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佛教  (第一集)  1980  美國阿拉巴馬  檔名:17-007-0001

  諸位同修,這次到美國來,這是第四個城市。我在亞特蘭大,那邊同修問我到此地來講什麼,我也不知道,題目我不曉得,到此地來之後才看到,但是這兩個題目,我們要講的內容裡面可以說都包括了。

  佛教在現在這個世界,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在海外,也包括大陸,誤會的地方太多了。這個誤會也不能怪大家,實在講是佛教本身所作所為確實讓人引起誤會,這個因素要說那是相當的長遠。佛教原本不是宗教,它之所以變成宗教,這個歷史並不很長,在我想大概不出兩百年,變成宗教是兩百年以內的事情,過去不是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凡是把佛教當作宗教來看,換句話說,佛法的利益決定得不到。我們一定要認清它的本來面目,此次講題的重點著重在此。

  佛教的建立要依照中國的歷史來說是相當的久遠,在孔子之前,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是周昭王二十六年,這是佛出生。佛入滅,也就是佛死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壽是七十九歲,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住世八十年。如果照這個記載來看,釋迦牟尼佛滅後到今天應該是三千零十七年,這跟外國人的說法就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年代是中國很古老的記載。在近代有一些高僧,像虛雲老和尚、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他們還是用這個記載。我們知道在全世界,古代中國人對於歷史很重視,這是遠超過其他的國家,我們從漢到現在有完整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人文貢獻。

  他是出現在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非正式的傳到中國,大概在春秋時代就有,春秋戰國到秦的時候,這野史就有記載。正式傳到中國是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請,就是禮聘過來的。那個時候派人到印度,在西域,大概就是現在阿富汗這個地方,到那裡去迎請印度高僧摩騰、竺法蘭,把他們兩位迎請到中國,佛法是這麼來的,正式是中國皇帝禮聘過來的。

  到了中國之後,接受朝廷的招待,在那個時候主管外交事務的是鴻臚寺,「寺」這個名稱是政府辦事的機構。現在我們一看到寺就連想到廟,其實不是。漢朝的制度,君權、相權劃分得很清楚,宰相下面的一級單位稱為「部」,我們現在還是稱「部」。屬於皇帝直屬的一級單位就稱為「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個寺,寺的長官稱之為「卿」。宰相下面的部,那個時候不叫部長,稱為「尚書」,尚書就是現在的部長,「侍郎」就是現在的次長,那個時候的制度。當時外交事務是皇帝直接管,所以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鴻臚寺卿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由鴻臚寺來接待。

  到了中國之後,大概這兩位法師跟我們朝野處得非常好。佛法的理論和教學方法與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非常接近,所以很容易就跟我們結合成一體。我們儒家思想,道家所講的,可以說是佛法所說的綱領,實在講這個綱領他們都說出來了,但是不夠詳細,而佛經內容說得非常周詳,所以佛法在無形當中就跟中國文化結合成一體,不能分離,變成中國文化的一環。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願意這兩位法師回去,希望長住在此地傳播佛教。

  鴻臚寺只能臨時接待,不能長遠接待他,長遠接待,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於是皇帝下面九個寺,再增設一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第一個寺是白馬寺。當時後漢的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佛寺,諸位要知道那是直屬皇帝下面的一級單位(辦事機構),不是廟,與神、宗教完全不相干。佛教到底是什麼?佛教是佛陀教育。中國人自古以來最重視教育,《禮記.學記》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政治的設施裡面,宰相下面六個部,第一個是禮部,禮部是管教育,把教育部擺在第一位,可見得非常重視教育。所以對於中國古老的文化道統我們要認識。

  佛教是佛陀教育,跟儒家孔子的教育實在講沒有兩樣,就是教義的內容非常接近,但是佛教是講三世的教育,儒家只講一世,從胎教到慎終追遠,一世的教育。佛法講三世,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從橫的講,它就是十方,就是講我們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於這一個地球,它講到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這是儒家沒講到的,所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現在的科技,我們向外太空探測,佛在三千年前,用現在的話來說,他講到了太空,太空非常廣大,與我們都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科學愈發達,這與佛經裡面所說的宇宙觀,的確有很好的證明。

  我們先介紹佛法的定義。「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當初佛教傳到中國,我們的字彙還不多,不夠用,為了翻譯佛經,造了不少新字,這個字是當時的新字。沒有人字邊的「弗」字是中國的古字,因為音接近,所以加一個「人」,這是專稱,叫做「佛」,新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這樣的意思,我們用智、覺兩個字翻,應當也能講得過去,但是不行,不行的原因在哪裡?它所說的智、覺,中國字彙裡面這兩個字不能夠包含。它這個意思比我們字彙裡面講得要深廣,這才不得已用音譯,音譯之後再加以註解、解釋。

