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法難聞  (共一集)  1997/10/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003

  世出世法的教學,唯有佛法的教學是真實的,非常可惜的是世間人對佛法不了解,產生了嚴重的誤會,造成了嚴重的障礙,而不能夠去學習,真正是無邊的利益當面錯過。而人在一生當中,不了解佛法可以說是最大的遺憾,大家深入以後才明瞭。自古以來,東方、西方所有的學術對於人生宇宙的現象都是在摸索,都沒有搞清楚,唯獨佛法看得這麼透徹,這麼樣的明白,實在是希有。

  我們到現在才明瞭人生在世什麼事情最可惜,沒有聞佛法最可惜。而佛法決不是現在這個社會上表面這種形式,那個不是佛法。佛法在哪裡?佛法在正覺,正覺而沒有錯誤的覺悟,那是佛法。正覺在什麼地方?正覺在生活裡面,穿衣吃飯都是,大乘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試問問我們吃這一餐飯,這一餐飯裡面有沒有三學?有沒有六度?有沒有十大願王?如果你在吃一餐飯,每一口裡面都具足了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具足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叫會吃飯。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這裡,穿衣也是。所以宗門大徹大悟之後,哪一法不是佛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一毛孔、一毛端都具足大圓滿,真實的教誨,真實的受用,《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都在生活裡頭,沒有離開生活。所以才曉得這個教學、這個教育要跟世出世間其他教學來比較,佛法就最真實,佛法最可貴。

  為什麼過去有很多捨棄王位不要了,要來鑽研佛法?如果這個裡面沒有真的東西、沒有好的東西超過那個王位的話,他怎麼可能捨棄王位來學佛?有些人說不捨棄也可以,沒錯,那是你成了佛之後可以不捨棄,你到了無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可以。可是在凡夫初學還沒有達到,我要專學,必須要把工作捨棄掉,一門深入,入了之後再回頭,幹什麼都可以,無論幹什麼,你都是菩薩;無論幹什麼,你都是佛,那是回頭之後,沒有回頭不行。沒有回頭,做學生,做學生一定要一門深入,全心全力投入。佛菩薩不是神仙,佛菩薩就是普通人。

  前幾天我收到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給我來了一個傳真,明天十月四號是他們的校慶,九十五年的校慶,同時也慶祝中國師範教育一百年,兩個慶典,他來邀請我去參加。北京師範大學是中國師範最高學府,培育老師的一個所在。我到學校去參觀,學校門口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他們副校長告訴我,這八個字是他們學校許多老師共同擬出來的。這八個字是什麼?你們看了懂不懂?就是佛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沒說出來,你們疏忽了、大意了。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那不就是師範?他所表示的是「人師」,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佛是九法界之師,比他的範圍大得太多了,不但是人師也是天人之師。宗教裡面拜的上帝,佛是上帝的老師,菩薩也是上帝的老師,比他這個範圍大太多了。所以他要明白了,菩薩在哪裡?他們學校老師、教授都是菩薩,念師範學校的學生也都是菩薩,他將來要作人師。

  諸位要知道學佛就是作師,你看看歐陽竟無大師當年創辦支那內學院,院訓裡面就講得很透徹。學佛就是學做師,師就是典型,就是模範。你在哪一個行業,你就是這個行業的榜樣、楷模,那就是師的意思。無論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利用這個身分、利用這個行業做社會的榜樣就是作師,作師就是作菩薩。

  如果社會大眾對佛法的本質能有所認識,有所了解,才曉得佛法不但是教育,而且是最高的教育。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國王,大家尊稱他為「世饒王」,那就是作師。國王裡面的典型,國王裡面的模範,他可以教許多國家怎麼做一個好國王,菩薩國王。做大臣,現在講做部長,做一個模範的部長,做個最好的部長,那就是菩薩部長。新加坡,你們出門叫計程車,計程車的司機,他能作所有司機的榜樣、模範,那是計程車司機,菩薩司機。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菩薩相同的,這就是佛法講的平等法。平等不是你的職務平等,是你的智慧平等,是你的享受平等,是你的快樂自在平等,覺悟平等。就跟舞臺上唱戲一樣,演的角色不平等,有人演國王,有人演大臣,有人演跑龍套,那是場面表演的不平等,到後台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兩樣的。相上不平等,性上平等,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平等,就真平等。我們學佛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這個佛叫白學了,佛法真實的受用你一點也享受不到。

  你真正得到佛法,無論什麼身分,無論什麼行業,都是快樂無比,經上講那種快樂如「漏盡比丘」,沒錯。做個乞丐,要飯的,守住他的本分,那是模範的乞丐,菩薩乞丐,他那個快樂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不在這些身分、工作,在正覺,真正覺悟。形相由無量因緣顯現的,現相必有因緣,相是果之相。無量因緣,他自己都明白,都通達,都了解,他怎麼不自在?像在舞臺上表演,無論表演什麼樣的角色,他都歡喜,都自在,都會把那個角色演得逼真,他就成功了。決定不能說舞臺上演一個小丑的不如演那個做皇帝的,沒有這個道理,一樣,哪裡有差別?所以唯有在正覺裡面你才能夠看到世界的真相,你才能看到十法界平等的。平等裡面有差別,差別裡面有平等,這不二法門,契入不二法門就得真正自在,就得真實的受用。諸位在此地的時間很短,只有四個月,希望這四個月當中你能有這麼一點認識,有這個概念。

