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再談佛法與儒家教學  (共一集)  1998/5/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503

  弘揚佛法基本的條件是要通達世出世間法,通達佛法如果不通世間法,你說法縱然是契理,但是不契機;如果通達世間法,不懂佛法,你說法就契機不契理,這裡面都有很大的過失,所以我們學佛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個事情很難,當然最重要是要求佛力加持,過去李炳老教給我,如果靠我們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怎麼樣努力也辦不到。就以世間法來說,近代的科技知識我們暫且不談,我們就說古老的東西。中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是《四庫全書》,你有沒有能力去讀誦?這是擺在面前的事實,確確實實沒有能力去讀誦。讀誦尚且沒有能力,何況去理解?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這在現代知識裡面來講還是一小部分,可是這一小部分是知識、智慧的中心,換句話說,人生必讀之書。我們做不到,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去讀,唯一的辦法就是求感應、感通。用什麼東西去感?用真誠心去感,至誠感通。雖然以至誠心去感,但是我們一定要有至誠心去做。怎麼作法?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至誠心,你才能夠有感應。佛書與中國這些典籍不能不讀,而且要熟讀,要深解義趣,我們才能得受用。

  前幾天送給諸位小冊子《禮記精華錄》,一展開,《禮記》一翻開第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這幾句話就把中國儒家禮教的精神全部解釋出來。禮為什麼叫曲禮?古德解釋得好,禮是要委曲自己、尊重別人。所以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對人一絲毫傲慢的態度都沒有。我們今天看許多人,稍稍有一點才華態度傲慢,他自己知不知道?有些人的確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所謂是誠於中、形於外。你心裡面有這個念頭,覺得比別人高,他自自然然表現出來。由此可知,外面的容貌就是內心的現象,你有什麼樣心,它就現什麼樣像,自自然然的。我們要想我們容貌端莊,那就要修心。所以禮稱之為曲禮。

  它底下三句話,要用我們佛經來解釋太好了。「無不敬」是意業,意業裡頭斷貪瞋痴慢,那就是無不敬。「儼若思」是身業,端正其身;嚴是端嚴,我們講端莊、莊嚴;思是思考。這是比喻一個人在想事情的時候,想一樁大事情的時候,他身體的態度就很端莊,為什麼?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安定辭」是語業,如果我們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我們的言詞就安定。所以這三句話是不是十善業?我們修十善業,人人修十善業,天下就太平,「安民哉」。我們自己心安理得,社會安定,人民心安,效果就達到。所以最後這一句是講效果,前面就是我們佛家講的三業清淨。儒家的教學一開端四句話,把教學的宗旨完全顯示出來。教學的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三個字指示出來,你能說這個宗旨教學是落伍的、是不合時代的嗎?如果我們說它真的落伍、不合時代,把它丟棄掉,今天的社會人心不安、天下動亂。我們要想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做不行,不講不行。中國古籍裡面,有許許多多真正能拯救世界,這些珍寶可惜擺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認識,你說可惜不可惜!

  第一句是大宗旨顯示出來,然後教給你從哪裡下手?第一句就教給你「傲不可長,欲不可從,樂不可極」,樂極就生悲。為什麼第一句教給我們傲不可長,如果你要有傲慢,實在講它這四句就是我們講貪瞋痴慢,只要你有貪瞋痴慢,你就沒有辦法達到教學的宗旨與目標,所以頭一個是戒驕慢。在佛法裡面,諸位曉得普賢十願是佛法教學最高的綱領,第一句「禮敬諸佛」,跟《禮記》裡面「無不敬」一個意思。這是世出世間法。中國人作《禮記》的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還沒傳來,諸位去想想中國的聖人跟印度的聖人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消息,他們所作所為教學居然大致相同。這是我們諺語裡面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沒見過面,沒有交談過,他們的想法居然是這麼樣的接近。儒家所講的綱領,佛法裡面講的不但有綱領而且還有細目,佛法講得更精細、更透徹。

  儒跟佛的基礎都是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都是發揮孝道,完成孝道。但是儒家講孝,沒有佛法講孝講得那麼徹底、講得那麼圓滿、講得那麼廣大,這是儒家的思想有界限。為什麼?它沒有離心意識,所以它的言說跟意識都有範圍。佛家是突破這個界限,所以它的範圍就無限,正是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才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發心出家,或者是雖然沒有出家,你發心學佛;學佛諸位要曉得,雖然你是在家的身分,無論你是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是不是在學菩薩道、修菩薩行?是的,我是在學菩薩道、修菩薩行。菩薩道跟菩薩行是什麼,你懂不懂?菩薩道跟菩薩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學為人師是菩薩道,道就是存心,菩薩心;你心裡頭要常常有為一切眾生做表率。行為世範這是講事,你要真正做出範模出來,世間一切人照我這個樣子學就行,就是菩薩,我這個樣子就是一個標準的菩薩,標準的菩薩道、標準的菩薩心。《禮記》前面這幾句話,就圓圓滿滿的做到,一絲毫都不會欠缺。

