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四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1-0004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的後半面,最後一行。昨天講到「夭壽不貳」,這個境界與佛法裡面所說的不二法門就相當的接近。佛門裡面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與此地雲谷大師所說的「修身以俟之」,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樣的修學,這叫做腳踏實地的去做學問。佛門裡面常講老實,老實的確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說「即此便是實學」,實學到後來必定有真實的結果,這是在這幾天我們所討論到的。無論是世出世間法,我們的修學之所以沒有成就,就是沒有在基礎上下功夫,沒有真正老實去修學。所以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的體驗,自己感覺到古人的教訓的確是有道理,我們自己要是疏忽了、看輕了,吃虧的是自己,我們的虧就吃大了。看看從前的人,修行個三年五載就證果了,就開悟了,我們搞了幾十年還是這個樣子,怎麼不慚愧。是不是我們的聰明智慧或者是我們的機緣不及古人?可以說我們樣樣都比古人周全,唯一不及古人的就是沒有古人老實,就差這一點。

  古人學東西按部就班,從根本來,我們自己不肯幹。世間法,我們把小學疏忽掉了,這不是講現在的國民小學,是講我們從前小學的教學,那是教的根本法。出家五年學戒也是根本法,是佛門裡面的小學,我們也疏忽掉了,沒有在這裡扎根,所以修行一輩子都不能成就。覺悟了還是要回過頭來從頭幹起,要不然,再三十年、五十年,一直到老死,恐怕還是現前這個程度,那就不得了!我們今天從頭再幹,幹上個五年,打下個基礎,再用個三、五年工夫,十年可以能夠追得上古人,我們求開悟還是有機會。假如還是對於基礎把它看輕了,認為我可以不必要了,你看看,看看你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看你有沒有成就。所以在這一點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

  底下這幾句,昨天念過了,說你還不能做到無心,這個無心是無妄心,他雖然是沒有妄念了,沒有妄念,他妄心還是在。實在講他比阿羅漢還不如,阿羅漢是内守悠閒,他這個功夫還到不了這個境界,只是覺得一切都是命裡頭注定的,他打妄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打妄想了,他是這麼一個念頭把妄念止息住,是這麼一個境界。所以雲谷大師教他持準提咒。方法昨天我特別給諸位提示,我們不能學他,我們今天念佛、持咒要記數,要記遍數。他是沒有妄念,心的確比我們清淨,所以大師教給他的是不必記、不必去數,就是你一直念下去就好了,不要間斷。這個咒不要間斷,要持到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你們想想念頭不動是什麼境界?就是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就感應道交了,就靈驗了。此地的一心不亂,實在與淨土裡面所講的功夫成一片是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就有感應,就有靈驗。

  了凡居士承受雲谷大師的教誨,他以前的號叫學海,從這時候起,就從這一天起,接受雲谷大師教誨之後,他把他的號改了,改叫了凡,了凡是他的號。他的名叫黃,字坤儀,過去的號是學海,從此以後這個號改了,改叫了凡。為什麼改做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說到這個地方,你看人家的名字是依什麼來起的?名象徵一個意思,換句話說,他起了這個外號,人家客氣當然都稱他的外號,這一稱他的號,就把他自己提醒了,我不再當凡夫了,不甘心當凡夫,常常提醒自己。現在我看也有不少改名字的,甚至還有出家人改名字,為什麼改名字?看看姓名學裡頭,算算自己的筆劃不對,不吉祥,找一個筆劃吉祥的去改一下。他跟了凡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凡是不願意落凡夫窠臼,他是唯恐出了凡夫窠臼。所以這一類的人生生世世做凡夫,來生人天果報在我看沒分,他到哪裡去受報?諸位就可想而知。了凡居士所示現的就是我們的一個榜樣。

  從此以後,他是兢兢業業,跟以往不一樣,以往過日子是被命運拘束了,現在曉得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能夠創造命運;換句話說,他的生活有了生機,不像從前。從前我們能看得出來,這個人死氣沉沉的,隨緣過日子。這就是有精進的相。他說以往悠悠放任、隨隨便便,從此以後,這就是精進的相了,是「戰兢惕厲」,這是精進的相。「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恨我,毀謗我」,他不像從前,小小對不起他的地方脾氣就發出來了,現在不發脾氣了,修忍辱波羅蜜,「自能恬然容受」,真的把以前的毛病改過來了,這就是一個有福的人。所以這一定要學。一個人常常才華表露在外面,人又尖酸刻薄,沒福,這個人決定沒有福報。