  這個「智」主要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中國的字彙裡面不能包含。「一切智」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論,真正徹底正確的明瞭宇宙萬有本體,這個智慧叫做「一切智」。「道種智」是講現象,無量無邊的現象,這些現象怎麼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地球上的生物從哪裡來的?什麼道理來的?怎麼演變而成的?這種智慧就叫「道種智」。「種」是種種萬物、萬法,「道」是道理,這種種萬物萬法什麼道理來的,怎麼形成的,這樣的智慧叫「道種智」,所以是徹底了解宇宙萬有的現象。第三種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這樣的智慧才是圓滿的智慧,所以這是講的體。「佛」這個字的含義,我們把它分做體與用兩方面來說明,體是智慧,用是覺,覺就是明瞭。

  「覺」的意思也有三個,「自覺、覺他、覺滿」,這三個意思跟儒家所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儒家沒有講到前面這三種智,這三種智的意思在儒家找不到,但是三種覺,有。佛是基於三種智起的三覺。「自覺」是不迷,這跟一般凡夫不相同,凡夫是迷而不覺,佛教給我們要回過頭來,要反過來,我們要覺而不迷。「覺他」是揀別不同於二乘,二乘就是講的小乘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這個兩類。這個兩類,確實他有自覺,他不能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換句話說,他沒有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心,沒有慈悲心,我們稱他為小乘。這是揀別不同於小乘。菩薩就有大悲心,會主動幫助一切大眾,教化一切大眾,這到後面我們會談到。

  「覺滿」,「滿」是圓滿,這個區別不同於菩薩,菩薩雖然自覺覺他,但是不圓滿。實在講圓滿一定要自覺覺他,自覺覺他就是今天所講的教學相長,這是中國人講的師資道合。合體與用,這就是能覺,能覺的是佛。能覺知的對象是什麼?對象在佛法裡面用一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法就是覺的對象,就是它所知的。法的意思包括得太廣,這裡把它歸納起來,心境,這是佛學裡面講的。心是心理,境是外面的境界,除了心裡頭,統統是外面境界,包括現在講的宇宙萬有,總代名詞,這是所覺的。

  這兩個字明白了就曉得佛門常講的「佛法無邊」,的確是無邊際。宇宙萬法沒有邊際,所覺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更妙的一點,這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沒有說到的,在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在中山大學有一篇講演,當時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個講演我曾經聽胡秋原先生講,他曾經參與這個講座,他那時候很年輕,參與這個講座,記憶還很熟悉。就是它是能所不二,它是一不是二,這是非常難懂,中國、外國哲學上說得籠統。陽明先生所講的「天人合一」這個思想是從佛教來的,並不是他自己創建;陽明先生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宋明理學,二程跟朱子,他們的佛學造詣都很深,這些思想見解都不是自己創建,可以說是融合佛、道、儒而成。

  明白佛法的定義,「佛教」我們就認識,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如果從內容上說,就是智覺宇宙人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看清楚,這才值得我們去研究,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沒有一絲毫迷信。但是今天的佛教,我們在國內、國外,全世界所看到的,佛教有四種不同的形態,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我們不能夠迷於宗教,那我們虧就吃大了。第一種是「傳統的佛教」,這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學這個,這對我們有真正的好處,真正的利益。第二種是「學術」,把佛教變成了哲學,佛教哲學、佛經哲學。這個利益雖然有一點,但是不廣,說老實話,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往往脫離,所學非所用,這是學術,很難得到實際上的效果。第三是「宗教」,佛教變成宗教,這是在中國、外國我們看到最普遍的,宗教是迷信。實在講這個裡面如果你說它好,可以說只有很少的利益,那是什麼?勸人做善事,除此之外,我看其他的利益是得不到;只能夠這樣說,勸人為善而已,其他的問題不能解決。佛教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也講六道,這些事與理,宗教裡面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要智慧,要覺悟,這才能真正得到圓滿的解決。第四種是很不幸的,這是近代沒有幾年,佛教變成「邪教」,這是很可怕的。變成宗教還不可怕,對社會多少還有一點利益,變成邪教就可怕了。

  我想國內外都有這個情形,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佛教現在在世間有這四種不同的型態出現,我們不能不清楚,我們要學的是學哪一種?總不能看到邪門外道就把整個佛教抹殺了。我在香港講經,那邊有些共產黨的幹部來聽,聽完之後他們就問我,他說:法師,你所講的是你自己的意思,還是佛教本來就是這樣?我說:我所講的,佛教本來就是這樣,不是我的意思,我沒有這個智慧,我說不出來。他說:照這樣說,我們共產黨也可以接受。是可以接受,佛教不迷信,你硬要把它扣上迷信的帽子,把它消滅掉,那就冤枉。所以我們不能接受的是邪外,這是不能接受的。

