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佛教  (第一集)  1991/12  美國邁阿密  檔名:17-001-0001

  諸位同修,這次是我第二次來到邁阿密參學,記得上一次來的時候是五年前。剛剛到此地聽曾居士告訴我,越南的淨行法師在此地建立一個道場,淨行法師也是我的老朋友,過去在台灣我們也常常見面,今天他沒有在此地。往年,我是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都要講一部《地藏經》,原因是有了地之後,就要認真從心理上來建立佛法,從心理上建設,《地藏經》就是我們學習的第一部經典。但是在修學佛法之前,一定要對於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假如我們把佛法認錯了,費了許許多多時間的修學,到後來一樣得不到結果,這就非常的可惜。因此,我們今天還是要從頭說起,先把「什麼是佛法」給諸位同修做最簡單扼要的一個匯報。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我想這些歷史大家都能夠了解。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佛是生在我們周朝昭王二十六年,甲寅這一年;入滅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現在在中國的佛教,常常在佛誕、佛入般涅槃的紀念日,我們在法會當中還是用這個年號。佛當年在世,住世是七十九歲,七十九歲入滅的,在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之後,大概有一千年,也就是在中國東漢永平十年,佛教才正式的傳入中國。

  我們要想認識佛教,首先要知道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什麼叫「佛法」,什麼叫「佛教」。這幾個問題,對於我們修學,關係非常之大。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佛陀?是因為「佛陀」這兩個字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裡面,這兩個字不能夠包括,因此我們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

  「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就體上講,這個「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包括三大類的智慧。第一類叫「一切智」,要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講,就是真正正確的了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裡稱為「一切智」。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種」是指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產生的?從哪裡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這叫「道種智」。第三種叫「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才叫做「佛」。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這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了解了。

  智慧的起作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三大類。第一個是自己覺悟了。第二個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就叫「覺他」。第三種是圓滿的覺悟。像二乘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自覺之後,他還沒有能夠發心主動的去幫助別人覺悟,我們經典裡面常常說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這是緣成熟了,菩薩一定是主動的來幫助他。要智覺達到究竟圓滿,這究竟圓滿正如同其他宗教裡面讚美上帝一樣,「全知全能」,全知全能在我們佛教就稱為佛。

  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慧德能,「覺」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是每一個眾生本來統統具足的。像《華嚴》、《圓覺》裡面都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都是佛。佛在「出現品」裡面(這也是《華嚴經》上說的),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了?他老人家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給挖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現在從佛落到這樣一個地步,就是妄想、執著。我們每天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執著,現在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是病根。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了,就又恢復到本來佛了,這是佛在大經裡面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

  大智大覺的對象,就是無盡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只是形容極多,無量的無量,一切事物。「小」,佛經上常說,我們身上一根寒毛,毛端是小的,或者是微塵,這是講到小的。「正報」小的毛端,「依報」小的微塵(環境小的),大的到虛空法界,這就是我們智覺的對象,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這些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所以「佛法」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這叫「佛法」。所以中國人常講「佛法無邊」,確實是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諸位要記住,是自己的本能。

  這個簡單解釋,我們對於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什麼叫「佛法」,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不過這裡面還有一樁事情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就是佛跟我們講,「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它是一,不是二」,這我們很不容易理解。實在說,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假如佛所說的這一句話真的能成立,這「智覺」是究竟圓滿的,這句話就可以相信,我們應該相信。如果說「能知」跟「所知」是對立的,「智」與「覺」就很難講到圓滿,換句話說,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圓滿的。但是佛告訴我們,「能知、能覺」跟「所知、所覺」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面常講的「一真法界」就是說這一樁事情。《華嚴》最高的境界,淨土中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於一真法界。我們明瞭「佛法」這個名詞的含義,對於什麼叫佛法,會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在中國民國初年的時候,也就是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這是當代的一位大佛學家,他在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培養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這一位大師在民國十二年,在中山大學發表了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也引起相當的震撼。他舉的例子非常之多,他的講演稿經過王恩洋居士將它整理,以後印出來了,現在在台灣也有流通,諸位仔細看看,他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佛教究竟是什麼?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比我們現在一所完整大學裡面包括的還要多。它的內容講到過去、現在、未來,這從時間上講。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像中國孔老夫子的教育是講一世,講我們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一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了。譬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稱佛為本師(老師),只有教育裡面才有師生的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就是這一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這個教育他是第一個創辦人。我們跟他的關係,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稱呼,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老師與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宗教裡面,上帝與信徒沒有師生這個關係。我們佛門是清清楚楚說明,我們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的學生,早期的學生;我們是現在的,後來的學生,我們跟他是前後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要搞清楚。

