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六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06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六講,經文第三頁第一行「阿難復白佛言」,從這個地方起: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本經的第二個大段落,講「殺業責任」。在沒有講經文之前,我們要把這一段的大意跟諸位做一個介紹。佛法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在第一個大段,我們已經費了十個小時,把「事佛吉凶」的意思說出來,這一段是屬於對於佛法的認識,今天這第二大段,它的宗旨是說佛法的修學。佛法修學,無論是大乘佛法,或者是小乘佛法,它的綱領是離不開戒定慧。在初學,我們可以這樣說法,人天的佛法是以戒學為中心,因為人天那是求福報的;小乘聲聞、緣覺是以定學為中心,其目標是要了脫三界生死輪迴,以定學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慧學為中心,講求的叫三慧,聞思修三慧。當然,戒定慧三學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可以把它分成初級的佛學、中級的佛學與高級的佛學。這個地方講「殺業責任」是代表戒學,是初級的修學佛法,所以必須要把大意跟諸位做一個介紹,請看表解。

  殺生是戒律裡面的第一條戒,我們先講科題,「殺生責任第二」。先解釋什麼叫殺生?殺的意思是講斷命,把他的生命斷絕了;生是指有情眾生,有情拿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包括了所有的動物,他有情識,有情識的是指動物。植物與礦物雖然也是眾生,但是它沒有情識,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區別。就是一切的動物在佛法裡叫有情眾生。殺生範圍也很廣大,並不僅僅指我們自己親自去殺,這是屬於身業,就是『自手殺』,你親自動手殺害眾生叫他斷命。除這個之外還有口教殺生,教他殺,你下達命令,或者是勸別人去殺,雖然不是你自己殺,你是教他殺。第三種是意殺,雖然也沒有動手,也沒有教人,可是看到人家殺生你很歡喜、很高興,這是你有殺心。這三者都叫殺生,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特別留意的就是意殺,你自己沒殺,也沒教他殺,可是你見到殺生起了歡喜心,或者你讚歎,這都是屬於意殺。所以,我們先要瞭解這個禁戒的範圍。

  這一科的意思我們分幾點來說明,第一點是「利樂有情」。眾生最苦是死,哪一個有情眾生不是貪生怕死?他怕死,可見得認為死是最苦,世間什麼樣的苦他可以忍受,只要他不死就行,可見得他把死看得最苦,用盡了方法要來保存他的活命。慘死尤甚,被人殺害這個死死得很淒慘,這是苦裡面的最苦,因此殺生為第一惡業。佛在戒律裡面把它列在第一條,五戒裡面第一條不殺生,菩薩戒裡頭第一條也是不殺生,把不殺生都是列入在戒律裡的第一條;換句話說,殺生是第一惡業。因此「聖教同宣戒殺」,在佛法裡,大小乘都勸我們戒殺,不但是大小乘佛法,人乘、天乘,人是五戒,天是十善,都將這個列在第一條。「仁為常首」,這是講我們中國儒家,我們中國固有文化也是把仁愛擺在五常之首,常就是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是五常裡面的第一條,因此護生就為第一善行,保護眾生的身命安全,這是第一好事,好事當中的好事。

  戒律在佛法裡是有很多條,這一條既然講到戒律,諸位就要曉得,這是舉一略餘。不是說我們學佛,只要不殺生就可以了,這是舉一條,其餘的以此類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說「餘具戒律」,這是一定要曉得的。這一條做到了,其餘的每一條我們都要把它做到。既然是學佛的開始,一定要從五戒做起,我剛才跟諸位說過這個意思,初級的佛法是以戒律為中心,我們一定要把五戒做到。五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殺生,就是這一章經文裡面所說的。第二是不偷盜,不偷盜在律藏裡的意思叫做不與取,就是不偷盜。不與就是主人他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把它取來,這就叫偷盜。所以這個意思很精很深,它的境界是非常之廣大,我們一定要懂它的意思。可是戒律都是很活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我們談到戒律,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這四條,必須要能夠通達,然後才能談得上持戒,就是把這個戒條都能夠做到,戒條就是善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來修這個善行。

  小乘戒裡面是以事為主,論事不論心,可是在大乘佛法裡是論心不論事,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在佛法修學是可以大小乘同時來修,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學校讀書,一定從小學再中學到大學,按部就班,循序而進。在佛法裡,循序而進是屬於漸修,是屬於根性遲鈍的;根性利的人可以不必,根性利的人他可以大小乘同時來修學,他的境界當然就不相同。這個到以後我們再討論。

  不邪淫,除了自己夫婦之外,一切淫欲都叫做邪淫,這個罪也是相當之重。因為五戒跟十善業都是在家同修比較多,初學的總是在家學佛,發心出家的,那對於佛法有相當的認識,自己發心幫助佛來弘法利生。在出家戒裡頭是不淫,在家戒裡是不邪淫,有這樣一個區別。第四是不妄語,不妄語是不欺騙人。第五條是不飲酒。

  這五條戒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前面四條叫性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你不是佛弟子,你沒有受過戒,你做這個事情也有罪,不能說你就沒有罪;但是飲酒沒有罪,你沒有受過戒,飲酒沒有罪,如果受了戒,飲酒是犯戒。酒這條戒叫做遮罪,前面叫性罪,就是本身就有罪,酒是預防,怕你酒喝醉了去幹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因為酒醉你的理智失掉了,你去犯罪。所以酒戒可以說是一種預防犯罪,因此,佛把酒也定為重戒之一,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過去我在求學當中,我們老師講《禮記》講到鄭康成,就是漢朝的大儒鄭玄,我們在經題裡面跟諸位談到過。安世高大師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鄭玄才二十二歲,他是我們中國的大儒。我們中國自古有所謂飲酒三百杯,三百杯這個典故就是從鄭玄而來的。鄭玄他的老師是馬融,也是漢朝了不起的一個大儒。他學成之後,離開老師回家,同學們給他餞行,餞行當然是敬酒,一個人敬他一杯,他當時喝了三百杯。他的酒量的確是海量,三百杯小小的禮節、威儀他都不失,真正是了不起。所以老師就說,如果人人都是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了。三百杯還跟正常人一樣,非常清醒,一點都不失禮節,這是平常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喝了一點酒就發酒瘋,因此釋迦牟尼佛把酒列入重戒之一。

