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八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08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今天從這裡看起。讀了前面了凡先生的自述,我們能夠看到,他在長者的面前所表現的是很誠懇,也很謙虛,因此得到善知識的開導,這是我們求學第一個條件。雲谷大師在這個地方的幾句話,接著他前面自己反省檢點,曉得自己過惡太多,因此孔先生給他算定的一生休咎他很相信。底下幾句話,雲谷禪師的幾句話,就相當的重要了,雲谷說『豈惟科第哉』,科第指的是功名,豈止是這一方面。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這是講我們世間的財富。

  諸位在此地要多留意,也就是要多用點心,因為這個小冊子裡面,我們要是能夠全程肯定的接受了,實在講有無邊的受用。《了凡四訓》在我們台灣流通得相當之廣,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影印流通。流通既然這樣廣泛,為什麼我們還要選定這門東西,借佛教會這個道場來講解?實在說不是諸位看不懂,而是諸位對於這個小冊子並不十分重視它,看到《了凡四訓》旁邊有一本《彌陀經》,經比這個高得多,幾個人能夠重視這個小冊子?因此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是當面錯過。因此我們才開這個講座,就是提醒諸位同修,我們要重視這個法門,在佛法裡面首先改造自己的命運。換句話說,你要相信一個人的一生富貴窮通都有個數,這個數很難逃得過,不容易逃過。個人有數,國運也有數。很難逃過,不是說不能逃過,能逃過的,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你就可以超越。個人命運可以改造,國家命運也能改造,國者人之積,大家都能改造自己命運,國運自然就改了。因此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改造命運這門學問,實在說比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你在世間無論你追求什麼,如果你命中沒有,你決定追求不到,你所求得到的都是你命裡頭有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你命中沒有你要能追求到,除非你把命運改造了,要不將命運改造那是不可能的。改造命運要下一番功夫,你沒有下這個功夫而得到,哪有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們講皈依的意思,只講了個三寶,還沒有講皈依,在下一次,再下個星期,這個講座裡面,我們講皈依的意思,今天是說一個三寶,然後再告訴你什麼叫皈依。你要是連這個都不懂,你想在佛門裡面修一切善業,那個善的根都沒有,善從哪裡生?這可以說在法門裡面講的,那是根本法門。

  我們讀雲谷禪師這幾句話,要深深的相信,他說世間有千金之產,這是講家裡富足的,他有這麼多財富享受的,那是他命裡頭注定的,前世修來的,不是憑空而得到的。再給諸位說,並不是他憑本事而得到的。你說他聰明,他很狡猾,他有手腕,他能夠得到功名富貴,說實在的話,他命裡面沒有,我們世間聰明人比他多得是,狡猾有手腕的人比他也多得是,為什麼人家都沒得到,他得到別人沒得到?可見得得到的人是命中有,得不到的,聰明、才智、手腕、方法比那個人不知道高多少倍,還是得不到,這一點要明瞭。這是說你命中修的有。再有一點還得要明瞭,什麼時候得到這個果報有時節因緣,因緣沒有成熟你得不到,成熟了自然就來了。這在世法裡面講,成熟了叫走運,人要走運好像樣樣都如意,不走運的時候是樣樣都辦不通。所謂走運就是時節因緣,他因緣成熟了。有的人福報是少年的時候享受,有的人在中年享受,有的人在晚年享受,都是過去所修,今生所獲得的。

  如果我們真正相信果報是前生定的,你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就不會再追求,為什麼?求也求不到。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心定了,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對坐,三天三夜不動一念。他為什麼不動一念?想也想不到,打妄想,何必要去想它?所以這叫做標準的凡夫。如果說命裡面沒有,你有本事能夠得到,你打妄想、用手腕能夠獲得;換句話說,因果報應的理與事你都推翻了,推翻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實的。這種事理,給諸位說,你愈研究愈明白,任何人沒有法子推翻的,連十方諸佛也沒有能力推翻。至於改造,改造是有理論依據的,過去我們講《十四講》的第二講裡面講到因緣果,那就是改造理論的依據,這是我們佛法跟其他的學術、其他的宗教所講的不一樣。一般宗教可以說是宿命論,沒有辦法改造的,佛法承認有命運,承認有數,但是可以改,所以佛法並不是宿命論。承認有宿命,但是宿命可以改造、可以修正,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今天我們這堂課也就是研究這個學問。

