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五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5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這個地方開始。在上一次,記得前面一段的小註,我們因為時間,沒有能夠把它念一遍,今天在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補出來。這是在『第三、須發勇心』前面的小字。「代行己不到,代食己不飽」,這兩句話是譬喻話,你請人代你走路,自己永遠不會到達;你肚子餓了,請別人替你吃飯,你自己也不會飽。這個比喻就是比喻雖然是佛菩薩聖賢,也沒有辦法代替你的業報。「欲求超拔唯恃自力」,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夠超拔。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可以依靠上帝、依靠鬼神,在佛法裡面講決定靠不住,能靠得住的就是自己。

  我們看底下他怎麼說的,「諸天方在快樂障中,修羅方在煩惱障中,欲求解脫亦頗不易」。這在六道裡面加上二善道。快樂在我們世俗人的眼光裡以為是好事情,殊不知它是大障礙。你看佛在經上常說,「富貴學道難」,富貴人家享樂,享樂把修道忘掉了,所以富貴學道難。諸天在六道裡面,那真是富貴人家,佛菩薩向他們說法,要想叫他們接受相當不容易。再講修羅道,修羅也是很有福氣的,雖有福報,瞋恨心重、嫉妒心重、猜疑心重,因此他也是煩惱重重,這也障礙了他修道。所以要想求解脫,解脫是佛法裡面的術語,要以現在的話來講,自由自在,如果我們要想得到身心自在是不容易,諸天也不容易,修羅也辦不到。這是六道的上二道。「其至不幸而沉淪三惡道中,無數眾生類皆神識昏迷,益少自拔機會」。六道裡面講了天,講了阿修羅,這兩道不容易解脫。再往底下看看,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眾生,他們迷惑的程度要比我們深重得多,因此他要想自己來救度自己,這種機會太少了。縱然佛菩薩大慈大悲,三惡道裡頭一樣也化身,也去勸導他們,可是相當之艱難,不容易回頭。

  「其最易醒覺、最便修持者,唯有人道」,這是經典裡面常講,「佛法難聞,人身難得」,六道裡面要是說到修行,確確實實人道最容易覺悟,也最容易修行。「但生老病死,息息遷謝,百年之久,轉瞬即去,此身一失,千生百劫,永為夙罪所驅,不知經何長劫,夙罪消盡,再得人身,清夜自思,能不凜然汗下,急作自拔之圖哉」。這也是確確實實的,句句都是老實話。六道裡面人道最難,得個人身相當不容易,萬萬不要把人身看輕了。可是在六道裡面,說老實話,人的壽命最短,這個最短是講我們現在。經典裡面說,如果在增劫的時候,人的壽命可以到八萬四千歲,有這樣長壽。可是我們現在生在減劫,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世尊出世的時候人壽不過百歲,一百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到現在三千年了,所以我們現前平均的壽命大概是七十歲,當中當然也有出入的。就算是一百年,百年光陰彈指就過去了。

  年輕的同學們你們還不大容易體會得到,中年以上的同修都會有這個感覺,過去五、六十年好像就跟昨天一樣,再想想未來數十年,比過去過得還要快,再要不警覺,那到什麼時候才能回頭?這個地方有兩句話警告我們,說得很好,此身一逝,再得人身那就不容易了。我們要發心,要想修道,趁著現前身心還康健的時候努力精進。如其不然,如果這個生命失掉了,再想得人身,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比喻,我們在大專講座當中曾經說過多少遍,佛有須彌穿針的比喻,有盲龜浮木的比喻,有指甲上的土與大地上的土的比喻,那個意思是什麼?佛在地上抓一把土,撒了之後指甲上還有一點,就問他的弟子們,我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當然是大地多,指甲有幾何?佛就告訴弟子們,現在在世間的人,失掉人身之後來世還能得到人身,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樣;現前的人失掉人身,來世得不到人身,就像大地土一樣。我們萬萬不要誤會,死了沒有關係,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未必靠得住。

