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七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1-0007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頁第六行。昨天講到懺悔的效驗,舉了幾個例子,一個就是有一種心安理得,輕安愉快的,這是好現象,另一種就是智慧開了。今天我們接著再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這一句是講繁雜瑣碎的事情,一般人處這個事情覺得雜亂無章,你去辦就很容易就把它理出一個頭緒出來,這也是一個好現象。在平常如果我們多留意,的確能夠看得到,有許許多多人,明明是很容易處理的事情,他去辦就辦得很亂,愈辦是愈沒有頭緒。在過去我們常常想,哪裡會有這種事情?到以後看多了,確實是有這種事情,所謂是不善處事。待人也是如此,人事上的糾紛,有些人很好處的,他跟他一交往,麻煩就來了,像這些相都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以往我們處人接物都是心情很雜亂,也沒有方法,這個時候忽然覺得很順利,這也是一個好現象。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這裡有個註解,「此大福德、大智慧相」。但是這裡要記住,不是遇到那個怨家對頭他對你回瞋作喜,而是我們見到他的時候自己回瞋作喜,這是真正的福德,沒有相當的修養功夫到不了這個程度。而且在修學法門裡面,也可以說這一關很難突破,就是怨家對頭,恨之入骨,你能夠把這個怨恨的心放下,這是在修行裡面初步功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修怨親平等。要真正去做,這個事情要不認真的做,是很大很大的障礙,我們自己應當要覺悟。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這都是好現象。作夢,夢到見到佛菩薩,像孔老夫子作夢,他夢到周公,可見得人家這個夢是個吉祥的。學佛的人能夠作夢,常常夢見佛菩薩,這也是吉祥的,這是好事。你夢到佛菩薩,佛菩薩當然給你開示,當然給你說法,這是可以相信的。夢鬼神就不太好,這是要記住,與鬼神交往好處少,一旦鬼神翻臉了,這事情就麻煩了,就是說他的心情不穩定,不像佛菩薩。「或夢飛步太虛」,在空中飛行,這是好夢。「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這個都是稀有殊勝之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換句話說,業障重的人,他就是天天想佛菩薩,晚上也夢不到佛菩薩,為什麼?業障重。業障輕的,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夢裡頭有這些現象。底下兩句話是很重要的。「然不得執此自高」,不能因為你有這些瑞相就覺得跟別人不一樣,反而增長貢高我慢,那就錯了。「畫而不進」,畫,好像自己畫一個界限,止在這個地方,不再往前進了。

  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也就明白了,諸佛菩薩為什麼不常常現身給你看?就怕你這個毛病。你自己沒有能力,一見到佛菩薩就貢高我慢,就瞧不起別人,所以諸佛菩薩決定不現身。如果現身的話,你要覺悟到,決定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他叫你自己畫個界限,把自己封鎖起來,不再求進取了,那你就上他的當了。妖魔鬼怪才幹這個事情,諸佛菩薩不幹這個事情。因此有一些學佛的人,在初學佛的時候有很多瑞相,到後來的時候沒有了,最初的二、三年有,到後來十幾二十年都沒有了,心裡很緊張,我是不是退步了?你們想想他是不是退步了?剛剛學佛有這個事情是常見的事情,為什麼?給你起信,使你相信這個是真的。常常有,這個就怪事了,那就不是好事情。所以這種事情只能夠偶爾有個一次、二次,決定不能常有。你說我們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他一生見到阿彌陀佛示現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相只有三次,他在一生當中只見過三次,並不常見,那就足夠了,見一次就夠了,他見三次。像這些情形正是佛菩薩大慈大悲。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遇到這些瑞相,後來遇不到,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決定不是自己退心了,不是,那是正常的現象。什麼時候你才會再遇到?像遠公大師這樣的人物,見到這些相不動心,就會多見到幾次,見到這個相跟沒有見一樣,如如不動,也不會對這個說、對那個說,不會講的。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打佛七的,我也參加過幾次,佛七當中有人說,我見到蓮花了,我見到佛像了,到處宣揚,唯恐人家不曉得他的境界。所以有人來問我,他是真見到還是假見到?我就想可能他在那裡幻想,幻覺,不是真見到。為什麼能夠判斷他不是真見到?感應道交你自己要有程度,這個一點程度都沒有,他怎麼會見到?就是真正他見到了,這是魔變現的,不是真正的好境界。程度夠的人見到的時候決定不說。他什麼時候說?他臨命終時往生的時候才會告訴大家,我什麼時候見到什麼瑞相,什麼時候見到,他才會告訴大家。告訴什麼?要走了。決定不是見到的時候馬上就告訴人,這裡頭生貢高我慢的心。好像這個佛七當中,我有成就,你們都不行,都不如我。所以我們一看到這種態度,就曉得他程度不夠,不應該有感應,應該有感應是心地清淨的人。

