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惜福  (共一集)  1997/1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118

  佛教人「精進」,孔夫子教人「日新又新」,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大聖人,思想都是前進的,但是決定沒有競爭這個念頭。日新又新是天天求進步,精進不但是要進步,而且還要精純不雜。這是不是競爭?不是的,沒有競爭的心,決不是與人爭勝爭強,而求進步是自己的本分。不但自己要求進步,也要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樣才是正確的。競爭的心,這裡面有好勝,有好勝這就有嫉妒、有障礙。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以好勝心修十善業道,果報在阿修羅,那個不是正果,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

  譬如在學校裡念書,用功發憤是自己的本分,如果一定是要爭第一名,爭在人家前面,這個念頭就錯了。你拿到第一名,拿到前面,自自然然的,決不是好勝的心,決不是與人爭的心,那這個就是佛菩薩的事業了。佛跟魔的差別也就在此地,一個是自自然然成就的,雖成就,依舊是謙虛,依舊對人恭敬,走在人前面也不以為然,也若無其事,始終保持一個平常心。「平」就是清淨、平等,「常」是永遠保持,這才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世出世間的聖哲、諸佛菩薩,都是眾生的好樣子。如果有爭的這個念頭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無爭法,六祖惠能大師講「諍即失道意」,有這個爭的念頭,道心就沒有了,那是凡心,不是道心。凡人會競爭,妖魔鬼怪競爭,諸佛菩薩、世間聖人絕不競爭。

  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任何一個行業上都可以做,何必要競爭?出家修行人也照做,也在這裡服務人民,造福社會,可見得為大眾服務是很廣泛的。佛說普度眾生,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首先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學問、能力,教化眾生的願望才能達到。怎麼樣使眾生喜歡跟你學、仰慕你、效法你?你一定是真正的好樣子,我們看這個世間眾生有哪些毛病,哪些毛病是最嚴重的,對於這個社會最不利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修學,做好樣子。

  現代這個社會,無論是哪個地區,我們在全世界到處走走,最普遍的通病,就是貪瞋痴慢三毒增長,這個事情麻煩!如何能叫一切眾生捨貪瞋痴慢,這末後還有個懷疑。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不斷在增長,一年超勝一年,這個根本煩惱的增長不是好事,這個世界會有大災難來臨,造的是惡因,必然感惡報。我們學佛,學佛就是給世人做一個樣子,讓他看了慢慢會醒悟過來。這個事情也不能著急,一定要做,這才能得三寶威神的加持,我們有願心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世間人覺悟,幫助他們回頭,所以忍辱波羅蜜就非常重要了。你要能忍受,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那世間人受不了,我們要做個樣子給人看。最重要的是惜福,沒有福報更要惜福,有福報也要惜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都是最懂得惜福的人,也做出最佳惜福的榜樣。

  我在抗戰期間,那個時候在貴州念書,我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晚年在台灣有機會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拜李老師為師,跟他學佛。我們這個老師,要用佛門的話來講,他是真正的菩薩。抗戰期間,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流亡學生,在那個時候跟日本人作戰,家破人亡,政府收攏這批學生,辦了幾所學校,生活由國家來供給,所以那個時候當兵的叫丘八,我們學生叫丘九,就是公費生,國家給我們糧食,給我們一些衣服穿。雖然國家發給我們,可是資源非常有限,學生多,我們這個周校長他有六個小孩,五個男孩,一個女孩,也在這個學校念書。補給東西發來了,一定是先發給學生,學生發完之後,剩下來的才有他們的份,如果沒有剩下來的,決定是他家的子女沒有,我們學生有。我們學生對這個老師不能不服,他一切都是學生為第一,兒女是擺在第二,他的夫人也是如此。

  抗戰勝利之後,他是江西人,他做江西省教育廳長,以後到台灣,他在台灣教書,中興大學的教授。晚年的時候,他的老朋友推薦,請他去做考選部的副部長,在台灣叫政務次長,相當大陸所說的第一副部長。公家給他一輛轎車,不是公事不坐公家的車,私事還是坐巴士,公事才坐公家的車,為什麼?替公家節省油料;不是公事不用公家的電話,替公家節省電話費,大概在台灣找不到第二個人。如果政府官員都像他,天下太平,可以說在今天,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我相信找不到第二個,哪有公家派你車,私事的時候你還坐巴士。我們講廉潔,那是第一標準。

  在台灣他的學生不少,剛到台灣去的時候,那個時候組成的同學會,有兩百多人,這個裡面同學當中有不少也做大官的,雖然在這個環境裡面也知道惜福,但是跟校長比是差太遠了。所以我們這個校長,在我們同學當中,沒有一個不敬佩的,提到他沒話說,找不出他的毛病,學問、道德都是完美的。在社會上有這麼崇高的地位,也有相當的收入,穿的衣服是舊衣服,幾十年就那麼一套中山裝,沒看到他穿過新衣服,錢到哪裡去了?我也曾經問過他,他對我非常愛護,我們開同學會的時候他都叫我坐到他身旁,他告訴我,大陸上還有些親戚朋友他要照顧,月月給他們寄錢,節省下來幫助他的那些親戚、家族。

