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做講記的標準—簡易淺明  (共一集)  1998/5/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521

  這一次在居士林講《華嚴經》,我們自己的同學可以帶《疏論纂要》的本子,我們在講台上,主要依靠的參考資料就是用這本書。《纂要》有兩種裝訂,一種是精裝的大本,一種是散裝的一卷一本小本,你們帶小本當然最好。新印的本子給聽眾們使用,但是頁數我們要用新印的,就是你們編的《科會》,要用《科會》頁數。我們自己研究學習,把《科會》的頁數寫在《纂要》裡頭,查對就非常方便。同時聽講的時候要做筆記,這個筆記就是你們編《簡註易解》的資料。這次陸居士他們有幾位同修,從錄音帶把它寫成文字,這個一部分就是將來《華嚴經講記》。他的速度做得很快,第一次講的跟第二次講的都做好了,你們拿到的是第一次的,第二次的今天可以拿到。

  《講記》要大幅度的刪減,如果每一次都照錄音帶寫下來,我們《華嚴經》講圓滿的時候,分量就太大了。我們估計可能到四、五百萬字,那就太多太多了,現代人決定不喜歡看。所以我的目標是希望,這套《華嚴經》將來出來,分量最好不要超過十冊,就是像現在《疏論纂要》這個分量。《疏論纂要》你們大家都拿到,精裝本十冊,我們希望將來《華嚴經》,也是這麼大一個分量。《纂要》裡面的字大,現在我們排版的字小,所以希望就是每天你們聽下來兩個小時,聽下來講記最好是以三千字為準,二千字到三千字這是最理想的,不要超過三千字。

  我昨天晚上問陸居士,兩個小時你們把它整理出來多少字?他說大概是有將近兩萬字的樣子,一萬七千字;一萬七千字到兩萬字的樣子。我說太多了,如何把一萬七千字刪成三千字,這將來才能出版,分量才能夠被大家所接受。這個工作你們學《華嚴》的同學也要做,我說你們最好分成兩個組,一組專門做《簡註易解》,另外一個組專門做《講記》。在以往像太虛大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太虛大師全書》大概有六百萬字,它出版的時候精裝三十多冊,平裝本大概有六十冊,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看過一遍。其中十分之八,大概到十分之八、九的樣子,是學生聽講的筆記,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自己寫的分量很少,頂多只佔十分之一。像過去在此地的演培法師、續明法師,還有印順法師,都是他的學生,他們寫的筆記在《全書》裡面很多,老法師講他們做筆記,以後出版。那個時候完全是隨堂記錄的,送給老法師看過,這樣以後才出版。

  這個作法那就精簡多了,我們聽一堂經,把這些重要的東西記錄下來,意思完整的記錄下來,所費的文字就不多。如果依照錄音帶寫下來,那就太繁瑣,所以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言詞統統可以刪掉。刪的方法現在最好用螢光筆,螢光筆你把它劃掉的部分,還是能看得很清楚。你覺得這個意思很完整,文字非常精簡,這就留下來。囉嗦的,有些廢話,重複的;重複是特別強調,對現場聽眾來講是有必要,但是在文章決定不能,不可以的;像這些東西都可以大幅度把它刪除。現在第一次講的資料,你們手上都有,可以試試看。刪了之後你拿給我,我再仔細看一下,看一下可能還有一些補充,再補充一點,將來這就可以印成書做為書本流通。這樣一來,我想我們全經講完的時候,《簡註易解》跟《講記》也都同時出來,這是你們大家弘護的功德,使這部經能夠廣泛的流傳。讓現代人,我們當然希望,初中以上的水平都能看得懂,這才符合佛陀普度一切眾生的目的。

