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佛教  (共一集)  新加坡  檔名:17-011-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很難得在萬佛林與大家談談佛法。我們都知道佛法好,學佛很好,究竟好在什麼地方?學佛要從哪裡學起?這些問題都必須要清楚,然後我們學佛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佛法裡面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是佛法修學的目標。那麼我們問一問,我們學佛了,我們有沒有離苦?有沒有得樂?如果學佛學了很久還是很苦,苦沒有離開,樂也沒有得到,那這個佛法就有問題了。實在說不是佛法有問題,是我們學得有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的修學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錯誤,這個目標才不能夠達到。

  離苦得樂是非常廣泛的一個目標,涵蓋了一切佛法。在佛法來說,它有層次、有高低,初學有初學的樂趣,高級有高級的樂的果報。初學這是講人生,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最高級的是成佛,當中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所以層次很多,離苦得樂的目標淺深程度就有不同。

  我們今天普遍的去觀察,在這個世界,無論是中國、是外國,佛門裡面似乎是迷多覺少,因此也就是苦多樂少,這是現實的一個概況。但是我們依然往這個裡面去鑽,盲目的去鑽,即使一生,實在講也很難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今天學佛問題的癥結,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佛教在近代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佛教原來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的教導,教給大家破迷開悟,也就是開發各人自己本有的性德。我們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正如同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本來具足,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自性當中樣樣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佛法教學的目的是開發我們自己的自性。宗教達不到這個目的,佛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我們每個人自性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在大經裡面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成佛。佛說這句話是有根據的,就是根據我們每個人自性來說的。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沒有兩樣,一樣的。那麼現在為什麼他成佛了,我們在做凡夫?他得到真正的快樂,一絲毫的憂慮、煩惱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活得這麼苦?學佛的同修要多在這個地方去想想。

  佛告訴我們,我們雖然有自性,很可惜自性上面有障礙,當然這個障礙很多,世尊說法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的障礙,使我們的自性透不出來,不能起作用。三大類的障礙,第一類叫見思煩惱,第二類就是塵沙煩惱,第三類叫無明煩惱,這些東西把我們的本性蓋住了。好像太陽,太陽很明亮,下雨陰天雲層很厚把太陽遮住了,太陽雖有光明,照不到地面上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不是陰天沒有太陽,陰天有太陽,可惜它有障礙。

  見思煩惱是什麼?簡單的講,見就是見解,見解錯誤了,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種種的看法看錯了,這叫見惑,惑是迷惑。思惑是思想,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想錯了。你的見解思想產生了錯誤,於是乎一切的造作就不正常,這個造作會帶來痛苦、會帶來災難。苦從哪來的?自己造作的,自己找來的,本來沒有。第二類的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多,像塵土沙一樣,真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第三類叫無明煩惱,無明是對於自己,對於我們本人、我們的環境,本人、環境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本人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對於人生宇宙的真相不知道,這叫無明。這三大類的障礙把我們的本性障住了。佛法的教學,無論佛說什麼法,無論佛講什麼樣的經典,它的宗旨、目標都是幫助我們把這三種障礙排除掉。所以佛的法門很多、經典很多,常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歸到哪裡?歸到把我們的煩惱障礙去掉而已,去掉了,自性就恢復了。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教下用研究、討論經典理論上的方法,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不一樣,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把這個障礙去掉,恢復自性,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因此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恢復自性,那麼它的修學就是戒定慧三學。本性裡面充滿了智慧,有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完全明瞭了,就沒有無明了,無明就破掉了。所以三學裡面,戒定破見思煩惱,慧破無明煩惱,這定與慧也破塵沙煩惱,所以佛用戒定慧三學做為我們修學的宗旨、修學的方針。我們佛弟子學什麼?就是修戒定慧。

  戒是從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上建立的,換句話說,把你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給糾正過來。錯了,教你回過頭來怎麼做法。譬如殺生是違背自性的,佛教你不殺生;偷盜也不是自性,佛教你不偷盜。種種戒律叫你回頭,戒律是叫你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回過頭來,這是第一步,第一步從事相上回頭。回頭之後,你的心就會收斂了,會靜下來了。靜下來就是定,靜下來就是真心。諸位要知道真心本性是沒有妄念的。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我們凡夫的病根一語道破,這一句話說穿了,妄想、執著。