  佛教,當然最好的是教育,恢復它的本來面目。當年佛教到中國,成立「寺」,是政府辦事機關,也就是專門弘揚佛陀教育,所以中國從後漢起,國家就變成兩個教育部。傳統的教育,這是漢武帝得到政權之後,替國家建立了教育宗旨,「罷黜百家,獨尊孔孟」,以孔孟的思想做為中國教育主流思想,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將近兩千年,這是主導。這個選擇非常有智慧,非常明確的選擇。

  佛教到中國,由於帝王底下有一個佛寺,佛陀教育因為是帝王提倡,中國人常說上行下效,所以老百姓,「帝王提倡的」,因此這個教育推展得特別快,比宰相這個教育部推展快多了,大家都巴結皇帝,因此沒有多久,佛寺就到處都有。以後印度這些法師不斷的到中國來,中國也有一些高僧到印度去取經求法,往來不絕。佛陀教育在中國之興盛遠超過孔孟教育,對於中國的長治久安確實有很大的貢獻。

  從前的佛寺做些什麼事情?第一個是翻經,就像我們現在的國立編譯館,它從事翻譯的工作,而且它有組織,譯場規模之大也出乎我們後人想像,所以佛經決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翻的。你看經上說某某人翻,那都是譯場的主持人,就好像國立編譯館的館長,用他的名字,實際上是不是他翻的?不是,他主持這個地方。像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可見得從前譯場規模之大,組織很嚴,這種翻譯就翻得好。

  有人也懷疑,我過去也懷疑,我曾經問過方東美先生,我的佛學是他老人家介紹的,原本我也是把佛教看成宗教,而且看成一個低級的宗教,根本就不齒,我過去是這樣的。我在民國四十二年跟方老師學哲學,方老師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佛經哲學」,就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中最高峰,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兩句話說得很中聽,我是聽他這兩句話才開始到寺廟去。台北最大的寺廟是善導寺,善導寺有兩部《大藏經》,當中有一部不太完整,但是大部分都有,殘缺的不多,所以到善導寺借佛經來看。所以我對佛法,如果遇不到方老師,那始終把它看成低級的宗教,總不如基督教跟天主教。人家只有一個唯一的真神,佛教搞了這麼多的神,亂七八糟的,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級的宗教,這是從前認識錯誤,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相信。

  我現在看到許多大專學生,年紀輕輕的,沒搞清楚他就信了,見了佛也會拜了,我看了很佩服,為什麼?我做不到,我要不把它統統搞清楚,我沒有法子接受。所以我學佛拜佛,我學佛三年以後才肯拜佛,搞清楚了,才曉得為什麼要拜佛。我們見總統也不過是三鞠躬就是最敬禮,其實總統不要我們三鞠躬,就脫帽一鞠躬。你說敬,我們敬心是一樣的,何必趴在地上磕三個頭?這有什麼意思?如果不弄清楚的話,這是沒法子。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搞清楚就肯做,這在佛法講「很有善根」,我那個時候善根就不夠,事情不搞清楚是不行的。這個好處也有,為什麼?搞清楚之後,信心真的是堅定了,搞清楚就不會動搖。

  佛經,我懷疑的是什麼?這麼好的東西,真正是世間無價之寶,那些原文到了中國來,為什麼今天全部都沒有了,中國沒有人把它保存下來,原文都失掉了?我就把這個疑問請教方老師,方老師笑笑,他說中國古人自信心非常之強,不像現在,現在中國人不相信自己。從前中國人有自信心,認為所翻譯的佛經在義理上與原文決定沒有差錯,而且在文字上比原文還要華美,足足取而代之,那個可以淘汰不要了。方老師這麼說,想到我們中國老祖宗們那種氣概。中國今天之衰,衰在哪裡?喪失民族自信心,中國哪一天能夠復強就問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恢復民族自信心,中國就強盛。你看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再小的國家,他拍拍胸膛「我世界第一」,唯有中國人很謙虛,你們都第一、老大,我是落後,不敢說第一。確實,自信心的喪失是在滿清對外開放之後,受盡外國人的侮辱,喪失了自信心,國家才有今天的大難。

  中國過去那樣輝煌的歷史文化,中國的漢唐,滿清時代,像康熙、雍正、乾隆,那時候我們國力是世界第一,任何國家民族比不上,美國是在開荒的時代。所以要曉得國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喪失民族自信心,這才是可悲。儒家所說的「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

