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二十八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28

  請掀開經本,我們念一段經文,對對地方。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箇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讀這一篇,可以說給我們有更大的警惕,換句話說,有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要認真的反省、檢點,爾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當中、過程當中,所遭遇的一切,這些因因果果,你自己就能夠看得非常的清楚。看清楚之後,你的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夠踏實,才能夠得力。《了凡四訓》可以說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非常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這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確實毛病是不少,這就是大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那要回轉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進益,就是利益。

  再請看今天這一段,在前天晚上所講的,這是俞先生遇到灶神爺,這個灶神爺張先生把他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能夠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夠感得,這是感應道交,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今天這段文字就是教給他怎麼樣做法,這個很重要,教給他怎麼做法,換句話說,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祕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之後就要徹底的改過自新,轉移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因,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是殊勝。這一段非常的重要,一開端就是在念頭上轉變。『君從今後』,這就是灶神告訴俞淨意,你從今以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這一些雜念,這都是世俗的叫世情,『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就是徹底的悔改,從心地裡面把這些妄想、雜念要把它斷除。

  諸位想想,講是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試問問我們哪一個人不想斷妄想?哪一個人不想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依然妄念紛飛。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這是一種業障之相,這就叫業相,要說得更實在一點,這叫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自己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張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就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雜念,就是這些念頭,這些念頭起來不怕,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叫覺,這一念就是光明,這一念就叫做慚愧心。

  我們應當向哪一個方向走?底下說了,『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換句話說,現在我們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下手的初步就是告訴我們,把那個惡念統統去掉,善念提起來。經上常講,善念也不好,也不是乾淨的,對的,理論高則高,你要想善惡念頭都沒有你做不到,也就是凡夫不可無念,無念就不是凡夫,那就是聖人。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基本的方法去做起,先斷惡念,就是凡是一想到惡的,為什麼不多想一點善事?盡打惡的妄想,為什麼不多打一點善的妄想?這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你要想不出什麼好妄想,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觀音菩薩,這也是一個想頭,二六時中幹這個就好。不但心裡頭要做這麼一個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要轉過來,力量能辦得到的善事就要去做。要用什麼態度去做?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你,沒有這個念頭,認為我行善、我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我應該這樣做。甚至於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我們問心無愧,對他是有利益而沒有害處,他誤會也沒有關係,放著膽子放著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來埋怨你,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家的責備?想想《金剛經》裡所說的,過去世業障深重,正好他替你消業障,那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的這一邊去做,『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這個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這裡有小註,「切切實實,直捷痛快」,要這樣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耐心,一天是這樣,一年是這樣,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得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叫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力量辦不到的也得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所謂功德圓滿,到這個時候確確實實,圓滿就這個解釋。不是說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為什麼?有的你力量達不到,力量雖達不到,但是你有一個圓滿的心,這個功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心地善意不圓滿,你那個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蜜。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諸位要曉得,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我們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行,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國,這個六度忍耐這一度,最不能忍的是辱,好,就用這個字,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這是說忍裡頭最重、最難的。所以什麼都得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耐是福德之相;換句話說,反過來,不能忍耐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絕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要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的發心,剛剛發心那個時候心行都非常的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了,所以他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個個人都能夠保持初發心,那都成佛了,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得初發的那個心確實是真心、是清淨心、是勇猛心、是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懈怠了,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愈學愈變成老油條了。這樣的學法,諸位想想,怎麼能有感應道交?不可能的事情。感應是憑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當中來的。所以我們要戒懈怠,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夠欺騙自己。說實在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難,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須要拿《了凡四訓》、拿《感應篇》天天讀誦,這就是一面鏡子,每一天早晚都得要照照,我今天的心、我今天的行為像不像?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頭成就,你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的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學個三年,把你的基礎奠厚,而後佛法才能得力;否則的話,要想佛法得力,那相當之困難。我們今天看到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沒有照這個去做,也就是說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滿腹的牢騷,怨天尤人,那怎麼行,換句話說,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底下說: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的修個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不測,就是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後面這幾句話都是勸勉的話,俞淨意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相信,初一、十五曉得上香、曉得上供,對他很尊敬,這才有這麼一個感應,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速速勉持』,勉力修持,趕快,趕快趕快,勉力修持,可以挽回天意,這個挽回天意就是扭轉你自己的命運,不是不能改造命運,可以改。諸位讀了這個上半段之後,我們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有到俞淨意這個程度,諸位想想他多慘。換句話說,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重,他都能夠挽回,我們要照這個去做,挽回的時間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去做,一年就可以了,這個一點不假,我們要相信。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他就到裡面,裡面是廚房,走到廚房裡面去不見了,人沒有了,這才曉得這是灶神爺示現的。上一次我也跟諸位說,周邦道的夫人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你可不能,這是寓言,這不是事實,那你就大大的錯了,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底下有一段小註,我們為了趕時間,不必再念了,把它略過去就行了。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他是三十晚上,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的,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就從第二天,正好大年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把他的名字改了,他本來的名字叫良臣,現在改成淨意,叫淨意道人。諸位要曉得,這個名號含的意義很深,名號就是叫你顧名思義,你要把這兩個字做到。所以你要學佛了,皈依了,你的師父給你取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你把這兩個字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做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諸位看看這幾句,你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照這個去修,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你怕什麼?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哪一個人開始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都是進進退退。問題就是什麼?前面講的,要有忍耐心、要有永遠心,這兩種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就是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個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斷不容易,一下斷是斷不掉的,古人這些前賢都有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由此可知,聽講之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我們這個《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我們再開頭,從頭來再講,在這一年當中要講個十遍、二十遍,大家就改回來了,為什麼?天天在勸。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書都束之高閣,忘了,還能提得起來嗎?提不起來了,不容易,可以說一百個人當中能提得起來有十個就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你聽個十遍、二十遍,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們當中,最低限度有二分之一的人成就,這個是一點不假。