  假如我們在一切法裡面斷除妄想,一切法裡面都不執著了,我們的心就清淨了,心就得定了。定是真心,定是本性。由此可知,我們的心裡面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不是真心,這叫做妄心。佛要求我們恢復真心,真心起作用是智慧,妄心起作用是煩惱,所以煩惱跟智慧說老實話是來自一個根源,來自心。心清淨了就生智慧,心要是染污不清淨就生煩惱,所以佛法修學的是要從心地上去用功夫。形式,也就是事相,它能夠影響心理,實質上是修心為主。外面境界幫助我們修清淨心,這是正確的,所以佛門有種種的儀規、種種的規矩,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方便法,絕對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方便法,它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可以適當的採取,來幫助我們達到心地清淨的目標。這是佛法教學的宗旨,戒定慧三學。

  三學從哪裡下手?這個很重要,剛才講了,要從戒下手,一定要持戒。戒律裡面最根本的戒是什麼?那我要一問,大家一定說五戒。五戒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戒律叫三皈戒,三自皈。你們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都要念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著重在「自」,三自皈。這三皈的文是出在《華嚴經.淨行品》裡面的,這是後來的祖師把這個文節錄下來編成早晚課,這是最基本的戒條,也就是說你要從這個地方做起。現在人會念三皈依,但是他不會做,為什麼他不會做?他要會做,他就快樂了。他現在還有許多煩惱,換句話說,就是因為他不會做。皈是回歸,就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佛給我們定的這三條是叫我們依這三條回來。

  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反面就是迷惑顛倒。佛教給我們,第一,你要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不要再迷惑了,不要再顛倒了,要依靠自性覺,這個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什麼是自性佛?覺就是自性佛。再來我們要問,什麼叫自性覺?什麼叫自性迷?諸位要是細細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就可以明瞭。我聽說演培老法師在新加坡講過《楞嚴經》,《楞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楞嚴經》裡面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十番顯見」,佛在我們六根根性就舉出眼根、見性做一個例子。見性是覺,是自性覺,聞性是自性覺,六根的根性就是自性覺,六識就是自性迷,所以交光法師在《楞嚴經》的註解裡面主張「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從識回過頭來依根性,那就是皈依佛。你要不懂得捨識用根,你那一句皈依佛叫白念了,為什麼?其實你沒皈依,你沒回頭。所以皈依佛,要用交光法師的話來講就是捨識用根。

  捨識用根我們還不懂,還不曉得什麼叫捨識?什麼叫用根?你先要了解,根跟識作用差別在哪裡?識作用是分別、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這是識的作用。根性的作用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也不落印象,它的作用是照見,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的,鏡子裡頭有沒有落印象?沒有。鏡子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沒有。所以鏡子比作清淨心,清淨心對外面是照見。八識,識心起作用,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下,落一個印象進去,再照又落一下,落得裡面一塌糊塗,所以對外面什麼事情也看不清楚了,這看不清楚就亂分別,胡思亂想,自以為是正確的,這就叫顛倒錯亂。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捨識用根就明白一點了。

  譬如我們見,《楞嚴經》上佛教給我們,我們眼見,我們用見性見,不要用八識去見。八識見有分別,分別什麼?我看到這個人很美,那個人很醜,他有分別。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這就執著,這就生煩惱了。如果見性去見,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愛好,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你看看,你不用第六識去見,你見的結果就是清淨心;不用第七識去見,你的心就是平等心;不用第八識,不落印象,你就是覺而不迷,就是《大乘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個是自性,這才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不是口裡念念就算皈依,那個沒有用處。真正回來,我們從今天起,眼睛見、耳朵聽,聽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這叫做皈依佛。希望同修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在這裡去做。所以佛法學了,學了就會用,用在哪裡?用在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飯,用在待人接物,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光明。這是佛教給我們最重要的戒條,這叫根本戒。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沒有錯誤,決定正確。所以我們從種種錯誤、誤會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自性裡面正知正見是本來具足的,這個諸位要曉得是本有的,絕對不需要思考。我想一想,這想一想就壞了,想一想是第六意識才會打妄想,真如本性哪裡要想?不要想的。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大家來親近佛陀,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了,這一問,佛馬上就答覆,佛沒有說你這個問題讓我想一想再答覆你,沒有。你們去看經,有沒有這種現象?佛不要想的,佛照見。所以一落入思想就錯了,就不是性德,就不是正知正見。所以正知正見不要想的,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由此可知,當你心地清淨平等的時候,別人有疑難的問題請教你,你隨口就答出來了,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心正,心清淨,知見就清淨。心正,知見就正。