  『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這幾句話就不必說了,諸位一看就明瞭了。可見得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想到這裡,我們的心怎麼不安?古人講,「於世無求,於人無爭」,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換句話說,應該如此。你在世間要打妄想多求,與別人要有爭,這叫不守本分。你所爭所求的還是你命中注定的,不爭不求是這個樣子,爭與求所得來的還是這樣,並沒有多得一分一毫。世間人貪吝之心非常的普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貪心;已經得到的捨不得放棄,吝嗇,因此不能夠培福。佛法把這個因果報應的理事說得太明白,福報從哪裡來的?從布施當中來的。你要想得到財富,要想享受財富,你就得修財布施;你要想得到聰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就得修無畏布施。你看看,果報都是從布施裡面來的,為什麼我們不肯布施?這不是迷惑顛倒嗎?不肯布施就是不肯造因,不肯造因要想得到果報,哪有這種道理!何況果報當中其複雜的情形,實在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

  財富很多的人,有的人他有財富,但是怎麼樣?他不能享受。我只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曉得,你看看那個風景區,海邊上有許多別墅,那都是有錢人家的財產,他在那裡建了別墅,自己不能享受,一個月只能到那裡去住個兩天,他沒有時間。誰在哪裡享受?他雇的工人在那裡享受,在那裡享他的福,他還要拿薪水給他,那個人有福報,他有享受的權,他沒有主權,有主權的人他沒有享福的命。我只舉這一樁,為什麼?各有各的因與果。所以造因不能不謹慎,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懂得這個因與果,你就曉得應該怎樣造因。這個事情後面還有機會講到,到「積善之方」的時候再給諸位細說。

  此地著重就是你要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學人當時學佛出家就是看到這一段,我相信,我離開職務我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也沒有社會關係,也沒有親戚朋友,很多人問,長官、同事問我,你這下去你生活怎麼辦?我就用這一句話,「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如果我不應該餓死,我一文錢也沒有,我不會餓死,我相信。所以,我一文錢不要,到今天沒有餓死,二、三十年了都沒有餓死。所以我懂得,我們有多少力量就要布施多少力量,絕對不貪吝,這樣多自在。過去是我沒有福報,我現在福報種得多,現在享受享不盡,一面在享一面拼命在種,所種的比所享的要多得多,怎麼不自在?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牽掛?

  所以大家要懂得造因,相信因果,懂得造因。雖然超越因果,但是我們要相信因果,超越它可以,縱然超越也有超越的因果在。要想不落因果那是辦不到的。你看從前百丈大師度那個野狐禪,這是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就是一個不落因果、不昧因果,不落因果是沒有因果,這是錯誤的。佛菩薩出現於世間也離不開因果,也就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因果,華藏世界有華藏世界的因果,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的因果,怎麼會沒有因果?佛與大菩薩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不昧因果,昧就是迷惑;換句話說,他們對於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因果的道理是一塌糊塗,一無所知,我們是昧因果,人家是不昧因果,就是這麼一點不一樣的。

  果報,底下講了,『天不過因材而篤』,這就是報應。在此地的這個天不是指上帝,不是指天神,這個天是有自然的意思。譬如種瓜將來就長成一個瓜,種豆它就長出一個豆,種瓜不會變成豆,種豆不會變成瓜,這就叫做「天不過因材而篤」的意思。『幾曾加纖毫意思』,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果報,沒有任何人能夠加一絲毫的意思,佛菩薩不能,上帝鬼神更沒有這個能力。天台大師講的十如是,對於這個道理發明得更是徹底,他老人家講的百界千如。

  這底下有個小註,我們念念就行了,「栽者培之」,這就是講天然的果報,栽是我們人栽種,好比是植物一樣,有土壤、有水分、有陽光、有肥料來培養它。「傾者覆之」,也是這個道理。說「同一境界、同一時機,生者自生,滅者自滅,成敗得失千差萬別」,這是講我們眼前的境界相,動、植、礦都不外乎這個現象。我們現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生活環境,同一個時代,有的人發達,有的人衰敗,怪誰?誰都不能怪。因果道理果然明白了,絕不怨天尤人。我的成敗得失與老天爺沒關係,與時局也沒關係,與人事也沒關係,與佛菩薩更沒有關係,關係從哪裡來的?自己來的,都從心地上造出,與我們自己心地關係太大、太密切了。所以十方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一切的教誡歸納起來就三句話,斷惡、修善、自淨其意,就是三句話,多一句也沒有,就是講這個道理。這三句就是自己立命,就是自己造命。抓不到這三句綱領,你就是讀遍了千經萬論也不會有受用;抓到這個綱領,古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可見得綱領的重要。三種綱領尤其著重在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講心地功夫,內在的修養。

