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集)  1996/6  美國達拉斯  檔名:15-009-0003

  請看經本第八百八十頁,從第三行看起。經文一開端,世尊給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後五百歲,也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要想離開煩惱而能夠得自在,消除一切業障,佛為我們說出八個方法,就是這個經文裡面的八句,在第四行的開端。佛教給我們,第一:

  【應當捨離憒鬧之處。】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遠離現代社會裡面的歡樂的場所。「鬧」是講很熱鬧,「憒」是人在熱鬧當中迷惑顛倒,神志不清。這是迷戀在歌舞,像現在卡拉ok這些場合,經典指出這些地方不要去,它不是一個正法的場所。如果到那裡面去,很難說自己身心不受污染。這是佛教給我們不要去的地方。第二: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這是教給我們居住應當要選擇清淨的一個住宅區。古今社會形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我們今天讀這一句經文,就是住宅區裡面一定要安靜,鄰居說話的音聲,我們這裡都聽不到,這是最好。這種居住的環境,實在說外國比中國要講究的多。我們在台灣,甚至於在大陸,隔壁鄰居天天吵吵鬧鬧的,確實會受到干擾。美國的居住環境講究這些,它的地方也大、人也少,所以居住的房子總有一個空間的隔離,鄰居確確實實沒有音聲來打攪我們,居住安靜。

  因為凡夫沒有定功,決定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風水。什麼叫風水?風水就是居住環境影響自己的身心。如果有定功的人,環境就不能影響你了。沒有定功的人,心隨境轉,我們居住、工作環境都要知道選擇,居住在安靜的處所。第三: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

  這一句很重要。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你要去做,那就錯了。這是不可以的。第四:

  【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這裡面所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懶惰懈怠不是學來的,是與身俱來的煩惱,一定要克服自己不好的習氣。前面的四條,告訴我們在生活環境上要注意的;後面四條講到真正學習要怎麼用功夫。但是前面四條是基礎,也就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後面佛教給我們修學才容易辦得到。第五: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這一句話佛在這個經上講了很多遍。凡是講很多遍的,這是特別提醒我們注意,換句話說,這個毛病太深太重了。佛多次的提起,教我們自己要知道觀身,就是要照顧自己,不要去觀察別人的過失,人家的過失與我們不相干。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常常想著找別人的毛病,你的心怎麼能清淨,所以這對自己道業是很大的障礙。

  什麼叫道業?通常我們說這個名詞,一般初學的人聽起來覺得很玄。所謂道業就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很合理、很合法,業就是生活。如果我們的生活能夠如理如法,你就預想那個生活多快樂、多幸福、多自在。換句話說,道業就是圓滿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個說法大家就容易懂了;也知道佛是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生活的目的,這才曉得佛經不能不學。佛經是教給我們真正幸福快樂,不但這一生,生生世世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很自在。我們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第六:

  【樂於恬默。】

  恬默是清淨。清淨裡面的樂是真樂,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體會的。一般世間人只知道歡樂場所那個樂,那個樂是刺激,那不是真的樂。所以歌舞完了以後,樂就沒有了。安靜的樂像泉水一樣,它是自動往外面發出來。那個不一樣,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湧出來的,這一種的喜悅,佛經裡面常講法喜充滿。

  大家都讀過《論語》,《論語》一開端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悅跟樂不一樣。悅是從裡面發出來的,內心發出來的,樂是從外面刺激的感受,那個不一樣,悅是真正的喜歡,清淨之樂,那是真樂。所以要能夠體會到清淨的樂,歡喜清淨之樂。第七:

  【勤行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之行。】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行為,這裡面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是圓滿高度的智慧。佛與大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呢?智慧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前面一句「樂於恬默」,那是定功。禪悅,禪定裡面的喜悅,就是清淨心,定心當中的喜悅。表現在外面,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一種高度的智慧。第八: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前面總共八條,前面七條是說自分上的事情,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情;這一條是幫助別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夠教化眾生;先要自己成就,然後生起慈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眾生沒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我在最初接觸佛法,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學佛出家人說不出這句話,方老師說出這一句,他在裡面得到法樂,他享受到了、嘗到了,他才懂得這裡面有真樂。

