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十八集)  2001/5/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1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七面,從經文看起: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問」,佛經裡面跟我們講有幾種,有些問一定要答覆的,有些問可以不答覆。第一種,聽老師教誨沒有聽明白的地方,這個要問;或者聽懂了之後,自己有疑惑,這個都要問,斷疑生信。如果是考老師、考考他,看老師懂不懂,刁難老師,或者很隨便的問、無禮的問,這可以不答覆。所以「問」完全要出自於內心、恭恭敬敬的向別人請教,人家一定會跟你詳細解釋,幫你解決問題。阿難問的,實在講不但在當時,在後世將來許許多多人對於佛的教誨都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阿難的問,在五種問裡面是「利樂有情問」,不是他不知道,是一般大眾不曉得,又沒有機會來發問,所以他是代替我們大家來問的,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這是屬於利樂有情。

  學佛確確實實『得富貴諧偶』,富是財富,包括聰明,也包括長壽。財富、聰明、長壽,這都是屬於「富」這個字裡頭包含的。學佛何以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世間人享受財富,這財富從哪裡來的?一個是過去生中修的因,財布施;一種是今世所修的因,也能得到。不修因哪裡能得果報?沒這個道理。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是我們的模範。他現世修,現世就得果報。他是小有財富,那很少,僅僅夠餬口而已。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導他修學的方法,他依教奉行,他所得的財富超過他命中所有的,他得的聰明智慧、得的壽命都超過命裡頭所有的。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這一生當中他懂得怎樣去修學,所以他增加了,三方面都增長了,這個我們要懂得。「貴」是地位、功名。了凡先生命中沒有舉人,他命裡頭只能做到貢生。貢生是優等的秀才,秀才也分三等:童生、廩生、貢生;我們講三品,秀才也分上中下三品。他能做到貢生,他沒有舉人的命,進士當然更沒有了,這是屬於貴。命裡面他是有做縣長的命,但是在四川那是很小的縣分;寶坻這個縣分大,這是屬於京師的,這超過了。從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換到一個大的縣的縣長,這都不是他命裡有的,都是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修來的。「諧偶」是講事事如意、稱心如願。他命裡沒有兒子。他自己的生活,讀書、應酬,「諧偶」兩個字我們看見了。他能與一切人和睦相處,能夠感化許許多多的同學、朋友,這都是了凡先生為我們現身說法,我們要知道。

  所以自己的毛病習氣要常常檢點、常常反省,認真去改過。過失決定不要推給別人,「我對,別人都不對」,這是最大的過失。聖人跟我們不一樣,聖人是「別人都對,我不對」。你們念一念《史記》裡面司馬遷所記載的舜王,堯舜禹湯,這是聖人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我們讀了之後,平心靜氣想一想,舜的父親、後母、弟弟他們那種行為對待舜,對不對?我們看起來都不對,時時刻刻置舜於死地,他處在這個逆境裡頭。逆境、惡緣,他怎麼存心?處處反省:我自己有過失,我自己為什麼不能討別人的歡心?他能成為大聖,就是他天天自己反省、天天自己改過,真的就像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聖人。凡夫只見世間過,不見自己過,這就完了,永遠作凡夫。我們自己在這一生要想成就,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世間人有過,是我做得不好。世間人背叛我、叛逆我,他沒有過失,他做的是應該的。我做得不好,我沒有能夠感化他,讓他回頭,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行不夠。

  為什麼舜幾年修養之後,他的父親回頭了,後母也回頭了,弟弟也回頭了,一家和睦?他這個效果收到了。他能齊家就能治國,所以當時國王堯王聽說了這樁事情,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傳給他。「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有能力齊家,你就有能力把國家治好;在平常生活當中以身作則,感化鄰里鄉黨,這是成為大聖大賢。我們學佛,這些人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們要向他學習。他能做到,我們也要能做到。我們做不到,那就不是人;他是人,他能做到。

  用什麼方法做?至誠,真誠到極處,古德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不能感化別人,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行不夠。印光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七十歲以後,他住的寮房,蚊蟲、蒼蠅,跳蚤、蝨子一個都找不到。以前有,為什麼七十歲以後沒有?老法師德行的感召。從前有,有人想代他把牠趕走,他告訴人:「不必,讓牠們在此地提醒我,我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牠,自己要努力修行。」所以旁邊的人對這個事情很注意。七十歲以後再去看,果然一個找不到。我們佛門講「遷單」,搬家了,搬走了。這些我們現在講病害蟲,不能殺,殺不是辦法。趕走都不可,你怎麼能殺害牠?殺害牠是跟牠結冤仇,愈殺愈多,殺不勝殺,不如用慈悲心去感化、攝受。我們知道,老和尚天天修行,誦經念佛,決定給牠們迴向,決定祝願牠們早一天脫離畜生身,修行證果,往生淨土。這是我們想像當中能猜測得到的,所以人家能成就。我們今天存的是什麼心?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阿難問,請佛開示:「為什麼不等同?願天中天普為說之。」佛經裡面講「天」有五種。第一種叫「名天」,名是名字,有名無實。我們中國人過去稱皇帝為「天子」,那是叫名天,有名無實,他是人,他不是天,這是讚歎他。現在日本皇帝稱「天皇」,他不是天,他是人。這在佛經裡面都屬於名天,名字天。第二種,「生天」。這確實是天人了,我們佛法裡面講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你修學有功德、福德,你來生會生到天上去。修大福德的人,這個世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他的大福報到哪裡享?到天上去享。我們在古人著述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生天的,生忉利天的最多,這是記載裡頭的。我們想像當中,生四王天的人一定比忉利天還要多,但是記載的比較少。