  第三條是皈依僧,僧是清淨、和睦的意思。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怎麼不清淨?我們接觸外面的境界會受染污。受哪些染污?七情五欲、喜怒哀樂、貪瞋痴慢,這是染污。佛教給我們,我們要離開這些染污,依自性清淨心。清淨心中,六祖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自己的清淨心。我們要依這個心,我的心本來乾淨的,從來不沾染的,在一切境界裡面我也不沾染。

  這是佛教給我們三條基本的戒律,要從這個地方去做起。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三聚淨戒,那是方法、是手段,就是如何達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有許許多多的手段。這個三大綱領,同修們要記住,你要是得到一個,其餘兩個都得到了。所以這三皈依,你只要從一個回頭,真正有了,依靠自性了,其餘都得到。好像我們這個佛殿有三個門,覺門、正門、淨門,就是佛門、法門、僧門,佛法僧三寶,你隨便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的。你只要從一個門進來了,這三個門你統統得到了。在外面看是三個,裡面是一個,統統是自性,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統統是一個。你明瞭這個道理,你是一個佛弟子,對於一切法,你的心真正會得到清淨,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

  在中國大乘佛法,那一些宗派裡面,像禪宗,它走的是覺門,也就是三皈依裡面它是皈依佛,它走這個門進來。禪宗之外的教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它走的是正門,就是它所修的是皈依法。它要依據許許多多經典來修正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獲得正知正見。從經典上慢慢來修正,這是它走正門,它是皈依法。淨土宗跟密宗,它是走淨門,三皈依裡面,它是皈依僧,它走這個門,它是專修清淨心。心清淨了,知見哪有不正的?哪有不覺的?所以諸位要曉得,一而三,三而一。你明白這個道理了,所有宗派是平等的,沒有說這個宗派比那個宗派高,那個宗派比那個宗派要殊勝,沒有這個道理。比如這三個門都進到這個佛殿,你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絕對沒有說這個大門正門比那個要殊勝,比那個高。你從那邊進來跟這邊進來一樣的,一樣高,哪有高低?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這樣子就不會隨便批評別的法門。我從這個門進來,你從那個門進來,我絕對不會說你從那個門進來錯了,你要從這個門進來才對,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這個就是煩惱。

  佛說這麼多的法門是就各人的根性,我們根性不相同,我們智慧不相等,我們生活條件不一樣,哪一種方法你修行覺得很方便、很自在,沒有什麼大障礙,你就學這個法門就好。所以要記住,無論學哪個法門,一定要依自性三寶。早晚課裡面其他什麼都可以不要做,不能不打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依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不管中國、外國,大乘、小乘,早晚課誦裡面,其他念的經典不一樣,念的咒語不一樣,但是三皈依是一樣的,都有三皈依,你才知道這才是基本的戒條,根本的修學原則。

  念佛這個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我們常講它第一、它殊勝。它第一、殊勝在哪裡?剛才講了,法門是平等的,哪有什麼第一殊勝?這第一殊勝是對我們講的。比如禪宗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不是那一塊材料,參一輩子也不會開悟,這個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他教學的對象,就是他的學生,是什麼樣的程度?上上根人。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以下的沒分,不是他的對象。不是他的對象,硬要去學這個,如果六祖在世的時候,他不收。現在六祖不在世了,當然你可以鑽到禪堂裡去,六祖在世的時候是不會讓你進去的,為什麼?你不夠資格。教下的經論太多,要用很長的時間去學習,我們又感覺到時間不夠用,又覺得那些經書太多,我消化不了,所以也有困難。要念很多的書,要去研究討論,很難。

  淨土宗一本經書就夠了,《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這個經典少,只有一本。修行的方法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坐著可以念,站著也能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也可以念,這很方便。家裡有佛像也可以念,沒有佛像也可以念,甚至於你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念,這就是它第一、它殊勝的地方。它第一方便,對我們來講它很方便,我們學起來很容易不困難,方便殊勝在這個地方,只要你專心去修學,你決定會成就。