  諸位從五戒上看,在初學佛就會感覺到困難,為什麼?這幾條不容易做到,譬如說不殺生可以做到,我們學了佛,不殺生;不偷盜很難,的確不容易做到。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像我們一般人在公家做事,替政府機關做事,或者我們在公司行號、私人機關,我們給老闆做事情,我們試問一問,公家印的信紙、信封,或者我們公司行號裡面這些信紙、信封,它是叫你辦公務用的這些文具,是公務上用的,你私人寫信也把它拿來用,跟諸位說這就是偷盜。這樣說起來,哪個人沒有犯偷盜?可見得這條戒不容易守。我的老師,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他也是在公家機關做事情,他是奉祀官府的祕書。他就跟我們說,他每次去領信紙、信封都要向奉祀官報告一下,說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寫信也要用它。奉祀官就嫌他討厭,他說哪個人不是把它拿去私人用?你為什麼這麼囉唆!他說我是個佛教徒,我向你報告,你答應了,我就不犯偷盜戒,我要沒有向你報告,我就犯偷盜戒。這是一個學佛的人小心謹慎之處。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就是這條戒不太容易守得清楚。

  不邪淫可以做得到,不妄語也很難,特別在商場上,今天講你要是不妄語好多事情就辦不通。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個妄語的社會,你要處處誠實,不但人家不尊重你,人家還欺負你。這一點很難,有許多經商的同學來告訴我,他說如果我們不妄語,那我們做生意就賺不到錢,我們的生活不能維持。這個地方諸位要曉得,妄語的意思是欺騙人,如果不是欺騙人,那個妄語要是於別人有利益的,這個妄語有功德,不但沒有罪過,有功德。經裡面像這些公案、因緣例子很多,譬如經上說了一個故事,有個獵人追一隻兔子,獵人在後面追,這個兔子逃掉了。旁邊有個人看到了,看到這個兔子跑的方向,獵人就問他,你有沒有看到兔子?他是個佛教徒,他一想,如果我要是告訴他,這個兔子的命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就欺騙獵人,兔子明明向西面走,他就告訴他牠往東面跑了,那個獵人就往東面去追,當然追不到。他這個妄語救了一條命,這種妄語是有功德的。我舉這個例子諸位就瞭解,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呆呆板板的。

  譬如今天我們有許多人,世間法裡面所謂的為富不仁,他有錢,人家欺騙他,往往他的錢都被人家騙去了,叫他做點好事,他一毛不拔。對於這種人,你也可以跟他用妄語,你做生意的時候可以多賺他一點錢,你賺來的錢替他做功德,為什麼?他不曉得做功德,做好事他一分錢不肯拿。他聽騙,騙的時候他拿出來,他甘心情願,那你就騙他,替他修福。你是以菩薩的心來行菩薩道,妄語那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你欺騙人,把人家錢財騙來你自己去享受,那是罪行,那是罪惡;你把他的錢用妄語騙來,替他做好事情,你是功德,你是菩薩,你是救他,這是佛菩薩應當做的。所以我們瞭解戒律都是活活潑潑,沒有一條戒律是死呆板的,諸位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無非是利益有情眾生,前面講利樂有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

  至於不飲酒這條也不難持,我們自己平素不飲酒,如果在應酬當中,特別是在家的這些同修,應酬方面也可以飲酒。因為宴會當中酒是免不了的,可是你一定有個原則,保持不喝醉,你自己曉得自己的酒量,不超過酒量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夠藉故貪杯,那就犯戒了,你是正當的應酬,這也不犯戒。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不但不犯戒,而且你能夠度很多人。如果你要是說,一開頭學佛我就要吃素,我不飲酒,一切宴會上大家都看你怪怪的。而且別人都想「佛不能學,學了佛之後,這一切享受都沒有了」。一開頭就把一些人嚇退了心,嚇得他不敢學佛,不敢接近佛法,這是很大的錯誤。菩薩道,所謂是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叫眾生生歡喜心,必定就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入眾是入眾的做法,自己清修是自己清修的做法。譬如素食,我們自己在家庭裡面生活我們素食,如果我們家庭妻子、兒女或者父母他們不吃素,那我們要隨緣,學六祖大師吃肉邊菜,這樣就好。如果你一定堅持要吃素食,你家裡面要特別為你做,家人也不太願意,每餐做飯菜要特別替你做,添增麻煩,這也是不對的。佛法是講理的,不是不講理,它一定是合理、合法、合乎人情,不是不通人情,不是不講理。所以佛法的確是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方便,而不是給我們添麻煩,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

  像持午這個事情,我在初學的時候,對大乘教義還不甚通達,免不了也像一般人一樣死在戒律之中。我持午也很清淨,我到台中去之後,跟李老師在一起,有一天晚上有個同修請我吃晚飯,那時候我不吃晚飯,李老師是日中一食,當然他晚上也不吃,可是他請了老師,請我做陪客。我就說我晚上不吃東西,老師就跟我說,他說你持午,你曉得持午的好處,那個請客的人是一番誠意,他請你,他對你有恭敬心,你要不去他心裡難過。他會想你這個人架子很大,我做這麼多好菜,你都沒有看重,好像架子很大,好像瞧不起人,這會叫人退心。所以他就說,你這是小乘戒,你自己修行可以,你要度眾不行,他就要我跟他一塊去。晚上老師雖然是日中一食,可是他吃得很高興,那個主人非常的歡喜。我聽了老師教訓之後,我才真正覺悟到這個問題,雖然持午,晚上有人請我吃飯,我也一樣歡歡喜喜吃,令請客的人心裡歡喜,他歡喜這才容易接受佛法。這不叫破齋,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是菩薩行。

