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九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1-0009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前一面最後一行,我們接著看,「何謂大小」,這個就是講的善有大善、有小善,惡也有大惡、有小惡,這是我們應當要能夠辨別的。他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舉了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我們能夠信得過的,我們從這裡頭去體會這個道理,這是確有其人,也是確有其事,不是預言。「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這個就是所謂人間做的善惡,幽冥界的判官都有記錄。這個事情說起來有很多人不相信,世間人這麼多,做了個善惡的時候,哪有那麼些人他哪有那些閒工夫一樁一樁給它去登記?這個事情真正是不可思議。但是有沒有這回事?有這回事情。

  我在早年學佛,對這個事情也是半信半疑。朱老居士給我說過兩樁事情,第一個就是講他的老岳丈,他的岳父章太炎,這是大家曉得,民國初年的樸學大師,是真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在世的時候就做過東嶽的判官,東嶽這個地位相當之高。在我們中國大陸有五嶽,閻羅王底下就是五嶽,這個五嶽比省大,他管好幾個省,差不多就相當於我們抗戰期間畫了個戰區那個司令長官一樣,一個戰區他管好幾個省,我們中國大陸一共就畫分五個區域,就是五嶽。五嶽是東嶽,東嶽大帝那個廟在泰山,在山東的泰山,他管五、六個省。東嶽大帝請他去做什麼?去做判官。這個判官是什麼地位?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祕書長,如果說東嶽大帝我們把他比作省主席,他就是省政府的祕書長。所以這個地位很高,僅次於東嶽大帝,他在陰間做這麼大的官。

  他做官的時候,人是個活人,白天在陽間裡處理一些事情,晚上要到陰曹地府去辦公,人也相當的疲倦,沒得休息,日夜都要上班。去怎麼去的?每天晚上黃昏的時候,吃了晚飯以後,他就曉得時間快到了,就有兩個小鬼牽著一匹馬來接他,每天晚上來接,到第二天早晨差不多雞叫的時候,就把他送回來。他就見了許多的事情,所以有些好的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就說他所判的案子,見的這個事情,的確如此。人家就問他,說你做這個判官你有沒有薪水?他說有,他說那個有我沒得用處,拿到陽間來沒用處,有薪水。也有飲食,那個飲食東嶽大帝都叫他不要吃,那是餓鬼道的,叫他不要吃。

  他說奇怪的事情,我們陽間很多言語不通,譬如南方跟北方人講話就不通,講國語的,本省同胞有不懂國語的,還得用台語翻譯,外國人跟中國人言語更不通了,他說到陰間好像都通了,各人說各人的方言,彼此好像都聽得懂,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譬如跟美國人交談,他說的是美國話,不是說中國話,他說的我們聽得懂,我們說的是中國話,並不是說美國話,他也聽得懂,這個語言沒有障礙。譬如外國人也有很多在中國死的,也要經過他那個地方。他見過很多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常常每天把他辦公看到的那些事情都給大家說。

  鬼的壽命是長,我們在經上看到,沒聽說過,他給我們講的時候是說出來了,他說他曾經在東嶽大帝那個地方見過有宋朝的人、唐朝的人,還在鬼道,他都認識,因為什麼?從前念他的文章,念多了。這個都是鬼裡頭年歲比較大的,愈是往古時候去那就愈少,像唐、宋、元、明這些鬼還是很多,在我們歷史記載的那些人,確實有不少都在鬼道,他都見到過。有一次他試驗了一下,他說天天上班很累,有一天就告個假,就用黃紙寫個請假條,到下午的時候他在門口就把它燒掉,果然那天晚上來接他的小鬼就沒有來,准了他一天假。很有趣味的,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朱鏡宙老居士講他老岳丈的事情。

