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三賢位就是菩提心  (共一集)  1998/9/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919

  《華嚴經》十迴向這一段講完之後,我會做一個總結。三賢位實際上就是菩提心的落實,通常講發菩提心,十住就是直心的落實,住佛之住就是跟佛同心。《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起信論》裡面所講的直心,落實在行門裡面就是十住;而十行落實了就是深心,經論所說都相同;十迴向就是大悲心的落實,《起信論》裡面講大悲心,而《觀經》裡面所說的迴向發願心,解釋得更清楚,所以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的菩薩,就是菩提心的落實。菩提心有沒有發要在這個地方看,是不是真正發菩提心,這樁事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真正發心學佛一定要知道。由此可知,讀誦大乘的重要,你不常常讀誦大乘,確確實實修行從哪裡修起?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佛門的同修,甚至於出家,出家一輩子,到八、九十歲功夫都還沒有能夠落實,依舊用輪迴心造輪迴業。

  菩提心是佛心,由此可知,三賢就是佛事,佛所做的事業,這是佛事。千萬不可以誤會誦經拜懺、超度亡靈叫佛事,那不是佛事。佛事是講你落實在三賢上,剛才說過十住是同佛之心,十迴向是同佛之願。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初住菩薩是以菩薩來表法,二住以後一直到十行位,這才用一些神眾來表法,到十迴向用八部鬼神、四王天來表法。像這些經文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很細心的去觀察、去體會,而後知道我們應該要怎麼樣的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工作、怎樣應酬,不造罪業,不墮惡道;惡道指十法界,在大乘法裡面十法界都是惡道。

  世法裡面,世出世法總不外一個迷、一個覺,一個智、一個情,世間人迷情,佛菩薩智覺。在智覺的境界裡面,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經裡面講得太多。即使講事,這些事一定與空寂相應,事是現象,是所現,空寂是理,是能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經》才明白開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一不是二。空在哪裡?空就是自性,性空。性空在哪裡?性空在色裡面,在妙色之中。為什麼說它是妙色?因為色即是空。為什麼說它是真空?空即是色。如果空不是色,這個空不是真空;如果色不是空,這個色就不是妙色。你能把這個事情認識清楚、認識明白,這就是叫看破。看破之後心情坦然,就像惠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的心地清淨,確確實實一塵不染。不但在一真法界不染,在十法界也不染,在現相裡面所謂是「染而不染」,染則現相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跟凡夫沒有兩樣;不染是心地清淨,痕跡都不著,所以他能夠接引眾生。十迴向為什麼第一迴向用阿修羅來表法?就比這個意思。

  經典裡面說,阿修羅的身很高大,他能變,他能現大身,大身站在大海裡面,他的腳踩在海底,半身還露在海面上;這個說法現在人不相信,現在哪有這麼大的人,那海多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所以我們今天講經的時候,這個我們就迴避,說出來人家講你說神話。或者我們換另一個說法,阿修羅很會游泳,游泳健將,在大海裡面都不會沉到下面,這個大家可以接受。那個海比什麼?六道輪迴、生死苦海;菩薩在生死苦海裡面,不至於沒到苦海裡頭去,所以他才能救度一切眾生。由此可知,迴向偏重在利生,十住、十行偏重在自利,自利一定要利他,但是利他還是偏重在自利;而十迴向完全是偏重在利他,即使自利還是利他,以利他為主。

  經典展開我們一定要想像,現代人的思想知識,哪些他可以接受,哪些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我們不談迴避,能接受的多說一些,這個說法就契機。尤其重要,現代世間人通病是什麼?說實實在在的話,通病裡面最根本的是不讀聖賢書,這個事情很麻煩,一切求新,舊的東西都淘汰掉都不要。這個理念可以說是一半對、一半不對,這個觀念實實在在講是個錯誤的觀念,是偏見,造成我們現代社會的災難。世人要再想過幸福的生活,必須重新反省,要認識歷史,古聖先賢他們有真智慧,他們有豐富的經驗,這都在古籍裡,你不讀古書怎麼行?

  我在年輕的時候習性很不好,所以我讀《了凡四訓》深有所感。我的性情跟袁了凡差不多,喜歡跟人抬槓,好勝心很強,容易得罪人,喜歡拿別人來取笑,往往叫人下不了台,跟人結怨,年輕無知,仗著自己有一點點的常識。我還記得有一次,有個身分很高的人,地位也很高,年齡大概大我二十多歲,這個人很傲慢,也讀了不少書,常常寫文章發表。有一天很多朋友聚會在一塊,他在那兒誇耀有四十多年的經驗,我看他趾高氣揚的樣子,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我就冷笑一聲,他瞪著眼︰你笑什麼?我說︰四十年經驗算什麼?他說︰你呢?我說︰我有五千年經驗,你四十年算什麼?那時候我正在讀《二十五史》,中國歷史五千年,我說:我有五千年經驗,你四十年算什麼?他滿面通紅下不了台。我年輕喜歡幹這個事情,看到不服氣就整你,所以這樣得罪很多人,以後吃虧。做事情我工作很勤奮、很努力,做得很好,但是永遠沒有升遷的機會,才曉得得罪人太多。