  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也很喜歡說話,喜歡挖苦人,喜歡諷刺人,人家對我也無可奈何。那時候年輕不曉得,現在想想,就是跟了凡先生一樣,很刻薄,所以得罪很多人,這是沒福之相。學佛之後才曉得,才改過自新。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也是有菩薩示現,改我這個毛病。念書的時候,我們那時候同年級,不同班,有一個同學,他姓白,沒有到台灣來,白振寰,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在學生的時代,他是很喜歡出風頭,因為他是青年軍退下來的,總統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他去從軍,勝利之後他退下來,再復學讀書,跟我們在一起,所以很喜歡出風頭。我就偏偏挖苦他,挖苦他不是說當著少數人面,往往學校同學集會當中我就毫不客氣的挖苦他,對他是一點情面都不留。他也曉得我瞧不起他,這個人背地在別的同學面前他讚歎我。以後同學告訴我,他說你雖然瞧不起他,人家可處處讚歎你。我說有這個話?再去打聽打聽,果然如此。我是被他感化的,一年的時間,兩個學期,被他感化了。所以以後就不再挖苦人了,能忍辱了,他能夠忍得了我給他的侮辱,不簡單。所以我從這個地方開始學忍辱波羅蜜。所以以後學了佛,那是菩薩化身,教我忍辱波羅蜜,很了不起,非常之難得。

  了凡居士徹底改過自新,「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命裡頭,不錯這一年是考中了,但是第三名,他今年去考還得了第一名,你看不對了,考中被他算定了,名次提升了,從第三名提升到第一名,這就是他修的,他自己修的。「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這個中式就是考取了,這是講考舉人,中了舉。「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這是檢點檢點自己,改過自新這個功夫不純,每一天反省反省,檢點檢點自己的毛病還是很多。他這是實行功過格,每天做善事、惡事統統要記載,比較比較,惡事還是很多,惡念還是很多。

  底下這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或見善而行之不勇」,行不行?行,不能夠盡心盡力的去行,這個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心裡的疑惑不能斷,前頭講了,他從前是愛好名節,不大願意救人,不大願意管人家閒事,現在曉得那是不對的,見人家有苦有難應當要幫助他,可是他還有疑。「或者是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雖然改過自新,你看看確實不純,還是多過錯。「以過折功,日常虛度」,了凡之可敬、之可愛也就在這一點,他之能夠成就,還是老實,不是不知道自己過失,知道自己過失。人要是不知道自己過失,這人就沒救了,那是沒辦法;人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失,這人有救。佛家常講不怕破戒,為什麼?破戒還有救,就怕破見,見是什麼?邪知邪見,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做得對,見解上的錯誤,那個就沒救了。

  「自己巳歲發願」,這個是明朝穆宗隆慶三年的時候,這是講他發願那個時候。「直到己卯歲」,己卯是到萬曆了,就是明朝神宗的時候,明朝神宗萬曆七年,這個我們一計算就曉得是十幾年。「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你看看雲谷大師那時候教他,他就發願,許了願要做三千條善事,十幾年才做完。可見得剛剛下手不簡單,要很努力,勉勵自己去修學。「時方從李漸菴入關,未及回向」,這個事情諸位可以看了凡居士的傳記,裡面有記載,這是因為公務,沒有來得及迴向,三千願圓滿了。迴向是什麼意思?小註裡頭有註,這是佛門裡頭很重視的,像十大願王,實際上十大願王裡面前面七條是願,後面三條是迴向,迴向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自己都不要了,決定不執著,都迴向給別人。自己修的福自己不必去享受,希望大家來享福,迴自向他。做了功德要不迴向,這個功德很小;迴向,這個功德就大了,為什麼?境界就廣了,心量也大了。心量大,福就大,福報就大。

  所以在佛門裡面迴向,它是有三種,一個是迴向菩提,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為什麼?為無上菩提,不為其他的。無上菩提,菩提是智慧、是大覺,我們只求這個,並不求精神物質一切享受,不求這個,更不求名聞利養,只求開智慧。第二種是迴向實際,就是真如本性,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我們就是要求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求這個。第三是迴向一切衆生,這叫菩薩行。