  他說判官裡頭生死簿記的這個善惡的確有,不是假的,他所記錄的也不是隨便給你記錄,他不敢,是你造作的有善惡,他給你記錄下來,等於說那一邊留的有資料。因此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你作善作惡,你不要怕人家不曉得,幽冥之中這些鬼神,管閒事的鬼神,都給你記錄下來了,是一筆都不漏的,往往你自己有,忘記掉的,一想,真的,他那裡記載的有。他跟我講的故事很多很多,他經歷的這些事情,年歲大,經歷得多,將來有時間我講給你們聽,很有趣味,那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這個就是把他善惡的記錄檔案調出來,看看這個人他一生造的善惡有多少。一看記載善的那個本子大概只有一張紙,捲起來,你看看,僅如箸,箸是什麼?吃飯的筷子,筷子你想想看一點點,一張紙捲起來的,就那麼一張,一紙。而他做的這個惡,把那個本子堆起來堆了一大堆,在大殿裡堆了一堆,全是記他的惡。惡做得多,善做得少。好了,這個冥官就叫底下的小鬼拿秤來秤一秤,來磅一磅,比重,分量是惡多善少,比一比重量,這個一比重,你看,「如箸者反重,盈庭者反輕」,他這一卷它重,放在天平上一放的時候這一卷重,這冥官心裡對他就有好感。「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我現在還不到四十歲,我的過失怎麼會有這麼多?這些事情諸位要信,不是世俗講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說不信則無,那我都不信。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是管你信不信的,確有其事。冥官就告訴他,「一念不正」,這就是惡,「不待犯也」。你要是犯了,你這個惡就大了,罪就重了。你起了一念不正的心,這個就是惡,這個惡當然也有記錄,但是過輕,不是重罪。所以它雖然有那麼多,都是輕,都沒有什麼重罪。

  他就問了,他說這一卷是什麼東西?他說怎麼這一卷反而能夠說是比我四十年做的過失還要重?這一卷是善,我做了些什麼善事?這就再告訴他,「朝廷」,就是皇帝,說朝廷就是說皇帝,他興趣來了,想建一個大工程,而這個工程是勞民傷財,又不是必要的,所以他就寫了一個等於說是在從前叫奏章,建議、諫正皇帝最好把這個工程取消,免得勞師動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他這裡講了,「修三山石橋」,修這個工程要用多少勞工,要用多少金錢,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這個朝廷能省應該要省掉,不能省的,那是需要做的,所以為政總是要多替老百姓著想。這個就是他給皇帝上疏的稿子。

  仲達說了,我雖然有這個意見進給朝廷,但是皇帝沒有採納,皇帝還是興這個工程,我雖然建議,沒有被採納,難道這一個念頭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這個冥官就跟他說了,朝廷雖然不從,你這個一念,這個念頭,是叫大眾得福,這一念不是為你自己,是為老百姓著想的。他說如果要是皇帝接受你的意見,採納了,你這個善更大了。雖然沒有採納,這個善已經就不小了,足可以抵他盈庭之過。所以諸位想想這一點,再想想了凡居士前面所講的,他做縣長的時候,把田賦降低了一些,這一縣的老百姓都受福,都得他的好處,這一舉就不只做一萬條善事,你看這個地方看你相信了。所以你要是為天下百姓著想,這一念善,這個善的功德太大太大了。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這是講善的大小,你看為善大小由我們自己心量上來說的,不是在事,都是講的一個心。學佛的人是念念為大家著想,不可以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捨命,這個命值什麼?學道的人看這個命就跟看衣服一樣,捨身受身,在六道裡頭就跟換一件衣服、脫一件衣服一樣,這算什麼?這個衣服髒了,你曉得脫下來換一件新的,修道的人捨身就這麼容易,一點都不難。所以《行願品》裡舉的菩薩修難行苦行、捨身餵虎、割肉餵鴿子,他做得到,他曉得這個身是假的,這個肉身是假的,不是自己,何必要去珍惜它?應當捨的時候就得要捨,為大眾而捨,這是應當捨的;為自己一個人捨,這個是不值得的,為大眾捨身這是對的,應當的,這是修的菩薩行。

  下面再說難易,什麼叫難、什麼叫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這是一個大原則。所以說我們要對治自己的毛病,首先要曉得自己哪一種毛病最大,先從這一點去對治。譬如說我的毛病在貪財,你就先從貪財這一點下手,如果你好名,你就先從好名這裡斷。首先要曉得自己病根之所在,病當然很多,不只一種,哪一條最重,重的先治,重的是要命,先治最重的,然後再治那個比較輕的,不甚重要的,再對治那些。跟我們身上有病治病是相彷彿的,我們身有病了,也得看哪一種病最重,先要對治那一種。「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這是舉個例子來說。

  底下這就是舉一些事實,我們看看人家修善是怎麼個修法。「必如」,必是必須,必定要像江西舒翁,「捨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這是一個窮教書的先生,束修就是學生對他的供養,很有限,兩年的供養他能夠捨掉,能夠幫助別人,這不簡單,這是難行能行,這個為善是難,保全人的夫婦。「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十年的積蓄,為了要救人全布施了,全捨了,發的是真心。這是我們講的真是見義勇為,這個是難行,「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這是難忍處能忍。「故天降之福亦厚」,這個福都是自己修得的。

