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九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09

  請掀開經本: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上一次我們講到改造命運,也就是轉命運的方法,在這個地方雲谷禪師所教給了凡居士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教給我們的。今天這一段就更重要了。前面一段最重要的一句話,改過自新,首先要檢點自己的毛病,如果我們自己不曉得毛病,你就無從改起。我們讀了前面一段文,看看了凡先生他是認真切實的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一條一條都找出來。雲谷禪師教給他的方法,你看並沒有什麼玄妙,只是把自己已經覺察到的毛病改過來就行了,改造命運就從這個地方做起。今天這幾句話是勸勉他要更進一步,叫他注意到積德。

  『務要』是務必要,也就是一定要積德,修德,這已經很重要了,修德要懂得積。我們世間有許多的同修們,尤其是學佛的同修們,人人都知道修德,但是他不知道積德,一面修一面就漏掉了,這在佛法裡面講,有漏的福報,一面修就一面漏掉了,喪失掉了,因此修了一輩子,自己這個命運還是轉不過來。這個我們通常在經論裡面也說得很多,怎麼樣會漏掉?實在前頭都說過了,大經裡面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這麼漏掉的。一提起來人人都知道,經上常講的「火燒功德林」,遇到逆境現前的時候,不能夠稱心如意,心裡不高興了,或者發了脾氣,這樣一發作,福報就少了。所以德要積,著重在積這個字上。

  我們為什麼德積不下來?底下一句話就勸我們了,下面三句都是照應積德的。『務要包荒』,包荒簡單的說就是要拓開心量,要能夠包容,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就是包荒的意思。你能夠容人,才能夠積德;不能容人,德縱然修,沒有辦法積,你看這一點多重要。我們讀經,看到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大在什麼地方?心量大,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心多大?能夠包納太虛空,我們現在看到的,太虛空是最大的,太虛空可以藏在他心裡,肚量能容納恆沙世界,絕不止一個地球,所以他那個德就積得無量無邊了,這個叫真正的積德,就是說他能夠包容。如果我們這也看不順眼,那也不滿意,諸位想想,縱然修德,你沒有心量去包容。這就是叫我們要拓開心量。佛與眾生不相同的,佛的心量大。

  第三句教給我們,『務要和愛』,你看看,能包容才能和愛。和,昨天晚上我們講過,六種和合,唯有和才能談得上愛,這個愛就是慈悲、慈愛,沒有和決定沒有慈愛。有和才有平,你看六和敬裡面所說的,能照這個去修學才能夠得到平等,平而後才能得到安定。現在世間為什麼不安定?不平等,它就不安定了。為什麼不平等?沒有修六和敬。你看這些都是因與果的關係,和是平的因,平是安的因,安是樂的因,這個功夫一層比一層深,效果一層比一層圓滿。

  末後一句說,『務要惜精神』,人生在世最寶貴的無過於精神,許多人不知道珍惜精神,而去珍惜那些身外之物,這些財寶,去珍惜那些,為了名利把自己精神消耗掉了。這個得與失,稍稍聰明一點的人一想就曉得了,身外財物是得到了,精神消耗了,得不償失。我有一個朋友,一天到晚在外面為名利奔波,假日都找不到他。有一天我去看他,也沒有在家,他的父母老人家在家,就給我說最近忙得不得了,忙些什麼?還不是想多賺一點錢。他比我大概小兩歲,可是我們兩個站在一塊,他要比我大二十歲。所以我就給他父母說,我說這一點錢財得來了,想盡方法得來,精神消耗了,壽命減短了,是不是得不償失?他老人聽聽我講這個話,點點頭,是有道理,你看起來比他至少要年輕二十歲。這裡得到了,那個地方失掉了。縱然你所得到的還是你命裡注定的,你不必去奔波也得到,那又何必去操那麼多心?《了凡四訓》就是一面鏡子,「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相信那是沒辦法,不是說不相信就沒有命運,不相信的人還是為命運所轉。