  底下一段在介紹佛法之所求,也就是它教學的目的,它是教育,這個教育的目的何在?佛經經論我們常常看到的術語,這個術語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所求,我們求學就求這個。這個可以分為三個段落來看,我們從下面看,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無上正等正覺」。「覺」,佛承認,世間人,像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不能說他沒有覺,他也有相當程度的覺,他有智,但是佛不承認他們的覺是正覺,也不承認他的智慧是正智。他雖然有智有覺,佛說還不正。佛這個正,我們中國人講「正字招牌」,佛法也講正字招牌,它這個正字招牌用什麼標準?它確實有標準,如果煩惱斷盡了,這個智與覺佛就承認是真的。你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雖然有智有覺,佛不承認這是正。「正」就是確實心地清淨,沒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樣的智與覺,佛就承認這叫正智正覺,它的定義是在此地。我們拿這個標準來看,確實世間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宗教家,我們打開《新約》、《舊約》,上帝還有喜怒哀樂,這個確確實實。

  他還喜歡哪個人、還討厭哪個人,這個不行,這在佛法裡講,這個雖然有智有覺,都不能算「正」。「正」是什麼?心地清淨,萬法平等,從這個地方起的智與覺,才稱為「正」。「正覺」在佛法裡面修學是第一個階段,好像我們現在學校裡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這就是小乘。小乘如果證得了正覺,他有一個學位的名稱。所以佛教裡面稱佛、菩薩、阿羅漢,可以說都是學位的名稱。你只要證得正覺了,佛教的學位稱為阿羅漢,證阿羅漢就證得了「正覺」,在佛經裡面的術語,見思煩惱斷盡了,這第一個階段他成就了。

  往上去,第二個修學階段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的學位名稱叫做菩薩,所以菩薩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但是他並不是佛,只是等於佛而已。前面的「正覺」,他跟佛完全不等,只可以說相似的佛。菩薩是「等」,雖等,他不圓滿,佛經上也常常用這個比喻,比喻月光,你看初三、初四的月牙也有光芒,那個光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它不圓滿。一直到十四晚上的月光,也叫做「正等正覺」,十五的月亮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才圓滿。由此可知,在修學還沒有到究竟圓滿的時候稱菩薩,菩薩修圓滿了,畢業了,就成佛。佛是最高學位的名稱,不是某一個人專利的,任何一個人修到了,他都可以稱菩薩、都可以稱佛,所以這個名稱是通稱不是專稱,是佛教修行階段,等於我們現在的學位一樣,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名稱,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佛、菩薩、阿羅漢都不是神,都是人,這要搞清楚。

  下面我們總結它的意思,「覺了宇宙人生實相」,實相是真相,就是真正徹底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之大智慧」,佛經裡面的術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國人翻成「無上正等正覺」,佛教教給我們。學佛人想求得的是這個,所以佛法裡頭不是教我們求消災免難,不是教我們求功名富貴,不是求這個,佛法是求智慧的,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底下的小註,「其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令能辨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惠以真實之利」,這是給大家真實的利益。「圓滿大乘,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善美慧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實在是非常美好的教育。很不幸,現在被人誤會,這一誤會,大家就不研究,不去探討,這是我們整個民族很大的不幸。

  佛教教育,實在講現在真正明瞭的人並不多。我跟方先生學習的時候就問他,您的佛法從哪裡學來的?他告訴我,在抗戰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書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生病,病得很重,那時中大在重慶,他到峨嵋山去養病,峨嵋山上什麼都沒得看,沒有報紙雜誌,什麼書都沒有,都是佛經,沒事情就翻佛經來消遣,這樣一接觸之後才曉得佛教真正有非常殊勝、非常好的東西,他是這樣接觸的。以後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互相在一塊研究討論,那時候佛教界裡面有很多居士們,他們對於佛教的造詣往往超過出家人,超出很多。所以方先生從那個時候起,他告訴我,他就沒有離開過佛經。他對佛經之熟,在台灣可以說任何出家人都比不上,一大段一大段的經文他能夠背誦得出來,真的是了不起。給我們講學的時候引經據典,在哪一部經、哪一卷,他都是背誦的,這不能不佩服。佛教是教育,要認清這一點。

  底下我們探討它教學的綱領,它教學的綱領很多,我們取它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各宗各派共修必修的標準,這是無論佛教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宗派就像現在大學院系一樣,每個宗底下有分派。由此可知,它的內容確實博大精深,我們一生學它一部分都學不完。

  大乘佛法,「三福、三皈、四弘、六度、十願」為教學最高指導綱領。這五個小科目我再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個,《觀經》「三福」,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給我們講佛法修學基本的三條戒,一定要遵守,而且我特別強調,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由此可知,這是很重要的基本科目。第一條裡面有四句,「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佛法到中國來會被中國人那樣的歡迎、愛戴,有它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古人說六經都是《孝經》的註解。由此可知,儒家是以孝為中心,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思想上。人不能夠孝敬父母,諸位想想看,他還能對別人有真正的好處嗎?不可能。不敬父母而敬別人,必定有企圖,如果沒有企圖,這講不通。

