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五十一集)  2001/7/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5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十七面,經文第一行看起: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

  這是佛對我們開示,做老師對待學生的合理態度。第一句講『黜之以理』,是對學生的懲罰,學生有過失一定要接受懲罰。因為班上的同學多,不守規矩的人如果沒有懲罰,這個班無論人數多少一定就亂、沒有秩序,這當然是不合理的,老師也沒辦法教導,學生必定也無所適從。所以學生有過失,父母、老師對他懲罰,這是正確的,這也是合乎自然的道理。「理」就是合乎道理,一定要合理,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顧到。懲罰不合理,我們曉得接受懲罰的人內心不平,決定懷有怨恨,這一段末後一句說到。但是有一些事情,老師懲罰的時候沒有加以詳細說明,對於一個好的學生沒有問題,好的學生就是接受老師冤枉處分,他也沒有怨言,這是好學生,前面講過的。但是一般普通學生善根、福德沒有這麼深厚,內心裡面的怨恨在所不免,時間長了,大概中等以上的這種天分,他會覺悟,老師的懲罰是對的、是正確的。

  我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同學當中吵嘴打架,這是難免的,哪個學校沒有?哪個班上沒有?兩個學生起衝突,當然決定是一個有理、一個無理,可是老師懲罰是一起懲罰。我們不但見過,自己也遭遇過,當時對這事情非常不平,明明是那個同學沒有理,他應該接受懲罰,為什麼我也要受懲罰?多少年來,到我學佛之後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如果這兩個同學有一個是好的,決定吵不起來,決定打不起來,為什麼?他會讓,善人能讓惡人,他忍讓不會出事情。凡是出事情,兩個人程度一樣,只有一樣才會鬧事,有一個高、一個低不會鬧事。所以不管哪個有理、哪個沒有理,一起處罰很有道理。

  如果再深入一層觀察,當然凡是鬧事、鬧意見的人,程度都比較差一點。程度稍微高一點,不但要忍耐,還要有方法,在佛家講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感化他,潛移默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改過自新,那你確實是善人,確實是個善知識。你有德行能夠照顧大眾,能夠統理大眾,當然你會被老師重視,會被同學們尊重,這一定道理。如果看到鬧事的人不能原諒他,懲罰他,懲罰人家又不服,這樣子你的長上、你的師長、你的長官、你的上級可能連你一同都處分。這些很深的道理,我們學佛之後才徹底明瞭,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二句講『教之以道』,什麼是道?前面在「道德」裡面跟諸位說過,這個地方的「道」不是普通的道,是聖賢的大道,聖賢人的存心、聖賢人的修養、聖賢人的行事,這是道。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他們的心行就是我們的道路。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自己要知道。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要學佛菩薩的做人,要學佛菩薩的行事。佛菩薩這麼多經典教我們什麼?無非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然後才真正覺悟到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應該怎麼相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與自然環境裡面許許多多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我們跟它怎樣相處。更高一層的,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但是他確實存在。天地鬼神跟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生命捨報之後,很可能就入他們那個境界,因此天地鬼神也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跟他們交往,這都是聖賢大道。儒家教人總不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兩種說法都好,兩種說法都行,八德是大道。在佛法裡面,菩薩最殊勝的成佛之道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那是成佛之道。四攝六度是菩薩道,我們要認真努力來修學。

  『己所不行,勿施於人』,跟儒家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是我們自己不喜歡的,決定不能夠加之於人。我們不喜歡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就決定不能毀謗別人。我們不喜歡別人障礙我們的善行,別人的善行我們就決定不能夠障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在世間學佛之後,確確實實心行都順著佛的教誨去做,能做多少姑且不論,確實是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依舊不免被別人有意無意的毀謗、障礙、陷害,我們也常常心有不平,甚至於許許多多同修退心,做好事有什麼好處,得的果報相反的,這個想法、看法錯了!為什麼我們今天做好事還要受這些冤屈?過去生中我們障礙別人、我們嫉妒別人、我們毀謗別人,今天雖然學了佛,因緣聚會果報現前,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態度就不一樣,歡喜接受,帳在這裡結了。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做示現、做榜樣。

  佛是大聖,究竟圓滿的聖人,不是這一生修行成佛的,《梵網經》上說得好,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到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是來表演給我們看的。他老人家,僧團裡面、家裡面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不聽話的、背師叛道的,經典上記載的六群比丘,這是佛給我們示現的。外面六師外道,內外都有毀謗、都有嫉妒、都有障礙,佛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佛沒有退心。在中國也有個典型的榜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諸位念過《壇經》就知道,他是真正得道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祖忍和尚將衣缽傳給他,他受多大的委屈,受多麼嚴重的嫉妒、障礙,不但有毀謗,而且確實有人想殺害他、謀害他,把衣缽奪回來。不得已改名換姓,在獵人隊裡面躲藏十五年,不是短日子。十五年,時間長了,大家把他忘記了,也找不到這個人,這個人失蹤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淡忘了,他才出來。我們受一點小委屈算什麼!總而言之,要記住佛這一句話,從今而後「己所不行,勿施於人」。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將來菩提道上減少障礙。菩提道上障礙就是這麼來的,我們造作的不善因,過去今生所作的不善,不了解事實真相,怨天尤人,這些惡業的果報。這兩句是講一個原則,下面告訴我們落實。