  下面舉出幾個人來做例子,「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這是舉古人勇於改過的一個例子。二十歲很年輕,就能夠自覺,這是相當不容易,他就曉得自己有過失,知道過失他就肯改。我們講到懺除業障,要有這樣的勇氣才能將業障懺除得盡。「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你看看這個改過,天天改,改不盡。從這個地方看,就是人家的境界天天在提升,這個在佛法裡面講「勇猛精進」,你要一天不改過,一天就沒有進步;天天有過可改,是天天在進步,希望我們了解這點意思。「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蝟是像刺蝟一樣,這裡小註有。「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這是講我們一個平常人,我們的過失太多太多了,可是自己不曉得,好像自己沒有過失,為什麼?沒有反省、沒有檢點。「心粗而眼翳也」,我們的確是這個樣子,心太粗了,眼睛好比有翳,見不到自己的過失,這個是罪相,不是福相。福相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過失,能夠改過自新,這個人才有福,斷定他有好果報。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這個就是能看得出來,你自己不曉得,別人能看得出來,這個是業障重的人。底下舉了幾條,這些我們都要檢點,我們有沒有?如果有,就要曉得是很重的業障,有這樣的業障,你說學佛,沒有法子開悟。所以入佛要以智慧為根本,沒有智慧不能入佛,唯有智慧才能破我、法二執,定功沒有法子破的,智慧才能破。可是智慧必須要以福德為基礎,沒福的人哪來智慧?所以我們對於福德要重視,不能以為我修慧就可以,我不必修福了,你修慧不修福,你那個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要福德為基礎,有福之人這些相沒有。你看第一個,「或心神昏塞」,昏是昏昧,塞就是不開竅,智慧不開。「轉頭即忘」,學一個什麼東西,沒有記性,學著就忘掉了,忘失,心太粗,這是業障重的相。「或無事而常煩惱」,你有事情煩惱這還有個因緣,沒有事情自己生煩惱,這個不是有福的相。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這就是見到了正人君子,自己什麼?自己感到好像不願意跟他接近,見到那些小人他精神百倍,見到正人他畏縮、迴避,這都不是好相。有福報的人他所接近的都是正人君子,跟他們往來自己得利益。這些人怎麼樣?這些人要求,這些人很願意接近年輕人。我那時剛到台灣來,一個人到台灣,誰也不認識。可是我結交了一批大學教授,有二十多人,都是名教授。先認識一個、二個,彼此就可以往來介紹,他們朋友之間也往來,也會把我介紹去,所以就認識很多。有空的時間跟他們在一塊聊聊天,聽聽他們的話,自己長許多學問,長很多見識。那是撿現成的,我們自己要去讀書要讀多少書!古人所說的,「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個一點都不錯,你常常跟那些人接近,自己才能長學問。所以我年輕的時候,一有空閒就去找那些人,向他們請教,沒有事跟他們坐在一起,聽,不問,聽,聽他的高談闊論。所以要自己爭取,這樣的人真是求之不得,見到他怎麼能夠說是拒絕?

