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一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1

  上一次講了準提咒這一段,準提咒諸位如果想學可以照這個方法學。如果不用這個咒子,你念佛或者是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利益並沒有兩樣,我們不要生分別心。今天接著看下面的經文,說: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語余曰』,這還是雲谷禪師的話,「余」是了凡先生自稱,雲谷禪師告訴袁了凡居士,給他說一樁公案。舉『符籙』,就是畫符念咒的這些人,畫符念咒在我們中國也有相當長的歷史了,畫符要怎樣才畫得靈?怎樣畫就不靈?這裡頭有個訣竅。說你要不會畫符,鬼神都笑話你,你要不畫符,當然鬼神不會笑你,你想畫符又不會畫符,這就惹得鬼神的笑話了。雲谷禪師說,這個地方有個祕密、祕傳,傳的什麼?說實在話,很簡單,就是叫你不動心,『只是不動念也』,只要你念頭不動,這個符就靈;念頭要動了,這個符就不靈。因此學畫符的人平常要把這個符練得很熟,熟到什麼程度?閉著眼睛也可以畫,畫得很準確,一筆也沒有畫錯,所以平時要練。到你要畫這張符,要作用的時候,就是符從一筆點下去一直到這個符畫完成,心裡面沒有起一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如果你畫這個符,在畫符當中心裡打了個妄想,起了個念頭,這個符就不靈。所以靈不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會了,你懂得這個訣竅,你能夠提起筆來,這道符畫下來心裡不動念,你這個符就靈,這個祕傳就是這麼一點。

  所以說『執筆書符』,你拿到筆開始畫的時候,『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小註裡說,「把心地打掃得乾乾淨淨」。『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底下有小註,「混沌,元氣未判之謂」。這是一筆剛下去,從此一筆把它畫完,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這個符就靈了。可見得說穿了,沒有什麼祕密可言的,難就難在這道符在畫的當中,你能不能保持你心地清淨。這是世間的小法門,都要心地清淨才有感應。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了,你想想你念佛要雜心去念,雜心妄想執持名號,你與阿彌陀佛怎麼會有感應道交?人家念佛就給西方極樂世界打電報一樣的,來來往往一刻不停,感應道交。而我們不會的,電報打出去之後從來沒有回應過,所以時間久了你就感覺到失望了。實在講,是我們自己搞錯了,而不是佛法不靈。伏妄念、斷妄想,真是談何容易!可是真用功就得在這著手。再看底下文,說: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祈』是祈禱,禱告上帝、禱告於鬼神。你要想跟上天、跟鬼神往來,這個祕訣也在此地,祕訣就是心地清淨。『感格』就是感通,所謂通就是當中沒有障礙,彼此能夠通達,你有感,鬼神也有應,這叫感應道交,都是從無思無慮處而來的。這個話可以說雲谷大師給我們說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周詳。連與鬼神,鬼神這是跟我們在眼前,往來都要靠清淨心的感通,我們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豈不是要心地更加清淨嗎?今天上午我們講的那一段,能修之三慧,所修之三學,能修是能感,我們具備能感,佛菩薩才有所應,這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認真的修學。唯有至誠才能感通,所謂至誠也就是此地講的無思無慮,這才叫至誠。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這是《孟子》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可見得孟子的境界也相當之高,我們也不能夠等閒看之,也無愧於亞聖。夭是短命,壽是長壽,一個短命跟一個長壽,在我們凡夫眼光裡面看,截然不同,怎麼能說不二?不二就是一樣的,夭等於壽。那要拿現在數學來說,你活一百歲,他活了三歲,三歲等於一百歲,怎麼個等法?為什麼不等於?因為我們有妄念,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它就不相等。如果分別都無,諸位看一樣不一樣?沒有分別就是一樣。這一條明白了,一切的事理都可以以此類推。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前面一句是從農家講的,農夫種田,今年豐收了,今年就富足一年;如果今年歉收,收成不好,這一年生活就相當的艱難,要受貧窮之苦。『窮通』是對讀書人說,所謂窮,拿現在的話來說不走運,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障礙;通就是運氣好,一切都沒有障礙,處處有人幫助。如果『窮通不貳』,就是貴賤就沒有了,『夭壽不貳』,生死就沒有了。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瞭,要想真正了生死,你看看「夭壽不貳」重不重要?如何能到達?要記住,心地裡無思無慮就辦得到。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這個舉例子,可以說『夭壽』是綱領,可以包括我們命運之中的一切。為什麼?確確實實有情眾生生在世間把生死看得太重,如果生死觀念淡,他自自然然就得自在;生死觀念看得過分重了,縱有富貴也不能享。所以這裡說壽與夭包括一切順逆的境界,一個人一生的過程都包括在其中了。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所謂『實學』就是實在的學問,真實的學問。首先要懂得夭壽窮通的道理,然後效法聖賢,聖賢人教我們『修身以俟之』,這就是無論境界的逆順,像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說的這個道理,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頭,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修身是第一。所謂俟是等待機緣,一絲毫不加勉強,俗話說,只問耕耘,莫問收穫,這才是等待機緣的意思。要說修,當然我們身有過失、有惡業,這才用得上修,修就是修治的意思,修理、對治,把我們的過失、把我們的惡業要斷得乾乾淨淨,這就叫修。修要著重在心地法門上,心清淨境界才清淨,如果單單只是事上修,而不從心地上修,給諸位說,永遠不得清淨,唯有從心地上修才能得到真正的清淨。所以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就不要參禪。有人就說,祖師這個話與我們佛法佛常講的豈不是相矛盾?佛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祖師怎麼說心平何勞持戒?殊不知,心平就是戒,行直就是禪,祖師的說法純粹是心地功夫。

