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本性性德 尊師重道  (共一集)  1997/12/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218

  你們來問今天晚上居士上臺講經,維那師要不要再呼「頂禮法師」。佛法是平等法,但是居士講經一定要受過菩薩戒,沒有受過菩薩戒不可以升座講經,菩薩代佛說法,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受過菩薩戒叫「白衣」,受了菩薩戒就不是白衣,他搭縵衣,他就不是白衣了。所以發心弘法利生一定要受菩薩戒,這是規矩,否則的話,社會會對你有譏嫌,當然你這是練習,沒有關係。

  可是理論是理論,事實是事實,在事實上在家居士講經都很謙虛,這是李炳老講了一輩子經,講了差不多將近四、五十年,他告訴我,他大概也是三十多歲就出來講經,一直到九十七歲。他很謙虛,所以他講經的儀式,升臺的時候沒有儀式,沒有大座儀規,不但沒有大座儀規,就像我們現在的方式,他是三稱釋迦牟尼佛,然後唱一個開經偈,有的時候開經偈都沒有,就是三稱釋迦牟尼佛,他拜三拜。他進來的時候,沒有維那(悅眾),他不用法器,就是喊起立,因為居士道場,全部都是居士,維那他們都是居士,只唱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三拜,然後就上臺。坐定之後,司儀再喊「問訊」,就是對法師一問訊,再來「坐下」,他有司儀,講堂裡面有司儀,就不用維那(悅眾)了,有司儀代唱三稱釋迦牟尼佛。

  講完之後,如果居士當中有維那(悅眾)的,像居士林有,他們淨宗學會也有,上次淨宗學會做三皈依的時候,你們都看到,全是居士,要是有這個儀式的話,還是一樣在「下濟三途苦」下臺,下臺之後,禮佛三拜,立刻就退,就走了,不要等到「禮謝法師」,不必要,馬上就離開。所以是從「下濟三途苦」下臺之後,禮佛三拜,立刻就退了。這一邊迴向完了之後,大家就散會。這是李炳南老居士這個講座裡面很簡單的一個儀式,所以有司儀,沒有司儀的時候,維那(悅眾)全是在家人,沒有出家人給在家人做維那(悅眾)的,這個規矩一定要懂。

  當然在家人講經比出家人困難,這是一定的道理,形相上的問題。一般信徒看到你穿出家衣服,他對你就尊敬幾分,你講的話他就相信,你要沒有剃頭,沒有穿這個衣服,你講得比出家人還好,在家人聽到不相信,你是居士,所以這個很困難,你必須比出家人要好上三、四倍,七、八倍,他才會對你有尊敬心,佩服的心。跟出家人講的一樣不行,比出家人講的好一倍、兩倍,人家還是瞧不起你,這是出家佔了很大的便宜,一般在家信徒心理上有這麼一個分別、執著,所以真正發心弘揚佛法還是出家搞專業的好,在家那總是兼差的,這不是專業的。

  這個問題,今天你們兩位哪一位在前面?你在前面,前面的儀式就照常了,後面的我們也用這個儀規,後面的時候,你上臺之後那沒有問題,下臺的時候,到維那(悅眾)念到「下濟三途苦」,下臺禮佛三拜就離開,不要在那裡等,等到大家來頂禮法師,還要送法師回寮,不要等這個。明天他先,明天他先的時候也不頂禮法師,要問訊,直接問訊就行,不用頂禮法師。譬如說我們還是有開經偈,開經偈完了之後,「問訊,請坐」,維那自己也兼司儀,就請大家請坐,「問訊,請坐」,這樣就可以。

  問:老法師,居士升座要不要侍者,送上經書?

  答:不要,經本在沒有上臺之前就拿上去,下臺的時候自己拿下來。李炳老都是自己拿,沒有侍者。他上臺,經本自己拿上去,自己拿上去的時候,往講臺上一放,再向佛像一問訊就升座,下臺的時候自己拿下來,放在桌子旁邊的時候再禮佛。在家的時候,這個規矩,出家人不能給在家人做侍者,這不可以的。我們這個規矩、形相還是要照這麼做,否則的話,人家外面這些信徒說,他講經是不錯,一點規矩都不懂,這要注意到的。