  所以我們談到修道,談到學佛,如果是連袁了凡都比不上,那還談什麼修道?這個人是知命,所以他的心能夠那麼清淨,能夠將世緣都能夠放下、都能夠擺脫,他才有這一點聰明智慧,雲谷禪師一點,他就省悟了。我們為什麼讀這個書,看了多少遍都不能省悟?實在說依舊是迷在名利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怎樣勸告我們、勉勵我們,我們聽了很有道理,看了也會點頭,可是書本一放下又迷了。這是自己的命運轉不過來,自己在這個生命過程當中不能夠做主宰。所以聰明人應當要曉得,精神是第一寶貴,應當要珍惜。也許我們同修當中有學禪的,學禪大多數早晚學靜坐的時間很長。你看看袁了凡前面自己所說的,他喜歡徹夜不眠,在那裡靜坐,這一句話就是對這個毛病講的。說個實實在在的話,現在你們年輕同學們說是坐禪,恭維你幾句話,你不過是跟袁了凡這個禪一樣,是盤著腿坐在那裡打妄想,哪裡是禪?

  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我們這個學期在華岡跟同學們在一塊研究《永嘉禪宗集》,你看看人家學禪走的是什麼個路子。決定不是一學禪就叫你盤腿面壁,在盤腿面壁之前還有許多的學問,還有許多的常識,都是不可不知的。前面都不知道,就是盤起腿來枯坐,消耗精神,這種禪是學的什麼?人家禪最低限度也是修長壽,你這個禪是修短命,你看這不叫顛倒嗎?所以這一樁事情要小心、要謹慎,沒有明師指導沒有不走錯路的。這是講你盤著腿在那裡打妄想,不打妄想的就昏沉,昏沉就睡著了,諸位想一想,坐在那裡睡覺哪有躺著睡舒服?坐在那裡睡會睡出毛病出來的。這都是無知,好高騖遠,不曉得愛惜精神,這是大毛病。雲谷禪師這一句話是針對他前面,他喜歡靜坐,針對他這個毛病講的。說老實話,他坐的這個功夫,我相信我們在座初學學禪的還比不上人家,人家跟雲谷禪師面對面坐了三天三夜,心裡頭沒有起個妄念。如果我們有這個功夫,坐在這裡三天三夜不打妄想,自己以為不得了了,我已經得到禪定了,你看看袁了凡怎麼樣?依然是博地凡夫,有什麼了不起的功夫?這是不可不知的,現在犯這個毛病的人不少。

  其次要懂得愛惜光陰,一寸光陰就是一分命光,不可以浪費光陰。怎樣叫不浪費?心住在道上就是不浪費光陰,心不入道這就是浪費光陰。道是什麼?道是禪定。禪定是一個總稱,修學禪定的方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哪一個法門都是修的禪定。禪宗的這個方法我們用不上,我們換一個方法修禪定,一樣有成就。念佛法門也是修的禪定,叫你二六時中心裡面的佛號不斷,這就是修定。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這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的辨法,因為我們凡夫要叫這個心不起念是辨不到的。禪家的參話頭與淨土宗的念佛,實在講,沒有太大的差別,參話頭是將你心的注意力集中在話頭上,這樣才能夠止住妄念,止住心的散亂。但是參話頭如果不到見性,這個利益很少,所以它是屬於自力法門。念佛這叫二力法門,縱然沒有到一心,這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成就,只要得一心了,跟禪宗裡面的功夫成就沒有兩樣。這就是說明了淨宗的方法,不到一心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種功德,通常講的,帶業往生,我們可以換一個處所,離開娑婆世界而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邊是一個修學的好環境。