  「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自己有錢、有地位,很容易做善事,他不做,這是自暴自棄。清貧之人做福難,他的力量很有限,難他能夠做,這是難能可貴。這是我們要曉得,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真正有錢有勢的人修福,可以說很不容易看到他修一個圓滿的福,都是修的一半的福,要說一半已經是恭維他了,恐怕他修的福百分之二、三而已。雖然出了許多財力,他得的福報也不過就是百分之二、三,我看十分之一都得不到。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做了一點福貢高我慢。譬如寺院裡面,他要是拿個幾百萬、幾千萬建了一個大殿,這個大殿是他捨的,他到這個地方來作威作福,到了那裡上座一坐,還得許多出家人來侍候他,覺得他是功德主,你們出的那點財力那算什麼,這就把福報全都折光了。那個貧窮人在這裡出個一點錢,誠心誠意,謙虛恭敬,所以他的福圓滿,富貴之人修福很難修一個圓滿的。上面是舉出這七個例子。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可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明瞭。「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這個十條大綱我們要好好的把它記住,縱不能背全文,這幾個重要的句子一定要把它背熟,這裡提出十條,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向下這十條每一條都有說明。

  我們看第一條,「何謂與人為善」,此地他也舉了幾個例子,說過去舜在「雷澤」,這是個地方,小註裡頭有,「見漁者」,漁就是現在的漁民,打魚的,「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朞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舜王這是以身教,打魚的,年輕力壯的人找好地方,年老衰的爭不過他,在淺灘,淺灘的魚少,深潭魚多,他看到這個樣子,對老年人憐憫,年輕人橫行霸道,這是作惡。你看他的感化,他也到了個淺處,他也是個年輕人,跟那些老人在一塊,看到別人有過失,一句話不說;見到別人有好處,他就讚歎。過了一年,這些年輕人都被他感化了,彼此大家不爭了,個個都相讓了。這是怎麼樣教人為善。教人為善自己要做出一個榜樣給人看,時間久了,自然就感動人,別人自然就效法,就見到了。

  底下有幾句話很重要,「吾輩處末世」,末世這是佛法講的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鬥爭堅固的時候,是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是最容易造惡、積惡的時候。我們今天說實在的話,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能辨別,分不出來,這一樁事情最可怕。我們想積善,結果所積的全是惡;想離惡,所離的統統是善,就是對於善惡分不清楚。所以諸位能夠常常念《了凡四訓》,至少我們眼前境界裡面,什麼叫真、什麼叫假,什麼是邪正,什麼是是非,什麼是善惡,你能夠搞清楚了,這就是大學問,你才能遠離一切禍患,才能夠修積功德,你對這個搞不清楚那怎麼行?絕不是憑我們自己想的,前面都給我們說過,我們凡夫認為這是惡的,聖人認為是善,我們想這個事是壞事情,聖人認為是好事情,聖人的見解與天道相同,不是我們凡情胡思亂想以自己來做標準,那不行。聖賢人以天下人為標準來著想的,不是以個人為標準,是以一切眾生為標準的,從這個地方來定善惡。

  這個地方教誡我們,我們處在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無論在哪一方面你要有長處,不要用你的長處去壓別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要認為自己常常行善,去形別人之短,形別人之惡,就是說跟別人做比較,不可以。「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使得別人難堪。「收斂才智,若無若虛」,這才是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修學法。「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你看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你稍稍有一點過惡,大眾傳播工具立刻就來採訪,馬上就給你宣揚,唯恐世間人不知道;你要做了好事,這些新聞記者才不來訪問你。不表揚好事,表揚的是惡事,這個惡事表揚,作惡的人看到這個情形,忿恨之心只有增長,反正我做好事幹什麼,做好事誰知道,做惡事有什麼關係,你愈表揚,我做得愈多,為什麼?唯有做惡事大家才知道我,社會上鼎鼎大名,哪個不曉得?做一輩子善事,誰知道你?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是鼓勵人作惡,不鼓勵人行善,雖然是天天講我們要選拔好人好事,尊敬好人好事,可是我們表現所做的不是這麼一樁事情。作惡的人,他做的惡多,你不說他,他心裡慚愧,他難過,你說他的時候,他反而不難過了。那個作惡的人,他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善事,你就讚歎他,他心裡更難過。久而久之,他就改過自新了。古人用心實在是良苦。

