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菩薩事業:與樂拔苦  (共一集)  1998/9/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929

  記得在不久之前跟諸位說過,「生死事小,死生事大」,不知道大家還能不能記得這兩句話。生死是一生的事情,時間非常的短促,人不知不覺就老了,不知不覺也離開這個世界了,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大事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大事。聰明人一定有這種覺悟,佛告訴我們,死了以後擺在我們面前是十法界,等於說是十條路。我們要走哪一條路?要到哪裡去?這一個選擇是大事。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真的是懵懵懂懂的生到這個世間,最後也糊裡糊塗的死去,所謂是醉生夢死。聰明的人、覺悟的人他明白,在死生這個關鍵的時刻做最重要的決定。學佛的同修當然都知道佛菩薩好,世間人不明佛理的,神仙好,神仙也不錯了,神仙是屬於天道,而且這個天道大概都在欲界天,但是比人間就好得太多了,雖然好並不究竟,換句話說不是真好。我們真正要學佛、要學菩薩,要能在一生當中契入這個境界,將來死了以後,真正選擇佛菩薩道。這也是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化眾生的目標,一個願望。

  我們要怎樣達到這個目標,怎樣不辜負世尊的願望,那要懂得怎麼入門。正如《楞嚴經》前面所講的最初方便,也就是說,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做起、怎麼個作法?這個非常重要。作佛、作菩薩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性德是每一個人自己本來就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就心性來說,所以說佛是講一切眾生都是本來佛,本來就成佛,從心性上說的。不但有情眾生,連無情眾生都不例外,《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說得多究竟、多圓滿。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是佛,植物、礦物還是佛,要不然怎麼能同圓種智?為什麼說他都是佛?都是自性變現的相分,「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之物,佛明白覺悟了,眾生迷惑不知道事實真相。

  由此可知,我們的最初方便從哪裡開始?從拓開心量開始。凡夫所以迷,迷的現象是什麼?迷的現象是心量很小。覺悟的樣子是什麼?覺悟的樣子是心量很大。每一個同學都知道,佛法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麼大的心量本來如是,菩薩如是,佛如是。我們也要把心量拓開,心量一拓開就跟佛菩薩相應,我們走的是佛道。心量窄小是輪迴道,愈往下去心量愈小,小到極處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那是地獄道。十法界愈往上面去心量愈大,愈往下面去心量愈小。所以世尊的教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學沒有例外,都是隨順八個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如來教化眾生基本的原則,就用這個方法把心量恢復,把心量拓開。慈悲是什麼?愛心,把愛心一層一層的擴大,向外擴展,這就是佛,就是菩薩。佛法裡面講慈悲,先從眾生現前境界裡面來講,眾生心量很小,佛講「愛緣慈」。緣是因緣,用現在的話講是條件,愛緣慈是感情的,是迷不是悟。你喜歡他、愛他,你對他就慈悲,慈悲實在講就是愛心,這個愛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覺悟的不是迷惑的,所以換一個名詞叫慈悲。如果是感情的、是不覺悟的就叫愛、就叫情,世間人講愛情;佛家講慈悲。在事相上沒有兩樣,在起心動念上不一樣,一個心迷,一個心覺。

  佛教我們從「愛緣慈」推廣,推廣到「眾生緣慈」。原來愛我父母、愛我家人,現在能把這個愛心展開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跟愛家人決定沒有兩樣,你這個心量就擴大了。看到別人歡喜,自己就歡喜,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很痛苦,這種感情就是佛法講的感應道交,外面有感內心就有應。眾生歡喜,我們要發心幫助他歡喜,成就他歡喜,保持他的歡喜;眾生有苦難,我們要幫助他解決苦難,脫離苦難,這就是菩薩的事業。菩薩示現在六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說的什麼法?就是幹的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就是與樂拔苦,給眾生快樂,給眾生幸福,幫助眾生解除一切苦難,這叫菩薩業,佛家的事業。無論菩薩示現是什麼樣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示現,無論菩薩過的是什麼生活,你仔細去觀察,他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所作所為決定是與樂拔苦;換句話,這就是大慈悲。