  古德所說,這是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人,傳記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的話。他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你想想看這個法門容易、簡單、穩當,這對我們來講真的是第一法門。所以古來其他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往往到最後,他也感覺到他所修學的法門很難,不容易成就,趕緊回頭,專念阿彌陀佛,禪宗裡面永明延壽、徹悟禪師就是很好的榜樣。教下裡面,你看看智者大師,這是天台宗的,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傳》、《淨土聖賢錄》都有他的傳記。近代那更不必說了,一生專修《華嚴》的楊仁山居士,念佛往生的;應慈法師是華嚴宗的大德,也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諦閑老和尚,這是我們演公演培法師的師父,寶靜、倓虛都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師,統統是念佛求生淨土。圓瑛法師大家很熟悉,對於南洋的佛教很有貢獻。他老人家一生專攻《楞嚴》,他的講堂叫三求堂。我到上海圓明講堂去參觀,去禮拜老法師的遺像,三求堂的對聯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圓瑛法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是給我們說明這個法門就是容易、穩當、可靠,所以歷代祖師大德在世修學其他宗派的,往往晚年都回過頭來專修淨土。這些榜樣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心裡對於佛法許許多多的法門,應該知道怎樣去選擇,這是智慧。選定了法門,要緊的是一門深入,要專修,不要雜修,更不能亂修。亂修得不到結果;雜修,結果也很不容易。一定要專,要專修。

  大眾在一起,這是講共修、講道場。道場的基本戒條有六條,這是基本的戒條。四個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如果在一塊共修,生活在一起,要遵守世尊教給我們的基本戒條。就正如同我個人修學要遵守三皈依,這個才是佛的學生,真正的佛弟子。大眾在一塊,這是僧團,要遵守六和敬六條戒,這是根本戒。

  六條戒裡面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我們這一個寺院,一個團體,住在這裡面的人,在這個裡面共修的人,我們的思想見解是相同的,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要以淨土宗來說,我們的目標是同生極樂國,是共同弘法利生,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共同的目標。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住在一起就很快樂。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方向,住在一起很痛苦,所以天天要有爭執,天天要吵架,天天見面都不愉快,那是見解不相同。所以我們加入這個道場,必定這個道場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我們要把這一個目標、方向要完成、要達到,這才是真正的道場,是佛道場、是佛弟子。如其不然那就有罪過,這個罪過就很重,什麼罪過?我沒有照三皈依來做,我說我是佛弟子,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冒牌貨,這冒牌,法院抓到就要處罰。我們在佛門裡也冒牌,冒牌的佛弟子,冒牌的佛教徒,不是真的,是假的,這有罪過的。道場也是如此,佛寺裡面沒有遵照六和敬去做,這個佛寺是冒牌的佛寺,不是真正的佛寺,這個罪過很深,這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我們頭腦要冷靜去想一想,不要為了眼前我得到一點利益,死了以後怎麼辦?凡是做冒牌的,死了以後多半到三途去了。極樂世界、天堂沒有你的分,你說這個可不可怕?

  北京黃念祖老居士近年一再的倡導,我們學佛同修貴精不貴多,要真正修行的人在一起,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不在乎人多,多了沒有用處,都是假的、冒牌的多,真的、真牌的貨少,你說那有什麼意思?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建得富麗堂皇,那是外表。有這個外表,裡面沒有內容,沒有真正修六和敬的人在這裡修學,這個道場是冒牌的,不是真的,這個罪過就做得更大了,所以他教給我們這個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在這個時代,說實在的話,這個道場愈小愈好。小了容易維持,開銷少,容易維持,不要去攀緣。你道場大了,開銷很大,沒有錢怎麼辦?想盡方法去做法會,或者做其他什麼,去把信徒的錢要來,你說這個心多痛苦!這個多難過!這樣的心怎麼會清淨?怎麼會平等?怎麼會覺?所以道場是愈小愈好。

  我在台北有兩個道場都很小,我那一個道場大概只有你們這一個殿大而已,很小的道場。一半做講堂,講堂只有這一半大,另外一半是宿舍,所以很小。也有同修告訴我,我們應當蓋大一點,我說沒有必要,小的好。信徒供養多了,多做好事。我做的事情,學印光法師印經布施。所有的供養,我們印經,每年都印了很多的經書送到全世界,這個好,與全世界每個地方廣結法緣。所以有人說這個法師法緣很好,法緣殊勝,這法緣怎麼來的?結來的。我人沒有去,你們已經看到我印的書,已經聽到我講經的錄音帶。這世界上許多地方我沒去,但是他們都在聽錄音帶,都在讀經書。經書、錄音帶分送到全世界,這個做得有意義,做得好。所以我絕對不會多蓋一間房子,多蓋一間房子,你要曉得那個錢印多少經書!多少人受惠!多少人得利益!所以你講求這個效果。自己實在講生活是愈簡單愈好,愈簡單心愈清淨,愈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這個多自在!

