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修行總綱領  (共一集)  1997/1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208

  過去我也曾經參加過兩、三次這種國際性的會議,有一次是跟隨道安法師在日本東京開過一次會,還有一次是萬國道德會在美國洛杉磯,另外一次是在台灣,也是佛教的會議,在台灣南部。我很少參加這些活動,因為在我經驗當中所觀察到的,實在都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勞民傷財,我們參與的人也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不如在家裡坐著老實念佛。所以我對於這種大型的活動沒有興趣,就是大型的講演我也沒有興趣,我從來不搞這些東西。

  這一次木源召開這個會,他的一番好意,濃厚的興趣,我們只有隨緣。但是既然召開了,總希望能有一點成果,不要像一般會議到後來是沒有結果,那個完全是浪費。因此這個會議的目的在哪裡?這一點就非常重要,這個木源居士事先跟我談過。他說希望我們淨宗,現在淨宗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成立了,雖然每一個會都是獨立的,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會沒有權干涉,我們沒有組織,沒有統轄的關係。但是大家都是依淨土五經,這裡面最重要的,都是依《無量壽經》來修學,希望我們在修學上能夠統一腳步,譬如常念的音調,佛七繞佛的時候到底是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討論這些問題,很好,希望儀規能夠劃一,這也不錯。其實這是可以個人搞個人的,中國自古以來這些道場,每一個道場有它自己的規矩,有它自己一套修學的方法,不一定要跟別人相同。

  但是我們這個會成立都不久,可以說都非常年輕,經驗不豐富,而且很少到其他地方參學,這就是如果有活動,像講經的法會、打佛七,就必須要找人家幫忙,到哪裡去找人?當然都是幾個淨宗學會彼此都知道的來幫忙。請外面的法師,或者是大德居士來幫助,而與我們平常修學的儀規有一點不相同的話,修學的人就感到很納悶,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這一次會議召開了,希望大家在這一方面能夠建立一個共識,我們修行守一個原則,這是好事情。

  他租下新大城這一個場所,要我去做三次講演,我說也很好,我們講演的目的是把什麼叫佛法,什麼叫淨宗,向社會大眾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大家明瞭佛法,認識淨宗,這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要這個會議有一個好的結果,我們必須預先要有一個總綱領,我們修學的總原則。我昨天上午就想這個問題,我們這個綱領要踏實。修學指導的原則,我看到悟道師傳真一點過來,都是古大德的教誨,這個東西當然很好,但是有的時候實在講不符合現在人的需求,現在人看你這個東西訂得這麼嚴格,做不到,做不到的東西我們拿出來沒有意義,一定要很踏實。所以我們看到廖居士的「百過格」就很好,完全是生活上確實能做到的,所以不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現在學佛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積習很深,毛病都很重,哪裡能夠一下改得過來?慢慢改。所以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現實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做到,很歡喜這樣做法,這個標準就會被大眾接受,才能夠行得通。

  所以我就想到教、理、行、果這四個綱領,教就是經教,我們依據什麼經教,當然這是淨宗,是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裡面最重要的,《無量壽經》、《彌陀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種最重要,是我們主修的科目,其餘的三種等於說是我們補充的教材,是我們重要的參考資料。祖師的語錄裡面最貼近我們的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可以說是他自己一生修學的經驗心得,我們可以時常翻閱,常常提醒自己,增長道心。這是我們所依靠的經典。淨宗可以說最殊勝,適合於現代人,經典少,分量少。現在人一看到分量太大太多的就不願意學,這是走遍全世界都是這樣的,都喜歡看小冊子,就是聽講演都是喜歡聽短篇的。你說在這個地方講經講一個月、兩個月,連續講四個月,人都沒有了,如果偶爾講個幾天,人坐滿滿的,現在人沒有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在觀機的時候要了解眾生的根機。

  所以理論的依據,我們也依據淨宗經典裡面所說的,依據本宗經論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都不違背本宗。有理論的依據,如何能把這些道理,佛在這裡的教誨,付諸實現,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對於人生的看法,對宇宙的看法,這是教理。