  「先哲知之,認為自取」,這個知之就是不昧的意思,對這個因果道理太明白了,所以他曉得自作自受,今天他得的善的果報是他自己造的,他自己應該得到這個享受;現在境界上樣樣不如意,受的逆境那是過去的罪報,也是自作自受。所以經論上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不怕果報,順境、逆境都好,他都自在,在順境裡面他沒有歡喜心,逆境之中他絕不會怨天尤人。果報不可怕,逆來順受,怕的是什麼?怕的是造因。所以菩薩畏懼的跟我們眾生不相同,我們眾生造因不怕,果報現前害怕了,你要怕這個果報你就不可以造因。「世俗昧之,諉諸氣數,所以鮮知自拔也」,世俗人對於這個果報的道理愚昧而不明,就說之氣數,一落在氣數裡面他就不知道怎樣自救,不曉得如何去改造,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之前就是這個態度。這是說到功名富貴情形是這樣。底下再講兒女關係也是如此。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這個話就是針對了凡先生說的,了凡先生命中沒有兒子,你看看禪師這個話,說得很委曲婉轉,最後這一句話就是對了凡講的,你沒有兒子是你『德至薄』,前面那些話都是陪襯的話,末後這一句是對他講的。這是從世俗的眼光講,這也是禪師的方便說法。在佛法裡面講,子女與父母四種因緣,沒有因緣不會來的,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關係。四種關係最密切的就變成一家人,稍微遠一點的就是你的親戚朋友,再遠一點的就是社會上這些人,你偶爾碰頭的,都是這個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你們想見面也見不到,與你有一面之緣的也是這四種關係。這就是四種關係親疏的差別,構成我們眼前的境界相。這個道理要揭穿了,問題就很容易解決,為什麼?我不會再有留戀。沒有揭穿,那個深重的煩惱沒有辦法斷除,死了,那是告別了,告別了還常常念他,藕斷絲連,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懂得問題的真相了,你看佛菩薩那一套,是表演給我們世間人看;換句話說,他所以表演這一套就是指導我們,在迷惑顛倒的狀況之下,要維持什麼樣的秩序才不至於出大毛病,才不至於出大亂子。所以倫常道德種種的規範,就是佛菩薩聖賢人看我們迷惑顛倒的給我們做一個規範,防止的範圍,無論你怎麼動,你不要超越這個範圍,還能夠維持一個安定的局面,不得已的設施。真正明白通達了,這些都不要了。

  我們看底下小註,小註裡頭幾句話很重要,尤其學佛的同修怕大家誤會。「此方便說法」,這一段話是雲谷大師的方便語,怎麼方便語?遷就世間人的心理說的。「世俗恆情以無後為可恥之事」,世間人的觀念,現在比從前要好一些,不像從前那麼樣的固執了。「雲谷借此意以作警惕,勵了凡努力修德耳」,他迷在世間法裡面,就利用世間法來勉勵他,來警惕他,勸勉他修德,這就叫做方便語。下面再給諸位說真實話,「出世聖賢以絕欲斷愛為去惑轉智、超凡入聖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這講真實話,出世間的聖人。你要想超越世間,這世間就是指的六道,指的五欲六塵,人人都曉得超越好,可是怎麼樣?人人都捨不得五欲六塵,人人都知道出三界了生死好,可是人人都捨不得三界,捨不得生死,不肯跳出去。說實在話,不是辦不到,而是你不肯,你要是肯,沒有辦不到的。真正要肯辦,就要從斷惑證真上用功夫了。

  這個地方這一段,大家要聽了星期二的《金剛經》,你對這幾句話你就領略得相當深刻了。我們最近三個星期以來都是講四果四向,斷證的次第,這是講一個真正想出三界了生死的人,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事。通常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怎麼來的?什麼原因來的?從哪裡來的?每一品惑都要把它的根源找到。它的體相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樣樣都搞清楚,清楚了以後想斷它就不難,不清楚,想斷它不容易。由此可知,佛法教理相當的重要。在下一次我們繼續講皈依三寶,皈依裡面要細講,皈依法,法就是教理,教理不明,你舉心動念你就沒有辦法依法;法弄清楚了,我舉心動念才可以依法,才能找得到,有依據。

