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用真心待人處世—入華嚴境界的條件  (共一集)  1998/6/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609

  諸位同學,大家從四面八方聚集來到這個小道場,有一些同學來得都相當辛苦,到此地目的何在?短短的時日之中,到底有沒有收穫?值不值得辛苦來此一趟,我們心裡面都應當明白。到這個地方來,希望聽聽《華嚴經》,而《華嚴經》佛說了些什麼?我們能不能體會其中的意思?我們學習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學習的目標又在哪裡?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大經的基本心態。

  佛在經上顯示得很明白,這個法門是究竟圓滿的心地法門,顯示出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心所變,唯心的成就。如果我們通過這部經的學習,將真心體用、現相、因果,這些事情了解一個大概,我們所得的受用確實如經所說無量無邊。然後才知道,一一法中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說的人事環境,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能信能解福報就很大,能行能證,這個人就超凡入聖,這個聖不是小聖是大聖,也就是證得究竟圓滿。

  這部經的因緣希有,我們常常念的開經偈,就是武則天為《華嚴經》所題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話是真實話,不是讚歎。希有難逢我們今天能遇到,遇到要怎樣學習?一定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這一部經自始至終都是說一樁事,所以佛在經上老實的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會上聽一次經,讀一段經文,若有體會、若能契入,都得圓滿的功德利益。所以只要有緣接觸到,哪怕是一天、一個小時,都是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的圓滿成就。

  有緣自始至終學習圓滿,這一樁事自古以來都很希有,所以短暫的接觸福報都說之不盡,這個說法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它的條件是要真信、真解、真行,正是善導大師所說「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能與華嚴教義相應,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的記住。得空的時候,《纂要》、《疏鈔》、《合論》,最好能夠很細心的看過,然後我們在一起學習,你解得才能夠深,深解義趣。這是學習不能不用一些時間做功夫,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心理,這是一句老話,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

  我們是凡夫,斷煩惱決定不是容易的事情,把心量拓開、把心量放大,比斷煩惱來得容易,雖然一般人說這也不是容易事,可是比斷煩惱畢竟是容易多了。學習推己及人,想到利益自己,我也同時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逐漸逐漸把觀念換過來。我們現前的觀念,起心動念第一個是想自己,第二個念頭再想別人就很不錯了,能夠推己及人。念頭轉過來,完全想別人,念頭一起想別人,然後再想自己,這就入了佛門。更進一步,只想別人沒有自己,那就住佛之住、行佛之行,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菩薩。無論你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你從事的是哪一個行業,無一不是菩薩行,這就是所謂超凡入聖,我們學習這部經才真正有成就。自己的成就,就是正法久住,就是成就眾生。

  為什麼說自己的成就,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所以這種成就,它影響所及決定是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皆不可思議,這在佛法裡面叫做稱性起修。在相上修的、事上修的,就是圓滿的相應,與性德相應,所以點點滴滴都是性德的流露,不具這樣的心態,怎能夠入華嚴境界?這是我們到此地來,一同學習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這個條件一定得利益。你得益淺深、廣狹都在你自己的發心,不在說法的人。所以古德有言,「會說不如會聽」,說的人沒開悟,聽的人明心見性,這種例子自古至今很多很多。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都是因為用心不同。說的人如果煩惱習氣沒斷,他不能開悟;聽的人心地真誠清淨,往往一聽一見,他就悟入。

  所以有沒有相應?能不能契入?都在你會不會用心,這是說你會不會用真心,會用真心的哪有不成就的?會用不是說,我聽經聞法、課誦禮佛的時候,我用真心;平常過日子,處事、待人、接物,我就用妄心,這行嗎?這個作法你聽經、拜佛依舊是用妄心,為什麼?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心裡面決定沒有夾雜,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我們在經論裡面體會到、明白了,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妄心轉變成真心,這才叫學佛。妄心轉不過來,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不到,這一生當中也跟過去生中一樣,種一點善根而已,這個善根不能起現行。要在這一生當中得真實的受用,一定要學會用真心。

  真心裡面講得最簡單、最扼要的是菩提心,所以每一部經論裡面,佛菩薩都勸勉大家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基本、根本就是真誠心,以這個為基礎。真誠心起作用是好善好德,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好善好德也不著好善好德之相,也不生好善好德之念,這好善好德是法爾自然的。對待一切眾生,今天我們講對人、對事、對物大慈大悲,慈悲、關懷、護念,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主要的目標,是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裡面也沒有起心動念,與外界一接觸,這是性德自然就流露,沒有通過作意。作意就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意思就落在意識心裡頭。純粹是自然,經上講的法爾如是。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大本,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這不是數字,《華嚴》是用十表法。如果是數字再大還是有限量,有限量不是真大,所以它是表法的,用這個比喻來表大圓滿、究竟的圓滿,表這個意思。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處不是「大方廣」,無時不是「大方廣」。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契入華嚴境界,那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是究竟圓滿覺者的生活,我們講佛與法身大士的生活,只有用真誠心、菩提心才能夠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