  在此地雲谷禪師也是教我們要斷絕過惡,換句話說,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要曉得自己的毛病。萬一我們自己還找不到,我們反省、檢點、省察都找不到自己的毛病,這怎麼辦?那你就不妨拿《感應篇》一句一句的去對照。我們這一次流通《感應篇》,贈送給大家,用意就是在此,你把《感應篇》打開一句一句念,我有沒有這個毛病?用這個方法來找。如果要有,趕快就改過來。本來我們想大專講座我還有一次專題講演,原來我想將《感應篇》這個序文講一次,現在看時間來不及了,因為我們這個題只講了一半,還有一半在下一次就講圓滿了,這一個學期就過去了。等我們《了凡四訓》講完了,我們接著講《感應篇》,再說。講序的目的是提起同修們讀《感應篇》,照《感應篇》修學的注意力,希望大家都能夠發這個心,古人的序文說得很好。這部書在世間法裡面講是第一善書,我們能夠手上拿到一本,你要曉得,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有這個福分看到這本書。我們台北市一百多萬同胞,諸位想想,有幾個人看到過《感應篇》?不要說看到,有幾個人能聽到有《感應篇》?真是聞名都不容易,何況看到這本書,何況你自己手上今天得到這本書!得到了而不能夠讀誦,不能夠依教奉行,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因為我們手頭有這本書,就有機會改過修善;換句話說,改造命運的機緣你遇到了。

  同修們要記住,說到這樁事情,有不少人疑惑,疑惑因果報應之事理,不相信。《了凡四訓》給我們說得這樣的明白,如果我們一生要不是前生的業力,這一生所謂是一飲一啄,與前一生沒有關係、沒有關聯,給諸位說,決定不可能。為什麼?我們打無始劫到現在,在時間上講,算不清,真是恆沙劫又恆沙劫,因緣果報的牽連複雜到千頭萬緒、無量無邊。所以一飲一啄、一顰一笑皆不偶然。了凡先生了不起,他了不起在哪裡?他相信,因為他相信,所以他懇切。不過他只相信了這個事實,相信了這個淺近的理論,對於如來的大法他未聞、未悟,果然要聞如來正法,深信不疑,他豈不是一生便證無上菩提,不只改造命運。

