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下)  1998/9/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908

  昨天跟大家講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意思是深廣無盡。究竟什麼是心?沒有人知道;知道什麼是心,這個人就作佛了。大乘佛法裡面講心,決定不是緣慮心,緣慮是我們思惟想像,這是意識心,不是真心,禪宗裡面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兩句話是形容明心見性人的境界。心是什麼?古人講「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不出。它在不在?就在現前,就沒有人認識。於是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心就是法界,心就是一真,心就是真如,心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楞嚴會上阿難找心,找了七個地方,佛都否定掉。佛所否定的,是他根本沒有找到,實在講就在眼前。為什麼他沒有找到?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七處皆是,你見到了。佛所否定的,是否定他根本沒有見到,他在打妄想,妄想打得再多那都不是;心不是妄想,心是事實。

  所以說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隨類化身。是不是真的諸佛如來隨類化身?是的。怎麼知道是?唯心所現。心就是諸佛如來,心就是一切眾生,「生佛不二」。為什麼不二?佛是心,眾生也是心,那怎麼會是兩樣?好比我們以黃金造成佛像,造成菩薩像,也造成山河大地,造成種種畜生像,你從體上看不都是黃金,不都是一樣嗎?分量相同,價值相同,藝術價值也相同,沒有一樣不相同。你能從這個角度上看,法法皆是,沒有一法不是,法法皆如,宗門裡面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說這樁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教我們「應作如是觀」,根本就是個事實,與大乘法所說圓滿的相應。在佛法教學裡面這是教理,佛之一切教誨,理論的依據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見性是佛陀講經說法的依據。我們學佛也要達到這個目標,要契入這個境界才算是成就。要契入這個境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淘汰得乾乾淨淨,你就能入這個境界了。

  凡夫累劫修學而不能成就,累劫修學就是指我們這些人,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親近無數的諸佛如來、大善知識,為什麼今天還落到這種程度?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縱然親近佛陀也是枉然。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親近他的並不是各個都成就,親近釋迦牟尼佛,依舊搞六道輪迴,依舊墮三惡道多得很,佔大多數。佛為什麼不能度他?佛家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不能依教奉行,這就是無緣。佛所說的他相信、他理解,但是他做不到,這就是無緣;無緣,佛沒有辦法。什麼時候他在六道三途苦頭吃盡,聽了佛的警惕他肯回頭,回頭是岸。所以這兩句話,「是心是佛」這是真理,永遠不變的。

  從「是心是佛」這一句你仔細去觀察,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為什麼?心變現的。正是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是什麼?器是金變現的。明白這個道理,透徹這個道理,對一切眾生自自然然起誠敬之心,對人、對事、對物,你的真誠心就顯露出來;你的心自然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不是學來的,是你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它都現前。起作用的時候有兩種,一種自受用,一種他受用。自受用是平等的,自受用是清淨的,自受用也是慈悲的。他受用,有一類眾生根機成熟,但是還沒覺悟,沒覺悟的人一定受環境的影響;環境有人、有事、有物。覺悟的人有責任保護這些尚未覺悟的人,將覺未覺,《金剛經》上世尊囑咐,大菩薩要常常護念小菩薩,意思就在此地。這種行為也不離清淨、平等、慈悲,沒有跟這個違背,違背了那就不是佛法。這兩次跟諸位在《華嚴經》上講主空神,與空性相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空性,與空性相應才叫覺,與空性相背那就迷了。

  所以他受用裡面,要除邪顯正,這是護持道場,護持清眾;自受用裡面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佛魔,所謂「邊邪皆中正」,那是自受用,這裡面有差別。但是無論是自受用,無論是他受用,決定與自性般若智慧相應,與自性空寂之體相應,這也是《金剛經》上所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的意思,它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從事實真相上來講「是心作佛」,我們落在相上,是心作菩薩,是心作緣覺、作聲聞、作天、作修羅、作人、作鬼、作畜生、作地獄,作是什麼意思?現,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這個作是現。所以從現上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諸佛如來;跟諸位說,說諸佛,諸佛就是一尊佛;你不要說「諸」,諸就很多佛,錯了。