  中國古代的制度也是選舉,選舉的方式不像現在,所以中國古時候的制度不是不好,實在是好。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在那裡弘法二十五年,我們也是老朋友,我對他非常尊敬。他看到今天世界大亂,他問我:你到底是贊成民主,還是贊成強人政治?我說:我還是喜歡皇帝時代,天下太平。他說:你思想落伍了,封建思想。說老實話,是真的,好的帝王真正愛老百姓、愛國家,他的措施往往非常的正確。

  以前的選舉是什麼人負責選舉?地方官吏,地方官吏的選舉是他政績裡面最重要的一條。你在這個地方做地方官,縣市長,三年當中不能替國家舉薦一位人才,你就會被免職,你政治辦得再好也不行。你所治理這一大片土地內這麼多的人民,裡面一個好人都沒有嗎?所以其他的辦得再好,國家也不要你。他推薦的標準是什麼?舉孝廉,舉是選舉。打聽這個地方哪位是孝子,他能夠孝父母就能夠忠於國家,就會愛老百姓。第二個條件是廉潔,廉潔就不貪污。所以從前選舉的標準是孝、是廉,孝擴大就是忠,就是愛民;廉潔,自己守本分,不會做貪官污吏,選拔這樣的人出來,有道理,我覺得比現在的制度要好得多。所以第一個教給我們要「孝養父母」,父母之恩決定不能忘記。這個觀念外國人沒有,怎麼給他講他都想不出來,外國人沒有孝道的觀念。

  「奉事師長」,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所以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建功立業,這是父母跟師長兩方面要教的,所以教育一定要配合。尊師重道,現在師道沒有了,所以今天社會之亂,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這還得了!天下大亂。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說老實話,他決定不敢為非作歹,他做了壞事情父母受侮辱,人家瞧不起,他念念當中要做好事,榮宗耀祖,父母在社會上有體面,到哪裡去人家讚歎,不能叫父母沒有臉見人,這比法律約束的力量大得太多,這是道德良心的約束。

  孝道誰來教?父母不能教,父母不能說「兒,我是你的父親、母親,你應該孝順我」,這話說不出口。兒子要是問「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怎麼好講?說不出口。所以老師教他孝順父母,父母教他尊師重道,這是兩方面教的。老師說「你是我的學生,你應該尊重我」,這句話也說不出口。所以是這樣教成功的。你才曉得從前老師跟父母結合成一體,想成就這個小孩,所以對老師尊師重道。大概我這個年齡以後就沒有了,我還念過兩個月的私塾,以後就改成小學,改成學校,是民國二十二年的時候,進私塾。那個私塾是在祠堂,請一位老先生。拜老師,父母陪到我一道去,先拜孔夫子的牌位,拜孔老夫子,至聖先師,然後請老師上座,父母都是三跪九叩首,拜老師,再送上禮物。你想想看,老師要不負責教這個學生,怎能對得起他的父母?這樣隆重的禮節,所以老師對於學生真教。

  所以在古時候,老師自己的兒子去考,考不取,人家不笑話,老師教的學生要沒有考取,他的兒子考取了,那他就不要做人了。為什麼?一個地方的人批評他有私心,你教你兒子就考取,你教的學生都沒有考取,那就不能做人了。所以從前師徒如父子,老師對學生的愛護超過了兒女,所以學生對老師的恩德是一生都不能忘記。孝養父母,對於老師也是一樣要孝養,老師如果生活上有困難,學生一定要照顧,這是師道。這是講教育的大根大本,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儒跟佛觀點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一到中國來會被這麼歡迎,因為這跟我們講的一樣,沒有違背,而且比我們講得更詳細。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培養慈悲心,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與人方便,要大慈大悲。「大」的定義是心地清淨,看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不殺生,不但不殺生,盡可能避免惱害眾生,惱是叫眾生生煩惱。你想想看,都不願意叫人家為我而生煩惱,怎麼會害人?人人都能存這個心,天下太平,人與人之間自然和睦相處,天下一家,這是佛教給我們三福的第一福,「修十善業」。十善是最基本的道德信條,第一個就是不殺生,第二個是不偷盜,第三個是不邪淫,這是講身三善。再一個是口,口是不妄語,不欺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別人聽到難過;第四個是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口四善。再來就是不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語、意合起來,十善業,這是佛教給我們必須要修學,這十善,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實在講這三條是有層次的。第一條,剛剛親近佛,佛就教給他。第二條是教小乘阿羅漢,這個地位高,教小乘的。小乘真正入佛門了,教給他要「受持三皈」,「三皈」,下面我們會講到。「具足眾戒」,「戒」是戒律,佛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戒律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就是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大乘戒就是儒家所講的「兼善天下」,所以儒家只講兩個原則,不像佛法講得很具體。獨善其身是一個人相處,沒有第二個人在,你應該怎樣做法,還是不能放逸,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還要修敬,修慎重。菩薩戒就是入眾,與人相處之道,所以菩薩戒是與大眾相處的規範,這是戒律。「不犯威儀」,威儀就是今天所講的禮節、禮貌,佛法非常重視禮節,威儀是禮節。

