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四十七集)  2003/7/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47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看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首偈,上一節講了前面兩句,我們接著再看後面的兩句。因為這首偈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願,一切菩薩修行的次第,這是總的指導綱領。我們初學從哪裡學起?第一個要發願,願要是真發了,行就不難。實在講,四弘誓願真正的願只有頭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的三願,完全是為了圓滿第一願才有的。

  怎樣能夠做到普度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我都有能力去幫助他?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雖然有能力,有這個心願,還需要一個客觀條件,這客觀條件是什麼?眾生要肯接受,那就是有感。眾生肯接受就是有感,不肯接受就沒有感;沒有感就沒有應,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有感斯有應!感是我們願意接受,佛菩薩威神加持。

  也許同學要問,我們都很樂意,都是希望佛菩薩來幫助我們,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這就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所說的,我們本身有業障。不是佛菩薩不來,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他加不上。這個道理都要懂,不是佛菩薩不靈,佛菩薩靈極了!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我們求佛菩薩來幫助,完全是私心、完全是自利;自私自利就是大障礙,這就沒有辦法,沒有法子感通。我們不是為自己,不為自私自利,我們為眾生,那我們祈求佛菩薩加持的障礙就沒有了。念頭一轉,大公無私,也就是說,你的念頭與佛菩薩相應,與性德相應。

  中峰禪師這裡的開示,因為他是禪宗的大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所以講得再淺顯,還是有深度。縱然我們聽到好像是懂了,實際上沒懂。就像普賢菩薩這首懺悔偈,諸佛如來的四弘誓願,我們念得很熟很熟,好像是懂了,其實沒懂。為什麼沒懂?你沒有能落實,你沒有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你還有很多怨恨的眾生、討厭的眾生,你絕對不會去度他,所以這一願你沒有。這一願沒有,後頭三願,肯定你就沒有,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真的發了這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一個你心量拓開,真的像諸佛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第二個,你肯定怨親平等,你會用真誠清淨平等心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那你這個願是真發了。真發了之後,念念想落實,我真能做到,真能做到那要先修自己。佛在經教裡頭常說,菩薩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你想度人,先度自己,那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斷煩惱是成就德行。學法門是成就學問、成就智慧、成就能力,你才有本事幫人家的忙。有德行沒有本事也不行。

  所以修行是有次第的,先修德行,再成智慧,最後還得要成就無上佛道。為什麼?你才能普度。你要不成無上佛道,你就度不了摩訶薩。這些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他在你之上,你怎麼能度他?你要在他上面,你才能度他。所以一定要發這個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才真正能夠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等覺菩薩也是眾生,佛門裡面常講九法界眾生,等覺菩薩、菩薩是九法界裡頭的,只有佛一個人超越九法界,所以佛果地上才能普度眾生。

  講到學法門,煩惱沒有斷之前,學法門還是幫助斷煩惱,這個道理要懂。所以祖祖相傳,教誡初學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是為斷煩惱,成就你的戒定,是為這個。到你戒定成就,定中發慧,生智慧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現的參學。參學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由此可知,發願(這是菩提大願),你發願度眾生,你修戒定成就根本智,這是在老師會下(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戒定圓滿,智慧開了,定發慧了,這個時候出去參學。參學成就後得智,成就無所不知,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為什麼要成就圓滿的後得智?眾生根性不同,絕對不是一個方法能普度,所以要種種方法,應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所以學無量法門不是為自己學的,是為眾生學的。但是你要曉得,無量法門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這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接引眾生的方便,總得要想方設法幫助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成熟之後,再給他真正的法門。