  這個在大經大論裡頭,這些理論、方法、事相說得太多太多了,利用這種方法成就的人真正是不可計數。我們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是有很多同修們看到的,看到再要不相信,那就沒有辨法了,這正是拿證據給我們看。他的生死多自在,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交代明白了他就走了,你看看多麼自在。我們過去只在古人傳記裡面看到,經典裡面看到,這就在台北市的,事實擺明了,那再要不相信,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處了。所以我們要惜精神,我們要惜光陰,念念在道。從淨土法門上來說,就是你心裡面念念有阿彌陀佛,不出聲念,心裡面要念,所謂是行住坐臥皆不失念。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同修們的,行是走著,散步、經行,可以出聲念,坐著也能出聲念,站著也能出聲念,睡覺的時候不要出聲念,睡覺的時候出聲念傷氣,所以睡的時候,躺在床上可以默念,不要出聲,這樣就好。不潔淨的所在也默念,這是表恭敬,不出聲念。這是叫我們惜光陰。

  這個裡頭小註有幾個字,「以上數者是了凡對證之藥」。前面了凡說了,他自己不積德,他的心量太小,他的脾氣很大,不能夠包容人,對於自己過分的潔身自愛,失掉了和愛的精神,都是他的毛病。所以雲谷禪師教給他的對症之藥,前面講「盡情改刷」,怎麼改造法,一條一條舉出來告訴他。「吾人可各就特異之心病變通藥之」。這幾句話是註者尤惜陰居士給我們解釋的,袁了凡毛病是這些,他的對症之藥。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想想我自己的毛病是什麼,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改我自己的毛病,這就行了。袁了凡前面講的這些毛病,你念念看你有沒有?你要有,那這幾句話就是你的對症之藥;他還沒有說到的,或者你還有毛病,這個地方沒有提到,你得要想什麼方法來對治,這才叫盡情改刷,才叫做改過自新。這就叫什麼?這叫轉命,造命。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那些毛病,那是以往的事情,從今以後都改了,過去的毛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再也不犯,這就好比昨日死了。『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從今而後我徹底的改過自新了,這就是今日生的意思。『此義理再生之身也』,義理是揀別不是我們這個身命,身命死了以後再去投胎這叫再生,這個就是現前這個身體就能改造。過去我們是受業力支配的,是生活在煩惱裡面,是生活在生死輪迴裡面,從今以後我們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乘願再來,我們是願力之身,這多自在。小註裡面說,這個註註得好,「此至人造命訣也」,訣是祕訣,我們要想改造自己的命運,就照這個法子學習,照這個辦法去做,這個辦法非常的有效。

  我記得我剛剛學佛的時候,我有一個同事住在新竹,那個時候他的家境非常困難,曾經有好幾次想自殺,他的太太、他的兒女,他的兒女有六、七個,跪在他面前求他不要自殺,一定要咬緊牙關把這個苦難的日子度過去。他來找我,我就送他一本《了凡四訓》,我說如果你們全家能夠依照這個奉行,三年之後一定能夠完全改過來。他拿回去讀了之後,果然不錯,全家奉行,不出三年確確實實整個家運都能扭轉過來。所以他碰到我,他說法師,你救了我一家。我說不是我救你,是你自己救你自己,我不過是指出一條路,指出來你不肯走,你不相信,那也是枉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你相信,你能夠依照這個去做,這是自求多福。

  「改造命運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改造命運從哪裡改起?就從這改起。「一一積習」,習是習氣、毛病,這個毛病由來久了,養成了習慣,壞習慣,世法常說習慣成自然,要把這些積習「悉皆掃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時時處處常自警覺」,這一句話很重要。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老毛病一犯了,沒有關係,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積習,哪裡能夠說一下就斷了?斷了就成佛了。這也是修行重要的方法,斷不了不要緊,毛病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的毛病怎麼又犯了,你一覺這毛病就會止住了,這就叫功夫,這就叫修行。你能夠覺悟,覺是慧,佛法裡面常講觀照功夫,這是行門裡面第一步,首先要提高警覺,常常警覺、時時警覺、處處警覺。