  在日常生活當中(講現代),我們稱老師,這一個寺廟裡,我們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我就稱他和尚,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所講的指導教授,他直接指導我的,這關係非常親密。要不是直接指導我的,像一間學校裡的老師很多,他是我們學校裡的老師,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我們就稱他作「阿闍梨」,這就有分別了。阿闍梨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我可以跟他學習,但他沒有指導我。所以這個稱呼在教育裡才有,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實在講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機構,就像現在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一種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講的藝術教學。現在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兩、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後面我還會給諸位詳細來報告。

  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來,跟現在的學校完全相同。「和尚」就相當於學校校長一樣,一個寺院只有一個人稱和尚,不可以說每一個出家人都稱和尚,那就錯了,完全錯了,只有一個人稱和尚。和尚是主持教學政策的,課程是他安排的,老師是他請的,這是和尚的責任,他是校長。和尚下面有三個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底下分三個部門。第一個是管教務的,叫「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務,「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你看看只是名詞不相同,實際上他管的事情,跟現在學校裡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它的結構確確實實是一個學校,而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學校,這就是我們中國過去的叢林,叢林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佛教大學。我們自古至今看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佛教的結構,它都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清楚的,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今天在這個社會裡,在這個世界上,佛教一共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第一種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教的教育,這是傳統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傳統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幾乎見不到了,變質了,後面都是變質的。

  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它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我們今天聽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從前寺院叢林每天上八小時課,現在你們看哪個寺院上八個鐘點課?再也沒有了。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是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坐禪,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他每天用功是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淨心,修覺、正、淨。所以他每天是十六個小時在用功,他的妄念當然沒有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也不聽經了,也不念佛,不參禪了,天天打妄想,只是每天來供佛,這是修一點福報,這確實變成宗教了。它從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悲哀的一樁事情。這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種,它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裡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程。我過去在台灣文化大學還教過五年,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為什麼把它當哲學來研究也錯了?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一個哲學部門,把它縮小了,縮成這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它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的」,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在生活問題,到將來生死的問題,沒有一樣不解決的,可見得它的教學內涵非常廣大,變成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種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變成邪門外道的佛教。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勸你做一個好人,勸善。學術的佛教也還不錯,讓你研究知識,對社會沒有多大的傷害。如果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它完全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生、傷害眾生、擾亂社會,這是危害到我們大家的安全,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這是變質變得太不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它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很能迷惑人,等到事敗之後,知道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

  所以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大,要看清楚,我們究竟要學哪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佛教既然是教育,我要把這一個觀點(就是傳統的佛法),這一次利用短短的時間介紹給諸位同修。

  佛教教的是什麼?我們要知道佛教教育的目的,佛在許許多多的經論中,我們常讀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從梵文裡面音譯過來的,這個意思能翻的出來,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因為它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可以將它分為三階段來說明,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

  世尊告訴我們,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也有覺悟的,當然覺悟不圓滿,不能說他沒有覺悟。像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對於這個世間確實知道不少,知道一些,但是不能算「正覺」,佛家的正字招牌是不容易頒發給別人的,這是非常嚴格的。為什麼不稱他作正覺?他覺悟之後,他煩惱沒有斷,他還有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換句話說,他就是凡夫,他不是聖人,所以不能稱為正覺。如果貪瞋痴慢、人我是非的煩惱統統斷盡了,沒有煩惱了,佛就承認這個人是正覺。他得到正覺,佛教裡面也有一個學位給他,這個學位叫「阿羅漢」,所以諸位要知道,「羅漢、菩薩、佛」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這是最低的一個學位,得到正覺才稱他作阿羅漢。

  阿羅漢以上的叫「正等正覺」,「等」是等於,等於佛,他沒成佛。這個「等」怎麼說?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樣的。由此可知,阿羅漢用的心跟佛不一樣,阿羅漢用的心跟我們是一樣的(差別在我們有煩惱,他沒有煩惱),這個心在佛法裡面講叫妄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的,不是真心,我們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心。所以人與人之間往來不要太認真,今天我對你好,也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虛情假意,不可以當真,當真你就吃虧了。你看今天我愛你,明天就離婚了,這成什麼話?這不是真的,一定要知道。