  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能夠依照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那些道理,我們仔細去研究,把這個道理明白了。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統統把它做到了,那是快樂無比,確實是離苦得樂。你要是理論不明瞭,不明瞭是什麼?有疑惑。佛教給我們的,我們都不能夠把它做到,做不到,沒有去照做,我們所作所為必定會犯很多的錯誤,這些過失、這些錯誤,自己要負責任。六道裡面,上三善道,下三惡道,怎麼去的?是我們自己造作的,這個要曉得。知道了,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會謹慎、就會小心。

  學佛要學得像佛,心要像佛心,願要像佛的願,解要同佛解,行也要像佛行,這才是佛弟子,才是佛的學生,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真實的受用。一定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改掉。這是說明我們學佛下手之處,在《楞嚴經》裡面講的方便。方便還有最初方便,那我今天學了,我今天從哪裡做起?這最初方便。

  最初的方便,我勸勉同修們去念經,從這裡下手。念什麼經?一切經裡面對於理事性相,面面都講到的,最圓滿的,這部經典當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經在中國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公認是世尊的根本法輪,圓滿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佛學概論。但是這個分量太大了,現在的人工作繁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閱讀、去研究。古人告訴我們,這部大《華嚴經》你沒有時間去閱讀,還有中《華嚴經》,中本的,中本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認為《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說這三部經裡面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文字多少不一樣。小本的太簡略,意思雖然是具足、圓滿,不容易看出來,所以你看到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才曉得《彌陀經》的內容博大精深。因此這三部書,最適當的無過於《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我們印得很多,現在在弘法團裡面還有不少,大概還有幾千冊在那個地方,同學們沒有的可以向弘法團要,你念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分量恰到好處。初念的時候,因為你不熟,念一遍大概要兩個小時。你念到三個月,大概差不多一個小時就可以念一遍。你念上半年以後,大概念一遍只要三十分鐘。念熟了,常常想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你就不要打妄想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教訓,我們要認真去做,把它做到,這才叫做依教奉行。絕對不是把這部經每一天念幾遍給佛菩薩聽,好像就有交代了,那是錯誤的,那個沒用處。

  因此我們專修淨土的人,我們的早晚課誦跟一般人這個內容不相同。我在台灣、在美國的道場,我教同修,我們的早課,在家裡面自己做早課,香讚可以不必要,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經偈,接著就念經。念經如果覺得時間長,我們就不要念全部。所以我的早課,我只定《無量壽經》第六品,只念這一品。這一品是什麼?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早課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何在?希望佛的願跟我的願相同,我要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把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我的目的在此地。四十八願念完之後,讚佛偈,大家在一起用讚佛偈。大家不在一起,讚佛偈就不要了。不是共修,讚佛偈就不要了。念佛號,念一千聲佛號,迴向、三皈依,這早課就圓滿了。我們用這個方法。

  晚課也是一樣,開頭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接著開經偈,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品、三十四品、三十五品、三十六品、三十七品,念這五品。這五品內容是什麼?是佛教給我們,在這個世間哪些是善事?哪些是惡事?教給我們斷惡修善,所以這五品的經文我們要把它做到。做到,我們的行跟阿彌陀佛的行就一樣。所以早晚課的目標是求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你想想看,那怎麼不生西方?決定生西方。所以你課誦有課誦的目標,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我希望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這樣我這個課誦就沒有白做。經念完之後,念佛號,然後迴向、三皈依。這是我們在台灣、在美國,許多地方我們專修淨土的同修都用這個方法,大家學得很歡喜、很有受用。

