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九九五年淨空法師早餐開示  (第十七集)  1995/2/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20-0017

  這個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守住原則,功夫就容易得力了,這個綱領、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的道理、意義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遵照我們現在新印的《守則》,一開端「六和、三學、六度、十願」,要應用在生活上,生活上就是自行化他。略要的節錄,就是前面五個科目的舉要,就是舉幾個重要的例子,所以《修行守則》這是屬於行經。這個經有四種教、理、行、果,是要我們真正去做到的,你真的去做到。以真誠的心、恭敬的心去修學,你一定會得法喜充滿,你會得清淨心,所以要以真誠的心、恭敬的心來修。換句話說,就是為眾生服務,以真誠清淨心、恭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修學大乘。大乘法裡面最圓滿的、最究竟的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修的什麼?禮敬、稱讚、供養,這都是日常生活。禮敬裡面這真誠恭敬,稱讚裡面必定有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裡面範圍包括的是非常的深廣。絕對不是說拿一點錢、包個紅包就是供養,你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菩薩示現在世間,示現在十法界,你問他做什麼?無非是廣修供養而已。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就有價值、就有意義。

  為了怕輪迴、怕生死、怕折磨,這才決定求生淨土,生西方淨土之後,就如經上所講的這一切苦難都沒有了。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圓滿成就智慧德能,就是一般人講的成佛。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之後,這再回到九法界裡面來廣修供養、服務眾生,就沒有障礙了,我們常說的叫乘願再來。所以菩薩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廣度眾生,你看《金剛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你問菩薩做什麼?菩薩就做這個事情。這句經文要換成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謎開悟。破謎開悟的結果自然就是離苦得樂,迷要幫助他破盡,悟要幫助他圓滿,就是成佛,就是「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這個事情要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來修行,或者在十方諸佛剎土裡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選擇淨土的道理。人家來問我,你們為什麼選擇淨土?你就把這個說給他聽聽,這就為什麼選擇淨土,就是怕輪迴、怕生死、怕障礙、折磨。而是為到自利利他達到圓滿,為這個原因就決定要求生淨土。明理,常說心安理得,理得到明白了,心就安了,安在什麼地方?安在生活上。生活有沒有改變?沒改變,這富貴則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他安了,所以生活沒改變。可是在生活裡面得快樂是真的,得法喜是真的。這個道理不明,如果是富貴,富而不樂,他雖富貴,他很苦;那個貧賤人不安分他就會作亂,他心懷著不平,懷著怨恨。我們曉得,這些都是在造作罪業,造作罪業的果報必然更苦。所以世間人,不明理的人在造什麼?在造苦因,造苦因當然得的果報就苦了。所以佛菩薩造的是淨因,即修的是淨業,幫助一切眾生修善業、造善因,從善到淨這是佛法,善而不淨那是世間法。

  這個佛法的修學,世尊在世的時候,有許多場合是佛跟弟子們在一起互相討論。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經典,像《楞嚴經》一問一答,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跟佛、跟大眾互相研究討論。所以不一定都是佛講的,經上一問一答,大乘經論許許多多都是問答,大家看經、看論,你普遍的都能看得到。而不是像現在我們講經,聽眾只是聽,聽完了他究竟懂不懂,有沒有錯解意思,咱們都不知道。這個一問一答的確能令人深入,能令人化解誤會,所以那種教學的方式值得研究,特別是我們沒有在家的時候,你們應當有能力來帶動。可以用錄影帶,錄影帶放一個小時大家看,看完之後用半個小時來研究討論。研究討論要有方向、要有目標,如果說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那個討論是沒有結果,而且容易起爭執、起誤會。我們的總目標、總方向,就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正確了。大家研究討論的時候不要藉這個機會吵架,不要藉這個機會鬧意見,那就搞岔了,搞錯了。應該把這個修行的重點抓出來,大家彼此互相勉勵,這就正確了。不同的想法我們都捨棄,在不同當中尋求共同的想法與看法,這個道場就非常和諧。如果一個問題,我們有好幾種看法,這就捨棄,根本就不要它。不必要的時候,我這個好,你這個不好,不是,統統捨棄,這個大家心就平了。有想法一致的時候,我們就照這個去做;不一致的就放下,就不做。不要堅持、不要固執,等到大家將來智慧增長、想通了再來。智慧沒有達到,這個就有意見,有意見就捨棄這樣就好。好了,時間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