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書蕅益解論語學而篇  (第三集)  台灣台北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01-0003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先將文念一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到這個地方這是一節;第二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裡面有兩節。在《十三經註疏》裡面,這是行疏。這一章是說孝弟之行,這是把第一章的宗旨給標出來。

  「為人」就是做人,這是講做人的根本。這一樁事情非常的重要,不但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是說這一樁事情,就是人生在世也要特別注重這一樁事情,就是要懂得做人。為什麼?真正懂得做人,在佛法當中說,你才不失人身。我們現今這個時候得人身,來生還能不能得人身?就看你會不會做人了。做人的基本條件就是「孝悌」,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是以「孝悌」為中心的教育。

  諸位必須要看清楚,今天整個世界混亂,大家沒有出去走走,不曉得外面情形;到外面走走之後,就會感慨萬千!這個世界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安定下來,讓世界的人民可以過一天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個問題,可以說哪一個國家民族的學者、什麼宗教都無法解決;真正能解決的是我們中國人。什麼樣的中國人?知道「做人」的中國人。我們現在講中國有學問的人,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換句話說,只有中國人懂得做人,懂得孝悌之道。

  孝悌是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個個俱足,哪一個沒有!外國人也有。外國人雖有,但是沒有好好的培植,所以一到成年之後,這個觀念就淡薄了,也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利令智昏」,利欲薰心,孝悌就忘掉了。這是講做人的根本。

  人做好了才能生天;絕對沒有人都沒有做好會生天的,沒有這個道理!人都做不好了,還能成菩薩、成佛嗎?當然更沒有指望了!可見得生天、成佛、作祖都要從人做起。

  此地的註解,也是古大德的註解,我們先說表,表裡面講完了,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第一個講「孝」。孝,古人的解釋是『善事父母』,這四個字解釋的太妙了,關鍵就在「善」。什麼才叫做「善」?這一個善必須要跟《大學》、《中庸》連起來,第一章就給諸位說到一定要連起來看;否則的話,這個「善」字你就不懂。這個地方的「善」,就是止於至善。怎樣才能止於至善?一個是心,一個是事。心裡面念念不忘父母,念念有父母;這個事上是念念都要照顧得到,這樣承事父母。古人有個比喻,你要是不知道如何叫「善事」,你就想想父母養你的時候,那種心情是什麼心?父母親照顧兒女,在你嬰孩的時代,就是從出生到三歲,父母的心,尤其是母親的心,全部精神貫注在小孩身上,小孩又不會講話,又不懂事,稍一照顧不小心,不是受凍,就是生病了。這個時候「心」與「事」俱到,我們能以這個心去孝事父母就止於至善了。這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跟孝是一,不是二。在家裡能夠盡孝,在社會才能盡忠。沒有說在家裡不盡孝,而能夠忠於君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哪一個是忠臣?你去看他是孝子,決定是忠臣,決定不會背叛的。中國自古以來也有選舉,不是現在這樣的選舉;從前選舉,那個選舉的人是地方官吏,每一年都有兩次選舉,所謂「舉賢良」。社會上的賢人、好人要把他選出來,請他出來替社會辦事,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選孝廉,為國家進賢才。

  「孝」字具體的說明,在儒家的《孝經》,佛門裡面的《地藏經》;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在《地藏經》裡面,地藏菩薩就是我們的模範,做出善事父母的榜樣,為大長者、為婆羅門女、為光目女,把善事父母,把孝心孝行都說出來了,都做出來給我們看,那是教我們要效法的,教我們要學習的。說實在話,不學佛的人,不念《地藏經》,還找不到一個孝行的榜樣!學佛的人比世間人應該更容易體會孝道,更容易學習孝行。

  第二個講「弟」。悌是善事兄長。兄弟姊妹是同胞骨肉,是一身!如果兄弟姊妹不和睦,這就是大不孝。為什麼?讓父母操心;兄弟和睦,父母就歡喜!所以一個善事父母的人,決定善事兄長,兄弟姊妹一定和睦;不和睦,父母心裡就難過了。所以一定要能夠盡到悌道,兄友弟恭。

  『事兄悌故順長』。順就是能隨順,能夠隨順長者。在《禮記》裡面,「十年以長,則以兄禮和之」。比我們大十歲的,我們就要把他當大哥來看待,長兄來看待;二十以長的,我們就要以事父母之心之禮來看待,跟自己父母是同一輩的。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整個中華民族的人就是一家人。

  『能盡孝道的其心和,能修弟道的其心順』。「和順」,這是把孝悌的精神給說出來。既然孝悌是本性裡面本具的德行,可見得不是外來的。凡夫迷,本性迷失了。迷失之後,就是這兩種人:一種人是求凡、求福、求慧,這是君子。所以君子之人盡得孝悌,盡是在家裡修孝道、修悌道,能夠利益社會、能夠利益大眾。可見得孝道是萬善之根源!