  如何去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我們也有見到的,有些家裡兒女跟父母,今天所謂講代溝,為什麼?父母看到兒女的時候,總是覺得這也做錯了,那也做錯了,天天就責怪他,天天責備他,所以這個兒女對父母起了反感;做了一點好事,不稱讚他,這個家庭還能和睦嗎?這個家庭還能興盛嗎?父母教育子女,老師教導學生,對那個頑劣的學生,實在講,頑劣的學生把他教回頭了,往往都是社會一流的人才。那個老老實實守規矩,教怎樣就怎樣,那是沒用的人,沒多大出息。人才小時候都是頑皮的,就看你會教不會教,你如何去誘導他。所以過失要能夠包涵。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這是用心之處。「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這就是所謂隱惡揚善,這樣才能改造社會風氣,表揚好人好事,希望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夠嚮往做好人、做善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這些都要把它記住的,應當要學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要為一切大眾著想,不要為自己。

  其次說,「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來觀,常易相混」,不容易觀察,有些真正君子你看起來他像小人,有些小人裝起來很像君子,從表面、從他做事都不容易看出來。凡夫與菩薩也不容易看出來,你們要不相信你念一念《四十華嚴》五十三參。你們念了這個書就曉得,菩薩表面跟行為簡直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差別,所不一樣在哪裡,你看不出來,存心不一樣。這裡講,「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諸位把這幾句話記住,從「君子所以異於人者」到「愛人敬人之心」,這幾句話好好的記住。他讚歎你是為了愛你敬你,他責備你也是為了愛你敬你,就是這一點心,猶如父母對兒女的心,只是愛心,做錯了有打、有罵,別的小孩做錯事情他為什麼不罵他、不打他,為什麼?不愛他,這個道理要曉得,不愛護他的時候,算了,隨他去。

  我們在李老師那裡教學,李老師凡是愛護的學生都非常嚴格,有打、有罵的,凡是對那個學生很客氣的,那都是李老師不要的,開除掉的。開除掉是什麼?天天都在一起,他的善惡是非,一切造作,老師不關心、不理會他,你自作自受,你來聽經,你聽多少算多少,不聞不問,這就是放棄了。真正他看中眼的學生,那就不相同,那是常常要挨罵的,有時候還要挨打的,他手上常拿扇子,拿扇子打人,挨打的。凡是挨罵最多,挨打最多的,那就是老師最喜歡的人;要對你很客氣的時候,那是完了,那他根本就不教你。所以要曉得這個存心只是愛人敬人。難道老師對學生沒有平等心嗎?決定平等。為什麼有的要教他,有的放棄不教他?這個不是老師的心,學生肯接受的,老師教他;不肯接受的,尊重他,不聞不問他,這是老師教給我們。他不能接受,你要常常說他的過失,會結冤仇,那又何必?相敬如賓,多好!保持這樣一個關係,不結冤仇。能夠接受的,那就要教,不教怎麼樣?不教對不起他。所以由此可知,老師愛人敬人之心是平等的,問題就是學生有肯接受的、有不肯接受的。有人曉得老師罵我、打我是為我好,對老師更恭敬。有的人認為老師處處找我的麻煩,他瞧不起我,他偏心,他對某人好,對我不好,他有這個心理的時候,老師就對他很客氣,我對你也很好。

  第三講「何謂成人之美」。首先就是我們有能力辨別事的善惡,成人之美這是成就別人的善事,而不成人的惡事,所以這個善惡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凡是善事,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人。如果這個事情不善,人家找我們幫忙,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巧妙的方法來推辭,不要傷他的心,這是用一種很巧妙的方法來迴避。這個文裡面諸位自己去看,但是這個裡頭有幾句話是很重要,我把它念一念。「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這是一個習性,可以說是中國、外國人都一樣。譬如凡是同類的他就相親,或者是同一宗,同一個族的,或者是同鄉的,或者是同一國的,在外國遇到同是中國人,他就親熱起來了,在社會上,譬如說同一種嗜好的,都很容易相聚。如果是不同一類的他就排斥,譬如說是,一般人不明這個道理,基督教看到佛教,學佛的,他立刻就排斥;佛教不明道理的人,看到基督教也起了排斥的心理,這就是講各惡其非類。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凡夫俗人迷惑顛倒,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要曉得、要知道。

  底下講,「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的確是如此。這個東西說什麼?善惡這就是對立的,善人不見得會排斥惡人,惡人必定要排斥善人,這個善惡才分得出來。善人能夠包容惡人,惡人不能包容善人,總得想方設法去毀謗他、去破壞他。所以這底下講,「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毫傑錚錚,不甚修行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可以說到處都見到,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一樣,古今中外,的確這句話把這個事實真相都說盡了。一個讀書明理的人要把這個事實看清楚,眾人所謗的不見得是惡人,眾人所讚歎的得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好人,眾人的標準很難講,聖賢人的標準那是可以斷定。一個好人,天下人都毀謗他,如果聖人讚歎他,那就跟前面講,惡錄盈庭,不如那一箸之善來得重。為什麼?因為聖人的標準是正確的,俗人的標準不正確,他講的善未必是真善,他所說的惡也未必是真惡。