  《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諸佛就是一尊佛,一尊佛現眾多之相,叫諸。像《梵網經》上釋迦牟尼佛說「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化身是諸,其實是一尊佛,「一多不二」,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這是給你講事實真相,是給你說出佛所見到、佛所證得,他們的境界。法身大士也契入這個境界,也證得這個境界,但是不圓滿,古人比喻說「隔羅看月」。羅是羅網,是絲織品,織得很細,透明的。隔著一層看月亮,那是菩薩;沒有這一層障礙,那是佛,雖隔著一層也看得很清楚;我們凡夫是隔著重重的厚布,完全看不見,就在眼前你也看不見,這是從唯心所現來講。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來看什麼?迷人。迷人在這個境界裡面,他是怎麼看法?迷人在這個境界裡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都是《華嚴經》上。唯識所變他變的佛決定不是菩薩,他變的菩薩決定不是佛,於是十法界眾生各個都獨立,不能夠融通、不能圓融。為什麼不能圓融?因為他有分別、有執著。人不是天,天不是人,人不是鬼,鬼不是畜生,畜生不是地獄,各個界限分明,彼此對立。要知道在性裡面沒有對立,性是交融的,所以一切眾生皆是諸佛,是從唯心所現這個角度去觀察。從這個角度觀察,大乘佛法講「圓頓根性」,這個根機的人利,圓頓根機。從識這方面來觀察,這個根性就很鈍。這是兩種不同根性,觀察萬事萬法兩個角度。

  從唯識所變這個角度來觀察,我們要跟現前一切眾生講好講,你一說他都懂。為什麼?是他的境界。講唯心所現那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你跟他講他不懂,他會覺得你講的話很奇怪,他會講你講的話不合邏輯、不合理,不是他的境界。唯識法相到最後是教你從相見性,這是一條相當長的路,究竟多長也是個人根性不同;根性利的,距離就縮短,時間就縮短;根性要鈍的,迷得深的,煩惱習氣重的,他的距離就很遠,時間就很久。可是諸佛如來無量慈悲,總希望把距離拉近,時間縮短,幫助他早日成佛,早日能入佛的境界。《華嚴》大經我們看到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這裡面所說的都包括這兩個觀點。從唯識所變這就是講行布,從唯心所現講的是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是世尊講《華嚴經》的法則。《華嚴》怎麼講出來的?就這個方法講出來的,我們修學這部經典要了解,我們才有入處,我們才真有受用。

  佛說經沒有一定的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他說經活活潑潑,我們解經也要活活潑潑。經上每一個字、每一句,就跟老師一樣出題目給你做作文,你看到這個題目你要懂得怎麼作法。這個作法也沒有一定的,同樣一個題目,十個學生做這篇文章,十篇文章不一樣,但是都不離題,那就是好文章,都沒錯。這就是像我們讀古人的註解一樣,一部經有幾十種註解,幾百種註解;經就是題目,註解就是依照題目作文,幾十個人講解,幾十個樣子,幾百個人講解,幾百個樣子,都沒有講錯。他所講就是他對於這個經典,他所體會、他所契入的有多少,每個人契入的淺深不一樣,廣狹不一樣,所以他寫出來的著作,他講出來的不相同,完全看他契入淺深多寡,這無有定法可說。但是決定不會違背原理原則,原理原則我們要是落實來講是戒定慧三學,決定不違背戒定慧,決定不違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戒定慧的展開,內容完全相同。

  佛就唯識所變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佛清淨平等,一念不生,朗然大覺,這是佛。菩薩是六度,菩薩的心安住在六波羅蜜;緣覺安住在因緣,聲聞安住在四諦。天安住在十善、四無量心;人安住在五戒,五戒裡面也有十善;三惡道,餓鬼的心住在貪,慳貪;畜生心愚痴,住在愚痴裡頭,住就是執著分別;地獄是嫉妒、瞋恚;你與這些東西相應,那就是搞六道三途。這叫「是心作」,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薩,是心作天,是心作人,是心作餓鬼,作地獄,作畜生;這個心,諸位要記住,這個心是識,八識也叫心。可見得「是心作佛」跟「是心是佛」,那兩個心不是一個講法;「是心是佛」是講的真心,「是心作」那個心是識,是唯識所現;「是心是」那個心是真心,是真如本性。所以從性上講,萬法圓融,萬法是一,大乘佛法常講「萬法歸一」,一就是一真,萬法確實是一。可是從識裡面講那就變成萬,一就變成萬,變成無量無邊。理事如是,佛的經典就是把這些理、把這些事,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了解之後你就曉得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幫助自己,怎樣幫助一切眾生,你就統統都明白。好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