  由此可知,對外面要隨順,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我們家人更要懂得恆順的道理,恆是恆常,要常常能夠隨順眾生。佛法的修學,諸位特別要記住,只是修正覺、修正念、修正行,這就是佛法。佛法修學的中心,無非是破我們一切執著而已,世間法執著是錯誤的,你對佛法執著也錯誤。去了執著,你的心是覺而不迷,你的心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修戒律也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修定亦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修慧還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這個覺正淨,雖然都是覺正淨,可是覺正淨裡有功夫淺深不同,有境界高下不同,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所以五戒是起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還有一種,就是酒在藥用的時候不禁止,特別是中藥裡面,有很多藥它要配酒,以酒做藥引子,這個不犯戒。還有菜裡面用酒,料酒,這個也不犯戒。不要一看到這一條嚇到,感覺到生活上不方便,其實還是非常方便。這是五戒,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世聖訓誡,皆為利樂眾生」,世間的聖人訓誡我們,目的是利樂一切眾生,是叫我們得到利益、得到快樂,使我們復性的一個設施,復是恢復,恢復我們真如本性的一種做法。儒家的禮、佛法的戒律俱是性德,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是我們的性德,本性本來具有的美德,所謂「至善者也」。如果說禮、戒律帶給我們不方便,或者是有人誤會這是吃人的禮教,要打倒孔家店,認為孔家店的禮,當然最重要就是禮,禮是吃人的禮教,這都是對於儒家跟佛家一種很大的誤會,不知道禮與戒俱是性德。是聖人他證得,將它發明出來,告訴我們應該要如是的修學,我們照這樣修,這叫修德,從修德就能夠再恢復到我們的性德,其目的是在此地。所以,禮與戒是修學的基礎,儒家沒有禮,儒家就滅亡,佛法要不修戒律,佛法也沒有。為什麼?這是基礎教育,根本的修學,根本沒有了哪裡還會有上一層?就好像我們蓋大樓一樣,沒有地基哪裡會有高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定要肯定它,發心從這個地方來修學,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再看下面,第三,這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經云「殺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就是講六道,可見得殺心決定不能有,就是殺害眾生的心。這是大乘經上所講的,《楞嚴》是大乘經,它不講殺生,為什麼?它不說事,它說心,事上有殺生,但是沒有殺心,那還是佛菩薩,還是可以超出三界;如果你有瞋恨心,殺心是瞋恨至極才會有殺害,你有這個心,六道輪迴就沒法子超出。又說到「禪定多智」,這是講世間,他有禪定,他有世間智慧,「禪定多智,殺心未除,必落神道」。我們看到安世高那個同學去做神,就是這個,真的他有禪定,他有多智,瞋恚心沒有離開,所以後來還落在神道上。「食肉羅剎,報終必沉」,羅剎是鬼神,我們今天所看到有很多的鬼神,祭祀的時候殺生來祭祀,所以說血食,殺生祭他,這些鬼神果報終了之後,就是他死了以後,一定墮地獄。所以說瞋恚心強,慈悲心一定是弱,這個非佛弟子,我們要記住。

  真正的佛弟子,「眾心斷殺,得離生死」,眾是講眾生,眾生他的心裡的確沒有殺心,他殺心斷了,這樣的人佛說他可以離生死,就是能夠超越三界生死輪迴。戒經上講,「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這是修自己的慈悲心。比丘是出家人,如果地上有路他一定走路,路再迂迴再曲折他要慢慢的走,不會抄近路去踏生草。可見得對草木他都有慈心,都有愛護之心,不忍心去踏它。除非這個地方沒有路,必須要經過這個地方,這是可以的。「於世真脫」,這個世是世間法,到後來我們會講到世間意,真正脫離了世間意,「不遊三界」,超越三界之外,「同體一如,慈悲平等」,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我們愛護自己,也要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愛護一切有情眾生,連無情的眾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愛護,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在這一節經文裡面,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就是阿難啟請的這句話,『阿難復白佛言』,就是前面一段開示之後,阿難尊者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人不自手殺者』,這是提到戒律上的問題,「不自手殺」就是不是親手殺生,『不自手殺為無罪耶』,我不親自殺生是不是就沒有殺生的罪?是不是就可以稱為不殺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下面就是佛給他開示殺業輕重,經文裡面一共有三個小段,就是在這一段裡頭有三個小段。

  【佛言。阿難。教人殺生。重於自殺也。】

  這是第一個小段。佛首先給我們開示,『教』是教唆,下達命令,或者是勸別人殺生,那個殺生的人原來沒有意思,聽了你的話他就殺生。這個眾生斷命是因為你教的他才殺,所以這個殺生的責任,教殺的人重,親手殺的人反而輕。因為親手殺的他沒有意思,沒有殺心,教殺的這個人你有殺心,你雖然沒有動手,你有殺心,所以你的罪過就重了。下面就說出這些事例:

  【何以故。】

  為什麼?