  「或聞正論而不樂」,這也是沒有福報之相。譬如講經說法,這完全是正論,純正之論,你看有一些人到道場來,勉強人家把他介紹來的,拉他來的,我在這裡看得很清楚,坐個幾分鐘坐不住了,他就走了,下次再不來了。某人告訴我,我好不容易把他找來,拉過來,你看他沒有聽幾分鐘他就走了,他坐不住,他外面去玩去了。縱然是有地位、有財富,沒福,他那個地位財富保不了多久,這是我們能看得到的。「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布施給別人,好心送禮給別人,人家不但不歡喜,還要抱怨你,這沒福。照理說的時候,幫助別人,送別人禮物,人家一定高興、感激才對,為什麼人家會抱怨?這裡頭一定有道理,人與人往來是如此,國家與國家也是如此。你看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人,美國最富有,到處幫助別人,經濟援助、軍事援助,凡是受援助的人沒有不痛恨美國人的,所以美國人沒有福報。中美斷交的時候,我也發表了一篇不太長的評論,我就說明我們跟他斷交是我們之福,因為我們有福,他沒有福報,他跟我們沒有法子做朋友。我們是根據正論來說法,確實是如此。美國今天的國力走下坡,我們台灣真正是福地,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曉得。這就是施惠而人反怨。

  「或夜夢顛倒」,晚上作夢很多、夢很亂,這個也不好。「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如果我們萬一有這個現象,「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有這個相不怕,沒有關係,只要你明白了、知道了,知道了就可以改。怕的是什麼?有這些相自己不曉得,換句話說,你這個改過的念頭就發不起來。知道了,這就是改過的機緣成熟了。上面這是講的改過的方法。

  改過之後,再要講到「積善之方」。兩個大題目,把改過放在前面,積善放在後面,過要不能改,你雖然行善,善跟過惡抵消掉,所以善沒法子積,做再多的好事都被你的過失抵消了。這就是說明為什麼積善之前先教你改過,道理就在此地,你能夠把過惡都能夠革除了,你所修的這個善才能夠積得住、才能保得住。諸位請看底下這一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易經》裡面的兩句話,世出世間的聖哲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深達因果的道理,深深的通達,這才稱之為聖、稱之為賢。如果要想深達因果之理,這是學問,這是功夫,沒有相當的學問功夫你看不到,你也說不出。你的學問功夫到達這個程度了,這個境界是你親自見得的,你自己信得才深,你教給別人,無論在言語、在態度上,決定沒有疑惑,聽的人才能相信。如果對這個問題自己都有疑惑,怎麼能叫別人相信?我跟你講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自己還沒搞清楚,自己沒有搞清楚,怎麼能叫你清楚?特別是因果報應這個道理。

  這裡舉幾個例子來說,首先講這是講孔夫子家裡。「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這是孔夫子的父親。「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果然他生了一個小孩,這就是孔子。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積德最深厚的,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孔子。孔子一直到今天,他的後代孔德成還是受人尊敬,祖宗積德,積的德太厚了,這一家七十多代不衰,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印光法師文鈔》裡頭有記載,他答覆哪一個人的我不太清楚了,我有這麼一個印象,他敘述這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老人家舉出三個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孔子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范仲淹,范仲淹他是宋朝人,你們在《宋史》裡頭讀他的傳記,在古文裡頭念他的文章,你就曉得這個人的為人,他的家道一直到清朝末年都不衰,這是范仲淹積的德大。另外一個我們就不太清楚,印祖說清朝初年有一個姓葉的狀元,葉狀元,他這一家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他就舉出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三個人,非常非常難得,來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只要真正做,歷史上確實有例子給你做證明,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在整個世界上來說,我也可以告訴各位,三次大戰事件之後,這個世界上第一等的強國是我們中國,不要看到我們現在衰弱。為什麼?就這兩句話你想通了你就相信。我們古聖先賢代代祖宗都積德、都積善,在一個國家裡面講,我們是積善之國,必有餘慶。

  「孔子稱舜之大孝」,孔老夫子稱揚大舜,我們中國講孝一定是以舜為榜樣,如果大家以舜為榜樣,才能真正講到盡孝。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家庭好像父母兄弟很難相處,你把《史記》裡頭舜王這一段你把它抄起來,天天去把它念一遍,你能夠效法舜王,我想你家的父母兄弟對待你,絕不會像舜王的父母兄弟對待他那樣子,那簡直就是沒法子可忍,處心積慮要置他於死地,他有沒有瞋恨心?他責躬反省,總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心,從來沒有怪父親,沒有怪他的繼母,沒有怪他那個繼母的弟弟,沒有,都是認為總是自己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這才叫孝順。所以到後來他的父母兄弟都被他感化了,這是大孝,真正是個盡孝之人。「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這是從古聖先賢他們所見到的,所教導我們。