  所以世間人的心不清淨,他的欲望很濃,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他怎麼知道定、淨裡面的樂趣。他不知道,他沒有這個經驗,沒有這種常識。這是我們得到真實快樂的人,得到真正幸福的人,要告訴那些還不明瞭的這些眾生,我們應當要幫助他。幫助他要怎麼一個心態呢?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接著看經文: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

  不但不貪這些東西,心裡面絕不希望著,「我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希望眾生對我恭敬,對我供養,對我承事」,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有這個念頭是很大很大的過失!過失在哪裡?增長貪瞋痴慢,清淨心與定慧都沒有了,所造的是惡業,不是善業,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不著名聞,利養果報」,心裡面決定不能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

  弘法利生只有一個目標,希望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希望別人得真實的利益得最多的利益。「饒」是多的意思。除了利益眾生之外,絕對沒有一個有自利的念頭存在,這才叫作無希望心布施。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常」是不中斷,沒有間斷的。菩薩為眾生演說大乘佛法的心,確實沒有中斷。事上中斷,那是緣,就是沒有人啟請,菩薩就不能說了。凡是有人來請,不能推卸。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這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佛在這裡說了二十種利益。二十種說完之後,佛又說二十種利益。這個地方總共給我們說四十種,四十種是四十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

  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是不是你就發「無希望心」,去為一切眾生說法呢?假如你讀了這一段經,「無希望心」會得這麼多的好處,那我趕快去做吧!我要問你,你到底有沒有希望心?你還是貪圖佛在經上說的這一些功德利益,你才肯幹!你還是有希望心。這個地方用心極其微細,往往自己錯用了心,自己不曉得,這一樁事情非常可怕。

  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誡我們,我們要冷靜的思惟、觀察,凡是常常讚歎我們的人,不見得是善知識。幾句話讚歎你,迷惑顛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肯說你過失的人,不見得是惡人,這個要知道。我們自己的過失,自己不曉得,有人能給我們說出來,這個人才叫是真正善知識。但是肯說人家的過失的人,說實在的話,愈來愈少了,也許一生都遇不到。

  在過去,有兩個人是一定要說你過失的。哪兩個人呢?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看到你的過失,不能不說,他有責任。同學當中,那是最親密的同學,才肯說過失。否則的話,都是謙虛、客氣。

  佛在前面講不說人的過失,這是講了多少遍,不要找人家的缺點,不要說人家的過失。但是真正好朋友,這是善心勸導他、幫助他,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夠回頭,這是可以說的。

  但是說過失必須要記著一個原則,決定不能有第三個人在場。成年的人都要面子,在別人面前說他的過失,這叫他難為情。所以說過失要關起門,沒有第三個人聽到,這叫忠言,這叫勸告,這是必須要注意到的。世法、佛法都講求這種方式,所以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說過失。

  因此我們唯一的方法,能夠自己檢點自己的過失,只有讀經。佛在經上說的這些,特別是這一部經,這次我們時間不夠,只說一個大意,將來有時間我一定會細講。給諸位說,這樣的經現在很少人願意講這個經。講這個經,罵人!不但罵人,也罵自己,自己沒有做到的時候,讀起來心裡很難過。

  所以你看現在講經的法師有,講戒律的沒有。為什麼?講戒律,自己條條戒都犯了,這講不下去了。但是這個東西真的救命,說好聽的有什麼用處,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統統說出來,發露懺悔,提高警覺,後不再造,對我們才有真的利益,真的消業障,真正能夠得福。所以在這個微細之行,實實在在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留意。

  這是二十種利益,後面又有二十種利益,總共四十種利益,我們為了時間起見,好聽的就不要說了。我們看佛的教訓。接著後面這一段,佛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這一些修菩薩道的人,種種的過失、作惡,應當深深的警惕。在這一面倒數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

  「未來後五百」,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叫「後五百歲」。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這是講有修學大乘的,現在凡是受了菩薩戒的都是菩薩。我們現在看看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薩戒都當作菩薩了。菩薩怎麼樣呢?沒有智慧,愚痴!