  我就明白,他學范仲淹,學得很像!范仲淹做到元帥,做到宰相,那個收入很可觀,也是過的很清苦的生活,過的跟平常百姓家生活一樣,錢財哪裡去了?養他的宗族,我們在歷史記載上看到,他養三百家。他的方法是買田地,買田地收租,拿這個錢來幫助這些貧苦的人家;辦義學,辦學校,培養地方上年輕能夠讀書的這些兒童、年輕人,他做這個事業,現在講就是辦義務教育,來念書不收學費的,他來供養,自己省吃儉用。印光大師你看在《文鈔》裡面多次提起,他心目當中最敬仰的,孔老夫子、范仲淹。我們佛家常常念的積功累德,那就是積功累德的榜樣,真正是為國為民,沒有一點私心,自己是完全的奉獻。

  我們學佛,修出世法了,如果跟這些人相比都不如,那還談什麼成就?我們看了這些人一生的行誼,我們要反省、要覺悟,要向他們學習。像周老師,私事不用公家的電話,真是很難做到,這常住電話也是公家的,也是十方供養的,我們做不到像他們的行誼那樣的純真,至少也要懂得惜福,長話短話,沒有必要的事情,不必打電話。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哪有那麼多的廢話?所以要學著長話短說。

  我過去有個徒弟,曾經跟我到美國去弘法,那個時候韓館長有意派他給我做侍者,我在邁阿密發現了他幾次,打長途電話,一個電話要打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我看過他有那麼二、三次,我就不要了,我不要他做侍者了。我們雖然是住在居士家裡,在外國生活相當艱難,國際電話費很高的,你是個出家人,用它他當然沒有話說,下次再不敢請你了。不知道惜福!不知道惜福,那個信徒心裡清楚,表面上對你恭敬,下次見到你,敬鬼神而遠之,不敢跟你往來了。所以佛教給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處處要替別人著想,處處要尊重別人,要憐憫眾生,他們生活很辛苦,賺錢很不容易。縱然他邀請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也決定不能讓他有過分的破費,希望他的開銷能夠節省到最小的範圍,你這個才表示出真正的關懷、愛護、慈悲,人家親近你,他才能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才發自內誠,希望你常常到這個地區來弘法利生。

  可是現在這個浪費,不懂得惜福,現在在社會上是個普遍的現象,尤其這個社會,提倡消費。什麼人提倡消費?魔提倡消費,魔擾亂人心,你拼命在消費,魔看到歡喜,好像這個商業蓬勃的發展,新產品不斷的在推新,是不是好現象?一般人都說好現象,沒有一個不說好現象,只有我一個說不是好現象。你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去體會,你才懂得那的確不是個好現象。

  科技不斷在進步,你要不進步,你馬上就落伍了,落在人家後面了,物質文明不斷的在進步,可是道德已經墮落到極處了,沒有了,這種進步得不償失。人生活的情趣沒有了,幸福沒有了,這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不提倡你惜福,提倡惜福他新產品賣不掉。我們一個電冰箱,你好好的用,至少可以使用十年,這一件衣服仔細、愛惜它,至少也可以用十年。十年不買新衣服,十年不買這些用具,他們工廠就要倒閉,所以他鼓勵你消費,他不鼓勵你惜福,他為了他的利益,來損害社會。

  如果真正大家都懂得這些道理,瞭解事實真相,新產品是可以推進發展,但是速度不必這麼快,生產量不必這麼多,社會就祥和了。絕對不是說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這個話是似是而非,不是真理。不競爭也有進步,佛家不爭,勇猛精進,勇猛精進就是進步,無爭一樣進步;儒家講的日新又新,儒家也不主張競爭,他也是天天不斷在進步,不是說一定要競爭才有進步,不爭一樣有進步,我們要細心體會這些道理。古時候的范仲淹,現在的周邦道先生,都是我們最好的典型、模範。范家教育成功,非常了不起,後代都能夠遵守祖宗的教誨,所以蘇州,范先生是蘇州人,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他的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祖宗積的德厚,這是善有善果最明顯的例子。

  我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短短的數十寒暑,一彈指就過去了,生命是永恆的,不是死了就完了,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就好辦,我們常在講席上講死了就不得了,後患無窮,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這個數十年寒暑好好的抓住,積功累德,那你就後福無窮。范家八百年,你看子子孫孫這樣好,我們就能夠推想到,范先生他是個學佛的人,學佛那作菩薩去了,不學佛,他必定在天上享天福,才知道積善後面那個福報不可思議。何必耽著眼前這點甜頭,造作罪業要受無窮的苦報,這是真正愚痴。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給世間人做一個好榜樣,范仲淹、周邦道都示現在家居士身,在家學佛都能夠做到,我們出家學佛要做不到,那就慚愧了,所以一定要學著樣樣都要節儉,要知道惜福。節儉、惜福不僅是自度,而且度無量眾生,佛常說「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在美國有個度輪法師(宣化),這是個東北人,很節儉,到加拿大溫哥華去弘法,一張衛生紙用了八次,用完之後折起來裝在口袋裡,再用的時候再拿出來,用了八次,不能用了才丟掉。在座有一個信徒看到,非常感動,送他一百萬美金,一百萬美金就是一張衛生紙用八次。溫哥華那裡建了一個金佛寺,美金一百萬,一個居士供養的。他也並不是說做了個樣子給人看,他習慣就是如此,受人尊敬,讓人感動。

  換句話說,一個喜歡浪費的、不知道惜福的出家人,信徒的心目當中感覺不一樣。我也常常聽到,有耳聞,不知道惜福,不曉得物力的艱難,信徒當中看到生反感,但是不願意說。法緣無意當中就斷盡了,所以自行化他,要知道節儉,要知道惜福,這點非常重要。要認真去學習,「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永遠保持平常心,這就是經上講的常住「念佛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