  真正的法門是什麼?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統統是方便。你們聽我講《華嚴經》,我在《華嚴經》上多次講到,《華嚴》、《法華》都是方便,都不是真實。接引這些菩薩們到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裡修行,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三賢位就發心念佛往生。如果善根福德因緣還差一點的,必須在華藏世界修到地上菩薩,登了地,這個時候智慧開了,沒有疑惑,能夠相信普賢、文殊的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多明顯!十地菩薩,「始」,開始是初地;「終」是十一地,就是等覺。在這十一個位次,肯定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到最後只有這一法顯示出來,讓你快速成就,成什麼?『佛道無上誓願成』。最究竟、最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華嚴歸極樂。你要細細去看,細心去體會,我們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我給同學們也說了多次,我在年輕學佛的時候,沒有人給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為什麼?他要是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我早就相信了。老師為什麼不講?這個也有原因。我的老師是古人,思想是古人,教學的方法是古人,古人不說出。為什麼不說出?說出來之後,把你的悟門堵塞了,所以不說,讓你自己去悟。你自己悟了之後,老師給你印證,這是古人的方法。

  我現在走的路子,不走古人的路子。為什麼?走古人的路子,恐怕這許許多多同修,你一生一世都不能悟入,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太重太重,你不可能悟入,我把這個事情說穿、說破。說穿說破對你有沒有好處?好不好很難講,真的佛法沒有定法。如果這樣說法你聽清楚、聽明白了,你在佛法上產生信心,專修淨土,不悟也不要緊。祖師大德說得很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間你開不了悟,見到阿彌陀佛,你就開悟了。如果這個心願生不起來,那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了一個善根,這個善根力量很強,將來遇緣必定成熟。

  前面我們說過,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演說,最重要是契機契理。所以我們觀察現前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機,古大德那個方法是好,不契現在人的機。但是原理原則我們一定遵守,決定不能違背原理原則,違背原理原則叫不契理。契機不契理,不能成就,那是魔說,理機兩方面都要顧到。

  所以學法門這樁事情,我就特別跟諸位講清楚,德行沒有成就,涉及法門多了有妨害,沒有利益,一定到你三昧現前。我們再把這個標準降低,你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可以不受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行,差不多了。你有這種功夫,就是沒有大智慧,不能大徹大悟,有點小智慧。你真的智慧現前,你可以涉獵法門、可以參學,你的學習空間可以放開,廣學多聞,成就你的後得智。

  一面成就後得智,一面又增長你的定慧。在修學過程當中,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戒定逐漸遠離了,那你就要特別小心謹慎,趕緊回頭。為什麼?你錯了。慧開了之後,後得智得到之後,你的戒定一定是增長,你不會退。慧幫助你的戒增進,幫助你的定增進,這是肯定的。絕對不是說,慧現前,戒定就沒有,那是魔,不是佛。四弘誓願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這一句,這是稱讚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禮敬的意思。普賢菩薩,普賢稱之為王,這是特別對他尊敬。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這我們都很熟悉。普賢也翻作遍吉,遍是普遍,遍是普的意思,吉祥也是賢的意思。在中國一般翻的,翻遍吉也不少,特別提一提讓大家知道。佛菩薩的形像、名號都是表法,這在《華嚴經》上說得太多太多。普賢菩薩代表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實在講,這都是自性、性德。

  前面中峰禪師說得很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兩句話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那個意思很深,對我們修學來說,是非常大的幫助。知道什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說佛的德,就是說性德。普賢菩薩代表我們的理德,我們自性真如之理,真如之理是遍吉、是普賢,普是平等,沒有高下。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們的性德,本性、大德,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永遠不會失掉的,它不會跟著我們生死輪迴轉。生死輪迴是緣,法性不隨這個緣。縱然緣有聚散、有生滅,法性不隨這個緣,法性沒有聚散、沒有生滅。所以性德是真常。我們凡夫可憐的是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迷失了自性,當然性德就不能現前。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對一切人事物,總覺得自己好,別人不如我,普賢之德就沒有。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我們尊重別人,是尊重自己的性德;禮敬別人,是尊重自己性德,這個事實真相,沒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孝親?孝親是尊重自己的性德;為什麼要尊師?尊師是尊重自己的性德。絕不是老師希望別人對他尊敬,那是小人,那不是君子,為什麼?沒有離開名聞利養。真正君子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他隨順聖人教誨;聖人沒有這樣教給你。