  以後章嘉大師勸我學佛,勸我走弘法利生這條路子,他說這個路子好,這個路子沒有任何過失,沒有副作用;我想想很有道理,我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向他請教,我說:走這個路子一定要出家,我到哪裡出家?他當時告訴我:你不要去找師父;不找師父到哪裡出家?他說:你要找一個老法師給你剃度,老法師不答應,你不就生煩惱嗎?我想沒錯,當然會生煩惱。他說:你求佛菩薩,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佛菩薩,求感應。我是真聽話,雖然這裡頭的道理沒有透徹了解,我相信老師,我服從老師,我對老師非常尊敬。只要有這個意念,這個意念堅強、意念不捨,果然有一年就有法師來請我出家,這個因緣成熟了。他的意思很誠懇,好像在兩個月當中,他派人來找我九次,這樣誠懇的心,我才向李老師報告,那時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說:不行,人家怎麼一勸你,你心就動了,這怎麼可以?我說:他來了九次。李老師聽了也嚇一跳,九次了。所以以後就答應他,到圓山臨濟寺去剃度。受戒也是,人家請我去受戒,我都出自被動。這都是章嘉大師教給我,他給我講的以後都有感應,都兌現。所以佛法裡面所說的不能不相信,佛所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雖然是在三千年前講的,真理萬古常新,你怎麼能把它當作舊東西丟掉?那不太可惜了!

  在中國,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是從心性裡面覺悟得來的,真有功夫,他們的經驗繼續前人,代代累積下來。我們冷靜觀察現代人,他也很聰明,真的他也很有經驗,事業做得很好,做得很輝煌、很發達,但是往往不到第二代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有很多很多,佔大多數,自己在一生當中都保不住,中年發達,晚年失敗。尤其是這一、二年亞洲經濟風暴,諸位看得很清楚多少倒閉、多少失敗,你說這些人沒經驗嗎?他那個經驗就是我剛才所說,他自己一生當中幾十年經驗,這不行。我們中國古代人,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傳宗接代,搞政治帝王傳十幾代,不是他一代就完,傳幾百年,滿清也二百六十年,傳了十代。我們吃的「王志和豆腐乳」,你們從北京帶來給我吃的,它多少年?康熙八年創業,到今天也兩百多年,那才叫經驗。接著祖宗的成法,不斷不斷在改進,愈改愈好,這才叫進步。所以任何一個行業,它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中國人常講「老字號」、「老招牌」,幾百年的老招牌,哪裡像現在人開店,開個十年、二十年就關門,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人決定不能夠忘記歷史,決定不能疏忽聖賢人的教誨,聖賢人的智慧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時空不受任何的障礙,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在任何不同思想信仰裡面,他都是正確的,他都是準則,這叫真理。

  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與性德相應永遠不變,萬古常新,我們稱之為寶,經典是法寶,意義在此地。所以經不可不讀,史不可不熟,你才有真智慧,你才有真學問,你才有能力應付二十一世紀非常非常複雜的社會,你有能力把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引導向正路、引導向正道,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所以經史我們不能不重視,要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中國古老的歷史,以我們現前時間能力來說,《二十五史》的分量太大,《綱鑑易知錄》分量就太少,比較適中一點《資治通鑑》非常好,司馬光編的。司馬光是宋朝時候人,所以《資治通鑑》是從戰國時代一直寫到唐朝。清朝畢沅有《續資治通鑑》,從宋朝寫到明朝,這是一部好書。但是《資治通鑑》是編年史,按照哪一年哪一年發生的事情,所以讀的時候比較麻煩,一樁事情有很大的篇幅你到裡面去找,後人做了這個工作,叫《通鑑記事本末》,非常好,我們用起來很方便。《記事本末》是以事為主,發生什麼一樁事情,從頭到尾敘述清楚,它的依據就是《資治通鑑》,從編年裡面把事分類歸檔,對我們來講方便太多,這個一定要讀。再簡單一點《御批通鑑輯覽》,分量比《資治通鑑》少,分量少很多,非常之好。

  此地既然準備辦佛學院,要充實圖書館,我打算找一個時間到台灣去看書,看看哪些重要的東西,我到台灣去買一批書過來。達拉斯圖書館是我搞的,那一批書過去在台灣買花了四百多萬台幣,就是達拉斯501樓上的圖書館。這邊既然要做,我也會給它搞一個比較完善,至少我們自己世出世法這些參考典籍,我們統統都要有,幾個大書局我去看看,我來大批採購。真正發心弘法要讀書,要苦讀、要勤學,單靠我們這一點點不夠,我們這一點點知識規模太小,要讀書。可是弘揚一門,一門深入,專弘一門,但是你的知識學問要非常豐富,你這一門東西拿出去才叫座,也就是說世出世法集中在我這一門上發揮,你說這個力量多大;你沒有豐富的知識,你就做不到。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