  第三條是對大乘菩薩講的,「發菩提心」,到後面我們會說到。「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深信因果」放在第三條,這個我在過去讀經很多年,對於這一句還懷疑,為什麼?「深信因果」應該擺在第一條,也就是對我們大眾教學,怎麼會對菩薩?菩薩不相信因果嗎?佛對我們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都講得很多、很詳細,難道菩薩不曉得嗎?所以困惑了很多年。到以後講《華嚴經》才真正體會到這個因果是特別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這我後頭註解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的確很多菩薩都不知道,這是確實的,所以此地有「深信因果」。這部經是《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這裡面是講念佛成佛的因果,所以才體會到這個意思。要「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要幫助別人,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為人演說」就是這個意思。前面十句都是自利,最後一句就教我們利他,自利利他。「如此三事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由此可知,非常重要。

  佛一開端要我們從這裡學起,不管你學顯教、學密教,禪宗或者是教下,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所以這是各宗各派共同必修的科目。所以佛法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做起。沒有不孝順父母、不尊重師長的佛菩薩,確實找不到,要從這裡做起。

  第二個共同科目就是三皈,這個非常重要。學佛一定要接受三皈,接受三皈就是成為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就是我們常講的拜老師,拜哪位老師?拜佛,佛是我們的老師。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就是講的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在此地是講自性三寶,這個諸位要知道,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把三皈依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非常之難得。通常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不懂什麼意思,往往會錯意思。佛是佛像,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人,意思搞錯了。佛家也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皈依它,它怎麼靠得住?靠不住。所以六祖大師不用這個名稱,他把意思翻出來,我們看起來就不會誤會,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我們一看就很容易明瞭,不至於錯會意思。底下他老人家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就是前面所講的大智大覺,大智大覺是自己本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是自性覺。我們現在無論處事待人接物都迷惑,迷而不覺,所以我們很苦。佛教給我們從迷那裡回過頭來,要依覺,從今之後要覺而不迷,這就對了,這叫做皈依佛。

  佛弟子家裡供養佛像,供養佛像是什麼意思?跟中國人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是報恩的意思,是不忘本的意思,這個心多好!人能夠追念祖先,必定孝順父母。遠祖都敬愛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敬愛的道理?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得很好,「慎終追遠」,這是教育,它的效果是「民德歸厚」,人心厚道。說到教育,我們連很遠、最古老的本師,根本的老師,三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都念念不忘,念念敬愛他,眼前的老師哪有不能敬愛的?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不能把佛菩薩形像看作神明,那就完全錯了,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看到佛像就想到我們要覺而不迷,佛像擺在那裡時時刻刻提醒你,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覺悟,不能迷惑,佛是覺而不迷,它有這兩個意思。

  佛的名字很多,佛像也很多,菩薩名字、像也很多,為什麼這麼多?統統是代表我們自己本性,我們本性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個名稱、一個形像沒法子代表,所以有許多的名字、形像。譬如一個人在社會上多才多藝,事業很多,名片一拿出來,頭銜幾十個,那是什麼?一個名稱不能代表他,他有幾十個頭銜,這才顯示他的身分。我們自性裡面的德能,佛給我們講,幾十萬個名詞都排不完,我們跟佛沒有兩樣,統統是一樣的,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代表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

  像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這是比較特別,兩個意思,第一個,他是我們佛教創辦的一位老師,創始的老師,我們稱為「本師」,根本的老師,這有「尊師重道,報本反始」的意思。同時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裡面的含義,這個含義就是我們的性德。「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仁慈),我們對待別人要仁慈。「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滅,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對待自己,心要清淨,自己對待自己要清淨,清淨是最高的享受。待人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要覺而不迷,佛就是覺的意思。所以你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就能想到這個意思,這就是教育的效果收到了,這是供佛真正的意思。

  所以還有很多同修請了佛像回家,有很多人來問我,要把佛像開光,聽說不開光就不靈了,開什麼光?你們同修們要曉得,千萬不要迷信,佛像是不是要開光?要,什麼叫開光?借佛像開我們本性的光明,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開它的光,我們要說開它的光就顛倒了。所以佛像開光是有的,但是現在人顛倒了,找一位和尚去比劃比劃把佛像開光就靈了,騙人的,哪有這個事情!如果法師開了光就靈了,那你何必供佛像?供我就好了,我比他還強,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你們供它幹什麼?哪有這麼愚痴!所以學佛要用智慧,決定不要上當,決定不要被人騙了。所以開光是我們供佛像不知道佛像的意義,請位法師、大德來把供養佛像的意義給我們說明,我們就真正得利益了,這叫開光。換句話說,就是好像我們塑一尊像,啟用典禮,來把這個像說明,這叫佛像開光。現在人全搞錯了,都曲解了意思。這是供養佛菩薩的意義。