  「嚴自克治」,警覺之後不可以放任,要有對治的方法,一覺得錯了立刻要改過來,這就是克治,要克服自己,要有對治的辦法。佛法裡面,小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那是對治的方法,大乘菩薩法裡面,六度萬行都是對治的方法。譬如說我們通常講六度,這是把菩薩的行門歸納為六大綱領。為什麼要修布施?布施是對治慳貪的,貪是貪欲、貪愛,慳是吝嗇、捨不得。自己有的捨不得放下,自己沒有的有貪心,念念想求得,這都是大毛病,一切煩惱的根源。用什麼方法把這個煩惱根源給截斷?用布施。你懂得這個意思,布施度度誰?度自己,布施不是叫別人得利益,是叫自己得利益,得什麼利益?把這個慳貪的大煩惱拔除,用意在此地。所以成佛,六度圓滿了。

  諸位想一想,如果我們布施要是對別人的,這個布施哪一天能圓滿?沒有圓滿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布施度圓滿了,釋迦牟尼佛沒布施給我,他怎麼就成佛了?也許說,我們聞到佛法了,得到釋迦牟尼佛法布施的利益,那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沒有佛法的,釋迦牟尼佛布施他什麼?六度圓滿不是對外,是對內,就是說他慳貪心斷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大家要懂這個意思。上根利智的人,譬如在講堂、在道場,一說到這個法門,他內心立刻把慳貪斷除,他的布施度就在此地當下圓滿。他有沒有布施給別人?沒有,沒有就圓滿了,為什麼?他這個煩惱斷掉了。布施是一服藥,慳貪是大病,藥到病除,病除了藥就不要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持戒是度的惡業,造作惡事,譬如講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些都是罪業,持戒不造這些罪業了,所以持戒是度惡業的,你要是心裡面根本就沒有惡業的念頭,持戒就圓滿了。忍辱是度瞋恚的,精進是度懈怠、懶惰的,禪定是度散亂的,般若是度愚痴的。

  諸位想想看,你看菩薩的法門,豈不是每一種都是對治自己的毛病?會修行的人,你看看這些方法,我哪一個毛病重,我就用哪一個方法要特別加強功夫。如果我慳貪心很重,別的很輕,那你就要特別在布施度上下功夫;如果你瞋恚心很重,喜歡發脾氣,你就要在忍辱度上特別下功夫。因此,法門無量無邊,我們要用它,要想修學,先得要檢點檢點自己哪些病最重,先要度,毛病小一點的列入第二步再來治療,這樣的修學這才算是得法,才能夠有受用,才能夠見效。現在大家看到菩薩六度萬行,這什麼?這是功德,好像與自己的毛病毫不相關,自己是完人,一點毛病都沒有,修這幹什麼?做好事,別人得功德的,為佛菩薩修的,為眾生修的,與自己沒有關係,我自己是完人,絕沒有毛病,這大錯特錯!為誰修的?完全是為自己修的。你要說為佛菩薩,佛菩薩不需要;你要說為眾生,你自己成了佛之後那才算是為眾生,沒有成佛之前,等覺菩薩還是為自己,這是不可不知的。這裡給我們說得很明顯,所以對於法門要嚴格的受持,才能夠克服自己的病根。

  「保善天真,如保赤子」,天真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心,要能善加保護。真心理體是純善的,這個善絕不是相對的善,相對的善就不善了,相對就是善惡之善,那就不善,這裡講的善是要把善惡兩邊都離開,這才叫真善。這也是大乘佛法常講中道第一義,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叫善,這才能夠保得住天真,天真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真如,禪家明心見性就是說的這個。下面一句是比喻,如保赤子,這個赤子是嬰兒,母親照顧嬰兒無微不至,比喻一個修道的人照顧真心也要無微不至。