  菩薩用的心是真心,就不是假的,真心是永遠不會變,佛用真心,菩薩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圓滿的真心,菩薩是部分的真心,但是他是真的,不能說他是假的。佛在經上用月亮來做比喻,十五的滿月比喻佛的心,菩薩的心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的一點月光,那個光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一點都不假,決定是真的。所以說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薩心,他是真心,沒有圓滿,所以叫正等正覺。阿羅漢用的心,是水裡頭的月亮,不是真的,是假的。水裡頭的月亮,鏡子裡的月亮,叫鏡花水月,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從用心上看,菩薩的心跟佛的心相似,很接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縱然是初住菩薩,剛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絕對沒有虛妄,所以這叫正等正覺。

  拿到正等正覺,這有一個學位的名稱叫菩薩。阿羅漢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稱,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獨稱。任何人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了,就是你的真心圓了,你就叫佛,佛就加一個「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他們都是人,他不是神,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總而言之,他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佛法可以說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這就是迷。因為你不了解真相,往往你看錯了,你也想錯了,看錯、想錯就做錯了,做錯的結果就苦。如果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夠理解,你沒想錯,也沒看錯,也沒做錯,你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的,學佛沒有不快樂的。所以它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啟發我們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環境裡辨別哪是真的、哪是妄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你真正有能力辨別。幫助我們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

  佛教不消極,佛教不落伍,真正能給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的利益,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當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往後的目標,那個殊勝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認清楚佛法的教學,它真的是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目的。

  佛家的教學目的、方針,我們知道了。再要說的就是佛給我們所說的法,佛給我們說法,就是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講解,後來的學生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我們現在的經典,經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

  這些教科書依據什麼而說的?剛才我跟同學們說過,大乘佛法啟蒙的經典就是《地藏經》,好像一年級的教科書,大乘佛法一入門,一年級的教科書就是《地藏經》。《地藏經》上實在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言語說的,它用放光。世尊在這個法會上,一開端就放光明,放無量的光明,光明裡面,經文上寫了「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一直到「大讚歎光明雲」,說了十句,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有十種,表無量無邊。因為我們中國人一般認為從一到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它代表圓滿,正如同《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無量」,意思完全相同。《無量壽經》上講的無量,就是《地藏經》上講的圓滿,它圓滿講了十個,無量只講一個,就講一個「壽」,諸位要曉得,不單單是無量壽,是一切都無量。壽命是第一,一切無量當中,壽命第一,假如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不都落空了?譬如你有無量的田園,無量的金銀財寶,沒有壽命,這無量誰去享受?所以說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重要的。在淨宗裡面用這一個「壽」字來代表,在《地藏經》裡面就用十種光明雲來代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統統都給我們說明。

  佛到底依據什麼給我們講經說法,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個就是「大圓滿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密宗裡頭有「大圓滿」,顯宗裡面講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圓滿。講的真心、第一義諦,這些名詞很多,統統都是大圓滿的意思,後面說的九種都是大圓滿裡面分出來的。給諸位說,沒有一樣不圓滿,給你講慈悲,慈悲是圓滿的;給你講智慧,智慧是圓滿的。樣樣圓滿,事事圓滿,沒有一樁事情不圓滿,這才叫大圓滿。佛是從這個地方給我們說無量無邊的經典,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所說的一切全是自己本來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沒有說到別人,全說到我們自己。所以這個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確不一樣,是我們自己切身相關的,這一點要認識清楚。總而言之,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說什麼法?諸位只要答一句就行了,為我們說大圓滿法,就一點都不缺了。

  你看世間人在社會上每天很辛苦、很努力去工作,為什麼?什麼力量在推動你?讓你每天勤苦的工作,早出晚歸,你想是什麼力量?我想大家都能答的出來,名利,利比名還重要。假如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一分錢都拿不到,你肯不肯去做工?你就懈怠了,你就不肯了。所以社會動力的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這兩個是社會的動力。

  佛菩薩既不愛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方法界比我們還要辛苦,比我們還努力,在那裡認真教學,這是什麼力量推動他?在我們看,這傻人、傻瓜,誰願意幹這個事情?他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底下一句講的「大慈悲光明雲」。我們想一想,一個做母親的,對於她的小孩,特別是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你要問她為什麼?她是為名還是為利?她什麼都不為,是出自於內心的愛護,這個愛心就叫慈悲心。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這種慈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這個力量在推動諸佛菩薩,無有止盡的在十方世界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大圓滿底下就說「大慈悲光明雲」,這個力量在推動。