  「庚辰南還」,庚辰是第二年,萬曆八年,這一年也就是一五八O年,五百年前,我們今年是一九八二年,五百年前,這一年,就是五百年前,他回到南方來。這個時候比較清閒了,這才請兩位法師,「性空慧空諸上人」,請這兩位出家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這是他的三千善事做完了,圓滿了,相當不容易,做了十幾年,才把三千條善事做完。當然他有感應,跟孔先生算的那個不太對,都比算的更要殊勝,這就是感應,有了小的感應。這個時候,他命裡頭沒有兒子,就發願求兒子。「亦許行三千善事」,又許了願,行三千善事,目的?目的是求兒子。「辛巳生汝天啟」,這是他大兒子。求子得子,他真是生了一個小孩,命裡面沒有,這就是求得的,命裡面有的那不叫求得,沒有的求能夠得。

  你看他這個行善是怎麼個行法,「余行一事」,自己行一事,「隨以筆記」,他都把它記錄下來。「汝母不能書」,這個文章是教子書,諸位要曉得它的性質,這是給他兒子的,這就是他太太,他太太不認識字,不會寫字。怎麼辦?她做了善事,她就用鵝毛管印硃砂印一個圈,做一個記號在日曆上,那時候的日曆是一本一本的,像現在的農民曆一樣,一本一本的,就把它印在日曆上,做一個好事印一個紅圈,做了壞事印一個黑圈,夫妻兩個都幹,兩個人都行。你看,「或施食貧人」,這是布施飲食。「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後面這個行善比前面就要精進了,要勇猛了。「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從庚辰到癸未前後四年,你看看前面是十幾年才圓滿,這是不到四年,三年多,不到四年,三千善事就圓滿。「於是又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求子得子,真是有求必應。

  現在又發心求功名,「復起求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這個心那是勇猛得太多了,前面是三千、三千的許願,現在要許願行一萬條善事。「丙戌登第」,這是進士及第。「授寶坻知縣」,這個地方在河北,跟現在河北與山東交界的地方,在那時候它是屬於京師,屬於首都,這是做了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這一篇東西做什麼用處?就是他的辦公桌上擺了一個筆記本,這個本子是空格的,就是記載自己功過的。「晨起坐堂」,上班的時候,「家人攜赴門役」,他自己家裡的佣人把這個交代衙門裡面當差的,侍候他的,「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統統記下來。到了夜晚,「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這個帝就是天帝,今天一天所做的功與過,所做功過,求上帝保佑他。

  你看底下說了,他太太見他所記載的不太多,這個一萬條善事你要什麼時候才能夠行得圓滿?所以常常就憂慮不安。她說從前你沒做官在家裡,她還能幫著行善事,現在做了官,住在衙門官邸裡面,與那些貧窮人接觸不到,不能常常布施了,縣太爺的夫人也不能常常去買東西放生了,什麼都不方便了。所以憂慮這個一萬條善事到什麼時候完。所以講從前許的願三千,三千這個數字很快就可以完,現在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他太太也憂慮,他自己也懷疑。他夜晚做夢,夢到一個神人告訴他,他說你的善願,一萬條的善願,已經圓滿了。怎麼圓滿的?這個神就告訴他,「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這是他做縣長的時候,知縣,做了一樁大好事,想想真有這個事情。當時的田租,寶坻的田租,是一畝二分三釐七毫,他做縣長的時候把這個田租減低,減到一分四釐六毫,這一個縣的老百姓,種田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這一縣不止一萬人,這一樁事情一萬條善事就做圓滿了。他醒過來之後,想想真有這個事情,心裡頭還驚疑不定,我做這麼一樁事情,就一萬條善事就做完了嗎?這就正是所謂公門當中好積德。