  「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這就是真正的善人,他到處受人家排擠,受人家的毀謗,一般世人知識淺者就受了影響,他對他就不尊重了,也排斥他了,這真正是個善人。換句話說,他不能發揮他教化眾生的功德,這種損失是地方上的損失,是大眾的損失,與他自己不相干。他自己,人家毀謗,他還要記仇,那不叫善人。人家自己心地清涼自在,一塵不染,毀譽不動心,損失是在一般的眾生,不能接受他的教化,不能享他的福報。所以這個毀謗之結罪是在與眾生結罪,善人絕不怪他。所以結罪在眾生上結罪,這個意思前面也跟諸位講過,我們應當要曉得。我們遇到善人,別人毀謗,我們知道他好,我們要盡力來維護他,使他能夠在社會上得到大眾的敬仰,他能夠發揮他的長才,於地方造福,這個功德多大。

  下面說,「何謂勸人為善」,勸善是修善裡頭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做勸善的工作要把環境認識清楚,也就是說看對方他有沒有善根福德。有善根福德,他願意接納忠言,你真誠勸告他,他感激你,這個當然勸善之功立刻可以能收到。有些的時候,他沒有福、沒有善根,你要是說他的過失,勸他為善的時候,他對你生抱怨,在這個情形之下就要有善巧方便才能達到勸善的效果。因此勸善而不傷人的,給諸位說,最好就是講經,這是佛說的,不是對你說的。有些人,譬如經講完之後,有些人告訴法師,你講的這個東西句句話都是罵我的,責備我。我說阿彌陀佛,我也不曉得你什麼過失,我怎麼責備你?這是佛給我們說的,我可沒有膽子責備你,你要認為聽了經,覺得句句話都是責備你的,那是佛菩薩責備你,我可不敢責備你。這是一個好方法,他聽了之後,他自己覺悟他有過失他會改,他不會怨你,你講的是不錯,書上是這麼說的,佛菩薩、聖人是這麼講的。這個方法的確是非常好,我們可以常常利用。

  底下舉韓愈的幾句話,「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症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這個是很有道理,所以你們同學當中有幾位發心,想給我們圖書館編個小雜誌,編個小刊物,很好。這是什麼?這是勸善,勸人為善。因為我們講堂,說實在的話,我過去很喜歡玩這些東西,我編雜誌搞編輯的事情是在初中三年級。我在初中三年級有我自己的刊物,有別的同學合起來,還有學校的刊物,我自己也去搞了六個刊物,也是一天忙到晚,忙得不亦樂乎。那個時候,一個是喜歡寫文章,一個是喜歡上講台,這是我要爭取的,我要搞六個刊物,我的文章才能發表,我才常常寫。

  所以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台中那個慈光雜誌是我給他搞的,我到台中去看,我跟李老師建議,我說台中蓮友這樣多,像一個念珠一樣一顆一顆都散掉,應當有個東西把它串起來。他說用什麼東西?我說辦個刊物。李老師說很好,你去辦,那裡沒有人辦。所以,慈光當初是我一個人搞的,最初辦的時候就是八開的小型報紙,八開的刊物,半月刊。一直到我離開台中,他們以後接著辦,現在發展為「明倫雜誌」,當初就是慈光,就是一張小型報紙,做為蓮友的通訊,就是把老師所講的東西我們再報導,有不能來的也叫他能讀到。現在年歲大了,人就懶了,同時我總是獎勵這些後學,應當要學習。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今天要在圖書館辦這個刊物,確實輕而易舉,我們圖書館一個星期講這麼多東西,隨便記錄一點,稿子就是現成的。所以現在只有錄音帶流通到外面去,這是幫助他們來拷貝錄音帶。實際上這個小型刊物的確是有必要,這個是勸人為善最有效的工具,能夠將我們所講的內容摘要貢獻給那些不能來聽講的人,同時將我們的活動報告給他,他有時間的時候他就會來參加,來參加這些活動。同時圖書館經論相當的豐富,有些人想讀讀不到,我們可以選擇,每一期給它刊一段,他對經論裡好的東西他都可以讀到,他以後有興趣了,他就會念全部的東西。所以這是無量功德,你們能發這樣的心,很難得。