  我們不要說高深的法,就是講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你要搞不清楚的話,我們現在舉心動念都落在這個地方,落在這個裡面自己不曉得,試問問,你還有本事斷嗎?你一起念一動作就曉得,這一百多品惑我這一念是在哪一品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雖然現在不斷,我知道,我曉得。認清楚了,我下定決心要斷,立刻就斷得了。這個要不深入教理,你怎麼會懂得?所以說不明教理就沒有歸依法,沒有歸依法的人,他的造作、他的修持,那不叫盲修瞎練又叫做什麼?我們應當要明白,想想自己這些東西搞清楚了沒有,沒有搞清楚要努力,要認真的去修學,而後才談得上斷證。所謂斷就是此地講的絕欲斷愛,所謂證就是此地講的去惑轉智,去惑轉智跟唯識裡面講的轉識成智是一個意思,這樣才能夠超凡入聖,才叫做第一波羅蜜。下面一句話,這是對於那些不明因果、不明道理的凡夫一句感嘆的話,可惜世俗之人凡情未了,所以對於這些要緊的道理他不懂。

  下面的聽眾,經還沒有聽完,一部經還沒講完,人家證阿羅漢果了,證斯陀含果了,或者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那是什麼?那就是聽懂了。他為什麼聽懂了?凡情斷了。楞嚴會上摩登伽女,《楞嚴》才講一半,她就證三果阿那含。試問問我們行嗎?我們把《楞嚴經》在此地講過二十遍,你要能證初果就不得了。為什麼她能我們不能?她能夠斷凡情,我們不能斷凡情,所以聽還是聽不懂。聽不懂也得要聽,不能說聽不懂,算了,我就不聽了,那也是錯誤。聽不懂為什麼要聽?這在佛法裡面叫做薰習,一遍一遍的薰,一遍不懂二遍,二遍不懂十遍、二十遍、千遍、萬遍,決定要聽懂為止,這也是一個方法。

  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得太深了,要是不聽就愈迷愈深。聽一遍至少我們可以得到一點警惕的作用,聽多了,雖然不能轉過來,但是自己明白,我現在在迷,我現在在感情用事,至少你還明白這一點。不至於像過去,感情用事自己還不知道,還沒有想到我現在是感情用事。你能夠有這一點覺悟,比以前就進步得太多了。然後再慢慢的把感情一天一天的減少,理智一天一天的加強。這就叫轉識成智,識就是感情。在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之中,盡量用理智,少用感情,這就叫修行,這就叫改造命運。一昧在用感情,那好了,你這個命運就注定的了,你別想改變了,改變的樞紐就在這一點。下面一段就教給我們改造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這是講他許許多多過失當中,過惡之中,舉出兩個例子來講,一個就是他的功名不能發達,第二點,他的子孫沒有,命中沒有子孫。禪師就這兩點來教他,這兩點會了其他的都會了,一樁會改就樁樁都會改了,理論、方法沒有兩樣,是一樣的。所以舉這兩個例子來說,叫他盡情的改刷。先從哪裡改?相上改。我們將小註念念,小註裡面比較上說得詳細,「各人有各人之病痛」,這個病痛就是命運,就是果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果報,不一樣;換句話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運,這是我們的大病。「既能平心自檢,尋出一一病痛、一一過失所在,便有下手處」,這就跟大夫診病一樣,先把病源找到。怎樣才能把病源找到?就是要認真的反省,自己檢點、自己反省,想想看自己的性情、自己的心理、自己的造作,應不應該得富貴,應不應該得功名?平心的去想一想。像袁了凡前面所說的,人家是認真的檢討,說出自己的毛病,找到之後就有辦法改造,就有個下手之處。

  如何下手?反過來,用全神全力反轉。底下舉了幾個例子,要反轉,「慳貪者轉之以施捨」,平常我樣樣都貪心,自己樣樣捨不得,這是病,大病,現在我反轉過來,我對於世間一切東西都不貪求,別說我不追求,你送給我我也不要,我所有的盡量布施,這就反轉過來了。這一反轉,業因就不一樣了,所以向後面這個果報立刻就變了,就轉變。決定不要害怕,我這個財物布施掉之後,明天誰來養我?你有這一念,不敢布施,不敢捨了。就拿財富來說,我好不容易千辛萬苦賺得來的,你叫我一下捨了,都布施掉了?這是凡情計較,他不懂這個道理。你為什麼千辛萬苦賺得來的?你過去因中好不容易才布施一點,多少人勸你,弄得不好意思,好,布施一點,所以今天得來的果報辛辛苦苦,費盡千辛萬苦得到的果報。如果過去一聽說哪裡有苦難,立刻就布施,今天大元寶天上就掉下來。為什麼?你沒有費心,你布施沒有經過考慮,你得來的福報就自然。