  『弘崇禮律』,「弘」是弘揚。教導的標準,世出世間都是從規矩、境界著手,所以出家人尊崇戒律,在家人尊崇禮義。禮主和,律主嚴,要寬嚴得中,太寬了不行,太嚴了也不行,這裡面調和。「崇」是崇尚,特別是教初學。我們佛法的教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從哪裡下手?確實從禮律下手。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困難、最大的障礙,我們沒有基礎,從小沒有人教,養成許多惡習氣很難改過來。所以古人常說:「教子嬰孩,教婦初來」,有道理。教一個人什麼時候教?嬰孩的時候。中國古時候天分好的,三、四歲就教他,稍微差一點的六、七歲,這一定就上學了。第一部書念什麼?念《弟子規》、念《三字經》,我們沒有在這上下功夫。出家人初出家教什麼?沙彌律儀、五戒十善,從這裡學起。在家信眾初學佛從五戒十善,出家人從沙彌律儀。現在我們想想,在家出家、世法佛法,根都疏忽了,沒有人教了,典籍還在。

  我們過去年輕時候,追隨李炳南老居士,因為那時候我們都是在家的身分,都是在家居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修學的,特別注重《五種遺規》,前清陳弘謀居士編的。《五種遺規》裡面又特別著重童蒙的養正,他頭一篇是「童蒙養正」。我們從這地方學了一點點,那時候都已經將近三十歲了,這些東西從前都是五、六歲小朋友學的,我們到三十歲的時候才讀這個書,老師常講亡羊補牢還不算晚。所以我現在在澳洲教導我們這些十幾位、將近二十位出家人,我第一門功課是什麼?就是《弟子規》,我要求每一個人能背、能講、能行,你有沒有做到?接著就是《三字經》。佛法建立在儒家的基礎上,如果不用儒家的基礎,那就得用小乘。現在大家也不講求小乘經論,如果離開儒、離開小乘,大乘就落空了。

  我們學大乘一定要先把小乘或者是儒家的基礎的根紮穩,先把地基打好,然後才有前途。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一個標準,大家都遵守聖賢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我訂的,也不是同學們自己擬訂一個公約、什麼規矩,那個毛病多,我們還是用聖賢人的標準。聖賢人畢竟是過來人,這些典籍流傳了千百年,它如果裡頭有問題,早就被淘汰掉了。千百年的人都用這個教科書,都用這個教學,我們就能夠肯定它的價值。我們自己沒有智慧,從哪裡看?看它流傳時間之久,流傳面的廣大,那麼多人看過,這麼多年代的人都讀這個,這大概總算不錯了!現在人編得再好,沒有經過考驗。我們必須要找禁得起考驗的這些典籍,我們學它才放心。

  後面這一句,這是果,『不使怨訟』。「怨」是什麼?心裡頭埋怨,心裡面不平,這不好。「訟」是什麼?訟是口裡頭辯駁。沒有怨訟,那就是心服口服,這才是一個六和敬的團體。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住,如果有人心不平、口出怨言,這個道場不好,這是道場的衰相。主持教化的人固然有責任,實際上每一個在道場居住的同學,無論是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有責任。如何教大家心平氣和?首先要自己做到,自己做到心平、做到氣和,從本身做起,儒家講的「修身而後齊家」,修身就是從我本身做起。每一個人都肯從本身做起,這個團體、這個家就和了。自己不肯做,要求別人做,人家心當然不平,當然有怨言。要從本身做起!儒家講的這一套大道理是天然之道,決不是周公、孔子發明的,不是的,自然法則就如是。在佛法裡面講,這是自性裡面的常道,真如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這一段是佛對於做老師的人開示,做老師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學生看,每天要為學生講解,領導薰修,不能鬆懈。要知道大眾都是凡夫,無始劫來惡業習氣非常深厚,再加上現前社會惡緣太多太多、惡的勢力太大太大,一般人有什麼能力跟惡緣對抗,能不受它干擾?我們要很清楚了解現實的環境。唯一的辦法是「長時薰修」,天天講、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一天兩個小時行不行?不行,真的兩個小時太短了。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轉凡成聖,這是肯定不夠的。要達到目標,一定要想著古聖先賢他們的辦法,那就是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八小時,還得要念佛、參禪八小時,解行相應,這心真的定下來了,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樣鍛鍊三年、五年,你才有根。佛家講五根,三年五載你有根了,十年八年你才有力。這種環境裡面薰陶十年,你的根有力了,有力就是不會再受外頭境界誘惑。不肯薰修,怎麼能成功?我今天有這麼一點點綿薄的力量,多不行,大概幫助三十個人可以,照顧三十個人的生活,我在澳洲就是這個想法,這樣的做法。