  所以早晚課誦,早課提醒我們自己,我們今天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忘記佛的教訓,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做,不能違背,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反省就是懺悔。做晚課的時候,擺開經文念一遍,我今天有沒有做到?佛講哪些是善事,我有沒有去做?哪些是惡事,我有沒有去斷?斷惡修善。認真的反省、改過,這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早晚課是這樣做法的。絕對不是說早晚課把經本念幾遍念給佛菩薩聽聽,佛菩薩就歡喜了,我今天交代沒事了,心裡面照樣打妄想,照樣起貪瞋痴,這有什麼用?這樣不但沒有用,而且有罪過。罪過在哪裡?佛並不在此地,我們只是供的雕塑的佛像,它不是真佛,既不是真佛,你早晨騙它一次,晚上又騙它一次,你想想看你這是什麼居心?騙一天還不夠,天天騙它,這個罪就很重。所以中國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什麼人下地獄?出家人下地獄。你得要問,出家好事情,為什麼下地獄?他每天早晚都騙佛菩薩騙一次,他怎麼不下地獄?他是冒充佛弟子、冒充的佛道場,天天打妄語,因為這個緣故才墮地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這是講早晚二課,佛弟子決定不能少的。假如我們工作很忙,連早晚功課的時間都沒有,佛家還有方便法,這個方便法就是十念法,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如果有佛像就在佛像的面前做;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句佛號。一句就是一口氣,合掌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一念,念十口氣,這叫十念法。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一次,一生不缺,這就是功夫。養成一個早晚念佛的習慣,這樣就好。可見得這個法門的確是簡單容易,最難得的是穩當,保證成就,經典隨分隨力去修學。

  所以真正一個道場實在講很難很難,我自己在台灣、在美國,這麼多年來,我那個道場裡面,同修們在最近才上軌道,我講的話他們才聽。從前我勸他的,他不聽,聽我講的時候都點頭,點完了就完了,什麼都完了,都不能照做。最近我看這個道場同修,他會照做了,所以我看了很歡喜。所以道場裡面,平常你去看,沒有人在那裡談話,交談閒話的沒有,不是在念佛就是在誦經,非常好。我台灣道場住十六個人,就這麼一點點大的地方住十六個人。十六個人在一起沒有雜心閒話,除了早晚功課一起做之外,平常各人念各人的經,各人念各人的佛,不會在一塊談話,也不會去看報紙、雜誌、電視,都不看,為什麼?看那個東西,心都看亂了。不看,所以心清淨。大家在一塊兒住,一團和氣,比一家人還親密,這好現象。所以我就跟他們講,我說本來我這個道場,我都放棄了,不想要了,我都走了,現在看看你們這個樣子還不錯,我還可以多照顧你們幾天。肯做了,所以看起來一團和氣,真正修六和敬,因為大家都念《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建立共識,就是建立見和同解。

  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統統依《無量壽經》做依據。所以我說我們跟誰學?我們跟阿彌陀佛學。誰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思想、見解、行持都記載在《無量壽經》。假如我們把這部經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阿彌陀佛,我們在平常課誦本裡面看到,八十八佛裡面看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這個地位跟普通的佛不一樣,普通佛沒有稱作法界藏身,所以古德尊之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我們今天是找到第一的佛做我們的老師,做我們修學的榜樣,這個實在是太幸運了,應該自己要知道珍重、寶貴,就依照《無量壽經》修學就好。假如對這部經不能理解的話,我們上一次在弘法團將《無量壽經》講過一遍,這一遍有錄音帶,弘法團有,可以請得到,也可以借得到。那一套帶子現在幾乎也流通到全世界了,特別在大陸,我最近到大陸去轉了一圈,知道很多的地方都有這一套帶子,有許多人都在聽,幫助大家理解《無量壽經》。

  同時黃念祖老居士有註解,這個註解我過去帶了不少到此地來,聽說已經送完了,這個地方沒有了,沒有關係,我現在再印第二版,第二版已經印出來了。第三版是修訂本,老居士自己修訂的,我們現在重新在作版,大概五、六月間可以出版。書印出來之後,我們會大量的送到此地來,這是幫助諸位理解。

  我們讀經是修覺正淨,是修戒定慧,讀誦是修這個。研究、探討是斷疑生信,斷疑生信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把這個法門經典介紹給別人,我得的好處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得到的人愈多愈好。我們將來生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一定會開大會來歡迎,為什麼?因為你帶了很多人去,不是一個人去。所以我們自己去,我們要帶一些人去,帶得愈多愈好,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宣揚、普遍的介紹。這是說我們下手就從這部經下手就可以。

  年老的人讀誦不便,你就記住我剛才所講的,只念第六品、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就可以,為什麼?這六品經文是全經最重要的。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全部讀誦就讀這一部分,這樣就好,要努力去做到。除了讀經之外,佛號不中斷,這一句阿彌陀佛,在一切時、一切處所、一切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心裡面的佛號不斷。念佛祕訣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又想別的事情,想別的事情就夾雜,這一夾雜,心就不清淨。由此可知,專修的重要,專修的好處,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就。