  君子還沒有證得,賢人已經證得少分,聖人證得圓滿。儒家的聖、賢、君子,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佛菩薩、阿羅漢、學佛的善知識。佛與法身菩薩證得圓滿,聖人;聲聞、緣覺已經證得一點,不圓滿,賢人。我們凡人,六道裡面的凡夫,真正能夠捨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常講放棄自己的成見,一切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就是儒家講的君子。

  經論上沒有這樣教導我們,我們還有這種習氣,可見得這叫業障深重。還是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嫉妒別人,障礙別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要強一點,這是凡夫,這不是君子。所以歸命、稱讚,無一不是隨順性德,無一不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性德是本有的,迷失了,現在佛菩薩用種種方法,幫助我們恢復,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曉得普賢菩薩是代表性德裡面的真理,真定,性定,大行,普賢大行。大行是什麼?前面講的十願。十願,禮敬是大行,普賢大行,是性德裡面自然流露。對一切眾生的恭敬,跟對諸佛如來的恭敬沒有兩樣,形式上不相同。我們見佛菩薩形像會頂禮三拜,我們不能看到一個蚊蟲螞蟻也給牠頂禮三拜,那就錯了;形式上不一樣,裡面恭敬的念(意念)是完全相同。我們對蚊蟲螞蟻的恭敬,跟對諸佛如來的恭敬絕對沒有兩樣,是平等的,但是在儀式上是兩樣,儀式是隨順世間。理要參透,然後才有行動表現。

  附帶說一說文殊菩薩,這兩個菩薩常常在一起的。文殊菩薩表自性的智德,你看看普賢表理,文殊表智,理智一對。普賢表定,文殊表證,唯智能證;但是唯定能開智,唯智能證,智行一對,他們分不開。第三,文殊表三昧,普賢表般若,三昧、般若一對。所以他們兩個人的關係,這樣就很清楚,理智、行證、三昧般若。

  一切諸佛如來,身邊都有文殊、普賢,表法!所以釋迦如來,我們看大雄寶殿,這裡面供奉佛菩薩,有很多都是供的,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文殊、普賢,大乘法大概都是這個供法。小乘法裡面供,當中供釋迦牟尼佛,兩邊供迦葉、阿難,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兩大弟子。迦葉傳禪宗,阿難傳教下,宗門教下這兩大祖師,都是表法的。

  我們常常看見的,文殊騎獅子,在佛的左手,他的位置在佛的左手;普賢騎白象,六牙白象,他的位置在佛的右手。理智,行證,三昧般若圓滿,統統圓滿了,就用毘盧遮那來代表,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代表大圓滿。所以《華嚴》這一部大經,所說的就是一佛二菩薩圓修圓證的法門,所以稱之為華嚴三聖。這個代表是一切行德之本體,所以《華嚴經》上說十大願。這是我們對於普賢菩薩簡單的一個介紹,詳細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了。

  這個地方,法事做到此地,一切要結歸在性德。這個地方,『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是結歸性德,要懂這個意思。下面還有一番開示,我們看這個文:

  【上來懺悔發願已竟。】

  這前面,「往昔所造諸惡業」是懺悔;「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願。這個地方做完了。

  【亡靈某當知。】

  『某』,是為什麼人做的,把他的名字寫在這個地方。這是你應當知道。

  【夫淨土之為教也。】

  『夫』是語助詞,沒有意思的。『淨土之為教』,就是淨土的教學。

  【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這是特別把淨土的教學給亡人講清楚。這個事情是不是涉及到迷信?你要是說迷信,他真有這些事情,不止一個人,我遇見很多。有人晚上,大概下午五點鐘以後,你要念這個《三時繫念》,就有許許多多的鬼神。真的,你念這個東西,把鬼神都招來。有時候你自己不是十分誠敬,鬼神就來找你麻煩。還有晚上誦《地藏經》,也有鬼神擾亂你夜晚不能睡覺。不止一個、兩個,很多。這些事情不是一、兩個人偶然發生的,我們遇見很多,聽說很多。