  「改造命運全權在己,不屬造化」。命是自己造的,千真萬確,這個道理經論裡面發明得太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不就是說明自作自受?過去世我們造的什麼,我們這一生的享受就是的。來生我們怎麼樣?來生,我們今生造的是些什麼,因果循環,這就是輪迴的道理。換句話說,不但命運是自己造的,六道輪迴也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大經裡面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要想別人來給你扭轉,辦不到,沒有人有這個力量,佛菩薩不能扭轉我們的命運,諸天鬼神更沒有這個力量,這是我們自己要明白的。誰能夠改造我們的命運?還是自己,自己可以製造自己就可以修改。因此,第一我們要明理,就是命運的道理我們要懂得。命運的道理,在佛經裡面,可以說所講的、所發揮的,世間一切的學問沒有佛法講得這樣的透徹,在事相上來說,也沒有佛法說得這麼明白。這是非常深奧的一門學問,雖然深,只要你肯用功夫,也不難懂。古人常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誠心去研究、去追求,就不是一門難的學問。你要是不用心,世法裡面小常識你也感覺到很困難,為什麼?心不在焉。所以不要怕難,一步一步的深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理論搞清楚,方法搞明白,然後改造命運是輕而易舉的事,並不困難。

  改造命運可以做得到,給諸位說,成佛作祖那還能難得到你嗎?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的因(種子)我們每一個同修個個都具足,種子要結成果,果報就是現行,當中一定要緣,因緣果。如果種子要缺乏了緣,這個種子不會結果的。雖不會結果,種子可不會消失的,永遠保存在那裡,什麼時候遇到緣什麼時候它就結果了。我們現在得的人身,到這個人道而來,這是十法界裡面人道的種子起現行,遇到緣,起現行了,其餘九法界的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如果理論方法要明白了,我其餘九法界的種子把它的緣都切斷,都不要它,我只要成佛的那個種子起現行,將佛種子給它加上緣分,那不就一生就成佛了嗎?這個道理不難懂,實在講,那個方法也並不怎麼太困難,難的就是我們放不下,不肯把那些煩惱、惡業、積習痛下決心一一拔除,這些是佛菩薩道路上的障礙物。這就說明了,連成菩薩、成佛也是全權在己,不屬造化。再進一步的說,造化的主權也在你自己,這就更深了。天地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誰造的?你自己製造的。這個話不能多說,這愈說愈玄,這是極深的道理,一般宗教不懂得,認為這是造物主,實際上大錯特錯,他不曉得這是自己製造的,安上一個造物主,那就叫心外求法,這就叫外道。外道永遠不能有成就,不但是不能夠徹底的證得解脫自在,現前的命運他也沒有辦法改變。

  底下說,「即上文所指,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是也」,這是照應前面的話,雲谷禪師講過,極善極惡都能夠改變現前的命運。這一段是說出改造命運的綱領。如果我們能照這個去做,一定可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像前面講的,轉無福為有福,我命裡沒有福報,可以扭轉為多福;命裡面短命,可以改為長壽,真正是能達到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所以我們看到祖師的手眼,祖師的用心,跟我們想像確實不一樣。我們眼睛裡面、心裡面只知道大經大論的功德大。功德是大,是不錯,但是要是沒有基礎,大經大論的功德都落空了;有了這些基礎,大經大論才有名符其實的功德。這也是歷代祖師們為什麼大力提倡《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提倡這些東西道理之所在,你也就明白了。這一次我們印《安士全書》,我們把《太上感應篇》加進去,使同修們將來拿這一本書,這三種東西都有了,都完全了,依照這一本書去修學,雲谷大師教給我們的全都在裡面,這是進修大乘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大乘佛法很難有成就,這是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到的。再看下面的經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