  所以你有權在手的時候,你能夠多替老百姓著想,多替大眾幸福著想,別人要修福做善事沒有這個機會,你有這個機會,這是大善。換句話說,如果你一個決定錯誤了,叫一切眾生都受害了,你這個罪過無量無邊。同時這個裡頭還有因緣,你是一個主管官,你這個政策定了之後,下面人要能夠執行,這個功德才圓滿。如果你有這個意思,底下人不能給你執行,你雖有善願,功德不能圓滿,這是我們要曉得。諸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做一個領導人不容易,為什麼?他一個決斷要影響多少人,這個決定要是善,多少人得利益;要是不善,多少人受害,這是不能不謹慎的!自古以來,在遠古的時候,我們古聖先賢就說過,「民為貴,君為輕」,事事都能為老百姓著想,這樣的政府才是老百姓所擁護的,這是一定的道理。在以前做官,處處都為老百姓著想,這一個官一定為地方所愛戴,縱然離開了,調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地方老百姓還懷念他,不忘他的恩德。袁了凡現在是做到了這麼一個境界。

  他對這個事情懷疑,究竟靠得住嗎?剛剛好碰到了「幻余禪師自五台山來」,他就把他做這個夢的事情告訴這個法師,向他請教,這事情能不能相信?我真的一萬善事就這麼就圓滿了嗎?法師就告訴他,「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這是從佛法理論上說的,普賢行,這是講你心量大,你的心量大你修一樁善事,這個善事就無量無邊,那是普賢行。普賢行是念念圓滿功德,行行圓滿功德,豈此萬善,千萬善、億萬善,一行一念就圓滿了。了凡當然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他有心,他有分別。普賢行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與法界一樣大,所以念念行行與法界相等,這是無量功德,不思議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我們修這個念佛法門來說,我們要念到理一心不亂,到那個時候,你布施一文錢,這一文錢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可是沒有到理一心不行,那一分錢還是一分錢的功德,不能當一萬功德,不能。幾時到你無心,妄心斷盡,真心現前了,那就是普賢的境界了。這是先從經典理論上來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先從這個理上講。然後再就事上說,他真有這個事,「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真有其事,所以當然可信,這個沒有話說的。你看這個行善,他的善是年年增長,行善的心一天比一天勇猛,一天比一天真實,實在是難得。

  「吾即捐俸銀」,俸銀是他的薪水,不是拿公家的錢去做事,是拿他自己的薪水,拿他的俸銀,到五台山齋僧,「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這是打齋供眾,供多少人?供一萬出家人。五台山是我們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我們中國佛教是四大名山十大道場,這是四大名山之一,這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華嚴的道場,清涼大師在這裡講《華嚴經》講過五十遍,這是華嚴道場。五台山裡面的寺廟很多,它是叢林,有許許多多的寺廟,裡面住的人大概還不止一萬人,他在此地不是打千僧齋,是萬僧齋,供養一萬個出家人吃飯,以這個功德來迴向。你看前面減糧做了一萬樁好事,這個請一萬個出家人來供養,這也是一萬條好事。所以往後面去,行善愈來愈容易,愈來範圍愈大,不是以前那麼斤斤計較。

  孔先生算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他沒有求長壽,五十三歲那一年他也沒有災難,就這麼平平安安的度過了,「今六十九矣」,今就是寫文章這個時候,也是消災延壽,不求,壽命就延長了。世間事最難的就是求壽命,這是最難的,連壽命的長短都可以求得,你想想其他的這些事情哪裡有求不得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應,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告訴我們。雲谷大師給他開導之後,他就下手,就開始做,每一個願望他都求到了。像了凡居士這個求法的人,給諸位說很多,所得的果報也如了凡居士一樣。

  我學佛的初期,朱鏡宙老居士將這個小冊子介紹給我,我念了以後很受感動,也就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我還有一個朋友,現在住在新店,已經退休了,當年也是貧困到不堪設想,幾乎沒有辦法活下去了,我把《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送給他,他看了之後很受感動,全家行善。現在老運好,他有六個小孩,五個博士,現在大概四個在國外,有兩個在身邊。一遇到我就給我磕頭,「我這一家都是法師救的」。我說哪裡是我救的?我不過就是送一本書給你,你們全家肯照做,這是你自求多福。我現在印的好書很多,《了凡四訓》印得這麼好,這麼大的字,那個時候是很小,白皮的,薄薄的一個小冊子,民國四十幾年那個時候印的。我說我有好本子,送幾本給你。他說我不要,我這個老本子,這是我傳家之寶,雖然是破破爛爛的,這個本子是我傳家之寶。他供在祖先牌位的旁邊,他傳家之寶。