  我們學佛的人,自己修行,勸導別人,這就講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什麼力量?也是慈悲的動力,這是真正的佛法。假如是為名去講經,打我的知名度;為利,我講一堂經要收多少錢,就完全不是佛法了,就大錯特錯了,與佛法本義完全相違背。所以佛法自行化他,沒有任何條件,佛法流通亦復如是。現在印的經書,我們往往看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生意買賣。我接到人家送佛書給我,我先看版權頁,看到這八個字,這本書我不看。人家問我為什麼不看?他的心量很小,名利沒有放下,他寫的東西一定不怎麼客觀。他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這個人心量大了,他所寫的東西也許可以做參考,比較真實一點。所以心量窄小的,他怎麼能寫出好東西!他怎麼能說出大圓滿!何必浪費時間!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浪費精力。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錯誤。所以佛門裡面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兩大原則。後來佛家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正好相反,原因在哪裡?如果失掉了理性,感情用事,慈悲就是禍害,方便就出下流了。因此接著底下就給我們講智慧大圓滿,大圓滿的智慧襯托大圓滿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手段,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這樣才能夠幫助無盡的眾生破迷開悟。

  後面又跟我們講「大般若光明雲」,這圓滿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別在哪裡?《大般若經》上講得很明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兩個名詞,我們的理解就更清晰一些。能夠說明宇宙現象的這種智慧,這叫「智慧」;能夠斷煩惱、能夠破無明,這個智慧叫「般若」。所以般若智慧能斷無明煩惱,這叫「根本智」;能夠解釋宇宙萬有現象,那個叫「後得智」。諸位要知道,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裡面生起來的,如果你自己對於整個宇宙的大圓滿不能徹底證得,怎麼能說得出來!證得的是般若波羅蜜,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中國的禪宗不是單講六度裡的第五度,不是單講禪定波羅蜜,而是講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一展開,就叫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它是般若,不只是禪定。

  所以這樣我們能夠區別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智慧。一個是講智慧之體,一個是講智慧的作用。一個是無知,一個是無所不知。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無知的般若才能夠斷煩惱、破無明,這非常的重要。無明煩惱破盡了,你就證得自性的大圓滿,然後才有能力把一樁樁清清楚楚說給別人聽。接著是智慧般若的光明雲,它含著有這麼深的意思在其中。這兩種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學目的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智慧是從哪裡來的?也是我們本能、本有的。本有的,現在沒有了,到哪裡去了?佛跟我們說這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了。幾時你覺悟了,智慧又恢復了。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破迷,恢復我們本性裡面圓滿的智慧?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禪定,在地藏經上叫三昧,「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正受」,就是禪定的意思。

  由此可知,佛法在修學上,我們講修行(修行,後頭也要跟諸位詳細說明),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行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行為實在太多了,哪裡說得盡!所以佛法把我們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一是身體所造作的,身體的一舉一動,身的行為;二是口的言語,言語的行為,口業的行為;三是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你的行為不管有多少,總而言之,出不了這三個範圍,所以叫「三業行為」。你思想錯誤了、見解錯誤了、話說錯了、動作錯了,這叫錯誤的行為,把它統統修正過來,這是修行。三業行為的修正是要以心為主,禪宗講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心正,我們的言跟行一定正;心不正,學也學不像,也很容易被人看穿,所以要從心地修起。

  三昧就是心要有定,因此佛法裡面講,行門是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這許多方法、門道修什麼?統統修定。千萬不要以為禪宗才修定,其他哪個宗不修定,只是不叫禪定就是了。淨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教下講「修止觀」,「止觀」就是定。密宗講「三密相應」,相應就是定。由此可知,每一個宗派、法門裡用的名詞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樁事情,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決定沒有高下,哪一種方法我用得很習慣,用得很自在、很順利,我就用那一種方法。

  佛法修學最可貴的就是一門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門,很多法門就會產生迷惑了,不容易成就。不管學哪一宗、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一門深入決定成就,這非常非常重要。關於修學的方法,後面還會向諸位報告。所以「三昧」、「定」是佛家修學的樞紐。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從禪定當中發生出來的,這都是自性本定,所以稱為「大三昧光明雲」。

  十種光明雲,前面一半是講原理,後面一半是講原則。原理就是佛說法根據的原理,我們說出來了。後面講原則,原則第一個是吉祥,「大吉祥光明雲」。吉祥是什麼意思?凡是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獲得了,這是吉祥;我不應該得到的,我得到了,就不吉祥,這是吉祥一般的定義。它在此地含的意思是非常之深,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理論,無論是現象,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萬事萬物的受用,也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這叫大吉祥。像你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你應該享受的;你要是生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也是你應當享受的,這是吉祥的本義。在這個地方,就是佛應機說法,這就是最吉祥的。

