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三十二集)  2003/6/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32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方」,六方佛下方第二尊佛:

  【名聞佛。】

  「名稱(就是他的名號)普聞於十方,表為天人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下方所舉的六尊佛是代表佛陀的教育大行於世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求生淨土。破迷開悟為什麼要連上求生淨土?這裡頭有道理,真正覺悟他才會求生淨土。換句話說,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再好,得三昧、明心見性,如果他不求生淨土,他沒有真的徹悟。真正徹底覺悟了,沒有不求生淨土的。

  你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地上菩薩,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真的覺悟,徹底覺悟了。始終,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總共有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沒有一個不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的。文殊、普賢做榜樣!華嚴會上這兩位上首菩薩帶頭,發願求生淨土!由此可知,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了,沒有不發心求生淨土的。

  『名聞佛』當然不例外,這個名號在此地代表為天人眼目。天人代表六道裡面的三善道,有慧眼,能辨別是非、邪正、利害,他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法裡面,念佛求生淨土是第一殊勝,無與倫比的殊勝,他怎麼會不選擇這個法門!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普賢菩薩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會下的上首菩薩,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發願求生淨土的人太多太多了。這幾尊佛的名號都是佛法大行於世道,顯示的興旺的形象。第三位。

  【名光佛。】

  「表大智隨演,法音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的德號裡頭都有一個「名」,這裡頭有密義!這個密義就是教我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決定往生。「光」表智慧,所以表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恆順眾生,應機施教。「隨」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隨順眾生的愛好,隨順眾生現前生活方式,為他「演」說。所以佛教化眾生活活潑潑,而且隨時隨處他有變化,這個與世間教學有相同的地方。譬如說一個兒童,隨著年齡的成長,年齡成長智慧也增長,經驗也在成長。老師教導他的一定是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的智慧,隨著他的經驗不斷的調整教材,調整教學的方法。絕對不是給他的課程一成不變,不是!

  縱然古時候教學,確實從小(六、七歲的時候)就教他念四書五經,到七、八十歲鬍鬚白了還念四書五經,教材沒有改變。但是你要曉得,他教學的方法,對於這個教材的解釋、體會、運用,真的是隨著他的年齡有變更的。佛教的經典亦復如是。從你初學佛的時候就教你讀經,到一百歲的時候還是讀這一部經,可是你的體會不一樣,年年不相同,月月不一樣。能把你所體會到的經義,落實在你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引導你這一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但引導這一生,還引導未來生生世世,經典不可思議!所以要懂得隨機演說。

  「法音遠聞」,法音遠聞這樁事情,我們凡夫很不容易體會。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可以把我們的影像、音聲用高科技的技術,把它轉變成電磁波。遠方的人接收到這個電磁波之後,又把這個電磁波轉變成影像、音聲,他就能看到、能聽到。這是現在的電視、無線電的廣播、網際網路,色相、音聲你都能看見!法音遠聞。可是實際上,我們是迷了自性,自性的德能作用不能現前,所以科學家用機械、用儀器來幫助、來轉變。實際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可以不需要利用任何機械的幫助,我們自己本身有能力。我們的色相,我們的音聲,我們的意念,我們的造作,剎那之間,幾乎是同時遍虛空法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如果我們的見聞覺知不能遍虛空法界,你想想,我們怎樣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佛菩薩的心性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性也遍虛空法界,所以從心性上講無二無別,自他不二。不但眾生跟佛不二,眾生與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也是不二!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宇宙是一體,一體決定不能分割!我們今天講我們這個人身,人身所有的一切器官、細胞是一體,但是這個一體還可以分割,現在用外科手術能分割。宇宙一體是法身,法身不能分割,沒有辦法分割的。所以比喻,實實在在講,沒有任何一物能夠比喻得恰當,比喻只能做到彷彿、相似,決定沒有辦法比得很恰當。

  所以見聞覺知周遍法界虛空界,我們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能力障礙住了,能力並沒有喪失,什麼時候你把這個障礙除掉,能力就現前了。說恢復都不恰當,恢復是失掉之後再現叫恢復,這個根本沒有失掉,只是障礙而已。雖有障礙,它的能力依舊起作用,不過起作用我們自己感受不到;這個障礙,障礙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不放下!總得要懂,總得要明瞭。所以法音確實是遠聞。