  所以貴在能行,他一家命運能夠改轉過來,得力於實踐《了凡四訓》,他能夠做到,自求多福,榜樣就在眼前。他從前住在新竹,非常可憐,我跟他當中差不多有十年失掉連絡,前年在圓覺寺講經,有一個記者很熱心,替我們做專題報導,連著登了三天,他看到了,打電話到圓覺寺,這樣才連絡上。最近般到新店,自己也買了房子,有兩層公寓,非常舒服,老年的福報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有許許多多的例子、榜樣就在我們面前,就怕你不懂這個道理,你不相信,你不肯做,那就沒法子。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又肯發心去照做,你這個命運一定能夠改得過來。所以不求壽命,壽命延長了。我自己跟大家講,也是一點福報都沒有,連袁了凡都不如,而且還短命,我也是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家給我算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今年五十六歲了,這個壽命是自己這一生修來的。了凡先生五十三歲那一年平安無事度過去了,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了一場病,害了一個多月,現在給你們講唯識的徐居士,那個時候在師大念書,我害病的時候他天天去照顧我,有四個學生輪流來照顧我,他是其中之一。

  底下舉的《書經》幾句話說,「天難諶,命糜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誑語。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教給我們。「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這是迷信,我們現在普遍看到的就是迷信,總認為這個命運是由上天、是由鬼神在那裡主宰著,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情,吉凶禍福是在自己方寸之中。

  底下這就是教他兒子,「汝之命未知若何」,講他小孩,你的命不曉得如何,不知道怎樣。「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這些字都很容易懂,不必加以解釋,「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這幾句都是教他積德的根本。人要是曉得這些道理,才能夠修功累德,何況古聖先賢教給我們的無不是講積陰德,能夠常常作如是想,這個陰功浩大,果報當然不可思議。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這個是報本反始,也是孝行的根基,要光大祖宗之德行。人能夠有這一念就不會為非作歹了,為非作歹,對不起祖先、對不起父母。從前,你看政府裡面要是選拔人才,他從什麼地方選拔?選拔人才必定是選孝子,是以這個為第一個條件。你要是不孝,你有再高的才華,政府不要你。為什麼?你那個才華將來會害人,你連你父母都不孝順,你還能替老百姓做事?你還能夠忠貞愛國?所以選拔人才是選孝廉,以這個為基礎。這樣的人選拔出來之後,政府來培養、來教育,將來才能夠做一個好官,才能夠愛護老百姓。所以從前選拔不是選你的才華,不是的,選你的孝行、選你的廉潔。所以諸位要是讀讀中國歷史,我們古往以來,好多好制度,想得真是周到。

  確實這是外國西洋文化跟我們有根本不相同的地方,他們尚功利,我們是講道德仁義,基本上觀念就不相同,所以我們這個選舉、選拔跟他們的選拔、選舉不一樣。選舉制度,從漢朝以來一直到滿清,朝朝代代都是有選舉制度,不過他那個選舉不是民選,是官選。譬如說派你做地方官吏,了凡居士派到寶坻做知縣,他要是三年當中不能夠替國家選拔人才,他這個知縣就別當了,就要撤職了,因為他考績裡面第一條就是選賢舉能,選賢能。所以說地方官吏有替政府選拔人才的任務。而且你看漢朝制度,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獎賞賞給誰的?賞給那些替政府推薦人才的人。推薦人才,國家認定真正是個人才,所以國家最高的榮譽要頒給他。所以地方官吏他有這個責任,他常常出去巡視、出去探訪,哪一家有孝子,哪個小孩能夠廉潔,能愛人,愛護人,這就要把他選出去。家境清寒,政府要給他糧食,給他安家的費用,要選他去念書。制度好得很!