  這也是我們以這個例子來類推,可見得我們要相信,我們一生的遭遇是前生注定,不要過分的希求,不要打妄想。命裡面有富貴,想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富貴,想求也求不來,世間哪有便宜事情佔!你真正懂得這個理,你才曉得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沒有吃虧的,沒有佔便宜的。你要說有吃虧佔便宜的,這因果定律推翻了,講不通。你今生佔了便宜,你來生要還給人家,還的時候還得要加倍,苦不堪言;人家佔你的便宜,他要還給你,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這個心多安。表面上看到,我們做人,這個人是老好人,處處吃虧,實在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人家來佔我的便宜,不是我前生佔他的,就是他來生欠我。前生我欠他的,好,我還債還清楚了,心裡歡歡喜喜;前生沒有欠他的,他欠我的,我心裡也歡歡喜喜,為什麼?我放出去有利息,到來生有大利息、厚利息得到,他怎麼不歡喜?所以才真正能做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袁了凡居士他懂得這個,所以在未遇雲谷大師之前,他確實做到了「於世無求,於人無爭」。為什麼不求不爭?他曉得命裡注定的,不求是這樣,求還是這樣;爭是這樣,不爭也是這樣,那又何必去爭?何必去求?何必打這些妄想?他的心就定了,這種功夫就不簡單。此地記載說,他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裡面面對面坐了三天三夜,心裡不起一個妄念。我們想想我們能做到嗎?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我們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我們還要爭、還要求。尤其現在競爭的時代,好像不競爭就不能生存。這個競爭的學說,給諸位說,這是魔的學說,魔王的學說,不是佛菩薩的學說、不是聖人的學說,聖人教給我們忍讓,哪裡會競爭?佛菩薩教給我們忍辱,比忍讓還要徹底、還要究竟,有什麼好爭的!不爭我們不能活了?不能活了,好!這個世界不能活,他方世界能活。到了你不爭的時候,地球上不能住,那就是地球這個環境太惡劣了,你為什麼不換個好環境去住?你還要戀戀不捨這個苦地,豈不叫顛倒嗎?

  所以真學佛的人不要跟人爭,別人要爭我們就讓,人家進我們就退,人家爭我們就讓,給諸位說決定有好處。眼前的好處,心地平安、清淨,心多麼清淨、多麼自在。爭就是煩惱。所以你要想行菩薩道,你能夠退、你能夠讓,你就是真實的菩薩,自度度他。自己心地清淨了,自度;你讓給別人,別人一爭,他就滿意了,我得到了,你看那個人無能,他都讓我了,他也自滿了,他自滿他煩惱就減少了,你也沒有煩惱,他的煩惱也減輕了,豈不叫自行度他嗎?這就叫菩薩道。也許諸位一聽,這個菩薩道不能學,菩薩都是些傻瓜。你要不傻就不能當菩薩了。菩薩是那些人看到傻,佛菩薩看起來是大智慧,哪有傻的?傻人肯這麼幹嗎?傻人才不幹,傻人就是要拼到底,要爭到底,那才叫大傻瓜。諸位有福報,今天我們得到世間第一善書,希望大家照這個書裡面去檢點自己的過惡,然後用聖賢的教誡來對治,這就叫修行。這是說的修。