  佛法的修學是畢生的大事,不是短時間的。愈契入,你愈歡喜,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還天天在用功,不懈怠。觀照裡面法喜充滿,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觀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在境界當中看到體、相、作用、因緣果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學佛,這叫真正的享受。不像世間人,世間人迷惑顛倒,「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這《地藏經》上講的。你如果得到佛法,得到佛法就是得到正覺,你起心動念無不是智慧,不一樣了,這不但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了。什麼時候你起心動念都是真實智慧?經上講「住真實慧」,吃飯住真實慧,喝茶住真實慧,穿衣住真實慧,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是住真實慧,這樣才得大自在,才得真實利益。

  我們用修行綱領裡面最普遍的一個術語:「觀照」,「觀」是六根對境,「照」是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就不是照。「照」,六根根性對待外面六種色境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吃東西,舌性,嚐味性,吃東西都明心見性。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教人「捨識用根」,這就是捨識用根的境界,一切境緣當中離心意識那是真的菩薩。心意識是什麼?「識」是分別,「意」是執著,「識」是落印象。離心意識,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就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要想學佛一定要在這上下功夫。

  處事待人接物要不要用心意識?這就是六祖問永嘉大師的話了。永嘉了不起,在六祖會下的確是高材生。六祖問他,你還有分別嗎?如果說沒有分別了,那你就變成木頭人。你要是聽了這句話,你聽懂了他的意思,那你就分別了,你不分別怎麼懂他的意思?六祖要不分別的話怎麼會問出這句話?不分別,沒話說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釋迦牟尼佛要不分別怎麼會給我們講出這麼多經?講經要分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分別,南不是無,無不是阿,都是分別,你不分別這六個字怎麼會念得出來?永嘉真的覺悟,「分別亦非意」,分別也不是心意識,六祖點頭,「沒錯」。

  為什麼說分別沒有意?分別是對外交流的,裡面沒有分別就不是意,裡面是清淨的,他用的是性,不是用的識。對外交流,心性變成八識對外交流,所以他是自性做主,八識是聽他的智慧的,當差的,他的傭人。我們今天變成家裡那些傭人做主,我們顛倒了,顛倒在此地。我們家裡僱的傭人當主人,我們受他支配,這就可憐。佛菩薩自己做主,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傭人,聽話,叫你去辦事,「分別亦非意」,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地,你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凡夫、二乘、權教菩薩,十法界以內的都做不了主,都是心意識當家。自己做主就脫離十法界,就一真法界了,自己做主了。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當差的,從前比如講那是奴婢,自己真正恢復了主人的地位。所以你看到諸佛菩薩也分別,也執著,有時候也歡喜,有時候也拍桌子罵人,唱戲,假的不是真的,那些動作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在聽指揮的,心性真正做得了主,所以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那是主人公。

  你要不懂這些,要不向這個方向去學習,你學的是什麼佛?天台大師「六即」裡所說的,你學的是「名字即佛」,那不管用,「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個我們不能幹的。真正會用功了叫「觀行即佛」,這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這講你會用功了。如果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你在接觸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提不起觀照,你是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說得好聽一點,縱然你對佛法懂得很多,聽得很多,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有解無行,行是功夫,換句話說,你懂得一些,你完全沒有做到。今天有很多人做的時候,做的是皮毛,實際上連觀行位都達不到,那種皮毛形式沒用處的,那是學人家的樣子,實質內容完全不明瞭,那不叫學佛。由觀行再提升到相似位,由相似再提升到分證位,分證就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那就是「住真實慧」,所以往「住真實慧」這條道路上,下面一定有觀行、有相似。

  在西方淨土,觀行位就是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相似位就是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是實報莊嚴土。分證位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這超越十法界了。我們要真幹,一生當中縱然達不到這麼高的地位,至少觀行上要用真正功夫。經典天天要念,古人說「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是從前人,現在人三天不念書,面目全非。天天要讀經,經像一面鏡子一樣,要照見自己的心行,心是起心動念,行是言語造作,功夫才真正得力,所以功夫得力就是你受用具足,你真正得受用。你要問這受用是什麼?經上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你所得到的受用,這句話用現在好懂的話來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你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住真實慧」就是住「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住在裡頭,自受用,然後你能夠教別人,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是你幫助別人,利他,「住真實慧」是自利,自利利他。

  師範大學裡面培養的人才作師,我們佛門四眾弟子也是作師,他們那個學校是為世間人所尊重的,我們這個作師是世間人所輕視的,不尊重我們。可是我們自己也得明瞭,在古代那些帝王大臣對我們很尊重,現在人不尊重了。古時候的帝王,一直到清朝,慈禧太后也是皈依佛門的,也是佛門弟子,可惜的,她那個老佛爺是名字位中的老佛爺,她沒有進入觀行,如果是觀行位中的老佛爺,滿清到今天還會存在,不會亡國。名字位中,那她那個國當然保不住,有名無實。