  我學人那個時候剛出家,大概一、二年的時候,我住在台中,我聽說有一樁事情,好像是在嘉義有一個退伍軍人,這個退伍軍人退下來的時候沒有幾個錢,就有人跟他講,嘉義市郊有一片荒地不值錢,大概幾塊錢一坪,就叫他買那個地。他大概就花了二、三千塊錢,把那個地買來了。四年之後,那個地漲到四、五千塊錢一坪,他一下就發了大財,那個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他原來買那個地也沒有想發財,為什麼?錢沒有地方花,這點錢,錢太少了,做生意本錢也不夠,就這麼一點點,買了個地,哪裡曉得一增值,值得那麼多,他作夢也沒想到。他並不是一個搞地皮的,我買這個地將來會賺錢,沒有想到。可見得這個財富是命中注定的,什麼時候來?時節因緣。所以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不必考慮。如果說你布施光了,明天餓死了,你是餓死的命,你有那麼多錢在那裡,你明天還是餓死,你是餓死的命。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你真明瞭這個道理你就敢布施,明天一文不名,明天生活不曉得在哪裡,你也不考慮,今天就敢放。這是要大智慧,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正是走的斷惑證真的道路,這才能培無量無邊的福德。

  那個錢不是你的,雖然在你手上過一過,保守幾天,過不了兩天又跑掉了。因此來的時候就要做福德,就要培福,為什麼?怕它跑掉之後我想培福也來不及了,機會要抓住,來了就幹,這才叫穩穩當當。這個培福、布施,給諸位說,這叫真正的存在銀行裡,一來了馬上就存進去。佛經裡面講,財為五家所有,這個五家都拿不去,為什麼?你布施掉了,它沒有辦法。你要沒有布施掉,財是五家所有。這個五家所有,諸位常看經就曉得,第一個是水火,大水一來了,水漂了,財產損失掉了,起了大火燒光了,水火無情,你能保得住你不遭水火之難嗎?第三是盜賊,強盜、小偷,他來竊取你的;第四個是敗家子;第五個是官府,從前犯了法的人抄家。這是佛講的財是五家所有,你不要以為是你自己的。真正是你自己的,你把它布施做功德,那是你自己的,這五家哪一家也無可奈何。

  諸位想想,你看哪種人聰明?哪種人愚痴?何況佛在經典裡常教給我們「積財喪道」,不但出家人積財喪道,在家人也不例外。為什麼?財多了,腦子裡頭想著,又怕貨幣貶值,又怕放在外面被人家倒閉,做生意還得要冒風險,又怕失敗,操多少冤枉心。你要是一文都沒有,你心裡多清淨!這種道理我想常聽經的也聽到耳熟了,耳熟了還要講,為什麼要講?你還沒有做到,你一天沒做到,就得要給你講一天;一年沒做到,就得給你講一年;一輩子做不到,一輩子還是講這個老話題。諸位想一想,依教奉行談何容易?依教奉行才是佛弟子,佛給我們講這些話,耳邊風,他講他的,我們不能照那個做,這哪裡叫佛弟子?這是說慳貪,我們要改,把這個毛病改過來。我們沒有財富更應當要布施,為什麼?不布施,我們命中財富本來就少,享盡就沒有了。命裡頭財富多的更應該要布施,為什麼?不布施,這一生享完了來生沒有了,帶不走的!可見得只要你盡心盡力去做,功德是平等的。這在經典裡面公案因緣說得很多,也不必要細說。

  再看底下,這是舉出幾種毛病,「憤激者轉之以和平」,這是對於事、對於理往往只看一面,而沒有看到全面,所以才引起憤慨不平。這就是屬於瞋恚,憤慨不平,容易衝動,這也是大病。諸位要曉得,容易衝動的人身體一定不好,一定多病,一定不長壽。人一發脾氣,血液裡面充滿了毒素,常常發脾氣,性情浮躁,傷害身體,傷害心理更不必說了,身心都受傷害,於事有補嗎?未必。既然於事無補,何必發那麼大的火?為什麼不心平氣和來處置?多聽聽、多看看,把事實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不可以聽一面之詞,不可以看一面的狀況,這在身心修養上也應該要注意到。所以這是病,前面這個病是貪,這個病是瞋恨,貪瞋痴三毒煩惱。

