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禮之用和為貴  (共一集)  1997/11/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128

  中國古時候最早制定教育政策的是漢武帝,他那個時候距離春秋戰國還不算太遠。中國特別是在戰國的時代,也可以說包括春秋,真正是百家爭鳴,思想完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現在所得到的子書幾乎全是那個時代的作品,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確實都有獨到之處,都有相當高的智慧。漢武帝在這麼多人當中選定孔子、孟子為中國教學的主流,這是高度智慧的選擇。為什麼?教育政策一定要顧慮到全民的福祉,社會的安全,這是制定政策最高的標準,而孔孟之道是講中庸,它能夠符合這個要求,能達到這個標準。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

  到宋代朱熹編一部書,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四書》,《四書》是朱子編的。這就是把儒家一些龐雜的學說將它精簡,便利於讀誦受持,以後就定為必讀之書。國家考試出題大概多半都是在《四書》裡頭,佔的比例很大,所以就成為一個必修的科目。《四書》編得好。《大學》是講方法,什麼方法?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講一些原則,人人能懂得這個道理,遵守這個原則,的確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中庸》是講理論、講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法。而《論語》跟《孟子》這兩種東西,可以說是一個典範,孔子一生所行,孟子一生所行,就是《大學》、《中庸》,他們做到了,用今天的話說,完全落實在生活上了。

  朱子也是很喜歡讀佛書的人,他編這部書,我總是在猜想,他這個靈感從哪裡來的?什麼啟示讓他編這部書?我非常懷疑他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因為《四書》非常像《華嚴經》,《華嚴》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你看《四書》,有理論、有方法,後面也帶表演,孔老夫子做出來給我們看,聖人,孟子做出來給我們看,賢人;在佛家一個是佛陀,一個是菩薩,所以它那個架式非常像《華嚴經》。儒講中庸,佛講中道。佛法是漢明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迎請,來了之後朝野當中一交流,對話、討論確實跟儒家所講的非常接近,比儒、道講得還要詳細,(這個道是道家,老莊),還要詳細,還要透徹,這才受到中國朝野的普遍歡迎,在中國發揚光大。確確實實只有這個理念,這個原理原則,能夠帶來世界和平,中國古時候講「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儒、佛教人第一個理念,就是教人要守本分。近代我們淨宗印光大師教給我們「敦倫盡分」,就是守本分,敦睦倫常,了解人與人的關係,這非常非常重要。明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鬼神的關係,這叫大學問。然後如何與人、與自然、與天地鬼神共處,處得和睦,這就叫敦倫,和睦非常重要。諸位都到過北京,我相信都參觀過故宮,故宮最初是元朝建立的,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最主要的建築物是三個大殿,三個大殿的命名都沒有離開「和」,你就曉得古時候這些領導人、統治者對這個字是多麼的重視。

  孔老夫子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你看最大這個大殿,「太和殿」,「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最後面一個是「保和殿」,你想想看他們的用意。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就是教人上從帝王,下至庶民,全國一體,要遵從和睦,化解一切爭執。儒家講這個三和,我們佛法講六和,比它講的還透徹,容易明瞭。他們的太和、中和、保和落實在生活上,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六和。佛法講得淺顯,不含蓄,讓人一聽就明白了,明瞭之後要認真努力去做到。一些人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不能跟大眾和睦相處?不明瞭諸法實相,在這個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犯了錯誤,錯誤就是不和,事實真相是一切法不可得。

  《華嚴經》上所說的,舉釋迦牟尼佛為一個例子,或者是講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成道,一直到成就佛剎,普度眾生,都沒有離開剎那際,這是說出事實真相。這句話很不好懂,剎那際就是一剎那,這個觀念用現代的話來說,突破了時間與空間,時空都不存在了,我們很難想像。所以佛法一定要有禪定的基礎,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心是動的,見不到事實真相。佛所見的這個境界相跟我們不一樣,他的心是定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諸位將來講經說法要注意到的,甚深的禪定不是打坐、面壁。