  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所以見到這尊佛像就想到我樣樣都要覺悟,樣樣都不能迷,是這個意思。供養菩薩也是如此,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供養觀音菩薩就是把自己的慈悲心顯發出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用慈悲心來對待。供養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孝順,孝親尊師。所以佛像供在這裡,佛像是藝術品,讓你永遠看不厭,你看到它,它提醒你,地藏菩薩提醒你孝親尊師,觀音菩薩提醒你大慈大悲,你就曉得這個意思。如果你把它當神看待,錯了,它不能保佑你。你明白這個意思它就保佑你,這個功德力量就是它常常提醒我,怕我忘掉。所以拿現在的術語來講,我們供養的所有一切佛菩薩形像,就是教育的一個名詞,「教具」,教學工具。講教學工具很不恭敬,我們要把自己的恭敬心培養出來,不稱它作教具,實際上它是教具,我們要真正了解它的意義。這是供佛像的意義。

  「法」是正確的思想見解,讓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改過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法」。邪正有標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也有許多不同的標準,絕對的標準還是與前面講的覺,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的,這是正法,與這個不相應的是邪法,這是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這個標準畢竟太高了。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層次,像佛法講五乘,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像現在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有很多層次,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標準,所以它的標準也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是有一個絕對的原理原則是不會變的。通常講,講得具體一點,根據經典,經典就是佛把宇宙人生真相跟我們說了,這個看法、見解、思想都是非常純正,這是正而不邪。皈依法,皈依自性正,都不是外面的事。

  第三「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染污是什麼?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這是染污。心本來是清淨的,心裡面有了喜怒哀樂,有了貪瞋痴慢,心就不清淨,所以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常常叫自心清淨。所以在佛法裡修什麼?佛家常講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我們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把一切錯誤行為歸納起來就是迷、邪、染,能夠把迷、邪、染改正過來,改成覺、正、淨,這叫做修行。所以行為無量無邊,歸納為三大類,身體的造作、口的言語、心裡面的思想見解。三皈依是這個意思,皈依自性三寶,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除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是形相,形相我們要尊重,為什麼?沒有這個形相,自性三寶顯不出來,誰知道?沒有人知道。自性三寶裡面,佛寶,現在佛不在世,就是佛像,所以我們看到佛像就等於看到佛菩薩一樣,供養佛像就等於供養老師沒有兩樣,所以對它敬重,對它禮敬,這是修禮敬,然後把這個禮敬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是修行,學以致用。我們對泥塑木雕的佛像會恭敬,我們對人為什麼不恭敬?要把這分敬意帶到生活上,對待一切人、一切物都要恭敬,是這個意思。經書是法寶。

  出家人是僧寶,你只要看到出家人,不要去問這位出家人是持戒、是破戒,是個好的出家人或是壞的,與我一點都不相干。只要一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我的利益馬上就得到了,要從這個地方立刻能夠回過頭來想到我要淨而不染,不要管他。所以出家人穿這件衣服就很有功德,學佛的人懂這個意思,他一看到,馬上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這就是功德,不要管這位出家人是好、是壞,是持戒、破戒,我們這個利益馬上就得到。所以形式上的三寶有很大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離開它,自己的習氣很重,會忘掉,天天看到這些,我們就不會忘掉,它常常提醒我們。有個人天天提醒你,你會討厭他,你怎麼這麼囉嗦!塑的一個像,你愈看愈喜歡,它提醒你,你不會討厭它,所以這就是佛法教學藝術。

  後面一段我特別跟諸位介紹佛法教學藝術,藝術化教學的構想在幾千年前佛門當中就有,所以佛寺的教學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把學校跟博物館結合成一體,那種種的設施,那就是博物館。把博物館跟教學結合成一體,這是個很高明、很聰明的想法,的確是非常圓滿。

  底下說「顯密諸宗」,大分佛教有顯教、有密教,密教,現在所謂的密宗。「諸宗」,大乘佛法裡面有十個宗派,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的方法、門徑修什麼?修覺、正、淨,這個諸位要曉得。「你們佛教修的是什麼?」「我們修的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我們修的是這個。」用什麼方法修?我們現在淨宗學會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禪宗是用參禪的方法修,密宗是用持咒的方法修,那是方法,不管是什麼方法,統統修的是覺正淨,如果他不是修覺正淨,這就不是佛法,所以殊途同歸。佛法平等,法門平等,就是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的是一樣,就是覺正淨。

  覺正淨,再告訴諸位,一而三,三而一,覺悟的人沒有不正、沒有不淨;正知正見的人,思想見解純正的人,沒有不覺的,沒有不清淨的;心地真正清淨,沒有不覺、沒有不正,所以一而三,三而一。由此可知,覺正淨這三個門,你只走一門就成功,一門得到,三門統統得到。好像這一個教室三個門,在外面看不一樣,你只要一進來就一樣,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諸一定要曉得,沒有什麼高下。