  下面講俟,俟是等待,等待絕不是存著心希求果報快快到來,不是,這個俟實在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迴向發願的意思相當,迴向發願等待時節因緣成熟。所以這裡面一絲毫覬覦之念都沒有,覬覦是希望的意思,小註上有。『一毫將迎』,小註也有,「逐物曰將,豫計曰迎」。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每天想東想西就是將的意思,就是在那裡計畫,想著將來要如何如何,這就是迎。換句話說,現在妄想、未來妄想,這叫打妄想,這些念頭皆『當斬絕之矣』,把這些妄念統統給斷絕,你的心地才清淨,這叫俟。可見得俟並不是成天在打妄想,你看我今天念佛念了一萬聲,阿彌陀佛很歡喜,這就錯了。只管念去,不要想著後果,不要想著果報,一直念去就對了,時節因緣成熟了,自自然然成就。成就的時候也沒有歡喜心,為什麼沒有歡喜心?因地圓滿,果地當然現前,這自自然然的。雲谷大師說這才是真實的學問,這是實學。你看真實的學問是從心地裡做,絕不是在外表上做、在口頭上做。底下幾句話就很重要了。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是雲谷大師以佛法加持他。諸位要記住,我們講序分的時候給大家講得很清楚,佛法的三大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雲谷禪師前面教給他這些東西都是在斷惡修善上,意不清淨,教他持準提咒,這就是做意地的功夫,意要清淨,這樣雖然不是明顯的教他學佛,暗地之中就是教他學佛,而且是道道地地的學佛。佛法與世間法就是在心地清淨不清淨,心地不清淨就是世間法,心地清淨就是佛法。這是教給他用準提咒這個方法來淨心,所以第一句話告訴他,因為了凡對於自己身口的過失他都知道,前面他都說出來,心裡面的念頭過失他也說出來,可是他沒有說到一句,就是『未能無心』,這句話袁了凡前頭沒有說過,而是雲谷禪師給他點破的,你還沒程度。禪家常說,「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那個參禪的功夫到了家,在一切法裡面無心了,無的什麼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一切法裡他不分別、不執著,既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都擾亂不了他。我們讀《華嚴》,《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顯示的這個樣子。五十三參那是人間各行各業、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都沒有離開,都沒有把它擺脫掉,可人家心地清淨,入而不染,這是菩薩法。

  我們從此地也能看出雲谷禪師的用心。在我們來說,好像勸一個人改過修善,這就很了不起了,我們不會想到還要怎樣對治他的妄想心,沒想到這一重。菩薩手眼跟我們不一樣,念念不忘這關鍵的所在,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清淨心。我們念佛念了許多年,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我們不要講經論,就拿《了凡四訓》從頭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也應當明白了,也應當要開悟了。第一點,我們得不到一心,就是我們的過惡沒有對治,善業沒有去修。換句話說,諸惡莫作,我們是諸惡常作;眾善奉行,我們是眾善不行,怎麼能得一心?這就是障礙,障礙我們一心的,障礙我們修道的。再加上念佛執持名號,我們也不得其法,我們念這個佛號,有幾個人念佛號是求一心不亂?念佛,我求往生極樂世界,那是美其名求往生極樂世界,真叫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害怕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想往生極樂世界,我帶你走,你還捨不得,你還不肯去,你這豈不是口是而心非?嘴巴裡說往生極樂世界,心裡決定不願意,你怎麼能得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從《了凡四訓》裡面看到的。

  如果我們真正要想得一心不亂,與西方淨土感應道交,一定要從斷惡修善上下手,再加上二六時中執持名號,你看最要緊的是『不令間斷』。我們佛號有沒有間斷?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頭不能斷,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裡頭不要叫它斷。為什麼不能斷?因為一斷,妄想就起來了;不斷,這個妄想摻不進去,一斷就有妄想,所以不能斷。什麼時候才可以不念佛?給諸位說,等覺菩薩還念佛,還是不能間斷,何況我們初學的人?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你看《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念佛一個接一個,「不令間斷」。功夫要斷了,心裡頭就要生慚愧心,我煩惱太重、業障太重,怎麼念念念不知不覺就忘了,就失念?為什麼又起妄想又起雜念了?這才叫功夫,這才是真佛弟子,不像這樣做就沒有成就可言。