  慈悲再要擴展,菩薩真正覺悟見性了。眾生緣慈悲,這個菩薩沒有見性,換句話說,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天台家講藏教佛、通教佛,都還是在眾生緣慈裡面;明心見性之後,這種菩薩叫「法緣慈」。眾生緣慈、愛緣慈,沒有脫離情識,他真的還有一分情在,那個情是迷,沒有脫離情識沒有破迷,迷關沒破;到法緣慈的時候這迷破了,這個迷是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候的慈悲超出眾生緣慈。因為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一切眾生慈悲愛護是應當的,就跟愛護自己一樣,自他不二,這是法緣慈。一般而論,到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接近圓滿的佛果,十地、等覺、如來果地,這些人才能稱得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這個說法,在他們的境界裡面,這個意念都沒有,大慈大愛它自然的流露,決定沒有個念頭。有一個念頭:眾生與我同體,我應當要愛護他們,愛他們就是愛自己,這還是法緣慈;「無緣慈」,念頭都沒有了,這個心量才達到究竟圓滿。拓開心量,我們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何落實?落實在慈悲,落實在愛一切眾生。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佛菩薩的生活,是生活在大愛之中。

  這種慈悲、愛心怎樣展現?那就是方便為門。佛給我們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方便法,《無量壽經》也是方便法,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也是方便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人身,降生在印度,這就是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示現是方便法。表演也是方便法,釋迦牟尼佛表演他出家人的生活給我們看,出家人應該過什麼生活,是方便法。與釋迦牟尼佛同樣地位的,有一尊在家佛維摩居士,諸位要知道,維摩居士是在家佛,學佛要明白要懂,在家、出家地位是平等的。在家人尊敬出家人,出家人同樣尊敬在家人,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決不是在家人尊敬出家人,出家人理所當然受之,你受可以受,受到最後墮阿鼻地獄,你怎麼能擔當得起?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在家佛、出家佛是演戲,表演一場好戲給一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看,這是方便,方便是門。

  我們看到《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善知識,五十三尊如來,他們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示現男女老少,示現的各行各業,他們做的是什麼事?佛事。無論哪個行業、無論什麼工作都是佛事。穿衣是佛事,吃飯是佛事,趙州和尚喫茶去也是佛事,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你就有門可入,統統是方便門。這個方便通到真實,你要不從這個方便門,你就沒有辦法契入真實。真實是什麼?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僅是禪宗講,教下也要明心見性,我們念佛還是要明心見性,不過不用這個術語,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那樣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那樣才是做佛菩薩的事業,剛才講的穿衣、吃飯、喝茶都是佛菩薩事業,境界完全變了,徹底覺悟了,徹底明白了。方便門當中最殊勝、最奇特的,諸佛如來說,祖師大德們也說,無過於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是無量方便門裡面第一方便,這個我們也懂得了。尤其在末法時代,唯有這個法門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平等成佛。

  諸位在此地看到我這邊的法緣,有一些同修常常跟著我走,就看得更清楚。我在全世界各地講經,講什麼樣的經法緣最好?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講《觀無量壽佛經》,聽眾都坐得滿滿的,講其他經聽眾就少一些。這總不能說是我講經,這個經講得好,那個經講得不好,沒這回事情,我一樣賣力氣講,他就是不來聽;所以從這地方來觀察,這個法門契現代眾生的根性。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每個星期六聽眾一千多人,五樓坐滿,一些同修告訴我,四樓還坐三分之二。可是我們講《華嚴》,講其他的經,五樓都坐不滿,我看了一看,大概坐到三分之二,沒坐滿。這是眾生緣成熟,另外是佛力加持,我們講這個法門,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像我們在《無量壽經》,現在正好講到發起序,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所現的相,殊妙奇特無比,什麼原因?念佛得佛力加持,他相貌就變了。

  也正因為這個道理,我勉勵到念佛堂念佛的同修,你們念佛功夫得不得力,我一看就明白,從哪裡看?相貌看。你功夫真正得力,你的相貌變了,容光煥發,決定跟平常不一樣。你念了幾個鐘點佛,出了念佛堂灰頭喪氣的,你不但沒有功夫,你在念佛堂打妄想,胡思亂想。所以看你的容光、看你的表情、看你的態度,就知道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所以一切方便門中念佛是第一殊勝方便,這個方便門,怎麼曉得功夫得力不得力,我說出來了。如何能做到功夫得力?慈悲。所以你要記住,愛心是根本,慈悲是本,方便就得力,如果沒有慈悲,那個方便門不得力,這一點希望同修們注意。你們進念佛堂很誠敬的念,念得還不得力,你沒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同樣一個道理,你們現在在此地學教,要上台講經,也要用功,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沒有慈悲心,所以你上台講經也講不好,要有慈悲心。今天給諸位特別提出來慈悲方便,你的功夫才得力,有慈悲又有方便,這就行了。兩者不能夠偏廢,少一個都不行,一定要慈悲方便具足,我們的心量才能拓開,才能過佛菩薩的生活,入佛菩薩的境界。好,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