  近思蓋父母之愆,愆是過失,這個過失不是說父母有什麼罪過,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什麼?父母沒有能夠飛黃騰達,沒有能夠給地方做大善事,他沒機會,這就是父母之過。譬如我們這一代來說,我們有很多缺點、有很多過失,你們這一代能夠把我這個過失改正過來,這就是蓋前一代的過失。我們這一代最大的過失,給諸位說,就是我們讀書沒有從根本學起,這是最大的過失。小的時候確實有這個能力,沒有人督促,改成新學堂了,老師不再教學生背書了。教是教背,背完了就了事,不像從前私塾要督促你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沒有了。我那個時候念小學的時候,老師還是要背書,可是那種課文容易,一遍、二遍就會背了,那個課文念背了也沒用處。從前那個背書,背四書五經、背諸子百家,那個東西背了有用處,一生都受用不盡。這個話,我在小的時候,我父親給我提過,他喜歡《左傳》,他就希望我把《左傳》背下來,小孩子喜歡玩,父親在家裡的時候背幾篇給他聽聽,每一天去念念;他一不在家,去玩去了,書就丟掉了。他是常常不在家,所以我們就天天都放假,這耽誤掉了。現在想一想,這是很大的過失。

  所以我期望你們同學,你們現在這個年齡還可以。譬如我跟方老師求學的時候,方老師沒有叫我背書,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也沒有叫我背書。如果他那個時候叫我背,我還真能發心背,因為那個時候才三十一、二歲,我跟方先生的時候二十六歲,行,背書還行。老師沒有講,他們自己的學問都是從小背的底子,方先生底子深厚,沒話說的,他那個學術,他在家裡念的書,他是桐城人,你們大家知道桐城派,他是方苞第十六代的後人,家學底子厚,那有什麼話說。他的老家距離我的老家大概還不到五十里路,很近,我們那一帶文風都很盛,沒有一家小孩不念書的。可是我們命運不好,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起來,我跟著我父親逃難,我父親那時候在軍隊裡。抗戰八年,我們常常搬家,走了十個省,江南走遍了,等於說天天遊山玩水,江南走遍了,把念書的時間就耽誤掉了,沒有人督促,也沒有人管教。現在曉得,現在背書來不及了。

  李老師小的時候,他給我們說,也是很頑皮,他那個背書是被逼出來的,他很聰明,有方法騙老師,被逼出來的,念了幾年書,一直到今天,還是那個幾年的老基礎、老底子。你們如果在學校問問那些老教授們,你問問他怎麼念書的?都是私塾裡面背書的底子,今天在學校裡教書,靠這個維生,還是靠那一點點基礎,你就想到這個基礎多麼重要。所以我只能夠說,把我們自己的過失,前一代的過失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再犯前人的過失,你們就有進步了,一代比一代好,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們的長處你應當要學,我們的過失你要改正。所以凡是跟我學佛的,我一定要他背兩樣東西,一個《四書》,為什麼?代替了小乘佛法。我們圖書館印了一千部《四書》,大概這幾天可以,聽說印好了,封面裝好之後,希望這個《四書》也能夠送來,一個人送你們一部,希望你們要好好的去背。再有你學佛經,你主修哪一部經典,這個經典要背。

  老師教學生背經,我是在香港看到一個,海仁老和尚,他是講《楞嚴》的,在香港人家送他一個外號叫「首楞嚴王」。他有五個學生,學生很少,為什麼?大家不敢跟他學,學要背書,你背不過來的話,他不收你做學生。他不但要背《楞嚴經》,還要背註解,連經文帶註解都要背,這是我們中國過去的教學法。過去的教學,統統要背過,熟透了就會開悟,你不熟,你憑什麼開悟。我們講堂過去講《六祖壇經》,這《六祖壇經》講下來之後,給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六祖底下這些學生,開悟的學生,個個都是有背誦的基礎,深厚的基礎。像那個大部經,都是背過幾千遍的,在六祖會下,幾句一點醒就恍然大悟,他要沒有那個基礎他就開悟不了。裡頭還有背《涅槃經》的,《涅槃經》我們有兩個翻譯本子,一種是四十卷的本子,一種是三十六卷的本子。像《楞嚴》才十卷,比《楞嚴經》要多上四、五倍,人家都能夠背得過來。所以我們跟古人比,怎麼能比法?沒有法子比。