  所以佛陀的教育在過去是曾經被國王大臣、社會上給予最高的評價,最高的崇敬,今天我們跌下來了,跌到谷底了。昨天晚上你們在臺上講經,講到要叫大家對於三寶要尊崇,對於出家師父要尊敬,我聽了這個話,我寫了幾句,你說的我聽了是沒錯,可是社會一般人聽了會懷疑,我為什麼要尊敬你?你什麼地方值得我尊敬?這是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話是說得沒錯,這種講經教學收不到效果,人家會起反感,一出家就比哪個人大了,要一切人都尊敬你,供養你,這會引起社會的反感。我們今天勸人要有勸人的理論,要有勸人的技巧,要讓人聽到很舒服,覺得很合理,他願意接受,願意去做,我們才能成功。

  所以「三寶」一定要強調「自性三寶」,真實的皈依處。這個理論、事實搞清楚了,然後才輕描淡寫陪襯一點話,「住持三寶」也很重要,不要強調。現在普遍都輕視你,你還要自己抬高身價,抬不起來的。這就是李炳老講的時機,時節因緣,在什麼時候怎麼個說法。古時候,我們看古人註解裡面他能講,為什麼?佛教在社會的地位很高。

  在唐朝那個時代,出家談何容易,哪有一般人想出家就能出家,沒這回事情,普通文化水平要達到進士,這是國家考試最高的。從前的進士相當於現在講的博士學位,進士是學位的名稱。從前的秀才、舉人、進士就相當於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它是學位的名稱。從前考進士是皇帝自己主持,自己當主考官。省考舉人,縣考秀才,進士叫殿試,是國家來主持這個考試的,要達到這個水平,然後再考佛法。這個考試都是皇帝親自來考試的,為什麼?因為你出家了,你就是皇帝的老師,所以他要好好看看你夠不夠資格作我老師,你夠資格作我老師,他才發證書給你,叫「度牒」。你拿著這個度牒,看看哪個寺廟老和尚跟你有緣,你可以跟他出家。你有度牒,他收你作徒弟不犯法,沒有度牒犯法。所以以前出家人在社會上這麼高的地位,有道理,經過皇帝考試的,皇帝承認有資格作我的老師,所以這些大臣、老百姓哪一個不尊重?當然尊重,地方官員見到出家人,過去騎馬,要下馬了,這麼樣的禮遇。哪裡是像現在出家這麼容易?

  所以你們看《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對順治皇帝最不能原諒的就是這樁事情,順治皇帝把度牒廢止了,過去都是經過考試的,順治皇帝廢止也是他一片熱心,但是他沒有智慧,沒有想到後遺症太嚴重。他自己想,出家是個好事情,何必要限制這麼嚴,攔住人出家?把這個關卡去掉了,什麼人都能出家,我們出家人的素質水平一落千丈,所以現在出家人的地位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尤其是天主教,你看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他們文化水平最低的是高中畢業、大學畢業。

  我教過神學院,我所教的是高級的,是研究班,神父、修女都是大學畢業的,最低是大學畢業,裡面有碩士。我教的那個班,學生只有十二個人,研究班,她們是大學畢業,然後神學院畢業,再從事神職三年選拔出來的學生,那個研究所名稱是「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所以其他宗教的這種精神生活他們都學,我在裡面教的是「佛教精神生活」這一門課程。所以我到那個學院一看,我們當然不能跟他比,人家水平那麼高,所以當一個神父、修女在社會上是普遍受到人尊敬,有道理。不像我們佛門有些出家人還不認識字,你怎麼能叫社會大眾對你尊敬?

  說實在話,我們今天出家人自己迷失了,佛法在哪裡不曉得,經典裡面有什麼東西不知道,天天念,念了不曉得什麼東西。就像我剛才講的,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具足無量無邊的佛法,這是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宗教望塵莫及。所以佛法要恢復一定要有人說明,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靠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一定要有真正修持的人。

  所以大家在此地學講經技術,小事一樁,你們今天學《內典講座之研究》還花這麼多時間,我告訴你,我從前拿到這個小冊子,我一個星期就統統都會了,沒人講,李老師從來沒講過。我把這個小冊子從頭到尾細細看一遍,我編一個大綱,大綱現在也印出來,你們都看到了。我編這個大綱,李老師一個字沒改,我送給他看的時候,一個字沒改。我在一個修學報告裡頭是畫了一個圖表,那個圖表送給李老師看的時候,他只給我加了一個線條,所以學東西沒有像你們學得這麼辛苦。

  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真誠就得三寶加持,這是學東西的祕訣,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利益就是佛菩薩加持。如果沒有真誠,佛法怎麼樣修學也不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連開悟都不可能。換句話說,我們要想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要想真正在事業上有成就,也是真實、真誠,中國古聖先賢所謂「不誠無物」,這個意思就是講如果不誠什麼都不能成就,成就決定是真誠心中流露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