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九年早餐開示—捨棄享受,努力修學  (共一集)  1999/3/20  香港  檔名:20-014-0320

  昨天我們談過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行為的基礎上。佛法稱之為正信,如果對於理論不清楚,行為沒有落實,這種信都是迷信,都是勉強的信,信心當然很容易動搖。我們曾經見到過,一生吃齋念佛,到晚年改變了,或者是改變修學其他法門,或者是改變信仰其他的宗教,這些事情並不少見,在國內、在國外我們常常見到;乃至於出家人也會還俗,去信仰其他宗教,我都親眼見到過。這什麼原因?信心動搖了。佛法所說的道理,他沒有明瞭、沒有透徹,佛教導我們的生活,教導我們應當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沒有落實,所以才會有這些現象。因此「信願行」必須集合成一體,那個信心才會堅定。

  信之後,一定要有願。通常我們講到願,諸位都會想到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如來因地修學的總綱領。每個人在因地的發願不一樣,但是仔細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所以這四大願可以概括所有的大願。第一願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是大慈悲心的流露。眾生太多了,品類太複雜,菩薩發心要平等普遍的幫助這些眾生;但是在落實這樁事情要靠緣分,佛在經上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分?你去幫助他,他肯不肯接受你的幫助,他肯接受、樂意接受,這是緣;你熱心去幫助他,他不接受、不樂意,這就沒有緣分。所以緣分不在菩薩自己,是在眾生那一邊。

  可是菩薩也應當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要表現得真誠、熱心,無條件、無希求的幫助眾生,這是佛在經論上說得很多。幫助別人,對別人有所希求,這不是菩提心,這個心不清淨。要完全沒有希求的心,這也是一般世人不容易做到的,解得不夠深,解得不夠透徹,就難了!為一切眾生能犧牲自己,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何況其餘?我們在佛《本行經》、《本生經》裡面看到,這是釋迦牟尼佛敘說,他過去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那些故事,為一切眾生捨頭目腦髓,不知道有多少次。捨身餵虎,割肉餵鷹,都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為什麼能做?他悟得深、悟得廣,所以他能做。

  我們為一切眾生,眾生有需求的時候,我們要想成就他,要想滿足眾生的願望,很不容易做到。什麼原因?處處顧慮到自己的利益,雖然知道也想幫人,但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幫助別人需要細細考量一下我自己的利益,如果對自己的利益有重大的妨害,就不肯做了;或者是有小小的妨礙,幫助別人的願心就退失了。這些事情,不必看別人,自己冷靜反省反省就發現。我也知道佛在經上的教誨是善的、是正確的,可是我們在生活行為裡要想做,那考量就多了,不能將佛的教誨百分之百奉行。追究起根本原因,不能放棄自己的利益,不能放棄自己對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受用,眾生總是希望又可以幫助別人,又不失自己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一切兼而有之,這多麼好!可不可能?給諸位說可能,但是決不是現前這個階段,現前你是生死凡夫,你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你決定會墮落。

  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法身大士那真的就是兼而有之,得大自在,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不失自己的享受。他享受何以不墮落?他心地清淨,他一塵不染,這才能享受。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佛與菩薩說法,天人供養,散花燒香、載歌載舞,這個顯示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五欲之樂。諸位如果要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去旅遊觀光,你可以看看敦煌、雲崗石窟裡面這些造像,佛為大眾講經說法,龍天護法種種供養,從地面到天上,地面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的供養,空中是天神、天女的供養。這是小乘經上決定沒有,小乘經教是凡夫,凡夫在這個境界裡受不了,必定勾起他的煩惱,勾起他的欲望,煩惱跟欲望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是三惡道的真因。所以小乘修行遠離五欲六塵,遠離名聞利養,要找極靜的地方去修道,遠離都市、村落。為什麼?外面境界會影響他的心,不能不這麼做,那是教小學生。

