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萬法唯心  (共一集)  1997/10/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004

  佛法的殊勝就是它說的「萬法唯心」,這四個字看起來似乎是不難懂,其實真的沒有人懂得這一句話,禪家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都是真話。「萬法唯心」這一句誰要是懂得了,他就開悟了,不是普通的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得懂得這四個字的意思的那就作佛了。我們一般凡夫看到這四個字是望文生義,生的什麼意思?生的自己的妄想、妄念,沒有懂得。

  不要說那個心是什麼,心在哪裡?你看《楞嚴經》上一開端,那麼長的經文,世尊只問阿難一句話,心在哪裡?並沒有問他心是什麼,心是什麼阿難不會知道的,初果怎麼會知道?要問心是什麼能夠答得上來的,那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才能答得出來,不是法身大士,什麼叫做心不知道。這一樁事情在佛法裡面叫深密,不是祕密,太深了,不是凡夫、二乘、權教菩薩所能夠明瞭的,稱之為深密。

  諸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一真法界,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相,一般學佛的人似乎能理解,為什麼一真法界也是幻相?既然統統都是幻相,為什麼說一個是虛妄,一個說真實?要知道佛家講的真假,假就是幻化的。真假,它的定義就是在變化,凡是有變化的都是假的,凡是不變的這叫做真的。一真法界也是真心自性所起的現象,為什麼叫它一真?它不變化,為什麼不變化?《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真法界只是唯心所現,它沒有唯識,所以它不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就不用心意識,不用識了,不用識這個現象就不會變,道理在此地。十法界以下的,他們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就會變,「唯識所變」。我們現在講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為什麼有這個現象?唯識所變,道理在此地,講得很清楚明白。見了性的人,就是懂得「萬法唯心」,真正明瞭懂得的人,他們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不變了,智不會變,識會變。四智叫菩提,八識五十一心所叫煩惱,轉煩惱成菩提,是那個境界。

  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大乘唯一目標(小乘人不論,因為小乘人用識,用分別)都是明心見性。無論修哪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見性,只是見性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方向決定是一致的,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心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為什麼體會不到?佛給我們講,是被煩惱、所知覆蓋住,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裡面有見思煩惱,所知障裡面有塵沙煩惱,而無明是根本,這兩種煩惱都從無明生起來的。無明就是不明瞭,不明瞭萬法唯心,不明瞭叫做無明。因此所有的法門沒有別的,無非就是教我們除這兩種煩惱而已,破我執,破法執。

  學問,不僅僅是佛門,在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特別是儒家,以孔孟為代表,沒有創新。現在人的觀念,念念當中要創新,創新是個錯誤觀念,哪來的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來的新?諸佛如來說法沒有一句是創新的,佛所說的是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所講的「述而不作」,「作」就是創新,「述」就是講的是前人的東西,世出世間第一大聖,他懂得,為什麼?沒有創新的。你要拿出創新的,那決定是虛妄的,為什麼?從意識心裡變出來的不是真的,真的東西沒有創新的,所創的全是假的。佛講的句句是真的,一切過去佛所說的,佛是「述而不作」,佛佛道同,佛所講的東西沒有一句是他創新的。孔老夫子一生所講的沒有一個字是他創新的,他能成為大聖。

  時時有創新,跟諸位說,連小聖都不能契入,最後搞成什麼?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天天變把戲,變新樣子,跟別人不同的。這個道理深。因為你有個創新的念頭,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決定不能突破,所知障不能突破,我想諸位理解。為什麼也不能突破煩惱障?煩惱障裡頭有好勝,我跟別人不一樣,這裡頭就有驕慢,就有貪瞋痴,所以兩種障礙只是在增長,怎麼能突破?怎麼能減少?道理就在此地。而心性之體,從體現相,從相起用,體、相、作用無有窮盡,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心是靜的,心是定的,沒有妄想,你們講經,經卷展開,自然與佛相應,這就好。如果有一念創新,有一念跟佛菩薩講的不一樣,你可以去試試看你能不能契入「諸法實相」。

  所以諸佛菩薩說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祖師大德說法為什麼升坐入定?入定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以真誠心、清淨心面對經文,經中的意思自然像泉水湧現出來,所以不是預先有計畫的,不是預先要準備的,自然心性的流露。前佛的經典就像一個影子一樣,借著這個影子將自己心性裡面的東西流出來了,流出來跟他一樣的。《華嚴》的影子就是將自性的華嚴引出來了,《法華》的影子將自性的法華引出來了,這麼個道理。這是諸佛如來講經的儀式,我們講的教儀。所以古人才講「不誠無物」,你要沒有真誠,那你什麼東西都沒有,你沒有真心,沒有真誠,你所流出來的東西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流出來的,那怎麼會一樣?妄想執著流出來的,這我們很清楚,一個是所知障,一個是煩惱障,流這個東西出來,對於如來經教這個影子就格格不入,怎麼能體會到經義?所以我們為佛弟子,傳佛之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們一定要從真實心中作。我自己學佛四十年得到的結論,「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種就是一心,從一心裡面流露出來才能有幾分相應。