  小人就相反了;小人不凡,迷失了真性,不肯回頭,盡是犯上。犯上,這個「上」是指父母;在家的時候不孝,常常惹父母生氣,不聽父母教訓,這就是犯上。在社會,作亂!擾亂社會秩序,擾亂一個團體,這是屬於小人。這是解釋第一段。

  末後一段是講「君子務本」。這裡我們先解釋「仁」。《說文解字》裡面說:「仁,從人二合一,與人親愛的。」這是《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這個字在六書裡面是屬於「會意」,兩個人相親相愛,這是造字的時候取這個意思。在《掾書》裡面講:「仁者,忍也。」在佛法裡面講忍辱。孟子說:「仁之實,事親之也。」可見得「仁」跟「孝」相通。仁的實質就是事親,前面講善事父母就是孝,所以仁跟孝是相通的。《禮記注疏》裡面解釋這個仁是「施恩及物」,我們所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也。《中庸》裡面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是我們看到古書裡面對於這個字註解的大意。

  底下要緊的是後頭一段講「務本」。務是什麼?務是專力,這是覺行關鍵的所在。所以我常常勸同學,你們如果能做到這個字,你們的道德、學問、道業都會有成就。這個字要做不到,那就是混日子;混下去不會有成就的。這是講方法,一定要專攻,決定不可以分心。

  可是這個字確實不容易做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煩惱習氣太重,不肯專!不肯專,諸位還是書念得太少。你們好好的去念念歷史,《二十五史》、《列傳》多看看,《高僧傳》多看看,《居士傳》多看看,《禪宗語錄》多看看,《禪林寶鑑》多看看,你就曉得了,古人怎麼成功的?古人的成功就是懂得個「專」。學東西,他一生學一樣東西不改變。

  你看《壇經》裡面記載的法達禪師,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我要問問諸位,《法華經》一天能念多少部?你們一定講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那是讀誦;念《法華經》確實是一天一部。三千遍,那是背誦的三千遍;沒有或不會背以前,不算。你們想想看,這一部經念到會背了,背過三千遍,他要花多少時間?這一部《法華經》我們就算最快的半年就可以背了,這很快,功力用得深的,從小就開始念的,行!確實是夠了;七、八歲開始念的話,半年真的可以背下來。一天背一遍的話,背上三千天,要十年的時間。你們想想看,你們哪一個人能下了決心,十年就念一部書,你肯嗎?不肯幹!所以開不了悟。看到這個也好、那個也好,「貪多嚼不爛」,所學的全是記問之學,說食數寶,都不是自己的東西。並不是說人家行,我們不行;是人家肯幹,我們不肯幹;人家能專,我們不專,這才是病根的所在。所以我給諸位講「覺行」是關鍵,覺就是開悟,大徹大悟,這是關鍵的所在。

  「本」是什麼?本就是根。此地的根,我們從引申的意思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行門的根,一個是解門的根。行解二門!解門的根,一定要忠於一部經,你要搞兩部就不行。給諸位說,做學問千萬不可以落在名聞利養裡,一落在名聞利養裡,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決定不會有成就。所以不能夠專心、務本,就是搞名聞利養,希望自己快快的出點風頭,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縱然你已經天下聞名,肚子實在是個草包,沒有開悟。

  古人能夠專攻,無求名聞利養。我們看印光法師能在普陀山藏經樓三十年,這是專攻!不求聞達,能吃苦、能耐勞,他才有大成就,福利人天,這是我們的模範。而我們怕吃苦,不肯吃苦,還想馬上就要成就,這樣的事情,找遍古今中外歷史都沒有。六祖大師還在黃梅舂了八個月的米,在獵人隊裡面給人家扛獵物,幹了十五年。一代祖師!我們憑什麼?所以想想,古來祖師大德成佛作祖,人家的成就有他成就的道理在。我們跟人家比比,修因不如人家,那果報怎麼能超越別人?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一定的,因果是決定相應的。

  所以,有子在此地給我們提出來「君子務本」。君子是一個覺悟的人,不是迷惑的人;迷惑的是小人。君子覺行,他懂得專力在根本上,「本立而道生」!道是什麼?人道、佛道。諸位要懂得務本,你們諸位的前途可以說無限的光明;但是你要不懂得務本,你的光明依舊被你自己障礙住了!