  如果想再得人身,照佛法來說,我們的五戒修的清淨不清淨?五戒是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資格,五戒不清淨,換句話說,這裡講了,夙罪的力量就超過了,你還是要為業力所轉。假如在這一生當中五戒清淨,五戒的力量非常之強,可以蓋覆住無始劫所造的業障,那行,來生可能還能夠得到人身。是不是真的能夠得到人天之身,你不必去問佛菩薩,你也不必去看相算命,為什麼?那些人所給你說的統統靠不住,你要問問你自己,日用平常之中還有沒有三惡道的習氣?這個很要緊。三惡道的習氣是什麼?貪瞋痴慢,還有沒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會不會動心?一切不如意的境界現前,心裡會不會不高興?如果還有這個念頭,換句話說,三惡道的習氣很重,在臨命終時必然跟它走了,這個麻煩很大。

  平時做得了主,睡覺作夢做得了主嗎?夢中是個勘驗。清醒的時候,我戒律要清淨,我不能做惡事,睡覺怎麼樣,作了夢,夢裡面的神智就沒有清醒的時候清楚,夢中能不能做得了主?夢中能做得了主,你在病苦的時候能不能做得了主?所以一層一層的勘驗,臨命終時是最苦,這個時候要真正能做得了主宰,來世人天兩道就有分了;要做不了主,那就不可靠了。所以我們應當要覺悟。這個地方,古德教給我們清夜自思,靜夜的時候自己要好好的想想,要認真的去省察省察,一旦失掉人身,再想得人身,那多麼困難,很不是容易事情。佛絕不妄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句句話是真實的,我們應當要相信,不可以疑惑,你要對佛菩薩的話疑惑了,吃虧的是你自己。你真正相信佛菩薩,佔了便宜,不是佛菩薩佔便宜,他佔什麼便宜?我們自家佔了便宜。這是前面的第二,講要發畏心,就是發怖畏之心,怖畏惡道太苦,應該要勤求出離。

  接著第三要發勇猛精進的心,說『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這底下有個小註說,「得過且過」,不能夠振奮起來,所以他有過失不能改,並不是有過失他不知道。世間人裡面有過失說真正不知道的可以說不多,大多數造了過失自己曉得,尤其是學佛的人,那就更清楚了,舉心動念有了過失,焉有不知道的道理?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造作?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因循苟且,在佛學的名詞講放逸、退縮,退後不肯前進,這是大毛病。這個合起來講,可以說在六度裡面所對治的病根就叫做懈怠,因循退縮就是懈怠懶惰。應當怎樣改?菩薩法裡面叫我們學精進,發勇心就是勇猛精進之心,所以我們應當要振作起來。『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怕遲,我過去造那麼多惡業,現在來改太遲了,現在並不遲!或者懷疑我過去造的罪太重了,現在來改還能救得了嗎?還有挽回的餘地嗎?前面曾經說過,千年暗室,一盞燈就能夠照破;換句話說,就怕你不回頭。所以過失不論久遠,能改就可貴。