  下面了凡居士又舉幾樁比較近代一點的事情來證實。他舉的一共有十個人,這十個人在了凡居士那時候都是很近的人,這是就近舉比喻,大家很容易理解,因為這些人有的當時都還在世,一提起來大家都曉得。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去讀歷史,這一部《二十五史》,說實在話,就是因果報應的記錄。你要是用《易經》的這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二十五史》就是證明,也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解,我們怎麼能不相信?

  他舉出第一位,楊榮,「楊少師榮」,名字叫榮。「建寧人」,建寧是現在的福建建甌縣,我在那個地方住過六年,楊少師的家裡我還去過,他家裡匾額很多,皇帝送給他的匾額,掛在他家門口,門口還是大的燈籠,上面寫個「楊」字,我們那時候很小,常常經過他門口過。「世以濟渡為生」,這是講他的祖先是搖渡船的,是以這個維生。「久雨溪漲」,福建的河流比台灣稍微好一點,好不了太多,因為它是丘陵地帶,這個河流水急,在建甌那個地方已經沒有辦法行船了。所以你看這個船,大概從福州閩江口只能夠到延平,就是到南平,南平到建甌這一段船就不能通了,水勢太急了,那個雨要是下多了就漲水,這就是叫發大水。「橫流衝毀民居,溺水者順流而下」,這是講有水災的時候。「他舟皆撈取貨物」,發橫財了。楊少師的祖先呢?你看看,「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這是救人為第一,別人就是撈取財物,他什麼都不要,專門看哪個地方有人淹在水裡面,專門救人。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這就是指他的祖父跟曾祖父,在一次水災裡面救了多少人性命,不貪財物。「子孫當貴顯」,所以這個貴顯之家都是多少代積的陰德,前面也給諸位提起過,決定不是偶然的,他的先人一定有做陰德,子孫才有發達的。這個地方就談到了風水,談到地理、談到風水了,這個事情也確實是有。可是在佛法裡面,你們剛剛念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學佛的人心地純善,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吉祥的。佛法講到殊勝之處是講心地清淨,這是世間真正是大意裡面所講的積善餘慶,這是講到果報。這是遇到有個人指點他,叫他把祖父葬在什麼地方,指給他這個地方,這就是現在建甌的所謂是白兔墳。「後生少師,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歲。「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這是舉出這一個人,這個楊少師,這是積善之家,所以到後來才有這樣的富貴。

