眾生講解清楚,幫助他們認識淨土,信仰淨土,願生淨土,這個功德就圓滿了。所以,我們對於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認識佛教;已經認識佛教的人,我們進一步幫助他認識淨土;已經認識淨土了,我們幫助他信仰淨土,願生淨土。一步一步的來,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這是我們的事業,這個做法利他就是自利。我們勸人,自己的信心更堅固;我們勸人發願,我們的願心更懇切;我們勸人念佛,自己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所以這就說明了,利他就是真正的自利,不要把自利跟利他分做兩截。《華嚴經》上特別強調這個理念,自他不二,教我們入不二法門。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我剛才講了,我們要穿衣,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養身體,這是自利。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穿衣?為什麼要養身體?要利用這個身體去幫助一切眾生。由此可知,我自利還是為利他,決不是為自利享受,是需要這個身體做工具,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換句話說,我們活著,活著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活著就是為弘揚佛法,這是就我們的身分,我們本分事業上來講。

  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以此類推。無論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在這個社會上,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做的是從事哪種行業,都一樣,都可以循著這個原理原則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在過去,我在休士頓講演,有一段我舉了個例子,家庭主婦。你是家庭主婦的身分,你每天忙著你的家務,家務是你的事業,如何就你的身分、你的事業上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也是舉個例子。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任何一個行業、任何生活方式,都不需要改變,無需改變身分、無需改變生活方式、無需改變生活環境,就在本位上圓滿菩薩行、圓滿菩薩道,就成菩薩、成佛了。這才是佛法平等、佛法廣大,佛法值得人讚歎,道理在此地。

  所以,有很多人不了解,學佛一定要出家。錯了!你在家不會修,出家還是不會修。為什麼我們選擇出家?選擇出家就等於我們世間人選擇行業,我喜歡這個行業,喜歡做的事情你做得就有興趣、做得很快樂,這不是勉強的。我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我在這個行業裡面完成菩薩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清楚,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但是這裡頭有重點,我們不是菩薩、不是佛、不是再來人,重心一定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一定要成佛。成了佛之後,還是為眾生。我為什麼要成佛?為度化眾生而成佛,因為你成佛,你度眾生才圓滿。

  我們今天度眾生,說老實話,這個眾生過去生中幹些什麼,不知道!過去再過去也不曉得,更不知道了,所以說法不契機。如果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我們的能力就有了,有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我們觀察一個眾生,知道他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他幹哪一個行業,他學的是些什麼東西,他阿賴耶識裡頭儲藏的是些什麼東西,我們知道,那麼說法就契機了。幾句話一點,他就覺悟了,跟他阿賴耶識過去生中習氣相應,這樣度化眾生就方便了,就沒有過失,而且度化眾生也快速。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去享樂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今天我們世間人說養老,這不能說錯誤,這是應當的。我們學佛的人有沒有養老?沒有。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入涅槃,是老人,他有沒有養老?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活一天幹一天,養老是世間人的觀念,學佛沒有養老這個念頭。我們今天也發心做安老院,安老院是照顧老人的,不是照顧自己,是度化老人。一般人年輕的時候拚命在事業上,把學佛忘掉,也沒興趣,現在退休了,沒事幹,讓他聽聽佛法,勸他念念佛。所以把這批老人集合,我們養老是度化老人,是幫助老人往生西方淨土,幫助老人來生比這一生更要殊勝,這就叫行菩薩道。所以諸位要記住,永遠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社會,為眾生,決定不可以為自己求安樂,就對了。活到一百歲也不為自己求安樂,為自己求安樂這個念頭就錯了,為什麼?裡頭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後果不好。

  道師問得也很好,我們把這個簡單意思說明,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