  我也給諸位講過,在根本上的修學得要十年功夫。沒有十年不會有成就,功力不到!專心也要幹十年。你們年紀都很輕,十年以後再出來不遲。這個十年,只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咬緊牙根讀書,這才是一個有志氣的人。我們要能夠用這種決心來吃苦、作學問,你的學問還能說不成就嗎?害了你一輩子的時候,就是你攀緣,好高騖遠,心不能定下來。

  東山講座的時候,我勉勵那些老師們;老師們年歲也大了,我看有六十歲了,我看這六十歲再幹十年,七十歲出來還不遲;我們印光大師就是七十歲出來的。不要說:「我年歲已經大了。」老年人出來修學的時候更認真,為什麼?過去的時候,他有失敗的經驗;現在一切放下,死心塌地來作學問,來專攻!一門成就了,一切就成就了,正是所謂「一經通經經都通」。你現在要是一切經,這個也試試、那個也要去研究研究,一部都不會通的。你十年搞十樣東西,一樣東西都不通;十年搞一樣東西,這一樣東西就搞通了。這是講解門裡面的「務本」。

  解行要相應,行門裡面的務本,此地給我們說出來,行之本有「性、修」兩種:性,仁為孝弟之本;修,孝弟為仁之本。性修不二!我們講到修行用功夫,方法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法門,根本沒有兩樣,所謂「殊途同歸」,以一個根本。

  根本是什麼?從性上講是仁,從修上講是孝,這是「學者必為知」,必須要曉得的。不曉得這一個道理,你用功就不知道從哪裡用起,功夫當然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一定要曉得根本在什麼地方。念經,就講讀書,儒家講讀書,儒家的讀書跟佛法裡面的念經,都是求仁,都是行孝。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句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個人能讀書,父母看到心裡歡喜!這就是行孝,這就是求仁。

  讀書,一定要知道是三慧三學同時完成,妙不可言!因此,一切經典不分高下,門門都是趣向菩提大道。儒家的經典,部部經書,都是指導我們往聖賢的道路上跟進。佛法裡面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儒家裡面一經通,也是一切經通。自古以來,專攻的人不斷。《論語》,我給諸位提劉寶楠,父子兩代,總共合起來,差不多用了七十年的時間,寫下這一部註解。焦循也是父子兩代,專門研究孟子;《孟子正義》是焦循父子兩代才完成的。所以,不能專攻怎麼會有成就?佛門裡面擺在眼前的,你們曉得周止菴一生專攻《心經》,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這都是我們的典型,我們的榜樣!一定要功力夠了才有大成。

  在修行上來說,行門的根本,大乘佛法是依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什麼是菩提心?誠心。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菩薩修什麼?就修這個。我們在《華嚴經》讀到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就修這個;法門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這個。這是根本,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

  我們再看看儒家,儒家修什麼?儒家也是誠意、正心。你看看跟大乘佛法類似不類似?格物、致知是方法,目的是在誠意、正心。而佛法裡面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菩提心,確確實實儒家的教義不在小乘之下。所以佛法到中國來,小乘行不通。什麼原因?被儒家、道家的學說代替了,用不著小乘。小乘轉入大乘,還得迴小向大;儒家跟道家直接進入大乘,根本上就是連成一氣。這就是殊勝之處!

  我說這些,就是希望諸位在眾經裡面,選擇一種,終生不變,努力去讀誦。如何講演不重要,到台上講得怎麼好,不重要。為什麼?你有心求好,好不了;悟了以後自然講得好,契機契理!沒有悟,講求種種技巧方法是有限的。

  這個話大概在十五年前就有人問過我,問我講經這些門道方法。而我答覆的,大家不相信,還說我吝法,不肯把方法教給別人。我告訴人的這些方法技巧,在講台上它所佔的分量,頂多只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是在修學的態度上。態度是什麼?誠心誠意,絕不欺騙人。念念希望大家好,這是誠意。意誠、心正表達技巧差一點,也能感動人。沒有誠意,心術不正,用再巧妙的方法,人家聽了之後,「某人騙我,我被某人欺騙了」!騙一次、騙兩次,人家還沒有覺察到;次數多了,就揭穿了,「某人是個騙子,不會再上你的當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根本。行門的根本,要是以淨土來說,就是「一心不亂」。這個「一心」就包括菩提心,至誠心是一心,清淨心是一心,慈悲心也是一心裡面生的。我們天天念佛,我們的目的是不是在一心?我們在解門上,是不是天天專在念一部經?如果諸位果然把這個路子走對了,可以說你七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你的成就,決不是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能夠跟你比的。這個不是說這一代的人不行,是這一代的人沒有下過這個功夫,他當然不如你。

  儒家東西,這一部《論語》就很好。能不能下十年的功夫,每一天把《論語》念一遍?十年不間斷。不要以為這是世間書,它通於佛法。果然把《論語》念通了,佛法也通了;就怕你不通!

