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繫念法事講話  (第二集)  1994/6  新加坡  檔名:20-00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將《阿彌陀經》簡單的介紹給諸位。有一些同修問我:「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說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個出處究竟在哪裡?」也就是說出處在什麼地方,他是根據什麼說的。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為我們指出這段經文在第十九面第二行,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我們每天念《阿彌陀經》都疏忽掉了,沒看出來。經過蕅益大師這一指點,我們回頭仔細再一看,沒錯,確確實實是如大師所說。這段經文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世尊)『稱讚諸佛』。「稱讚」就是一心稱念,「諸佛」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有兩個:一個是成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另外一個就是宣說成佛的法門,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牟尼佛稱讚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同樣也稱讚釋迦牟尼佛,所以一切諸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

  『甚難稀有之事』是指什麼?就是指本經所說的「一心稱念」、「一心念佛」,這個確實是甚難稀有!是真正不可思議!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換句話說,這對修行人來講是一個很不好的環境,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當中,釋迦牟尼佛用念佛的方法成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娑婆』、『五濁』念佛能成佛,何況其他諸佛清淨的國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成佛是成的究竟圓滿佛。諸位一定要明白這一句經典意思,釋迦牟尼佛成的是究竟圓滿佛。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是第二個殊勝,就是說念佛成佛的法門,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蕅益大師不給我們指出來,我們確實這段經文往往含糊籠統讀過去了,念過去了。不曉得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念佛成佛,說一切眾生成佛的方法,的的確確顯示這部經是無上的法門。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難事』就是成佛。說淨土法門,說念佛成佛的法門,這是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世尊自己的成就。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說這一個法門是為甚難。末後這段經文的的確確顯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可是最容易成就,難信易行,人人有分。這是我們把這個經義,利用這一點時間補足。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十一面第三行的一首偈子: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為什麼叫極樂世界?前面《阿彌陀經》裡面已經介紹得很清楚。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得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在這一生當中,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但向塵中了自心』,這就是告訴我們決定得生,決定見佛的秘訣。這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個講法?下面這一番開示就是註解,就是解釋。

  【心心即佛。】

  說了兩個「心」,第一個心是真心,第二個心是妄心。真心是佛,妄心還是佛。真心迷了就叫妄心,不是真心之外,別有一個妄心,那就錯了。真妄不二,真妄一如。

  【醍醐酥酪。咸自乳生。】

  『醍醐酥酪』,這是奶品裡面經過提煉的,「醍醐」是提煉得最純的。醍醐是什麼?你們諸位同修吃過了沒有?這是經過第四次的提煉,由「奶」提煉到「酪」,再提煉到「酥」,再提煉就變成「醍醐」。

  過去道源老法師第一次到印度去朝聖,他是一個講經的法師,經上常常講醍醐,到底醍醐是什麼?不曉得。所以他一到印度就問印度人醍醐是什麼?結果人家端來了,就是現在講的沙拉,他點頭知道了。另外一種是菴摩羅果,菴摩羅果經上常常講,世尊說法時常常拿來做比喻,也不曉得是什麼東西?請印度人拿一個菴摩羅果來給我們看看。結果拿來一看,台灣也有,就是芭樂。原來醍醐是沙拉,菴摩羅果是芭樂,都搞清楚了。

  奶品裡面提煉到最好的,經上用這個代表聖位,代表佛菩薩。醍醐代表佛,酥酪代表菩薩。乳代表凡夫,凡夫是還沒有經過修行的功夫,沒有修德位。這些字都是代表聖凡,聖人是凡夫修成的,如同醍醐酥酪都是奶煉成的,就是這個意思。

  【佛佛惟心。】

  第一個「佛」就是今佛,現在佛。後面這個「佛」,就是古佛,或者是未來佛。就是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心成就的。

  【釵釧瓶盤。盡從金出。】

  『金』比作心性,把黃金比作心性。黃金可以做『釵』是頭上的裝飾品。『釧』是手鐲,也是首飾。黃金可以做『瓶』,可以做『盤』子。換句話說,舉幾個例子,用黃金製作的器皿千千萬萬種太多太多了,全是從黃金做的。把這些器皿比作三世諸佛,金比作心,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心成就的。我們明白這個意思,這個說法跟比喻,你就清楚了,說明我們凡夫有心,只要是有心的都能作佛。現在我們不論是真心、是妄心,真心已經成了佛,妄心決定可以修成佛,就是說明我們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人人都應當成佛,這兩句話的含義在此。