  【行法施時。】

  在我們現在講還算不錯,無論出家、在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行菩薩道,弘法利生,幹這些事情。你看毛病在哪裡?那些毛病我們一看的時候,馬上要警覺到我們有沒有。

  【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

  講經說法供養很多很高興,講得很有勁。沒有供養,氣就洩了,精神也沒有了,臉上光彩也沒有了,經也講不下去了,後頭馬馬虎虎念念就算數了。我們確確實實遇到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聽這些法師、大德講經,這個現象很平常。甚至於還有一些法師,講經的時候先談好價錢,講多少天一定要多少供養,沒有那麼多的時候不講,還討價還價的,都不如法了,都是錯誤的。但是人人都這麼做了,這個好像變成正常的了。這是講經說法。

  密宗裡面灌頂,也都講價錢。我有一年到邁阿密去講經,曾憲煒居士找我去的,就是那一次講《認識佛教》,現在印出來的這個小冊子。曾居士就跟我開玩笑,很多仁波切到這個地方來灌頂都定上價錢,一個人灌一次頂要收二十塊錢。他說:「法師,你在這個地方辦歸依,一個人多少錢?」價錢愈高人愈多,認為這是真的。這個不要錢,大概沒有什麼,不靈,他不來了。現在這個社會的眾生,所謂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雖然風氣如此,我們還要守住正法,不能說他做得不如法,我們也如法泡製跟著他做,不可以,那我們就錯了。這種心態是錯誤的。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

  「作如是心」,他就是存這麼樣一個心態。

  【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

  「親友」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眷屬。這些出家、在家的聽眾都歸依我,都做我的弟子。他不是歸依三寶,歸依一個法師,這個很糟糕,歸依傳戒都變了質了。「檀越」就是施主,這個道場裡有身分、有地位、有財富來護持佛法的,都來護持我。而且把這些人拉得緊緊的,不能讓他跑了,幹這些事情。這個在現在社會也非常非常普遍。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當然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老和尚我們也很尊敬他。老和尚如果看到有一個初次到我們寺廟裡面,或者來玩的,或者來看看的,他眼睛很利,一看這個人有身分,這個人好像是個老闆的樣子,開的私家車來的,就馬上吩附底下好好的招待,把他抓住,就幹這個。全是經上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說出來了,很普遍!我們今天講不擇手段的拉信徒,這是造業!這是作惡!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

  實在講,現在「衣服、飯食、臥具、湯藥」不要了,現在是黃金美鈔多多益善,搞這些。他不要這個東西,我們不能不知道。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

  他到外面講經說法、弘法為什麼?為名、為財、為利。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的話,他就不講經也不說法,是為這個。

  這一段是佛說的一個總綱領。後面有很長的經文,佛要細說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幾幾乎乎在我們今天社會,時時處處大家都能夠看得到,所以我們讀了也就不必多說了,說了的話會得罪很多人。因此,我們講這一部經,許許多多地方只能夠點到為止。我們自己好好的去讀誦,好好去反省。我們看末後這一行。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

  這是說前面的比喻,迷惑顛倒。

  【於諸一切無利養處。】

  這個地方沒有人恭敬法師,沒有人懂得儀規,沒有人懂得規矩,沒有人懂得禮節,也不知道供養。

  【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

  這位法師不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對我沒有好處!所謂好處,都是名聞利養。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這個底下的一大段,我們只說到此地就行了。