  下面再說,「虛夸者轉之以切實」,這就是常常誇大的,浮而不實,這也是毛病,喜歡誇大,不誠實,這是一類狂妄之人,狂妄哪裡會有福報?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他前面自己說的,註的人一條一條把它說出來,而雲谷禪師只取裡面兩點來說,要轉為切實、誠實。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佛教誡學生,所謂是自始至終要心直、言直,才能夠證得無上菩提。禪家裡常講「直心是道場」,直,沒有委曲婉轉之相,直就是誠實,沒有虛夸,沒有浮囂。「浮囂者轉之以沉定」,囂就是囂張,這也是毛病,這個毛病也不輕,要把它改轉過來,沉著、穩重。

  「驕慢者轉之以謙恭」。驕慢人皆有之,你可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毛病是袁了凡有的,我都沒有,你要都沒有你就是聖人了,你是佛菩薩一流的人物,你絕不是凡夫。為什麼?這裡講的是根本煩惱,我們要沒有根本煩惱,至少我們不在六道輪迴之內。你在六道輪迴之中,換句話說,這些東西都有,人人都有,不過每個人輕重差別不一樣。傲慢要戒除。佛法裡面的禮節,一直到現在,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見到法師或者居士當中的長者大德,我們要給他頂禮,還用這個老禮節,而不改成現在的三鞠躬或者點點頭就行了。為什麼還要頂禮?頂禮這個方式最重要的意義是斷傲慢。所以禮是自卑而尊人,這叫禮。

  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都要謙虛,知道人人都有長處,我們自己不及別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哪一點值得驕傲?值得驕傲是外國人說的。你打開佛書,沒有一句佛說這值得驕傲,沒有。你再看看我們中國古書,經史子集裡面去找,哪一個古人說這個事情做得不錯,值得驕傲?找不到。外國人的,外國人幹了一點事情,值得驕傲,增長煩惱,他比我們水準低得多。他今天國家富強,那是暴發戶。不要說得太久,五百年前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能跟中國比?沒有一個國家能比的。他這個暴發戶發在工業革命。無論在哪一方面不如我們中國人,我們自己要多認識我們的文化,要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比他們優秀。而暴發戶沒有說不衰敗的,而且滅亡得還很慘。

  你別看我們中國,中國決定不會滅亡,為什麼?歷史文化淵源太久,我們祖宗積的德太深了。《易經》上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沾祖宗的光。外國人自古以來,他們的祖先沒有給他積德,所以今天你看西方國家雖然那麼富,富怎麼樣?富而不樂。我聽說,我們同學從外國回來的,美國人不吃安眠藥晚上不能睡覺,這多痛苦!這叫富而不樂,暴發戶。我們同學告訴我,在美國學校裡面高材生,考前幾名的都是中國人。外國人頭腦是笨,簡直不能想像,他們的頭腦是機器、機械,叫他怎麼動就怎麼動,它不是活的,是死的。所以中國人在外國,稍稍用一點功就考過他們,走在他們前面。不要把外國人看得太高了,不要在外國人面前自卑,你愈自卑他愈趾高氣揚,好像他很了不起,實際上他一肚子草包,沒什麼了不起,就是有幾個臭銅錢而已。我們應當要激發自己的自尊、自信、自強,才能夠扭轉我們的國運。這是驕傲,要改。斷惡修善是我們的本分事,盡心盡力修善,做得再好也值不得驕傲。為什麼?本分,應該要做到,做不好是你的過失,做好是你的本分。所以在中國、在佛經裡面,決定找不到驕傲。

  「惰逸者轉之以勤奮」,惰是懈怠,逸是放逸,放逸,拿現在的話說,做事情馬馬虎虎就行了,不要認真,不要做得太賣力氣;換句話說,能過得去就行了,這就叫放逸。你有十分的能力把它做好,你只用了五分、用了六分,你沒有盡到心、沒有盡到力,這就叫放逸。不管是為自己做,還是為別人做,只要事情到我手上,就要盡心盡力去做,就得要認真負責任。這是把過去懶惰、放逸的這個心轉過來。