  【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

  這是一種情形,這種情形非常的普遍。另外一種情形:

  【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

  不是自己的意思。

  【雖獲其罪。事意不同。】

  因此輕重就有差,罪輕重就不相同。我們從這裡來看,第一個是「教殺重於自殺」,這是「無知官迫為輕」。在這個地方我要把這個文略略的跟諸位解釋一下。『奴婢』都是沒有什麼知識的,而且自己沒有辦法自主,在古時候大概都是一些犯罪的人,不但他家裡財產沒收充公,他家裡面的子女也要把他沒入官府做奴婢,男子稱為奴,女子稱為婢。他樣樣要聽從主人,主人今天要吃一隻雞,你去給我殺一隻雞來,他就乖乖的替他殺。所以他自己沒有主張,他雖然殺,不是他自己要殺。另外一種就是『愚小』,愚是愚痴、無知,不知道愛惜生物,小就是小孩、兒童,他也無知;『下人』範圍很大,像你的部下都得要聽命於你的。這些人『不知罪福』,或者有知罪福的他也沒辦法,他自己也作不了主,所以他殺生。譬如像小孩,現在都市的小孩玩的東西多了,這些玩具很多,從前像我們這種年齡,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所以到河裡去抓魚玩、抓鳥來玩,抓蜻蜓、抓蝴蝶來玩。諸位曉得蜻蜓、蝴蝶又不能吃,抓來給牠拴一條線來玩,一直把牠玩死為止。他有什麼動機,玩而已,把牠玩死。這都是屬於無知,這是殺生,在兒童時代都免不了造這些殺業。有些大人他也無知,他也不懂,看到他也不禁止,反而還鼓勵,這個很好玩,帶著你去玩,這個業障就相當的重。

  另外一種,就是服務在官府裡面,『為縣官所見促逼』。像從前行刑的劊子手,劊子手是犯死罪的人他去執行,他是不是跟那個人有仇?沒有仇,他也去殺他。殺他是奉命令行事的,不是他要殺的,他是去執行,下達命令的那個人是縣官。從前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制度,司法跟行政是合併的,都是縣官來管,他不但管行政,他也管司法。不像現在行政跟司法分開,現在司法有司法官、有法院的法官,縣市長不管這個事情,從前縣官要管這個事情。所以執行行刑的劊子手『不自出意』,不是他自己意思,他雖然去殺人、去執行,『雖獲其罪,事意不同』,他是劊子手,他是行事,下定決心存心要殺的,這是意,那是縣官。所以事與意不相同,因此他罪就輕重有差。

  這個地方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這是講犯罪的成分,今天我們在法律上判刑案也還是要注意這幾個問題。第一個作意,就是他有沒有這個意思,有意要殺,這個罪重,無意的誤殺,那個罪輕。他有意思,他事先有沒有預備,有預備的,罪就重,沒有預備的,罪就輕。再就是「著手、實行、結果」,結果是不是殺死了,如果沒有殺死,那是未遂罪,殺死了,則成為一個罪案。「全備此五者重」,這五條全都具足的,罪就重;「無前二者輕」,沒有意思、沒有預備,罪就輕了。又可以分為「心」,你有沒有心,也就是有沒有作意的意思,「境界、時節因緣」,又可以分為這三方面來論輕重不同。像這些,佛法戒律裡面所講,跟世間法律在精神上來說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大致上是相同的。第三段經文底下講,「故犯欺罔為重」,這就是很重的罪了。我們看這一段的經文。

  【教人殺者。】

  這是下達命令教人殺。當然,並不是這個人真正有死罪,而是可以開脫的,並不是真正有死罪,你要把他處死,這個罪就很重。

  【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

  沒有慈悲心,為著你個人的利害,譬如像古時候有一些貪官,他看到你有錢,你有財富,他故意給你個罪名,無非是要你的錢,你不能夠滿足他的願望他就判你重罪,甚至於判你死刑把你殺害。像這種情形,就是『知而故犯,陰懷愚惡』,這種人罪過是很重,當然他沒有慈悲心。做地方官吏、地方首長,在從前縣令,所謂是父母官,他的責任是要幫助民間來解決痛苦。往往一個刑案,這個人犯了重罪應該是判死刑,他總要想盡方法,是不是能把他的罪減輕一些;實在沒有辦法,無可奈何,沒有法子不得不判他死刑,這個做官的人自己問問自己良心,對得起死者,為什麼?我已經給你想盡方法,實在想不出方法。判死刑的人他自己也心安理得,因為罪有應得,也不會責怪縣官,你冤枉了我,你沒有給我盡到心力。正是俗話所謂「公門之中好積德」,就是在此地,那真是一念之差,一念善,無量功德,一念惡,無邊罪過,因為他正站在這個邊緣上,正操著這個權柄。所以我們應當要明瞭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自己應當如何來修學,這才有一個標準。

  這個地方的「愚惡」是這一段重要的兩個字,「陰懷」這好懂,什麼叫做愚惡,我們在表解裡面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說明。請看這個地方,愚惡是「瞋心未淨」,瞋恚、殺害的心沒有清淨,不相信因果報應;另外一種是「邪見習氣,如血食祭祀鬼神、祈福之惡見」,這都是不好的見解,在佛法裡面講這屬於邪見,像這些事情在民間來看可以說是很普遍的。「雖有福德,世智禪定,迷俗造業,果趣三途」,造這些罪業的人他有福,他要沒福他怎麼能夠造那麼多罪業?他也很聰明,他也有禪定的功夫,可是他很迷信,迷信在這些不好的風俗習慣,他還是迷信它,於是乎不知不覺的就造了許多罪業。造這個罪業他的果報當然免不了三途,如宮亭廟神這類的事情,我們前面講過。愚是心性闇昧,這是佛法裡所講的「無有通達事理之智」,這就是無明,「是為一切惡行之親因緣」。由此可知,什麼叫做惡?愚就是惡,愚是一切惡業的親因緣,愚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所以愚就是惡,我們稱之為「愚惡」。

  【欺罔三尊。】

  『三尊』就是三寶,這句話特別是指已經皈依三寶者而說的。你已經皈依,你已經發願做為三寶弟子,你還是陰懷愚惡,殺害眾生,那你不是欺騙三寶嗎?