  往上去,那得有功夫,單憑修福德不行。要修定、要修清淨心,才能夠生到夜摩、兜率,到他化自在天。如果能夠把煩惱伏住了,昨天有同學來問「伏煩惱」,四禪天是伏煩惱,四空天也是伏煩惱,他用什麼伏?定功。「定」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慧」就斷煩惱了。實在講,慧開了之後,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即菩提」。定功到一定的程度,能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斷了,智慧就開了。所以老老實實告訴你,煩惱是不會斷的,煩惱斷了,智慧也斷掉了;它轉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斷了,智慧起來了,就這麼回事情。不是真的斷了,真的斷了,智慧也沒有了;轉變成智慧。所以智慧不開,定功只能夠伏煩惱。

  像我們念佛,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這是煩惱初伏住;到「事一心不亂」,這真正伏住,不會起現行了;到「理一心不亂」,煩惱就化成智慧了。煩惱轉變成智慧,你才能出得了十法界,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生天,看你功夫到什麼程度。所以生天靠別人靠不住的,絕對不是這些天王、上帝能夠保佑你生天,沒這個事情,是要你自己心行與天人相應。為什麼許許多多人上生忉利天?忉利天人修的是上品十善。這在我們世間真有,現在少了,從前社會上品十善的人不少,常常可以見得到;他們死的時候那個瑞相也非常希有,也預知時至,非常可惜他沒有遇到佛法。

  我小時候生長在鄉下。我們鄉下同一個村莊有一個大戶人家,老太太過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大概六、七歲,印象記得非常深刻。我在場,老太太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讓她的媳婦給她梳頭、給她換衣服,整整齊齊,把家裡事情樣樣交代,她走了。我那個時候看到人走得這麼清楚,一點痛苦都沒有,在神智、在精神決定看不出這個人要死。所以以後學佛,想到這個老太太很可惜沒有機會遇到佛法,她要有機會遇到佛法,決定往生,走的時候有瑞相。她到哪裡去?我們肯定她生天,這人是善人,一生做好事,這屬於生天。

  第三種是「淨天」。淨天是指四禪,就是第四禪裡面「五不還天」,我們在經上讀過。四禪很特殊,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四禪一共有九天,九天裡面有三種是一般修禪定去往生的。另外有一種叫「無想天」,是修無想定的人他們往生的處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學佛法的,八十一品思惑斷了前面六品,小乘三果聖人阿那含他們居住的地方,有五個處所。三果不再到欲界來了,所以叫「不還天」;他不再到欲界來了,不像初果還要到欲界來七次,七次往返他才能證阿羅漢果。三果的時候,他就不來了,不到欲界來了,這稱為「五不還天」,我們也稱它作「淨居天」。釋迦牟尼佛傳記裡頭,世尊示現成道之後,沒有人啟請,沒有人請他說法,這個時候他就準備入般涅槃,離開這個世間。世間人怎麼會認識釋迦牟尼佛?怎麼會去請他住世?這不可能的事情。淨居天人看到了,立刻下來變化成人形,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淨居天代我們來啟請,釋迦牟尼佛才留下來。這是三果以上,我們稱他作淨天。

  第四種叫「義天」,仁義的義。這是一般講的大乘法門裡頭,信解心性的義理,也通大小乘。小乘四果羅漢、大乘菩薩我們都尊稱他為義天。第五種叫「第一義天」。此地講的『天中天』,就是第一義天,這是對佛的敬稱。他稱「天中天」,就是在這五種天裡頭他最高,佛是最高了,沒有比他再高了,天中之天,第一義天。『普為說之』,為我們大家把這一樁事情:為什麼學佛我們得的果報不一樣,我們一定要聽佛的開示,認真努力來學習。

  下面這是佛答覆。佛答覆,你看第一段,「從明受戒信行。」最重要的關鍵,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沒有好老師來指教,難!聖人都不能離開老師。我們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還問禮於老聃,還常常向別人請教,這些事情我們都要留意。釋迦牟尼佛在世,許許多多這些外道的學者釋迦牟尼佛親近,六師外道他都親近過,都向他們問過道,所以他什麼都懂,真的像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印度那個時候九十六種外道,他都通達,他都去學習過,這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今天時間到了。

#