  不但我們清醒的時候要不斷,功夫熟了,晚上睡覺作夢還念佛,它也不斷。到了幾時你夢中念佛都不斷了,給諸位說,你往生是決定可靠了,這就是平常講的帶業往生。因為夢中可以做得了主宰,病中就能做得了主宰;病中能做得了主宰,生死關頭就做得了主宰,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你要想做到這一層,生死自在;生死都自在了,現前身心哪有不自在的道理?這是多麼高的境界。關鍵就在放得下,你肯不肯放下?能不能放下萬緣,從此以後再不打妄想、不起妄念?我們還把話說簡單一點,簡單扼要,大家好懂、好記,從今以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做到了,整個世界給你你也不要了,堆滿了黃金美鈔給你你也不要了,真的無求、無爭了,你的心是清淨的。你要看到黃金美鈔心就動了,完了,那是什麼東西?那是魔來了,黃金美鈔是魔,本來你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成佛作祖,它來一誘惑你,你心就亂了,被它牽跑了,又走到阿鼻地獄去了,這一下又不知道到哪一劫才能翻身,到哪一劫你才再能聞經、才能聞法。所以五欲六塵,佛給我們講是地獄五條根,你捨棄這些就是把地獄的根斬斷了,我們願不願意這麼做?

  這個地方雲谷禪師給了凡居士點破了,教他持準提咒,無記無數,因為記數是用的分別心、是用的執著心,所以叫他不要記、不要數,一個原則,不令間斷。諸位如果念佛,或者念觀音菩薩,照著這樣念。但是有些同修們,你看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就是教我們要記數,早晚功課要記數,決定不可少,雲谷禪師教人不要記數,那到底記數好還是不記數好?實在講,祖師所說的都有道理,記數是防止你懈怠,譬如早晨你規定我的早課要念三千聲佛號,掐著念珠來念,每一天都是這個辦法。如果不記數他就偷懶,念到三百聲,行了,不記數就無所謂了,容易懈怠,記數能夠控制住,叫你不懈怠。所以初學的人還是記數得受用,不記數很難得受用。如果一上來你就不記數,能夠二六時中而不間斷,你的善根、你的福德就比別人高出太多了,那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大善根、大福德之人。

  雲谷禪師要是對我們講,一定是教我們要記數,你開始學念佛,每天早晨念幾千聲、念三百聲,叫你用念珠記數,教袁了凡就不要記數了,那麼想想看,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不上袁了凡。說實在話,真比不上!不要講別的,人家那個心裡頭安分守己,無求無爭,我們就比不上。我們美其名為學佛,天天還在讀誦大乘經典,爭不爭?求不求?希求之心從來沒放下過,跟人家競爭的念頭也是與日俱增,哪裡能比得上袁了凡?所以我們念佛要記數。幾時到袁了凡這個程度了,你可以學他不要記數,為什麼?人家確確實實可以做到不令間斷,可以做到這個程度,我們做不到,所以這是相當功夫。

  我們從記數念佛念到心地清淨,給諸位說,快的也得要十年,十年念到身心清淨,這就是功夫,上乘的功夫,很了不起,二十年、三十年得到都不算晚,你想想看,不容易!大家還是從記數開始,克定功課,有正課、有散課。正課就是早晚課,我定多少數我就要念多少,散課是不在早晚課之內的,想起來就念,有的時候會忘掉的,這個我們稱之為散課。到他這個地步無所謂正散了,正散一如了。到什麼時候這個念才靈驗?這裡說了,『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這就是常說的,以念佛來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話怎麼說法?念而無念,念是真念,心也在念,口也在念,怎麼說無念?心裡根本不動。換句話說,這個無念是從真性裡面流出來的念佛法門,決定不落在心意識裡面,這才是念而無念,無念就是說心意識裡頭無念。