  「何謂救人危急」,危急這裡頭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譬如說天然之災害,這有危急,或者有病苦了,這是危急。俗話常講,君子救急不救貧,急是一定要救的,貧窮你要是救濟他,他有依賴心了,他根本就不願意做事情,反正有人救濟,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我們要救急。對貧困的人,除非他年歲大,沒有工作能力,那我們要救濟他,那是急,那不是貧。年輕,體力壯,不肯做事情,沒有飯吃的,這個人不值得救濟他,為什麼?要訓練他,要給他一種謀生的能力,使他在社會上能夠自立,這個才是對的,所以對這種人我們要給他法布施,而不能給他財布施。沒有工作能力的人,我們要給他財布施。所以這個是要知道什麼叫危急。可是諸位要想到,最危急的就是三界六道生死,這個事情第一危急,沒有人曉得,大家都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我們無始劫在六道生死輪迴,惡道的時間長久,三善道的時間短暫。諸位要是把《楞嚴經》好好的念一念,你能夠真正懂得《楞嚴經》的意思,你就曉得自己前生從哪來的,不必問人,我前一生在哪一道,我將來會到哪一道,過去從哪裡來,將來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問人。這才叫是真正第一危急。

  「何謂興建大利」,利是利益眾生,最大的利益,這裡頭舉了幾個例子,「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一邑就是我們一個縣市。「凡有利益」,這公共的利益,我們一定要發心興建。這個地方舉的水利,你像遇到水災,水患了,如果水利工程做得好,大家能夠免於水患;我們防颱工作做得好,大家免於風災,這是大利益。像我們開發交通道路,使我們工商業能夠順利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程度能夠逐日的提高,這是大利益。最大的利益,再給諸位說,就是教育,這也是現在一般人疏忽的,只看到眼前的生活利益,看得很重,沒有想到後世。我們今天這個教育雖然很普及,量上很多,很普及,質上比以前的水準不知道差多少。我這次將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前天貼在這個地方,你們大家都看到。那個東西不能收起來,好好的整理整理,不要貼一個長條,給它貼一個方塊,或者鑲個玻璃鏡框,永久的掛在這個地方,叫大家看看民國初年小學生的程度,啟發我們自己在國學上深入的去研討。民國初年十一、二歲的小孩那個程度,我們難道做不到嗎?我們講聰明智慧,比那個時候的人更聰明,他們能夠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在漢學應該講是十倍、百倍於他,怎麼連那個程度都不如?這是大善,這是大利益。

  我學佛之後,所以我就是提倡三個事情,三個事情響應的人很少,響應的人縱然少,也不在乎,我們的心是圓滿的。第一個大善、大利益,就是佛教的正名,多少人對佛教產生誤會,所以我一出家我就向中國佛教會提出來,佛教要做正名的工作,把佛教改成佛陀教育,簡稱佛教,脫離宗教那個圈圈,佛教才能發揚光大,叫大家知道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陀教育。這個裡頭沒有矛盾、沒有衝突,這個是智慧的教育,給諸位說,這是大利益。如果認為是宗教,好了,別的宗教都跟你對立、排斥,他們不能學,我們想想,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徒,基督教、回教、天主教,可以說這些宗教徒合起來,佔全世界至少也是二分之一的人,這個世界上二分之一的人對佛法不了解,把佛法排斥在門外,不肯修學它,這個損失多大,所以這個正名的工作很重要。當時中國佛教會好像也滿有興趣,為我這個建議還開了二、三次會,二、三次會開過以後就沒下文,這個是給我一個很大的失望。

  第二樁大事情,這是很大的利益,就是提倡孝道,孝道要在哪裡提倡?提倡祭祖,就是我提倡建百姓宗祠。我們要團結,不能夠分化,一家一個祠堂,不如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集合建一個祠堂,一個縣建一個,由縣長、議會的議長來擔任主祭,每一個姓的派一個代表參加陪祭;在中央國家的首都所在處這個百姓宗祠,這是由總統主祭,由國民大會主席團來陪祭,提倡孝道。大陸上祠堂全部都破壞了,沒有了,共產黨底下已經沒有祠堂了,將來再建立,就希望一個縣建一個百姓宗祠。我們沒有能力,我在這裡供的百姓祖先牌位,這是我們照《百家姓》寫的百姓祖先牌位,我們每一年有三次祭祀,底下中元,我們祭祠,清明、冬至,我們有三次祭祖,我們祭祖不是祭自己祖先,是祭中華民族百姓祖先,跟別人的意思不一樣,你孝不孝父母我都給你祭,你出不出錢我都給你祭,什麼條件都沒有的,我們提倡孝道。華僑所在地區,每一個地區,有華僑的地方,我們大家也建一個百姓宗祠,做為我們華僑我們中華文化發祥地,我們中國人聚會所,在這個裡面教授漢學,講解大乘佛法,這樣好!