  第二位講「鄞縣楊自懲」,鄞縣這裡註解上有,就是現在的浙江寧波,這個人「初為縣吏」,在縣政府做一個小差事,並不很顯耀。「存心仁厚,守法公平」,心地很厚道,真是公門之中好修福。在當時司法與行政是合併,沒有分開的,所以這個知縣,縣太爺,那真是父母官,不但他管行政,也管司法。分開是到民國以後,司法跟行政才分開,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還沒有分開,所以有很多訴訟案件,刑事案件,都是縣長來審理。「縣宰」,縣宰就是縣長,「嚴肅,偶撻一囚」,偶是偶然,打一個囚犯。「血流滿面,而怒猶未息。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他就替這個囚犯說了幾句公道話,這個就是我們存心要仁厚,要能夠原諒人。他犯了過失,為什麼他會犯過?過失,難道這個責任完全怪他嗎?環境之所使。今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犯罪的,如果把這些人把他放在過去這個社會裡面,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犯罪,社會要負責任,家庭要負責任,學校要負責任,決定不偶然。你要能夠說是多方面去想想,對於那個犯罪人犯得再重,你也會同情他,也會可憐他。這個說的是很有道理,你真正了解他犯罪的前因後果,知道他的這些情形,那就不一樣了,你就會同情他、就會憐憫他。這個知縣也很不錯,也很好,聽了之後,也就動容了,「宰為之霽顏」,被他所感動。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他常常為這些罪人開脫,那些罪人對他感激,也常常有禮物送給他,他一概都不收。因為他這樣的廉潔,所以他說出這個話縣太爺才服。如果他收這個囚犯的禮物,大概你是得他的好處,你幫他說話,你說的人家不服。人家送一點禮物,他一介不取,可見得並沒有收人家的好處,說的話是公道話,這個能服人心,連他的長官都服他,自己做得正,救人要這樣的救法。家貧,你看,他不是家很富有,家很清貧,人家送的禮物都不取,這個人廉潔可知。「遇囚人乏糧」,從前的囚犯可憐,發配的時候是要自己帶糧食,公家不招待你,路上不管你糧食的,他常常總是想很多方法來幫助他們,不叫他們在路上受饑寒之苦。「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可見他家真是清寒。自己想一想,囚犯太可憐了,跟他太太商量商量。他太太就問,這囚犯從哪裡來的?「自杭而來」,從杭州那邊來的,這個路相當之遠,「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太太也好,「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這就是把自己家裡的米分一半給囚犯,實在是難得。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吏部就是我們現在的內政部,侍郎就相當現在的政務次長,這是先人積德積善。也許諸位會發現一個問題,祖先積善與自己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他家會發達?這裡頭關係大了,這些子孫是什麼子孫?都是他積善的時候,受他恩惠的,報恩而來的,他怎麼不善?孝子賢孫,報恩來的。你要是祖先作惡,跟人家結的冤仇,那個冤仇沒法子報復你,好,碰到了,投胎做你的兒孫來報仇,這個就是敗家子,會搞得你家破人亡。

  你們讀歷史,方孝孺就是報仇來的。方孝孺的曾祖父葬他父親的時候,那就是方孝孺的高祖,這個墳地,他要開這個墳地下葬的時候,頭幾天的時候,夜晚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穿紅衣服的人來求他,求他怎麼樣?他說你葬你父親的這個地方,正好地底下是我的家族,我的家族人口很多,希望你能夠把這個時間延三天,我們搬家把這個地方讓出來讓給你。好像是夢過有二、三次,他不相信,結果那天葬的時候,挖這個墳的時候,挖到底下是蛇,看到一窩蛇有七、八百條蛇,還有許多小蛇。結果就是因為他開這個地葬他父親的時候,把這些蛇都殺了。所以說方孝孺就是蛇來轉世,方孝孺的舌頭就跟蛇一樣,當中有個裂口。所以你看歷史上,犯最重的罪滅九族,方孝孺滅十族,哪來的十族?老師算一族,你說教他的老師也倒楣,滅十族。我們中國歷史上滅十族只有他一個人,報怨而來的。你曉得這個道理了,積善之家,受他恩惠最重的必定來報恩,所以出這些孝子賢孫,來報恩來的,這麼一個道理。

  也許諸位又要問,報恩,他那個祖父已經過世了,那怎麼個報法?這一點諸位就要想到,在以往這個時代,子孫發達了,能夠追封到七代,你的父親、祖父、曾祖、高祖。你是多大的官爵,皇帝一個個追封你這個官爵,雖然他在世沒有能夠受到,死了以後,這種榮耀是大家稱讚的,這是福報。所以名也是福,無論你在世的時候是享大名,或者是你死後享大名,都是福報。千萬不要認為死後這個榮譽、這個福報是假的。在世的時候又何嘗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要說得更實在一點,這個身後的榮譽還倒是真實,為什麼?能夠傳到千年萬世,在生的時候享的這個榮譽,說不定死了之後就沒有了,所以說留名於千古,這個是大福報。在生享受的,這個人未免太現實了一點,所以要有長遠的影響。

  這是講到他兒子做到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的政務次長。「長孫為刑部侍郎」,刑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司法部,也是侍郎,也是政務次長這樣的地位。「次孫為四川廉憲」,廉憲的地位差不多相當於省主席,但是他並不是省主席,地位相當於省主席,他是屬於皇帝欽差一類的,我們常講欽差大人,這是屬於欽差一類的。「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今是指現在,他寫這個文章的當時,楚亭也是他的後人,這是人的名字,做官有德政,這都是他家的後人。證明祖先積德,家裡有這麼多人出來,餘善!