  底下有兩個比喻,小的過失,不要以為過失小,沒有把它看在眼裡,那就錯了,『小者如芒刺在肉』,大的好像被毒蛇咬了指頭,這是比喻話。無論是大,無論是小,覺悟了就要改過。所以說『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這個地方要下勇猛心,要下決斷心。『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這個「風雷」是《易經》的卦名,底下有個小註,「風雷益為周易卦名,言風行雷厲直捷痛快,容易成功也」。這用這個卦的意思來形容一個人有勇猛、有決心來改過自新。這是了凡居士也可以說是勸告我們的,要發這三種心。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具』是說具足,我們要具足這三種心,前面講的,恥心,知恥,第二個是畏心,第三個是勇心,有了這三種心,這才能改過。這三種心缺一條都沒有辦法,縱然改過也改得不徹底,也改得不究竟。所以要想徹底究竟圓滿的改過,要具足這三種心。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勉勵自己的。『有過斯改』,過失,說老實話,我們沒有到聖賢的地步,天天都有。換句話說,我們昨天講《楞嚴經》,昨天《楞嚴經》那一段很重要,如果在日用平常當中,我們依然是用的心意識當家,換句話說,決定有過失,你就得慢慢改。如果你有一天真的捨識用根了,你就沒有過失了,不會再有過失,過失是從意識心裡頭生的,執著、分別、妄念是從這裡面生的,根性之中沒有這些東西,乾乾淨淨,一片光明,所以那個不會有過失。幾個人能夠到捨識用根的境界?你要到捨識用根的時候,那你是道道地地的圓頓大法裡面的初住菩薩,一點都不假。幾時能捨識用根,幾時就到這個境界,一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三界沒有了,生死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都沒有了。萬萬不要以為我們讀了幾卷經就覺得我自己現在捨識用根了,沒有到這個境界要誤會以為到這個境界,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樣說起來,可見得凡是沒有明心見性以前的這些學人,包括阿羅漢,包括辟支佛與權教菩薩在內,統統都有過失,都要改過。何況我們現在在凡夫地,要是說今天一天沒有過失,這就是大過失,這一天有多少過失你自己都不知道,這不是大過嗎?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給我們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哪裡說沒有過失?所以我們要認真的檢點。實在要檢點不出來,那是心太粗了。有過失自己也不知道,粗心大意,這才沒有辦法,找出《感應篇》給大家做參考,希望諸位每天早晚把《感應篇》念一遍。《感應篇》不長,只有一千多字,念一遍不要五分鐘,果然要讀熟了,兩分鐘就念完了。念了有什麼好處?幫助你檢點過失,我今天一天《感應篇》裡面所講的這些話,我有沒有違背?有沒有犯這些過失?這是講最初下手的功夫,利用《感應篇》來檢點自己的過失,知道有過失了,趕快就要改。

  改過在佛法裡面就叫求懺悔,諸位不要以為求懺悔是跪在佛面前,我今天又做了多少錯事情,佛菩薩你要原諒我!泥塑木雕的佛菩薩,你求它幹什麼?所謂懺悔就是後不再造,責備自己,我今天怎麼又犯了?要這樣責備,這才叫真懺悔。說老實話,你做善做惡,佛菩薩與你毫不相干,他不會管你這些的。他只告訴你,造善有善報,造惡有惡報,你自己愛怎麼造就怎麼造,反正你自作自受。你享樂,佛菩薩也沾不到光;你受罪,佛菩薩也不會牽累,他多自在。所以諸位要曉得,懺除業障著重在後不再造,這才叫真懺悔。如果今天的罪業今天晚上懺悔了,明天還照幹不誤,明天晚上再懺悔,沒關係,那就大大的錯了。這在佛法裡面講,不但戒破了,連見都破了,就是見解都錯誤了。此地講,『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底下這是個比喻,很容易懂得的。