  最近我們講《金剛經》、講《楞嚴經》、講《華嚴經》,都發明這個道理,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有念?沒有念。雖沒有念,自己菩提涅槃還沒有圓滿,還是要念。這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心正念,隨順思惟」,這個念就是隨順思惟,隨順思惟是建立在一心正念裡面的,所以稱之為「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此可知,那些大菩薩們他們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南無阿彌陀佛,他們念的跟我們念的不一樣,人家念是離心意識念,我們念是用心意識念,是沒有離心意識念;人家念是三輪體空而念,我們念是一樣也不空,所以不相同。由此可知,外表上模仿,怎樣模仿也不像,看到等覺菩薩在那裡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跟著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念得相應,我們念得不相應,總得要懂這個道理。

  念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這個靈驗就是感應道交。幾時念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這是念頭不動。這四個字要解釋解釋,怕諸位發生誤會。念頭不動,沒有念頭了,沒有念頭就是白痴了,何必要念到念頭不動?這個太麻煩了,現在找個醫生打一針就白痴了,就念頭不動了。這念頭不動不是這個講法。白痴,給諸位說,不但沒有作用,而且無體,無體無用。念佛念到功夫成就了,一心不亂,就是念頭不動,是有體有用,體是心地清淨,作用是萬德萬能,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所以到了一心不亂的時候,念頭不動是身心自在,清淨心裡面般若智慧透出來,相好光明也顯示出來了,萬德萬能,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無所不通,世間第一等聰明人。念頭不動是這樣的情形,不是無知,而是一切知。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值得我們修學。所謂靈驗,體證得了,大用自在,靈驗就是大用現前的意思。雲谷禪師開導他,這幾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大家要曉得,這才叫真實的學問,真學問、真本事。這個文字到此地,這是了凡先生將遇到雲谷禪師這一段的因緣敘說完了,下面是他自己的事情。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袁了凡先生他本來叫『學海』,他的名字是一個字叫黃,後頭有他的傳記,叫袁黃。在古人,諸位要記住,這個名是不能夠隨便稱呼的,如果稱呼人家名,再要連著姓來叫人家名字,那是罵人、那是侮辱人。現在禮改變了,現在見了面都是連姓帶名來叫你,你也不會覺得奇怪。在從前不行,換句話說,在我們民國初年都不行。叫名字是你沒有成年的時候,大家看到你叫你名,成年以後不能再叫你名,成年要尊重你,那叫什麼?叫你的字號,你要起一個號。號從哪裡來的?號大概都是你的平輩贈送給你,你成年的時候,譬如男子古禮二十歲成年,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了,童子不戴帽子,不戴帽子你就可以稱他名,他戴上帽子就不能叫名了,就要稱他的號。稱名只有兩種人可以稱,第一個是你的父母,一生可以稱你名,第二個是你老師,一生可以稱你名。除了父母與老師,別的人稱你名就是很不禮貌。縱然在帝王時代,帝王對於臣子都不稱名的,都是稱別號。你在家裡面,你成年之後,你的祖父母叫你別號,不會叫你名字,你的伯父、叔父、你的長輩也叫你別號,不叫你名,叫你名字只有你的父親跟母親,再加上你的老師,一生當中有權利稱名的就這三種人,男子是二十歲,女子是十六歲,這是我們中國古禮。