  第三位是講,「昔正統間」,這是指過去英宗的時候,也是明朝。「鄧茂七倡亂於福建」,這是一個土匪頭,號召叛變、造反的這些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這些都容易懂。「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布政司是從前官的名字,相當於現在的民政廳長、財政廳長這一類的,這個註解裡頭有,管理全省財政、民政,這是布政司,他在這裡,這就是積了德。「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這講用兵的時候,一定要愛護老百姓。

  這樁事情你們諸位要讀《宋史》也很明顯,趙匡胤當時起兵的時候,他底下有兩個大將,兩個都姓曹,一個是曹彬,一個是曹翰,你們看《宋史》都有,《資治通鑑》裡面也都記載得很多。曹彬非常仁慈,絕不濫殺,他這個軍隊非常有紀律,愛護老百姓,盡可能的不多殺人,所以曹彬的子孫都好,子孫多少代都是為將軍。曹翰這個人也是很有能力,殺戮太重,他攻一個城,人家守城守得很堅固,費了很大的力氣把它攻下來,攻下來之後,他很生氣,下令屠城,無辜的老百姓都被他殺掉了。所以曹翰,沒有等到他死,他的兒孫就有淪為做乞丐的,女兒淪為娼妓。這兩家的後人簡直不能比。這個公案將來你們在《歷史感應統記》裡能看到,好像《感應篇彙編》裡頭也有,在哪一段我不清楚,《安士全書》裡頭都有記載,用兵要謹慎。

  我們今天看以色列對巴游太過分了,濫殺無辜,你看那無辜的老百姓死了多少,以色列會有好處嗎?這些冤魂將來投胎都投到以色列去,都做以色列的國民,內部給他作亂,誰懂得這個因果報應?所以你曉得這個因果,因果三世這個果報,決定不敢害人。你害一個人,他現在沒有抵抗力,一轉世到你家裡來,以後會整得你家破國亡。害人之心不可有,別人害我們,我們要原諒他,不要去報復,因為這個報復冤冤相報,永遠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非常之可怕。

  他的子孫就得了好的果報,他能夠不妄殺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這是一代的宰相,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孫丕,復中探花」,探花就是殿試第三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第四名以後都叫進士,由此可知,探花是進士的第三名,狀元就是進士的第一名。

  第四位講「莆田林氏」,這個也是世家,這是莆田的世家。「先世有老母好善」,這個林家有個老太太喜歡行善事。「常作粉團施人」,布施貧窮飢餓之人,誰要去問她要,她都歡歡喜喜的送給你,讓你吃個飽。「無倦色」,你天天到她那裡去要吃的,她也不厭倦你,不會說你怎麼老到我這來,不會,沒有這種辭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這是變化的一個道人,天天到她那裡去討,每天去討六七個粉團,這個老太太天天給他,一天都不缺。「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試驗她,真正是誠心,沒有厭倦。我們現在也有行善的,也很喜歡布施,二次、三次很歡喜,如果天天來,他就煩了,好吃懶做,你為什麼不去找個工作做,天天來吃閒飯?就加以斥責,心地不誠,沒有像這個老太太心地誠實,沒有分別心,只要你來她都歡喜。所以你們行善也有仙人變化人來試驗你,這一試驗,不行。所以你的好果報就得不到,你厭煩了,那怎麼行?你不是真正的修善,真正修善是決定不變心的。

  「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我怎麼報答妳?說妳的府後,妳住的地方後面有一塊地,這個地方風水很好,你們先人可以葬在這個地方,「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麻子是芝麻,一升芝麻,那有多少?太多太多了。你後來的子孫世世代代做官,做官的人數有一升芝麻那麼多。「其子依所點葬之」,就是葬這個老太太,老太太死了以後,她的兒子就依照這個人指點他,去葬在那個地方。「初世即有九人登第」,這個是實在不容易,我們一直到民國初年,大概連我們民國初年林主席林森,他的祖籍恐怕還是莆田林家的。所以福建林家是第一大族,子孫很多,在社會上都相當有地位。「累代簪纓甚盛」,簪纓是古時候做官戴的帽子,這就是說他家代代讀書登第做官的人很多,「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他家裡可以誇這樣大的海口,這個也是事實。