  【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這一點我們應當特別留意,在佛法裡面講懺悔有所謂事懺、有所謂理懺,這個地方分得更詳細,分做三層功夫,事上改者、理上改者、心上改者。這底下有個小註,「發恥畏勇三心,為改過之因」,可見得三心一定要發,改過就是從這個三心所發起。改過的方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從事上、從理上、從心上,「詳改過之法」,說明改過的方法。這樣說還怕我們不能明瞭,底下再舉例子給我們說明,教給我們怎樣是從事上改,怎樣是從理上改,怎樣是從心上改,按照這個次序來敘說。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這是先講從事上懺悔,從事上改過。舉一個例子來說,過去殺生,現在不殺生了,從今天起戒殺了,不殺生。在這裡我要附帶給諸位說說,佛門裡面受戒,大家不要誤會,有某個地方傳戒,我到那裡去受戒,這才能得戒。靠不住。為什麼?那裡去受了戒,出了戒壇之後還照幹,他戒什麼?不可靠的。再問,我們去受戒之後,得了戒沒有?決定沒有得戒。諸位只要念一念蕅益大師的書,看看弘一大師的講演集,你就明瞭了,這都是一代祖師。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要五個比丘才能傳戒,比丘沒有了,你到哪裡去得戒?那南宋以來出家人這麼多,怎麼說沒有比丘?現在台灣比丘也不少。告訴諸位,這叫名字比丘,掛名的,有名而無實,你在他面前得個什麼戒?所以要大大的覺悟。你看我們蕅益大師,他自己告訴我們,他是菩薩沙彌。為什麼稱菩薩沙彌?給諸位說,菩薩戒不要人傳受,自己可以求得的,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己發誓受戒就行,菩薩戒不要五比丘來傳授,可以得到的。而比丘戒一定要五比丘,五個真正比丘以上,才能得戒,照一般規定是十個,三師七眾,十個比丘面前才能得戒。

  如果在現前事相上來看,大家更清楚了,不但比丘戒沒有人能持,沙彌戒能不能做到?沙彌戒手上不能拿金錢,你手上拿一塊錢,已經破了戒;沙彌戒日中一食,你說我晚上喝一杯牛奶,也破了戒,談何容易!沙彌戒都做不到,何況比丘戒?所以祖師教給我們,學戒就好,受了戒不要以為得戒了,走到哪裡,我是菩薩,你們沒有受菩薩戒,你們在我後頭,我要在你前頭。學了怎麼樣?貢高我慢,受的什麼戒?受的我慢戒,不受戒還沒有毛病,受了戒一身毛病都來了。所以真正學戒是從你自己發心,你哪一天發心,我從今以後,這個道理明白了,我不殺生了,不殺生這一條戒你就得到了。我學人剛剛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戒是在你心裡面,你什麼時候想做,什麼時候就受戒,這個話很有道理。理真正明白了,從今天起發心不殺生了,不殺生這一條戒你就受持了。

  『前日怒詈』,詈是罵人,當著面叫罵,背後說人家叫詈。這是瞋恨,造的惡業。現在曉得這個不好,這是造口業,從今天起,無論什麼逆境現前,我也不生氣了,我再也不說別人壞話了,這就叫戒。這些都是從事相上來改過。從事相上,剛才講了,單單從事上改不容易,理上要明白了,事上就容易改;理論不明白,勉強壓制自己的感情,怕不能持久。因此還要重視理論上的薰修,這個戒才能持得久,才能持得清淨,愈持愈歡喜,愈持心地愈清淨,心地愈光明,這才能得受用。如果理要不明,勉強在事相上受持,那叫活受罪。這種勉強的壓制保持不了多久,時間久了他要爆炸的,還不如在平常發洩的好。你看儒家,它不主張感情叫你自己控制壓制住,它不主張,它叫你發洩。但是發洩要怎麼樣?發洩要有度數,不要超過這個度數。所以儒家講禮講節,叫節制,這就是讓你發。佛法裡面不讓我們發,它叫我們在理論上把它化解開,也不是叫你勉強壓住自己。底下就說得很好:

  【強制於外。其難百倍。】

  這就是沒有懂得道理,勉強在事相上修。

  【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理論上要不通達,換句話說,你那個貪瞋痴慢的習氣沒有斷掉,這就叫病根,病根在,沒有把它化解掉。所以絕不是『廓然之道』,廓然是海闊天空,連痕跡都找不到,這是統統化解了。換句話說,那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先從事相上講的,換句話說,勉強而修的,這是單從事上來做,相當不容易。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可見得前面第一段是不善改過的,善改過的人他的方法跟前面這個人恰恰相反,他是先求明白道理。