  第三樁事情,就是我提倡文言文。我是不管走到哪個地方,都要說這個三樁大事情。做不到,後來必定有人看到我這個建議,一定有同志者,留給後人去做。所以你要曉得,什麼是最大的利益,這個是大利益。如果就佛法來說,建立道場是最大的利益。可是今天全世界都沒有一個道場。就是這一個道場不在大小,也不在人多寡,能夠像唐宋那個時代,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念佛,跟諸位說,這叫大利。因為這個做法,你不要看它小,只有幾個人,它確確實實能夠把正法復興,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後來會影響歷史。

  底下第七,「捨財作福」。這個容易懂,就是勸我們要布施,不要把財看得太重,這個地方講,在菩薩行門裡頭,「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底下是菩薩行,「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你能夠捨你就有福了,福報都是從布施修得來的。今天享福的人過去肯捨,可是他現在享福,他又迷惑了,現在他又不肯捨了。所以說風水輪流轉,富人不是永遠生生世世都富,貧人不是生生世世都貧,貧人今生作福,來生做大富,大富人今天不作福,來生貧窮,風水輪流轉的,天道非常公平,所以不要怨天尤人。

  底下說,「何謂護持正法」,大利,正法是最大的利,我剛才跟大家講的,佛教的正名、提倡孝道建百姓宗祠、提倡文言文、建立正法的道場,這都是護持正法,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我念了《了凡四訓》,假如我要不能修行證果,哪一天被閻羅王抓去了,他要把我那個善惡本子去稱一稱,大概我那個罪惡也是盈庭,我這個善大概就一點點,可是這一點點比前面講的還要重,雖然我的願望都沒有達到,必有影響。

  你們常跟我的人曉得,知道我的個性,我是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的,從來不給自己做宣傳的,所幹的事情沒人曉得。可是居然有個怪事情,什麼怪事情?連中華書局編的那個《當代名人錄》,裡頭有我,這怪事。你說學歷,我的學歷只是高中念過一個學期,經歷沒有,著作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一樣東西,怎麼能夠格,簡直莫名其妙。你說出家人裡面,像印順法師、演培法師、南亭法師,名氣也大,著作也多,有條件,我什麼都沒有。中華書局來找我,給了我通知,要選我做名人。我把這個東西放在一邊,根本就理都不理會它,放了一個星期,後來想有道理,有個什麼道理?我提倡佛教正名、建百姓宗祠、提倡文言文,都沒有人響應,這是個很好的宣傳工具。所以我就把這一點東西寫上去了,我曉得這個東西會流傳得很廣,將來人家看到這個,他發心去做,功德無量,我拿它這個來做宣傳工具。

  所以我想這個裡頭冥冥當中有鬼神在那裡響應,否則的話,無論從哪一方面講,沒有道理,哪有這種道理!這是鬼神在那個地方鬼使神差。他不曉得在哪裡聽到我的名字,我跟那個編輯素昧平生,根本就不認識,不知道他在哪裡打聽到的。他們還要經過審查,審查也沒有把我這個漏掉,把它剔掉,沒有剔掉,鬼使神差。所以我想,我這個想法大概還是正確的,你們現在大家人世不贊成,鬼神贊成,老天爺贊成。所以這是護持正法,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去做,做不到,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我們處處宣揚,將來總有人繼續去做,這個願望一定會達到的。

  第九,「何謂敬重尊長」,這個就是提倡孝道,對於父母,對於尊長,對於社會上年歲高、德重的人,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但要禮敬,諸位還要曉得,我們要供養。如果他的經濟環境不好的話,不要說這個人與我素昧生平,我不認識他,跟我沒關係,那你就錯了。他在社會上是一個有道德之人,他的生活有困難,你能夠去供養他,淺的利益,他會教你,他會把他的學問、本事傳授給你;其次,你對於這個社會風氣就發生了影響,化民成俗。所以我們對於那些名教授、那些老人,我們對他應當恭敬,你們今天為什麼這些人不肯教你?你不親近他,不認識沒有關係,扣扣他的門,老先生,你不認識我,我久慕你的大名,我帶一點禮物來供養你。他看你對他這麼尊敬,請進來坐坐談談,你常常來,我教你一點東西,你佔便宜大了,絕不吃虧。學要求,求學,要登門去求學,這樣能夠造成一個社會風氣,使年輕人都曉得,對於德高望重這些人能夠起尊敬,曉得這種行為是好的,這是應當要提倡,這真正是積德修善。