  「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勝音,前面說最殊勝之音!可是迷悟,實在講,是在自己。會的人跟不會的人差別很大,所以佛法宗門教下祖師常常測驗學生:「你會麼!」這個意思太深太深,深廣無盡。「你會麼!」果然會,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凡所有音,皆是佛音。會了!會就是覺悟了。如果是迷了,外面的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就叫做六塵。

  塵是什麼?塵是不覺、塵是迷惑、塵是染污,就叫做六塵。覺悟了之後不叫六塵,叫六性,眼見的色性,不叫色塵。所以不會的,你眼見色塵、耳聞聲塵;要是覺悟的話,眼見色性,耳聞聲性,見聞覺知都是性,明心見性!能見的六根根性跟你所接觸的境界的六性(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性),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能所是二,不是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了。

  見性跟色性是一個性,諸位常常聽到佛性、法性,在這個地方你就很明顯的體會到了,眼見色,眼的根性就是佛性,你所見的色相、色性,就是法性。如果是迷了,我們的眼就不叫做根性,叫做眼識,眼識所見外面叫色塵,就不叫色性。這是一迷一切迷,迷了自己,也迷了外頭境界。迷自己就是轉見性為眼識,這是迷了!見性變成眼識。見性變成眼識,外面境界隨著你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外面的色性就變成了色塵,境隨心轉。從這個地方非常明顯的能夠體會到什麼是佛性,什麼是法性?佛性會變,它有覺迷,法性沒有,法性是隨著佛性轉的;佛性是正報,法性是依報,依報總是隨著正報轉。

  正報覺悟了,正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頭所說的,說得好,「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轉識成智,就是法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轉,有因上轉,有果上轉。八個識,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你就明瞭了,我們就知道功夫應該怎麼用。第六意識的能力最強的是分別,第七識末那識,能力最強的是執著。那我們怎麼個轉法?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執著就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了,不分別,你就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要從這個地方轉起!至於第八識跟前五識你就不必管它,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跟前五識統統都轉了,連帶都轉了。

  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作觀,「止觀」,這個名相通八萬四千法門,也通淨土念佛法門。這個名詞是佛門裡頭,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修行總的指導原則,總的綱領。譬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修止觀?是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萬緣放下,你心裡頭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念頭放下了就是「止」,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觀」。所以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講持名念佛是「甚深上妙禪」,禪就是止觀。怎麼說念佛不是修禪?真的是在修禪,而且是修上上深妙禪,很少人知道。

  止,止什麼?止妄想分別執著,要把這個止住。止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三昧,心地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止!觀,觀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內外都清楚;內是六根根性,外面是法性。明心見性!明心是能見,真心;見性,沒有一法不是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是法性。所以到這個境界,六根所對的、所接觸的這個境界,法性而已!就像古大德比喻裡頭所說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製造的物品種類千千萬萬,琳瑯滿目,讓你去參觀、去欣賞。你看了一下,你看到什麼?黃金而已,除黃金之外沒有一樣東西。

  所以真正明心見性,他看山河大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問他他看到什麼?他所見到的是一個性。就好像會看的,琳瑯滿目全是一個黃金,周遍!除金之外什麼都沒有。見性的時候,除法性之外什麼都沒有。法性是清淨的,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沒有生滅,法性沒有來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看看《楞嚴經》上這幾句話講得多清楚。宇宙萬有的真相!破迷開悟之後你就離苦得樂,所有一切苦都沒有了。不受一切苦,那就是樂!

  《彌陀經》裡面世尊給我們介紹,這個世界為什麼叫極樂?佛說得很好,那個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沒有苦受,所以叫極樂。我們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樂還是苦,不是真樂!所以佛講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換句話說,一個苦就把娑婆世界眾生生活狀況說盡了,他們在受苦,三界統苦。極樂世界沒有,沒有苦苦、沒有壞苦、沒有行苦,所以稱之為極樂。我們如果把這些粗淺的意思搞通、搞明白、搞清楚了,你就會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哪裡還要人勸!什麼樣的障難也障不住你。為什麼?事實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名光佛」。下面一尊。

  【達磨佛。】

  『達磨』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是法。我們講佛法僧,佛陀、達磨、僧伽這都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所以達磨翻作法。「表大法師承自佛」,這個法門深廣無盡,沒有一法能跟它相比。這個大法你從哪裡學來的?我從老師那裡學來的,老師是誰?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當然我們的承傳是一代一代祖師傳下來,我們才知道。雖然是祖師傳給我們,但是我們讀的這個經,這個經是如來親口所說的,祖師大德再介紹給我們,我們一展開經卷,就直接得到佛的承傳了。