  我今天把這個貼了幾張,前面幾頁,大概是十幾頁,我給它影印出來,你們看看,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年歲多大?大概就十一、二歲,就這麼大年歲,就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我的底本留在此地,你們如果要的話可以在這裡登記,請他們帶你去拷貝,景美這個地方印比較貴一點,兩塊錢一張,要到台大那邊去,大概好像我聽說有一塊錢一張、八毛錢一張,到那邊去印。印了你們自己好好去看看,你看從前人的程度,再看看你們大學中文系的程度,比較比較。他怎麼來的?這就告訴你,文言文不難,你要是把《四書》能夠背過來的時候,文言文就通了,難個什麼?不難!就是要背書,現在提倡背《四書》的地方不少,好多個地方提倡背《四書》。我們這個地方除了《四書》要背之外,你所研究的經典,主修的經典,那是一定要背的,你要問我會不會背?我不會背,這就是我的過失,我不會背而要求你們背,就是希望你們將來能夠也蓋老師之愆。這是我的過失,確實!從前老師沒有嚴格的督促,我都感覺到老師有點對不起我,為什麼不講?為什麼不嚴格多說幾遍?多說幾遍,我今天不是這個樣子。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這教他應當要常常這樣想法,要有這些念頭。國是我們的大家庭,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的社會,跟外國的社會不一樣,我們中國社會是五倫的組織,五倫是一家人。從夫婦肇端,夫婦室居,一個房間,一個房間之外就是你家,家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兒女,平行的有兄弟姐妹,這是構成了一個家族,一家人。再推廣的時候,這是一國,國是大家庭,上面這是有君,在你底下的,你有統帥的幹部,這是有臣。平輩的有朋友,朋是說的同學,友是指的同志,志同道合這叫友,同學是朋。我們是不是同學?是同學。你看看從前的人,每個人都念孔子公的書,他怎麼不同學?全國讀書人是同學,都是以孔老夫子至聖先師,是以他一個人為老師,都是念他的書,接受他的教化。所以全國讀書人是同學,這個關係多親切!佛法裡面我們大家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所讀的都是釋迦牟尼佛遺留下來的經典,我們也是同學。不但我們現前全國的人都是同學,同一個老師,同學一種教科書,過去的古聖先賢,未來的萬世子孫,統統都是同學。所以中國文化,十方三世是一個整體,怎麼能不愛國?我們跟西方文化確實是不一樣,那就是我們是五倫的社會,五倫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特色,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能夠報國恩,就是造一家之福。如果你把這個範圍縮小,只想到一家,你這一家造不了福,縱然有一點福報,沒多久也就享盡了。

  外思濟人之急,你要問,人家有什麼急難需要我幫忙的?我告訴諸位,今天人讀古書、學佛法,這就是人之急,再沒有比這個事情更要緊的了,你今天能夠把儒佛之道普遍的去勸別人修學,這是濟人之急,他現在不曉得,到像我這個年齡就曉得,後悔來不及了。你在這個時候把年輕人給他點醒,他一生都感激你。所以說哪是急、哪是緩我們要能夠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眾人之急就是忽略了道統、忽略了文化,我們今天講復興文化,說個老實話,我連在教育部我也是這樣說,口號而已,沒認真去做,我是到處去勸人,文化需要講學。今天我們在台灣還有不少老夫子,對於國學有相當修養的,只在學校裡教影響不怎麼大,應當常常公開的講學。佛經我們還有一些地方來講,儒家儒學政府應當提倡,應該要設立講堂,請這些老先生常常來講。

  不但要講,最好還能把它錄影,錄成錄影帶在電視台上廣播,使我們每一家的人打開電視都能夠聽到,這才能普及,這才是真正復興文化。再過幾年這些老夫子都過世了,後繼無人,怎麼得了!今天我們國家最急的事情無過於這一樁大事情,這些老人真是一天一天凋零,至少年齡都差不多接近八十歲,我們沒有把他們的東西留下來,這怎麼得了!我們今天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圖書館沒有這個力量,我如果要是有力量做電視節目,我決定不做像「信心門」那種節目,我如果有這個財富,我請這些老先生給我講《四書》、講五經,給我講這些東西。為什麼?佛法還有人講,還有法師,後繼還有人,這些東西真是後繼無人,不得了!我做這個節目功德無量,這叫濟人之急,濟國家之急,濟我們千年萬世子孫之急。