  現在我們看到科學裡面的報告,現在在美國、加拿大研究前世今生、研究輪迴的人很多,報告很多。那邊的同學們給我們收集了三十多種,就是最著名的,幾乎在美加提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最明顯的這些例證,蒐集三十多種寄到我們學院。這些事情在中國那更多,比外國還多。古人讀書筆記裡面,像大家很熟悉的,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就說得很多。筆記小說裡面,《聊齋志異》、《子不語》、《夷堅志》這一類東西,這一類的書籍裡頭記載得很多很多。

  我自己也曾經遇到過,我也曾經講給大家聽過。這是我年輕的時候,親自遇到過的。朱鏡宙老居士也是親自遇到,他才相信。他沒有遇到之前,他的老岳父章太炎,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給他講很多鬼故事,他都把它當作傳奇故事來聽,他不相信。到他自己真正見到了,他才相信,完全真的不是假的。我認識這位老人,那個時候老人六十九歲,我才二十幾歲。他把我們當作孫子輩看待,很愛護,常常講這些故事給我們聽。這些故事都是他一生自己親身經歷的,不是傳聞。

  我們現在真正明瞭,物質不滅,精神也不滅,只是聚散而已。但是物質有聚有散,我們講靈魂,靈魂就沒有聚散,跟物質不一樣,沒有聚散,它隨著業力轉世投胎,靈性不滅。但是這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法性,法性是如如不動的。靈魂是什麼東西?佛家講神識,是迷了的法性。法性不是全部迷,局部迷,是這麼一個現象。它不是最真實的,但是它比物質要真實。物質是聚散生滅無常,神識也是凝聚的,是迷妄凝聚的,它必須要到大徹大悟,它就回歸到自性;沒有到大徹大悟,它存在。就好像是太空當中,一團迷惑的一片雲彩一樣,到處漂流,它不會散;到大徹大悟,就好比遇到大風,把它吹散,它就沒有了,回歸到自性,那就叫轉凡成聖。

  淨土教,這個教從哪裡來的?是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而來。所以《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是淨土的核心,是淨土基本的理論。『仰承』,「仰承」是最尊敬的心態。『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講《無量壽經》,跟諸位詳細介紹過,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說明,四十八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我們修行,當然你也是抓到核心,掌握到原理原則,佛法裡面講總持法門,四十八願是淨土的總持法門。可是我們要理解一定要精,修行要抓綱領,那就愈簡單愈好。要想解釋,那是愈詳細愈好,解要詳盡,行要抓綱領。

  四十八願是一回什麼事情?『攝取十方一切眾生』,「攝」是攝受,「取」就像我們今天錄取。現在在世界上,每個國家多半都是開放移民,你去申請,看他取不取你?攝受錄取十方一切眾生。十方一切眾生想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都歡迎,但是還是有條件,什麼條件?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的信願,你要有信、要有願才行。所以中峰禪師在此地說,『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你沒有信、沒有願,你不行,他雖然攝受,沒有辦法錄取你。

  【信者。】

  什麼叫信?信講三樁事情,第一個是:

  【信有西方淨土。】

  這非常重要,你要完全肯定娑婆世界的西方有極樂世界,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這你頭一個要相信。第二個:

  【信有阿彌陀佛。】

  這完全從事相上講的,真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尊佛他的德號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攝取眾生之事。】

  『攝取眾生』,我們一般講接引眾生。你有信有願,佛確確實實來接引你。這是第二個,你一定要相信。第三個:

  【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

  這個你一定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往生的本分。現在的話來講,這個『分』就是條件、資格,我相信我有往生的條件、我有往生的資格,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沒有這三個信心,你就不能往生;如果真的有這三個信心,你在現前世間,你的思想、你的言行跟一般人不同。什麼不同?一般人對這個世界貪戀,處處想在這個世界做主。你要是真的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地方是我旅遊的,我在這兒觀光旅遊玩玩的,絕對不會在這個地方產生一絲毫留戀的念頭。換句話說,隨時放得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我的家在極樂世界,不在此地,這兒是來玩玩的。他的思想、言行,就變了。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有想獲得的,你不信。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想極樂世界,又想得到這裡,兩面都想得到,沒有這回事情。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的文: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給我們講,不但相信這個事,還要相信理,為什麼?這才叫真信。相信事,不知道理,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能懂得這個道理,你的品位就更高。確實有其事,理也是真的,理跟事都是真的。不可以信理而廢其事,那就壞了,那你還不如信事不懂理的,他真能往生。如果信理,疏忽了事,不能往生。那叫真信!

  雖然說到阿彌陀佛(我們講接引,接引往生)接引往生這個事。『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隨心自現」是理。一切法,《華嚴經》上講得究竟圓滿,連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不離自心。所以修淨土同學,你們也常常聽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離開心性,彌陀跟淨土也沒有,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這是真理。所以我們有求,就有感。

  我們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一切諸佛告訴我們,只有到極樂世界,那是最好的修學環境,親近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有好老師,有好的修學環境,我們在那個地方能夠斷煩惱,能夠成就法門,能夠圓成佛道,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辦這個事情去。這個事情辦好了,然後再遍法界虛空界,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幹這個事情,不是為別的。要想圓成佛道,要想隨類化身,廣度眾生,那你非要到極樂世界去不可。你不到極樂世界,不可能。

  不到極樂世界,無論修那個法門,修到真正成功,那真是時間很長,無量劫,阿僧祇劫,最後修到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還是叫你念佛求生淨土。你們想想看,這什麼味道?最後總是要歸淨土,為什麼現在不去?現在要去,你省多少事情,省多少時間!快速成就。我們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確確實實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這就是相信我們自己有往生之分。你知道阿彌陀佛西方淨土跟我們的關係多密切?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的。但是我們自己迷失了心性,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明心見性,才真正是真相大白。

  『究竟非從外得』,外頭沒有東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是信者』,這是真信。信佛,我們一般人信佛,說老實話,迷信!什麼叫迷信?什麼叫佛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他就相信,他也來皈依,所以這真正是迷信。比這個好一點的,迷信裡頭有條件,有什麼條件?他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的人、是有大德行的人,他不會騙人。我們一般講,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人格,相信他是個好人,他不會欺騙我們,他講的話一定是真的。這個我們一般講正信,就是他有理論依據,他不是盲從。

  更深入一層,是親近佛久了,對於佛經義裡面的理論事理,有相當程度的通達,這是正信,高級的正信,到這個地方才叫真信。這個真信還不是真正的真,相似的真,為什麼?我們信「隨心自現,感應道交」,也就是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沒有證得;我們如果證得,就自在了。在這個世間要想證得,難,太難太難!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真信。我們現在是相似的真信,理上明瞭了。就如同現在的科學家。

  前一個時期鍾居士來給我們做報告,最近科學家有三個發現,第一個發現,空間跟時間在某種條件之下不存在。這是佛經上講到,他們現在相信,相信是理上的相信,事上沒有見到。第二個發現是什麼?有是從無當中來的;無中生有,無能生有,有還歸無。這也是理上的發現,他們相信;事上,事上他們沒有辦法證明。第三個講宇宙的起源,現在這起源是一時頓現,這也是理上相信。佛經上都說過,但是不是自己境界,沒有證得。所以這個信也可以說是真信,還不是真正,他確實有高深的理論做依據。我們能夠接受中峰禪師的教誨,深信不疑,我們決定得生。下面說: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

  所以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一個,三個一定都有;如果少一個,你的信不是真信,行也不是真行。決定你有信,就有願,就有行;有行,一定有願,一定有信。一而三,三而一,鼎之三足,不可能缺少一個的。我們看一個人,他信不信,你從這兒看。所以沒有行,『不成其信』。

  【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在《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經文裡面所講的是染淨最低的標準,淨念相繼!怎樣轉染為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淨宗修行的祕訣就是這十六個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再藉任何法門的幫助,真正叫簡單、容易、快速、穩當,不需要加上什麼禪,加上什麼咒,什麼都不要加,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效果就是「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心開意解,跟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一個境界。這一句名號念到理一心不亂!