  教行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法。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提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三福完全是自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就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修行人成佛,他怎麼成的?他的基本條件就是「三福」。我們知道三世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個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修行證果都要以三福為根基,於是我們才明瞭三福的重要。學禪也好,學淨也好,學教、學密,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你要想成就,從哪裡修起?從三福修起,如果捨棄這一個基礎,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法,決定不能違背。三條總共十一句,我們自己要做到,要勸勉一切人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決定不能夠疏忽。

  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敬」,人在世間決定不能夠脫離社會,不能夠脫離人群,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與一切大眾相處。怎樣能跟大眾和睦相處?這就要靠六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佛教我們跟大眾相處的原則,就是戒條,我們講持戒,三福、六和是最重要的戒條,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一定要做到,依教奉行。實在說三福跟六和不學佛也應該這麼做法,社會才和諧。舉世之人,口裡面都說祈求世界和平,心裡面確實也有這個願望,這世界為什麼不平?口裡頭、心裡頭的願望,你沒有一個實際的做法,那個口號是空的,不切實際。人人都能修三福、修六和,那世界就是和平的,社會決定安定繁榮,大眾一定能夠互助合作,可見得六和的重要,這樣才進入佛法,所以這個兩條是學佛的基礎。從這個基礎進入佛法,佛法的重心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修學佛法一定要依戒、依定、依慧,怎麼個依法?三福十一條,六和是六條,每一條都要與戒定慧相應,三學不落空。以三福舉例來說,「孝養父母」,孝養父母與戒相應就是你奉事如法,無論對於父母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你做得都很如法,如法就是戒,與戒相應。存孝之心,清淨慈悲,這與定相應。理事明瞭,而且做給社會大眾看,給他們做一個好樣子,自行化他,這與慧相應。每一條都與戒定慧相應,這是佛行,行佛之行,都要落實在生活的範圍裡面,念念與戒定慧相應,以後行菩薩道就方便了,修菩薩行。念念與戒定慧三學相應就是菩薩道,這存心。菩薩行就是六度十波羅蜜,「十」不要說了,說「六」就可以了,教給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佛教人實在是高明,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他的東西簡單,絕不囉嗦,絕不麻煩,叫你很容易記住,也很容易做到。今天一般人做不到,實在講習氣太重了,而對於佛的教誡沒有深刻的理解。行得徹底一定要靠甚深的理解,所以深入經藏、深解義趣真的是修行的根本。解得不夠深、不夠透徹,往往在行上很容易退轉,退轉的原因就在此。不能深解,換句話說,對於事實真相不夠透徹。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講事實真相,你對於事實真相認識不夠透徹、不夠深入,所以你的行持很容易退失。

  六度是菩薩行,我們修六度,六度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持,這就叫行菩薩道。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行為,我們的日常工作,都能與六波羅蜜相應,這是菩薩行。我們這一生能做到這一點,功德就很殊勝。從這個地方再往上提升,那是普賢行。普賢行是佛行,普賢行是圓滿行,普賢行是法身大士之行,他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心量廣大(普)。真心,心量才大;妄心,心量不大,妄心是有範圍的,阿賴耶識有範圍的。你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能力很大,它所緣的境界很廣,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有能力緣阿賴耶識,這麼大的能力,它不能緣自性,你就想想看,阿賴耶識是一個範圍,它不能突破,它緣不到自性,換句話說,它不能突破十法界。第六意識的能力能夠緣十法界之內,不能緣十法界之外。自性現的是一真法界,第六意識緣不到。所以普賢行是用真心,真正是一切恭敬。

  以禮敬諸佛來說,普賢的禮敬跟一般的菩薩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確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敬是平等的恭敬,是真誠的恭敬,恭敬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對佛恭敬,對人恭敬,對物也恭敬,對事也恭敬,那才叫禮敬諸佛。一切眾生皆是佛,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那叫普賢行,普賢行不容易做到。換句話說,你沒有見性就決定做不到,所以普賢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是普賢行,雖然也是十波羅蜜,但是每一波羅蜜都與普賢十願相應,普賢的十願,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每一願裡面都圓融含攝其他的九願,願願如此,所以它是圓融法界。你或者是修布施,或者是持戒,一一行都與十願圓滿的交融,圓滿的相應,那個行才叫普賢行。