  這一部經,我要把它重新作版,大概我想兩個月之後,可以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們從《大藏經》裡面影印出來的,行路太密,字太小,看起來很費力氣。我們再印的時候,重新排版,把段落分開,諸位看起來就很舒服了!這個經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看八百八十一面,倒數第三行。這一段是佛告訴彌勒菩薩,當時與會的五百菩薩當中;這五百菩薩就是前面所講的業障深重,造作罪業,不淨說法。不淨說法,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痴,心不清淨,就是不淨說法。貪名、貪利養,貪圖眾生的恭敬,這叫不淨說法。可是菩薩當中裡面有二十位菩薩,業障比較淺一點。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

  業障輕在末法時期他還能得人身,還能夠如法的修行,但是太少太少了,只有二十個人。

  這些人【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幾句是對這一些業障輕微的菩薩,佛說他們的智慧德能,「聰明智慧,善巧方便」,這八個字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

  這就是他聰明之處,聰明不外露。雖有智慧,表現在外面好像是迷惑顛倒,裝糊塗。有能力,裝愚痴,這是大智若愚。為什麼?避開許許多多嫉妒障礙,這才行。譬如講經弘法,只會講經,其他的都不會,這個人沒用,什麼事他都不能辦;除了講經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人家就對你輕視了。輕視好,消災免難。恭惟你的人多了,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隱藏,要知道謙虛卑下,才能夠在一生當中,自行化他,減少障礙。這就是佛在此地讚歎他們聰明智慧,善巧方便。

  生活清苦,這一點非常重要。貪圖享受是別人攻擊的目標。我在香港遇到一位聖一法師,他有一本《地藏經講記》,聖一法師在大陸九華山講的,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我給他印了很多。這位法師是潮洲人,住在香港的大嶼山,他是參禪的,很有道德。他的生活非常清苦,穿的衣服,雖然我沒有看到補丁,都很舊的衣裳。我在香港講經,許多道場裡面的信徒來聽經,他們的師父心裡都不痛快,都是勸導不必去聽,沒有什麼好聽的,都是勸徒弟不要去聽經。只有聖一法師,他來聽了幾次之後,回去勸他的信徒,到我的講堂來聽我講經。我只遇到這麼一個人,幾十年就遇到這麼一個法師。

  不是說他勸他的信徒來聽我經,我就讚歎他,並不是如此。他苦行,而且他的供養多,真正有道德。尤其香港那邊潮洲信佛的人很多,布施供養財富那個不得了。他把這些錢統統收集起來,到中國大陸去建廟,去修廟。所以中國大陸送給他一個稱號叫財神菩薩,最受歡迎了。聖一法師到中國大陸普遍受到歡迎,財神菩薩,幫助大陸的佛法。自己過最清苦的生活,我們不能不佩服。

  他有一個道場在大嶼山,在寶蓮寺的後面。從寶蓮寺到他那個廟裡去沒有路,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大概要走三、四十分鐘。他為什麼不開路呢?開路就不清淨了,遊客就多了。你要想到他那兒去,你必須要走四十分鐘的路。如果走得慢一點的話,走五十分鐘。所以遊客就稀少,這是正確的。道場的確像經上講的,選擇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遊客不容易到的。

  他請我到他道場裡面去接受他的供養,他請我吃飯。吃完飯之後要請我給大家講開示,他們都是學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他那個地方不能說禪不好,念佛才好,不能說這個話。說這個話,這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禮貌。到人家的道場,要讚歎人家的道場,這個一定要記住,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他們所修的法門。佛門當中有句諺語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了,所以不能破壞別人道場。

  我到他那邊去,他要我講開示,我就從《六祖壇經》裡面,我還記得一些了,就給他們大家講講,這是口頭禪!讚歎聖一法師,讚歎這個道場。讚歎他們所修學的法門。

  可是這裡面有不少人知道我修淨土,我說完之後就有人來問我:「法師!禪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來參禪?」我就說老實話,我說:「禪是接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們。」捧捧他,自己貶低自己,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