  「內典」這一門課程,後面所剩不多,李炳老在裡面說了,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準備是基礎,準備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東西?第一個「正字」,不能把字念錯了,這個要準備的。第二個要「辨義」,裡頭的名詞術語什麼意思不能講錯,不能隨便亂講的。這兩個最重要,其他的就可以乘興發揮,那個字不能乘興亂讀,那是大家公認的。名詞裡面的實義也是大家公認的,你不能說布施就是持戒,不可以這麼說法。所以真正準備就這兩樁事情,其他的不需要準備,其他的準備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但是這必須相當功夫,不是初學能做得到的,所以我們初學講經對於經典的內容還找許多參考資料,充分去預備。可是這個裡頭大家一定要了解一個原則,不加新意思,我們可以墨守成規。我們開始學習最初的這個階段很重要,你看李老教給我們,初學取一家之言,取一個註子。

  我們講《華嚴》依清涼大師的《疏鈔》,那就是依清涼為師,師承就依他。我們講《金剛般若》採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就以江味農居士為師承。決定是走一個路子,跟一家。我們初學,他們不敢講證果,他確實有修、有學、有見地,他的這些註解裡面有深的東西,我們看不懂的,不要,不取它,自己不懂我們怎麼能講得叫別人懂?我們初學取註只取我們自己能明瞭的,不明瞭的不取,取聽眾需要的。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哪些聽眾,看看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取他們需要的,他們不需要的也不取。對我自己來講,我不懂的不取,我疑惑的不取。對聽眾,聽眾不需要的不取,現前社會不需要的不取。用這個標準來取捨,所以取捨精當。「當」是契機,非常適合,「經」是契理,你所取捨的東西契機契理,這是基礎。

  決定不能有成見,要把成見捨掉,成見就是所知障。成見是從前所學的,夾雜在這個裡面,往往就把這個東西講得不精彩了。你們在這幾天當中,在一個月當中,同學當中你們互相仔細去聽,你們會發現完全沒有成見的,依照來講的,會講得比較精彩,摻雜自己的成見在裡面講的時候就要差一等,聽眾聽得出來,你們上臺一講,很多聽眾都知道。這是我們起步要做的工作。

  過去也都跟諸位說過,真正講得好不是在方法,是在功夫,自己要真修,依照《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修就行。《無量壽經》是一大藏教的精華,字字句句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就是功夫,到自己什麼時候心地清淨、平等,覺悟了,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心,就是自性,然後你的經教都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自性流露出來的決定跟古佛是一樣的,叫「佛佛道同」,在這個裡面叫一切眾生謙虛恭敬。謙虛呢?述而不作,像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說的,沒有一句話超過古佛,所講的都是古佛說過的,這就是「述而不作」,這是謙,而對古佛的時候恭敬,謙敬是性德,自然流露出來了。「敬」就是普賢願王裡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謙」就是「廣修供養,懺悔業障」,「謙敬」兩個字就把普賢十願前面四條統統做到了,前面四條是根本,後面自然就沒有問題了。這是真正菩薩學處,我們要認識清楚,要從這裡下手,認真努力來修學。自度才能度人,度人才能自度,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我們要叫人不貪,自己要把那個貪斷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還有貪的念頭,你怎麼能度人?我們要幫助這個社會,挽救這個社會,你從哪裡做起?你自己貪心還有,那你不叫痴人說夢話?世間人有瞋恚,我們要把瞋恚斷掉,世間人愚痴,我們要把愚痴斷掉,從我們本身幹起,真幹,然後社會才有救,眾生才有救,我們自己不在這兒真幹的時候,說什麼都是假的,那真的叫自欺欺人。一定要從本身做起,要有決心、有毅力,吃人家不能吃的苦頭,幹人家不肯幹的事情,學佛弘法人家不肯幹,過這個苦日子人家不肯過,不要說別的,就是素食人家都不肯吃,他們認為這是苦。他天天要吃大魚大肉,吃了一身的毛病,病從口入;一天到晚是胡言亂語,招來的災難是禍從口出,他們幹的就這個事情,所以你看世間人所享受的是什麼?災禍、病苦。你冷眼一看,他們造的這個業,受的這個報,我們看得很清楚明白,他說我們苦,我們看他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