  我們塑造佛像,絕大多數的佛像都是坐像,佛是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裡?決定不是的,如果坐在那個地方,他還能幫助眾生嗎?還能服務社會嗎?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忙得不亦樂乎,可是跟他塑像一定要塑個坐像,這表示什麼意思?行住坐臥他都在定中,這個坐像是表示定,表法的意思,不是他真坐在那裡,真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能辦了。雖然一天到晚忙碌,為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坐」的意思。也就是說《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內不動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這就叫「坐」,「坐」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坐在那裡。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你看《壇經》裡面解釋坐禪,他講坐禪這個意思,完全根據《金剛經》上講的,內不動心叫坐,外不取相叫禪。六祖能大師坐禪也不是面壁,他在碓房裡面工作,非常勤奮,當時五祖的道場人眾甚多,他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我們在經上所看到的五祖忍和尚的道場,那個時候差不多將近有兩千多人,兩千多人吃飯那夠忙的了,他哪裡還有時間去打坐,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叫真正的坐禪。

  這是修行人的本分,敦倫就要盡分,盡我們自己本分。每個人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一定要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人人都能把本分事情做好,社會是和諧的,彼此互相合作,社會才能進步,才能繁榮,才能興旺。人人都能過好日子,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念念要為眾生想,要為社會想,不能為自己,為自己就會傷害社會,會破壞和諧,整體的利益消退了,自己也要遭受苦難。

  你們大家看看最近新聞報紙裡面所報導的,東南亞經濟危機,這個事情怎麼發生的?有些人在操縱,為自己的利益,不顧整個世界的安全,別的國家地區經濟發生危機了,自己還是受影響,不可能說自己不受影響的,沒這個道理。儒跟佛的偉大,就是念念為整個社會,為全體著想,世間人大家都有福了,我當然有福,大家沒有福,一個人決定過不了好日子。佛尤其偉大,佛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這比儒家講的範圍大得太多太多了。

  儒家說敬祀鬼神講的含糊,講的不清楚,天地鬼神,在佛家講這頂多是一個世界,照儒家所說的跟佛經一對照,大概世間人所講的天地鬼神,都沒有超越一個小千世界。古印度的這些宗教家們他們聰明,他們說到大梵天王,那就到色界了,到大千世界了,但是都沒有能夠超過大千世界。佛法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心量多大。學佛要能契入佛境界,沒有別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把心量拓開,如果念念都想自己,那就難了。

  心量拓開也並不是叫我們要搞許多大型的這些活動,也不是這個意思。我這一生,過年就七十二歲了,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大型的活動,過去在台灣,台灣佛教要辦什麼活動,我沒有參加過,舉辦一些國際上的會議,我從來沒有參加過,我所參加的,都是人家邀請我去講經、講演。這次李木源居士在這裡辦淨宗大會,我還是頭一次,他原來定的題目是「世界淨宗大會」,來跟我商量,我把「世界」兩個字圈掉了,太大了,我們哪有世界淨宗?我們沒有。可是我們的心量很大,我們不搞這些活動,所以實際上跟諸位說,我這麼多年來,我自己沒有道場,道場過去是韓館長建立的,台灣華藏圖書館是她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那是簡豐文居士建立的;美國跟澳洲這兩個道場,也是韓館長建立的,我們出家人,出家人沒有家,這是正確的。

  我們寄居在在家信徒的道場,如佛當年接受這些國王大臣的供養,那個供養我也講過很多次,佛與大眾接受的是使用權,不是所有權,所有權是在家居士的,我們是借這個場地來養道,借這個場地來弘法。決定沒有一個「我所有」的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決定錯誤了,你看一切法是不可得,你怎麼會有個我所有?這是個妄想,是個執著,這是錯誤的。我們住在這個世界,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所需都是暫時的,像住旅館一樣,我們有使用權,決定不能有所有權,決定不能有佔有的這個念頭,所以這一切諸法,遇到的時候,不會生歡喜心,失掉的時候,心底也很平靜,沒有得失。

  佛是我們最好的一個示範,最好的一個榜樣,佛一生教學,沒有組織任何團體,這一點我們要明瞭,要記住,否則你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了,你依舊墮落在六道,你不能超越。所以佛法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不像宗教,他們有組織,佛法沒有組織,雖然在中國普遍的有宗派,有各個道場,但是中國所有道場都是自己獨立的,沒有說這個道場歸那個道場管,沒有,這是一般人認為佛教不如其他宗教的地方。其實沒有組織有什麼不好?我覺得好處比那些有組織的多,諸位冷靜觀察就明瞭,佛法教我們求的是清淨心,一個小小的獨立道場,在這個裡頭辦道,身心清淨,無憂無慮。有組織就很麻煩了,我這裡清淨還有別的地方干涉我,還有許多事情要牽掛,像一個蜘蛛網一樣,哪裡一動,全盤都動了。