  第五位舉的是馮琢菴太史,太史相當於我們現在國史館的館長這樣的職務,說他的父親,「為邑庠生」,庠生是秀才。「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殭矣」,這是救一個人的命。「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甦」,這是一個窮秀才,窮秀才幹什麼事?在過去多半都是教書,自己家裡住的房子很小,不能招學生,總是找一個比較富裕的人家在那裡開個館,或者是借用公共設施,在從前祠堂比較多,利用祠堂這個地方辦私塾。他去教學的時候,路上遇到這麼一個人,快要凍死了,他把他救活。他夢到一個神人告訴他,「汝救人一命」,救人一命怎麼樣?「出至誠心」,這一點不容易,一心一意只救人,絕不希求什麼報答,也不希求陰功。如果你們將來碰到的時候,這是我的大好機會來了,我可以積陰德了,你有這個心就不誠了,為什麼?你是有代價的、是有條件的。人家那個時候救人,可沒有想到我後來有什麼果報,沒有,哪裡想到這個事情!這才叫真心,這個心可貴。「吾遣韓琦為汝子」,韓琦是宋朝的名臣,我們在《宋史》裡讀過的,韓琦死了在鬼道裡頭,派他來投胎,來做你的兒子,你看輪迴轉世,韓琦再轉世到他家去了。「及生琢菴,遂名琦」,琢菴是他的別號,名字就叫琦,這個就是馮太史,馮琢菴太史,他父親救了一個人,出於至誠心,韓琦到他家來投胎。

  第六講「台州應尚書」,尚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部長,侍郎是政務次長,尚書是部長,我們現在叫部長,那個時候叫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這個業是讀書。「夜鬼嘯集」,鬼神真有,不是假的,「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人心清淨、正直,不怕鬼。你要是怕鬼,你心邪,行為不正,這才怕鬼。正大光明,怕什麼鬼?我問你們怕不怕鬼?鬼有什麼好怕的,鬼怕人是真的,人怎麼會怕鬼?俗話說得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可見得鬼怕人比我們人怕鬼要嚴重得很多,所以你不怕他,他就怕你了。你要怕他了,他心裡一想,你比我還膽小,可以跟你開開玩笑,可以欺負欺負你。尤其是心地清淨行為正直的人,沒有怕鬼的理由。這個應尚書他壯年時,年輕的時候,他不怕,別人在那個地方怕,他不怕。

  「一夕聞鬼云」,聽到一個鬼在商量,說「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就是她的公公婆婆,因為他的兒子出門去了,很久沒有回來,不知道生死下落。在從前交通不方便,書信往來根本沒有郵政,要託人寄一封信,只有熟人經過你的家鄉,託人帶一封信,相當不容易,確實很困難,沒有現在這樣方便。所以出去多少年,連消息都沒有,不知道死活,逼著他的媳婦改嫁。可是媳婦很貞潔,沒有辦法,準備上吊,已經動念頭了,公公婆婆逼得急的時候,明天夜晚準備上吊。大概這些鬼是吊死鬼,有替身了,很歡喜。「吾得代矣」,我明天有替身了。相傳這個吊死鬼如果找不到替身他不能夠輪迴,不能投胎,這很苦很苦的事情。所以諸位要曉得,無論遭什麼冤屈,決定不可以上吊,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你不曉得這個後果不堪設想,這個事情要不得的。

