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九九五年淨空法師早餐開示  (第三十八集)  1995/5/1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20-0038

  學佛既然發心出家,就一定要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否則的話,成就決定不如在家人。弘法利生一生能夠學一、二部經就夠用了,不必學很多,你所選修的這部經,經文、註解都要背誦。不遵循古大德的老辦法,我們成就就遠遠比不上上一代。從前的人學一部經不但經文要背,註解都要背,像天台家他們背誦的是三大部。《法華經》的經文,《法華經玄義》、《釋箋》、《法華經文句》,這個算是兩部,另外還有一部關於修行的《摩訶止觀》。在從前的本子,那個線裝書,總共是三十本,這是天台基本的條件,不能背誦三大部,就沒有資格學天台;所以現在人不肯背書,就沒有辦法超過祖師。同樣的道理,學《無量壽經》,不但《無量壽經》經文要能背,《無量壽經》的註解也要能背。我在一生當中看到還是用這老辦法教學的,我在香港,看到一個人海仁老法師,我去拜訪過他,我是一九七七年去看他老人家,第二年他就往生,他往生的時候九十多歲了。他在香港只有六個學生,因為其他的學生跟他學不行,書背不出來。他是專攻《楞嚴》、專弘《楞嚴》,在香港稱為首楞嚴王。他的學生要背《楞嚴經》,要背註解,他選的註解是《文句》,蕅益大師的註解,連經文帶註解統統要背過,他才收你做學生。你要不能夠完全背過,背得很熟,他不收你做學生,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

  你們要想真正成就,不在這上面下苦功,沒有法子。《無量壽經》黃念祖的註解很好,最好都能背過。那恐怕太多了,比起天台三大部大概只有一半,只有天台三部的二分之一。如果學《觀無量壽佛經》就選《四帖疏》,也就是善導大師的,我們這裡有,連經帶註解要背得很熟。選《彌陀經》,《彌陀經》有兩個註子,一個《疏鈔》,一個是《要解》,《疏鈔》最好加上《演義》,《演義》是解釋《疏鈔》的。《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演義》是成時作的,成時是蓮池大師的侍者,傳法的人;《要解》最好是連圓瑛法師的《講義》都能背過。不像這樣下死功夫,那都是玩玩佛教而已,不能自度度他。所以古大德講五年學戒,五年當中為常住服務是修福,修布施、修忍辱,這五年當中把你所學的經典熟背,就做這個。在從前寺院叢林裡面,這五年是不可以聽經的,沒有資格聽經。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你可以聽經,但是你一定要以背誦為主。學《普賢行願品》的,最好採取《別行疏鈔》,完全能背下來;《大勢至圓通章》的,就採取灌頂法師的《疏鈔》;學《往生論》的,採取曇鸞法師的註解,要有一門看家的本事,這個才行。

  五經一論,這個經能背得愈多,當然是好,註解至少要取一種,你發心將來弘揚哪一種,就要在這種上下功夫,天天讀,讀熟了自然會背,也用不著刻意去背誦。你看休士頓的劉居士他並沒有刻意去背,他只是每天念,很用心的念,當然這個與過去世的根性有關係,他三個月就能背。先學背誦經文,經文能背了背註解,這樣將來到外面去講不會有錯誤。這功夫下得深,功力下得深,你們從這個路子上去走,今天所有佛學院的學生不能跟你們比。有了深厚的基礎,佛學常識一點都不困難,幾乎一般常識那個註解裡頭全都有。其餘的東西翻翻,涉獵一下,沒有什麼,你的戒定慧都在這裡全部都完成。真在這個上下功夫,哪有功夫打妄想?打妄想的時間沒有了,搞是非的時間也沒有了;還有妄想、是非,你這就背不下去了。這古來的大德他們的心專,專攻,真的是一門深入,學《華嚴》的,《華嚴經》要背過,那不背《華嚴經》你怎麼學《華嚴》?《疏鈔》、《合論》,縱然不能背得透熟,你不熟透怎麼行?這是大家個人自己多想想,應不應該努力?把這些世緣從心裡面放下,不要再想世間拉裡拉雜事情。

  世間事遇到,我們做是修福,《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做事情的心,做事心裡面痕跡都不落。做事不要怕吃虧,我多做了,人家少做,你多做了你多修福,他少做了他少修福。這有什麼不好?你想你自己福報多一點,你就多做一點;你不想要福報,你就少做一點。做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真正的福德,這是把福德變成功德。如果心裡常常想做了多少多少事情,這是世間福報,有漏福報,這個果報很小。所以真正明理的人肯做事,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到年老的時候你就享福,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年輕的人不肯修福,到老的時候沒人照顧你,還是要自己操勞,所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如果所講的你都記住、你都做到,你就不要用稿子了;你沒有做到,你也不會講,丟了稿子你就講不出來。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做到,不必那麼多,一條、兩條做到你一生都受用不盡,做不到沒用處。所以真正修行人,天天要找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過失,每天都能發現自己過失,那是覺悟。我們佛門講開悟,每天都有悟處,有大悟、有小悟,天天都有悟處。知道自己過失,知道自己毛病,能真正把毛病改過來就是修行,就是功夫。一天不知道自己過失,不能改正過失,這一天就空過,這一天說老實話叫造罪業。所以開悟、覺悟就是知道自己毛病、過失,修行功夫就是改過自新,佛在經典裡的教訓那就是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