  他的功夫的進展,必然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關鍵就在你能不能都攝六根。我們今天連功夫成片達不到,毛病出在哪裡?不能夠都攝六根。眼往色的外面跑,耳往聲外面跑,六根往六塵境界裡面跑,收不回來。都攝六根就跟孟夫子所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你放在外面的心,你怎麼能收回來?都攝六根就是收回來。把眼從色那裡收回來,耳從聲那裡收回來,收回來你就安靜了,你就定了;你不收回來,你會受外頭境界影響。用現在最容易懂的話,就是你的六根不再受外面六塵境界影響,你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耳根最靈,聽到人家讚歎,歡喜的不得了;聽到人家毀謗,罵你幾句,生氣生好幾天。這怎麼行?這就是你沒有辦法收攝六根,你的心得不到清淨。真收回來,見色絕對不會受色法的影響,聽聲也決定不會受聲塵的影響,你的心永遠在定中。鼻嗅香,香臭一如;舌嘗味,五味一如,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說,沒有嗜好、沒有好惡,心得平等、心得清淨了。

  在我們一般念佛,簡單的說,淨念,念是念阿彌陀佛,淨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是淨;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不夾雜是真功夫,凡夫之不能成就,就是不是真信,他有疑、他夾雜,大量的夾雜,把念佛功夫完全破壞掉,這是《楞嚴經》上說的。《彌陀經》裡面講的,這我們剛剛講過,我們念一念就行;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我們在前面講過,本經說的。

  【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你平常念佛,與這個經相應,與《楞嚴經》上相應。《楞嚴》裡面講得很深,《彌陀經》是從事上講的,事上講,跟《楞嚴經》有相應之處,哪個地方相應?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因,修因;果,果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有一心不亂,當然就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然就有一心不亂之果,因果相應。這兩部經裡面講的是異曲同工。這樣修行,這叫正行。

  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上的口頭禪,我們稱它口頭禪,時時刻刻喊著,「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就是這個。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不要去攀緣。眼不向色攀緣,耳不向聲塵攀緣,鼻不攀緣香,舌不攀緣味,身不攀緣觸,意不攀緣法。眼耳鼻舌身意收回來,不向外攀緣,淨念相繼,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時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相應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是跟一心不亂相應,一心不亂就是佛。下面說:

  【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

  這個很重要,你看看沒有願不行,願是什麼?

  【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四十八願,願願相應』。然後你就曉得淨宗學會成立,我們為什麼把《無量壽經》第六品,選做早課的經文就這個意思。淨宗學人起心動念,都要跟四十八願,願願相應,你肯定得生,你決定沒有問題。所以我常常勸勉一般對於本願誤會的人,我提醒他不能誤會。誤會,你這一生錯過,到最後你往生不了。你四十八願只持第十八願,其他的願都不要,這不行。

  祖師講的四十八願,願願相應,你只跟一願相應,不行!他那個一願就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條,這一願就不圓滿。四十八願,願願互攝,任何一願都具足圓滿的四十八願。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千萬不能夠誤會。古來祖師大德提倡本願念佛,沒有錯,因為人家每一願都攝一切願。提倡以第十八願為中心,沒有錯,第十八願就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相應,願願圓滿,這叫大願。祖師說的不錯,我們現在人錯會意思。不但是不懂得如來所說義,祖師大德的意思,說老實話,真正能夠理解的人也不多。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必須具足信、願、行,信中有願行,願中有信行,行中有信願,它是互相交融的,決定沒有獨立的。『如鼎三足』,缺一個,這個鼎就站不住,就倒掉。這就說明,這三個條件缺一個不能往生,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下面再勸聽眾,這個聽眾是鬼神眾,給鬼神眾,也給我們現前大眾講:

  【今爾亡靈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

  這是你應當知道,鬼神知道,我們更應當知道。我們現前這個一念是圓滿的,為什麼不圓滿?因為你自己有妄想、有煩惱,把你自性本來圓滿的性德破壞、障礙了。六道裡面的眾生,無不如是。

  【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

  換句話說,信願行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承蒙諸佛如來教誨,祖師大德的開導:

  【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信行願』是『本性光明』,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問題在哪裡?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的開導,我們聽見了,覺不覺悟?真的覺悟,你的性光顯發了。信放光、願放光、行放光,這個光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磁場,明顯的發出來,這就是破迷開悟!貴在『當知現前一念』,貴在當知,知就是真正覺悟過來。你要不知道,你還在迷惑,依舊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它都是連著的,有一個全都有了,一迷一切迷,一染一切染,一淨一切淨。所以你聽了之後,你真的要回頭,你要覺悟。下面是這一時佛事最後結束的時候,讚佛: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讚頌,配上音樂,以優雅的節奏唱誦出來,表示自己對於佛法僧三寶、對於一切眾生的禮敬讚歎,也是供養。所以這個偈讚的內容,非常豐富。古來祖師大德講的行法當中,禮敬、讚歎、懺悔、發願,無不具足。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能醫一切眾生的病苦。一切眾生,什麼病苦?就六道眾生裡面來講,貪瞋痴慢疑的病苦,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沒有比這個更毒。這個世間(就是六道裡頭)所有一切的毒害的根就是貪瞋痴。所以貪瞋痴要是轉過來了,六道裡頭毒害的根本就拔掉了。菩薩也有病,菩薩的病是什麼?懈怠。所以菩薩的善根是唯一精進,他要不知道精進,他就懈怠了。九法界眾生統統都有病,要靠阿彌陀佛這一位無上醫王,來診斷、來治療,幫助大家恢復健康。

  『巍巍金相放毫光』。這一句是讚歎阿彌陀佛自行的功德。是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跟我們講的,為人演說,這一句是演,阿彌陀佛在表演。九界眾生都有病,阿彌陀佛表演一個健康的樣子。毫光是白毫放光,我們「讚佛偈」裡面常常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巍巍金相放毫光」就是這個意思。

  『苦海作慈航』。以下這是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他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落實了,所以後面這三句是說他的功,功德、果德。「苦海作慈航」,這是功德;『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這是果德。「九品蓮邦」是果德,「同願往西方」,這裡頭有自己的願望。我今天也發四十八願,我今天真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事,相信我依照經教,認真努力的去奉行,我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願往西方。言語不多,只有幾句,內容非常豐富。後面以皈命蓮池會菩薩做總結: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我自己願意皈命『蓮池會菩薩摩訶薩』,我也成為蓮池會菩薩摩訶薩裡面的一員。第一時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第二時,《彌陀經》、往生咒,都是重複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免了,我們提一提就行了。第二時開端,開端的儀式是一定需要的,這是禮敬稱讚。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意思前頭講過,這是禮敬稱讚。接著,是念《佛說阿彌陀經》,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咒。這就是一個段落,這是誦經、念咒。每個段落之後,都禮敬稱讚蓮池會菩薩。「蓮池會」跟「蓮池海會」有區別的,蓮池會是講極樂世界裡面的,蓮池海會是包括十方世界,統統都在其中。像我們今天發心,甚至於沒有發心,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看到阿彌陀佛的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面,都算蓮池海會。所以蓮池海會就太大太大,遍法界虛空界。經咒念完之後,這是禮敬稱讚: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接著下面就開示,開示前面照例有一首偈,我們先看這首偈: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

  這是中峰禪師對我們當頭一棒,希望這一棒能把我們打醒。再沒有打醒的,常常被他打。如果你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恰如念佛堂主所說的,「放下身心世界」,這裡頭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統統放下了。

  好像曾經有一個人問我,寫了一個單子,問了幾個問題。他說我們如果把一切都放下,是不是工作也不要做,家人也不要照顧,錢統統都拿去布施,我們明天生活怎麼辦?提了一些問題。提出這些問題,說實在話,對於佛在經上講的意思,你沒有真正理解,你錯解了。我在這裡講的話,你也錯解了意思。這是說話難!我講的話你都會聽錯,佛講的話,哪有不誤會的道理?