  【負於自然神。】

  『自然神』拿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良心,我們世間人講良心,你辜負了你自己的良心,也就是我們說昧著良心。

  【傷生杌命。其罪莫大。】

  特別是指佛弟子,你受過三皈五戒,你明知故犯,如何能夠對得起三寶?如何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這個罪過是很重的。在表解裡面,我們跟諸位解釋什麼叫『杌命』,這是比喻,上面「杌」是比喻,樹木枯了,沒有枝葉,枯木叫杌;這個地方是做令他的生命、精神受到威脅,使他身心不安穩,叫杌命。雖然你沒有殺害他,你叫他受威脅,你叫他心神不能夠安定,這個都是罪過。

  下面第三段講「怨對無間」,怨是怨家,對是對頭,無間就是因果循環沒有間斷。第一小段講「現報災凶」,請看經文:

  【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

  『怨對相報』就是怨家對頭,這種報復是生生世世永無了結,而且這個報復是一次比一次要慘烈,這是我們要特別警惕的。在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歷史的事實,像這種事實在歷史上可以說太多了,諸位展開二十五史來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此地跟諸位說明的是明朝崑山有一位顧錫疇先生,我在此地把他這個事情,我不能詳細的說,詳細的說耽誤時間太多。他在溫州被副將,也就是他底下的一個部下賀君堯,被他害死了,在半路上被賀君堯派了刺客把他殺死,把他的屍首丟在江裡。沒有多久他的學生張調鼎,在世俗裡頭有扶乩,就想請乩來問一問他的老師被害的情形。真的顧錫疇的鬼魂就降在乩壇上,把他被害的事情說得很清楚。他自己說他的前世,顧先生的前一世,是天台山的一個出家人,是天台僧。因為前一世出家修行,有很大的福報,所以這一世也做了很大的官。前一世出家的時候在天台山遇到一條蛇,他就把這條蛇打死了,這條蛇死了以後投胎就是賀君堯。他說這個事情是冤冤相報,我前一世把這個蛇打死,這一生當中我應該被他害死。他有兩個小孩,降乩給他的學生張調鼎說,你告訴兩個兒子,不要告狀,不要報仇,這是冤冤相報,希望從這一次就了了。有這麼一樁事情。

  這個事情,我給諸位看一部書,《歷史感應統記》,這裡面所記載的全是二十五史,就是正史裡面抄錄下來的,都是正史的原文。這一共是兩冊,這是卷下,上下兩卷,是以因果報應為中心,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我們中國歷史裡面說得非常的清楚。顧先生這一段我翻開給大家看一看,這是明朝的事情,怕耽誤時間,我預先沒有把它翻出來,反正這個書諸位看看也就可以了。這裡頭還有一段,這段也可以看,我在此地把曹翰這一段,我在這裡展開來,希望大家有這麼一個印象。大致上這個書流通的很廣泛,諸位可以能夠看得到,不妨找一部多看幾遍,曉得歷史上這些善惡果報是真實不虛。我們從歷史上看到這些果報,再冷眼看看我們現前,我們看看世間人,作善一定有善報,作惡一定有惡報,正是佛法裡面所說果報通三世,善惡到頭必有報應。這是講『怨對相報,世世受殃』。像顧先生他過去世有善根,他曉得冤冤相報之可怕,所以囑咐他的後人不要報仇,這個果報到這就了了。如果世間人不曉得這個事情,我的父親被他害死,我一定要報仇,再殺他,這個果報就生生世世都沒有完了,所以「世世受殃,無有斷絕」。

  『現世不安』,你有仇家,你的身心都得不到安穩,為什麼?常常要提防人家來報復,這是你「現世不安」。『數逢災凶』常常會遇到災難,遇到這些凶殺。我們瞭解這個事情就要覺悟,不但與一切人不結怨仇,所謂是「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人結怨仇,連一切動物也不跟牠結怨仇。你看這個天台僧,他殺一條蛇,路上看一條蛇他把牠殺死了,這條蛇第二世變作人就要害他。由此可知,殺害眾生冤冤相報,這個事情太可怕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是我們迷惑顛倒,佛菩薩五眼圓明,將三世因果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不能不信,佛菩薩不會欺騙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死入地獄。出離人形。】

  這是講到果報重的,殺業重的人果報都在地獄,地獄罪受滿之後離開地獄他也得不到人身,離開地獄大多數墮畜生道去還命債,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諸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在世間你就心安理得了,為什麼?如果說是某個人佔某個人的便宜,佔不到的,某個人吃了虧,也不會吃虧,他今天把你錢騙去了,來生會還你,他今生對你傷害了,來生一定有果報。你才曉得,世間一切的這些事,誰也佔不了誰的便宜,誰也吃不了誰的虧,這個道理真正是通達明白,我們就心安理得。我們如果不欠別人的財物,我們財物擺在那個地方沒有人拿;我們東西被人騙了、被人偷了、被人搶了,都是前生欠他的,如果前生不欠他的,他來生必定欠我的。以前華嚴宗第一代祖師杜順和尚,他在山上住茅蓬的時候,那一帶老百姓很貧窮,所以盜匪很多。有一個齋主對老和尚很恭敬,做了一雙鞋子去供養老和尚,他到老和尚那裡去,老和尚正在那裡打坐,閉著眼睛打坐,他也不敢驚動,於是乎就把這雙新鞋子掛在門口。過了三年他又從那裡經過,再去看看老和尚,看那個鞋子還掛在那個地方,他就奇怪了,他就問老和尚,他說老和尚,這雙鞋子是我供養你的,你曉得不曉得?老和尚說我知道。他說掛在這個地方三年了,這個地方的小偷很多,怎麼沒有偷去?老和尚說,我生生世世持不偷盜戒,我不欠別人的,所以我的東西放在這裡沒有人要,就是小偷、強盜從這裡過,看到了也像沒看見一樣。