  『數』就是定數,現在講就是命運,你這個命被人家一算,算準了,那個看相的一看的時候,能夠斷定你絲毫不錯,你就是落在數裡頭,落在數裡面就是凡夫,你會被人算定。

  【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這個『格』是感格的意思,就是與天道感應道交。底下說,「精誠所至,金石為裂,此至誠所以格天也」。這兩句話是有典故的,出在《漢書》上「李廣傳」,大家要是念過,你就會知道這兩句話的來源,你也能夠看到無分別心的功用是不可思議的。「李廣傳」上有這麼一段記載,他有一次行軍,路上有一塊大石頭,他看錯了,他以為是一隻老虎,就用箭狠狠的射了一箭,以為是老虎,這個箭射進去的時候,差不多整個這一支箭,箭是很長的,幾乎完全射進裡面去了。下了馬再一看,是塊石頭,心裡一想,我這個本事不得了,這個大石頭,我一射幾乎把它射穿了。再試試看,射不進去了。為什麼射不進去?原先心裡面認為那是老虎,所以才能射進去;現在知道那是一塊石頭,射不進去了。佛給我們說境為心轉,一點都不錯,境界是隨心轉的,心隨境界轉這是顛倒,是錯誤的。無論你是在迷、是在悟,你要曉得,境界一定是隨心轉,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在境界裡面,心是主宰,這個應當知道。如果在境界裡面,外境做了主宰,這就叫顛倒,為境界所轉,這是凡夫。《楞嚴》裡面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跟我們有什麼不同?佛能轉境界,我們為境界所轉,為境界所轉是境界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轉境界的人他自己做主,境界不能做主,所以他得大自在。

  這個地方是雲谷禪師度袁了凡,袁了凡是初入佛門,給他上第一課,第一課就是改造命運。這是說,我們血肉之身,尚且有數,義理之身,當然可以感格天心。這個調並不高,這還是遷就袁了凡他的智慧、他的見識來給他講,句句話都是叫他能聽得懂,也是他平常讀書所熟悉的這些術語。他是個讀儒書的人,所以處處引用儒家的東西來給他講解,這是便利他接受。底下一段引的《書經》。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書經》裡面的兩句話。『太甲』,底下有個小註,「商之賢君,初頗失德」,以後也是改過自新的,這幾句話是感謝伊尹的話。『天作孽』我們可以違背,可以不跟著它走,『自作孽』那就沒有辦法。這個「天作孽」意思就是講的數,就是講的命運,天命我們可以違,自己要是造惡,習氣病根太重,還要隨著它去,那就不得了了。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詩經》裡面的兩句話。小註裡頭說,「此千古不磨之金言」,金玉良言。『永言配命』,是說我們自己的心要與天心合一。晚近王陽明的學說倡導天人合一,他是把儒家、把佛家合起來創這麼一個學說。王陽明是佛教徒,對於教理、對於宗門都有相當的基礎,儒佛都精通。他發明一套學說,我們世間人覺得他了不起,你要懂得佛法就曉得,他每一句話那個根源你都能找得到,不足以為奇。天心,這個天不是指的上帝,天是指的大自然,大自然對於一切萬物是無心,天心什麼?天心就是無心,你要能夠以無心對萬物,就與天心合一了。以無心斷惡修善,就是上次給諸位講的菩提心,這才叫自求多福。這一種福那可不得了,這叫稱性的福、無漏的福。所以儒家經論裡面所講的東西,嚴格的說與佛經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儒家只提起綱領而沒有詳細的解釋,因此我們讀也都是囫圇吞棗的含糊過去;佛家的經論是說得非常的微細,讀了佛書之後,回過頭來再看儒家的東西,境界、眼光都不一樣。可見得聖人之道確實是相通的,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一點都不假。這是舉儒書教訓了凡先生。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這一段話回歸正傳了,孔先生算你那個命,你命裡頭沒有科第功名,命中沒有兒子,那是前世造的,好比是天作孽,可以違背。怎樣違之?你從現在起,『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就行了。諸位在此地看到,善事與陰德還是以德性為第一,如果不能擴充德性,單在善事陰德上下功夫,力量很薄弱。這三句話裡頭,德性是最重要。什麼叫做陰德?陰德是做了善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就叫陰德,陰德之報不可思議。所以佛常教給我們,我們造了罪業要發露懺悔,露是什麼?表現在外面,露出來,不要藏起來。自己有過失,說出來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說你一句,報掉了,不要等到以後再報,立刻就報掉了。你要做了好事你要說出來,這個人讚歎一句,不是也報掉了嗎?所以告訴我們,惡要趕緊求報,快快的報掉,善要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換句話說,現在不要報,積在那個地方,愈積愈多,到後來這個報才大,福才大!