  又何況釋迦牟尼佛在入滅之前教導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世間,我們依靠什麼?佛很慈悲,教導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是經典。依法,法是佛說的,就直接依佛講的。你看,這個真正了不起,我們是釋迦如來直接的傳人!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沒有祖師,淨土宗的祖師怎麼來的?是後人對這個修淨土的人特別尊敬,稱他為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跟其他一切宗派不一樣。其他一切宗派是一個老師傳一個,所以有多少代多少代,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是民選的,不是哪一個傳哪一個的,初祖沒傳給二祖,二祖也不傳給三祖。後人認為他的成就,對淨土宗的修持、對淨土宗的弘揚有特殊的貢獻,尊他為祖師。所以淨土宗到現在只有十三代,就是只有十三位。「依法不依人」,直接承傳。

  我們直接承釋迦牟尼佛教誨的,淨土的三經一論,後來祖師大德加上兩種,現在五經一論,就夠了,這是直接承傳!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而且確確實實淨土裡頭沒有什麼一代一代的祖師,我們不要被這個迷了。為什麼?每一個修淨土的人都是直接承傳,這不可思議!人人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嫡傳!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菩薩、善神擁護,這不是沒有道理!「堪為眾生軌範」,師承自佛,這是淨土念佛法門師承自佛,堪為眾生軌範,為一切眾生的模範,「即佛門之四依法也」。四依法我們也列在這裡,「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現代有很多人批評會集本,他不懂得四依法裡頭這一句,如果懂得這一句,問題就解決了。只要是佛的意思明白了,語言多說一句少說一句,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沒有關係,只要意思對了就行。佛這個四依法,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來經教流通到十方,每個地方言語文字不相同,必定要通過翻譯。通過翻譯之後,這個譯本能不能取信於大眾,這四依法就給你說出來了。他翻的沒有問題,意思對了,言語不同沒有關係,意思要對。「依義不依語」。

  會集本,就是會集原譯本,我們把會集本跟原譯本對照,它意思沒有錯,依義不依語,我們就能採信,就能夠依靠。那麼反對,他就是不懂四依法。實在講,現在有很多人疑惑翻譯不可靠,一定要依梵文的原本。梵文原本的經典,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並沒有用文字寫出來,是佛滅度之後,阿難覆講,大眾來記錄。這到底可靠不可靠?你要真正找到究竟可靠的,那非得親近釋迦牟尼佛不可。從另外一個人口裡傳出來的,你都有懷疑,那個問題就嚴重了。所有一切經,連梵文本你都會打幾個問號在上面,這殊勝的利益你得不到了。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這個地方都跟你講原則,了義、不了義人人不一樣。契機、契理的就是了義,契理不契機不是了義,契機不契理也不是了義。講到究竟了義,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我能夠開悟,能夠證果,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對我講是了義!究竟了義,那應當是幫助我在這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那是了義中的了義。千經萬論擺在你面前,你自己選擇,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是我究竟了義?就是說我依靠這一部經典、依靠這個法門,我這一生決定成就圓滿的佛果。諸位想想,除了《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之外,你要想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不可能。換句話說,《彌陀經》、《無量壽經》是究竟了義!

  《彌陀經》自古以來有兩個譯本,羅什大師是意譯,我們現在讀誦的,玄奘大師是直譯,兩個譯本。這兩個譯本現在我們都印出來,諸位可以做參考,可以做比較。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許許多多的學人都採取羅什大師的本子,這本子確實是好。至於《無量壽經》,我們從《藏經》目錄裡面看,古時候翻譯的有十二次之多。從後漢到南宋,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有些譯本失傳了,當中有七種本子失傳,現在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我們稱為五種原譯本。

  這些譯本對照起來看出入很大,所以古大德看到這個情形,就判斷,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一定講過好幾遍,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同一個本子再多人翻譯總是大同小異,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最明顯的就是阿彌陀佛發的願,你看,這五種本子裡面,有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有一個本子是三十六願,這個差別太大了。如果是一個原本(梵文原本),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異。所以從這三種差異,古大德的判斷,《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當時講解的時候,最低限度,釋迦牟尼佛講過三次。失傳的本子我們沒有看到,總是講三次以上!釋迦牟尼佛講經,沒有重覆講過的,《無量壽經》他老人家在世要是講過三次的話,這部經就值得重視了!