  可見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應當要覺悟,佛教給我們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修行裡面要修布施供養。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列在第三個項目,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自己決定不吃虧,廣修供養果報就是廣種福田,福田從哪裡修?就是從供養當中修,前面我們已經跟諸位說到過這個事情。這裡講出來之後要變畜生去還債,所以說是:

  【當墮畜中。為人屠截。】

  還命債,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三塗八難。巨億萬劫。】

  這兩句,『三塗八難』是講受苦的地方,苦處,『巨億萬劫』是說時間之長。

  【以肉供人。】

  這就是還債。剛才我給諸位看的《歷史感應統記》裡的曹翰,曹翰就是這個例子,生生世世都變豬,變豬什麼?還命債,還錢債。這個我們在此地也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下。地獄,諸位可以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得很清楚。「三塗八難」,三塗就是三惡道,三惡道為什麼說三塗?塗就是非常痛苦,塗炭。地獄為火途,地獄是瞋恚心所感的,縱然是寒冰地獄,你去看那個相,是一片火光,到處都是火,所以地獄為火途。餓鬼為刀途,刀是什麼?是恐怖的意思,餓鬼他自己常常感覺到有人拿著刀要殺害他,好像就在他的周圍,所以他是離不了恐怖之心。俗話也常說「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晚上走黑路就不怕鬼了,為什麼?人怕鬼只有三分,鬼怕人有七分,鬼怕人的程度比人怕鬼要厲害得多,所以你大可以不必怕鬼。你膽子很小怕鬼,鬼看到你可以欺負你,我怕你,你的膽比我還小,那我就可以跟你開開玩笑;如果你懂得這個,你的膽子一壯起來,鬼一看到你他就跑走了。的確是鬼怕人,他常常有恐懼之心,所以稱之為刀途。畜生為血途,無論是家裡養的家畜,或者是野生的,野外生的動物,牠死大概都是要流血,不會得好死。野生的是互相殘殺,死的時候流血,家裡面養的都被人殺害,當作菜把牠吃掉,都免不了流血,稱之為血途。這是最苦的,這三惡道。

  八難,難是說什麼?是講有了困難,有了障礙,而八難都是說不能夠聞佛法,得不到解脫的機會,所以有八種難。第一個是「北俱盧洲」,北俱盧洲這是佛經裡所講的,講我們這個小世界有四大部洲。北俱盧洲人的福報很大,壽命也很長,衣食自然,這個地方沒有佛法,佛不到這個地方說法。這個地方人太享福了,他不接受佛法,所以北俱盧洲沒有佛法。你要是生到北俱盧洲,這算遭難,為什麼?聞不到佛法。第二是「四空天」。我們曉得,欲界天、色界天都有十地菩薩到那個地方去講經說法,度那些天人,所以天上還是有佛法。但是四空天沒有人去,佛、菩薩都不去,你要是修四禪八定,修四空定到四空天,你也算遭了難。那個地方壽命很長,譬如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聞不到佛法。第三是「盲聾瘖啞」。盲是眼睛瞎了,眼睛瞎了不能看經文,看不到佛像,聾是說法的音聲他聽不見,瘖啞是自己有些疑問沒有辦法發問,對於佛法的修學都是有很大的障礙,所以這個也是難。第四是「佛前佛後」。釋迦牟尼佛出生之前這個世間沒有佛法,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過去之後佛法不存在這個世間,又沒有佛法。所以佛前佛後也是遭難。第五種就是「世智辯聰」。世間有一類人他有辯才,他也很聰明,他一切都是自以為是,他不相信佛法,不能夠接受佛法,雖然他很聰明有智慧,沒有辦法,他不接受。

  這個五種再加上前面三塗,合稱為八難,「以其難聞佛法也」,這個八難都是說他不容易接受佛法的教育,我們稱他遭難了。這個世間最好的智慧的教學他沒有機會去接受,有許多真是當面錯過,這很可惜。

  『以肉供人』這是自作自受,如曹翰,歷史上有記載,秦檜,清朝筆記小說裡頭有很多記載,諸位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就有說「多世豬身」。有人殺豬的時候把毛刮了之後,肉上現的有黑字,有秦檜七世的豬身,在清朝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曹翰這個事情我們簡單跟諸位介紹一下,剛才《歷史感應統記》翻到了這一篇。這個事情是發生在明朝,發生這麼一樁事情。明朝有個居士,也是個財主,他姓劉,叫劉錫元,他的田地很多,當然有很多田地是有些農夫租他的田,就是佃戶。有一天他經過他自己的佃戶,坐的船晚上沒有趕到住宿的地方,晚上就住在船上。這個船的對面那個人家就是租他田耕種的人,這個人一面耕田一面也殺豬,也是個屠戶。他晚上就做了個夢,夢到一個將軍,這個人身體很魁梧,跪在他面前求他救命,他就問,你是什麼人?他說我是宋朝偏將軍曹翰,因為在攻打江州的時候,江州守將堅守江州城,所以很不容易才奪下這個地方。奪取江州之後他就很生氣,就下命令屠城,這個城裡面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統統給我殺光。造這個罪業太重,所以死了以後墮地獄,地獄出來之後就變畜生來還債。現在我又投的豬身,就是你這船對面你家的佃戶,這個殺豬的,綁了有好幾頭豬,頭一個殺的就是我,求你救救我。