  我們念儒家的書、講儒家的教,哪裡不是佛法?字字句句都是大乘,如果不從內心裡面求真實的懺悔,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不容易斷。煩惱習氣自自然然的流露,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別人看得清清楚楚,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也不會給你說。說了你也不接受,說了你還生氣、還要排斥,誰敢說?說過不容易。在古時候說人過失兩種人;一種是父母,看到你的過失他一定要說;第二個是老師。除了父母跟老師之外,誰說你過失?誰都不願意得罪人,你有過失與我有什麼相干,不會說的。再有朋友當中,非常好的朋友,朋友會說;但是朋友說,說一次、說兩次,不會說第三次。兩次不改,朋友也決定不會再說,再說的時候友情就傷害了。所以你才曉得說過不容易,非常之難。

  在我們佛法裡面也是如此,釋迦牟尼佛對人情世故非常清楚、非常理解,所以佛門裡面說過失只開放三天,一年三天。你們知道夏安居最後「自恣法會」,這三天什麼人說過失,你都不能生氣;除了這三天之外,不行,就不可以說。這已經是很了不起,在世法裡頭沒有這種情形,佛法每一年有三天,可以讓別人公開的說自己過失。可是這個制度現在也沒有了,現在縱然有夏安居這個形式,自恣法會大家還不是客氣一番,哪有說過失的?說過失也不容易,我本身沒有過失才能說別人過失,本身有一大堆的過失,怎麼好意思說別人過失?由此可知,今天說過失的人都沒有了。以前有佛菩薩住世,佛菩薩沒有過失,他可以有資格說我們的過失;我們今天都是凡夫,彼此都有過失。所以今天唯一真正能幫助我們發現過失,幫助我們改正過失,完全要靠自己,要讀書、要讀經。經書就是一面鏡子,讀的時候對照自己的心行,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書念多了,我們的記性又不好,記不住,自己最好做筆記,把經典裡面重要的東西記下來,時時放在心上,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就好。這是我們一個普通人,真正做功夫下手之處,我們要曉得從哪裡做起?

  像《禮記》一開端這是目標,我們要記住,決定要遵守這個原則。它講的「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四樁事情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綱領。這四句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就是斷煩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學得再好、修得再好,不值得驕傲,跟古人一比差遠了。不要跟佛菩薩、大聖去相比,連過去人賢人、君子我們都比不上,真的不是假的。書本展在面前,不知道什麼意思?我跟大家講,佛經裡頭字字句句無量義,世間這些典籍字字句句裡頭也是無量義。《禮記》裡面就這兩句二、三十個字,如果我們要細說一、兩個月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擺在面前都看不出來,有什麼值得驕傲?儒家沒有講出三界、沒有講了生死,所以只說到傲不可長,不要再增加,你這個傲慢已經夠了,再增加就不好了。它沒有叫你斷,佛法是叫你斷,更徹底。為什麼?你要不斷煩惱,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三界。貪、瞋、痴、慢、疑、惡見,諸位都曉得是根本煩惱,煩惱稱作根本,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生的?從這六個根生出來的。你能把這六個根斷掉,你無量的煩惱就斷了。

  煩惱是不是真的斷?不是,煩惱轉變成菩提了。無量的煩惱一轉變成無量的智慧,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同一個體性;一個是迷、一個是悟。由此可知,這六個根本煩惱是凡夫迷惑的根源,六個煩惱反過來是佛菩薩覺悟的根源,我們根本找到了。還要繼續讓根本煩惱去發展,那你永遠搞凡夫,這就是輪迴心你所造的都叫輪迴業,天天念阿彌陀佛也是輪迴業,讀經、拜懺統統是輪迴業,為什麼?因為你是輪迴心。你幹這種輪迴業,在輪迴裡面得福報。福報到哪裡享?不一定,三善道裡頭有享福的,三惡道除了地獄道也有享福的;畜生道裡頭有福報大的,餓鬼道裡面也有有福報的;像城隍、土地、閻羅王,鬼道裡頭的大福德鬼。這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