  昨天跟諸位報告過的,這個經上講菩薩造業最重的業障就是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是菩薩戒的重戒。在瑜伽戒本裡面,這是列的第一條重戒,決定不容許自讚毀他的。

  我們在新加坡又看到一位法師,非常難得。這一位法師是福建人,他的名號叫談禪,談話的談,禪宗的禪。談禪法師也是一個奇人,就是很奇怪的人,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在新加坡不是住在佛寺裡面,住在城隍廟。在城隍廟裡幹什麼?擺一個小攤子在那裡賣香、紙錢、小蠟燭,城隍廟裡燒香求福的人很多,他幹這個事情。他一生,水是喝自來水;吃東西非常簡單,簡簡單單一個菜;衣服穿得破舊。你到那裡去看,那真叫清苦到極處了,比台灣一般寺廟日子苦得太多了。

  實在講他真有錢,他的錢都幫助別人蓋廟去了,而且非常大方。我們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當時買那個道場的時候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萬美金。聽說他到大陸道場,一捐就是美金幾十萬、幾十萬這樣捐出去。那個錢都是他賣香燭賺的錢,一分錢自己不用,都去做這些好事。錢交出去之後,絕不過問,只說這一句話:「各人受各人的因果,我把這個錢交給你,你怎麼用我不管你。你做善你有善果報,你造惡你有惡果報,與我不相干。」他的心清淨。不是說捐出去,還要過問。問都不問,各人有各人的因果,非常難得。所以我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他招待我算是非常客氣了,買一杯冰水招待我,不是自來水。那是他的待客之道,很難得,很稀有,所以我也非常歡喜這位法師。

  佛在這個經的最後結論,知道我們在末法時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這麼許多的過失、惡業。不是佛說我們不知道,天天在做,還以為自己做的很對很正確,沒有過失。看了這個才知道過失太多了,真是毛骨悚然。過失多,不怕;過失重,也不怕;要懂得懺悔,要懂得改過,這是佛說法真正的意思。所以我們最後的結論,非常重要。結論在八百九十一面的當中,也就是第十一行。我們從第十行的當中看起好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這是前面佛也是多次的勸告,這一些業障深重的菩薩,應當要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在最後末了的時候,彌勒菩薩把這一樁事情重新提出,向佛請教。因為佛講了發十種心,哪十種心?佛並沒有具體的說出來。這個地方彌勒菩薩請問,佛就要一條一條的為我們說出了。我們接著看: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這一句很重要。這十種心就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裡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大家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萬聲,一天念二十萬聲,如果沒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發菩提心的。

  什麼叫作菩提心?這十條就是菩提心。這十條都能做到了,你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沒有關係,照樣往生。這十種心就是大菩提心。

  佛說有三種人,他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第一種「凡愚」。當然講到凡夫,我們都是凡夫。凡夫裡面有智慧的,有沒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能聽得進去善言,別人勸告我們,我們能聽得進去,我們能夠認真接受反省改過,這是有智慧的凡夫。沒有智慧的凡夫,不喜歡聽人家講他的過失,人家說他的過失,他排斥、他反駁,他不能接受;不能反省,而且還怨恨說他過失的人,這就叫愚痴的凡夫。愚痴的凡夫不能發這個心,這十個心發不起來。

  第二,「不善丈夫」。這句話裡面包括的境界很廣。丈夫,我們所謂的大丈夫。凡是稱丈夫,大概都是大、小團體裡面的領導人。但是他不善。他在世法裡面可能很有成就,像二次大戰當中,希特勒、默索里尼、史達林,不能說他們不是大丈夫,但是不善!殺人的魔王。你叫他起這個,他做不到,他絕對不能接受。這一類的是不善丈夫,他不能接受善法。

  第三,「具煩惱者」。就是煩惱習氣很深重的人,這種人這十種心也發不起來。

  所以佛說這十種心,先把這三條不能發心的說出來。說出來的意思是教我們要反省、要懺悔、要改過自新,然後才能夠依教奉行。下面說: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種心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穩,現前生活身心安穩,事業非常順利,與一切大眾都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那這十種心就太重要了,你能做到一定能得到這個效果。將來壽命到的時候,自己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人生最大的福報是什麼?臨終的時候不生病,知道什麼時候走,曉得自己到哪裡去,這是第一大福報!