  「殘忍者轉之以仁慈」,這個好懂。對於人、對於物不能夠愛惜,隨意的糟蹋,這叫殘忍。不但是對有情眾生我們要仁慈,對待無情的也要仁慈。一個有學問的人到我們這個講堂來看看,就曉得中國佛教的興衰。何以呢?我們對於佛教會裡的一切物質沒有盡到愛護的責任。當然這不是指你們諸位同學,大專講座辦了這麼多年,從開始到現在就有責任,縱然不能將講堂粉刷,也應該保持整潔,到處是髒、亂,整齊清潔差得很遠。這是說對於物質沒有盡到心,沒有盡到愛護,沒有盡到保養之心。物質都沒有盡到,何況對於同學們的教養!大專講座是教育,怎樣能達到教育的目標,如何來研求教育的方法,有幾個人考慮到,有幾個人能想到?可見得這都是很不容易。

  最近我參觀一個孤兒院,我的感想很多。孤兒院,這是出於一片仁慈之心,來收養、來教育這些孤苦伶仃的兒童們,但是要曉得,絕不是一片慈愛的心就能達到目標。因為這些兒童是特殊兒童,心理不正常,沒有得到母愛,所以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最低限度他要懂得兒童心理學、要懂得普通心理學、要懂得變態心理學、要懂得特殊兒童的教學法。他沒有這些學問,沒有這些本事,他在那個裡面誤盡了那些小孩。不辦,你沒有過失,辦的時候罪業來了,辦不好就是罪過;換句話說,你不能把他帶上道,你不能把他教育成人,這還得了!所以有許多事情你看到是個功德,不曉得那是一個地獄的大門,你沒搞清楚。所以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我們國家師大有專門訓練這種師資,要請他們來辦,這些人受過專業訓練,有學識、有經驗,他能辦得好。我們就不如他,你問我這些我一竅不通。可見這個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的事情,這個比自己家的兒女難教得多了,比一般學校學生難教得多了。這也是舉一個例子說。

  我們在《十四講》裡面講這個善與惡的轉變,善事會變成惡事,惡事會變成善事,它當中會起變化,沒有一法是呆呆板板的,是個死東西,沒有,全是活活潑潑,必須要有智慧、要有仁慈、要有方便,才能辦得好。佛陀具足這三點,佛有智慧,佛有慈悲,佛有方便,所以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三點缺一條都不行。沒有智慧,仁慈方便會造罪業;有智慧,沒有仁慈,他不幹,他不肯發心;有智慧、有仁慈,他又肯發心,又有智慧,他沒有方便,他不懂得方法,很想做,不知道怎麼做法。可見得三者具備才能度化眾生,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少一條都不行。

  「怯退者轉之以勇進」,怯是心裡面心怯,退步了。換句話說,在道業上、在修持上提不起精神來,怎麼辦?也得要轉過來,要勇猛精進,我們的學問、我們的道業一定要成就。剛才說了,我們要學佛,佛是要普度眾生,要想普度眾生你要求智慧,要學仁慈,要學方便,你才能行菩薩道,你才能夠自利利他。這是小註裡頭註的『盡情改刷』,小註裡面把袁了凡自己前面所講的幾種毛病,就用他做一個例子,如何來改造,如何來刷新,這是立命的基礎。這一章是「立命之學」,換句話說,改造我們命運,改造我們命運這是一個起點,這是一個開端。要不在這個地方奮發,不在這上努力,命運是改不過來的;改不過來,你這一生還是為命運所轉。連個命運自己都轉不過來,你還想成佛作祖,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指望了。

  所以首先我們要著重在改造命運,確實把我們自己命運改造過來。所以我也勸勉我們大眾同修,今天這個大經大論我們可以聽聽,為什麼?說老實話,做不到,那些都是好高騖遠,說好聽的話是給大家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下種子,這一世不會開花結果的。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根本的基礎,《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是基本、基礎,有了這個東西,腳踏實地照這個去做,大乘佛法才叫無量功德。這個好比蓋房子一樣,《了凡四訓》、《感應篇》跟《安士全書》是地皮,大乘佛法是高樓大廈,你現在有高樓大廈,你沒有地皮,你高樓大廈成天捧在手上,那當然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想蓋高樓大廈,先買地皮要緊。我們現在幹的這一套就是買地皮,然後大經大論才有立足處。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