  後面這一條,「何謂愛惜物命」,這一段諸位自己去看,佛法裡面講的不殺生,菩薩不食一切眾生肉,都是為了愛惜物命。物這裡是指的一切動物,一切有情識的生物,我們都應當愛惜,你看看人家古人是怎麼做法,我們要效法。

  末後這一大段是講「謙德之效」。前面跟你講立命的道理,然後跟你講改造命運的方法,就是改過、積善,這兩篇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沒有謙德,你的過改不盡,你的善沒法子積,縱有善行不能積。所以你要想過能夠徹底的改得乾淨,善能夠積得住,你就要學謙德。這個一開端引用《易經》聖人的幾句話來說。「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你看看這個謙之一卦,謙是《易經》裡頭的一卦,《易經》我們曉得有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有吉凶,一卦有六爻,每一爻都有吉凶,只是程度上有不相等。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都吉,沒有凶,這一卦就叫做謙卦。所以人要學謙虛。此地的盈,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盈就是滿,驕慢,謙是常常感覺得自己不足,盈就是常常覺得自己有餘,自滿自大,貢高傲慢,這個是盈之相,你看天、地、鬼、神、人都討厭,而對謙的人都恭敬。「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個書是《書經》,《尚書》。這個幾句諸位要把它好好的記住,這是《易經》裡頭的一段,《書經》裡頭的兩句,好好的記住,常常提醒自己要修謙德。

  下面了凡居士舉了幾個人,說明謙的功德,它的效應確實能夠斷惡積善,它有這個功效。「予」,他說他自己,「屢同諸公應試」,他參加許多種的考試,都是結伴一同去,跟這些同學們在一起,很留意來觀察人,他見的事情就很多。「每見寒士將達」,他將要成就的時候,要發達的時候,「必有一段謙光可掬」,這一句是總論,在他一生經驗當中,看到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有一個預兆,這個預兆就是他有一段謙虛,謙虛光明,福相就現前。頭一個舉的就是丁賓,丁敬宇,敬宇是他的字,賓是他的名,就是丁敬宇這個人。這底下有註解,這是隆慶的進士,隆慶年間所中的進士,他們十幾個人去參加考試,這個人年紀最少,非常的謙虛,他看到這個人這樣的謙虛,就跟別的同學說,這個小年兄他今年一定會考中。

  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怎麼曉得他會考中?他就說了,「惟謙受福」,他就講,你看看我們十幾個人當中,謙敬上來說,有哪一個人能比得上他,能夠像丁敬宇這個人,他「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底下說,「受侮不答,聞謗不辯」,這是了凡,這是一個有心人觀察的,這是福相,他怎麼會不中?所以說,「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都要保佑他,怎麼會不發達?到開榜的時候,他果然中了。這是他自己從經驗當中得來的。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有福沒有福,你這些道理懂得之後,就能看人,而且觀察人的時候絕差不到哪裡去。你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千萬不要聽算命看相的,那多半都是騙人的,他的目的只是覺得,你口袋裡的錢放到他的荷包裡去,目的就達到了,他說的那些話不負責任。所以我們自己要學本事,自己要能觀察,不但能看人,更能看自己。

  另外一個,「丁丑在京」,在京師也遇到有一個人,這個人叫馮開之,跟他在一起,而見到他「虛己斂容」。本來這個人跟他是相識的,他在從前小的時候跟現在不一樣,他講「大變其幼年之習」。換句話說,這個人他的福報是他一生當中修得的,年輕的時候他不是這個樣子,是沒有福報的樣子,可是現在在京師一碰到他,跟他一相處後,跟他從前完全不一樣,大變其幼年的習氣。「李霽巖,直諒益友」,當時也有一個好朋友,「時面攻其非」,當面說他的過失,指責他,「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在從前人家要說他過失,他馬上就發脾氣,不接受,但現在看這個人,人家說他的過失,他能夠接受,而且他對人還能夠很恭敬。了凡居士就告訴他,福有福的開始,禍有禍的先兆,這就是講禍福要來的時候都有一個預兆。「此心果謙,天必相之」,這個相是相助,天一定會幫助你,你能夠做得這樣謙虛,接受別人指點你的過失,而且你能夠改過,這個不容易,這是天地鬼神一定會幫助你。「兄今年決第矣」,你今年去考試一定會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