  內思閑己之邪,邪是邪念、妄想,閑是防止,防止自己的妄想邪念。如何防止法?念念都在正道上,你想,像前面他能夠思祖宗之德,能思蓋父母之愆,常常心裡面懷著這些正念、善念,自然沒有邪念,自然沒有惡念。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這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反省、要檢點,曉得自己的過失,要認真去改正自己的過失。佛門裡早晚課誦意思本來就是這樣,早課就是提醒我們,我們這一天要遵守佛菩薩的教訓,不可以違背,每一天早晨做早課這樣提醒。實際上佛法裡頭,你就是以三皈依來說,確實與這個意思就很接近,你們念三皈依什麼意思?怎麼樣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們今天是不是往這幾句話去做?如果沒有做,只是在那念念,有口無心,那不就是打一次妄語,騙一下佛菩薩,早晨騙一下,晚上又騙一次,一天就騙兩次,你還有功,你還求佛菩薩保佑,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不說別的,就把三皈依這個偈子你能夠做到,這就是至善、大善,還用得著說別的嗎?佛菩薩又不在世,供的雕塑的像,或者彩畫的像,你還忍心騙它一次?他人要在此地,你騙他一下還情有可原;他已經不在世了,掛的那個像都對它騙一下,說不過去。所以我們今天學佛的就是打妄語,欺騙佛菩薩,欺騙鬼神,幹的這個事情,這樣怎麼會有成就?連世間善人君子都比不上,人家都不打妄語,都不騙你。可惜的是什麼?他不知非,所以他不能改過,他每一天打妄語騙慣了,以為這是正常的,以為這是我的早晚課,我功課都交代了,我功課都沒有缺。什麼沒有缺?騙佛菩薩的騙沒有缺,天天騙,一次都不缺,幹的這個事情而已。所以要知非,要改過。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這就是大病,「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佛門裡面教你精進,儒家教我們日新又新,從什麼地方做?從這個地方做。「天下聰明俊秀不少」,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我們看這些小孩活活潑潑,個個聰明,聰明絕頂,他將來能不能有成就,這個責任就在父母、老師,父母跟老師要合作才能把小孩教好。小孩長大了,父母總不好意思說,你要孝順我,講不出口的。老師對待學生,你應當尊重老師,尊師重道,這也說不出口。怎麼個教法?做老師的人就要教學生,要孝順父母,把這個道理、把這個功德利益要講給他聽,教他覺悟,孝順父母,做父母的人要教他尊師重道,換一換,這才把小孩教好,這麼個道理。所以兩方面來教,他才曉得孝順尊師。這是世出世間的學問根基就在此地。我看這個孝之一字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總持法門。你看我給日本那個神野和尚,我給他講的那個話,就是提出一個孝是中心。孝是什麼?孝就是佛,就是真如本性,我就是給他這樣講法,能夠盡孝,圓圓滿滿盡孝,這個人就叫佛。什麼叫成佛?就是孝做到圓圓滿滿,一點沒有欠缺,這個人就是佛。我有一個大綱,你們手上都有,這個本子後頭就有,在最後這個大綱你們可以看到。這些俊秀的兒童、少年我們要愛護他,要好好的去教導他。「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放逸,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這樣耽誤了一生。世出世間凡是做大事的,你看人家精神飽滿,兢兢業業,絕不偷安、絕不懈怠懶惰,人家不休息的,所以他才能夠進步,他才能夠站在時代的前面來領導這個時代。

  「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前面我們都讀過了,「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這個道理是精純而不雜,邃是深遠,深不是淺顯的,是真正,絕不是虛妄的。「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這是囑咐他,應當要熟,要熟透。玩是欣賞、是要理解,把這個道理要理解,要能夠欣賞它、要能夠勵行,勉勵自己要把它做到,不要空過了少年的光陰,這是最後一句話。年紀輕的時候要努力,不要享福。前面我跟大家講過,年輕的時候有一點福報,享盡了,老年的時候就可憐了,福享盡了。年輕的時候應當要培福,應該要吃苦;壯年的時候應當要為社會服務,為大眾造福;晚年才有福好享,才真正享福。年紀輕輕就學著偷安,就學著享福,這個人叫沒福之人,沒福之相,前面看看就曉得,沒有福報的相。所以年輕一定要學勤快,要多讀古聖先賢的典籍,決定不錯。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是古老的東西,我們現在要學新時代的東西。你看看人家古不古老?人家是天天在進步,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經典是日新又新,絕不是古老的東西,佛法更不是古老的東西。你要認為這是古老的東西,那你是看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