  所以,會集就有需要!最早會集是王龍舒,宋朝時候的人,王龍舒的會集本稱之為《大阿彌陀經》,《龍藏》裡頭就有了,入了藏。蓮池大師註解《阿彌陀經》的《阿彌陀經疏鈔》引用《無量壽經》的文字,他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本,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龍舒的會集本,祖師肯定!祖師不引用原譯本,引用會集本,有他的道理在。我們今天要懷疑會集本,那是大錯特錯,那是不懂得四依法!

  四依法最後一條,「依智不依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但是學佛,連平常處事待人接物,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識」就是今天講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出錯誤,你要依理智,學佛更應當如此。佛在此地教我們,你要依智慧去判斷、去選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就出錯誤。

  這旁邊我註了一條,「窺基法師作通贊疏,為末世做示範也」。這做什麼示範?就是「依智不依識」。窺基大師是玄奘大師的徒弟,你看看他給《彌陀經》做《通贊疏》(做註解),他不用他老師的本子。一般照理說,我老師翻譯的不錯,我應當用老師的本子來做註解,他沒有。他用鳩摩羅什的本子,他沒有用老師的本子。這是不是對老師大不敬?不是的。羅什的本子翻得好,已經全國都通行了,你何必再用你老師的本子。很少人讀這個本子,你註這個本子,雖然是師生之情,但是會擾亂一般修行人的觀聽。他採取鳩摩羅什的本子,他的老師玄奘大師沒有責怪他,不說他是:你是背師叛道!沒有。理!玄奘大師有這個雅量,窺基大師做得不錯,這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理智不依感情。他們師徒給我們做了榜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十方佛」第六段第五尊佛:

  【法幢佛。】

  「表為眾生作擇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眾生」,這是名號裡面的含義。「幢」是旗幟一類的,我們一般講標誌。它的形狀是圓形的,有一點像現在飛機場我們看到的風桶,有一點像這個形狀。在中國、在日本,大的寺院裡面我們還常常看到。

  古時候寺廟裡面講經說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上課,怎麼樣去通知別人來聽,來一起學習?佛法是師道,中國人對老師非常重視、非常尊敬,所以「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是求學,你要到老師那個地方去求學,沒有老師來教的。老師要非常謙虛,決定不敢招你,現在講招生,從前不敢講招生,招生太狂妄了,你有什麼德行能夠教別人,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謙虛。那怎麼辦?就用幡幢,用這個方法來通知大家。今天我們這個道場裡面有講經,教學,我們的旗杆上就懸幢。人家老遠地方看到,這個道場旗杆上掛的是幢,圓形的,就知道今天有法師在講經說法,喜歡聽經的人自己來了。所以不是招生,是通知你,你願意來就來,不願意來就不來,用這個方法,完全是自動的。謙虛!

  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這個時代已經進入到高科技。高科技,我們這個幡幢用不上,那是很近的距離才行,遠距離就不能產生效果。現在我們把講經的時間、頻道印成像廣告一樣,介紹給一切大眾,讓大家都知道。他要是喜歡聽經,喜歡聽什麼經、在什麼時候、什麼頻道,到時候他自己去打開,跟幡幢的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介紹人聽經,現在可以不必贈送這些經書、錄相帶、錄音帶,都不需要了。最好是印卡片,像名片一樣大,印卡片,把這個訊息印在裡面。我們的親朋好友、認識的人,送他。他歡喜聽,他拿到這個資訊,在什麼時間、什麼頻道,他都能收得到,或是在網路上、或是在電視上、衛星電視上。這個好!這就是懸幡幢的意思,介紹人聽經聞法。懸幡多半是做法會,通知你有時間我們來一起共修,共修法會用幡。講經說法用幢,叫法幢。

  教學,講經教學就是「為眾生作擇法眼」。特別是初學,初學,佛法真是浩如煙海,法門這麼多,經典這麼多,我學哪個法門?哪個法門能適合於我?所以法師自己修行、教學有經驗,可以幫助大家選擇法門,提供修學的參考。這就是為作法眼,幫助大家選擇法門。這個需要智慧,尤其傳法的法師,傳法就是講經說法,傳道,一般宗教裡面講的傳教師。他一定要了解現實社會狀況,一般人平常他想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要細心觀察!然後你的教學、你的說法才會契機。你所提出東西是他們迫切需要的,那大家就歡喜,願意來學習。