  所以佛法是教學的一個場所,這是決定要記住的。跟從前私塾學校一樣,個人辦個人的,但是都是遵守佛陀的教誡,都在那裡學習敦倫盡分,將自己本分工作盡心盡力做到盡善盡美,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就是勸導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在自己本分的崗位上,將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這是真正的教學,決定不搞組織,決定不搞群眾,雖然做,做的再多,身心無事。今天社會每個人都很忙碌,我們佛教法師也是到處東跑西走,現在在國際上到處跑,我們跑的是什麼?我們是忙無事,無事忙,很有味道!這是跟世間人不一樣的,再忙碌,依舊是悠閒的,依舊輕鬆愉快,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到處隨緣。我這一生的忙碌就是接受人家邀請去講經,除此之外沒事了,講經一般都是一天兩個小時,現在多半都是在晚上,白天的時間,那些同修們帶我去觀光,到處看看玩玩,晚上到時候講經,沒事了,經都講得很熟了,也不要預備,所以忙無事,無事忙。

  年輕的時候多用一點工夫,盡量多學一點,晚年你就可以忙無事,無事忙了,就自在了,這個帳要會算。我在年輕的時候,我的一些朋友、同事,都說我是書呆子,一天到晚看書,不知道去玩,他們一下班、假期,都是去歡樂場中去玩去了。我在假期裡面空閒的時候,我都願意在家裡看家,他們出去玩,我在家看家。我年輕的時候出去大概就是三個場所,一個是書店,一個是圖書館,以後學了佛了,就是寺廟,就三個地方,其他的地方從來不涉足的。就是電影院一年也不過是一、二次,而且我的要求還很高,我自己不會花錢去買票,去幹那個事情,我覺得那個太可惜了,錢花得太冤枉了,一定要有人請我,而且那個位子一定在當中,最好的位子,旁邊的,我不幹,請我我也不去,所以他們都曉得我的條件要求很苛刻,難得去看一場。我覺得什麼?那個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所以那些人說我:年輕人不懂得去玩玩。我當時就告訴他,我說:我不是不知道玩,你們現在年輕的時候玩,我將來也要玩,我老的時候玩,我年輕的時候充實自己,我年老的時候玩。現在大家:唉,你對了。看我一天到晚在世界上飛,到處去玩,他們退休之後,苦不堪言。你們不會算帳,年輕的時候我要學東西,年老的時候才有本錢去玩,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我一生沒有道場,也沒有徒眾,也不參加任何活動,可是我們今天有許多人拿到這個錄音帶、錄相帶,他們拿到電視上去廣播,這個活動的範圍就太大了,不是任何一個什麼大型活動能夠相比。所以我們今天對全世界弘法利生,只要有一個小小的房間就行了,你們看樓上,你們現在上課的這個場所,就足夠了,對全世界弘揚佛法。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寫過一本書,為什麼不肯寫?不值得寫,東西不成熟,去年的東西,我今年看到就不滿意,到明年看今年,也不滿意,以我自己這個標準,拿不出去,難為情,寫這個幹什麼。可是有不少人聽到這些錄音帶他們寫,寫了送給我看,我就不能不看了,我給它稍微修正,他們就拿去出書了,這書是這麼出來的。隨緣出來的,不是我有意去寫書,我才不幹這個事情,寫累死人,我怎麼去幹這種苦事情?

  現在照這個錄音帶寫的人太多了,送到我那裡一大堆,我改都改不完。你們在上課的時候我在那裡就改這些稿子,他們急著要送到國際網路上去,但是送到網路上,我要看看才可以送,網路上現在東西已經就不少了。去年講的《金剛經》,他們寫出來了,分量就是你們現在拿到《無量壽經講記》那一套四冊,這是八冊,我叫他們盡量刪,他說已經刪掉三分之二了,這是保留三分之一,還要八冊。所以什麼事情隨緣,順其自然就好,絲毫不加勉強,佛在經典上所講的這些大道理,一定要深入,要透徹,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自然就不相同了,這個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身心自在,與一切大眾相處相安無事。

  中國諺語常說「平安即是福」,平是平靜、平等。平安就是福,這句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儒、佛的教學也是以這個為目標,事事都要顧忌到社會安全、一切眾生的幸福,常存這個心就是道心,就是菩提心。常行這些事,這些事在佛法裡面歸納就是六波羅蜜,這是菩薩事業。佛告訴我們,不但一生要遵守奉行,生生世世都要遵守,都要奉行,這就是常講的菩薩道與菩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