  現在人你看跟聖人所教的恰恰相反,惡的事情不說,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惡是愈積愈深;做了一點好事情,唯恐人不知道,趕緊登報紙做廣告,叫大家都知道,立刻就報掉了,當時就報掉,他這個善哪裡還能積?他到來生、到來世,甚至於不說到來生來世,說我們一生當中到晚年,他還有什麼福報?沒有了。年輕所幹的一些好事善行,都當時報掉了,晚年就沒有福,我們這是講的近。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座年輕人多,年輕的時候吃一點苦不算什麼,年輕的人有福報不叫做福,晚年有福才叫做福,要求得晚年的自在。你要求晚年的自在你就得懂得因果,年輕的時候有精神、有體力,多替別人做事,多力行善事。你能夠為別人,到你年老的時候,人人都為你,這個多自在,老的時候不能動了,大家都為你,都來照顧你,這多麼自在。你要不肯為人,想人家來幫助你,沒有這個道理,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這個小註說得很好,「作善於人所不知不覺之地,謂之陰德,獲福甚大。若能併作善之念、獲福之念而忘之,則作善之心益真,而善量愈不可以測量焉」。後面這兩句就是菩薩所修的,這叫無漏善法。他行善,他幫助別人,連自己心地裡頭印象都不落,你看多乾淨,這種福不但叫陰德,而且叫清淨的福德。末後這一句說得好,「非天下之大德,其孰能與於斯」,這就講德性了,要不是大德的人他做不到。可見得真正能夠行善事、積陰德,就不是普通人,他有相當的德性基礎他才能做到。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聽到善言善行,心裡就生歡喜,這叫善根。這是說你自己修福,現在就修福,現在修福現在當然能夠得到果報。底下再舉《易經》做例證。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這個話說得太好了。《易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源,六經以《易》為根本,其餘的五經乃《易經》之註腳。《易》的作用絕不僅限於占卜問卦,《易》是一部高深的哲理,包羅萬象,可以說世間一切的學術都包含在其中,它講的是原理原則,真是博大精深。現在大家把它誤解了,一看到《易經》,那是算命看相的。正如同不了解佛法的,一看到人家看佛經,某人迷信,迷信的帽子立刻就扣在他頭上去了,這才叫冤枉。《易經》裡有這麼幾句話,『為君子謀,趨吉避凶』,這是舉出這兩句話來說。下面雲谷大師就說,如果要是天命有常,常就是一定的,天命要是一定的,那個吉還能趨嗎?凶還能逃避嗎?那就不可能。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天命是無常的。所以佛教、儒家也不是講宿命論,命運有沒有?決定有,但是不是宿命論,命運確實有,但是確實可以改造。

  小註我們念一念,「有常乃眾生妄想,試平心觀察,無論何事何物,有哪一件站得住腳跟,但見一一無常而已」。這以佛法眼光看更是如此,萬法無常。所以吉凶禍福才掌握在自己手上,願意得吉祥,吉祥就隨之而來;願意躲避凶災,凶災確實可以免得了,不是辦不到的。這在整個佛法大道裡面這算是小道,小道要是做不到,大道就不必說了。這個小註裡面說,「因為諸行無常,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都覺得非常活變,可以隨著各人行為把他加減乘除去來」,確確實實是這樣的,我們應當要相信。至於怎樣去做法?《感應篇彙編》裡面說得非常的詳細,將善惡的標準一條一條都列出來,不但理論、事相說得清清楚楚,而且還舉出很多的實例,舉出例子。那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希望大家,《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原則,要做都要照《感應篇》去做,這才能做到力行善事,廣積陰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次我們再接著底下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