  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學,特別是培養人才,沒有上過課的,沒有辦過佛學院的。你們去查查《大藏經》,你們去查一查佛教的歷史,過去哪一位祖師大德辦過佛學院?哪一位祖師大德曾經給人上過課的?沒有。這個沒有,人才怎麼訓練出來的?怎麼培養出來的?方法非常巧妙,這個方法就是複講。師父講經,跟大眾講經,講完之後,你重複講一遍,這樣訓練出來的,這是我們佛門講的複小座。接受這樣傳統的教學,現在法師已經不多了。我所知道的,我們演公是這個方法出來的。他是在天台,他小時候,他出家很早,好像是十幾歲就出家,在觀宗寺跟諦閑老和尚,諦老看他很聰明,就叫他講小座複講,所以他是這個基礎培養出來的,現在人很少。我過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我跟他十年,也是講小座講出來的。老師講經,我們有幾個專門學講經的同學在一起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講完之後,同學們大家再互相研究討論,你哪些地方講錯了,哪些地方講得不清楚,哪些地方使聽眾會懷疑,一樣一樣的把它挑出來,我們再改進,下一次講就把這個毛病改掉,一次一次的修改,這樣訓練出來的。不是老師上課教導的,是講小座出來的。

  這個方法要追究根源,最初的根源從哪裡來的?從阿難尊者來的。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佛滅度之後,阿難講小座複講,把佛從前所講的重複再講一遍。同學們大家聽,聽了都覺得沒錯,承認了,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所以佛門教學,可以說複小座是從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代代相傳,傳下來的,我是受這個教育。

  佛學院,我過去做過院長,我也做過老師,自己很慚愧,也懺悔,那些年實在講是誤人子弟,造罪過。學生在佛學院學了幾年什麼都學不到,還是複小座得真正利益。所以我現在在台灣、在美國,跟我在一塊學佛的同修,發心講經的,我都教他複講。現在複講很容易,因為有錄音帶。你想學什麼經?想學《無量壽經》,我把《無量壽經》錄音帶給你,你去照著講。講的方法,一個星期講一次,要把錄音帶統統寫下來,大概要寫一萬字。他每一個星期寫一萬字的講稿,然後上台去講。講了同學們再切磋琢磨,再研究討論,再把裡面的缺點改掉,所以他們將來再講一定比我好。為什麼?我所講的給他做底本,我這個底本裡面所有的缺點,他們統統都改進了,這就叫一代比一代高。所以我今天教學是用這個方法。我不給他們上課,他們每天講經,我坐在最後一排聽講。學生講演沒有擴音器,要訓練他講演的態度。我坐在最後一排,如果我聽不見,他聲音不夠標準就不行。我坐在最後一排,要我能夠聽得見,聽得清楚。同學們批評、檢討,最後我做十分鐘的總批評,讓他改進,所以他的東西就比我好,就高過我。我們是希望學生一代比一代高,我們才對得起佛陀,才對得起眾生。如果這個學生一代不如一代,都不如我,那我就是罪人,我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像蓋房子一樣,我蓋地基,我的學生蓋第一層,他的學生再蓋第二層,愈蓋愈高,愈蓋愈莊嚴,這樣的完成。

  所以我們的方向、目標是共同的,沒有個人的利害,是佛法整體的利益,是一切眾生共同的福德、因緣。我們想的是這個,我們念的也是這個,我們今天做的也是這個,所以大家又沒有自私,沒有各人的目標,在一塊就非常融洽。我們在一塊是建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事業,決沒有個人,個人貢獻給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是佛教,這個團體是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正如佛在大經裡面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惠」是我們給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我把我們當前所做的這一點點提供給新加坡的同修們,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因為我個人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做的規模很小,現在正式跟我學的學生只有五個人,我希望將來能夠達到十個人。所以我們的環境,就是場所、財力很有限,十個人的生活能維持。不像新加坡任何一個道場,它的規模、力量、人力、財力都十分的雄厚。如果大家能夠像這樣做,我們的佛教前途是一片光明,真是世界整個人類的幸福,那真正有寄託。這是我對於新加坡同修們一點的期望。萬佛林可以說跟我也很有緣分,我第一次到新加坡來,就在這個地方住了三天,上一次來也在這裡做過講演,所以我對於這個道場有比較深厚一點的感情,對它的期望就更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次在弘法團講《彌陀經要解》大意,還有六天,諸位同修有時間,歡迎到那邊去一起來共學,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