  我們在行法裡面就列這五條科目,這五個科目容易記。我們今天雖然做不到普賢行,接受一點氣氛也好,總是知道有這個修行方法,不能相應,能夠有一點氣氛,能夠有一點接近,相似就不錯了,這個是我們講行。落實在生活上,我們依這五個科目就好。

  最後是果法,果法就是效果,我們這樣做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個效果對個人來講,一生的幸福;對家庭來講,這個家美滿;再擴大對社會講,和諧;對國家講,安定繁榮;對整個世界來講,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夠互助合作,這是現前的效果,我們修行達到這個果報。我們個人還有一個崇高的目標,就是求生淨土,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求生淨土,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所以希望這一次大會,我們以這個理想為總綱領,歸結到這個題目,就是「知恩報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十二個字是我們這一次淨宗聯誼會的總綱領。知恩,恩是四重恩,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父母之恩、佛菩薩之恩、國家之恩、眾生之恩,知恩報恩。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皆稱法師。所以學為人師,「師」的言行就是大眾的榜樣模範。所以我們用這十二個字作總綱領,用教理行果這四大原則很有體系的把這樁事情說清楚,介紹給大眾,希望淨宗的同修共同勉勵,認真的來奉行。

  淨宗在世間發揚光大確實能夠消災滅難,西方古老的預言說二十世紀末有大災難,我們淨宗的推廣可以將這個災難化解。人心都向善,災難就消除了。為了達到這一個目標,什麼樣的艱苦我們都要忍受,歡喜忍受,我們的誓願、行持絕不退轉,那麼這個會開的就有意義了。

  所以我今天把這些綱領簡單的寫出來給你們做參考,這個會讓你們年輕人主持,你們來做這個工作。會怎麼開法,你們自己去研究,我們在旁邊協助。大會當然有主席團,我們培訓班,這三屆了,好像前面的同學都要來,每一屆選兩個人當主席,其他淨宗學會的,台灣的選一位,美國的選一位,歐洲的選一位,這樣很公平,每一個地區我們都選一位主席,將來在那一個地區,他就是淨宗學會的聯絡人,這樣很好。我們淨宗學會沒有組織,我們有互助合作,所以我們是聯誼。

  我們培訓班如果繼續再辦下去,歡迎全世界每一個淨宗學會都有人來參加,在這個地方有三、四個月的學習,我們就能建立共識。希望他們推選,無論是出家、在家,只要專修專弘淨宗,我們都歡迎。

  往後像這種大型的會,我覺得沒有必要,費用太大,我們希望小型的,就像古時候世尊結夏安居的方式。從前世尊在世,夏安居是進修教育,夏安居實際上就是聯誼會。平常佛的這些學生,成績好的,優秀的學生,佛都把他派到各方去教化眾生,那個時候沒有大眾傳播,佛一個人也不能到處去講經說法,只好派學生,一個學生到一個地區教化一方。但是每年,印度是雨季,五、六、七這三個月是雨季,出門托缽、教化眾生都不方便,所以利用這段期間大家統統回到佛的住所,接受佛的再教育,進修教育。同時也可以交流,這些同學們每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教化,當然遇到許多的狀況,遇到許多的問題,彼此互相交換意見,交換修學教化的經驗,那也是會議,都是一種聯誼會的性質。我們這樣做就會很如法。所以希望將這個理念在這一次大會當中告訴大家。

  會由你們主持,現在這個世間一切事業都要講年輕化,我們佛門也要年輕化,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你們。將來維繫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和平,繁榮興旺,眾生的幸福,都在諸位的雙肩,希望大家要直下承當,荷擔如來的家業,那麼我們短短時間的相聚就有意義了,這個時間確實沒有空過,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