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九年早餐開示—怎樣以廣大心,親近供養  (共一集)  1999/5/4  香港  檔名:20-014-0504

  昨天晚上我在寫下一次講義的時候,看到文殊菩薩對舍利弗尊者、六千比丘的開示,裡面有一段對我們現代人修學非常重要。這段話在《普賢行願品疏》裡面,我們這個本子是第一冊四百六十七面,經有十句,我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文殊菩薩對這些人們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的「善」非常重要。這部經是圓教大乘,善的標準必須要具足,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統統都具足,才能稱為大乘法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關鍵的字樣,也是真實的標準。他如果能夠成就十種大乘法,「無有疲厭」,他就很快的、也很容易的證得菩薩地。菩薩地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地上菩薩,這個果位就非常高;當然也能夠入如來地,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下面他就把這十種法為我們說出來了。第一種,所謂「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這是第一句,第一句是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廣大心學起。心量太小,就逃不出輪迴;心量大,輪迴就沒有了。而輪迴的界限並不大,我常常用個比喻說,你的心量比輪迴大,這個輪迴的圈圈你就超越了;如果你的心量,沒有六道輪迴這麼大,你永遠出不去。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就大了,這個心就是廣大心。那個地方講的眾生,不是講一個地區的眾生,不是講一個國家的眾生,也不是講這個地球上的眾生,也不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那個範圍還太小了,他所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在此地講的「廣大心」。這個廣大心就是供養,供養諸佛如來。

  諸位想想,諸佛如來智慧福德都圓滿了,他還要什麼?還要我們供養嗎?我們對於他感恩戴德,我們有什麼能力去供養他。文殊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我們能供養諸佛如來,真正得到諸佛如來歡喜的,就是菩提心,就是廣大心,起心動念不是為自己,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我教念佛堂的同學們,你們每一聲佛號,都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念的,才能夠消除根本的業障。所以心量不大怎麼行?我們同學們決不是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開始學佛的,沒這麼容易!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佛法,有緣學習佛法,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這個善根非常深厚,在末法時期還能夠遇到正法。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跟我們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這個環境當中,你還能遇到正法,若不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哪有可能?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

  菩薩對舍利弗這些人的開示,第一句就是勸發菩提心。他這地方沒有說廣大心,說是「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現在我們要問,也許有人說,我沒有見諸如來,等我見諸如來的時候,我再發廣大心行不行?這個想法,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文殊菩薩處處見如來,時時見如來,我們是見了如來不認識如來,絕對不是說諸佛如來不在我們身邊,不在我們面前。《大方廣佛華嚴經》提醒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的周圍。這周圍在哪裡?我們周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是諸佛如來,可惜的是我們不認識。幾時你認識了,你就入如來境界,你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今天見不到諸佛如來,是把諸佛如來變成了凡夫,把諸佛如來變成了魔障。怎麼變的?我們自己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學佛,要相信佛的教誨,決定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的意思,永遠不能見如來。相信佛的教誨,諸佛如來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在關懷我們、在照顧我們。所以佛與魔之間就在一念,我們一念覺,覺就是信佛,迷就是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魔,把諸佛如來都變成魔,魔境界了。一念覺悟的人,相信佛的教誨,就把魔境變成諸佛如來,這是真的親近供養,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供養不在乎形式,不在乎金錢,也不在乎佛經裡面講的幢幡寶蓋,七寶供具,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普賢菩薩在這個經最後,給我們做結論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句,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如教修行供養」。這句話怎麼說?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著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我們決定遵守,不要犯過,這就叫如教修行供養。我們自己反省反省,佛在經上教我們要做的,我們沒有做到;佛在經上說不可以做的,我們偏偏在做。佛跟魔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知不知道?明不明白?

  也許你說,我聽明白了,我還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習氣太重了,我很想做,但是這心做不了主。對的,這個話沒錯,你說得很老實。如果這一念之間果然轉過來了,你就轉凡成聖,你不是凡夫。確實煩惱習氣無量劫來薰習生了根,這個根很難拔除。你們諸位有這個情形,我也不例外,我也是這樣的。我今天能有一點成就,這個經驗可以貢獻給諸位,給大家做參考。那就是決定不能離開佛法的薰習,特別加強佛法的薰習。佛法的薰習,佛在經上講了無數遍,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是這一句的開示。受持是決定接受,決定依教奉行,時時保持不失掉。讀誦要緊,天天要讀經,最好是天天能講經。因為你天天講,你必須要天天讀,你不讀怎麼能講?所以天天講經,給自己一個壓力,勉強自己天天要讀誦。我們展開經卷,遍遍都有悟處,這才能得法喜充滿,才能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沖淡。我這一生就是用這種方法得到一點成就,沒有一天離開經本。

  我現在一個星期講十二個小時,沒有一天不為人演說,我是用這種方法成就的,用這種方法把心量拓開了。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心量非常窄小。四十七年來,我學佛第七年開始講經,今年講了四十年,從學佛算起四十七年,四十七年的薰習,每天沒有間斷,這才把無始劫的這些習氣、煩惱淘汰掉,不容易!我讀古人的傳記,古來的大德,有三、五年就把習氣淘汰盡,轉過來了,有十年、八年轉過來的,我用了四十七年的時間,我對於古大德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善根比我厚,他們的智慧比我猛利,所以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我這種根性,跟大家根性沒有兩樣,發個狠心,用半個世紀的時間,鍥而不捨,也能轉過來。這就是「以廣大心,親近供養」。

  末後這一句很重要,「心無疲厭」。這一句話,他這十句開示裡面,末後都有這一句。心無疲厭,永遠不疲,永遠不厭倦;如果不契入這個境界,做不到。凡夫無論做什麼事情,時間久了,就懈怠、懶散,疲倦、討厭;契入這個境界就不會。譬如讀這一部書,永遠讀不厭,永遠讀不倦,為什麼?遍遍有新的意思,那就能生歡喜心。每一次展卷,每一次讀誦,都有新的悟處,這個經義其味無窮,所以才不疲不厭。這一法如是,我們要曉得法法皆如是。任何一法當中,你在這裡面生疲厭之心,是你沒有契入箇中三昧,果然能契入箇中三昧,妙味無窮。這個道理,明天我們有時間再跟各位接著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