  世間名利再大,沒有用處,那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要叫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走得瀟灑,預知時至。有很多人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他可以辦得到,我為什麼辦不到。他憑什麼辦得到?就是這十種心。

  這才曉得這十種心好!前面這兩條就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慈悲就是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平等的關懷愛護。我們中國古德教人,「仁者無敵」。仁慈的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家對頭,沒有敵對的。別人跟他對敵,他沒有這個念頭。仁者無敵,那就是佛法裡講的大慈大悲,所以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念頭。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逼是逼迫他,惱是叫他生煩惱。這樣的心都沒有了,諸位想想,哪裡會有這些事情,心就清淨了,心就平等了,所有一切種種障礙界限,全部都化解了,現在人說突破了。《無量壽經》的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那是總綱領。覺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怎樣守護如來正法呢?一定要依教奉行。我們要問為什麼有一些菩薩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享受?他也知道應當要如法修行,為什麼他做不到?他是恐懼,如果沒有利養,這個身體就要受苦難;甚至於明天沒東西吃就不能活了,為了要活命,那就要用貪心了。貪不得,就不擇手段了。可見得都是為了這個身命。這是不曉得事實真相,這個身不是真的,身是假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為這個身去造作罪業,這是最大的錯誤。所以寧捨生命也要護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這才對。

  譬如,佛教我們布施、放下,我們統統捨掉了、布施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明天還沒有到,你何必想明天呢?你這個心才安。你想到明天,還要想到明年,還要想到這個世界動亂,那就糟了,你的心怎麼能安得下來。所以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是講的真相。

  從世俗眼光上來說,在佛法裡也講得透澈,「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愈布施愈多,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你那個財富怎麼來的?愈布施愈多。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但是一定要記住,得的財富愈多,愈要布施;可不能把財富守住、保存,那就壞了。這是許多人不曉得事實真相。

  所以你真正肯發無希望心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希望沒有任何希求的這個心來布施,你所得的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無量無邊。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就肯做也敢做,沒有憂慮了,才真正是不惜生命,歡喜守護心,守護如來正法,決不敢為非作歹。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一切法是佛說的。佛法實實在在講是世出世間真實希有之法。佛不固執,也不自大。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只要所講的內容跟佛說的一樣,佛都承認這就是佛經,所以佛經不一定是佛說的。內容是什麼呢?是事實真相。只要是說明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不管是什麼人說的,佛都承認這是經,跟我說的沒兩樣。他說的我也承認它是經,所以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定,實相就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經除佛之外,有菩薩說,有弟子說,有仙人說;仙人就是包括各種不同的宗教,耶穌所說的,上帝所說的,他們的先知所說的,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我們佛門都承認那是佛經。你才曉得佛的心是多麼清淨、多麼平等,沒有界限。還有一種就是變化人說的。它的範圍太廣大了。

  這一些理與事我們都必須要懂得,才能夠與一切法發生殊勝的忍。忍就是承認的意思,忍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肯定,殊勝的一種肯定。沒有執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無執著心是應無所住。「發生勝忍」是而生其心,肯定他,承認他。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於佛法於世法絕對不可以貪利養。利是利益,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生活,不貪圖這些。「恭敬尊重」,這是屬於精神生活,沒有貪念之心,你的心才清淨,清淨裡面有真樂。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我們有一個純正的目標就是求智慧,求佛的種智。種智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一般宗教裡面讚美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我們佛法是讚歎如來的。佛告訴我們智慧是真的,而且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它不是從外邊來的,各個人都有。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知道。此界,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他方,無量無邊的這些星球剎土,沒有一個你不清楚,沒有一個你不知道。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智慧德能本來如是,但是現在我們的能力智慧都失掉了。佛說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暫時的失掉。因為這個智慧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暫時的迷失,迷是能夠離開的。失掉的原因,《華嚴經》上講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怎麼失掉的?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妄想是所知障。這是佛給我們講的兩大障礙,障礙了我們本能。