  【十萬億程。東西不隔。】

  這是講遠近。在相上有遠近,在事上有遠近,在心性之中沒有遠近。心性是能變的,萬相是所變。能變既然沒有遠近,所變哪裡會有遠近?實實在在這個遠近,迷了好像有遠近,悟了確確實實是事上也沒有遠近。所以《華嚴經》上講得透徹,《華嚴經》上講得真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但是諸位要記住,無障礙的法界是悟了的人才親證,迷了的人不行。迷了的人確確實實有障礙、有遠近,悟了沒有。這是說明『十萬億程,東西不隔』,我們娑婆世界在東方,極樂世界在西方,當中有沒有距離?沒有距離,這是給你說實在話。

  【二六時內。凡聖同途。】

  『二六』是指一晝夜。在古印度講時間單位,古印度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們把一晝夜分為六個時辰,白天三個時辰,晚上三個時辰。而我們中國人把一晝夜分作十二個時辰,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分,就是地支,分做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這個時間單位是採取國際大家所通用的二十四個時辰,我們中國人叫它做「小時」,二十四小時。它比我們中國時辰小,比印度的就更小了。所以經上常常翻成「二六時中」,我們白天六個時辰,夜晚六個時辰,這個就是現在的二十四小時,這是從時間上來講。

  『凡聖同途』,也是不隔的意思。凡聖的差別在哪裡?迷悟。一念覺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惑就是凡夫。所以實實在在講找不到凡聖,這裡只有迷、悟的差別,沒有真正的凡聖之差。我們曉得,然後才知道佛法裡面講的真正是平等法界,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法講的是真平等。

  【低頭合掌白玉毫。星明日麗。歌詠讚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這是對於諸佛的讚歎。『低頭合掌』是恭敬,『白玉毫』是取佛相好之中的一種,以一代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成道所示現的。『星明日麗』,是比喻,是讚歎,像星一樣的明亮,像太陽一樣的華麗,這是讚歎佛的容光之好,我們今天講的光釆。『歌詠讚揚紫金容』,也是指佛的身是金色身。『霆震雷轟』,是非常的明顯含著有威德,像雷霆一樣能夠振奮人心,取這個意思。底下都是讚美之詞:

  【清涼月兮有水皆含。】

  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把『清涼月』比喻作諸佛菩薩。我們凡夫心清淨,就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保佑,這一個求的心是個妄心,是不清淨的心,所以你求沒有感應。會求的人他懂得,我們真正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加持,要念到一心清淨,這個感應加持就得到了。就如同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時候與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統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功德雲而無山不戴。】

  山高就有雲彩迴繞。把雲彩比作諸佛的功德。山比作定,山很穩,坐在那兒不動,我們的心定了,諸佛的功德就加持到我們了。我們要是心裡有妄念、有憂慮、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怎麼求都求不到!所以,清淨有定,諸佛菩薩就感應道交了。

  【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

  『香象』比作佛菩薩。大象過河,河水並不深,象踩在河底踩得很踏實,穩穩當當牠就過來了。這是比喻佛度眾生,佛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用什麼方法?用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你說多簡單!多容易!可惜很多人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只要老實念這一句佛號,你就決定超越輪迴。不但超越輪迴,而且超越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都超越了。因為四聖還有變易生死。『二死』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超越了,他所證得的是圓教佛,超越了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他證的是圓教的佛果。這一句六字洪名,真正不可思議!

  【迦陵出殼。】

  『殼』是蛋殼。迦陵頻伽,雪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喜瑪拉雅山)有這種鳥,叫的聲音非常好聽。牠在蛋裡面還沒有出來,牠就會叫,那個聲音就很好聽。蛋裂開之後,牠出來了,那個聲音是更美妙了。這是比喻佛說法的音聲。

  【千稱嘉號壓群音。】

  『嘉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嘉號。『千稱』就是千遍萬遍的意思。一聲佛號能夠壓倒一切的音聲,什麼音聲?諸佛說法之聲、諸菩薩念咒之聲以及念其他諸佛菩薩名號之聲,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統統壓倒他們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的確很少人知道。我們在佛事當中,這個佛事常常做、常常念,也不曉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你要是知道了,你一天到晚一定就老實念,不肯放鬆的。念念不可思議!聲聲不可思議!這一段我們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十三面第一行,有兩句偈:

  【風吟樹樹千般樂。香浸池池四色華。】

  這兩句是讚歎西方世界景緻之美。『樹』是七寶行樹。七寶行樹到底怎樣的『樂』,你一定要念《觀無量壽佛經》,你才知道,《觀經》裡面講得非常詳細。『池』是七寶池。寶香、寶池,西方世界稱為「香光莊嚴」。香光莊嚴,《無量壽經》上也講得很明白。

  下面是「讚佛偈」。「讚佛偈」我們在此地略略的介紹一下。「讚佛偈」我們天天念,一天要念好幾遍,雖然只有八句,這八句把阿彌陀佛在虛空法界、諸佛國土、度化眾生的大恩大德統統包括盡了,這八句偈作得非常之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阿彌陀佛身金色』,此地講的「身金色」,不僅僅是指佛身的色相,言外之意是稱讚佛的尊貴,無比尊貴的意思。

  『相好光明無等倫』,「倫」是平等、同類的。「無等」,沒有跟他相等的,他特別的突出,就像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讚歎阿彌陀佛。實在講,成佛是佛佛平等,佛佛道同,佛跟一切佛哪有差別?平等當中還是有突出的,所以世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就無等倫了。一切諸佛不能跟阿彌陀佛比,跟他一比,阿彌陀佛就顯得非常的突出,無比的殊勝,「無等倫」是這個意思。所以古德作這個偈子,字字句句都有根據,這是根據《無量壽經》「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來說的。『相好』是佛在因地當中自己修行成就的果報,相好是自行的功德果報。『光明』是講化他,教化眾生功德的成就。這一句是總讚,下面四句是別讚。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這兩句是別讚相好,佛的相好說不盡!大經上跟我們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哪裡能說得盡!所以在無量相好裡面舉一個例子,白毫相、紺目相(佛的眼睛)。『澄清』是講他的清淨,一塵不染。『四大海』是形容佛眼睛之廣大,因為佛的身相大,白毫就像五座須彌山一樣。那個佛的身相多大?太大太大了。這是佛圓滿的報身,是他修行功德成就的。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光明是他的大願度生,普度眾生,無量無邊。這兩句是別讚光明。

  【四十八願度眾生。】

  『四十八願』,我們在《無量壽經》第六品裡面讀過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成就普度眾生的大德,所以感得十方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的景仰。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用什麼方法?都是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了。所以諸佛成就一切眾生圓滿菩提的法門,只有這一個。

  既然如此,佛又何必說那麼多經,講那麼多法門?你要問這些話,就證明你聽經粗心大意。為什麼?前面都說明了,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那一些眾生不相信,所以才勞累諸佛如來說了許許多多法門,去接引那些不相信這個法門的眾生。他要肯相信,那又何必麻煩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得那麼辛苦,沒有必要了,所以一切法門、一切經論是為不相信的人說的。那些人修學其他法門,到修行有了相當成就,有了相當功夫,他對這個法門相信了,一個個就都回頭,還是念佛去見阿彌陀佛。

  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明白了,所有一切法門的修行,到最後都是到華藏世界,都是到毘盧遮那佛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到了華藏世界見到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再為他說法,勸他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看,拐好大的彎才到西方世界。我們今天能信的人,這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已經很早就到西方極樂世界等待他們,等到無量劫才看他們來,「當時我們同在一起修行,你看,我現在已經成佛了,你們才來!」確實有這個味道,法門不可思議!