  在台灣、在新加坡、在香港義工多,真正修行有人發心照顧,在外國義工就很少,怎麼辦?我們僱人,僱人照顧大家的起居生活,讓大家一心辦道。道場裡面什麼雜務都不過問,你心是清淨的,你進入道場每天就是八個小時研習經教,另外八個小時不是在念佛堂念佛就是在禪堂參禪。一天十六個小時的薰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中斷,我要搞這麼一個道場。古時候在中國這樣的道場到處都是,現代我們四眾同學不要說沒有見過,聽都沒聽說過。要不這樣幹,怎麼可能會有成就?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不能不幹,不幹你就是知道了也等於不知道,那有什麼用處?我們幹一年有一年收穫,幹兩年有兩年收穫,我相信在這種道場裡面薰修,根性利的兩年就會很有成就。真的幹個十年八年,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天人師表,我們一定要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把佛法恢復起來,這才是真正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下面我們再看看世尊對於做學生們的開示。

  【弟子亦爾。】

  做學生,做學生也應該懂得道理。

  【二義真誠。】

  『二義』就是師、弟子之義,學生跟老師這當中有道義、有情義、有恩義。如果連這個都不懂,學生背叛老師,老師無理責怪學生,那就很平常,這當中沒有道義、沒有情義、沒有恩義,這就錯了。佛底下說:

  【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

  老師一定要守老師的本分,學生一定守學生的本分。『如』,如前面所說的,如佛所說。你做個好老師,學生要做一個好學生。

  【勿相誹謗。含毒致怨。】

  這一句是學生對老師,老師不可以冤枉學生,學生也不可以毀謗老師。老師的行持,他的境界比我們高,他接觸大眾有一些善巧方便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他有他的道理,道理很深。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才知道,真正善知識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是利益眾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某一類的眾生要用某一種的方便去度他,甚至於用貪瞋痴。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見到,甘露火王用瞋恚、勝熱婆羅門用愚痴、伐蘇蜜多女用貪愛,讓我們大惑不解。那是菩薩化身!他用手段度那一類的眾生,能令接觸他的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我們哪裡曉得?最近在美國、在台灣演《濟公傳》,濟公長老當年在世沒有這麼大的名氣,民間是有人非常歡迎他的,一般出家人都罵他,都說他瘋瘋癲癲、不守清規、不守戒律。這真有其人,《大藏經》、《高僧傳》裡面有他的傳記,而且分量還很多,好像有六卷,在《高僧傳》裡面跟外面小說不一樣,《高僧傳》講的是真的。

  民國初年鎮江金山寺有個妙善法師,一般人叫他金山活佛,他的行持大概跟濟公差不多,那個境界高!他度的那些眾生是別人度不了的,他是真智慧,真正的善巧方便。我們看了,真正懂得佛法,真正契入佛的教義,我們就曉得決定不能毀謗。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碰到這些事情怎麼樣?我們不毀謗也不讚歎,為什麼?不知道這情形,這就對了。總要以清淨心、平等心來看一切事理。『含毒致怨』就錯了,「毒」是三毒,加上傲慢,貪、瞋、痴、慢,你心裡頭還有貪瞋痴慢,對老師還有不平,甚至於兒女對父母還不平,錯了。

  【以小成大。】

  這是說老師對學生,學生犯小過把它渲染成大的過失,這老師錯誤,老師不應該。老師要怎麼樣?大的過失把它化成小過,小的過失就把它隱瞞起來。學生遇到這樣的老師,這老師以恩對待他,學生會受感動。真正一個好老師對待學生,他用什麼教育?感化的教育,用感化代替懲罰,這種方法在現在的社會很適用。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我們學校的校長、老師提倡深化教育,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用真誠深刻的感化,所以我們對於老師的恩德一生都念念不忘。我的級任老師就是班主任,他是我們學校的訓導主任兼我們的班主任,現在還在,我每一次回國到南京,我一定先去看他。老師確實是我們的榜樣。如果師生不和,那底下就:

  【還自燒身。】

  學生不要以為毀謗老師好像自己能出一口氣,錯了,實際上是毀謗自己。外面有智慧、有見識的人,看到你這樣子不齒你,為什麼?你對你的老師都毀謗,對其他的人不必說了,然後對你敬而遠之,怕你,不敢親近你。兒子要是常常在外面批評自己父母,誰還敢接近這個人?他連父母師長都悖逆,你就曉得他用什麼樣的心對待別人。所以中國古代帝王選拔政府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員,他的標準是什麼?選孝子、選孝廉,他能孝順父母,他一定為國家盡忠;他廉潔,他決定不貪污。所以從前選拔人才就這兩個標準,一個孝、一個廉。符合標準,國家選拔他出來,國家來栽培,培養之後就做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它很有道理。所以毀謗別人、造謠生事,讓社會大眾看到會有非常不好的印象,最後自己吃虧,「還自燒身」,道理一定要懂得。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