  大乘佛法是跟誰講?跟菩薩講,菩薩已經成就戒定慧的基礎。他有定,五欲六塵這些東西,眼見耳聞他不動心;他有慧,他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會把它當作真實,所以接受人天五欲六塵供養,那就無所謂了。在這裡面去證得「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初學人的境界。我們初學人在境緣當中,自己冷靜思惟,還動不動心?如果還起心動念,我們自己要知道就墮落了,這很可怕!特別是初學的人,佛經要天天讀。天天讀是什麼?只有佛菩薩提醒我們。佛菩薩在哪裡?佛經就是佛菩薩,佛像就是佛菩薩。但是如果不是深入經教,看佛像還是沒有用,提不起觀照。初學一定要經本,天天讀經,天天聽經,長時間的薰修,你才有反省的能力。墮落不怕,真正反省,他會回頭;如果不讀經,你就不會回頭。深入經藏的人,看到佛菩薩形像,他懂得佛菩薩形像表法的意義,那個行!對於我們修行有幫助。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義,供養佛像沒有什麼大功德。

  可是現在人讀經,特別是初學,讀了怎麼樣?不懂。不但經不懂,看註解也看不懂,這就難了,所以要聽經。聽經也不容易,世尊在楞嚴會上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能遇到幾個好老師,你一生能遇到幾個善知識?給你講真話,不說假話,不欺騙你。這個機緣,實在說,希有難逢。我們遇到了,多生多劫的善根、緣分。我初學佛,遇到了章嘉大師,真善知識。我是個知識分子,剛剛接觸佛法,他幾乎把佛教宗教色彩那一部分完全捨棄,來給我講道理,所以我很容易接受,被他所攝受。如果完全講佛教一些儀規、形式,對於一個知識分子初學的人來講,非常不容易接受。我跟他三年,我對他的態度非常恭敬,他看得出來。但是在形式上,一般佛教徒見到老師,總是五體投地跪拜。我沒有跪,我從來沒有對他跪拜過,我對他就是脫帽一鞠躬,他對我的親切、對我的愛護,比任何一個信徒都好,我也知道,我也能體會得到。我們師生有很好的默契,我在他那邊真正得到東西,他奠定我學佛的基礎。

  我問他,他都講真話。我說活佛轉世是不是真的?他是活佛,活佛都轉世的,他沒有說轉世是真的。他告訴我,大概最初四、五世可能是真的,往後很難說。他是四、五世以後,就很難說了。告訴我,還是要自己努力修持,這個話我們聽到很佩服。靈童被選出來之後,實在講,他們的記憶好,可以說當代最好的老師來教導他、來輔導他,這個機會難得。我們要想親近一個老師,親近不到。他們是最好的、最優秀的老師,德行學問為舉世公認,這些好老師輔導他、教導他;他緣殊勝,只要他真正用功努力,他的成就自然在一般修行人之上。我們聽到這個很合理,這個說法令人心服口服,令人敬佩。大師的道德學問,任何一個人接觸之後都能夠肅然起敬,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我們說真話,幫助我們解除疑惑,這是好老師、善知識。章嘉大師往生之後,過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師生之間也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我對他非常感恩,我親近他十年。

  願不能退,能犧牲自己。為學佛法要犧牲,犧牲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朋友來相邀到哪裡去玩,到哪裡去旅行,我為了求道,我要放棄旅遊玩樂的機會。現在我也講經說法,為了幫助許許多多的同修、聽眾們,深入經藏,我不能不犧牲。我的老師為了教學犧牲一切,我怎麼能貪圖享受?也必須要犧牲一切享受。試問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要享名利、五欲的享受,對他來講輕而易舉,他為什麼一生都過著三衣一缽、樹下一宿的生活?還不是為我們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可不可以享受?享受就不能出六道,享受就有可能墮三途。

  佛菩薩可以享受而不享受,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要我們抓住機會,用功努力去修行。在這一生很短的時間,數十年寒暑一彈指就過去了,抓住這個時間好好的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享受是你想像不到的。你在這個世間,親戚朋友有天倫之樂,使你留戀;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你就見到過去生生世世父母家親眷屬,那些人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到那邊都團聚、都團圓,都認識了。說到旅遊觀光,那個範圍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生活環境,我們今天還沒有辦法超出地球,我們的活動空間太小了。極樂世界的人活動空間太大了,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你活動的空間。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的家親眷屬、你的朋友、你的道友太多太多了,那個時候一見面都認識,你有宿命通。為什麼不忍耐幾十年,去享受究竟圓滿的大樂?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做到,必須要落實到信願行,行是真幹!真念佛。一定要抓住機會,決定不能夠放過,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這是住真實慧的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