  我在這裡再跟諸位說明一下,在中國,像禪宗專門走覺門,它是要開悟,大徹大悟,它走覺門,偏在覺門上。教下,像華嚴宗,天台是法華宗,法相唯識宗、三論宗,這些走正門,正知正見,走正門。淨土宗跟密宗走的是淨門,它完全修清淨心。這三個門比較起來,淨門比較容易一點。覺,說老實話,不是那個根性的覺不了,覺不上去,沒有法子,我想覺覺不來。正門,一般人都行,時間太長,就跟念書一樣,你得慢慢去念,慢慢去培養,小學、中學、大學慢慢來,時間太長,教科書太多,很麻煩,你要怕這個麻煩的話,走淨門。淨門的教科書只有一本,我們現在印的,一本就夠了,《淨土五經讀本》,淨土宗就這一本,這本是淨土宗完全的經典,就這麼多,所以這個門好走。我們取這個門就是取它好走,不必費很多的時間,不必用很多的腦筋,這很麻煩,其他宗的經論太多了,實在講很難讀得完,也很難理解。所以淨宗著重在清淨心,心地清淨他就開悟,思想見解自然正確。

  總結是「顯密諸宗,無量法門,皆其修學方法」,都是修學的方法,統統修的是覺正淨,你才曉得三皈依的重要,所以三皈依是整個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佛門常講「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歸元」就是歸覺正淨。「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這是三皈依,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你曉得了,佛法修什麼?你馬上就答得出來,修覺正淨;佛法求什麼?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很容易答得出來的,這個沒有迷信。所以連共產黨聽到,這個我們可以接受,當然可以接受,你共產黨要不要智慧?不要智慧那就愚痴,愚痴你又不喜歡,那你要求智慧,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覺正淨你要不要?你如果不要覺正淨那就是迷邪染。迷邪染你不要,那你當然要修覺正淨。所以它超越一切宗教,一切宗教的宗教徒修學佛法皈依三寶與他信教沒有衝突,決定沒有牴觸。信教是一回事情,學佛又是一回事情,這個裡面沒有衝突,因為佛教是教育,一定要肯定它是一個非常美好圓滿的教育,值得我們去修學,值得我們去弘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還有一次,我們接著再講,雖然不多,也相當完整的把佛教介紹給諸位,謝謝大家。

  問:人死了會不會轉世到另外一個星球?

  答:轉世是真的,但是佛教教學不是以這個為中心,這是佛教附帶講的。佛教所講的,就是今天講的,這是它的中心。你有智慧,整個宇宙你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點疑惑都沒有,所以他求的是智慧。

  問:法師,您講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種教育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今人。因為我是搞自然科學的,可是講到轉世的問題,我對這個不太……。

  答:實在講,到釋迦牟尼佛出現之後,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樣一樣都加以解釋,都給它理論,都給它解釋,真正達到了圓滿的教育效果。像佛像,在中國供養的佛像都很慈祥,西藏供的佛像都很兇,那個面貌看起來很恐怖,中國人要看到那尊佛像,早就遠遠的離開,才不看它。中國人心裡面慈悲和平,所以你慈祥,他現得比你還慈祥;西藏人,游牧民族凶悍,你凶悍,我比你還凶悍。西藏的佛像如果拿到中國,中國人不要,中國的佛像拿到西藏去,西藏人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你太懦弱了,你就曉得它的教學是方便多門。所以在每個地區,每個不同的環境,他有不同方法,但精神不變。

  問:所以像孔子講的因材施教?

  答:對,是因時因地,是千變萬化,沒有定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沒有定法。有原則,原理原則決定相同,方法是隨時可以變的。

  問:佛法講到對世界上一切事情都不應該執著,都是假相,那麼對於佛法本身來講,我們要接觸佛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採取執著的態度,還是不執著的態度?

  答:佛法開始是執著,到最後叫你拋掉。因為你開始不執著,你就沒有辦法入門,所以開始是擇善固執,到一個階段之後,這個固執去掉。

  問:佛教現在在印度是宗教還是教育?

  答:印度的佛教,在公元一千年的時候,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征服印度之後,佛教在印度就滅亡。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裔逃到西藏,他那時候定居西藏(後藏)就沒再回去,所以現在印度實在講這一千年當中沒有佛教。最近有傳進去,有中國去的、有錫蘭去的,印度可以說現在才開始。這是回教不了解佛教的文化,他們這是狹隘的民族意識,把佛教消滅。現在大陸共產黨對佛教沒有認識,這沒有認識當然也不能怪他,只能怪本身自己搞成迷信的色彩,那怎能叫人家相信?這實在是很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