  【九品咸令登彼岸。】

  這是果德。『九品』有沒有?有,確實有九品。但是在西方世界,你能不能辨別出九品?不能辨別,因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內裡面程度有九品,外面所現的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功德,大家都一樣,這是西方世界真實不可思議。

  請大家再翻開第二十四面第四行,有一首偈。我省略的部份大家都能看得懂。這一首偈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在這一生往生,都是這一首偈裡面所說的過失。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這兩句是問,第一句意思淺,第二句就深。一切的苦(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了三苦、八苦,這是把一切苦歸納,為了說法方便起見,這些也不必多說了)從哪裡起來的?從『貪欲』起來的。所以眾苦歸納到最後叫三毒煩惱,三毒就是「貪瞋痴」。我們的心毒不毒?有貪瞋痴,毒!很毒!沒有比這再毒的了。三毒煩惱如果再要歸納成一個,那就是「貪」。瞋恚是什麼?貪不到才瞋恚,一貪就貪到手,他就不瞋恚了,所以貪是根本。

  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專門對治貪欲的,我們的貪心斷掉了、沒有了,這個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布施是對治貪欲的,這個煩惱最嚴重了。會修行的人,就好像治病一樣,那一個病最重先治它;它治好了,其他那些小毛病容易解決。要命的病,一定要下功夫認真把它治好。用布施來對治貪欲。

  這個貪欲到底從哪起來的?細說這個因緣非常複雜,大師在此地說得非常的巧妙,真是一語從根本上為我們道破了。

  【因忘自性彌陀佛。】

  這是答案,後面兩句是答,前面兩句是問。這就是說迷失了自性,他才會生貪欲。如果覺悟了自性,這個貪欲自然就沒有了。正如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是不覺,不覺本來沒有,本覺本來就有。本來有的,我們當然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我們當然可以把它斷掉。我們修行證果,斷煩惱,證菩提,這個信心就生起來了,知道我可以斷得了這個煩惱,我也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首先要建立自信心,自己充滿了信心,佛菩薩才幫得上忙。佛菩薩想幫你忙,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我煩惱很重,我業障很重,我成就不了」,一切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了。首先自己要建立清淨的信心,這一首偈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

  【異念紛馳總是魔。】

  因為「你」,所以才有異念紛馳,這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魔。魔是什麼?折磨我們的自性,折磨我們的清淨心,使我們身心得不到自在,這叫魔。

  所以這個一問一答,非常之妙。最妙在哪裡?就是「自性彌陀佛」,這句話妙極了。究竟妙在什麼地方?意思就是叫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恢復自性彌陀佛。阿彌陀佛跟自性彌陀是一不是二,用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把我們自性彌陀佛給喚出來,自他不二,妙在此地。不僅把這個原因說出來,還把我們破迷開悟、恢復自信的方法也說出來。

  下面這一段開示,意思很深,實在說就是我常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段開示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教中道。】

  這個『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就是經教當中所講的。

  【生而無生。法性湛然。無生而生。業果儼然。】

  這四句是佛在經上講的。下面這是大師為我們解釋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的意思非常的深,非常之廣。我們看大師的開示:

  【所謂生者。即眾生生滅之跡也。】

  『跡』是相,相有生滅。

  【謂無生者。即諸佛寂滅之本也。】

  『本』是真性,真心本性沒有生滅,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現相有生有滅。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相。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先解釋什麼叫「生」,什麼叫「無生」。然後說:

  【法性湛然者。】

  『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的本體。『性』,我們現在哲學的名詞叫本體。也就是說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是從這個體生出來的。這個本體在我們佛法裡面,就叫做「法性」,或者叫佛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

  如果講佛性,是專門指有情眾生而說的。有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物,有感情的、有情識的,我們叫做佛性。無情,指植物、礦物,這是無情,我們叫做法性。但是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為它是一個性,正因為是一個性,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如果它不是同一個性,依報就不會隨著正報轉。法性是湛然的。『湛然』是比喻像水,水很乾淨、很清淨,這叫「湛然」。

  【靈明湛寂。】

  這四個字,在佛法裡常常用它來形容自性,形容真心本性。『靈』是真心,不是愚昧的;『明』,它不是迷惑顛倒的;『湛』是清淨,『寂』是不動。這是本性。現在我們的心迷了,不靈了,也不明。不明就是暗了,我們講糊裡糊塗,冥頑不靈。心不清淨,心亂動,心很亂,亂就不寂,污染就不湛。我們迷的相跟這四個字一對照,就清清楚楚。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修什麼東西?就是修的『靈明湛寂』。但是「靈明湛寂」是本有的,不是修來的,只要你把不靈、不明、不湛、不寂翻過來,就成功了。