  所以同修們萬萬不要以為,這個書我聽過了,這本經我已經學過了,說個實在話,那些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天天都在學,沒有一天不學習的,怎麼可以說一遍、二遍就可以了?一遍、二遍可以了,諸位想想,我們現在為什麼再印一萬本?我初步的目標是訂了十萬本,我們一年印一萬本,每年總得要講幾遍,不這樣不行,這是自救。所以我跟同學們講,你們聽這個經才叫真正有福報,聽《華嚴》、聽《楞嚴》未必有福報,為什麼?那個太高,學不到,有什麼用處?這個東西聽了之後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上奠基礎,三年以後你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就變樣子了,你是真菩薩,那個大經大論才叫做契機。現在講老實話,不契機,為什麼要講?好高騖遠。

  我今天晚上到這來遲了一點,下午我去參觀華視,參觀他們的節目製作。那裡面我也有不少朋友,他們給我建議,他說法師,你現在弘揚佛法必須要現代化,你那個老辦法不行。他說你要是目標要向全世界來弘揚,我們替你想一套方法,給我們準備一套製作閉路電視,他說這套東西,這個講經帶子做出來之後,人家家裡買一個機器,他往電視機裡面一插,電視裡面就可以講經,一個機器他說可以接二、三十個電視機。這個帶子可以寄到全世界各個地方,那比聽錄音帶效果大得多,能夠看到現場。我說是不錯,大概需要多少錢?他說不多,有六十萬大概就差不多了。我今天跟他說,可以,值得考慮。為什麼?假如建這樣一個講堂,我們東西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確實是有價值。而且你家裡買一個機器,放映的機器,大概只要五萬塊錢,一個寺廟裡面買這一個機器,錄影帶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來,確實可以這麼做。我今天跟他說,我說六十萬不算多,我今天看看他們那個設備。

  所以說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塊切磋琢磨,這才能有效。我們信心、勇氣就要提出來。你看他怎麼個做法?曉得自己懈怠,提不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就是再求佛菩薩加持,冥冥當中要加被我們,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是真不容易。你看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一天念佛號我想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要曉得,恐怕諸位那個心不如他,人家那個一百聲,聲聲虔誠,恐怕我們所念的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咱們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發誓願,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菩薩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行,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夠成功,能夠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有這一念好,是不是事實?給諸位說是事實,前面所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一點不假,無論在什麼所在,都有鬼神看到我們。你有這個警覺心,當然你就不敢自欺,就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這個物包括一切動物,乃至於植物。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面一段是心地裡面轉,心一轉行為就轉了,身口的行為就轉了,這就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一切於人有利益,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我自己是忙也好、閒也好,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就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我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不考慮這個,我能做多少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沒有力量了再說,這樣功德才能圓滿。這小註說得很好,「止問事之應為不應為」,就是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今天人家告訴我那一套設備六十萬,我說不多,實際上我身上一文也沒有。我告訴他,你可以給我考慮,為什麼?好事,對我們佛法真正有大利益,而且將來有機緣我們這個帶子放到電視台,有這機緣的話,電視台就可以用。我一想,我們去年印經五十多萬,現在我們提倡印《了凡四訓》跟《仁王護國經》,最低限度要十萬塊錢,這是很保守的估計,這一萬五千冊,一本才幾塊錢。所以只要是好事,心裡面往這個方向去走,沒有做不到的。『皆歡喜行持』,歡歡喜喜的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叫『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講的行持。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面所講的叫自行,這幾句叫化他。自行裡面有心的行,心的念頭轉變,行為之轉變。化他,它有五個重點,『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大家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責任,這叫敦睦倫常,『勤學』,要努力的去讀書,要讀好書,要讀善書,『守謙』,前面我們剛剛念過「謙德之效」,『忍辱』,以及『因果報應』的這些道理,懇切的勸導大眾。

  【每月晦日。】

  這個『晦日』就是每月的三十,月終的那一天。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一個月在灶神爺那個地方報告一次,我這個月當中我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他要不做,到了那個月的月終,他就沒有方法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尤其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必一定寫疏去告灶神,你們家裡供釋迦牟尼佛,供觀音菩薩,供阿彌陀佛,都行,佛菩薩面前為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還要有效,這都是要學習之處。諸位再看底下:

  【持之既熟。】

  底下兩句是講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你看看到這種程度。他做了幾年?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那個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開始有效。我們想想,我們三年做不到?三年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為什麼不肯發憤?希望同修們讀到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奮起,要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這個江陵是地方,『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張公他是江陵人。這過去說過了,最尊敬的是稱他的地名,像過去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不叫他李鴻章,稱他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我們佛門裡面也常用這個慣例,你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不稱他的號,都是以地名來稱他,或者以寺廟的名字來稱他。你看天台大師,天台是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為天台,他住天台山,我們稱窺基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不稱它,稱為慈恩大師,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廟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此地這也是個尊稱,他當時是首相。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這就是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次的考試,做主考官,考完了之後,他在同鄉當中想選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教他的小孩,為他小孩請一個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個品學兼優的人,鄉里大家都推薦俞淨意先生,你要為你小孩請老師,那為什麼不請他?這樣他就聘請他了。從前沒有學校,家裡面富有的,另外有個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所謂私塾。家裡面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把他收集到這個地方,來跟這個老師讀書。這在民國初年,大陸上到處還都有,還都有這種私塾。諸位想想,他這樣做了三年,現在做了宰相家庭裡面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途潦倒,感應就來了,時間是三年。他帶了他的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先生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給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那個時候國家所辦的大學只有一所,不像現在的大學這麼多,那時候國立大學只有一個,但是這個學校出來的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通才的,也就是等於給他報了名,他就入這個學了。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於功名,功名成就了,得了進士,這個進士,拿現在來說,相當於學位一樣,有了功名了。

  【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有一天去見這個老太監。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太監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講的乾兒子,都是在外面找來的。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乾兒子也很孝順,也養老,他是養育這些人,叫他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裡面有一位小孩,年歲十六歲,他一見面,很面熟,好像是認識的。

  【問其籍。】

  籍是籍貫。

  【曰江右人。】

  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的這個地區,這是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在那個時候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他還彷彿能夠記得家鄉,還能記得他自己姓什麼,本來姓什麼。小的時候遊玩的時候,『誤入糧船』,人家載糧食的船,船以後開走了把這個小孩載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這個人就是他丟掉的兒子,諸位曉得,前頭講過,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掉了四個,有一個不曉得跑哪裡去了,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為了想念兒女,眼睛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真的是他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也就送還給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是很快的,報告,告訴他太太這個消息。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這底下有個小註,「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在眼科這樣的發達,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夠長壽,壽命都可以增加,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瞭,說起來也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都忘掉了,不能說不相信,忘了。經上給我們說「境隨心轉」,《華嚴》裡面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裡頭常說的萬法唯心。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都是依據這一點來說。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是理事無礙,當然能夠轉變。這個兒子孝順,也非常之難得,你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母親失掉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這是歡喜流的淚。兒子孝順,能夠『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雙目復明,這就是感應道交。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這時一家人團圓了,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同灶神爺給他所說的不測效驗,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世情愈看愈淡,因此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他中了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在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一官半職,他這個機會到手了,不要了,放棄了,回家了。所以張宰相認為這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對他贈送很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這是當然之事,為什麼?三年有這麼好的效果,這樣好的效應,由此可知,他往後之行善,往後的行持,雖然傳記裡頭沒有說,在我們想像當中,必然還是老方法,每個月月終向灶神爺報告,我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人家是這麼行的,是這樣做法的。所以回去之後,修善就格外更加努力了。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他自己是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由於後半生,諸位要曉得,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你們年紀很輕的,五十歲才感應道交,諸位在年齡可以說是頂富的時候,你們要努力幹,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換句話說,你們的效應、你們的福報、你們的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不是做不到,決定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去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兒子這一代也好了,這是積德的感應,七個孫子都能夠成人。

  【悉嗣書香焉。】

  而且一個個書都念得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遇灶神這樁事情是事實,他也是遇到了灶神,由灶神一番開示之後,這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有這樣的效應,有這樣的果報。這在前面我們曾經說過,福報,晚年所享的福報才叫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說老實話,絕對不是福,年輕發達容易迷惑顛倒,容易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修福、要培福,照這個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在晚年享受,他就是懂得享福的人,懂得造福。他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壽也長,他這個長壽,我們也能想像得到,他是修得的,而不是他命中所有的。為什麼?前面灶神爺曾經說過,說他意惡固結在心裡面,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換句話說,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裡面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他的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都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鄉里大眾看到俞先生這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自己改轉自己的命運。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一篇東西是他同鄉一個晚輩所記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所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那是一個實錄。

  這一篇東西我們到這裡講完了。明天我們還有一天時間,明天我們用一個半小時給諸位介紹雲谷大師傳。前面所介紹的,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初學道的同修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也可以說我們的道業在這一生必定有成就。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做典型,以他做模範,照他這個方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