  古人註子我們現在看起來有很深的深度,可是在他們當時,已經是用最淺顯的語言文字來表達,不僅僅祖師大德們註疏講經盡量淺顯,希望大眾都能夠聽得懂,都能夠接受,都能夠依教奉行,乃至於翻譯經典都盡量讓它白話。所以我們讀佛經的經文,跟讀中國一般的古文,你兩個做一個比較就能看出來,佛經的文字比古文要淺顯很多。我們一般讀古文,有的時候確確實實非常難懂,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但是讀佛經就容易太多了。這也就是說明,翻譯佛經的人就是用他當時,我們也講白話文,當時的白話文,當代的白話文,所以譯出來的經典能夠普遍的流通。它的流通量影響之大,都遠遠超過中國的古典文學,使社會大眾普遍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們曉得言語跟文字會隨著時代在改變,我們現代的人聽不懂古人所說的,看不懂古人所寫的,這是有道理,這就是語言、文字的變遷。乃至於現代年輕人說的有些術語,我們聽起來都不懂,這不過是三、四十年之間,三十年之前跟三十年之後,所使用的術語就有很多不一樣,何況是幾百年、幾千年?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佛法不講求深奧,也不想談玄說妙。只有一個目標,希望一切眾生能聽得明瞭,聽了之後能夠覺悟,它真正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因此我們極力的要求,言語跟文字要達到簡、易、淺、明。要簡單不繁雜,要容易不深奧、不困難,學起來很容易,易而不難,淺而不深。雖然達到簡、易、淺,可是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不可以含糊籠統,所以這四個字是我們在講台上講演的標準,也是寫作的標準。掌握這個標準,你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我們看現前我想每一位同學都能感觸到,新加坡的法緣非常殊勝,這是李木源居士與新加坡佛教界裡面,這些大德、居士們熱心的護持。新加坡一般學佛的同修們,肯認真努力好學,才有如此殊勝的感應。這個地區雖然小,可是我們利用科技的設備,將我們在此地講經、研習、修學的效果,很迅速的傳達到全世界。過去高僧大德沒有這些工具,所以弘傳受了很大的局限,我們非常幸運生在這個時代,遇到這些高科技,利用這些技術迅速的傳遍全世界。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真正要做好還是要認真修行才有感應。唯有認真的修行,你對於經教才有真正的領悟,解跟行脫節,你所領悟的很淺,不能深入。要想有深度的領悟要靠修持,修持裡面最重要的是真誠,印光老法師所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用功下手就是要學真誠,表現在外面,對人、對事、對物自自然然就恭敬。恭敬可以不必學,誠於中,自然就形於外,表裡一如。

  《無量壽經》的經題裡面,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個原則、三個綱領:「清淨、平等、覺」,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特別重要。清淨就是不染污,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六根所接觸,佛法講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哪一法都具足無比強大的誘惑力量,我們要禁得起考驗,不被它誘惑,不迷於五欲六塵當中,我們的心才得到清淨。清淨心能破煩惱障,或者說清淨心能轉煩惱成菩提。一般人要求斷煩惱、要求智慧,從哪裡求?清淨心當中求得。平等心裡面一定要遠離貢高我慢,人有傲慢,自己往往不能覺察,自己以為我沒有,實際上表現在外面已經是相當高度的傲慢。因為貪瞋痴慢是俱生的煩惱,也就是說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氣,這不需要學的。佛教給我們要斷煩惱、要轉煩惱,儒家不講求超越三界,儒家只講伏煩惱、控制煩惱,它對人要求是止於這個境界,所以說傲不可長;傲慢不可以增長,而不是像佛法煩惱一定斷。

  平等心能得平等性智,相宗裡面講轉八識成四智,清淨心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平等心轉末那、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由此可知,清淨、平等就是破煩惱障跟所知障。這二障破了,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無量壽經》經題上「覺」字,覺就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所以經題確確實實是修學大乘的總綱領,具足三寶、三學、三慧,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真的體會到?果然明白了,信、願從這個地方建立,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有大願心,願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要知道六道苦,知道六道不容易出離。而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上忙,正是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煩惱、習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一定要自己回頭,要自己克服自己,克制自己。

  我們昨天在《華嚴》序分裡面,說世尊滅度的時候,阿[少/兔]樓馱叫阿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四樁事,這四樁是大事。四樁事裡面,除了經教開頭安什麼字之外,其他的三句諸位想想,佛都是教我們克制自己。「依四念處住」,「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重要克己的手段。對於逆境、對於惡人以敬而遠之,中國古人教給我們敬而遠之,佛法裡面叫默擯;默擯就是敬而遠之,默擯並不是不理他、不睬他,不是的,還是恭敬他。什麼叫遠?遠是不學他;也不是遠離他,不是的,不學他。他的好處我們學他,他的過失決定不學他。

  最近這兩、三年,台灣有不少有心人提倡兒童讀經運動,這是好事情。小朋友讀經,有的時候也懂一點道理,回家看看他父母所做的跟講的不一樣,你叫我做,你們都不肯做,小朋友信心就失掉。所以我特別告訴這些老師們,我說:你們要提醒小朋友,讓小朋友建立信心,「我要做一個好人,我要做一個好模範,叫大人跟我們學,我們不要跟大人學,大人壞樣子我們學他幹什麼?叫大人跟我學」,小朋友建立這個信心,就能收到效果。不必去責備這些大人,為什麼?大人沒讀過經,我讀過經,建立自信心才能產生效果。我們今天學習也一定要用這個態度,希望大家共同勉勵。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