  所以佛教我們修行的綱領是「戒、定、慧」三學。三學裡最重要的是定學,無論那一個宗派,無論那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方法門道不相同,修行的目的是相同的,統統修「禪定」。所以,絕對不是禪宗才修禪定,那諸位就搞錯了。我們念佛是不是修禪定?是,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不過我們不叫禪定,我們叫「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來修一心不亂,修湛寂。只要到湛寂,自然就靈明了。靈明是慧,慧不需要修,定到相當的程度,慧豁然就開朗了,靈明就現前了。所以,湛寂是定,靈明是慧,戒是方法。你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誡、佛講的方法去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恢復到湛寂靈明了。

  【元(玄)妙真常。】

  這個「元」本來是玄(玄妙的玄),古時候避免帝王的諱,所以把這個字寫成了元,我們念還是要念「玄」,不能夠念「元」。實在講在現代已經是民主時代,可以把它改過來,用不著再避諱了。

  【箇箇不無。人人本具。】

  這是生佛平等,一切眾生跟佛完全平等。

  【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逐物。】

  本來是佛,本來是靈明湛寂的,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的糊裡糊塗的?換句話說,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六道眾生?這是大問題,這個在佛門是有名的大問。有了這個疑問,這個疑問要不能搞清楚、搞明白,疑能障道,能障礙著信心,我們的信心生不起來,所以一定要破迷生信。

  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信心不能建立,就是疑問一大堆,你這個信心怎麼生得起來?沒有真信切願,這一生就不能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有兩種人,一種人上根利智,佛講經,他一聽明白了,疑問沒有了,他能成就。另外一種善根深厚,他沒有疑問,佛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一點兒不懷疑,這一種人這一生決定成功,他沒有疑問。只有當中這個半吊子的,上不上,下不下,疑問一大堆,這是最麻煩、最難度的,不容易成就。

  這些實在講《無量壽經》上佛都講得很清楚。那個完全沒有疑問,甚至於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一天念到晚,往生的時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都是一點疑問都沒有,真正了不起!那是什麼人?過去生中曾經種非常深厚的善根,他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所以他沒有疑問。這兩種人很容易得度。

  今天要跟諸位講解這個問題,七天都講不完,縱然我在這裡講清楚了,大家聽的時候愈聽愈糊塗,愈聽問題愈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此地也不推卸責任,我告訴諸位這些問題全在《楞嚴經》上,你們讀《楞嚴經》,答案都在《楞嚴經》上。這個問題是哪一個人提出來的?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眾生原本是佛,為什麼會變成眾生?變成眾生慢慢的修行又成佛了,成佛之後幾時再迷惑?富樓那問,釋迦牟尼佛解答,這是在《楞嚴經》第四卷。你們有興趣去找,答案在裡面。我在此地不說,說了對不起大家,說了把你的悟門堵塞,一定要你自己悟才有用處。我給你說出來,你就不會開悟了,那我就對不起你。所以還是自己去讀經,自己去找答案,找不出來也不可以問,這個才有用處,你慢慢才會開悟。

  【由是業網牽纏。】

  『業』,就是造業,業無量無邊,就像網一樣牽纏著你流轉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說五道,就不算阿修羅,因為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他是那一道。所以,五道實際上就是六道。

  【恆隨生死以升沉。】

  往三善道是『升』,往三惡道是『沉』。

  【亙古至今而靡閒。】

  『亙古』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而靡閒』,在六道裡面輪迴從來沒有間斷過。為什麼輪迴?業牽著你,你天天造業,業力太大了,牽著你在六道裡輪迴。三善業就升,三惡業就沉,就幹這個事情。

  【當知生自緣生。】

  所以佛家講『緣生』,有《緣生論》。

  【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

  可見得生跟滅是緣,是有生有滅的。但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法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的,不跟緣俱生,也不跟緣俱滅。這些事、理,《楞嚴經》上說得非常透徹。

  所以《楞嚴經》是大乘經裡面最著名開智慧的經典,古人講:「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是《楞嚴經》,成佛是《法華經》。為什麼說《法華經》成佛,不說《阿彌陀經》成佛?因為佛當年在世講經的時候,常常說一切眾生的根性,根性最差的叫「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這是佛常說的。可是在法華會上,佛就改了口氣,說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法華會上,佛才說明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而成佛的方法就在念「阿彌陀佛」,這是成佛唯一的方法,一切眾生得到這個方法,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這是把生滅跟無生,我們多少明白一個大概。