  他一醒過來,感覺到這個夢很真實,境界很清楚,再聽聽,對面果然有豬叫的聲音。於是乎他就叫船夫把船划過去,划到對面,他就上去看看,果然是他的佃戶,綁了幾隻豬在那裡準備要殺。他一看到這個情形,他說「曹翰」,他叫個「曹翰」那個豬就答應一聲,再叫,牠又答應一聲,果然不錯,是他。而且他在夢中的時候他問他,你是什麼原因墮豬身?在夢裡頭曾經跟他講過。他說他在唐朝的時候是個小販,賣布的。這種情形在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我過去在家鄉的時候有這種小販,就是肩膀上扛著幾疋布在鄉村裡面叫賣。他說偶然之間遇到寺廟裡頭法師講經,他就聽了一座經,就聽一次,在這聽了一次,聽了很歡喜,就把他賣布的錢統統拿出來打齋供眾,結了這麼個法緣。他就是修這一次福報,這一次的福報就感得三生的福報,他到第二世就做了個小官,像科員、科長的小官,沒有失人身。一次在佛門裡頭修福,這是以至誠心、清淨心來修福,所以生生世世都得到人身,而且果報都還不錯。到宋朝這個時候他就做了偏將軍,地位是相當之高。

  當時太祖趙匡胤底下兩個大將,一個是曹彬,一個是曹翰,這兩個在宋朝都是名將。因為他造這個殺業太重,現世的報在歷史上有,曹翰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做乞丐,女兒做妓女,淪落到這種程度,就是當時他造的殺業太重,殺人太多。他的果報落在地獄,落在畜生,生生世世『為人屠截』。由這樁事情來看,我們就曉得,善惡果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無辜屠殺生靈,果報非常之重,這是我們特別要謹慎,要小心的。他這個公案,就是這一段事跡,在《歷史感應統記》裡面寫得很多,我們簡單的跟諸位介紹他的重點,諸位要想詳細知道,可以讀《歷史感應統記》。這是講「以肉供人」。

  【未有竟時。】

  永遠沒完了,你欠多少債要還多少。

  【令身困苦。噉草飲泉。】

  這兩句是形容畜生的生活,畜生的生活跟人不能比。再看末後這一段「現畜前因」。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

  畜是家裡養的,獸是野外、野生的,我們叫野獸,這是講畜生道。畜生道從哪裡來的?佛跟我們講;

  【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

  傷害一切眾生。

  【不信致此。】

  對於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訓他不相信,對於因果報應這些事實他也不相信,所以才在三途裡頭受苦,才變畜生身為人屠截。

  【世世為怨。還相報償。】

  這個事情麻煩,他來報復的時候,他來還債的時候,他自己是不是甘心情願?曹翰他在佛門裡種的善根,所以還現了這麼一點曙光,叫劉先生去救他,劉先生把牠買來之後放生,他從此之後脫離了畜生道,這一點是他聞佛法的利益。他如果不聞佛法,他變了畜生身,受業報的時候他不甘心不情願,我沒有力量反抗,你來殺害我,你吃我,他不甘心。不甘心怎麼樣?他來生還要報償,佛門裡面常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的報復,一次比一次殘酷,永遠沒有完了。『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生生世世在那裡報復,永遠沒有完的時候,這太苦了!

  【神同形異。】

  『神』是什麼?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是一個,『形』是講身形。這世為人,來世為豬,身形不一樣,你靈魂是一個,神識是一個。

  【罪深如是。】

  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殺生罪業太重,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的,應當要戒除的。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個大段落,在這段裡面我們讀了之後,跟諸位提供一點修行的方法。在消極的方面來說是守這個戒律,不殺生,這條一定要遵守,更進一步就是要斷殺心。這是大家特別要注意到的。單單不殺生還不太容易滅罪,你殺心斷掉,你過去殺的眾生他就沒有辦法報復了。你這一世雖然不殺生,你的殺心沒有斷,過去那些冤家債主還有辦法找到你,殺心斷了他沒法子找你,所以我們要把殺心斷掉。在生活方面,可以吃三淨肉,你不能夠素食的話,吃三淨肉。佛陀在世,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生活方式是托缽,托缽是施主給什麼我們就吃什麼,這是不麻煩別人,是給別人的一種方便。在中國雖然是不托缽,我們在家的同修肉食選三淨肉。什麼叫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聞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第二是不見殺,沒有看到殺,沒有見到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第三不為我殺,他這個殺生不是為我。今天像市場上這些雞魚鴨肉都有,你也沒有聽到殺、你也沒有見殺、他也不是為你殺的,你買這個來吃,不犯戒,這佛在戒律上是允許我們的。全世界,除了中國之外,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是吃三淨肉,這一點我們特別要記住。

  佛教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人比起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這些人慈悲心要重,所以我們的成就比人家要高。在中國特別提倡積極的修行,素食,所以素食是我們中國人所奉行的,也就是從不殺生這條戒我們做到了積極,從消極做到積極。這個也要知道,素食只有中國學佛在家、出家才素食,這是其他國家民族學佛的人所沒有的。另外就是中國人喜歡放生,這條也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其餘的他不殺生,但是放生很少,中國人放生是非常之普遍,寺院裡常常放生,學佛的人家裡也常常放生,這好事,這是我們應當來提倡的。我們自己素食做不到,就學著吃三淨肉,這是這一條修行方法。

  其次的,我們要「廣行施度」,施是布施,廣是要廣大,廣大的來推行、來實踐布施。在此地,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常常告訴我們,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有這三大類。財布施是以我們自己的財物幫助別人,別人沒有衣食,我們能夠施捨給他,使他能夠得到溫飽,能夠保住他的生命,這是有很大的功德。第二是法布施,在前面我們跟諸位已經細細的說過,我們在福田裡頭的貧窮福田跟諸位講過。物質上的貧窮不是真貧窮,智慧上的貧窮是真正的貧窮,因此,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是第一,功德是第一。