  現在社會動亂,大家最迫切需要的是社會安定,是世界和平,是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這是當前迫切需要。那我們教學的課程要選擇這個為中心、重點。對於個人來講,個人利害得失看得比什麼都重。利害得失裡頭,總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大類求財富,升官發財;第二類求長壽,健康長壽,這都是迫切需要的。從這兩樁事情,我們提供第三個課程,智慧,求智慧。為什麼?你想求升官發財、想求健康長壽都需要智慧,你沒有智慧做不到。

  在佛法教學裡面的排列,智慧是排在第一。現在世間人把智慧擺在後面,他頭一個就是要發財,其次才講到健康長壽,這顛倒!佛法教學、修行裡面頭一個是智慧,求智慧,第二個是健康長壽,發財是後面的事情,不足重要。有智慧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破迷開悟!這叫佛法。佛這個字是梵語,意思就是智慧、是覺悟,所以佛法要從字面上翻譯就是智慧的方法、覺悟的方法。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為一切眾生選擇最好的法門,讓他學起來不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利益。

  第二句,「建法幢,立宗旨」,建法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建道場。現代的道場,我們不能不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誨。他老人家教給我們,二十世紀以後的道場是小型道場!時代跟從前君主、農業社會不一樣了,所以道場不能跟從前一樣。現在的道場要小型道場,祖師告訴我們,住眾以二十個人為原則,不要超過二十個人,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小型道場,不要化緣,真正修行會有人供養,生活清苦一點好。為什麼?清苦能夠激發道心,使你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沒有貪愛、沒有留戀,你求生西方淨土的心懇切!

  道場建得大了,富麗堂皇,人的道心就沒有了。為什麼?他起貪瞋痴,他貪戀這個環境,不想往生,攀緣的心就生起來了,都是障道!祖師想得很有道理。小道場,住幾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修行,好!不做法會,決定不做經懺佛事,就是一個純粹的念佛道場。他講不收徒弟、不傳戒、不做法會,祖師講,連經都不需要講,老實念佛。每天的功課就跟普通佛七一樣,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我們今天看現前社會狀況,體會到祖師這個想法絕對正確。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狀況之下,要聽經!為什麼?不聽經你不明理,不明理,念佛也是盲修瞎練。從前那個時代,行,現在這個時代不行。我們要了解現實狀況,遵守祖師指導的原則。

  現在我們這個小道場需要聽經,一天至少兩個小時聽經,其他的時間可以念佛。聽經一天都不能中斷,聽經不但讓我們明理,每天聽佛陀的教誨,堅定我們的信願,化解我們的煩惱、妄想、習氣,聽經容易化解,解行相應。如果是初學,煩惱習氣重,最好每天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堂念佛十二個小時。能夠這樣修沒有不成功的,真幹!這個道場肯定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至於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那就是用網路、用衛星電視,所以這小道場裡頭附設一個小型的攝影棚就夠了,這是對外弘法。對外弘法自然有人,不用我們自己操心。我們只要把這裡的講經(在內部每天講經兩個小時,或者四個小時)錄相、錄音留下來,有些信徒們很發心,讓他們去傳播就可以了,不要操一點心。與外界最好少接觸,愈少愈好,我們的心安定。當然會有幾個熱心的居士護持這個小道場的,流通佛法讓他們去做,這個樣子身心完全定下來了,這好!建法幢,這是建道場。

  「立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的方針。像印光法師已經教導我們專修淨業,那就是立宗旨。我們這個道場專修淨宗的,不夾雜其他法門,純粹是個淨業道場。這裡面經論的學習也只限於五經一論,主修的科目,不對外開放。我們現在在此地建立學院,學院當然是培養弘法人才,培養弘法人才也用這個方法,解行並進。我們上軌道的時候要用這個方法,真幹!