  【無生而生者。眾生迷妄入心。】

  『迷』,就是迷惑。『妄』,就是妄想。『入心』,就是蓋覆住我們的真心本性。

  【積業成果。】

  『業』,就是造業。造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個業累積下來就成了果報,就是六道輪迴的果報。這一句說明了「惑、業、苦」是六道輪迴形成的原因,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

  【虛受輪轉。妄見生滅。】

  這也把真相說清楚了,輪迴跟生滅,並不是真實的。但是迷了,好像是真實的,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不是真的,但是在作夢的時候,你不曉得那是假的,樣樣當真。如果曉得在作夢,那就不在乎了,遇到一頭老虎要吃你,「我就發個慈悲心讓你吃吧!」這是假的,你就很慷慨、很大方了。假如你不知道在作夢,嚇得一身冷汗,不曉得這是夢境。實際上,不但我們這個世界,六道、十法界,《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要看穿了,你在世間就很自在,你就會很快樂,跟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你就充滿了智慧,樣樣事情應付得恰到好處。

  世間人為什麼智慧沒有了?因為他迷,迷了裡面,他有得失,他有執著,愈迷愈深,智慧就沒有了。一開悟了,他曉得是夢幻泡影,曉得是個幻相。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純粹客觀。他的看法、想法正確,一點都不邪,正知正見,智慧現前。

  【於法性體上。如鏡現像。似珠隨色。當知鏡光本淨。珠體絕痕。物鏡互彰。不違色像。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

  這是比喻,比喻『境』,比喻『像』,比喻『珠』,比喻『色』。「境」跟「珠」是比喻我們法性、性體。「像」跟「色」是比喻生滅這些緣。

  【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

  因此,諸佛如來跟眾生的差別就很明顯了。諸佛在一切境界當中,萬相當中,『唯見無生』,他在相中見性,所以他得自在。而眾生在法性變現這些幻相當中,『唯見生滅』,他不見性;著相不見性,那就苦了,就隨業流轉。諸佛菩薩是見性不著相,不是不見相;他不著相,不著相就不受相的干擾。我們今天因為著相,所以受外面環境的干擾,我們得不到自在。

  假如真的見性而不著相了,一切眾生心裡常常希望的「不老、不病、不死」,就真的做到了。為什麼?你不著相,就不受相的干擾;著相,你就一定受這個相的干擾。比如年歲大,就想老了。他不念佛,他天天念老,念老他怎麼不老?一老,就想到要生病,病就來了。人到年歲大,他念老、念病,所以「老、病」都來了。如果天天念阿彌陀佛,「老」忘掉了,「病」也忘掉了,他真的不老,他也不病,就這麼回事情!說穿了很簡單,道理很深。明白了就好辦,不明瞭,真苦!

  【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

  『自性』就是自體。它沒有自體,生沒有自體,『無生』也沒有自體。無自體之體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

  【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

  悟的人見性不著相,不是沒有相,迷的人著相不見性,迷悟的差別就在此地。

  【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

  實相本來如是,十法界一體而異名,萬法也是一體而異名。如果我們在這上面參透了,真正的覺悟了,真正的明白了,那就恭喜你,你成佛就不遠了。

  【審如是。】

  『審』是審察,你仔細去審察,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下面這幾句話,你就能肯定,你就能同意。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

  說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心所現的影像。這就是經教裡面所講的根本法輪,這是講得最徹底,講得最究竟,講得最圓滿,千經萬論無非是發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現象而已。所以,大師這一段的開示很深、很廣。

  【生滅無生生不生。】

  這一首偈是總結前面的開示。

  【樂邦那肯禁人行。】

  前面這一句是講理,大道理!理明瞭之後,我們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信心十足。『樂邦』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會禁止任何一個人去往生的。換句話說,人人有分,只要你能信、能願。

  【誰知萬丈紅塵裏。】

  『萬丈紅塵』,形容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有人能往生,有人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圓成佛道。

  【菡萏華開月正明。】

  『菡萏』是蓮花的花苞,沒有開的時候叫菡萏。『月正明』是指花開了,你看這景多美!這是形容六道裡面的凡夫,明心見性,花開見佛,所以這是「花開見佛」、「明心見性」的意思。「月正明」是比喻真如自性完全顯露。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