  【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儘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這個比前面實在講是大有進步了,他對於一切生物他能夠常常想到好生之德,他能想到這一點,想到這一點,這個心自然就不忍了。上帝自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物哪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我們自己貪生怕死,你看到一切動物,哪一個動物不貪生怕死?牠被你屠割是牠力量薄弱,沒有能力抵抗而已,牠要有能力抵抗,絕不甘心受你屠割。何況殺害眾生,眾生的肉來養自己,細細的想一想,我們這個心能安嗎?被殺的那種痛苦、那種怨恨,就從此之後罷休了嗎?不可能的!所以佛給我們講,如果要世間沒有戰爭、沒有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全世界的人都不吃肉了,戰爭就沒有了。戰爭從哪裡來的?冤冤相報,從這個地方來的。大經裡面給我們又說,我們業有兩種,有別業、有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大的戰爭、大的災難還有人能夠苟全性命,這些人必然有善業。而這些人當中要以不食眾生肉佔第一個優先。所以在大的刀兵劫當中,我們還能夠獲得生命的保障,這是持不殺生這個戒,不食一切眾生肉,所得的果報。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

  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有情眾生,牠有情識。

  【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這就想到什麼?冤冤相報。餐桌上肉食擺在你面前,你會不會想到牠是一個眾生,牠也是生命,牠今天死了,這一口氣牠能夠忍氣吞聲就算了?如果牠要不干休,好了,你這一生吃牠,牠來生吃你,所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殺害,永遠沒有完了的時候,這個果報到什麼時候帳才能算得清?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你還會殺生嗎?你還會吃肉嗎?這是就殺生的這一條,你要懂得這些道理,常常想著這些道理,不殺生、不食肉的這個戒很容易持。其次再講瞋恚,說這一條。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這是講遇到人事上不如意的事情,心裡不高興,你要肯回頭自己攝心去想一想,『人有不及』,底下小註說,「人各有不到之處」,所謂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他有過失,我做事情也有過失,我不能原諒別人,我做錯了,人家會原諒我嗎?自己做錯了都希望別人能原諒自己,別人做錯事情,為什麼就不能原諒人家?所以說,『情所宜矜』,矜是憐憫,應當要同情他,理不明白,迷惑顛倒,這才把事做錯了。『悖理相干』,悖是違背了理性,干就是干犯,『與我何與』,何與就是與我本來無關,他做錯事情是他不明道理,錯在他,應當同情他,應當憐憫他,『本無可怒者』,不應該責罰。這個理很深,換句話說,這個逆境現前,那是外面的境界,你自己一接觸這個境界,心理面不高與,瞋恨心生起來了,本來與你無干的,你現在瞋恨心生起來了,你不是自己找你自己麻煩?佛法教給我們,順逆境界裡面要如如不動,《楞嚴》裡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識就是動的,外面境界一動,這個心意識就隨著它轉,而根性是不動的,不為外境所轉,根性是自己,心意識不是自己,所以叫妄心。所以你想到這個道理,確確實實本來沒有怒,清淨心裡頭哪有這些東西?貪瞋痴慢全都沒有。所以要能常常這樣想,一切逆境你也會如如不動,你就能得到自在安樂。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這個觀法比前面要高一層了。說『天下無自是之豪傑』,底下小註有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暴所長,適形淺陋」。英雄豪傑要到任何地方,拍拍胸膛,我比別人強,這個人就是糟糕,這個人是一無長處。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謙虛。凡是自以為是的,正是他不是處,暴露出來了。說『亦無尤人之學問』,底下小註也說,「尤,怨也,尤人,怨恨於人。人無涵養,所以出此」。我有才華、我有學問、我有品德,為什麼這些長官、老闆都瞎了眼睛,沒有好好的重用我,怪人。凡是怨天尤人,說實在的話,他自己的學問才華有限得很,那個長官、老闆眼睛雪亮的,絕不用他,為什麼?沒有能幹。所以這是無涵養到極處,才有這種表現。「惟有大學問人有大涵養,善於克己,止見自己工夫之未到,感化之未深」,這是有涵養、有學問、有深度的人。「淺人則反是」,學術涵養淺的,跟這個才相反,才怨天尤人。所以,『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這是天經地義的話,「行」是講行持,三業的造作,「得」是講果報。我們拿淺近的話來說,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的有應了,這就是得,行就是求。求還沒有求得,還求不到,這個時候要反過來問自己,一定是自己的德沒有修到家,如果說德要根本就沒有修,那求怎麼會有感應?