  但是,因為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顧自己,真的是自私自利,甚至於忘恩負義,沒有慈悲心,沒有普賢十願裡面的「禮敬諸佛」,沒有禮敬的心。我們為報施主,所以也開短期的佛學班。一年四季我們辦四次,一次短期班期限是七十天,就是十個佛七,讓我們自己的同學們有機會練習講經、教學。同時這些護持我們的施主檀越,也能到這邊來看看我們這邊修學的成績,我們要拿出成績來報答施主之恩。讓他跟我們共同生活兩個月,來看看我們解行的成果,值不值得他繼續來護持。如果他覺得來看了之後他很不滿意,他以後就不再護持了,這是正確的,對的。宗旨要顯明。

  「大行教化」,你這一個地方做好了,就有別人來模仿,希望這種小型真正修淨業的道場,各個地方都有。都有好的法師或者是長者居士來領導,人數確確實實不要多,這才是「福度眾生」。末後一尊佛。

  【持法佛。】

  這是第六尊佛,『持法』,「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持是保持,就是受持,我們接受如來的教誨,永遠保持,依教奉行,這叫持法,佛在此地給我們做榜樣。我們希望一切眾生與佛有緣的,都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希望別人做到,這是不可能的。諸佛如來、祖師大德,乃至於世間的聖賢君子,在古代都是自己做到了之後才勸別人,然後才教導別人。這是一定的程序,自己先做到,自己得到好處了,不論在思想、見解、言行上都沒有猶豫,沒有懷疑。為什麼?自己做到就是通過實證,這個法門沒有錯,我真的得利益。這個時候勸人,人才相信。

  所以弘法是有兩個階段,先勸告大家,到自己有了德行,有了聲望,再教化眾生。他什麼時候從勸導轉變成教導?我們在前面讀過,到上座才有資格教化眾生。上座,我們就以講經這個例子來說,你要在講台上講滿三十年,十年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換句話說,不滿三十年,勸導;滿三十年,大概自己年歲也就差不多了。二十歲出來講經,講三十年那五十歲了,在從前,人家看到你都稱你作老法師,五十歲了,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教導。都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你要教別人,自己沒有做到,你怎麼能教人?

  我這一次到台灣,雖然短短的五天的時間,我接觸了一些同修。有幾位同修告訴我,他們在家裡面教自己的兒女,兒女小,教他念《弟子規》。小朋友念了,念了以後問他的爸爸媽媽:這個你沒有做到!他爸爸媽媽都搞得不好意思。你沒有做到,你為什麼叫我做?古時候的教育,父母真的做到,叫兒女學習,兒女乖乖的學,他沒有疑問。現在難!為什麼?做父母的,小時候沒有人教,現在看到這個不錯,想教自己的兒女,但是自己沒能做到。自己不能夠以身作則,家庭教育很不容易,教兒女要以身作則。學校也是一樣,老師教學生,老師要以身作則,你才能教得好。你不能夠以身作則,你怎麼能夠教學生?

  同樣一個道理,國家社會的領導人,你要不能以身作則,你怎麼能教全國的人民?你怎麼能教全市的人民?你做個市長,你是這一個市的君、親、師!你是這個都市、是這個地區、是這個國家最好的模範,在從前確確實實如此。如果你這個國家領導人是君不君(君是國家的領導人),不像個國家領導人,人民受苦了。人民受苦不甘心,會把你的政權推翻,就鬧革命了。

  所以早年我在新加坡講經,那個時候還沒有長住新加坡,每年去一個月,去講一個月經。演培法師跟我非常好,有一次他請我吃飯,在他道場,他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淨空法師,你是贊成君主,還是贊成民主?我告訴他我贊成君主。他說為什麼?我說君主比民主好。他說你這個頭腦太舊了,不合時宜。我說不管它合不合時宜,我們是就事論事。君主的好處在哪裡?帝王他想代代相傳,想他的子孫都做皇帝,這雖然是私心,只要對人民好,那就行!

  因此他培養國家的接班人,真用心!全國第一流的德高望重的這些學者,他們的品德、他們的學問、他們的才藝一流的,請他來當老師,教他的太子、王子。這些都是將來的國家社會的接班人,他們受過最好的教育。所以他們接班不至於出大亂子,受的是聖賢教育,讀書明理!如果他不遵守聖賢教誨,不遵守祖宗的成法,祖宗所立的法令規章,他要破壞、不遵守,他的政權就保不住,就會有人起來推翻他,改朝換代。所以哪一個做帝王的不是戰戰兢兢!他才能保持得住。