  你看看佛在淨業三福,頭一句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一切都放下,對父母就不孝了。這孝養父母兼顧到家裡,如何能夠(好像跟佛經上講的)兩面都能顧到?怎麼樣去學習才如法?我相信確實有不少人有這個疑惑。實際上我們在講席上常說,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上放下,你還要懂得,不是說事都不管了。你想想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明心見性,他們是怎麼放下的?你只想一想佛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真放下、徹底放下了,但是放下之後怎麼樣?為人表演,就是你真的放下。現在怎麼樣?現在你在戲台上演戲,你要演得很逼真,那就對了,這樣子理跟事就圓融。

  心裡面一絲毫都不沾染,宗門大德常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百花叢中過,就是隨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做得樣樣都如法。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倫理道德樣樣都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心裡頭真的叫一絲不掛,這就是佛菩薩;心裡面有,你是凡夫。所以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性相無礙,理事一如,你才叫真正懂得。所以愈是真正懂得,愈是真正放下,做得愈好。

  對於父母尊長做得非常非常的圓滿周到,為什麼?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就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會給世間做最好的樣子。五倫八德統統要做到,一點也不含糊。但是心地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沾染,那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覺悟了,佛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佛法;不覺悟,佛法也是世間法。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染污,你生煩惱,不生智慧。佛法在世間,生智慧,不生煩惱,不一樣。

  面面都做得非常周到,演戲,佛講的是演說,你要做出一個覺悟的樣子,做出佛的樣子,做出菩薩的樣子。你再要不會的話,那你去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他們示現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去找一個與你的身分,與你的行業相關的,你看看他怎麼做的,就是他怎麼表演的?你就會學到,你的問題就解決了。此地大師是給我們迷惑顛倒的人,對這個世間有留戀,還不肯認真努力學佛的,給你當頭一棒。

  『便就今朝成佛去』,「成佛去」就是往生,往生就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一生去的,沒有死,活著去的,死了就去不了!你是活的,還沒有斷氣,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這就走了。活著跟佛去了,身體不要了,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法門,不老、不病、不死,這叫什麼?大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這個大事。你們想想看,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事情更大?他真的能教給我們不老、不病、不死。你不照這個方法去做,那就沒有法子了。佛是老師,老師不能勉強學生,學生能夠學成功,一定靠自發自力,老師幫不上忙。你自己不能夠自動自發、努力自強,那你怎麼能成就?

  所以大師在此地講,即使我們現在就往生,『樂邦化主』,「樂邦」是極樂世界,「化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已經嫌你來得太遲了,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已經十劫,你怎麼才來?現在去,阿彌陀佛都嫌你太遲了。『那堪更欲之乎者』,這句話就是給我們當頭一棒,不能再搞之乎者也了。之乎者也是什麼?讀經、研教,還留戀在這個地方,還不能放下,還不想馬上就去。

  如果留戀在經教裡面,『管取輪迴沒了時』,你還是繼續要搞六道輪迴,沒完沒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要像蓮池大師一樣,「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三藏十二部,要搞三藏十二部,那就是搞之乎者也,真的明白了,不再搞了,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八萬四千法門,你們哪個喜歡,你們去搞去,我不搞了,我回過頭來。

  所以這些祖師大德到最後,一部《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成功了,他圓滿了。我們還要搞經教,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你還沒有死心塌地相信,你還不肯死心塌地放下。經教的目的,是讓你在這裡頭徹底覺悟,悟了之後,你要統統放下。悟是看破,看破之後放下,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你成功了,不再搞六道輪迴。這一首偈很重要,現在幾個人覺悟過來?幾個人能真放下?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