  佛說法絕對不違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能違背。第二個還要適合於眾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淺的,你講得太深了,他聽不懂,這也是枉然,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講得太淺,他聽起來沒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機契理的說法是最吉祥,佛沒有白說,我們沒有白聽,真正得到真實利益,這是最吉祥,這是大吉祥,是圓滿的吉祥。

  其次講到「福德」。剛才講了,大吉祥是要契機契理,要適合於眾生的根機,我們現前的大眾,念念不忘的,心心想追求的,大概第一個是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是我們眼前念念要追求的,這些統統是福德。如果佛要不把這些東西給我們,要我們學佛,我們掉頭而去,為什麼?我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說來生來世得大福報,來生來世還沒有到,我什麼時候能享到?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可以得到,我們就相信了,將來有更大的福報才能講得通。好像開花結果一樣,現在花開得這麼美、這麼好,將來果實一定結得好,我們才會相信。現在花都不開,說將來會結好果實,我們搖頭,不能相信。所以接著吉祥底下,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樣才能夠得到?福德是果報,果前面一定要修因,教你修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這我們也留在後面講。

  接著講「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是我們眼前得到的,功德才是真實的。但是你看佛成佛之後,他都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為什麼?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你要一說法,人家看到你沒有福,誰相信你!你說這大福德是我修得來的,別人看得很羨慕,他就來了,自然就跟你學了。所以沒有福德不能度眾生,有智慧還要有福德。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是屬於功德,這是佛法真正要教給我們的。所以前面修福,後面修慧,福慧雙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標準,我們要依靠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大皈依」,大皈依不是平常我們講的皈依佛、法、僧三寶,大皈依是皈依大圓滿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三寶,後面也會詳細跟諸位同修介紹。

  最後這是「讚歎」,讚歎實在講就是教化眾生,讚歎自性圓滿的功德,讚歎自性無量的功德。所以佛教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要證得圓滿的自性。禪宗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要把這個找到,本來面目就是大圓滿的自性。所以佛法所教,佛法所學,統統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方向。

  以上所說的,完全是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開頭世尊放光,光中包含著無量無邊的義趣,這是略說十種,「十」也是圓滿的意思。這一段經文,一般我們很容易含糊籠統念過去,不曉得這裡頭的密意。不僅是《地藏經》依據這個地方說出來的,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典,沒有一樣不是從大圓滿裡面說出來的。所以前面五句是大圓滿的自性,後面五種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圓滿的作用,這是他教學方法的依據。像這樣的經文,在大乘經典裡面佛是常說,有的時候用言語說,有的時候用放光來表示,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這些,讀經就會很有味道了。

  在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做代表,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也代表了佛法修學的次第。

  「地」是大地,大地生長五榖雜糧養活我們,我們離開大地不能生活。地下的資源、寶藏,使我們的生活更美滿。所以佛就用「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就像剛才所說的,是真正的大圓滿,有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般若,乃至無量的吉祥、無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說一切經論,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不但經經都是大圓滿,不管哪一部經都是大圓滿,甚至於每一部經文裡頭,字字都是大圓滿。諸位什麼時候看出這個,才叫其味無窮。

  《地藏經》主要是跟我們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孝親尊師」。因為教育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傳授給你。所以尊師重道才能成就學業,孝順父母才能夠尊重老師。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孝道就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個地方開始。所以把大圓滿提升,我孝親尊師,將孝敬能夠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律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法門。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沒有地藏哪來的觀音!好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第一層樓,哪有第二層!所以觀音是發揚光大,叫大慈大悲。

  「孝慈」,前面講過了,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礎上,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所以第三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菩薩當中,智慧第一就是文殊,所以以他來代表。

  普賢菩薩代表實行,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統統都用上了,這就是普賢菩薩。所以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如果這當中沒有真實的智慧,普賢菩薩的願就不能圓滿。所以《華嚴》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為什麼?普賢是行行大圓滿。四大菩薩代表這個意思,代表大乘圓滿的佛法。所以要從地藏學起,學觀音的大慈,學文殊的大智,學普賢的大行。

  今天我們將佛法的定義、佛教學的目標,以及他講經說法理論的依據,給諸位報告出來。明天再跟諸位報告佛法教學的綱領,這就很重要了。我們從哪裡學起?這就曉得應該從哪裡學起。諸位有問題,我們留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天答覆大家的問題,這幾天我一系列的給諸位報告佛教教育,我們一定要把它認清楚,然後對我們的修學才有真正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