  一念是要讀誦。我上一次給諸位講的「學而時習之」,那個「時」我講的是朝暮課誦。而朝暮課誦,我的講法並不是像我們現在早晨一堂、晚上一堂,不是的;是從早到暮,這個叫朝暮,沒有間斷的!這樣功夫才能得力,所謂綿綿密密才叫精進。假如只有早晚那麼一點點時間,心在書本上,絕大多數的時間心還是放在外面,這不會成功的。要不間斷!書本放下了,念佛人佛號就提起;佛號放下,書本就展開。這樣才能念到一心不亂,才能成佛作祖,往生佛國!再不要去幹自欺欺人的把戲了,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何苦來!成佛作祖,往生佛國,人人有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你懂不懂這個方法。

  後面這個小註裡面,我要跟諸位說說。從「孝」字看豎窮三際,從「仁」字看橫遍十方,孝仁一如也、大本也,仁心表現在事物上就是孝。

  後面這幾條也是古人的意思。『犯上作亂,紛紛於世』,這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實際的情形,時時處處都看到的。犯上作亂,原因在哪裡?仁愛不興,皆由不孝不弟起。孝悌不講求了,孝悌不修學了,這個世界怎麼不亂?怎麼不壞?我們要挽救這個世界,一定要提倡孝道,要講求仁愛,才能夠消災免難!這才是福慧雙修的辦法。

  末後一段,務本是世出世法大總持法門。《論語》一開端,這個兩章,諸位想想多重要!前面一章注重在解門,這一章著重在行門。這個大意介紹過了,我們就來看看蕅益大師的註,我們把註念一念:

  經解【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弟。不孝弟,由於甘心為禽獸。若不肯作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義禮智之本。蓋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

  『為仁,正是為人』,這就是為仁與做人。上面這個「為」是動詞,君子求仁!學仁、求仁正是學著做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所以「仁」這個字,就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從「仁」這個字裡面推演,就是自他不二、萬物一體的意思;能為此一體者,是為之佛菩薩,是為之大仁。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弟。不孝弟由於甘心為禽獸』。剛才說過,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禽獸所以不同的是人受教育,禽獸不受教育;換句話說,人要不受教育跟禽獸又有什麼兩樣?所以大師說:「甘心為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人跟禽獸沒有兩樣!『若不肯作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不願意作禽獸,那就要學做人;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

  『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義禮智之本』。我們看「仁、義、禮、智」是什麼?仁道!在佛法裡面講五戒,在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仁道。不修仁道,來生還能得人嗎?得不到!人道的資格都失掉了,諸位想想還能往生嗎?沒那回事情的。這個事情騙人也倒罷了,不能騙自己!一個不肯騙自己的人,他一定不會騙別人。對自己都常常欺騙,自欺者,焉能不欺人?當然欺騙別人。所以我們學做人,第一個就要學著不自欺,不欺騙自己,要老老實實的去修「仁、義、禮、智、信」。

  實在說起來,「仁、義、禮、智、信」比我們的五戒範圍來得大。五戒一定有這個意思,但是往往我們分別、執著、成見,一看到戒條,就把它想得很窄很小;看起來「仁、義、禮、智、信」好像範圍很大,其實是一樣的。這是仁道的根本,本性裡面原來具足的,不修不行!菩提心就是建立在這基礎上。

  『蓋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也是從這兒來的。「良知」,我們俗話講良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能叫良心得到安穩,心安理得,這是仁道;做一樁事情,心裡面不安,仁道就失掉了。諸位要曉得,做一樁事情,做錯了,欺騙人,害了別人心裡不安,這個人還有一點良心,還有救;做了壞事,無動於衷,這個人沒救了。這個人是什麼程度?麻木不仁,無藥可救了。無藥可救的人,果報一定墮地獄。做錯事情的時候,雖然不敢承認,還有良心責備,他墮落的時候還輕一點。為什麼?他的良心沒喪盡。喪盡天良的時候,一定是墮地獄。那是第一種人,在佛法裡面講是「一闡提」。一闡提是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就是沒有良心的人,這種人佛都沒辦法救。下面補註裡面說:

  【論性則仁為孝弟之本。論修則孝弟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然則興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經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以眾生皆過去之父母六親也。孝弟之至。報恩之大。無過是矣。】

  『論性則仁為孝弟之本,論修則孝弟為仁之本』。這是性修二說,從兩方面來說,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在表解裡面取得這一段,『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我們要想真正做到社會安和樂利,換句話說,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五常(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給諸位說,從本身做起。我跟人家講信用,人家不跟我講信用,怎麼辦?那是他的事情,他甘心做禽獸,我甘心為人,個人做個人的事情。我們現在往往講到學問,說人家怎麼樣怎麼樣,我為什麼要這樣這樣;換句話說,就是甘心墮落!他願意跳火坑下地獄,我為什麼不到地獄去?如此而已,那有什麼話說!他墮落他的,你也願意跟他一樣墮落,那這就沒話說了!人家是人家的事情,我是我自己的事。

  問一問,我們自己想不想有好果報?想不想有美滿的將來?想不想往生西方世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從本身做起,別人的事情一概與我無關!你管你自己的。自己能照這樣去做,把你自己所學到的全都做到了,自然能影響別人。自己學的做不到,再去教給別人,叫「道聽途說」。到後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裡面有說,這個「傳不習乎」是雙關的,老師傳給我,我做到了沒有?我沒有做到的,我能傳給人家嗎?我傳給別人的東西,我自己做到、沒做到?沒做到,就是道聽途說。一定自己要做到,這是好學生;自己做到了再教給別人,這是好老師。一語雙關!到後面再給諸位說。

  再看看底下的一句,『然則興孝弟之道奈何』。這就是怎麼作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這就是居上位的要領導在下的。此地的「上」,諸位不要一看,「這是政府的事情,這是做皇帝的事情」,你要這樣看的時候,是你自己無分,錯了!這個「上」就是指自己,你在一個家裡面是家長,你一定要從本身做起;你一這樣做了,你的兒女就效法了,自然一家孝悌!你做生意買賣是個老闆,你從本身做起,你底下的那些伙計一定效法。你是一個公司行號,人人懂得孝悌之道,這就叫「上」。在佛門裡也是一樣的,你一個寺院的住持,一個領導人,自己本身能這樣做,底下統統都效法。可見得孝親、順長是要從自己本身作起。

  『上恤孤而民不倍』,「倍」就是背叛。對待下人要憐憫、要慈憫,才不會眾叛親離!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要以平等心待人。待人心不平等,要求下面的人不背叛,這是做不到的;要平等心。佛門提倡「怨親平等」,真能做到這一點,怨懟都不會背叛你。

  『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無論大小團體,或者是一家家長,他居在一個團體領導地位,他自己不能孝親,不能順長,『天下大亂所由生也』。為什麼?底下的人都看他的樣子,你不孝你的父母親,你的兒女怎麼會孝順你?你不尊重你的長輩,你的晚輩當然也不會尊重你,這是一定的道理,「天下大亂所由生」。

  『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天下太平一定要從本身做起。

  下面引《孝經》。『孝經云:孝弟之至』,這是做到最善的時候,我們前面講止於至善。『通于神明』,鬼神都尊敬,縱然是惡鬼兇神他也敬孝者,他也不敢侵犯孝者,所以能夠「通于鬼神」。『光于四海』,這是講你的名聲遠聞。『至仁莫如佛』,這個很重要,佛是大孝大仁!仁德、孝悌,佛那是做得最圓滿了。佛那個圓滿之相,從哪裡見得?從「四弘誓願」裡見得。

  底下講:『佛之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以眾生皆過去之父母六親也。孝弟之至,報恩之大,無過是矣。』所以諸位要曉得,佛經裡常說出家,為什麼?為報恩,迴向偈裡講的、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出家就是為了這個事情。我們每一天念迴向偈,是不是有這個心?如果沒有這個心,有口無心,嘴皮上滑過而已,所以沒有感應。

  祖師定的功課裡面,定的迴向偈,就是希望用這幾句話喚醒我們,不要忘了出家是為了報恩。天天提醒自己,我們今天一天所思所行,是不是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一切眾生?四重恩,這是喚醒自己。換句話說,我們是不是在仁道上,要認真反省檢點,我們有沒有失去仁道;心不在上面就不在仁道上,我們就脫離了軌道,立刻要收回來。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這一脫離軌道了,趕快把它收回來,納入軌道裡,這是學問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