  今天晚上茗山老法師來,老法師年歲大了,他住在這個地方,我聽說住在六樓,跟學生們住在一起。在飲食方面你們這邊負責的法師在不在?「在」。要做一點比較軟一點容易消化的東西,每一餐都至少要有兩道菜比較軟一點,他能吃的,這要特別注意到。像我們有很多菜太硬了,今天像芥菜的時候,這個老人不能吃,我吃東西還比較勉強,養老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今天教授他身體就不行了,老了,六十五歲了,老了。昨天晚上聽說他心臟跳得很厲害,所以多休息,讓他多休息,多養養身體。我跟他是很多年沒在一起,我跟他離開的時候,他大概是十四歲,以後這麼多年來的時候,當中有三十六年沒見面,也沒通消息,見面都在海外各地,時間都很短暫,對他的生活起居的狀況不很了解,所以身體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照顧,飲食、睡眠非常重要。學佛的人在一般講的時候,妄念比較少些,這個對於養生之道有很大的利益,盡量的要把煩惱放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兩句話很重要。

  古人對待自己總是在沒有過失裡面去找過失,曾子每天的三省,省是反省,找自己的過失,我們佛門裡面的晚課就是懺悔、就是反省,找自己的過失,不但可以增長自己的道業,實在講這真正的是消業障。對待別人總是看到別人過,人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要在別人過失當中去找他的無過失,這樣存心才叫厚道。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賢人以下都有過失。在佛法裡面,沒有明心見性,哪個沒有過失?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有過失,何況是凡夫?必須知道自己一身的過失,別人跟我沒有兩樣,我們能夠原諒自己,為什麼不能原諒別人?以苛刻對待別人,為什麼不用那個苛刻責備自己?賢、愚的差別就在此地,他能夠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寬恕自己的心去對待別人,我們應當要學習,不但養自己的厚道,實在講也能化除怨業。跟一切眾生結的這些怨一定要求化解,我們相信因果、明瞭因果,冤冤相報這個事情很麻煩,這個罪業愈積愈深,到後來必定墮阿鼻地獄,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

  從前讀書人懂得尊師重道,何況學佛?什麼叫尊師重道?最重要是要明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是應該怎樣做人、怎樣接物。古聖先賢給我們這種種教誨不是他的意思,這一點我們要懂得,譬如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不是佛教的,不是佛的意思,這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的性德,我們迷了,他提醒我們,應該是這麼做的,自自然然是這麼做的,所以「法爾如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我們憑什麼聽他的話?孔老夫子講的,我們為什麼聽孔子的話?不是的,是真如自性裡頭的性德,他說出來了,我們迷失了。由此可知,尊師重道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要這樣做法。

  儒家修養雖然心性沒有現前,也很接近。他們的修學綱領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下手。「格物」是什麼?司馬光講得好,在儒家過去這些學者都把「格物」的意思講錯了,他們把「格」當作研究,「物」是一切事理,就是研究這些事理,這個搞錯了。司馬光學佛,虔誠的佛教徒,在佛經裡面得到啟示,他明白這個意思,「物」是什麼?物欲、欲望,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一種欲望。「格」是什麼?「格」是格殺、格鬥,克服欲望,這個解釋對了,的確是聖人的意思。格物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斷煩惱,物欲是煩惱,格就是斷,佛法修持是從這裡下手。你煩惱習氣不斷,你修什麼?什麼都修不成。從哪裡開始?要從斷煩惱開始。斷煩惱障,你才能得清淨心。煩惱障破了,得清淨心,就得定了,三昧成就了,然後再致知,致知就是求學,破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就現前,所以致知就是學法門。在四弘誓願裡面,格物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致知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司馬光這個解釋跟佛法,那是世出世間聖人修學立足的基礎,是相同的,只是要求的水平不一樣,佛要求的是高水平,儒家世間聖人要求的水平比較低,他不出三界。所以世出世法都是要教給我們遠離五欲六塵,遠離名聞利養,你的心才能定得下來,這兩種障礙去掉了,菩提心才真正現前。這兩種障礙沒有去掉,你天天發菩提心,怎麼發都不像,就是像蕅益大師所講的「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一句也做不到。真正發心求生淨土,你在這世間還要有留戀的話,淨土去不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念佛堂帶領大眾念佛的堂主常常提示,「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老實念佛」,這是念佛堂裡頭的口頭禪,要真正做到才行。所以對這個世間還有一絲毫留戀,還放不下,就是沒有菩提心。

  儒家的菩提心是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從哪裡做出來?是從格物、致知裡面做出來的。物以格,致以知,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了,真心是誠心,真誠心起作用就叫正心,正而不邪。他是把自受用跟他受用合起來講,叫正心。在佛法裡面把它分開來講,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合起來就是儒家講的正心。然後修身,修身就是持戒,儒家也講戒定慧,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名稱不一樣,意思都圓滿。修身,《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三大綱領,「善護三業」,這就是修身,佛說得詳細,儒家也講得很多關於善護三業方面的,所以中國自唐中葉以後用儒家、道家來代替小乘,不無道理,真正接得上,不遜於小乘經。