  末代皇帝,說實在的話,就是違背了老師的教誨,違背了父母的教誨。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之後為非作歹,貪圖享受,不顧人民死活,立刻就被人家推翻,這個我在中國歷史上能看得到的。民選的領導人,他是不是受過最好的教育,就很難講了。他是不是肯負責任,真正的愛護老百姓,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解除苦難,帶給老百姓真正的幸福美滿,很難!為什麼?他任期有限。在責任感上,實在講,比不上帝王。

  我看得很仔細,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君主制度雖然有它的缺點,但是比民主制度的缺點要少。就在教育這一方面來講,君主時代非常重視,很多非常好的制度,防微杜漸。真正負責任的帝王,你在中國歷史上去看,很多,不負責任是極少數。那是什麼?叫末代帝王。亡國的帝王他不負責,所以他很快就被人滅亡。諸位要多看開國的帝王,你不要去看末代帝王,你看開國的,看這個朝代鼎盛時期,不一樣。

  佛法的修學、教學始終重實踐,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象。形象是教化眾生用的,當然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實質。你自己沒有真修,只搞這些形式,形式不能利益社會,不能利益眾生,一定要有真修!真修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們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真修的人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要隨順經論教誨。經論是佛菩薩的教誨,要把經論裡面的教誨完全落實,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真修!

  起一個念頭,就要想到這個念頭,佛在經教上許不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佛許可的那一定是善念,一定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這個念頭好。如果佛不許可的,那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一定是損人利己的;損人利己的念頭不能起,那是造罪業。真的從起心動念這裡下功夫,這叫從根本修。言語、造作時時刻刻都要想到經論教誨。所以為什麼教你做早晚課?

  早課的用意,實質上的用意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要遵守佛菩薩教訓,不能違背。晚課是反省,我今天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個時候認真反省一下,有沒有違背佛菩薩教訓,有違背的趕緊要懺悔、要改過,明天不要再違犯。與佛菩薩教誨完全相應的思想、行為,明天要繼續保持,不要失掉,這是真正做早晚課,這是真正修行!早晚課不是形式,念給佛菩薩聽聽,佛菩薩才不要聽,是念給你自己聽的。總得要曉得這個意思,「持法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再看下面「上方佛」,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

  上方,世尊為我們說了十尊佛。前面西方我們看到七尊佛,七代表圓滿,十也是代表圓滿,《華嚴經》用「十」表法。這個地方筆記裡頭寫的,「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統統都是表這個法門。這段經文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佛門裡稱之為密義,這個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很深的意思。我們學大乘的同學應當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意思實在講很明顯,等同《華嚴》,跟《華嚴》一樣!沒有兩樣,表這個意思。細心再看這十尊佛的名號,你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

  我們看第一尊佛,『梵音佛』,「梵」是清淨的意思,「音」是音聲,說法。諸佛如來在娑婆世界示現教化眾生,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幫助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用說法。這個音聲是清淨音聲,從什麼地方看到清淨?「捨四相四見,說法清淨,無有染著」。這是真正發心如同諸佛菩薩一樣,到這個世間來,乘願再來。我們來的時候是凡夫,迷惑顛倒,但是通過二、三十年的學習、薰陶,也要轉凡成聖了。

  上根的人十年就轉過來,就轉凡成聖,那真幹!從哪裡幹起?《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破四相。破四相從那裡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就是破我相的實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幹,認真的幹,你要幹上十年,上等根性的人十年,轉凡成聖。為什麼?四相四見破了,在大乘你至少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在小乘就是須陀洹果,你真的成就,這是上根人。中根人二十年、下根人三十年,轉凡成聖。

  這個時候你說法當然清淨,無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的,他的利益,不是我的利益,念念捨己為人,沒有一絲毫的染著。什麼是染著?自私自利就染著。我有什麼好處?染著了!沒有我。

  所以來的時候,我們到這個世間投胎來的時候,是業力來的,學佛之後轉業力為願力。業力那個身已經死了,現在這個身是願力身,願力身就跟諸佛菩薩乘願再來沒有兩樣。現在活在這個世間一切是為苦難眾生,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話隨時可以往生,自己的事情已經辦了!經論上常講「所作已辨,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永遠不再墮輪迴,自己的事情辦妥了。這個身體還住在世間,住在世間幹什麼?這不很清楚、很明白嗎?為眾生、為佛法。為正法久住,為廣度眾生,為這個,不為自己,這你是真的轉過來了;還有自私自利,你沒有轉過來。這個事情總得要清楚、要明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