  他聽到鬼說這個事情,就曉得明天這個人,這是好人,就想辦法救她。可是自己沒錢,趕緊跑回去賣田,得了四兩銀子,把他的田賣掉,賣了四兩銀子,就假造一封書信,明天就到她家裡去,你的兒子託我帶信給你,還寄了四兩銀子來。他父母看那個筆跡不是兒子的,但是銀子總是真的,這就好,兒子有消息了,媳婦不要改嫁了,做了這個陰德,積了這個好事情。所以你看看,他父母見了這個信,筆跡不對,可是想想,信可以假造,銀子不是假造的,這一想,大概是兒子不得空,叫朋友代寫的,託人寄錢回來了。這一想,兒子一定還平安,還在世間,這媳婦可以不要改嫁了。兒子以後真的回來了,「夫婦相保如初」,這是救了一個人的命,也成全了一個人的家庭。

  以後他又聽到鬼在說話,我應當這個替死鬼代我,奈何這個秀才壞了我的事情。旁邊就有一個鬼說了,你為什麼不嫁禍於他,不找他的麻煩?這個鬼說,上帝以這個人心太好了,命他作陰德尚書,那我想找他的麻煩也找不到了。這個應尚書自己知道這個事情,以後為善更加努力。「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這一條最難,其餘的真是都容易做,這個很難。橫逆是什麼?無理的來找麻煩、來侮辱他,他不反駁、不辯白,反而自己來反省,總是責備自己照顧得不周到,「怡然順受」,這很了不起。「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下面再看,「常熟」,這是江蘇縣名,現在也叫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這是出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他家裡富有,田地很多,當然不是自己種,是貧民去種,種的時候,他收租。遇到荒年了,莊稼沒有收成,他首先就提倡,今年的年租我們不要了,讓老百姓好過日子。不但不要這個田租,而且自己家裡的穀倉打開來,「分穀以賬貧乏」,還來救濟這些貧困之人。這個事情也是出於誠心誠意,真正的善行。夜晚就聽到有鬼在唱歌。見鬼這個事情是真有,現在有很多人都見過鬼,這個是一點都不假的。鬼說話能夠聽,聽得很清楚的,大概不太多,見到鬼是很多人,很多人見到鬼。唱歌唱些什麼?「千不誆」,誆是欺騙人,「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繼而呼,連夜不斷」。這一年鳳竹果然做了舉人,中了舉。

  他的父親聽到這個事情,行善的確有了效應,於是乎「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這是便利於行人往來,這是很大的功德。「齋僧接眾」,這個底下有註解,僧是人中之福田,人天師範。諸位記住,這是明朝時候的事情,那個時候的出家人還要經過皇帝考試,隨便普通人想出家那是做不到的,還是在度牒這個時代。廢除度牒是清朝順治皇帝以後,出家人就隨便了,順治之前,出家人要經過政府考試,皇帝頒發度牒,才有資格出家。所以那個時候出家人的地位在社會上是很高的,一般人見到出家人沒有不恭敬的。所以齋僧這個事情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樂意去做。接眾,這個也是對出家行腳的參學的人,他遇到了,他招待,接待他們,供給飲食,四事供養,接待這些參學的人。

  「凡有利益,無不盡心」,這個利益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之事,利益大眾的事情,無不盡心盡力去做,所以才有效驗。今日之下,有錢的人家也在做,說老實話,他之所以沒有效應,因為不是誠心誠意的,做一點好事,後面附帶的條件都很多,而且條件都很苛刻,就好像商場裡面一樣,我這個資本下去了,一定要有多少利潤賺回來,斤斤計較,這哪裡會有果報?你看人家行善的時候,無條件的,所以果報才這樣的殊勝。後來又聽到鬼又在說了,「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這個都堂相當於現在的我們監察院的長官。「鳳竹官終於兩浙巡撫」,這是講他做官,他是死在任上,這個時候他的身分是兩浙的巡撫,這是在地方上的首長,巡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主席。

  後面還有兩段,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諸位從這裡看,所舉的,你看真正誠心誠意去積善,去做好事的,後來的果報,確實如聖人所說「絲毫不爽」。這些話了凡先生勉勵他的兒子要積德行善,我們讀了也要認真的反省,也應該要學習。迴向,我們也以很誠敬的心,這個迴向才有功德,以我們的清淨心來加持他,祝福他。這與鬼神也有相應之處,所以迴向不可以流於形式,形式就沒有意義了。我們要以真心來祝福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