  身修,家就齊。身修是一家的表率,必定能夠感化這一家。人人都能夠格物、致知,都能夠誠意、正心,這在佛法裡面來看,這個人就是真正的菩薩,他就是在行菩薩道,潛移默化幫助大家斷惡修善,幫助社會轉移不好的風氣,這在儒家是賢君子的事業,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菩薩道、菩薩行,我們要能善於體會,要認真努力去修學,要真幹。現在社會風氣不好,人人都知道,為什麼不好?一定要回過頭來想,我自己不好。社會風氣怎麼好得了?轉移社會風氣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本人做起,這才能有效,收到真正效果。不從本身心地裡頭把那個念頭轉過來的話,要求別人,永遠做不到,那叫作夢,哪有這種道理?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要從自己本身做起。

  這一次淨宗聯誼會我們提出這個綱領,「知恩報恩」,我們知道佛菩薩的恩,我們知道祖師大德之恩,我們知道一切眾生之恩,如何報答?一定要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佛菩薩叫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叫我們不能做的一定要克制自己決定不去做。台灣廖居士定了百過格,那一百條是不可以做的。今天我們要重新定一個功過格,一定要符合現實的社會,在日常生活當中仔細去觀察,拿著經文來對照,哪些是非常迫切的,我們要做的,不能做的,不要定得太多,太多了,看起來是好看,做不到,等於零。揀最重要的,能夠定上個五十條一定要做的,五十條決定不能做的,這一百條就很好了。一百條功、一百條過,太多了,我看人做不到,還是少一點好。現在練講的課程完了,這一、兩天的功夫,你們每一位同學寫個兩、三條,合起來差不多就一百條了,找一個時間在上面講堂裡面,你們把這一百條仔細審查一次,大家的意思來看一看。

  依據經典最好了,因為淨宗大家都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哪些我們迫切要做的,哪些不能做的,經訓大家沒話說,不是我定下來讓你們守的,不是,經典上定下來的,這個拿出去什麼人都沒話說,心服口服。「我」定這些東西,誰聽你的?在《無量壽經》裡面摘出一百句,希望你們在開會之前把這個做出來,統統是經文,那就不必要通過了,不必要給人看同不同意了,經文沒有人不同意的,你們去摘錄,去錄一百條。三重廖居士的百過格可以做參考,我們淨宗最好是從《無量壽經》裡頭節錄一百條出來,這一百條裡頭有功有過,就是有應該做的,有不應該做的。希望將來印成一個小冊子可以放在身上,常常帶在身上,不能夠讀誦全經的,每天念這一百條就好。希望你們大家用個兩天的時間,兩天時間足夠了,有這麼多人,二十多個人,很容易就能把它編出來。

  這部經是「教、理、行、果」裡頭的行經,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兌現的,決定不能違背,就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真正報恩者,「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才落實,否則的話,這兩句是口號。諸位這一百條做出來之後,我們這個大會就很有成就,把師範兩個字就落實了。你能做到這一百條,你就是這個社會的老師,你就是這個社會的榜樣、模範。

  佛法一定要認真去做,做久了你自然就領悟了,自然就融通了,佛門裡頭一般講開智慧,你愈做,心愈清淨,自然煩惱輕,智慧長。特別是一個新興的道場,淨宗道場實在講成立的歷史都很短暫,頂多也不過十年,許多道場是剛剛成立的,剛成立的好辦,一成立規矩就定下來了,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舊的道場是比較麻煩,習氣太重了,積習難返,所以新道場容易多了,但是必須要堅持,決定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照規矩去做,沒有不成就的。

  修行人是一切大眾的榜樣,道場是所有一切團體的榜樣,這是一個守法的團體,是個清淨的團體,所以稱為眾中尊,「尊」是值得人家尊敬,「眾」就是團體。你這個團體是值得一切團體尊敬的一個團體,為什麼?因為你們人人修六和敬,人人修淨業三福,這是其他團體裡沒有的,你們這個團體有,諸佛如來都稱讚,自然值得大眾尊敬。

  所以在經文裡面選擇這一百條要注意一個原則,太高了、做不到的不要選擇,一定要是眼前常犯的過失,必須要加以改正的,迫切需要的,淺顯易明的,選這些經句。以我們自己本身做標準,我們自己一定要能做到,我們自己做不到不要求別人,從這個基礎上著眼,那麼這一百條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它將來會產生效果,幫助大眾建立正覺的人生觀,給現前的社會立下一個好的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這一屆的培訓班就功德無量了。

  《無量壽經》註釋,這是大家對於解門的貢獻,這一百條摘錄出來是諸位對於行門的貢獻,解行的貢獻,功德都不可思議,這不是讚歎的話,這是如實之言,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