  我學人那時候剛剛學佛,章嘉大師就教給我,他給我講,佛不欺騙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說真的嗎?真的,一點都不錯。最後又給我做了一個註解,求不到的時候,是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住,所以你才求不得,如果沒有障礙了,一求就得。那怎麼辦?懺除業障。怎麼懺除?他就告訴我,後不再造,你只要知道你有過失,後不再造,這就叫懺除業障。業障懺得差不多的時候,一切的感應統統現前。我學人學佛二十幾年來,可以說效驗卓著,我不是讚歎自己,我是以身說法,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明,我做的確確實實有效驗。所以我今天講這個,斬釘斷鐵,句句肯定,為什麼?確實,我做的就是這樣,就是有求必應,就是感應道交。所以大家千千萬萬不要疑惑,要相信,依教奉行,沒有求不到的,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沒有得不到的。袁了凡是個例子,過去的例子,我今天坐在這裡,這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上個禮拜,道安法師圓寂週年,我去參加,我碰到一個埔里來的法師,年數也很大了,他認識我,我也不好意思問他的法名,反正在一塊聊了很久。他告訴我,他說你一出家我就看到你,那個時候你是人不人、鬼不鬼。我剛剛出家的時候,我給諸位說,我大概只有四十六、七公斤,人很瘦,臉上是黃帶青色。所以每個人看到我,短命相,大概過不了兩年就完了。現在碰到我,他說法師,你很自在!他問我多大年齡?我說我今年五十二了。他會看相、會算命,我的命與相,這個我很清楚,我活不了五十歲,我的壽命沒有求,沒有求也過去了。《了凡四訓》這裡說過,他的壽命也沒有求,他五十三歲沒有死,活到七十多歲。連壽命都能夠轉,何況其他?我們現在身體有一點小毛病,這不舒服那不舒服,不必找醫生,醫生都是騙人的,何不死心塌地的改過修善,自己轉移自己的命運?大經上一再告訴我們,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是心最接近的一個境界,你能不能相信?《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真如本性,信心清淨就明心見性了,見性就成佛了,連六道輪迴你要找都找不到了,還有什麼病苦?反正是有一些病痛,你自己不相信自己,那這就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所以應當要有信心,要具足信心,學袁了凡。

  實在剛才講了,自己每一天的善惡自己檢查不出來,照著《感應篇》去對照,《感應篇》像一面鏡子一樣,每一天照照自己,看看自己心裡面有沒有骯髒,這才叫真修行,叫真用功。千萬不要誤會了,每天早晚在佛像面前敲著木魚念兩卷《金剛經》,我的早課做得很好,我天天不缺。境界現前還是貪瞋痴用事,這種辦法叫毫無功德。說得不好聽的,每一天早晚佛菩薩面前騙他一頓,早晨騙一遍,晚上再去欺騙他一下,還自己以為自己不錯了,造作罪業還不知道,欺騙佛菩薩就是罪業,造了重罪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我自己有功,這真叫自欺欺人。所以要反省,我們要認真的修德,所謂修德就是斷惡修善,戒經裡面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感未至也」,感就是感應道交。剛才說了,德要到相當的程度,命運就轉變過來了。我們學佛,現前的命運不能主宰,不能夠確實操縱在自己手上,那成佛作祖太渺茫了,誰能相信?現在能掌握命運,能夠改變自己,成佛作祖就有把握了。所以效驗要從眼前來看,我們眼前心地是不是清涼?是不是自在?是不是光明?這是最好的勘驗功夫,而後自然感應道交。所以『吾悉以自反』。底下也舉一個例子,「人無禮於我」,不要去怪別人,「恐我之尚有失禮於人處」,別人對我沒有禮,我對別人有沒有禮?回過頭來問問。「人不忠於我,恐我之尚有未忠於人處。如此一一自檢自責自策之不暇,尚何敢輕於責人以重己之罪哉」。所以要時時檢點、時時反省,這才能叫寡過,不能叫無過,只求過失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這就有進步了。真能照這樣做,一切逆境都是勘驗功夫,都是好境界。底下說:

  【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逆境現前,別人毀謗你,你聽到了,不但不生氣,而且還感謝。為什麼?他來考試考試我,看我動不動心。他侮辱我、責備我,甚至於罵我、打我,都是外面境界來考試,那是什麼人?那是菩薩,佛菩薩來考考你的功夫。動了氣,不及格,還得要再來。不生氣了,功夫成就了,考試及格了,怎麼不歡喜!好,今天考試及格了,到明天又有人來毀謗我,我怎麼辦?還是佛菩薩來考試,看看你有沒有退步。如果過去習氣重,恐怕天天都有人來考你,這才叫你堅固信心,勇猛精進,不退轉,那麼逆境又何嘗不是成全我們自己?所以說,『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歡歡喜喜接受恩賜,在這個境界裡面成就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你這個六度就缺了一度,六門功課缺了一門,缺了一門不能成佛,不能見性,這個六門要門門及格才行。這是講對自己的利益,要明瞭這個道理。翻過來再看看外面境界。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燄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這是講從事相上來說,前面是從理上講,從事上說,毀謗之來,你不必去辯別,你要果然能不動心,它自自然然就熄滅了。譬如說兩個人意見相左,發生口角了,吵吵鬧鬧的,如果一個人智慧高一點,如如不動,你罵,儘管你罵,他一個人在那裡罵,那個人又不理他,罵不了幾分鐘自己也沒趣,就不罵了,就停下來了。如果兩個人對罵,是愈罵就愈起勁;一個發脾氣,一個如如不動,到後來收場都不好收場,是罵的好還是不罵好?自己都下不了台。打人也是如此,你打對方,對方要不理,發了很大的氣,打了幾下還能打得下去嗎?打不下去了,手舉起來打不下去了;對方要還手,這才打得熱鬧。所以聰明人絕不幹傻事情,這種境緣現前,就是如如不動,看到你自然就熄滅了,『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這不就是自己找自己麻煩嗎?這就不必說了,剛才我舉的這個例子,諸位想想就明白了。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常常發怒傷自己的肝臟,自己本來身體健康,常發脾氣,身心就不健康了,影響到生理。你還以為常發脾氣,自己還能得到什麼好處。絕對沒有好處,得來的是害,禍害。舉出這兩點。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底下這就做一個總結,無論什麼境界,無論什麼過惡,都要在理上多想想,理路上想通了,比單從事相上改過要容易得多了。差不多中等根器的人,能夠發恥心,知恥,能夠發畏心,能夠發勇猛精進之心,在方法上,從理上改是比較上來得踏實。如果理上不明白,說從事上下手,弊病很多,除非有大善根的人。什麼叫大善根?大善根就是相信老師,雖然道理不明白,老師叫我這麼做,我就死心塌地這麼做,那行,這是善根深厚。對於老師沒有信心,理論又不明白,勉強學著這樣做是相當的艱苦,很不容易持久。倒不如從理論上下手,道理明白了,事相上自自然然就改過來。這是改過方法的第二種,第二種可以說是最普通的方法。

  下面第三種也可以說是高級的,是從心地上來改過。今天時間到了,底下一段,好像我們在過年之前還有兩次,我們留到下次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