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學佛為何功夫不得力,關鍵在哪裡  (共一集)  1998/11/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1129

  世尊在小本《彌陀經》裡面,三次勸導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六方佛勸勉我們「當信是經」,也就是勸告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六方佛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此可知,世尊勸導我們求生淨土,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可以說這個勸告是真實不可思議,懇切到了極處。佛為什麼這樣的勸導?佛教化眾生,無非是令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於是我們體會到,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圓滿的破迷開悟,生到極樂世界才得究竟樂,永不退轉,一直到成佛。這是一切諸佛「成佛道、度眾生」的大願圓滿,所以一切諸佛才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讀經、研教,要能深深體會這個意旨,認真努力老實念佛,才不辜負諸佛的苦口婆心,才對得起諸佛如來。

  我們學習的人,這個心念彼此都有,為什麼我們的功夫不得力?這裡面決定是煩惱習氣在作祟,障礙我們的道業,障礙我們精進,我們自己要知道。佛教導我們很多破除障礙的方法,非常可惜我們沒用。《金剛經》這一部經,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流傳最廣,經文不長,只有五千多字,能背誦的人也不少,依照這部經修行的人不多見。這個經裡面教給我們,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則,破除障礙的方法,教我們「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佛法也要看破;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所謂看破就是明瞭事實真相,經上所說的原理原則,如果我們本此理則,細細觀察世出世間一切現象,你就明瞭了。明瞭事實真相之後,於世出世間法再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放下。放下之後,不但在修行上沒有障礙,就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跟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遊戲神通無二無別。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全是夢幻泡影,它們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說得多麼清楚。我們有沒有「作如是觀」?有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佛給一切眾生,講的修行總原則、總綱領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大家都知道分為七科,首先「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破。四念處裡面所說的,跟《金剛經》上講的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是一個意思。《金剛經》是對大乘人說的,四念處下下根機的人也能聽得懂,也能得受用。所以三十七道品,實際上也如同六字洪名一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修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而且方法確實是好,教我們觀色身,這個肉身不淨。「觀受是苦」,仔細思惟,我們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短短幾十年,縱然長壽能夠活到一百多歲,也是一彈指,剎那之間。「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法無我裡面就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前面教我們觀身、觀受、觀心都是屬於我相,跟《金剛經》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後,貴放下;三十七道品裡面,「四如意足」就是放下。於世出世法不再放在心上,那就叫放下,這個道理要懂。

  然後佛教導我們,既然得人身,在這個世間要住個幾十年,正是所謂「既來之,則安之」。來到這個世間,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要知道積功累德。為什麼?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要懂得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應該怎麼個作法?這就是「四正勤」的教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三學,要修菩薩六度,要修普賢十願;將三學、六度、十願,要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持,你就積功累德。與三學相違背的是貪瞋痴,所以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以定學斷瞋,以慧學斷痴,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是斷惡修善。菩薩六度說得詳細一點,以布施斷慳貪,以持戒斷惡業,以忍辱斷瞋恚,以精進斷懈怠,以禪定斷散亂,以智慧斷愚痴。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個原則,這個人就叫做菩薩。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與這個原則相應。

  普賢十願是菩薩圓滿的大行,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佛法中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普賢菩薩的心量,以這個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賢行。在《華嚴經》上,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為十個大綱,這是大家熟知的「普賢十大願王」,這十條是普賢菩薩行的總綱領。十個順序不可以顛倒,第一個是「禮敬」,這是行門的根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知道恭敬。佛在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對一切眾生,要以孝順父母的心孝順一切眾生,尊敬師長的心尊敬一切眾生,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這個人所修的就叫做普賢行,這是普賢行的核心,普賢行的根基。所以高過其他的菩薩行,其他菩薩沒有這麼圓滿的心量。

  以這個為基礎,再修「稱讚」。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社會,為了社會的安全,為了社會的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醜陋的一面有,不可能沒有,為什麼?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沒斷,當然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的一面不必去提它,美好的一面我們盡力的去宣揚,讓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你造作的惡,人家原諒你,你就生慚愧心,一句話不提;你造作一點善,別人表揚你、稱讚你。鼓勵你修善,讓人生起慚愧心,這個用心很善,用心很好。

  再「廣修供養」。一切眾生無論在物質、精神方面有缺乏,生活過得很辛苦,我們如果有能力,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主動的去幫助他,不必等他來求,這是布施供養。在菩薩叫布施,普賢叫供養,為什麼?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不能用布施,用供養,尊敬到極處。說到自己修行是「懺除業障」。這個綱領裡面,任何一條綱領都包括圓滿的行門,條條如是,互相含攝。這個樣子念佛,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勸導我們,教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到,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