  學佛,我們所求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要有信心,這個圓滿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你要有這個信心,一定可以恢復,只要把煩惱妄想執著丟掉、放下,我們的能力智慧就恢復了。

  現在一般人就是放不下,苦就苦在這裡。佛告訴我們,你放下一分,你的能力恢復一分;你放下兩分,你就恢復兩分。不是說統統放下才恢復,不是。非常有效果,放下一分就能夠得到一分。

  我們講一個非常現實的財富,現在大家哪一個不追求財富,哪個人不在想拼命賺錢?他不懂得賺錢的方法,他用盡心機去賺錢,都是他命裡有的。他命裡面要沒有的,多一分他都賺不到。可是命裡面沒有的也要能賺到,那就真的會賺錢了。用什麼方法?布施,愈施愈多!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但是世間人不懂,他不相信,他不肯幹。

  這是在早年學佛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很聽話,肯照作。因為大師跟我講,我有聰明智慧,沒有福報,過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這一生當中一點福報都沒有,生活就過得很苦,而且還短命。這都是老師教給我的。怎麼樣修長壽呢?叫我要發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如果是為自己,得不到長壽;要為眾生,就是自己的壽命沒有了,現在的壽命是大家的福報,眾生的福報。

  所以我就學布施,果然就有福報了,而且福報愈來愈大。從前甘珠活佛碰到我,他說你現在這個面相命運整個都轉過來了,不但有福報而且長壽。甘珠也是我的老朋友,很難得的一位善知識。所以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我們求智慧,求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自然在其中。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這一條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的前兩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對於一切人我們都要尊重恭敬,不可以輕慢。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言說,可以用,不能貪著;貪著這個,與道業就產生障礙。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生在東晉的時代,跟中國的大文學家陶淵明、謝靈運他們同時代。他在廬山建蓮社,歡迎陶淵明,不歡迎謝靈運。謝靈運很想參加蓮社,他老人家拒絕。為什麼?謝靈運就是貪著世論,喜歡詩詞歌賦,天天搞這個東西,這個與道業就妨礙了。為什麼?詩詞歌賦裡都是講感情,都是講情。佛法是要把感情變成智慧,所以情很重的人,慧遠大師也很尊重他,但是不歡迎到道場來,免得擾亂別人。這一條是這個意思。

  「於菩提分」,菩提是正覺,真正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一些典籍、言論,我們肯定它。所以,儒家的經是幫助我們開智慧的,史是幫助我們長見識的,歷史的教訓,所以經史是正說。《四庫》裡面那個集部就是世間言說了,那是屬於文藝,那是舒發感情的,欣賞的,屬於這一類的。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感情。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什麼是善根?世間法的善根三個,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裡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無量無邊的罪業是從貪瞋痴裡生的。把貪瞋痴轉過來就是三善根,你的心地身心都不會有污染,清淨心能夠現前。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這一條講的究竟圓滿了。我們學佛的人最尊敬的是諸佛如來,連諸佛如來都不要執著,這才真的清淨了。佛,我們要不要跟他學?要跟他學,不執著他,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講到究竟了。佛絕不執著成佛之相,菩薩也絕不執著成菩薩之相,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光同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皆大歡喜,這個多自在、多快樂。所以,佛法的生活活活潑潑,確實法喜充滿而沒有絲毫的過失,這是真實的幸福快樂。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有這十種心的人念佛決定往生。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佛從反面上說,假如一個人具足這十種心,他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說他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決定往生!

  我們今天介紹這個經的大意,就講到此地。以後有時間、有因緣,我們詳細的來討論,幫助我們生活能得到更幸福、更美滿。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