  名不能改,為什麼?名是父母給你起的,你要改了名這大不孝,父母給你起這個名,他有他的一番用意在,他有他的希望在。號可以改,號怎麼?號是平輩贈送的,是別人贈送的,所以可以改。他這個時候把他這個號改了,改做了凡,他原來的號叫學海。了凡先生當年是個才子,博通經綸,你看這個號是學海,確實是一個才子之號。他親近雲谷禪師之後,得到禪師這一番開示,他覺悟了,所以改號改叫了凡,從此以後不再用學海了。為什麼用了凡?了凡這個號是他自己起的,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期望。他在棲霞寺,在南京棲霞山,從雲谷大師這裡悟到了立命之學,從今以後就不再希望當個凡夫;換句話說,凡夫我從今以後要了了,把他了斷了,了斷了就要當聖人了。所以從這個號之建立,你就曉得他的志願之所在。所以他說他不願意再落到凡夫的窠臼。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可見得一個人念頭一轉,境界就變了。過去因為從來沒有想到了凡入聖,沒有這個意思,因此這個日子一天一天過下去也就不知不覺了,混混沌沌就這麼過去了。現在一有意思要想修道,要想超凡入聖,換句話說,一天到晚有事做了,做什麼事?斷惡修善,自淨其意,我有這個事情幹了。諸位要曉得,斷惡修善,自淨其意,這是成佛作祖的大事,你要天天幹這個你就是幹成佛之道。那個成佛之道絕不是我們嘴皮上講一講就成佛之道,要徹底去幹的。他這一變就覺得與平常不一樣,與平常大不相同,古人所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就有這種警惕之心。這種警惕之心在佛法上說就是覺心,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是覺悟之心,好現象。小註裡頭也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內存畏敬之心曰惕,外對嚴肅之威曰厲」,內外都有一番莊嚴的氣概,你看這個境界就不相同了,他就起了變化。說『在暗室屋漏之中』,暗室屋漏就是沒有人的場合,人所見不到的處所,自己還是很謹慎,還是不敢放逸。為什麼?人看不見有鬼神看見,『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小心謹慎到這樣的程度。

  【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在功夫裡面單提一個,提一個什麼?忍辱的功夫,別人瞋恨你、毀謗你,你怎麼樣?不與人爭,能夠容忍。這是在一切修行法門裡面,忍辱最重要,不能夠忍辱,一切的善、一切的功德都不能夠累積。我們要積功累德,憑什麼積功累德?憑忍辱。佛祖在經論當中給我們說得很多,所謂「火燒功德林」,火是指什麼?瞋恨之火。修功德不容易,積功累德好難,積到一個階段了,你一次不能夠忍受,一發脾氣,統統燒光了,沒有了,從發了脾氣之後再修才算數,發了脾氣以前的那個都沒有了,燒光了。可見得你要想積功累德,你就要修忍辱。

  再給諸位說,那些來找麻煩,來瞋恨你的、來毀謗你的,那些是什麼人?那些要不是佛菩薩就是魔,不是別人。如果你不能忍,那就是魔來找你;你能忍,那就是佛菩薩。所以是佛是魔也不在外面,是在你內心,你內心要能忍,那個侮辱毀謗你的人就是佛。為什麼?他來考試,看你忍辱功夫夠不夠。一考不錯,你功夫到家了,及格,通過了。這個考試他常常來考,三天來考一下,二天來考一下,常常來考你,有的時候小考,有的時候大考,看你能不能通過?你要是不能忍,就是魔來找麻煩,為什麼?魔看到你積功累德他嫉妒,所以就勸你,放火,趕快燒,把你那些燒掉,你也很聽話,你叫我燒我就燒,你看你多聽話,魔來勸你燒,那真叫愚痴。

  了凡先生懂得這個道理,他能忍,所以不管人家以什麼無理的態度對待他,無根的謠言來毀謗、侮辱他,他都能夠安然容忍,若無其事。也不必辯白,愈辯是愈糟糕,不辯自然就過去了。別人罵你,你不要跟他對罵,你跟他笑嘻嘻的點頭,他罵幾聲就累了。如果你跟他對罵,愈罵愈起勁,罵上幾個鐘點,他還感覺得很得意。如果他儘管他罵,你不作聲,你只管在那點頭,他罵上半個鐘點自己也沒趣了,他只好不罵了。容忍好,旁邊人看到,某人真有修養,還來讚歎你幾句。如果有人打你,你不要還手,還手就對打了。不還手,他打幾下,如果旁邊有很多人看到,他打了幾下,他就下不了台了。為什麼?是打好是不打好?如果要打,他不還手,打不下去;不打,自己面子又不好看。你看看,忍辱就在世間法來說,對付瞋恨、毀謗也是唯一的法寶,何況能夠保持自己的功德,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一段是敘說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訓,依教奉行的經過,下面一段這就是靈驗了,他的命運就改變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這也是一個小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