  財布施,你自己不會缺乏財富,為什麼?你的財富,你今天所得到的財富這是果報,是你前世修財布施修的很多,你這一世才得到財富,這是果報。財布施這是修因,種這個因後面一定結果。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財施愈多你的財富源源而來,不會缺乏的,因為你過去世有這個因,現在又有財施之緣,你的果報一定非常的殊勝。法布施則得聰明智慧,因為你以世出世間法教化眾生,所以你的智慧一定是天天在增長。也許有人說了,我自己根本就沒有聰明智慧,我如何能修法布施?實在講法布施不難,而且很容易做到,我們自己沒有法,他人有法我們可以隨喜功德。譬如說某個地方法師講經,法師在那裡教學,有很多人不曉得,我替他介紹,他去聞法開悟得利益,這就是我的法布施。

  我過去曾經教不少人,有很多人自己做生意,你們有門市、有商店,你們在你的商店門口將我們台北市各個寺院講經的消息在那裡貼一張。人家到你這裡買東西一看,曉得某個地方某法師在那裡講什麼經,那你就法布施了。你看,不費什麼力氣已經修法布施功德。更聰明的,你們做生意的人都要做廣告,報紙上登一些廣告,你可以在你廣告的一個位置當中嵌幾個字,「請念南無阿彌陀佛」、「請念觀世音菩薩」,人家看到你的廣告也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也念了一句觀世音菩薩。我相信加這幾個字不會多收你的廣告費,你已經就在做法布施了。

  這些大的商家他們在電視上做廣告,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在電視上做廣告也可以加上這個字樣,加上一個「請念南無阿彌陀佛」、「請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去做?你既然在電視上做廣告,廣告上給你加上這幾個字樣也不會多收你的錢。所以聰明的人應當財布施、法布施要曉得修。我們圖書館法施會成立以來,我們提倡什麼?在電影院打廣告片,我們圖書館跟華藏法施會現在有兩張廣告片,一張是「請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張是「請念觀世音菩薩」。這個廣告片在電影院裡面放映,每場都放,大的電影院一個月一千二百塊錢,小的電影院,像景美一些小的電影院,一個月只要三百塊錢。這個法布施誰都做得起。

  我們花了一萬塊錢做電視廣告片,我們做了一百多套,歡迎各地方的人向我們索取,你向我們要,我們馬上贈送給你。希望你自己在你居住的鄉鎮,居住的地方有電影院你就向他接洽,一個月花很少的錢。你看,凡是看電影的那些人,他一看到這個廣告,他自自然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你都給他種了善根。如果你更有意思的話,哪些地方講經,你把這個消息也用這個方法,在電影院裡頭用廣告的方式,來告訴大家某個地方有講經,他縱然不來聽,他念一句經題也是無量功德。哪裡講《阿彌陀經》,他念《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念個經題都有無量功德。

  所以法布施並不難,非常容易,佛經裡跟我們講四句偈的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布施。希望諸位同修會做,你能夠想到,會做。我教給學生,有很多學生,學生沒有錢,沒有力量,我教給他們什麼?他們念書有課本,我教他們在課本上,一般人課本都寫個名字,我叫他在課本上不要寫名字,在課本上寫個「觀世音菩薩」、寫個「阿彌陀佛」。你這課本擺在桌上,同學來一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你看你度了他。學佛的學生,你在校園裡面,現在一個學校都很大,都有幾千人、上萬人,你手上拿一串念珠,你就度了很多人。你手上拿一串念珠,你的同學、老師一看,「阿彌陀佛」,他這個佛號自然就念了。你自己不要說一句話,你在校園走一圈,你就度了多少同學,你就勸好多人都在那裡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這是法布施,這個叫法布施。

  無畏布施,我們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講過,是叫一切眾生身心能夠得到安穩,這就是無畏布施,使他離開恐怖。

  這三種布施都有連帶的關係,不殺生、放生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你不殺生,一切眾生看到你就不害怕,你如果殺心斷掉了,一切這些動物看到你牠不畏懼你。真正殺心沒有了,天上的小鳥牠可以飛到你的身邊來,牠可以飛到你的肩膀上來,為什麼?牠曉得你不會殺害牠。放生,已經被人家抓到將要被殺害的,你能夠買了把牠放生,救了牠一條命,生命的憂慮牠離開了,這種恐怖牠離開了,這是屬於無畏布施。由此可知,不殺生、放生、素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乃至於我們吃三淨肉也是無畏布施。可見得這個三種施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曉得這個意思,只要你留意,時時刻刻這三種布施都是圓滿具足在那個地方修學。財布施得富貴,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生活愉快。所以,我們要想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定要廣行施度,就是六度裡頭的布施波羅蜜,一定要認真的去修學,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得到美滿、幸福的生活。

  我們不但自己要這樣做,而且要勸化別人,你自己這樣做,你得到美滿的果報,別人看到了一定會效法你。所以,凡是你所認識的人你都要勸他,你不認識的人,像我剛才講了,像電影院裡面打廣告的方法,這是對於不認識的人,我們勸化他。像我們現在用的錄影帶,我們將錄影帶,這個財力要比較多一點,你能夠在生活上節儉一點,我們將錄影帶供給別人,使別的人也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也懂得這個修學的方法,也能夠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他的美滿幸福是你給他的,你布施給他的。這一段,就是「殺生責任」這段,我們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下面是第三大段,是要談到教學。正如本經第一章裡面所說的,阿難問事佛吉凶,釋迦牟尼佛第一句話就說,學佛一定首先要明師受戒,一定要好老師來指導你,你才能成就。底下這一段就要討論到師生的授受,師生的關係;換句話就是老師應該用什麼態度、什麼樣方法來教學生,學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受老師的教導。這在佛法,特別是初學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課,我們留在下一次再來詳細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